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系列(II)建築結構系統(二版)

建築結構系列(II)建築結構系統(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啟中
图书标签:
  • 建筑结构
  • 结构工程
  • 建筑工程
  • 建筑设计
  • 结构系统
  • 混凝土结构
  • 钢结构
  • 建筑力学
  • 结构分析
  • 建筑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編》
  ■ 緒論
  ■ 建築物的載重
  ■ 基本應力
  ■ 結構材料性質
 
  《中編》
  ■ 纜索及拱系統
  ■ 桁架系統
  ■ 樑柱及構架系統
  ■ 格子樑及版系統
  ■ 膜及薄殼系統
  ■ 高層結構系統
 
  《下編》
  ■ 結構安全評估
  ■ 隔震消能系統
  ■ 結構修復補強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所列出的书名之外,但可能与其主题相关联的其他建筑结构类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全面、深入的阅读参考。 --- 建筑结构理论与应用精选系列:精讲与拓展 第一部:高性能结构设计与抗震技术前沿 (本书名下内容均不包含《建築結構系列(II)建築結構系統(二版)》中的特定章节或体系介绍) 本卷聚焦于现代建筑结构领域中最具挑战性、发展最快的前沿技术与深度理论。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高级设计人员及结构专业研究生提供一套系统化的、高阶的学习路径,用以应对超高层建筑、复杂空间结构以及极端荷载条件下的设计难题。 第一章:巨型结构体系的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了巨型框架、伸臂桁架、筒中筒结构以及巨型斜交网格体系的力学特性。着重讲解了如何运用先进的数值分析方法,如非线性有限元分析(FEA)和几何非线性分析,来精确模拟和预测这些复杂体系在多维度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内容涵盖了剪力流的重新分配机制、节点域的应力集中控制,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形态优化实现性能化设计。特别讨论了层间位移角控制的创新策略和高效的结构耦合技术。 第二章:先进抗震理论与隔减震技术深度解析 本章全面回顾了近二十年来抗震设计理念的演变,从传统的“强柱弱梁”到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详细剖析了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的建模技术,包括材料本构模型的选择(如混凝土的损伤模型、钢材的滞回性能模拟)。 重点深入介绍了主动、被动及半主动隔减震技术的应用: 1. 基础隔震技术:橡胶支座的选型、非线性动力响应、以及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 2. 消能减震技术:粘滞阻尼器、屈服型阻尼器(如屈曲约束支撑BRB)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的标定与工程实例分析。 3.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在高层建筑及桥梁振动控制中的应用范围、设计参数的优化算法。 第三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高级应用与耐久性 本章超越了基础的预应力概念,聚焦于后张预应力技术在复杂结构中的应用,例如大跨度梁拱组合结构、预应力叠合剪力墙体系。详细阐述了预应力损失的精确计算模型、应力松弛效应的长期预测,以及耐久性设计的考量。内容包括预应力钢材的腐蚀防护体系、后张法管道的灌浆质量控制标准与无损检测技术。此外,还探讨了预应力与新型材料(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结合应用,以实现更纤细、更经济的结构形态。 第四章:组合结构与新型连接技术研究 随着建筑功能多样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需求日益增加。本章系统梳理了组合梁、组合柱的截面设计理论,特别是针对全组合梁和部分组合梁的受力分析。 核心内容在于新型连接节点的设计与试验验证: 高强度螺栓和焊接节点在抗震和疲劳荷载下的性能评估。 胶接与栓钉连接的改进技术在提高整体性方面的作用。 讨论了钢结构与砌体结构、木结构的混合连接节点设计规范与实践要点,强调了在连接部位实现可靠荷载传递和良好延性的重要性。 --- 第二部:结构设计规范的工程化解读与案例分析 本部分旨在弥合理论与实际工程规范之间的鸿沟,通过大量工程案例,阐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准确理解和应用国际主流和本土化的结构设计标准。 第五章:结构可靠性分析与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深化 本章详细解读了结构设计中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LRFD),并将其应用于荷载组合和抗力折减系数的确定。重点讨论了: 1. 荷载模型的不确定性:风荷载、雪荷载和地震荷载在不同地区和标准下的统计特性。 2. 材料性能的变异性:如何根据材料试验数据,修正规范中给出的设计强度。 3. 构件可靠度指标的校准: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后评估(Post-Evaluation)来验证和优化设计系数的合理性。 第六章: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控制与阶段性稳定分析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不仅依赖于最终形态,更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本章侧重于施工阶段的结构分析: 垂直度与倾斜控制:在不同施工高度下的侧向刚度分配与纠偏措施。 临时荷载与施工顺序影响:分析不同阶段的结构自振特性变化,以及临时支撑体系对永久应力的影响。 风洞试验数据的转化与应用:如何将风洞试验得到的复核系数和压力分布,准确地转化为结构模型的输入参数。 第七章:既有结构的评估、加固与健康监测技术 本部分关注存量建筑的结构安全与生命周期管理。内容包括: 1. 既有结构抗震能力评估:采用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对现有构件承载力、延性储备的精确评估流程。 2. 结构加固技术:碳纤维布(CFRP)增强、型钢外包、增大截面加固法的适用条件、设计计算与施工细节。特别是对历史建筑或重要基础设施进行不改变结构外观的隐蔽加固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3. 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传感器(应变计、加速度计、倾角仪)的布设原则、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以及如何利用实时数据进行早期损伤预警和剩余寿命预测。 通过上述章节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处理复杂工程挑战所需的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结构设计与风险控制的综合水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啓中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博士
 
  考試:
  1981年高考建築師及格
 
  著作:
  1.建築物理與設備/九樺出版社
  2.建築結構學/詹氏書局
  3.結構系統概論/詹氏書局
  4.建築物理概論/詹氏書局
  5.建築設備概論/詹氏書局
  6.建築環境控制題庫/詹氏書局
  7.建築結構系統/詹氏書局
  8.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解釋函令彙編/詹氏書局
  9.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台灣消費者權益發展協會
  10.建築構造與施工(未出版)
  11.符號學研究/東方設計大學
 
  經歷:
  1.陳啓中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2.仲裁人
  3.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4.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5.屏東商業技術學院不動產經營系兼任講師
  6.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系兼任講師
  7.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8.東方設計大學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兼任專技副教授
  9.東方設計大學美術工藝研究所兼任專技副教授
  10.中國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11.CAID中華民國室內裝修專業技術人員學會回訓講師
  12.高雄科技大學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教師
  13.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1)工程查核委員(2)工程金質獎評審委員
  14.內政部營建署橋頭新市鎮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15.內政部營建署
  (1)建築技術規則解釋函令編輯委員(2)建築法解釋函令編輯委員
  (3)橋頭新市鎮都市設計審議委員(4)建築技術審議委員
  16.內政部消防署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專案委員
  17.高雄市政府
  (1)建照預審委員(2)施工計畫說明書審查委員
  (3)建築師懲戒評議委員(4)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
  (5)都市計畫委員(6)鳳山市都市計畫委員
  18.澎湖縣政府
  (1)縣政顧問(2)都市計畫委員
  (2)都市更新審議委員(3)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19.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1)檢察署犯罪被害人申請補償覆審委員(2)調解委員
  (3)性騷擾申訴處理調查小組委員(4)性別平等工作小組委員
  20.建築師雜誌社
  (1)編輯委員(2)社務委員(3)副社長
  21.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第12屆理事長
  22.社團法人台灣消費者權益發展協會理事長
  23.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董事
  24.財團法人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董事
  25.APEC中華臺北建築師計畫監督委員會委員
  26.台南市政府開放決策(飛雁新村)委員

图书目录

【上編】結構材料及載重應力
第一章 緒論
1-1 結構系統目的
1-2 結構系統要求
1.2.1 基本要求 
1.2.2 耐震設計要求
1.2.3 耐風設計要求
1-3 結構設計方法
1.3.1 彈性設計與塑性設計
1.3.2 鋼筋混凝土結構物
1.3.3 鋼骨結構物
1-4 結構分析設計程序 
1-5 結構系統分類
1.5.1 使用材料不同之分類
1.5.2 力量傳遞不同之分類
1.5.3 高層結構系統之分類
1.5.4 構築方式不同之分類
 
第二章 建築物的載重
2-1 載重分類
2-2 靜載重
2.2.1 材料重量
2.2.2 屋面重量
2.2.3 天花板重量
2.2.4 地版面重量
2.2.5 牆壁重量
2-3 活載重
2.3.1 最低活載重
2.3.2 斜屋頂之活載重
2.3.3 其他活載重
2.3.4 活載重之折減
2-4 風力載重
2.4.1 風力特性
2.4.2 風力階級
2.4.3 風力計算
2.4.4 風力之相關規定
2-5 地震力
2.5.1 地震的起因
2.5.2 地震波與地震紀錄
2.5.3 地震規模與地震階級
2.5.4 台灣的地震活動
2.5.5 建築物對地震的反應
2.5.6 地震力計算
2.5.7 地震力之相關規定
2-6 其他載重
2.6.1 土壓力與水壓力載重
2.6.2 基礎不均勻沈陷載重
2.6.3 溫度載重
2.6.4 動力載重與共振載重
2.6.5 火載重
 
第三章 基本應力
3-1 基本應力
3.1.1 張應力
3.1.2 壓應力
3.1.3 撓曲應力
3.1.4 剪應力
3.1.5 扭應力
3.1.6 溫度應力
3-2 應力的作用
3.2.1 直接應力與撓曲應力
3.2.2 二次應力
3.2.3 主應力線
3-3 應力破壞行為
3.3.1 張應力破壞
3.3.2 壓應力破壞
3.3.3 撓曲應力破壞
3.3.4 剪應力破壞
3.3.5 扭應力破壞
 
第四章 結構材料性質
4-1 材料基本性質
4.1.1 材料基本行為
4.1.2 應變硬化與應變軟化
4.1.3 安全係數
4.1.4 載重速率與強度
4.1.5 脆裂及疲乏
4.1.6 殘留應力
4.1.7 包辛吉效應
4.1.8 等向性材料與非等向性材料
4.1.9 乾縮與潛變
4.1.10 鬆弛
4-2 材料的韌性
4.2.1 延展比與韌度
4.2.2 韌性表示法
4.2.3 恢復力環之性質
4.2.4 韌性的意義
4-3 構架的韌性行為
4.3.1 塑性鉸
4.3.2 塑性流變
4.3.3 崩塌機構
4.3.4 樑柱的韌性
4.3.5 鋼筋比與韌性
4.3.6 韌性與耐震行為
 
【中編】結構系統及高層建築
第五章 纜索及拱系統
5-1 纜索系統
5.1.1 纜索行為
5.1.2 纜索應力分析
5.1.3 纜所不穩定原因及安定方法
5.1.4 纜索系統之應用空間
5-2 拱系統
5.2.1 拱行為
5.2.2 拱之分類
5.2.3 拱應力分析
5.2.4 三種拱之力學行為
5.2.5 拱抵抗水平推力方法
5.2.6 拱系統之應用空間
 
第六章 桁架系統
6-1 桁架行為
6.1.1 桁架基本構成
6.1.2 桁架應力分析
6.1.3 桁架種類
6-2 桁架接合
6.2.1 節點接合
6.2.2 支承處接合
6-3 桁架系統之應用空間
6.3.1 平面桁架系統
6.3.2 曲面桁架系統
6.3.3 空間桁架系統
 
第七章 樑柱及構架系統
7-1 樑柱及構架行為
7.1.1 樑柱及構架之基本構成
7.1.2 樑之力學行為
7.1.3 柱之力學行為
7-2 樑系統
7.2.1 懸臂樑
7.2.2 簡支樑
7.2.3 固定樑
7.2.4 外伸樑
7.2.5 連續樑
7-3 構架系統
7.3.1 連樑柱構架
7.3.2 簡單剛構架
7.3.3 多層及多間構架
7.3.4 超構架
 
第八章 格子樑及版系統
8-1 格子樑系統
8.1.1 載重傳遞方式
8.1.2 格子樑之力學行為
8.1.3 格子樑設計原則
8.1.4 格子樑系統之種類及應用
8-2 平版系統
8.2.1 平版基本構成
8.2.2 平版之力學行為
8.2.3 鋼筋混凝土版之應力與配筋
8.2.4 平版系統之種類與應用
8-3 摺版系統
8.3.1 摺版基本構成
8.3.2 摺版之力學行為
8.3.3 摺版系統之種類與應用
 
第九章 膜及薄殼系統
9-1 膜系統
9.1.1 膜基本構成
9.1.2 膜之力學行為
9.1.3 膜系統之種類及應用
9-2 薄殼系統
9.2.1 薄殼之行為
9.2.2 薄殼之基本形態
9.2.3 圓筒殼
9.2.4 圓頂殼
9.2.5 雙曲拋物面殼
 
第十章 高層結構系統
10-1 載重傳遞
10.1.1 垂直載重傳遞
10.1.2 水平載重傳遞
10-2 剪力牆
10.2.1 剪力牆型式
10.2.2 剪力牆配置
10.2.3 鋼筋混凝土剪力牆
10.2.4 鋼骨斜撐
10-3 高層結構立面型式
10.3.1 剪力牆立面設計
10.3.2 地面層設計
10-4 高層結構系統之種類
10.4.1 高層建築之結構型式
10.4.2 承重牆系統
10.4.3 箱匣式系統
10.4.4 無樑版系統
10.4.5 核心式系統
10.4.6 錯列桁架系統
10.4.7 樑柱剛構架系統8
10.4.8 剪力牆剛構架系統
10.4.9 核心共用系統
10.4.10 管式結構系統
10.4.11 高層結構系統之比較
10-5 超高層建築
10.5.1 超高層建築之發展
10.5.2 全世界超高層建築
 
【下編】耐震能力及結構補強
第十一章 結構安全評估
11-1 結構破壞
11.1.1 地震災害
11.1.2 結構倒塌原因
11.1.3 維冠金龍大樓倒塌原因
11-2 震災後緊急安全評估
11.2.1 危險建築物緊急通報
11.2.2 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
11-3 結構快篩
11.3.1 快篩項目
11.3.2 結構快篩量化
11-4 耐震能力評估
11.4.1 耐震能力初步評估
11.4.2 耐震能力詳細評估
 
第十二章 隔震消能系統
12-1 結構設計觀念之演變
12-2 制振裝置
12.2.1 主動控制
12.2.2 被動控制
12-3 隔震消能系統之相關規定
 
第十三章 結構修復補強
13-1 修復補強
13.1.1 修復補強之意義
13.1.2 補強實施程序
13-2 修復補強材料及型式
13.2.1 修復補強材料
13.2.2 修復補強型式
13-3 修復補強工法
13.3.1 鋼筋混凝土結構
13.3.2 鋼骨結構物
13.3.3 隔減震系統補強工法
13-4 既有建築物之結構評估與補強
13.4.1 評估程序及設計目標
13.4.2 耐震能力評估與耐震補強之規定
附錄A 圖目錄
附錄B 表目錄
附錄C 參考書目及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056313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9 x 26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二版序
 
  本書之編寫係以成為台灣「本土化」教材為主要目標,自2008年初版迄今已達五刷。由於此期間歷經2016 年的美濃地震及2018年的花蓮地震,台灣內政部有鑑於原訂定之相關規範尚有不足之處,因此啟動多次的修訂作業,並於2010 年完成《鋼構造建築物鋼結構設計技術規範》、2021 年完成《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及《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另外也由於新資訊及新知識的不斷進步,本書亦有重新修正之必要,以符實際。
 
  本書二版調整及修正之內容如下:
 
  1、為方便本書之研習及教學,本書重新調整分成第一至第四章之【上編-結構材料及載重應力】、第五至第十章之【中編-結構系統及高層建築】、第十一至第十三章之【下編-耐震能力及結構補強】。
  2、配合相關規範之修訂,更正部分內容。
  3、增加探討建築物因地震毀損造成重大傷亡的原因。
  4、更正「震災後緊急安全評估」之內容,增加「建築結構快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耐震能力詳細評估」等資料。
  5、原第十三章「新建築結構」已不符需要,爰將本章刪除,其中部分內容則併入第十章。
  6、其他各章節及重量單位一併配合修訂,部分內容亦做微調。
 
  另外,若書中之再版有疏漏錯誤之處,亦請各位先進不吝來電或來信指教,不勝感激!
 
再度感懷恩師 許茂雄教授
陳啓中謹識 2022 年元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光是看到「建築結構系統」這幾個字,就讓我覺得內容肯定紮實,畢竟在台灣的營建業,對於結構設計的要求可是一點都馬虎不得的。我印象中,結構工程師這行當,從基礎力學到高層建築的複雜計算,光是教科書就能堆滿一個書櫃。好的結構設計,不只是滿足法規,更是決定一座建築能不能屹立不搖的關鍵。我猜測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各種結構元件在實際載重下的反應,可能包含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甚至是剪力牆和制震系統的設計原則。特別是「二版」這個標示,通常意味著作者一定針對最新的規範和市場上的新工法做了更新,這對我們這些在現場跟圖說打交道的工程師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如果內容能把理論和實務的銜接點處理得夠好,光是能省去我們在查閱舊規範時浪費的時間,就值回票價了。我比較期待看到它對一些邊界條件處理的細緻說明,畢竟那些往往才是決定設計成敗的魔鬼細節。

评分

作為一個在建築界摸爬滾打了許久的從業人員,我深知結構設計的知識體系是多麼龐大和分層次的。這套書既然被歸類為「系列(II)」,那麼它必然是建立在紮實的結構理論基礎之上的更高階探討。我猜測它可能已經跳脫了單純的構件設計,開始深入探討整體結構體系的行為,例如樓層間的側向剛度分配、基礎與上部結構的共同作用,甚至是結構與帷幕牆系統之間的介面處理。在現今講求高性能建築的時代,如何確保結構在正常使用狀態下有足夠的舒適度(例如振動控制),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如何使用分析軟體(例如SAP2000或ETABS)的進階技巧,並解釋軟體輸出的數據背後真正的物理意義,那就太棒了。這類書籍的價值就在於提供的不僅是「怎麼算」,更是「為什麼要這樣算」。

评分

翻開任何一本經典的結構工程書籍,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圖表的精確度和清晰度。我期待這本《建築結構系列(II)》在視覺呈現上也能達到專業級水準。結構分析的複雜性,有時候不是文字能完全描述的,精美的截面圖、荷載分佈圖,以及各種破壞模式的示意圖,能極大地幫助讀者理解。在台灣,由於工期壓力大,設計階段必須快速且準確地做出決策。一本結構書如果能提供足夠多的設計流程圖或決策樹,指導工程師如何從初步概念快速收斂到可行設計方案,那它在實際工作中的實用性就會非常高。我認為,好的結構書,應該是能讓讀者在面對新的、未曾見過的結構挑戰時,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而不是只會套用公式。這本書若能達到這種境界,絕對是值得在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的。

评分

坦白講,坊間講結構的書很多,但真正能深入淺出、讓讀者「心悅誠服」的卻是鳳毛麟角。我預期這本《建築結構系統(二版)》之所以能推出第二版,肯定是因為它的基礎論述非常穩固,而且語言上可能避免了過度學術化的枯燥,用一種比較貼近實務工程師的語氣來闡述深奧的原理。畢竟,我們在工地現場看到的結構問題,很少是教科書上那種理想化的單一受力情況。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於材料非線性行為的探討,例如混凝土開裂後如何影響勁度折減,或是鋼材在極限狀態下的穩定性分析。如果能再針對台灣常見的軟弱底層設計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暴增好幾倍。好的結構書,讀起來不只像在學習知識,更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老到的前輩請教,那種感覺是很難替代的。

评分

拿到這本書,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編排的用心,它的邏輯性強到幾乎可以當作工具書來使用。我猜測它必然涵蓋了從基本靜力學到複雜的動力分析,而且很可能還加入了目前業界非常重視的韌性設計概念。在台灣,面對颱風和地震這兩個「老朋友」,結構設計的冗餘度設計和失效模式分析絕對是重中之重。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不同載重組合下的應力分佈圖解,並且配上清晰的計算範例,那對初入行的年輕設計師來說,絕對是一帖良藥。光是想像那些複雜的剪力圖和彎矩圖被條理分明地呈現出來,就能讓人對結構行為有更直觀的理解。畢竟,結構設計不是一門純數學,它更是一門藝術,如何在經濟性、美觀和安全性之間找到那個黃金比例,才是真功夫。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夠的案例研究,讓我們看看那些經典結構是如何在各種極端條件下表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