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遠又近......》Near & Far......

《既遠又近......》Near & F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游本寬
图书标签:
  • 爱情
  • 成长
  • 亲情
  • 旅行
  • 人生
  • 回忆
  • 治愈
  • 散文
  • 随笔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後疫情,面對國家安危,日常的焦慮,無言、有言、說不盡......

  《雖遠又近……》 以台灣的水塔為核心,透過「水塔造像」和「家園照像」的創作,來論述面對外來的威脅時,如何以水塔儲水的認知來做為精神建設的行動。

  《既遠又近……》 處處可見水塔的台灣景象表述:    
  水塔儲水——未雨綢繆的個體認知;
  民眾勤於照顧自家附近的花草樹木——愛、惜信念的群體共識。

  有水塔的台灣照像《既遠又近……》,以「 風」的圖像,隱喻島上長年飽受大自然的颱風,以及近代多方外來客侵台的歷史;分岔路口的家園照像,表徵台灣處於地緣政治「風暴中心」 的現況;透過鏡頭在大自然、生活裡,製造出帶有警示意味「 X 」形狀的「藝術性社會符號」, 藉此提出:身處詭譎多變的時代,是應該經常有站在岔路口的警覺性、是應該多想想,過度安逸的日常,恐怕難以應對人有旦夕禍福的生活酷實。

  《既遠又近……》
  單一的水塔:防患未然的孤軍奮鬥
  三五成群的水塔:天有不測風雲的集體演繹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名为《星尘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轨迹》。 --- 图书名称: 《星尘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轨迹》 作者: 艾莉莎·维恩(Alyssa Vane) 内容简介 《星尘的低语:失落文明的轨迹》 是一部宏大、引人入胜的史诗级科幻小说,它带领读者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迷雾,探索一个曾经辉煌,如今却只留下星际残骸的古老文明——“奥瑞恩人”(The Aureans)。本书不仅仅是一场冒险,更是一次对时间、记忆、技术与存在本质的深刻哲学拷问。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公元2842年,人类文明已经实现了跨越银河系的扩张,但对更早期的星际文明知之甚少。主角是卡莉斯·雷恩(Callis Raine),一位在银河边缘星系中声名鹊起的考古学家兼星际导航员。她毕生都在追寻一个传说:一个被称作“奥瑞恩之环”的神秘能量场,据说那是奥瑞恩人留下的最后印记。 卡莉斯通过破译一艘古老废弃探索舰的导航日志,发现了通往“寂静星域”(The Silent Expanse)的秘密航线。这个星域因其极端的时空扭曲和高能辐射,被所有已知文明视为禁区。在她的领航员、沉默寡言的生物学家泽恩·马洛(Zane Marlo)的协助下,他们驾驶着改装过的老式勘探舰“漫游者号”(The Wanderer),踏上了这段注定充满危险的旅程。 第一部:残骸的召唤 旅程伊始,焦点集中在对奥瑞恩人技术遗迹的初步接触。卡莉斯和泽恩抵达了第一处明确的遗址——一座漂浮在类星体引力场边缘的巨型空间站残骸,代号“观测台-7”。这里的环境极端恶劣,空间站的维护系统在数万年的时间里已经自我演化成了一种难以理解的、基于量子纠缠的生态系统。 在“观测台-7”上,他们发现的不是武器或能源核心,而是一系列复杂的“记忆矩阵”。这些矩阵以光子流的形式保存着奥瑞恩人的日常生活、艺术和他们对宇宙的哲学思考。奥瑞恩人似乎并不专注于物质扩张,而是致力于将意识和知识转化为纯粹的能量形态,以求超越肉体的局限。 然而,对这些记忆的接触并非没有代价。卡莉斯开始经历“回响”(Echoes)——那些不属于她的记忆碎片,它们带来一种深入骨髓的忧郁和对未知的恐惧。泽恩则利用他的生物学知识,发现奥瑞恩人的生物形态是一种基于硅基和等离子体的混合结构,他们已经进化到近乎信息体的地步。 第二部:时间悖论与形态之谜 深入寂静星域的核心,卡莉斯和泽恩发现了一颗被能量罩保护的行星——“核心之地”。这里的环境稳定,保存着奥瑞恩文明最核心的秘密。行星表面是一片宏伟的晶体森林,其结构似乎在不断地重组,映射着复杂的数学公式。 在核心之地的中心,他们找到了奥瑞恩人最后的“庇护所”——一座巨大的、半透明的金字塔结构。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主要的障碍:一种被称为“看守者”(The Custodians)的防御系统。这些看守者并非机器人,而是高度先进的人工智能体,它们通过操控时空结构来阻止任何“不纯粹”的生命形式接近真相。 卡莉斯必须运用她在古老文明密码学上的天赋,与看守者进行一场基于逻辑和哲学的较量。这场较量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奥瑞恩人并非被战争或灾难毁灭,而是主动选择了“升维”。他们认为物质宇宙是限制,因此集体将文明意识上传到一个更高维度的“元空间”(Meta-Space),留下了肉体世界的轨迹作为“锚点”。 第三部:归宿与抉择 随着探索的深入,卡莉斯不仅理解了奥瑞恩人的技术,更开始感受到他们意识的“引力”。她意识到,她正在接触的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一种邀请。庇护所深处,她找到了一个被称为“中枢”(The Nexus)的装置。这个装置是一个连接物质宇宙与元空间的接口,是奥瑞恩人留给后继者的最后礼物。 泽恩对这种转变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放弃物质存在,意味着放弃了生命体验中的痛苦、爱与不确定性,这是一种对存在的否定。他代表着对“此时此地”的坚守。 卡莉斯则面临最终的抉择:是带着奥瑞恩人的知识和技术返回人类社会,以改变人类的未来,但可能引发新的冲突和滥用?还是接受奥瑞恩人的邀请,将自己的意识融入那片星尘的低语之中,获得永恒的认知? 小说的高潮在于卡莉斯与中枢的最终连接。她没有简单地上传或拒绝,而是通过结合奥瑞恩人的升维技术和她自己的“人性”——包括她的情感和记忆——创造了一种新的平衡。她理解到,真正的进步不在于逃离物质,而在于将更广阔的认知融入到具体的、有限的生命体验中。 在结局,卡莉斯和泽恩带着一套经过全新理解和调和的奥瑞恩技术返回人类疆域。他们没有带回拯救或毁灭世界的终极武器,而是带回了一套关于如何构建“有意识的文明”的蓝图。这种蓝图强调的是信息的流动与伦理的统一,而非单纯的技术飞跃。 《星尘的低语》最终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尾声:奥瑞恩人的轨迹或许已经远去,但他们的低语——关于时间和存在意义的探寻——将永远回荡在银河的星辰之间。 --- 本书特色: 硬科幻设定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小说深入探讨了后人类主义、意识上传、时空结构等硬科幻概念,但始终将角色的情感挣扎和道德困境置于核心。 环境描绘的史诗感: 寂静星域、类星体边缘的观测站、晶体森林等场景,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宏大的宇宙尺度感。 哲学深度: 探讨了文明的终极目的——是积累知识,还是体验存在?以及技术进步与人性本质的平衡点。 复杂的人物关系: 卡莉斯对知识的狂热追求与泽恩对生命形态的保守立场之间的张力,推动了叙事的发展和关键的哲学辩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游本寬


  1956 年生,美國俄亥俄大學 MA(藝術教育碩士)、 MFA(美術攝影碩士),現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在大專院校從事影像傳播與美學教育逾 30 年,退休前擔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教授、特聘教授(2009-12),退休後往返美國、台灣持續教學、創作,作品曾被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等機構典藏。

  專書出版
  2021《招.術》
  2020《口罩風景》
  2019《超越影像「此曾在」的二次死亡》
  2017《「編導式攝影」中的記錄思維》
  2015《五九老爸的相簿》
  2014《鏡話 ‧ 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
  2012《游潛兼巡露──「攝影鏡像」的內觀哲理與並置藝術》
  2011《臺灣公共藝術──地標篇》(政大學術研究出版補助)
  2009《臺灣美術系列──「紀錄攝影」中的文化觀》/ 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3《美術攝影論思》「藝術論叢」80 / 臺北市立美術館(政大八十週年百本好書)
  2002《臺灣新郎──「編導式攝影」中的記錄思維》
  2001《真假之間,游本寬閱讀臺灣系列之一》/ 交通大學(政大八十週年百本好書)
  1995《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 臺北 / 遠流
  1990《游本寬影像構成》

  個展選錄
  2018《動 ‧ 風景》照片裝置 / 2018 台北國際攝影節,台北中正紀念堂
  2017 <老闆!老闆?摩鐵——>照片裝置 / 華山藝文特區
  2016《黑白攝影》/ 2016 台北國際攝影節「師輩秀」,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2015《五九老爸的相簿》,2015 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
  2014《鏡話 ‧ 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2014 台北藝術攝影博覽會,華山藝文特區
  2013《台灣水塔》/《臺北聲音 ‧ 臺北故事:聲音藝術家的回顧》音樂會暨影像裝置展,台灣音樂館
  2013《遮公掩音》游本寬個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2011《東看 ‧ 西想──游本寬「編導式攝影」》,上海師範大學藝廊
  2011《潛 ‧ 露── 2011 游本寬個展》,臺北,大趨勢畫廊
  2010《真假之間──「永續寶島」》,臺北,台灣攝影博物館(預備館)
  2009《真假之間──「信仰篇」》影像裝置,國立臺灣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
  2008《台灣百貨店》/《亞洲視覺設計大觀》,藝術博物館,臺灣藝術大學
  2008《台灣水塔》/《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山西
  2008《台灣圍牆》影像裝置 / 《不設防城市──建築與藝術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2008《台灣公共藝術──地標篇》影像裝置 /《非 20℃──台灣當代藝術中的『常溫』影像展》,國立臺灣美術館
  2007《台灣房子──色彩篇》/《築 ‧ 影》攝影名家四聯展
  2003《私人展覽》觀念藝術活動
  2002《臺灣房子──民宅系列》/《臺灣辛美學》,臺北,觀想藝廊、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2002《臺灣新郎》/《跨文化視野》,美國,賓州 Southern Alleghenies Museum of Art
  2002《法國椅子在台灣》,美國,費城,彭畫廊
  2001《閱讀台灣,1212》,新竹,交通大學藝文中心
  2000《台灣房子在柏林》影像裝置,德國柏林 Forderkoje 藝術空間
  1999《法國椅子在台灣》影像裝置,臺北,伊通公園
  1990《影像構成》,臺北市立美術館、臺中,省立美術館
  1984《游本寬首次攝影個展》,臺北,美國文化中心

  作品典藏
  《潛 ‧ 露》系列十件,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遮公掩音》系列三件,私人典藏、《潛 ‧ 露》系列五件,臺北市立美術館、《東看 ‧ 西想》系列八件,上海師範大學、《台灣新郎》系列十件,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水塔》系列十件, 福建泉州華光攝影藝術學院「郎靜山攝影藝術館」、《法國椅子在臺灣》、《臺灣新郎》,紐約州水牛城的第六及七 屆《CEPA 藝廊攝影藝術拍賣雙年展》、<芝加哥地圖 C-5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灣房子在柏林》衣櫥系列,德國 柏林 Forderkoje 藝術空間、<有關於高更>、<蘇珊的日記第三十六頁>及<紅色染料 #5 >,臺北市立美術館

图书目录

前言.結論 / 3
內頁作品 / 4 - 52
自由頁作品 < 大風起 > / 1 ~ 80 < 前叉路 > / 1 ~ 80
創作走筆 / 53 - 57
英⽂翻譯 / 58 - 62
個⼈簡介 / 63
照像資料 / 64

照像資料
05-台東縣大麻里和美村-2017
06-宜蘭縣頭城鎮-2021
07-台中市沙鹿區-2021
08-苗栗縣三義鄉-2019
09-雲林縣古坑鄉-2006
10-屏東縣南州鄉壽元村-2021
11-台南市歸仁區-2006

13-雲林縣斗南鎮-2021
14-台南市安平區-2014
15-北斗鎮田中三民社區-2008
16-台南市東區-2021
17-苗栗縣卓蘭鎮-2011
18-南投縣埔里-2015
19-新北市瑞芳鎮四腳亭-2016

21-台南市將軍區中興里-2016
22-彰化縣員林市-2021
23-嘉義縣太保市二林鎮-2020
24-苗栗縣三義鄉-2019
25-南投縣南投市永興區-2020
26-台北市北投區-2012
27-彰化縣彰化市-2019

29-台東縣大麻里和美村-2017
30-新竹縣湖口鄉-2013
31-宜蘭縣頭城鎮-2018
32-新北市平溪區嶺腳-2006
33-苗栗縣三義鄉-2009
34-台中龍井鄉新庄-2008
35-高雄市仁武區-2021

37-新北市萬里區-2008
38-苗栗縣後龍鎮-2017
39-台南縣關廟鄉新埔村-2010
40-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2014
41-雲林縣西螺鎮-2007
42-台南縣關廟鄉新埔村-2010
43-新北市瑞芳鎮四腳亭-2020

45-台東縣鹿野鄉-2017
46-新北市三峽鎮-2019
47-彰化縣芬園鄉竹林-2020
48-屏東縣潮州-2006
49-嘉義市西區鐵道藝術村-2016
50(L)-南投縣埔里鎮桃米村-2019
50(R)-宜蘭縣宜蘭市-2009
51-新北市八里鄉-2018

1 ~ 80 / State College, PA, USA
1 ~ 80 / State College, PA, USA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0105976
  • 規格:精裝 / 80頁 / 23 x 30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年初以來的烏俄戰爭,全球的小國家多少都認知到:國防近在咫尺,經濟挑戰無時無刻;即使沒有實質的介入戰爭,購買優良武器的事可以提早交給軍人,但和國家存亡的網路訊息又要如何判定真假?

  實體的軍事戰看似遙遠,經濟的困境已是當下。全球新聞持續報導,歐美專家紛紛揣測,北歐烏克蘭的區域戰爭「 = 」遠東地區的台灣。

  民主島上的居民對海峽危機的意識,就算是早在烏俄戰爭之前,但仍然舉手發問:將來我們自救方式的設計中,可否也可以仿效極權社會對民族主義的操弄?

  藝術家「教師」說:即使不以實體的戰事為前提,作品如果可以讓觀眾感悟到,我們因為珍愛自己周遭的對象,想要把它(們)留給自己,或者是將來有機會轉送他人,如此「愛」和「惜」的心態,就可以是群體對於「文化、藝術心理建設」的基礎。

  有心的攝影家舉起相機說:我可以用自身民主的教養、有感文化照像的藝術,透過「水塔造像」和「家園照像」的模式來替代槍砲,以心理的精神建設來抗拒外來的侵略。

  《既遠又近……》
  單一的水塔:防患未然的孤軍奮鬥
  三五成群的水塔:天有不測風雲的集體演繹

  「水塔造像」
  有水塔的台灣照像《既遠又近……》,以「 風」的圖像,隱喻島上長年飽受大自然的颱風,以及近代多方外來客侵台的歷史;分岔路口的家園照像,表徵台灣處於地緣政治「風暴中心」 的現況;透過鏡頭在大自然、生活裡,製造出帶有警示意味「 X 」形狀的「藝術性社會符號」, 藉此提出:身處詭譎多變的時代,是應該經常有站在岔路口的警覺性、是應該多想想,過度安逸的日常,恐怕難以應對人有旦夕禍福的生活酷實。

  《既遠又近……》 處處可見水塔的台灣景象表述:
  水塔儲水——未雨綢繆的個體認知;
  民眾勤於照顧自家附近的花草樹木——愛、惜信念的群體共識。

  「家園照像」

  台灣大街小巷裡,住家外牆邊,交叉路口的三角地,公、私模糊的空間,處處可見自發性的盆、景安置。小小園地,植物不長在地表面上,盆栽形式廣受歡迎。不知名的花,大大小小,不修的綠樹,高高低低,缺角的盆,不見枯枝垂瓣。園子裡,花花草草的健康狀況不一,不礙主人「自動性」 排組的自信,植物帥氣輻射著右舍左鄰。

  私有佳物不藏私的家園,公享不獨賞的氣度,發散個人定點視覺的內涵,關照陌生人路過的感受,映現了台灣景色的好,不在捷運、高架橋的豎起,也不在建物更迭的極速變動、滄海桑田對天際線持續的演化。

  有好人的台灣風景「 = 」人所製造出的好風景。聚落裡的水塔,平視、俯瞰眼前民主自由、多樣自信的生活美與哲學,大不同於極權制度:由上而下、群眾口號和行動的一致,莫名仇恨、宣洩心盲般的排外民族主義。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個佈滿老物件的閣樓,空氣中瀰漫著塵埃和樟腦丸的味道,但仔細瞧,每一件東西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我特別欣賞作者處理敘事節奏的方式,它不是那種一開頭就給你重磅炸彈的類型,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說書人,慢條斯理地鋪陳,讓你以為自己在看一場平淡的日常劇。可偏偏,就是在這些看似波瀾不興的日常裡,作者悄悄埋下了線索,那些關於時間流逝、記憶變質的細節,像無聲的洪水一樣,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候,瞬間將你淹沒。舉個例子,書中對某個特定季節午後陽光的描寫,那種光影的變化,簡直讓人聯想到童年時光裡,家裡窗簾縫隙透進來的金色光束。讀到那裡,我腦中自動跳出了我阿嬤家的客廳景象,那種溫暖又遙遠的連結感,真的非常奇妙。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能輕易地撕開我們對「過去」的濾鏡,讓我們看見那些被時間美化過,但其實充滿了遺憾與不甘的部分。

评分

這本書,哎呀,真是讓人又愛又恨,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就感覺裡面肯定藏了什麼不得了的寶貝。我記得那時候剛好在忙一個專案,壓力山大,就想說找本輕鬆點的來看,結果呢?根本是「輕鬆」個鬼!它把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好像習慣了、摸不著邊際的那些東西,用一種非常銳利的筆觸給剖開了。特別是關於人際關係那幾章,簡直像照妖鏡一樣,把我和身邊幾個「好朋友」的互動模式看得一清二楚。你看,我們總以為自己很懂對方,相處起來好像也沒什麼問題,但作者筆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對話細節,一攤開來,才發現原來早就埋下了各種小小的誤會和距離感。讓我忍不住放下書,癱在沙發上,開始對著天花板發呆,思考人生到底該怎麼走下去才不會這麼彆扭。書裡那種冷靜中帶著一絲絲的悲憫,彷彿在說:「嘿,我知道你很累,但這就是現實啊。」這種感覺,對於我們這些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台灣人來說,尤其貼切,畢竟我們每天都在努力扮演好各種角色,扮演得太久了,都快忘了自己原本的樣子了。

评分

這本作品的文字風格,坦白說,初讀時會覺得有點「硬」,它不走華麗辭藻堆砌的路線,反而大量使用簡潔、甚至是略帶疏離的白描手法。但隨著閱讀深入,你會發現這種「硬」其實是一種保護色,保護著底下那顆非常脆弱、非常敏感的心。作者在處理情感轉折時,極少使用誇張的形容詞,而是透過人物的肢體語言、沉默的停頓,甚至是場景的轉換來暗示一切。例如,有段描述兩個人在咖啡館結束談話的場景,只寫了「他把吸管折斷,咖啡已經涼了。」短短一句話,卻比任何長篇大論的爭吵,更能體現那種無可挽回的僵局。這種「留白」的藝術,對我這種習慣了台式熱情表達的人來說,一開始確實需要時間去適應。但一旦抓住了那個節奏,就會發現,原來不說出來的,有時候比說出來的更震撼人心,這本書無疑是高手中的高手。

评分

說實在話,一開始看到書名,還以為內容會是那種很「文青」的、漂浮在雲端的抽象哲學探討,畢竟我們台灣的文學圈,總是不乏這類作品。但這本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遠」與「近」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揉合成一種辯證的、難以切割的狀態。它並不是要你真的去遠行,或者一定要緊密依偎,而是探討那種「身在咫尺,心在天涯」的疏離感,以及那種「相隔萬里,卻感覺彼此呼吸」的牽繫。我看到書中提到某個角色的通勤經歷,那種在捷運車廂裡,數百人肩並肩,卻沒有任何實質交流的場景,簡直就是對現代都市生活的精準解剖。我們每天為了生存奔波,卻在追求所謂「成功」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與自己內在的對話能力。這本書就像一把溫柔的柳葉刀,劃開了我們習慣性偽裝的堅硬外殼,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現在擁有的這些「近」的東西,究竟是真的踏實,還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幻象。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好像剛經歷了一場非常耗費心神的心理治療。它沒有提供任何標準答案,也沒有告訴你「你該怎麼做」,這點我給予高度肯定。因為人生哪有標準答案呢?特別是當你面對那些選擇題和是非題之外的灰色地帶時。它呈現的是一幅幅真實、未經修飾的生活切片,裡面有我們都曾經歷過的迷惘、掙扎和微小的救贖。我尤其喜歡作者在結尾處那種帶有一絲「未完待續」的開放性處理,它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句點,而是把球踢回給讀者,讓你帶著書中的思考,繼續去過你自己的生活。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物品,它更像是一個長期的陪伴者,在你未來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你會不自覺地回想起書中的某個情節,然後給予自己多一點理解和寬容。這份深刻的共鳴,才是真正一本好書的價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