日本金獎景觀大師給你—住宅造園完全解剖書:絕不失敗造園術!拆解24個與住宅對話的造園設計,體驗機能滿載的綠意空間構成心法

日本金獎景觀大師給你—住宅造園完全解剖書:絕不失敗造園術!拆解24個與住宅對話的造園設計,體驗機能滿載的綠意空間構成心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園三
图书标签:
  • 景观设计
  • 住宅造园
  • 花园设计
  • 庭院设计
  • 日本景观
  • 造园技巧
  • 景观规划
  • 室外空间
  • 绿化设计
  • 景观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景觀大師•國際金獎設計師
告訴你
打造「不知為何就是覺得好看」的庭園景色
秘訣就在這裡……
 
  造園設計師 園三:
  「撰寫這本書的目的,除了解開謎底,點出讓人「感覺很舒服」的各種要素,也將從各種角度解說庭園空間的構成。」
 
  ▋▍甚麼樣的庭園,可以真正滿足你?
  家族記憶、自己的「秘之庭院」、茶事動線、賞花席、與原生植物一起生活、綠色隧道……
 
  ․在坡地創造立體的散步體驗
  ․精心挑選一棵樹,塑造「空靈」的景像
  ․活用窄道空間,形成綠色隧道
  ․設置在3坪大空間裡的茶事動線
  ․在賞花席位上流連忘返的庭院設計
  ․具開放感的「空之庭園」;和室的「秘之庭院」
  ․以通道及家族記憶為靈感的庭園之景
  ․在街邊打造如原野的庭院
  ․隱身在能與建築厚重感匹配的樹群
  ․打造讓葉隙光影擴散的池景
  ․彷彿擷取山野景色的迷你坪庭
 
  ▋▍將「住宅、庭院、居住者」一起設計進來的的造園書
  
  園三先生設計庭園時,不僅考量到住家與屋主之間的關係,也融合了周遭的風景,綜觀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彷彿在與樹木、苔蘚及石頭對話。在日本最早的園藝書──平安時代的《作庭記》曾提及「應該將過去公認高明的手法拋諸腦後,以屋主的喜好為主,營造出別具特色的風格。」園三先生筆下這本書,可說是相隔一千年後的《作庭記》。----------------永江朗(日本書評家、作家)
 
  書中收錄的二十四個庭院,雖然是由擔任景觀設計師的作者所規劃,但是實際打造庭院的人不僅是景觀設計師。
 
  身為住宅設計庭院的景觀設計師,必須思考要為建築師精心安排的亮點搭配什麼樣的植栽、讓庭院的主人在這樣的背景獲得什麼樣的體驗,並具體呈現。也就是說,讓建築師與業主認同庭院是居住空間的一部分,由建築、庭院、居住者這三者共同發揮作用,讓住宅附庭院的富足生活具體成形。
 
  ▋▍觀賞、步行、聆聽、嗅聞、食用 造園五大機能
 
  透過可看出起居室與庭院關係的照片與平面圖,詳細介紹24個實例。
  以「掌握比例」、「深刻體驗」、「回歸建地本身」、「向街道開放的庭院」這四大分類為開端,體驗庭院的整體構成要素與魅力。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瞭解每個庭院的特性,書中也整理出五大機能的符號。清楚呈現一座庭園可以滿足居住者的面向。
 
  觀賞  打造從室內或路徑可以欣賞的綠意。
  步行  體驗散步的樂趣。
  聆聽  安排水滴落在水盤上的聲音。
  嗅聞  一年四季享受花草樹木的香氣。
  食用  種植可供食用的植物花園,以香草或樹木的果實讓餐桌更豐富。
 
  ▋▍還給你—景觀造園大師才知道的施作技術vs.思考
 
  ․解讀建地與建築
  ․樹種選擇計畫
  ․創造持續變化的景致
  ․選取搭配素材
  ․配置設計
 
  本書在實例之後,更進一步介紹實際打造庭院時所需的技術方法、材料與工程。
  除了庭院設計主要的流程,還有與屋主的對話,種植在庭院內各種樹木的角色,選擇石材與灌木、樹下花草、地被植物的方法等,希望充分涵蓋設計庭院時必須思考的各種條件。對於設計住宅的建築師與景觀工程的相關從業人員,此書可以做為庭院與建築相得益彰的參考實例,並解讀其中構成的要素。
 
  ▋▍特別收錄—商空造景
 
  ●商店街的小森林+為復健而做的綠地道路
  ●複合式商場中庭造景設計 ∕Step by Step!從企畫、提案,到實作
 
  ★日本亞馬遜讀者推薦★
  -------這是一本十分容易理解、可以完全實現的造園書
 
  ․跟著園三先生走進平日無法隨意進入的私人住宅與庭園,書中的手繪圖與實地景觀解說,讓我可以從各角度詳盡地觀看。這是一本即使像我這樣對設計一無所知的人,也可以享受並執行夢想的造園書。
 
  ․對於正想開始規劃自家庭園的人,書中提供實際的案例,詳盡講解如何打造綠色空間,你可以拿著這本書和設計師、造園師討論,完成一個絕對不失敗的庭園。
 
  ․書中提供大量的實景圖、植物平面配置圖、手繪圖,不只針對全新打造的花園,甚至對於想要重新翻修的庭園也很有幫助。
 
本書特色
 
  ◎一本依隨住宅建築型態,而打造的庭園設計全書
  ◎完整解說24間住宅庭院的佈局,介紹如何擴展庭院的縱深、境界,以及體驗。
  ◎掌握比例∣深刻體驗∣回歸建地本身∣向街道開放的庭院,提供4大重點造園思考
  ◎觀賞、步行、聆聽、嗅聞、食用—告訴你如何打造這5大機能的庭院。
  ◎具體提供打造庭院時所需的sop、技術方法、材料與工程。
《都市邊界的詩意棲居:打造你的私密自然秘境》 引言:逃離水泥叢林的渴望 在現代都市的緊湊節奏中,人們對於能與自然親近、擁有專屬寧靜角落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們的居所不應僅是遮風避雨的物理空間,更應是滋養心靈、展現個人生活哲學的延伸。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跳脫傳統園藝或硬景觀的框架,深入探討如何將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居住空間,創造出兼具美學、功能與情感連結的「私密自然秘境」。我們將聚焦於如何在有限的都市空間中,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讓居住體驗昇華至另一層次。 第一部:理解基地與氛圍的構築 一、基地潛能的深度發掘 任何造園設計的起點,都是對基地條件的透徹理解。這不僅包括測量土地的實際尺寸、光照角度、風向,更關鍵的是要解讀基地所處的「文脈」。基地與周邊環境的關係,如鄰里視野、街道紋理,甚至是潛在的噪音源,都必須被納入考量。 光影的舞台設計: 探討如何根據日照規律,安排喬木、灌木與地被植物的層次,以達到夏季遮蔭、冬季採光的最佳效果。光影在一天中的變化,是營造空間氛圍最動態的元素。 微氣候的調節: 分析風的流動路徑,如何利用植栽或結構體引導、緩和強風,形成舒適的微氣候區。在炎熱的夏季,如何透過水景或特定植物的蒸散作用,達到降溫效果。 視野的控制與導引: 確定需要屏蔽的視線(如鄰居的窗戶或雜亂的街景),並設計引人入勝的視覺焦點(如一棵姿態優美的樹木或精心擺設的藝術品),引導居住者的目光流向自然美景。 二、從功能需求到情感連結的介面設計 理想的庭院設計,必須滿足使用者多樣化的生活場景。我們將探討如何將核心居住功能平順地延伸至室外。 「戶外客廳」的界定: 如何利用地材的更換、不同高度的植栽牆,或結構性遮蔽(如格柵或 Pergola),創造出一個明確界定、適合接待或休憩的半開放空間。探討耐候性家具的選擇標準與配置原則。 動線的無縫銜接: 探討從室內主要出入口到庭院各個節點的行走流暢度。動線的設計應當是隱性的引導,而非僵硬的界線。例如,利用不同紋理的鋪面來暗示行走的方向與目的地的屬性。 感官體驗的層次建立: 設計應刺激五感。視覺的色彩、造型;聽覺的流水聲、風吹葉片的沙沙聲;觸覺的苔蘚、卵石、木質觸感;嗅覺的芳香植物,共同構成豐富的感官體驗層次。 第二部:材料的對話與空間的層疊 三、結構性元素的有機融入 硬景觀(Hardscape)是空間的骨架,其選擇與處理方式決定了庭院的基調。本書強調結構材料應盡量貼近自然本質,避免過度人工感。 石材的語彙解讀: 深入探討不同產地、切割方式的天然石材(如板岩、花崗岩、礫石)如何影響空間的溫度感與穩定性。探討現地取材(如果可能)與其帶來的地域性連結。 木構的溫度與時間性: 討論耐候木材(如柳杉、檜木或經過熱處理的木材)在平台、座椅、垂直結構中的應用。木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老化變色,這種「時間感」是都市設計中難以替代的寶貴資產。 水的意象與實用性: 探討水景不僅是裝飾,更是調節氛圍的利器。從靜謐的沉思水池到具有動態感的層疊跌水,分析不同形式的水景對聲音和空間感的影響,並探討其維護的實際考量。 四、軟景觀(植栽)的策略性佈局 植物是空間的靈魂,選擇與配置需要高度的策略性。 層次結構的建立: 摒棄單純的「花圃」概念,轉向建立由高層(喬木)、中層(灌木、小型樹)、底層(地被、草本)構成的垂直立體結構。這種多層次的設計能模擬自然林的空間感,提供更佳的隱私性與生態效益。 色彩與形態的協奏曲: 探討如何利用葉片本身的色彩(如紅葉、銀葉、斑葉植物)而非僅依賴花期色彩來維持全年度的視覺趣味。形態上,如線形、傘形、垂掛型植物的搭配,創造視覺上的張力與平衡。 低維護與生態友善原則: 著重於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抗病蟲害的本土或適應性強的植物。討論如何設計能吸引本地鳥類與昆蟲的植栽組合,從而建立一個小型、自給自足的城市生態系統。 第三部:光影、維護與居住哲學 五、夜間景觀的魅力重塑 當白日的自然光退去,人造光源成為定義空間的關鍵。 功能性與氛圍照明的平衡: 區分需要高亮度照明(如行走路徑、安全區域)與需要柔和氛圍照明(如休憩區、藝術品周邊)的需求。避免過度照明導致的光害。 強調紋理與形態: 討論使用向上投射(Uplighting)或側邊洗牆(Grazing)等技術,突出樹幹的紋理、牆面的材質或水面的波動,讓庭院在夜晚展現出與白天截然不同的神秘與深度。 六、時間的沉澱與持續的照護哲學 一個成功的庭院設計,必須考慮到長遠的維護。 「可持續設計」的實踐: 討論雨水收集系統、堆肥設施的簡化整合,以及如何透過植物選擇減少對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依賴。 容許不完美的美學: 探討接受植物自然生長狀態、甚至容許某些程度的「野性」存在,是都市造園成熟的標誌。設計應是引導而非絕對的控制,讓空間隨著居住者的生活方式與時間推移,自然演化出獨有的韻味與記憶。 結語:將自然帶回家,定義你的邊界 本書提供的並非一套標準化的施工指南,而是一套思維方法論。它鼓勵居住者深入觀察、感受自身空間與自然元素之間的微妙互動,從而創作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能夠與時間共舞的詩意棲居地。這是一個關於如何「定義你的邊界」,並在這片邊界內,擁抱完整、富足的自然生活體驗的深度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園三 | Enzo
 
  本名田畑了,現為園三株式會社代表董事,暨京都藝術大學通信教育部景觀設計課程特約講師、武庫川女子大學建築學科及大學院特約講師。1975年生於岐阜市,自京都藝術短期大學(現京都藝術大學)景觀設計專攻科畢業後,任職於岐阜的造園公司。2005年創立現在的事務所。2016年在義大利科莫舉行的國際園藝Orticolario展同時獲得三個獎項,其中包括金獎。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書店與出版社。譯作包括實用書、生活風格、文化藝術、遊記、散文、小說、攝影集、繪本等類型,入選誠品閱讀職人大賞。譯有白洲正子《有緣》、柏井壽《二十四節氣在京都》、瀧口範子《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觀察記》、芦川智《世界廣場之旅》、多田多惠子《第二彈!微距攝影の野草之花圖鑑》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與建築物互相襯托的綠意設計
 
1 掌握比例
 
1 在坡地創造立體的散步體驗 HX-villa
立面的庭院沿道路交界處設立植栽帶,讓景色更豐富
1樓的主庭活用坡地特色的雜木庭院
2樓的庭院配合建築物的開口,特別安排楓樹的景致
陽台內露地通往庭院的陽台充滿餘韻
3樓的庭院開闢斜坡,擴張開放式廚房
 
2 連續延伸的平房,呈現若隱若現的效果岐阜之家
立面的庭院1 鋪設大塊鐵平石,作為通往外玄關的石階小徑
立面的庭院2 迎賓入門的接待空間
中庭 為訪客帶來驚喜的枝垂梅
主庭1既能保護隱私,又能襯托空間縱深的長尾栲
主庭2 以鐵板區隔草坪與玉龍草
坪庭 彷彿擷取山野景色的迷你坪庭
 
3 精心挑選一棵樹,塑造「空靈」的景象 N Residence
立面的庭院以單株櫸樹塑造魅力
中庭1 精心挑選樹形
中庭2 日本紫莖與水盤的蓄水
玄關的庭院適合小中庭的高瘦馬醉木
 
4 門廊前的小樹吸引目光,通往三角屋頂下的入口 I Residence
立面的庭院1 令人想一探究竟,多采多姿的門廊
立面的庭院2 藉由街道的林蔭借景,構成連貫的景致
中庭 利用日曬的死角,打造減法的空間
浴室外的綠地 彷彿置身在林間的入浴時光
 
5住宅與樹木相融的野趣之家T Residence
立面的庭院 厚重房屋的水平走向,對照輕盈枝葉的垂直伸展
路徑旁的庭院 露地邊境蘊含野趣的狹小空間
木平台的庭院1以木平台作為襯托樹形的背景
木平台的庭院2植栽帶與樹形的平衡
 
6 以石材與鐵美化景觀,形成高低差及動線玄以之家
主庭 1利用高低差,形成次序與迴遊路線
立面的庭院一牆之隔,銜接公、私領域的景觀
過道旁的植栽展現浸染歲月痕跡的地面
主庭2鋪設踏腳石作為不同區塊的區隔
浴室外的小中庭雨水也能轉化為風景
 
7以層層樹木延展房屋的縱深F Residence
立面的庭院以中庭植栽創造豐富的空間縱深
中庭1彷彿躍然入室的樹形
中庭2將和風要素盡量融入自然中
後院以帶狀綠地豐富室內座席的視野
 
8以片段景致,為生活增添豐彩附中庭的平屋
立面的庭院1沿著袖壁可以欣賞兩個方向的景色
立面的庭院2利用富有變化的樹形
和室的庭院穿透常綠樹的採光,帶來沉靜的感覺
玄關的坪庭利用不鏽鋼板,創造簡潔的山野框景
客廳.餐廳的庭院作為背景,襯托群樹的白牆
道路旁的庭院有助於美化街景的櫻花樹庭院
 
9 利用成排列植的高樹,創造寬闊的蔭影名古屋之家
立面的庭院能與建築的厚重感匹敵的群樹
主庭 讓葉隙光影擴散的池景
浴室外植栽 以盆栽收束的端景
過道的庭院 以樹木柔化混凝土的無機質印象
 
10 活用窄道空間,形成綠色隧道石板路之家
過道的庭院1感受腳步觸感的石板路
過道的庭院2在樹蔭環抱下穿越的小徑
 
11 密集種植地被植物,遍地蓊鬱青翠的景象楓之庭院
主庭 開放的「空之庭院」
中庭1創造和室景觀的「秘之庭院」
中庭2作為庭院背景的木板牆與竹簾
中庭3「不等邊三角形」的庭院設計與造景
 
12 啟動空間五感體驗的庭院春日井之家
 通往主庭.主屋的路徑豐富生活色彩的四個庭院
 區域A有香氣迎來的通道
 區域B氣味清爽,種植橄欖樹的草坪
 區域C由花與落葉點綴的庭院
 區域D常綠的岩石花園
立面的庭院以樹木遮蔽視線,保有住戶隱私
別屋庭院的通道庭院的主角是高大的原有樹木
廚房花園讓餐桌變得更愉快、美味的庭院
牆前花園讓藤蔓爬滿古老的磚牆,達到綠化的效果
 
13 在廚房花園創造提高視線的留白空間別屋之家
別屋立面的庭院以耐旱植物配置
餐廳.廚房的庭院在廚房花園植入略帶高度的樹
客廳的庭院室內植栽與私人花園
 
14 與空間相融的鬆餅格狀室內花園羽根北之家
 室內花園1融入室內環境的植栽
 室內花園2有躍動感的綠意
 
15 設置在3坪大空間裡的茶事動線京都GAE町屋
 主庭1架設梯子以便登上茶室的露地庭院
 主庭2欣賞混植苔蘚的變化
 
16 在賞花席位上流連的庭院設計長良川的二代宅
 主庭1帶有懸浮感的賞花平台
 主庭2別具風情的火山熔岩假山
 立面的庭院兼作停車空間的立面
 通道明暗分明的く字形通道
 坪庭水的景色、竹子的景色、山野的景色
 
17 簡化既有庭院,銜接內外空間刈谷之家
 後院1將原有庭院裡的樹林發揮最大效用
 後院2通往穿堂土間的路徑
 前院從後院可以看到連貫的空間與天井
 後院3適度疏理眼前景色
 
18保留在地原生植物,延續當地景觀筑波之家
 過道的庭院會成長的綠色隧道
 主庭1豐富四季變化的高大楓樹
 主庭2尋覓當地原生樹木
 景觀窗的庭院樓梯間一景
 停車場的小庭院遮蔽視線的櫸樹
 
19 以通道及家族記憶為靈感的庭園之景M Residence
 立面的庭院既有樹木的保留方式
 中庭襯托水聲意趣的風雅造景
 坪庭融合出「和風」的景致與素材
 
20讓人感受異國情調的細節岡崎之家
 立面的庭院鋪石地磚與整排種植的豐富花草
 中庭讓人享受南國植物之美的手法
 
21 融合住宅的歷史與風情理科町屋
 前院1承襲前住戶的收藏,鋪設石板路
 前院2利用庭院既有的素材,重新構築景色
 主庭(裏院)控制植物的生長,重現庭院景觀
 
22 成為公私領域緩衝的綠意O-clinic / O-house
 公共庭院以富有躍動感的綠意,迎接求診者
 私人庭院在木平台上方廣闊伸展的樹木枝葉
 
23 打造群樹佇立的門庭之顏TG Residence
 立面的庭院為街景增添豐潤生氣的停車場綠地帶
 主庭以樹蔭為主角的雜木林庭院
 和室小中庭欣賞不同季節的花
 浴室與盥洗室外庭從小片窗口感受綠意
 
24在街邊打造如原野般的庭院志賀的光路
 交叉路口的庭院1從庭院延伸的草坪停車位
 交叉路口的庭院2把建築較少的開口轉化為優點
 
Column 01|位於商店街的小森林Yanagase forest project
Column 02|為復健而設的綠地道路近石醫院
 
第二章 打造庭院的方法
 
1認識建地與建築
要設計的不只是庭院
實地勘察的重點
與庭院的主人對話
 
2 選擇樹種
詳加思考適合這座庭院的樹木
賦予樹木角色
分辨樹木角色的方法
想像樹木生長的環境
作為庭院主角的樹木
點綴立面
從「遮蔽」到「享受」的價值轉換
 
3 創造持續變化的景致
帶入局部自然的舒心感
陽光篩落葉隙的美感
 
4 如何選取素材
灌木、低矮植物
地被植物
如何選擇石頭
植物以外的地面覆蓋物
 
5 從個案解讀樹木的角色
以植物連貫的立體迴遊動線:織部商場galleria oribe
在庭院完成之前① 填土與造景石定位
在庭院完成之前② 種植樹木
 
書中案例植物清單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4106
  • 叢書系列:Plus-life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9 x 26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當我們走在路上,有時候會留意到某些住宅的庭院,這些空間不僅氣氛優美,而且與住宅本身相得益彰。這種「感覺很舒服」的氣氛,我想正因為庭院與住宅本身的規模相襯,安排了合宜且恰到好處的植栽,這樣的空間也令人感受到屋主對於綠意的喜愛。
 
  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樣的庭院其實由許多要素構成。譬如對樹木的選擇可以彰顯出室內外的連貫性、庭園的邊界與縱深。藉由植栽的分布與陽光灑落的葉影,就能安排出款待訪客的合宜動線與空間順序。在庭園樹下種植花草及灌木,不僅賞心悅目,也將成為融入街景的交界處。感受庭院植栽的香氣與味道、聆聽聲音與踏在地面的觸感,都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這些要素構成的庭院充滿魅力,不僅朝外的部分有助於美化街景,面向房屋的部分,也能讓居住者每天度過充盈美好的時光。而撰寫這本書的目的,除了解開謎底,點出讓人「感覺很舒服」的各種要素,也將從各種角度解說庭園空間的構成。
 
  本書收錄的24個庭院,雖然是由擔任景觀設計師的作者所規劃,但是實際打造庭院的人不僅是景觀設計師。為住宅設計庭院的景觀設計師,必須思考要為建築師精心安排的亮點搭配什麼樣的植栽、讓庭院的主人在這樣的背景獲得什麼樣的體驗,並具體呈現。也就是說,讓建築師與業主認同庭院是居住空間的一部分,由建築、庭院、居住者這三者共同發揮作用,讓住宅附庭院的富足生活具體成形。
 
  希望這本書對於設計住宅的建築師與景觀工程的相關從業人員,可以做為庭院與建築相得益彰的參考實例,並解讀其中構成的要素。
 
  如果能讓擁有家屋的讀者看到綠意盎然且多樣化的生活空間,進而發現自己的生活可以透過什麼樣的要素變得更充裕,我將感到無比喜悅。
 
  在第一章的部分,將透過可看出起居室與庭院關係的豐富照片與平面圖,詳細介紹24個實例。以「掌握比例」、「深刻體驗」、「回歸建地本身」、「向街道開放的庭院」這四大分類為開端,請大家試著從自己感興趣的類別開始閱讀。庭院的整體構成要素與魅力,原本就無法以單一詞彙涵蓋,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瞭解每個庭院的特性,本書也整理出「象徵各種舉動的符號」。
 
  觀賞  打造從室內或路徑可以欣賞的綠意。
  步行  體驗散步的樂趣。
  聆聽  安排水滴落在水盤上的聲音。
  嗅聞  一年四季享受花草樹木的香氣。
  食用  種植可供食用的花園,以香草或樹木的果實讓餐桌更豐富。
 
  接下來在第二章,將介紹實際打造庭院時所需的技術方法、材料與工程。除了庭院設計主要的流程,還有與屋主的對話,種植在庭院內各種樹木的角色,選擇石材與灌木、樹下花草、地被植物的方法等,希望充分涵蓋設計庭院時必須思考的各種條件。
 
  如果各位在讀完這本書時,想到「要是我會這樣安排」,獲得庭院設計的靈感,甚至能讓城市裡的綠意多少增加一些,那將是我的榮幸。
 
2020年8月 園三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設計美學的追求,我個人是比較偏向自然、不做作的風格。傳統的日式庭園固然有其韻味,但我更期待看到融合了現代簡約線條和在地元素的造園手法。這本書既然是「景觀大師」的剖析,想必能夠展現出極高的設計層次,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打破常規的靈感。例如,如何將回收材料融入景觀設計中,或是如何利用簡單的幾何形狀來營造禪意,而不是一味地堆砌昂貴的進口石材。我特別想知道,在面對台灣多雨潮濕的氣候時,這些「金獎」級的設計師是如何處理排水、防苔和植物的病蟲害問題的。如果能將這些大師的頂級設計思維,轉譯成適用於我們在地環境的解決方案,那麼這本書不只是一本設計範例集,更是一本寶貴的、跨越地域限制的實戰指南。

评分

身為一個常在網路上看各種日系生活雜誌的忠實讀者,我對這種強調「職人精神」和「細膩工法」的書籍總是有種莫名的信任感。日本在庭園美學上的造詣自然是不用多說,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能將這種高水準的美學,轉化成一般家庭也能理解和操作的步驟。這本《住宅造園完全解剖書》聽起來就是把那些高深莫測的設計概念,一層一層剝開來讓我們看清楚。我猜測書裡一定有大量的實例照片,從俯瞰圖到特寫鏡頭都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設計師是如何思考「一塊石頭該放在哪裡」、「一棵樹的高度會如何影響窗外的風景」。我想,光是研究那24個案例,就能讓人對「機能滿載的綠意空間構成心法」有著非常具體的體悟,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而是真正能應用在自家後院的設計藍圖。

评分

現在的房子空間越來越緊湊,尤其是在都會區,要擁有一個「大庭院」簡直是奢望。所以,對於這類主題的書籍,我最在意的就是「小空間的極致運用」。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做到「解剖」層級的分析,那麼它一定會深入探討如何在狹小的基地內,創造出層次感和縱深感。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垂直綠化、光線導引(如何讓陰暗的角落也有生氣)以及材質的搭配技巧。畢竟,住宅造園不只是植物的堆砌,更是硬景觀和軟景觀的完美融合。如果能學會如何透過材質的對比(例如粗糙的石材配上光滑的水泥,或是木棧板的溫暖感),來界定不同的使用區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的園藝指南了。我非常好奇它如何處理「隱私性」與「開放性」之間的拿捏,畢竟在鄰居的視線範圍內設計,是所有住宅造園者都要面對的難題。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非常實用,特別是對於想在自家後院或庭院裡搞點小變化的朋友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我個人對園藝一直很有興趣,但總覺得設計感這塊拼不起來,常常是買了喜歡的植物,擺了老半天,結果看起來就是一團亂。這本書的切入點很獨特,它不是只教你怎麼種花剪樹,而是強調「與住宅對話」的設計理念。這太重要了!房子是主角,庭院是配角,兩者必須和諧共處,而不是互相搶戲。書中對那些「絕不失敗」的造園術拆解,想必能提供很多實務上的指導,像是空間的動線規劃、光影的利用,還有如何讓庭院不只是好看,還能兼顧日常使用的便利性,例如曬衣服、烤肉或是小孩玩耍的區域,這些生活機能的平衡,才是真正考驗設計功力的所在。我很期待能從書中學到如何將有限的空間做最大化的利用,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有溫度的綠色角落。

评分

老實說,坊間很多造園書都給人一種「樣品屋展示」的感覺,看了很美,但總覺得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彷彿需要配備專業的園丁和無盡的預算才能達成。我會期待這本書更貼近「自力救濟」的精神。它有沒有提供一些關於「維護管理」的實用建議?畢竟設計得再漂亮,如果後續保養起來像在照顧一頭大象,那也是白搭。一個真正好的設計,應該是「易於打理」的。我希望書中能針對不同氣候帶的植物選擇、土壤改良的基礎步驟,甚至是自動灑水系統的入門規劃提供一些建議。如果設計師在規劃時就已經考慮到了未來幾年的維護成本和時間投入,那才是真正的「絕不失敗」——不是設計當下失敗,而是長久使用下來不讓人感到負擔。這種從業主角度出發的貼心考量,才是台灣讀者最需要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