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獸藏身處的精靈:藝評召喚術

異獸藏身處的精靈:藝評召喚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寬育
图书标签:
  • 奇幻
  • 精灵
  • 异兽
  • 艺术评论
  • 召唤术
  • 冒险
  • 魔法
  • 轻小说
  • 架空世界
  • 幻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關於攝影的書,唯一的附圖是一幅銅版畫,到底在想什麼?

  這本書所收錄的文章,發表於2018年至2022年之間,以國藝會「現象書寫:攝影評論研究與書寫計畫」的寫作成果為基礎,進一步擴充與發展,是作者近三年藝評寫作工作的階段性成果。全書主要由「攝影評論的研究與書寫」、「藝評作為創作?寫作實驗數種」,以及「邊角料:閱讀紀事與隨筆」等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份是對攝影評論文章之蒐集、閱讀與再書寫。「藝評作為創作?寫作實驗數種」系列是作者的藝評實踐,也是與藝術領域中不同的專業工作者合作、對話、彼此激發所生產的文字作品。「邊角料:閱讀紀事與隨筆」,則是伴隨著藝評寫作者的日常而生的隨記、閱讀筆記,以及捕捉一些萌生的點子。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以業餘者的視野從攝影專業領域汲取許多資源並獲得藝術寫作的動力,只是,它的真正的意圖,更多的是自我暗示的藝術寫作狀態之開創。
奇幻文学的瑰丽史诗:失落之城的守望者 一、 宏大世界观的初现:风语大陆的古老秘密 故事的帷幕在风语大陆拉开。这是一个被广袤的迷雾森林、高耸入云的山脉和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流所切割的古老世界。大陆的核心,是数千年来文明的摇篮——“埃拉西亚”。然而,埃拉西亚已然化为传说,只留下了被时间侵蚀的遗迹和世代相传的警示。 我们的主人公,卡伦·影风,并非出身于贵族或强大的法师世家。他是一名生活在边陲小镇“溪谷镇”的年轻猎人,精通草药学和追踪术,对周围的古老传说抱持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溪谷镇世代依靠着“低语之森”的馈赠为生,但最近,森林中的生物变得异常狂暴,水源也开始枯竭,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笼罩了整个社区。 卡伦的导师,一位隐居的老者——先知奥瑞恩,在一次夜谈中,无意间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低语之森的异变,源自于沉睡在森林核心的“寂灭之眼”正在觉醒。传说中,“寂灭之眼”是上古神祇遗留在凡间的封印,一旦彻底苏醒,它释放出的腐化力量将吞噬整个风语大陆。 二、 踏上征途:失落的文明与未知的盟友 为了拯救家园,卡伦必须找到唤醒古老力量,重新加固封印的方法。奥瑞恩交给卡伦一枚刻有复杂符文的青铜挂坠——这是开启失落文明“泰坦之城”的唯一钥匙。 他的旅程始于穿越危险重重的低语之森。在这里,他遭遇了第一个重要的盟友——莉雅拉·月影。莉雅拉是生活在森林深处的“林裔”——一种半人半灵的种族,以维护森林平衡为己任。她起初对卡伦这个外来者充满警惕,但当她目睹卡伦不顾自身安危,用自己学来的草药知识驱散了一小片被腐化的土地后,她决定与卡伦同行。莉雅拉不仅为卡伦提供了深入森林的向导,更展现了她与自然沟通的独特能力,这在后续的探险中屡次救了他们的性命。 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位于大陆东部的“风暴之脊”,那里据说藏有前往泰坦之城的入口。 三、 深入遗迹:机械的残骸与智慧的试炼 攀登风暴之脊是极大的挑战。山脉中充斥着自毁的古代机关和从天而降的冰霜风暴。在山脉深处,卡伦和莉雅拉发现了一座被冰雪掩埋的泰坦前哨站。 这座前哨站是泰坦文明的工程杰作,充满了失控的自动防御系统和需要通过逻辑解谜才能激活的能量核心。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第三位关键人物——泽恩。泽恩是一名流浪的“符文学者”,他对古代机械和能量学有着近乎狂热的知识。他并非主动加入,而是被卡伦无意中解开的一个高难度符文谜题所吸引。泽恩的加入,极大地弥补了卡伦和莉雅拉在技术理解上的不足。 在前哨站的深处,他们发现了一段残缺的记录,揭示了泰坦文明并非毁于战争,而是因为过度追求“秩序与完美”而导致了对自然力量的压制失败,最终被自身创造的强大力量反噬。 四、 黑暗势力的介入:影之议会的阴谋 卡伦一行人的行动并非毫无察觉。在大陆的阴影中,一个名为“影之议会”的秘密组织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寂灭之眼”的动向。影之议会由一群信奉虚无主义的法师组成,他们相信世界的终结是必然且美丽的,并试图加速这一进程。 议会派出了他们的首席执行官——薇拉,一位擅长精神控制和暗影魔法的强大女术士。薇拉的目标是抢在卡伦之前,找到并利用“寂灭之眼”的力量,将风语大陆变成一个永恒的、静止的“完美”墓地。 在一次穿越古老地下水道的行动中,卡伦小队遭遇了薇拉的伏击。这是一场结合了魔法与陷阱的激烈战斗。卡伦的追踪和战斗技巧、莉雅拉对环境的掌控,以及泽恩紧急改造防御机械的能力,才勉强击退了薇拉,但这次失败让卡伦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敌人远比想象中更具组织性和恶意。 五、 泰坦之城的真相:平衡的代价 历经磨难,卡伦利用青铜挂坠和泽恩破解的能源矩阵,终于启动了通往“泰坦之城”的传送门。 泰坦之城漂浮在云层之上,那里没有腐朽,没有衰败,只有永恒的几何美学和运行精确的能量网络。然而,这里也异常死寂。泰坦的后裔早已消失,只留下了自我维护的智能核心。 在城市的核心图书馆中,卡伦找到了泰坦文明留下的最终遗嘱。他们发现,“寂灭之眼”并非一个单纯的邪恶力量,而是风语大陆自然能量的“稳定器”。泰坦人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完全控制和抽取这股能量,导致了稳定器的崩溃,释放出的混乱力量才催生了后来的灾难。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是消灭它,而是重新建立一种更精妙的“动态平衡”。 六、 最终决战:重塑秩序与希望的黎明 卡伦、莉雅拉和泽恩带着重建平衡的知识,赶回低语之森的核心——“封印祭坛”。此时,“寂灭之眼”已经开始喷涌出巨大的腐化能量洪流,薇拉和她的追随者们正试图控制这股力量。 最终的高潮发生在祭坛之上。 卡伦利用他的勇气和对自然的直觉,吸引了薇拉的主力,并试图干扰她对核心能量的汲取。 莉雅拉则引导森林中残存的自然生灵,共同对抗腐化力量的蔓延,为施法争取时间。 泽恩则与时间赛跑,利用从泰坦之城带回的知识和古代符文,为卡伦提供了一个临时的“谐振频率”工具。 在惊心动魄的对决中,卡伦成功地将泽恩构建的谐振工具插入了祭坛的控制节点。这不是一次毁灭,而是一次融合。他没有摧毁“寂灭之眼”,而是引导它回归到一种不再具有破坏性的、但依然强大的自然循环中。 薇拉的阴谋破灭,她最终被自己试图控制的混乱能量吞噬。 随着封印的重塑,低语之森的腐化开始退却,溪谷镇的危机解除。卡伦和他的伙伴们并没有成为统治者,而是成为了新时代的“守望者”。他们明白,力量的本质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理解和尊重其运作的法则。风语大陆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但重获新生的时代。卡伦的旅程结束了,但关于重建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寬育


  曾任藝文雜誌記者與編輯,策畫或參與過幾檔展覽,現為獨立藝評人。近年關注攝影、繪畫與視覺文化。2022年成立「蔚島工作室」,想像擁有一個能將思想與書寫自我組裝的後勤維修工作基地,實踐理想中「以藝評寫作支持藝評研究,反之亦然」的工作模式。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思想與光的無盡重褶:讀陳寬育的攝影書寫及其概念布置︱王聖閎



Part One攝影評論的研究與書寫
1. 戰爭攝影與事件性:對幾個戰爭攝影事例的初步探勘
2. 關於街頭攝影
3. 攝影的琥珀隱喻、移動性與網路影像文化:兼談Lev Manovich的Instagramism美學
4. 凝結,或攝影與標本:動物形象在作品中的問題
5. 篠山紀信的《闇之光》與德希達的攝影書寫
6. 廢墟攝影的案例思考
7. 思索檔案與攝影,一則自由式寫作
8. 無家者的家:街頭手推車與攝影的視覺無意識
9. 攝影與繪畫
10. 攝影與記憶:鬼魂的愛、逼迫與曖昧

Part Two藝評作為創作?寫作實驗數種
【寫作實驗A】
水的素描:從羅尼.霍恩的冰島到王綺穗的水滴
【寫作實驗B】
鏡子問題的幾道線索:對歐文斯藝評的一些延伸
【寫作實驗C】
薄霧與黑雲:關於廖震平的風景繪畫
【寫作實驗D】
從陽台城市到城市行星:林書楷的積木堡壘
【寫作實驗E】
感覺的品質:龔寶稜的「採光良好關係」個展
【寫作實驗F】
異獸與繁盛的幻境之域:林義隆的銅版畫與神造的孩子們

Part Three邊角料―閱讀紀事與隨筆

文章原始出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0102890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3 x 20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思想與光的無盡重褶:讀陳寬育的攝影書寫及其概念布置
王聖閎(藝評人,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異獸藏身處的精靈:藝評召喚術》是藝評人陳寬育近年寫作成果的一次重要集結。以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所支持的長篇專論計畫為基底,這本書充分展露他對臺灣攝影論述新貌的豐富想像,以及他對藝評寫作本身的實驗性探索。其中,作為主力的十篇攝影評論專文有著縝密的佈局結構,各篇的主題看似獨立卻又相互支應,共同交織出一塊論理清晰的當代攝影知識圖景。這一系列的文章讀來不僅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也相當系統性地呈現其研究書寫的整體關懷。
 
  從選題的角度來看,陳寬育的寫作涵蓋戰爭攝影、事件後攝影(late photography)、街頭攝影、網路攝影文化、動物攝影、廢墟攝影等面向,並且漸次從攝影與標本、檔案、圖像的有形關係、逐步推進至攝影與記憶、死亡、泛靈,以及非人(the impersonal)的辯證;從參照文獻和理論運用的角度來看,其閱讀除了集中梳理約翰.塔格(John Tagg)、大衛.坎帕尼(David Campany)、厄里奇.巴爾(Ulrich Baer)、羅絲瑪莉.霍克(Rosemary Hawker)等攝影評論家的研究成果,也交叉參照了《十月》(October)期刊藝評群,如羅莎琳.克勞絲(Rosalind Krauss)、克雷格.歐文斯(Craig Owens)的經典文章,同時廣泛汲取包括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賈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喬治.迪迪―于貝爾曼(Georges Didi-Huberman)、吉奧喬.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等當代思想家的分析觀點。猶如撐開一張纖細敏銳的蛛網,陳寬育的評論文字不斷擄獲來自文化研究、媒介理論、人類學、地理學、哲學,乃至於倫理學領域的思想資源,積極嘗試在既有的攝影論述路線之外開發新的研究取徑。
 
  特別是面對臺灣仍以紀實攝影為當然核心的強盛書寫傳統,這系列的文章顯然有意另闢蹊徑。例如在第二篇〈關於街頭攝影〉一文裡,陳寬育透過戰後法國商業街頭攝影歷史的回顧,點出公眾攝影史(或攝影產業史)的重要性:「…我認為在『大師的攝影史』之外,更應關注那些交纏著法律、產業、工會、通俗文化、觀光、所有權面向的影像文化史,那是種真正深入生活與日常的社會脈絡體現方式…。」此般視野,頗能提醒當前臺灣攝影論述潛藏的某種盲從與躁進,特別是在建構自身歷史的文化趨力下,不免被「大師敘事」(名家列傳式的敘說模板)之便利性所迷惑。
 
  也就是說,這條思考軸線一方面抗拒「大師的攝影史」的誘惑,對之有所警覺。另一方面則將焦點拋向更為遼闊(且充滿匿名性)的數位網路時代的攝影實踐。因為在沒有真正開始與結束的網絡根莖生成模式中,所謂的「攝影之思」早已不限於某個偉大靈魂苦心孤詣的影像框構。正如第三篇〈攝影的琥珀隱喻、移動性與網路影像文化〉循著學者達米安‧薩頓(Damian Sutton)與曼諾維奇的研究思路,清楚表明當代攝影文化早已捲入一場無止盡的電訊風暴,那是一個無數情感、思念、沉思及日常衝動的細瑣軌跡,全都永恆地即生即滅的影像宇宙。因此,有別於上個世紀的攝影論述止步於影像機具(與技術)如何改變攝影實踐的問題層次,當前的評論書寫顯然有必要擺脫「專業攝影家vs. 業餘大眾」的舊式框架,才有可能在當代背景運算、監控機制、社群媒體設計,以及網路影音資料庫的快速變革中,為攝影史重新找到符合這年代的主體情境的書寫策略。或許可以這麼問,如果攝影論述不必在兩種過於簡化的端點之間選邊站:一邊是無庸置疑的大師敘事,另一邊是時髦但往往欠缺深入觀點的「諸眾」(multitude)概念的快速套用,那麼是否存在一套恰當的評論語言與研究架構,幫助我們更細膩的梳理介於個人和集體之間的攝影實踐光譜?
 
  即使是面對主流的攝影評論課題,例如具有強烈情感召喚力的廢墟攝影或災劫影像,這些文章在評述視角的選擇上也相當斟酌。譬如將第一篇〈戰爭攝影與事件性:對幾個戰爭攝影事例的初步探勘〉與第六篇〈廢墟攝影的案例寫作〉合併閱讀,不難發現陳寬育始終秉持一種沉靜的語調。對他來說,面對暴力、戰爭與重大劫難的畫面,或者攝錄廢棄戰場、軍營、碉堡、監獄等帶有複雜歷史和政治意涵的影像時,當代攝影論述反而應該留予讀者更充裕的思考空間。如同許多「事件後攝影」的攝影家力圖在報導攝影的固定修辭語法之外,創造一種能保有事件與其事物狀態(état de choses)之豐富性的實踐方法,陳寬育也不斷在他的寫作中調校一條攝影評論應當採取的冷冽路徑。理由別無其他,正因為攝影具備捕獲殘酷、闇黑、荒涼與陌異之物的強大力量,我們反而需要一種卸除不必要的浪漫化/崇高化/憂鬱化凝視的分析模式,並且在閱讀作品時,持續關照事件場景、生命記憶,以及創傷經驗本身的多面性。
 
  借助大衛.坎帕尼、多納.衛斯特.布雷特(Donna West Brett)、莎莉.米勒(Sally Miller)等人的研究,陳寬育進一步指出「事件後攝影」與廢墟攝影的積極意義並不只是確認事物曾經的「有」與「在」,同時也是為了透過事物的破壞與喪失,特別是生命記憶的殘缺或歷史經驗的抹消,進而啟動影像的治癒潛能。而其中蘊含的反芻性力量同樣不是基於表面上的情感與道德訴求,而是如其所言:「在回應缺席與在場、破碎與整體、可見與不可見等二元性結構中,攝影能展現其複合辯證性」;作品的意義不只是揭示表層議題的迫切性,而是能幫助我們返回最根源性的提問:「什麼才是『看見』的意義?」這意謂著,從戰爭攝影、災劫影像到當代廢墟美學的真正要旨,除了是對當下生命政治的敏銳覺察,同時也是對我們自身秉持的觀看實踐之反思。因為駐足這些影像之前的我們會不停地思考:還有什麼是應該顯影,但未被顯影的?
 
  據此,尚有有一條思考軸線貫穿〈思索檔案與攝影,一則自由式寫作〉與〈攝影與記憶:鬼魂的愛、逼迫與曖昧〉這兩篇的寫作,意即一方面關注「檔案轉向」浪潮下,攝影與知識生產框架、主體化歷程(subjectivation),以及權力布置(dispositif)之間的強烈連結。另一方面,儘管與生命政治有著極其複雜的關係,但攝影並不只是人們用來確認事實、標定細節,以及強固分類秩序的中性工具;其全部意義從來都不只是作為一部將世界無盡切割的機器或裝置,因此並不會是律法暴力(或廣義的邊界操作力量)的溫馴載體。針對這點,陳寬育試圖透過探索攝影的幽靈性(spectrality)特質,指出攝影實踐蘊含著逼近「再現的有限性」的深邃力量,繼而使得「模糊」、「缺席」、「非知」、「無居所」(placeless)、「無物」(nothingness)及一切難以名狀之物,最終都成為吾人思考的潛在對象。換句話說,攝影總是存在曖昧、游離、空白及意義未明的一面,避免世界因為不斷凝結為各種已知者/已建檔者/已指認者,繼而徹底失去了活力。用阿岡本的話來說,這意味著攝影其實也帶有搖晃一切邊界和框架的「褻瀆/渾濁化」(profanation)力量,因為它總是藉由「觀看與見證的不可能性」向我們揭露更多東西。
 
  順此思路來理解,正如同攝影的真正力量並不源自它作為世界的說明性註解,思想的真正力量也不是奠基在已知事物或知識的固著化效果上。毋寧說,思想本就是一種無盡的摺曲(folding),是不斷探入未知領地,並且將趨於靜滯的「我思」拋入「他性」(otherness)的幽光閃爍處,企求在那看似徹底陌異的荒漠中發現「作為異己的我」。換言之,思想行動的真正關鍵就在於引發一場「我―非我」的摺曲風暴,而當下的「我」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凹痕,猶如深幽迷宮裡數不盡的轉角。
 
  評論寫作亦然,總是涉及將書寫中激發的「我思」與藝術作品裡考掘出的各式洞見反覆摺曲,形成姿態萬千、型態各異的思想「重褶」(pleats)。如果書寫蘊含任何差異化的力量,那麼它首先便是將「我思」拋至它自身的最遠點來展示這種力量,並且永不止息地將這樣的運動模式視為一切思想事件的零度。我認為,這或許就是陳寬育構想其攝影論述取徑時所採取的基本策略。他不斷將自己「摺入」當代攝影評論家們的豐富論域,並且透過不厭其煩的詮釋與再評論,最終將他們的問題意識與概念叢集「摺回」自己的思想平面。
 
  這般關於思想與「摺」之意象的連結,雖然是源自傅科與德勒茲的哲學洞見。但如果我們看向事物表面的微光行經影像機具的內部構造,最終落定於相紙上的重重軌跡,會發現那同樣是一種「摺」。據此,攝影評論始終具備雙重的意義:它既是關乎「光之摺疊/折射」的書寫實踐,於此同時,也總是思想之光與攝影之光的無盡重褶。而現在呈現在各位讀者眼前的這本《異獸藏身處的精靈:藝評召喚術》,便是一次以摺曲為方法而啟動的論述推進。
 
  這是一位臺灣土生土長的藝評人,憑藉其多年的研究積累與多方閱讀,替攝影論述的未來所擘畫的預存知識圖景。毫無疑問,其所張開的知識蛛網仍不斷向外延伸、擴張,與世界上其他的攝影論述相互共振,並且持續凝結出屬於臺灣這塊土地的智慧露珠,等待更多思想、言說及實踐動力線的交會。
 
作者序
 
  這本書所收錄的文章,發表於2018年至2022年之間,主要由「攝影評論的研究與書寫」、「藝評作為創作?寫作實驗數種」,以及「邊角料:閱讀紀事與隨筆」等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份是對攝影評論文章之蒐集、閱讀與再書寫,是2018年獲得國藝會首屆「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補助的執行成果。由於實際寫作時間歷時約兩年,過程中必然持續接觸到源源不絕的資料、在期刊的專題中觀賞不少論爭、也透過世界各地寫作者的研究與調查成果,認識更多的案例。而這些,都包含了自身對傳統攝影論述之重新審視,以及對跨越多個領域的攝影討論途徑的盡量自我充實;很自然地,對於原先設定論題的想法與見解也會不斷地更新。毋寧說,所謂的寫作其實正是這樣一段持續自我顛覆的過程,因此,呈現在眼前的這份成果,是企圖在最初的寫作基礎上,經過不同程度的調動、改寫與增補的未完結書稿。
 
  然而,我也很快就意識到這樣的增補、修改與調整將是無止盡的。其實,保留某種曾經走過的路,以及這段時間展現的文字面貌,也將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在幅度不大的調整後,我決定往前走,保留並呈現這十篇文章目前的狀態。同時,帶著那些延伸的面向、未決的結語、更多的案例、對寫作觀點的自我批判等朝向未來的知識資產,試圖在擴大議題觸角,並朝向書寫在地現象與地域交往關係的野心中,以另一新頁繼續相關的寫作計畫。
 
  在這篇自序中,我會花費比較多的篇幅,透過大量的比喻和聯想來自我反身寫作的狀態,以及寫作實踐與日常生活既互相消耗、又彼此滋養的情況。儘管如此,還是必須先解釋構思此「攝影評論的研究與書寫」計畫的最初想法,因為在此計畫補助的支持下,實際上也對我的寫作狀態帶來重大的改變。簡言之,這個計畫不是寫攝影家,而是將書寫的對象瞄準國內外期刊文章,以及重要的論述著作與攝影集等;寫作的重點在於檢視其主題設定、理論運用方式,分析其問題的架構方式與書寫策略。亦即,從摸索當代攝影評論來思考評論、或是帶入新的意義脈絡中啟動再探的可能。
 
  無疑地,藝評寫作是觀點積累與知識層疊的長期工作,而持續關注他人的藝評寫作實踐則是鍛鍊、鑽研藝評手藝的有效途徑。只是,相較於世界上每年每月持續產出的攝影評論文章數量,中文世界的攝影評論狀態則相對稀少。這系列的策略是對論述發展保持關注,以及試著關照台灣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將做為對象的評論文本、自己的觀點、現象(作者、作品、展覽、攝影集),在待書寫的空白平面上細密推進的編織工作。
 
  總而言之,我認為藝評應該是個更專注於細膩處理論述與觀點的戰場,但面對各種論述的態度,是要將其他藝評文本的評論性引用與延伸討論,變成從事藝評書寫時的重要工作。這樣的程序有點像是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說的:「就像是在鍛鍊自己思考和寫作時的『意識的肌肉』。」然而,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並不是一份所謂攝影研究的學術著述。儘管我確實從學術領域汲取許多資源,只是,真正的意圖更多的是自我暗示的寫作狀態之開創。透過自主啟動的收集、研究、書寫與發表,雖然有意識地避開攝影本位主義者之思維模式與學院主義之嚴肅,卻又大量汲取前述兩者之經驗與資源,其實就是個業餘者般地喜愛著、工作者、欲望著,閉上眼睛省察我所能借助的思想資源與目前擁有的條件,睜開眼睛便開始尋覓、探勘,著手劈砍一條自己的獵徑。不能否認的是,其中有某些自我激勵的亢奮,那是種需要高濃度的狠勁交融著低劑量的麻醉。
 
  實際上,這個攝影評論書寫計畫涉及了不少較大的議題和無明確界線的範疇,與其說是我在書寫攝影,不如說是透過攝影思考,或是更準確地說,被大量攝影式的影像思考方式所浸潤。那些攝影者的觀點、理論家的觀點、以及我觀看照片時所產生的知識、情感與不斷挪動的思想主體,就很像是組成為一種「植物型」的思考模式,或是體現植物性主體的潛流狀態。不但是朝著對象啟動書寫工作,那些主體總是沉浸於這個或那個環境中、總是隨著某些流開展的寫作者,其自身的生存模態也應當被持續描繪與觀察。
 
  就此而言,這本充分反映我的個性與書寫特質的文集,其目標是雙重的。一方面展現我所欲書寫的對象可以如何組裝,並在段落與段落、文章與文章之間讓持續長大的問題感自動產生連結與共振;另一方面,則旁觀著作為寫作者的自己,在被各種論述資源、哲學思考、訪談與自述,以及攝影作品等思想、概念、影像流通過那凝思的腦,如同植物般靜靜地吸收著那些構成它的元素,更形塑那具在疲累與充沛之間不斷循環反覆,總是內外滿盈著節奏與姿勢的身體。
 
  第二部份「藝評作為創作?寫作實驗數種」系列是我的藝評實踐,刻意選取了長中短不同篇幅的文章、並聚焦於特定主題的寫作成果;這些也是與藝術領域中不同的專業工作者合作、對話、彼此激發所生產的文字作品。當脈絡化地觀察自己的寫作足跡時,會發現即使面對不同的書寫對象,幾個特別關愛的主題總是縈繞著我。於是,我將2018至2022年範圍間的文字作品,以編輯的角度規畫收錄方向、或者採取策展人的視野選件、自我策展;最終梳理為代表著七個主題的七篇文章,它們分別是:論水、論鏡子、論風景、論非語意書寫、論物件、論奇幻物、論動物等。可以說,雖然僅是少數幾篇作品,但已涵蓋了近年持續關注的幾個重要主題。所以,什麼是藝評呢?「藝評作為創作」又是什麼鬼啊?你覺得藝評是鬼,那就是鬼。或者,我可以翻玩般若波羅蜜多式辯證法:「是藝評,即非藝評,是名藝評。」來抵禦追問嗎?在本書第二部分所布置的那些如鬼魂般、總是縈繞著我的藝評寫作主題,已不著藝評文字相,在愛戀感的執迷關照中,示現著我的藝評工作的守備視野。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世界觀設定的宏大與細膩** 這本書的世界觀設定真是太絕了!它不是那種套路化的奇幻設定,而是充滿了獨創性和想像力。從異獸的生態系統到不同種族的文化習俗,作者都建構得井然有序,細節豐富到讓人嘆為觀止。最厲害的是,這些宏大的設定並沒有讓故事顯得沉重或難懂,反而讓整個冒險過程更加引人入勝。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鋪陳世界觀上的用心,每一個角落都有驚喜。這本書讓我對「架空世界」有了更具體的想像,彷彿我真的跟著主角走過了那些奇異的風景,體驗了他們的文化與生活。

评分

**第五段: 節奏明快,讀起來非常過癮** 我最近忙得焦頭爛額,常常覺得靜不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但這本《異獸藏身處的精靈:藝評召喚術》卻讓我完全放不下手。它的情節推進得非常迅速,絕不拖泥帶水,每一個章節結束都讓人期待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如果你是那種喜歡快節奏、充滿動作場面的讀者,這本書會讓你讀得非常過癮。戰鬥場景的描寫充滿張力,策略運用得當,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在忙碌的生活中,這本書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出口,讓我能暫時抽離現實,享受一場刺激的感官盛宴。強力推薦給想在短時間內獲得極大閱讀滿足感的讀者!

评分

**第一段: 充滿奇幻色彩的冒險旅程** 這本書簡直像搭乘了一艘時光機,把我帶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奇幻世界!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每個場景、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讓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地往下翻。那種身歷其境的感覺,讓我在閱讀的時候常常忘記自己身處何處。故事的節奏掌握得恰到好處,高潮迭起,緊張刺激的橋段讓人手心冒汗,而溫馨感人的時刻又讓人心頭一暖。如果你是那種熱愛探索未知、渴望一場史詩級冒險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人對「奇幻」這個詞有了全新的理解。那種追尋真相、對抗強大力量的勇氣,真的很能激勵人心,讓我覺得自己好像也擁有了某種魔法力量。

评分

**第三段: 文筆流暢,情感真摯動人** 說真的,很少有書能讓我哭得這麼慘,又笑得這麼開懷。作者的文筆就像是山泉水一樣清澈,讀起來毫不費力,但字裡行間卻蘊含著強大的情感力量。書中角色之間的羈絆描寫得非常細膩,那種跨越界線、生死相許的友誼與愛情,讓我深深地被感動。特別是那些關於失去與重生的描寫,簡直是直擊心靈的暴擊。我對其中幾段對話印象最深,簡單幾句話,卻道盡了人世間最複雜的情感糾葛。如果你想找一本能讓你真情流露、體會到人與人之間連結力量的書籍,這本絕對能滿足你的需求。

评分

**第二段: 藝術與哲學的深度交織** 讀完這本書,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回味。它不只是一本單純的奇幻小說,更像是一部探討人性、藝術本質與存在意義的哲學思辨錄。作者巧妙地將奇幻元素融入對現實世界的反思中,探討了「美」與「醜」、「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書中對藝術創作過程的描述,那種從虛無中創造出實體的過程,簡直讓人拍案叫絕。每一個意象的選擇都充滿深意,讀者必須調動起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真正領會到作者想傳達的核心價值。這本書的層次感很豐富,適合喜歡深度閱讀、享受解謎樂趣的讀者。它會挑戰你的既有觀念,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