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

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藤森照信
图书标签:
  • 建筑
  • 藤森照信
  • 建筑漫游
  • 日本建筑
  • 建筑史
  • 城市观察
  • 旅行
  • 随笔
  • 建筑评论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50年路上觀察學集大成
跨越5大洲,解說80件世界重要建築
 
  藤森照信的建築探訪足跡遍及全世界,這是他首度推出建築偵探主題書,也是與建築進行相撲角力勝負過程的全紀錄。他從各種線索推敲、追本溯源,將對建築的感覺化為具體語言,讓讀者透過文字與實地拍攝的照片,也能身歷其境般感受觀察現場的熱烈氣氛,加上豐富扎實的建築學養,相關人事時地物信手拈來皆為精采歷史與逸事。
 
  藤森照信以建築偵探之眼、建築史家之心以及建築師之藝,挖掘出隱身在建築與人背後的諸多故事,他的建築評論與探索歷程,從表面的建築外觀到深層的精神內涵,不管是風格形式的介紹或素材工法的分析,看大局看小節,都很有趣味與啟發性。
 
  最完整!含括希臘風、仿羅馬式、哥德式、新藝術、包浩斯、現代主義等建築
  最詳盡!從工法、造形、素材到整體結構與裝飾細節,鉅細靡遺逐一探究解析
  最精采!關注建築的社會性、文化性、宗教性、歷史性背景,信手拈來皆故事
  最獨特!隨心自在、東張西望,特有的碎念風格,是讓人會心一笑的建築讀本
 
好評盛讚
 
  王俊雄 李清志 林芳怡 洪秀華 凌宗魁 曾光宗 黃士娟 黃俊銘 謝宗哲 
  (排序按照姓氏筆劃)
 
  在這本「自由奔放」的專書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藤森照信同時作為建築史學者及建築師的敏銳度及志向,以及其個人強烈的日本主體性格。
  從建築史學者的視野來看,雖然此書的架構是以工法、造形、素材、人物、宗教、歷史等建築議題為主,但在書中的不同主題中,藤森不斷地探討日本建築師對西方的初次接觸,或是相同建築類型的比較等撰述內容,皆可深深理解到藤森嘗試將日本建築融入於世界建築史脈絡中之意圖。
  另從建築師的角度來看,藤森作為一位具有強烈「紅派」性格的建築師,書中被挑選出來的世界各國作品,似乎可以馬上聯想到他的建築作品風格;不論是在設計意圖、材料、形式等方面。而這些建築作品,最終都會回歸到藤森認為未來藝術表現的原理是「生命」之建築信念。
  整體而論,藤森照信是一位具有建築史學底蘊的建築師,全書的內容跨越了建築時空間,值得慢慢品味與優游想像。——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這是一本一打開就捨不得放下的建築書籍,時常帶著滿腔熱血踏上旅途追建築的我,常常是辛苦地到達目的地,看著夢想中的建築出現卻不知該如何好好地了解它,這本書的出版無疑是建築旅行愛好者的解藥。鑽研建築史的藤森照信整理了從1974年起,跨越十八個國家,超過八十件建築作品,分別以四個面向帶領讀者進入建築的世界,沒有過度艱深的建築專業語彙,而是以謙遜溫暖又風趣的文字來介紹一場從日本出發邁向全世界的建築旅行,以建築觀察者的角度,專業分析造訪的建築作品,其中穿插著自言自語式的介紹口吻,讓讀者彷彿也一同在他的旅途裡。
  這是一本充滿對建築歷史有著忠誠信仰,以及對建築旅行有著絕對熱忱的經典著作,也是在無法自由建築旅行年代的救贖。——洪秀華(藝術建築行旅策展人)
 
  記得第一次到東京是1991年吧,我在東京的書店接觸到藤森照信、陣內秀信等建築學者的出版著作,他們的文章、專訪、對談出現在《東京人》這樣的雜誌中,大量關於「城市學」的研究,關於引發更多大眾認識身處的城市空間與建築的興趣及關注。「#建築探偵」這個關鍵字,令人好奇且嚮往!
  1989年《建築探偵の冒険〈東京篇〉》、1993年《路上観察学入門》、2014年《建築探偵術入門》,都是藤森教授的重要著作,他把建築學帶出教室、推向大眾,從大眾有興趣的話題像是建築上的動物奇獸等,拉出歷史、神話、材質、構法的種種面向與線索,內容總是引人入勝。
  在這次集大成之作《藤森照信の建築探偵放浪記——風の向くまま気の向くまま》,帶著讀者在世界的時空中趴趴走,也透過編輯架構清楚地拉出都市建築偵探的知識框架,讓我們看到他練功的祕訣檔案抽屜,前半部是與建築學具體物質有關的「工法.造形.素材」,後半部則是用人文知識的內容從「人物」、「宗教」、「歷史」三大類來歸納。對於每一件作品,這位建築偵探宗師用遠觀與近身的拚搏技巧來剖析解讀,顯然跟一般只是想欣賞或看懂建築路數的人有所不同,透過研究、考證、科學、邏輯推論,把畢生功力與拚搏的過程紀錄分享給大眾;有建築背景的讀者相對較易進入,非專業背景的恐怕需要先蹲過馬步才有辦法輕鬆愉快地閱讀此書,真的是一本很棒的「進階版」建築偵探讀本,推薦給有心練功的朋友們!——林芳怡(前雄獅集團欣傳媒/欣建築資深總監)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另一本富有探寻精神和建筑文化内涵的著作。 --- 建筑的深层肌理与人文光影:重访都市的隐秘叙事 图书名称:《隐匿的结构:行走在现代性边缘的地域建筑考察》 作者: [此处可替换为虚构或另一位知名建筑学家的名字,例如: 艾伦·彼得森 (Alan Peterson)] 出版社: [此处可替换为一家具有学术或艺术出版背景的出版社,例如: 苍穹文库] 字数: 约 450,000 字 页数: 680 页 (含大量手绘图、历史照片及田野考察记录) 内容梗概: 《隐匿的结构:行走在现代性边缘的地域建筑考察》并非一部传统的建筑史论,而是一场深入挖掘地方性(L ocality)与全球化(Globalization)张力下的建筑文化田野调查报告。本书作者,著名建筑人类学家艾伦·彼得森,放弃了对宏大叙事和标志性摩天大楼的关注,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被遗忘的“非主流”建筑形态:那些在特定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和经济条件下,以近乎本能的方式生长出来的实用性结构、仪式性空间,以及手工艺人的“非规范”建造实践。 彼得森以其独到的“深度在场”方法论,系统性地考察了横跨欧亚大陆三个不同地理区——北欧极地边缘的木结构聚落、地中海岛屿上的石材民居群落,以及东亚腹地以夯土和竹编为主的乡土建筑——试图揭示隐藏在这些结构背后的社会逻辑、生态智慧以及个体生存的哲学。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个关于“何以为家”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在地材料的语法学 (The Grammar of Local Materials) 本部分聚焦于建筑的“物质性”与“语境性”。彼得森认为,建筑的“灵魂”往往深嵌于其所用的材料之中。他细致描绘了如何利用极地苔藓保温的冬季居所,如何通过特定石材的堆砌来实现地中海烈日下的自然降温,以及如何利用地方性植物纤维实现柔韧与耐用的平衡。 作者不满足于对材料的简单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材料的获取、加工过程如何与当地的劳作节奏、性别分工以及季节更替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例如,在探讨东亚某山区聚落的“榫卯与土墙”时,书中详细记录了从选土、淘洗、夯筑到后期维护的完整流程,指出这些工艺并非仅仅是“技术”,而是一套活态的知识系统,它记录了人类与当地土壤长达数百年的对话。 第二部分:空间中的时间折叠 (Temporal Folds in Spatial Organization) 第二部分探讨了地域建筑如何承载和组织时间。彼得森观察到,许多传统或地域性建筑的空间布局,并非为了效率,而是为了适应多重时间维度的叠加——仪式的周期性、家族代际的更迭、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乃至神话中的永恒时刻。 书中通过对几个特定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建筑如何成为“记忆的容器”:一个简单的储藏室可能同时是族谱的陈列地;一个面向特定星象开启的窗户,将远古的观测行为延续至今。作者引入了“时间折叠”的概念,阐述了现代建筑中被抹平的线性时间感,在这些地域结构中如何被巧妙地重构和分层。 第三部分:边界的模糊与渗透 (The Blurring of Boundaries: Interiority and Exteriority) 现代建筑常以清晰的墙体和屋顶来定义“内部”与“外部”的绝对对立。然而,彼得森的考察显示,许多边缘建筑的空间界限是流动的、具有渗透性的。 本书详细比较了三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过渡空间”:北欧的“雪厅” (Snow Lobbies) 如何应对极寒的侵袭;地中海的“庭院走廊”如何模糊了私人与公共的界限;以及亚洲传统居所中“檐下空间”所扮演的半开放、半私密的社会缓冲角色。这些空间不仅是物理的连接,更是社会身份和行为规范的调节器。作者通过对这些模糊地带的深入描绘,挑战了西方理性主义对建筑空间的切割式定义。 第四部分:失语的建造者与未来的回响 (The Unspoken Builders and Echoes of the Future) 在本书的收官部分,彼得森将焦点转向了建造者本身。他花费大量篇幅记录了那些正在消失的、依靠口传心授而非图纸进行建造的工匠。这些人被他称为“失语的建造者”,因为他们的知识体系往往不被主流建筑教育所接纳。 通过对这些工匠访谈和现场记录,作者探讨了在全球化标准化的浪潮下,地域建筑智慧如何面临消亡的危机。然而,彼得森也并未陷入纯粹的怀旧。他敏锐地指出了这些古老结构中所蕴含的生态可持续性、对气候变化的自适应能力,正是当代建筑急需重新学习的“韧性设计” (Resilient Design) 的核心要素。 核心价值: 《隐匿的结构》是一部充满田野气息、兼具人类学洞察与建筑美学敏感度的著作。它引导读者放下对玻璃幕墙和混凝土巨构的迷恋,转而重新审视那些由土地、气候和世代相传的技艺所共同塑造的、更具生命力的建筑实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建筑智慧,往往隐藏在那些不被“侦探”注意到的、顺应自然脉络而生的隐秘角落之中。本书不仅是建筑师的案头书,更是所有关注人与环境关系、渴望理解文化深度的人士的必读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1946年出生於長野縣。為建築家、建築史家,專攻日本近現代建築史。東北大學工學部建築系畢業,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工學院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工學院大學特任教授、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
1974年與堀勇良等人結成建築偵探團,與日本各地的研究者共同調查地方殘存的西洋建築。1986年與赤瀨川原平、南伸坊等人組成「路上觀察學會」。1998年,以日本近代都市.建築史的研究(「明治的東京計畫」以及「日本近代建築」)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論文獎。
 
  建築處女作為1991年的設計案「神長官守矢史料館」。1997年以「赤瀨川原平邸溫暖餘裕的空間」獲得日本藝術大賞,2001年以「熊本縣立農業大學學生宿舍」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2006年擔任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建築展的日本館主辦人。近年來創作重心為茶室建築,或小巧具童趣,或充滿實驗性,展現了人與自然、土地的親密連結。
 
  除了建築作品、論文論述,尚著有多部建築史、建築偵探以及建築設計的相關著作,其中《日本近代建築》(五南)為日本近代建築史經典之作,《建築偵探冒險.東京篇》獲三得利學藝賞肯定。其他還有《藤森照信之原.現代建築再見》全三冊、《人類與建築的歷史》、《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暖暖書屋)、《藤森照信論建築:建築是什麼》(遠流)、《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遠流)等書籍。
 
譯者簡介
 
謝晴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這樣看醫生更有效》、《不該忍耐的18種健康警訊》、《5分鐘走路治痛法》、《就是喜歡有氣質的自己》、《每天都是好心情》、《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合譯,以上皆遠流出版)等健康、設計、心理勵志類書籍。

图书目录

前言
第Ⅰ章 工法‧造形‧素材
①工法
No.01 東京車站‧之一──日本人喜愛的紅磚
No.02 東京車站‧之二──鋼骨與磚塊
No.03 豐平館──美國風格木構造、雨淋板
No.04 氣仙沼Rias Ark Museum──鋼板構造
No.05 富岡製絲場──木骨磚造
②木造
No.06 瑞士小木屋──最古老木造建築
No.07 出雲大社──揭開古代高層建築之謎
No.08 威爾德和唐蘭露天博物館──組立木造建築
No.09 夏之家──現代的木造建築
No.10 聖保羅天主教堂──日歐的傳統與技術的融合
No.11 聽竹居──設計木造建築
③混凝土
No.12 約瑟夫‧莫尼爾的水塔──鋼筋混凝土的歷史
No.13 邯錫教堂──世界最初的清水混凝土建築
No.14 留在慕尼黑的兩項遺產──特奧多‧費舍爾
No.15 烏姆軍營附屬教堂──小鑿面裝修
No.16 歌德堂‧之一──自由曲面清水混凝土的先驅
No.17 歌德堂‧之二──混凝土與木
No.18 中國碉樓──百年前的「超」高層住宅
No.19 本野精吾邸──混凝土的表現
No.20 舊鶴卷邸──各種混凝土的表現
No.21 雪梨歌劇院──預鑄混凝土
④造形
No.22 水戶藝術館──作為都市景觀的造形
No.23 歌舞伎座──極度炫耀的純粹造形
No.24 舊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鎌倉──階梯與鋼骨交織成的立體構成
No.25 京都車站──青綠山脈與深谷
No.26 布赫達內奇溫泉之家──立體主義建築
No.27 慕尼黑奧林匹克競技場──鋼索
⑤素材
No.28 伊豆長八美術館──漆喰
No.29 雄勝天然石板──震災下生還
No.30 坪川家──茅葺屋頂的力量
No.31 Majolica House──磁磚
No.32 多治見市馬賽克磁磚博物館──滿懷對磁磚的愛的博物館
No.33 東京遞信醫院與大島測候所── 外牆建材白磁磚之謎
 
第Ⅱ章 人物
①丹下健三
No.34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完工半世紀的戰後日本建築傑作
No.35 戰殁學徒紀念館 年輕人的廣場──丹下健三夢幻傑作
No.36 香川縣廳舍──丹下健三創造的戰後公共建築標準
No.37 聖保羅美術館與SESC POMPEIA──巴西女性建築師的代表作
②柯比意
No.38 詹努勒邸、許沃柏邸、史托札邸──從早期作品探索巨匠起源
No.39 通往西部的門──不鏽鋼板
No.40 巴西利亞──柯比意偏好的材料
No.41 薩伏伊邸──柯比意的遺產
No.42 瑞士學生會館與國立西洋美術館──柯比意的本質
③阿道夫‧路斯
No.43 穆勒邸──白色箱形空間的元祖
④密斯‧凡德羅
No.44 圖根哈特邸──玻璃與鍍鉻鋼
⑤法蘭克‧洛伊‧萊特
No.45 落水山莊──自然與建築的一體化
⑥丹尼‧卡拉凡
No.46 內蓋夫旅紀念碑──丹尼‧卡拉凡的清水混凝土
 
第Ⅲ章 宗教
①伊斯蘭教
No.47 奧米亞大清真寺──心靈綠洲
②基督教
No.48 死海聖書之龕──黑與白的驚奇
③教堂
No.49 聖墓教堂──探索基督的足跡
No.50 聖家堂──教堂建築家高第無止盡的挑戰
No.51 錫納亞修道院──羅馬尼亞的基督教堂
No.52 沃羅內茨修道院附屬教堂──充滿壁畫的教堂
No.53 舒爾代什蒂村的教堂──渾身祕密的拱形結構
④修道院
No.54 邁泰奧拉的修道院──向天空攀往更高處
No.55 多宏內修道院──在照進來的光裡看見神
No.56 莫瓦薩克修道院──神職者與石匠創造的樣式美
No.57 聖米歇爾山隱修院──窮盡技巧的哥德樣式巔峰
 
第Ⅳ章 歷史
①戰爭
No.58 納粹德國的建築──戰爭當下國民住宅的兩面性
No.59 藝術之家與納粹本部──德國的負面遺產
②史跡
No.60 克諾索斯宮殿──克里特島的迷宮
No.61 埃皮達魯斯圓形劇場──調和的創作
No.62 帕德嫩神殿與帕埃斯圖姆神殿──受試煉的建築師
No.63 萬神殿──建築室內設計的起點
③建築樣式
No.64 草莓山莊──哥德復興樣式的震源
No.65 分離派會館──混凝土與鋼鐵
No.66 首爾車站──大正時期的新藝術風格
④中國美
No.67 瀋陽故宮──中華品味之源
⑤神話時代
No.68 華達士兄弟企業──愛爾蘭採礦技師三兄弟
⑥近代化
No.69 網走監獄──從監獄建築窺見的日本近代化
⑦茶室
No.70 萬葉亭──黑木與堀口捨己
No.71 國寶 待庵──茶室的起源
 
代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3484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4.8 x 21 x 3.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1974(昭和49)年我仍就讀東大研究所時,就與建築史同好開始合組建築偵探團。當初,我們只是一手拿著地圖、背著相機到處尋訪日本的洋館與戰前現代主義建築,後來日本列島的建築全數探訪後,又將觸角延伸至東亞、東南亞各地。
 
  當終於探索起越南、泰國與印尼時,我已年屆45 歲,除了本業的建築史研究,也經手起設計業務,不知道是否基於這個因素,我開始不論古今東西只要是想看的建築全都找機會去探訪。
 
  而我看建築的方式也與一般建築愛好者差異極大:
  「跟建築進行角力,分出勝負。」
 
  建築這種龐大的物體,是動員許多人力、耗費大量物資、花費長久時間後才得以將計畫化為可能,因此,對於這樣的建築只看了一眼就立刻做出優劣判斷的人,太對不起參與建造的人員與投入的資源了。無論給予建築好或不好的評價都無所謂,然而必須認真思考為何會下這樣的評斷,才對得起人們竭力投入資源所建造的建物。想想投注其中的人們的能量總和,我們觀看者也得使出全力,如同相撲選手一樣,正面迎向對方進行碰撞練習。
 
  具體地說,當看到建築並下了好壞的評價後,得思索為何覺得哪裡好哪裡不好,我不光是思考,還會邊素描並作筆記。因此,我的素描本上都是混雜著圖與文字的。
 
  因為是相撲,所以一定會分出勝負。就算面臨不佳的建築,只要我能將理由化作具體語言,就算獲勝。即使遇見好的建築,若是無法將其壓倒性的秀異之處以及究竟好在哪裡具體語言化表達出來,就算失敗。
 
  這樣的決勝負行為,實際執行相當累人。探訪建築、觀察、拍照、素描下來,然後開始思考,並將這些成果寫下來,讓人身心俱疲。
 
  這就是我到目前為止看建築的方式。未來也會持續下去,如果不再繼續這種碰撞練習,或者是再也做不到這點,我肯定會從建築偵探生涯引退。
 
  持續了近五十年的建築偵探業,我很了解自己的關心傾向。首先,我強烈關注的是該建築建造的社會性、文化性、宗教性、歷史性背景,對於設計建造的人也有濃厚興趣。
 
  另一方面,是建築使用的材料,例如泥、木、石或者混凝土之類,而透過這些素材各自產生何種表現與裝修細節,我對這方面也超囉嗦超多意見的。
 
  「背景」與「裝修」,這樣表達大概會被讀者認定是兩相極端而分裂的取向吧,但是在這兩相極端中間透過語言文字來回激盪,就能逐漸掌握其間開展的建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建築史家的設計之眼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系主任、實構築季刊總編輯)
 
  我是藤森老師的粉絲,書架上有一區都是他的著作。因為未諳日文,這些書都是中文,簡體繁體字都有,是我藏書重要構成的一部分。
 
  為什麼喜歡讀藤森老師的書呢?因為對於好讀建築史書的我來說,藤森老師寫的史書有著一般建築史書讀不到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卻是以嚴肅的史筆寫出來的。就像這本《建築偵探放浪記》,看似輕鬆隨性,其實內容嚴謹考據,書中談論的每一處建築和空間,藤森老師都是在閱讀文獻、親身經歷、在現場詳細研究甚至訪談後寫下。這些內容會有一種一般建築史家不願採用的拼貼性,因為這會讓論理困難或是容易出現破綻。但藤森老師喜歡讓這些不一致的內容並置,他讓歷史顯露出它該有的破綻,而不是替歷史原出歷史。藤森老師的歷史是不同於一般的歷史的。藤森老師和一般建築史家另一處不同之處在於,討論建築作品時具有設計的眼光,而非僅是史實敘述或僅是描述建築特徵。他會用設計的思維去做思考和評斷,帶著與設計者有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這些歷史性的作品。而我相信藤森老師在四十多歲之後開始其建築師的生涯,應該與他在治史時感受到的設計者的心情有關吧!
 
  然而,藤森老師的建築史著作也不乏大歷史的眼光,本書從書名來看似是建築偵探的隨筆,但事實上充滿著對於大歷史的辯證,從第一章論工法與技術,第二章論人物,第三章論宗教和第四章論歷史,都是在跟大歷史作辯詰。就是在這種又有偵探式的親身體驗、設計者的同理心和大歷史辯證三者的交叉引證中,藤森老師開展了本書。
 
  總之,這不僅是一本充滿獨特性的好書,我認為也是一本在藤森老師的諸種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因為它橫跨了藤森老師的五十年建築生涯,將藤森老師年輕時的腳力和年長後的腦力充分混合了起來。超過四六○頁的篇幅,說明它也是一部巨作,藤森老師的野心和才智,可以充分在這本書領略到。它也證示我的一個觀點:其實沒有客觀的建築史,存在的只有建築史家;是建築史家創造了建築史,建築史是建築史家觀念和實踐的展現。然而,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建築史,閱讀時不會感覺到建築史家的存在,只有像藤森老師這樣一流建築史家,才會讓我們在閱讀他的書時,感覺到建築史家的存在,以及,人才是歷史的真正主角。
 
藤森流的建築評論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還記得在藤森照信研究室留學時候的光景,那時他總是覺得研究生一天到晚待在研究室在做什麼?做研究的人不是在史料館、圖書室裡,不然就是在往去看建築的途中。那時每年建築學會輪流在日本不同地區的大城市舉行,除了去參加學會的學術大拜拜活動之外,就是可以順道去參觀各地的名建築。並且日本的各研究室也都有夏合宿的活動,整個研究室的師生前後輩會去參觀建築,或者混合測繪建築的活動,將近一週的時間在外一起學習生活,增進研究室成員的情誼。因為這樣得以進入許多未對外開放的重要建築,一窺堂奧。建築歷史理論裡學到的建築,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所體驗、所見到的真實與細節的一面,令人理解清晰與印象深刻。藤森老師常說「親眼看過、親手測繪過的建築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正是學習建築的根本之道。
 
  作為建築史學家的藤森照信,曾是東京大學日本近代建築史講座的主持人。日本的建築文化,經過大航海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後,已不再只是東北亞建築文化圈的一部分,日本的近代建築史儼然已為世界建築史的一環。過去藤森照信的老師輩村松貞次郎、稻垣榮三等教授,尚無法面對這樣複雜的史學研究問題,直等藤森照信這輩的學者,才有足夠的條件跨足全球進行調查研究。
 
  於是當1980年代我在研究室的時候,經常會發現藤森又跑到國外看建築去了,回來之後就會在研究室的meeting時間跟大家分享他的新發現,那時的藤森已經開始進行屬於他自己的全球建築之旅(Ground Trip)。同時藤森也在豐田基金會的支助下,進行亞洲近代建築最基礎的普查工作,隨著藤森的足跡遍滿亞洲各地,亞洲近代建築研究的組織mAAN也組織了起來,輪流在各地舉辦研討與參觀活動,我們也跟著到各地看到各國建築。
 
  就在這時候,藤森卻悄悄的轉向建築創作的活動,爾後就是大家所見到作為建築家的藤森照信了。藤森創作的源頭許多來自建築歷史的知識,也來自建築偵探的路上觀察的養分,更是來自在全球建築之旅中見到的許多世界名建築的經驗。在建築的現場正如藤森的前言所說,那是一場與設計建造者的肉搏戰,藤森流的建築評論於焉而生,評論的議題經常回到建築本質性的問題,並以全球建築的史學標準看待各個建築的優劣,不論是以建築構築實際的構法、材料與形式,或是宗教、歷史與人類創造力的美學與意義來看待,都看到藤森照信豐富的建築知識、旺盛的求知慾,與幽默睿智的觀點。
 
  以前在我盡己所能看遍日本的近代建築時,藤森卻在一旁說「你也該看看其他日本的傳統建築喔」。確實像藤森照信這樣,學貫古今中外,擁有足夠廣泛而深入的知識,才能產生對建築評論的真知灼見。這本書是以短篇文章連載後集結成的專書,各篇文章分開來讀不會有負擔,讀後認真思考的話,又會覺得藤森已幫你整理了各樣理解建築知識的系統與觀點,是一本學習建築賞析、建築評論、建築歷史的好書,極力推薦給各類愛好建築的讀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本書,我會說它是一趟「心靈的紀行」,而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藤森先生的文字裡,總是流竄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浪漫情懷,那種對傳統工藝的眷戀,對「人」在空間中活動軌跡的細膩捕捉,讓人動容。他不會急著給出結論,而是享受過程中的迷惘與發現的樂趣。整本書的結構,就像是他隨性的筆記集,時而跳躍,時而深入,但每一個片段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玉石,獨立存在卻又相互映照。我特別喜歡他描述某些老舊建築時,那種近乎詩意的筆法,彷彿他不是在描述磚塊和水泥,而是在描繪一段逝去的時光,或是一個社區的集體記憶。這種對「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深刻體會,是許多當代建築評論所欠缺的厚度。閱讀的過程中,我彷彿也聞到了那些老屋簷下的濕氣,聽見了木頭的低語,非常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

评分

藤森照信教授這位老派的「建築偵探」,真的太有意思了!讀完這本《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我腦中浮現的畫面,不是那種冷冰冰的設計圖或複雜的結構分析,反而是他在日本各地,像個孩子一樣,充滿好奇地穿梭在那些常人可能一眼就略過的角落。他那種「順風隨心」的哲學,貫穿了整趟旅程。這不像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老前輩帶著你,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甚至有點頑皮的角度去看待建築。我特別欣賞他對「地方性」的捕捉,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細膩到一扇窗戶的紋理、一塊被苔蘚覆蓋的石板,甚至是當地人如何使用空間的習慣。他總能從這些微小的細節裡,挖出建築背後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時代的痕跡。這種寫法非常接地氣,讓身為讀者的我,完全沒有負擔地跟著他的思緒漫遊。看著他像個偵探一樣,追蹤著某個設計師的靈感線索,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比看懸疑片還過癮,而且最終揭曉的答案,往往不是多麼驚天動地,而是帶著一種歲月沉澱下來的溫潤感。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遠遠超越了單純的建築知識傳遞,它更像是一本關於「觀察力」的訓練手冊。藤森照信教授的「偵探」身分,其實是他對世界保持永不滿足的好奇心的代名詞。他探訪的那些地方,很多都不是什麼著名地標,反而是在偏遠鄉鎮或城市夾縫中,那些被主流建築史忽略的角落。透過他的筆觸,我才發現,原來真正的建築精華,有時候就藏在那些最樸實無華的構造裡。舉例來說,他描寫某個地方的屋頂如何巧妙地應對當地的風向與雨水,那種結構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他用的詞彙很講究,既有學術上的精準,又充滿了親切感,完全沒有距離感。這讓我體會到,要真正理解建築,必須放下身段,像個學生一樣,謙卑地去請教這片土地和時間留下的痕跡。讀完後,我立刻就想拿起相機,去我家附近的巷弄裡,重新「偵查」一番,看看我過去錯過了多少細節。

评分

這本《建築偵探放浪記》最迷人之處,或許在於它展現了一種「反權威」的探尋態度。藤森照信教授似乎從來不把自己定位為權威,他更像是一個永恆的學徒,不斷地向所有建築物,無論是名師之作還是無名之作,發出提問。他的「放浪」,其實是一種對既有框架的勇敢突破。他對建築的解構,很少從標準的比例或美學規範入手,而是從「使用者的感受」出發。例如,他會仔細觀察一個門把磨損的程度,推斷出有多少隻手曾經握過它,這背後隱藏著多少生活的故事。這種「以人為本」的測繪方式,讓這本書讀起來特別溫暖。它鼓勵讀者去質疑那些被奉為圭臬的設計準則,去相信自己眼睛所見、身體所感的真實體驗。對於想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告訴我們,最偉大的靈感,往往不在光鮮亮麗的展覽室裡,而在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日常角落。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太多建築書都走高冷路線,圖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文字卻像是在講天書。但藤森先生的這本《建築偵探放浪記》,簡直是股清流。他的文字語感非常獨特,帶有一種京都文學那種看似隨性卻又暗藏玄機的韻味。翻閱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不是因為圖片有多震撼,而是被他某個句子「點到」了。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間,你對一個熟悉的地點產生了全新的理解。他對於「時間」在建築中扮演的角色,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度。建築對他而言,不是靜止的物體,而是一個不斷被使用、被環境侵蝕、持續進化的生命體。他不會一味地讚美新穎,反而對那些老舊、甚至有點「醜」的建築物,展現出極大的同情與尊重。這種「以退為進」的鑑賞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美」的定義。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極好,時而輕快如風,時而沉靜如水,引導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參與這場無止盡的建築探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