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

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图书标签:
  • 建筑
  • 女性建筑师
  • 工作日常
  • 建筑设计
  • 女性视角
  • 职业发展
  • 行业观察
  • 访谈录
  • 建筑行业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開箱52位建築家的隨身包
從日常物件的角度理解建築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成立於2018年,希冀能超越由建築師執照定義的職業侷限,重新定義「女建築家」,並廣納傑出的建築家、工程師,與從事教職、學術研究的學者,以及室內、景觀與都市的設計師,試圖補述女性在建築領域的歷史。
 
  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召集五十二位建築相關從業者,齊聚一堂開箱彼此的隨身包,分享工作日常中的重要物件,並試圖以貼近日常的提問,拼湊出她們的斜槓人生。透過凝視這些物件,我們期許呈現當代建築專業的多樣性,更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建築這個行業。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光的轨迹:现代都市摄影札记》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 《光的轨迹:现代都市摄影札记》 作者: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林 烨]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青蓝文化] 定价: 128.00 元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附赠限量版城市漫游地图 页数: 320页 --- 【内容简介】 在这座由钢铁、玻璃和霓虹灯构筑的庞大迷宫中,我们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光的轨迹:现代都市摄影札记》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关于“观看”的深度思考录,一趟穿梭于城市肌理与光影流转之间的精神漫游。作者林烨,一位深耕于城市观察多年的摄影师,用他独到的视角和精准的快门,解构了现代都市的复杂面貌,探讨了光线、时间与空间在城市语境下的相互作用。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都市时刻”的细腻捕捉与哲学反思。我们习惯了匆忙地穿行于高楼之间,却鲜少停下来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背景的事物:清晨第一缕穿透雾霭的阳光如何勾勒出摩天大楼的几何线条?午后,百叶窗投下的规则阴影如何重塑一个平凡的房间?深夜,那些来自酒吧、便利店和街灯的冷暖光斑,如何共同编织出一张流动的、充满故事性的情绪网? 林烨的镜头,尤其擅长捕捉“不完美的美”。他避开了那些被过度美化的地标性景观,转而聚焦于城市毛细血管中的真实景象——生锈的消防梯、雨后积水的柏油路面反射出的扭曲霓虹、老旧居民楼窗台上的盆栽,以及在巨大广告牌阴影下行色匆匆的路人。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既疏离又亲密的城市群像。 第一辑:时间与几何的对话 本辑深入探讨了光线如何成为度量时间的标尺。作者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场景分析,展示了“黄金时刻”与“蓝色时刻”在建筑摄影中的表现力差异。他特别关注了城市结构中的几何美学:从包豪斯风格的理性线条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元素,光影如何强调或消解这些结构?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阴影叙事”的案例,探讨了阴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视觉元素,如何为画面增添深度、戏剧性和叙事张力。例如,一张老式火车站台上的长长的投射光束,不仅记录了时间,更暗示了离别与等待的情绪。 第二辑:流动的边界:人与环境的张力 现代都市的本质是流动与聚集的悖论。在这一部分,作者将焦点从纯粹的建筑转向了在其中生活的人群。他通过“慢门”和“运动模糊”等技术手段,记录了人群的动态,模糊了面孔,却清晰地勾勒出生活的轨迹。这些照片揭示了一种普遍的都市体验:我们既是拥挤人群中的一员,又常常感到极致的孤独。书中的章节如“玻璃囚笼的反光”和“地铁通道里的肖像”,探讨了在钢筋水泥的背景下,个体的存在感如何被放大或稀释。作者强调,好的都市摄影,不应仅仅是记录表象,更要捕捉个体与宏大环境之间的精神互动。 第三辑:都市的夜语:霓虹与冷光的哲学 夜晚的城市,是光线最富饶的画布。当自然光隐退,人造光便接管了舞台。本辑是全书最富色彩张力的部分,专注于探索都市夜晚的色彩光谱。从饱和度极高的商业广告牌到路边摊微弱的白炽灯,每一种光源都承载着特定的社会信息和情感温度。林烨分析了“冷光”(如LED、荧光灯)与“暖光”(如钨丝灯、烛光)在构建画面情绪上的作用。他提出了一种观点:都市的夜景,是人类欲望与疲惫交织而成的梦境。通过对比一个空旷街道上两盏路灯投下的不同光斑,读者可以体会到摄影师对城市细微差异的敏感捕捉。 技术与哲思的交融 《光的轨迹》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冲击力,更在于其对摄影实践的深入反思。作者毫不吝啬地分享了他对于镜头选择、曝光补偿、以及后期处理(如色彩校正与颗粒感的控制)的见解,但所有技术讨论都紧密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观察”本身。他反复强调,技术是工具,而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对光线、对城市节奏的深刻理解。 本书不仅仅是给摄影爱好者的指南,更是献给所有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观察者。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重新用眼睛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街景,从日常的光影变化中,读出属于自己的都市故事。翻开此书,你将发现,光线从未停止诉说,城市从未真正沉睡。 --- 目标读者: 城市摄影爱好者和实践者 对现代建筑与城市美学感兴趣的读者 寻求深度视觉体验和摄影思考的艺术类读者 所有希望以全新视角审视自己所处城市环境的都市居民 --- [附录:限量版城市漫游地图说明] 购买精装版的读者将获赠一份特别绘制的《城市光影发现地图》。该地图并非传统的观光地图,而是根据作者在书中提及的拍摄理念,标注了若干城市中极易被忽略的“光影转角”与“几何焦点”,鼓励读者亲自踏上寻光之旅。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 (WAT)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的核心精神為看見她的歷史(Her story)、聽見她的聲音(Her voice)、支持她的堅毅(Her persistence)──以記錄台灣的女建築家歷史,促進歷史平權;以尊重多元化的建築環境,回歸人與環境的關懷,推動空間賦權及永續工藝發展。
 

图书目录

一切安好如常 One Fine Day
許麗玉|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     
 
關於建築這個行業
林家如|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
 
▌ 打開日常
 
01 杜怡萱/02 林家如/03 何黛雯/04 張清華/05 林雅萍/06 王悅蓉/07 吳憶真/08 戴嘉惠/09 方薇/10 彭竹慈/11 林靜娟/12 蔡明穎/13 史可蘋/14 白千勺/15 黃長美/16 方新樵/17 景雅琦/18 林芳慧/19 王秋華/20 林秀叡/21 林美吟/22 侯貞夙/23 李思敏/24 林嘉慧/25 關惠尤/26 王瑞婷/27 許麗玉/28 林芳怡/29 何嘉珍/30 黃少妤/31 蕭文滔/32 林秀謙/33 林欣億/34 林碧雲/35 趙夢琳/36 姜樂靜/37 林欣蘋/38 龔紋莎/39 李美慧/40 劉真蓉/41 黃惠美/42 黃舒楣/43 謝佩霓/44 徐玉姈/45 殷寶寧/46 曾淑宜/47 藍志玟/48 陳品蓁/49 李宜蓉/50 劉欣蓉/51 郭中端/52 林宛蓁
 
建築家簡介
 
幕後花絮
 
 以鏡頭對焦她們的精采人生
 羅廣駿|建築人、攝影師
 
 建築與內心對話的拍攝計畫
 廖昶安|建築人、攝影師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92810
  • 規格:平裝 / 162頁 / 17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一切安好如常 One Fine Day  
許麗玉|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
 
  我以《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命題的簡單想法,一部分是因為拍攝物件的羅廣駿曾用「Dimension of Tools」做這項活動的概念海報標題; 一部分靈感來自1996年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與喬治.庫隆尼(George Timothy Clooney)合演的電影《一日鍾情》(One Fine Day),菲佛飾演一位建築師梅蘭妮.帕克(Melanie Parker),同時是單親媽媽,而庫隆尼飾演一位記者傑克.泰勒(Jack Taylor),同時是單親爸爸,二人的小孩是幼稚園同學。這段故事發生在小孩們沒趕上幼稚園校外教學的一日,梅蘭妮與傑克在忙亂中意外誤拿彼此的同款行動電話,梅蘭妮為了在下班前趕出建築設計提案,向傑克提議這一日分時段輪流照顧沒趕上校外教學的孩子們。這一日像是老天捉弄人,忽晴忽雨,建築師梅蘭妮好不容易閃過車陣帶回建築模型,跨過兒子的玩具車,卻仍意外絆倒,只好一手搶修模型,另一手安撫小孩的情緒,同時回應事務所老闆與合夥人的要求。但,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背袋,總是能從裡面拿出解決當下問題的物件,轉危為安。電影裡出現的物件往往是故事的關鍵轉折點,例如兒子的小車玩具,本來是梅蘭妮暫時獲得自己工作時間的工具,也是讓她獲得工作表現機會的神來之舉。梅蘭妮的這一日,若有似無的愛意不是故事的火花,精彩之處是完整再現了一位建築師,剛好是女性,同時是單親媽媽,必須隨時應變的日常,她總是倒楣卻也近乎萬能。
 
  同樣是從日常提袋而來的謬思,以日本傳統轉化為時尚品牌「SOU.SOU」有一款提袋,名為「一切袋/穩」,真是富禪意的命名。袋子外觀像菱角,基本構造很簡單,沒有特別分類小袋,物件就是通通放進去,各自穩居一角,整個袋子會隨著人的移動自然順著身體成形,這類提袋還有其他名字,例如托特包(tote bag)或返工袋,甚至是浪人包(hobo tote bag,暫譯)。我發現有些建築師會選擇這類背袋,他們總是能閉眼摸出袋子裡的神奇工具。也有一些建築師會選擇多種功能設計的袋子,例如分隔口袋、減壓背帶、外掛勾,甚至背袋裡還準備另一個小袋子,或是一條包袱方巾備用。無論是用哪一種提袋、背包選擇,平常放什麼物件,都有他們的道理,這讓我非常感興趣從日常提袋、背包裡的物件去認識一位建築師的日常與個性,「物」誠實反映了如何過日子的一二事。
 
  從隨身小物看日常生活,這本平易近人的書是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於2020至2021年間,初次嘗試以物件蒐集與再現群像的概念,側記五十二位夥伴的日常,主要為女性建築師。全書透過拍攝我們日常使用之物,搭配我們的自述文字,以平易近人的形式呈現我們在臺灣工作與生活的樣貌,以及不常說出來的暖心話:一切安好。」
 
  另一段平行於這本書的心情故事,則帶著期待、意外、錯愕、失落,甚至微微的不捨。
 
  2019年三月,WAT與日本女建築家學會(UIFA JAPON)交流之後,我們開始期待與構思一場以女建築家為主題的移動展,原計畫於2020年三月在誠品書店開展,突然因COVID-19疫情而無限期關閉展場,整個計畫意外分成三條路線發展:曬書沙龍、物件開箱、行動學校。於是,2020年的夏天與冬天,我們在臺北與新竹分別辦了幾場溫馨的曬書沙龍,同年三至五月的春夏之際,我們有五十二位夥伴自願從各地來臺北的臨時攝影棚,拍攝自己的日常物件開箱照。年終,在臺灣的疫情似乎被口罩控制住的氛圍下,我們相約進電影院開大會,並以電影《消失的情人節》送走2020年。原以為2021年應該會順利一些,我們照原定計畫讓「修澤蘭的行動學校」於三月出發到景美女中,也開始編輯物件開箱照成冊。瞬間,四月馬上進入臺灣疫情的緊張時刻,所有人的生活步調都改變了,甚至,我們在六月連續失去兩位重要的WAT發起人──王秋華老師與林芳怡老師。沒有心理準備面對的哀傷、不捨與不安,重重壓住了所有人的喘息。
 
  但,我們沒有放棄前進。這一年,「修澤蘭的行動學校」小心謹慎移動到相約好的高中校園,這趟旅程經過了景美女中、中山女高、臺中女中、虎尾高中、嘉義女中,以及十二月抵達北一女中,我們歡喜認識了修澤蘭建築師年輕時期的建築設計,以及在她的建築裡學習的人們。這一年,《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這本書透過線上聯絡、討論、集思廣益,編輯付梓。終於,曾經因為2020年COVID-19疫情而分道發展的故事線,於2021年十二月迴流到原本期待以女建築家之名開場的《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
 
  以建築為志業,前仆後繼為空間環境設計努力的工作者,特別是女性,很少被看見與認識。WAT成立即將邁入第四年,這段時間我們積極追溯與記錄臺灣的女性建築師故事,以表述建築對人與環境應有的細膩與多方設想,透過展覽、出版、演講座談、行動學校等具體行動,走入市民城市,打開交流,開啟更多可能性。面對建築專業領域裡不常公開討論的性別議題,我們首度以「文獻展」(Documenta)呈現「群像」的概念,微觀敘事在臺灣的建築工作日常,看見建築工作者隨著工作分工與技術輔助工具的改變,從大繪圖桌轉變為快速移動、全時操作螢幕的勞動狀態,以及在忙碌工作中時時聯繫的情感。WAT以《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為鑰匙,打開「日常」,進一步讓「女」建築家不再受限於生理性別的凝視,更能開放討論建築的勞動價值與認同。
 
  相信女建築家的故事會持續發展,We Are Together,一切安好如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第一眼看过去,那种线条的勾勒,嗯,蛮有意思的。不是那种很直白的写实照片,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让人联想到建筑图纸上的那些精密的几何图形,但又多了一丝手绘的温度。我猜想,作者在选择这个视觉语言的时候,一定是想传达出建筑工作里那种既要严谨计算,又要充满创意的双重性。装帧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挺舒服,不像是那种廉价印刷品,感觉出版社在细节上还是挺讲究的。这种对“物”本身的尊重,其实也反映在建筑师对材料和细节的执着上吧。我本来还挺担心,内容会不会过于学术化或者枯燥,但光看这个封面和装帧,就让人对里面呈现出来的“日常”多了一层期待,希望它能展示出一些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平时看不到的,关于设计过程中的挣扎、灵光乍现,以及那些被图纸掩盖住的,真实的汗水和心血。整体风格是偏向现代简约的,跟现在很多文创产品的审美挺搭的,放在书架上应该也算是个蛮有品味的摆设。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很有**诗意和张力**。“物的向度”——这不仅仅指物理上的三维空间,更指向了物品(包括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的维度。而“女建筑家”这个限定词,又立刻赋予了这种向度一种特定的感知和处理方式。我猜想,这本书里会大量探讨“场所精神”的概念,但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定义,而是通过她亲身参与和构建空间的过程来体现的。比如,她是如何理解并尊重一个场地原有的文脉,又是如何巧妙地植入新的设计元素而不显得突兀。我希望读到一些关于“看不见的设计”的讨论,那些让使用者感到舒适、自然而然,甚至意识不到设计存在的空间处理。这种“无为而治”的设计哲学,往往需要极高的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才能达到,而我非常好奇,在她的日常实践中,是如何一步步靠近这种境界的。

评分

其实现在市面上关于建筑的书不少,但很多都陷在“大师光环”的窠臼里,要么是追捧某个已成名的巨匠,要么就是介绍某个超大型的地标项目。这本书的“女建筑家”这个切入点,提供了一个**小而美的、更接地气的视角**。我总觉得,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和设计,往往存在于那些我们日常忽略的尺度里——一个刚好够用的玄关、一个能让阳光洒进来的窗台、或者是一组让人用起来顺手的橱柜高度。我期待这本书能聚焦于这些“微观尺度”的设计决策,这些才是真正影响我们每日幸福感的关键。如果作者能分享她如何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提炼出她个人的设计语言,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这比设计一座动辄几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更有“干货”,因为那是我们可以立刻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体会到的“度”。

评分

从排版和章节的组织来看,这本书似乎有着一种非常**内省的节奏感**。它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更像是一篇篇独立思考的散文集合。我注意到一些标题可能采用了某种象征性的词汇,而不是直接说明主题,这很考验读者的理解力,但也暗示了作者希望我们不仅仅是“看”她的工作,而是去“感受”她对建筑这件事的哲学思考。这种编排方式很聪明,它避免了将工作流程简单化为SOP(标准作业程序),而是将每一个项目、每一次会议、甚至每一个材料的选择,都提升到了一个关于“存在”和“空间美学”的讨论层面。对我这种对设计理论略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将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辨连接起来的桥梁。我甚至在想,这本书的语调会不会很冷静,像建筑分析报告一样克制,还是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些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比如对光影流转中,某个角落的人性化处理的小细节。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能听到一些**真正第一线**的、未经粉饰的声音。你知道吗,我们看建筑杂志或者新闻报导,看到的都是最后完美落成的光鲜亮丽,都是那些获奖作品的宏大叙事。但一个“女建筑家”的“工作日常”,那里面一定藏着无数的小挫折和不得不妥协的瞬间。我希望作者能坦诚地聊聊,在工地现场和那些经验丰富、可能比较大男子主义的工班师傅沟通时,她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信任的?又或者,在面对甲方那种常常变来变去的需求时,她如何平衡艺术坚持和商业现实?这种“日常”不该只是画图画图、开会开会那么简单,它一定充满了人际的博弈、材料的脾气,以及对空间体感那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我特别好奇她如何处理女性身份在传统上被认为偏向感性、而建筑强调逻辑的这种张力。如果能读到她如何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去解构和重塑传统空间语汇,那就太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