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關何處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作品集暨論述集(2010-2018)(書盒珍藏版)

鄉關何處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作品集暨論述集(2010-2018)(書盒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淑姿
图书标签:
  • 眷村
  • 高雄
  • 侯淑姿
  • 影像書寫
  • 女性文學
  • 臺灣文化
  • 地方誌
  • 口述歷史
  • 攝影
  • 書盒珍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攝影藝術史詩三部曲
以攝影寫史,用藝術讚歌!

  侯淑姿《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影像創作試圖呈現眷改末期眷村的三種命運與人民記憶:消失的、回不去的、與奮力存活的,透過藝術家的攝影鏡頭與文字紀錄,探討眷村女性長者的生命中,歷經戰爭與逃難、落地生根與繁衍子孫、眷村生活點滴與記憶、被迫搬遷(或選擇留下)、與眷村生命緊緊相扣的生命等課題。面對眷村的逝去與消亡,這些攝影作品不僅承載了眷村人對家園的特殊情感與故事,成為號召眷村人記憶的依託,也成為這一頁共同的歷史記憶的見證。

  作品集的每幅作品皆為同一影像的上下兩幅並置,下方影像為上方影像的負像(negative),或其他特殊影像處理的複本,隱喻消失的、逝去而不復返的一切,在下方嵌入的文本是眷戶第一人稱的自白,傳達對家園充滿情感的生命經驗,或以藝術家個人的觀點述說著眷村地景變化,文本中因敘述者的交錯與位移,期使讀者透過靜觀與閱讀而認知發言主體的位移與觀點的差異,進而交織出個人對歷史集體記憶及個體隨著時間消亡的情傷。在此,一個個體的生命經驗在歷史的巨浪下成了微小的泡影,映現了無處再尋眷村的惆悵。

  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有32件作品,關注高雄左營海軍眷村的勵志新村、復興新村、崇實新村、自助新村在眷改前後歷經的人與景的變遷,為消失的眷村留下最後的身影。

  二部曲《長日將盡》,有20件作品,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為題,映照了回不去的家園。以眷村奶奶的生命故事,探討高雄鳳山黃埔新村女性眷戶搬離眷村後,回首超過一甲子歲月的歷史記憶。

  三部曲《鄉關何處》,有26件作品,以幸運躲過推土機的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為拍攝對象,其為對抗執行不當的眷改條例,與國防部展開長達十餘年的訴訟對抗,三部曲呈現此二眷村在眷改末期的蒼涼哀傷命運與現況。

  此三部曲創作旨在見證與書寫高雄左營海軍與鳳山陸軍軍眷族群離散的人生,也為軍眷族群的歷史留下重要的影像與文本。本套書包含全彩硬殼精裝的作品集三冊以及論述集一冊,並輔以精緻典雅的書盒包裝,深具收藏價值。

聯合推薦

  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宏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特聘教授)
  姚瑞中(藝術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張元茜(財團法人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執行長、策展人)
  陳芳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陳泰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所助理教授)
  笠原美智子(ARTIZON美術館副館長)
  黃孫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跨媒體藝術學院網路社會研究所所長、策展人)
  (按姓名筆畫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鄉關何處 高雄眷村三部曲:侯淑姿眷村女性影像書寫作品集暨論述集(2010-2018)(書盒珍藏版)》内容的图书简介,重点阐述其他可能存在的、具有相似主题或领域,但内容完全不同的书籍的特征。 --- 历史的碎片与时代的侧影:一部关于战后移民社会变迁的口述史 书名暂定:《流动的根:战后华北移民家庭在台湾南部的适应与记忆(1949-1980)》 作者: 王景明(社会学博士,专注于台湾战后移民研究) 出版社: 榕树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2年 装帧: 精装,附赠早期历史照片集 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1949年前后,随国民政府迁台的、主要来自华北地区(如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军公教人员及其家属,在台湾南部,特别是高雄、台南等地的早期定居与生活轨迹。不同于侧重眷村物质文化或特定群体(如女性主体经验)的研究视角,本书采取宏观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视角,旨在重建一个“被遗忘的”战后移民次群体的社会结构变迁史。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自下而上”的口述史采集与文本分析。作者耗时十年,访谈了超过五十位高龄的初期移民及其第二代、第三代成员,深入挖掘他们在陌生环境中如何重建家庭经济基础、如何处理与“本省籍”族群的文化摩擦、以及在后续的政治经济变革中,他们如何逐渐融入或保持着自身的身份认同。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渡海与初建(1949-1960s初)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初来乍到”的艰难岁月。重点关注物资匮乏时期,移民群体如何利用其原籍地的专业技能(如传统手工艺、特定行业经验)进行原始积累。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早期“临时眷舍”的居住条件描述,以及不同地域群体之间如何建立初步互助网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章深入分析了“军眷”与“非军职公教人员”在资源分配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早期社区的阶层固化趋势。 第二部分:家庭的重塑与代际张力(1960s-1970s) 随着经济的逐步稳定,家庭内部的结构性变化成为焦点。本书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华北移民家庭中,父辈坚守的“大家长制”与在台湾成长的第二代“本土化”思潮之间的碰撞。大量的访谈资料揭示了第二代在教育选择、职业规划上所承受的文化压力,例如,是否继续学习方言、是否保留传统习俗等议题,如何成为家庭内部的隐形战场。本部分也探讨了家庭经济活动中,“母亲”作为家庭劳动力与文化传承者的隐性贡献,但视角聚焦于其在家庭经济决策链中的地位,而非其主体的情感世界书写。 第三部分:社区的形成与文化“返乡”尝试 本章将研究范围从家庭内部扩展到社区层面。作者考察了这些移民社区在台湾南部独特地貌下如何“立足”。书中分析了几个关键的文化符号:如特定节庆仪式的恢复(如特定的祭祖形式、节日饮食习惯)、对原乡文化艺术(如皮影戏、传统曲艺)的“非商业化”保护尝试。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早期移民群体在推动与原乡文化联系(如探亲潮前夕的书信往来、内部的“思乡会”)中的组织方式,其目标是维护一种“精神上的在场”,而非实际的政治回归。 第四部分:身份的流变与时代的终结 在台湾社会民主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这些早期华北移民家庭在近三十年来的身份认同变化。随着眷村的改建、第二代彻底融入主流社会,最初的“外省”标签如何被“台湾人”的身份所覆盖?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年代受访者的自我叙事,总结出一种“记忆的淡化与选择性保留”现象。本书认为,特定地域性身份的固化,往往在第三代出现后趋于瓦解,转变为一种模糊的“族群背景”而非日常的身份标识。 学术价值与创新点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避开了对政治史或军事史的直接介入,而是专注于社会史的微观视角。它提供了一份详实的、基于田野调查的社会学建构,是对战后移民社会研究的重要补充。本书的论述风格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第一手的口述记录,确保了其客观性与深度。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台湾社会多元性构建的独特侧面,即那些在特定历史洪流中来到南方的北方群体,是如何以其坚韧的适应能力,刻画了台湾战后数十年的社会肌理。 适合读者群: 台湾社会史研究者、移民人类学爱好者、口述历史记录者,以及对战后台湾社会变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注:此简介描述的内容是为满足要求而虚构的另一本书,其主题虽与眷村相关,但内容、作者、结构和论述角度均与您提供的侯淑姿作品集(聚焦于女性影像书写)完全不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侯淑姿 Hou Lulu Shur-tzy


  國際知名中生代影像藝術家,1962年出生於臺灣嘉義,定居高雄,臺大哲學系學士、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影像藝術碩士,現任國立高雄大學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副教授。

  曾於1999-2000年擔任臺北市文化局研究員,負責籌備文化局、規劃台北國際藝術村、籌備台北當代藝術館。她的作品探討自我、性別認同、身分認同、第三世界女性勞工、外籍配偶等議題,深具社會批判性。2005-2009年以亞洲新娘為題,發表《越界與流移——亞洲新娘之歌I》、《越界與認同——亞洲新娘之歌II》、《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III》作品。2009年起致力於高雄眷村的研究與保存工作,於2013至2017年發表「高雄眷村三部曲」作品: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二部曲《長日將盡》、三部曲《鄉關何處》。作品典藏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31421
  • 叢書系列:作品集
  • 規格:盒裝 / 460頁 / 25 x 36 x 6.4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高雄眷村三部曲之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


  《我們在此相遇》是以個人與末代的眷村人與地景的相遇為題,呈現高雄左營區的四個眷村(勵志新村、崇實新村、自助新村與復興新村)在眷村改建條例實施後,末代眷村人的生命圖像及文化地景的前後變遷的影像見證。

  左營總計曾有23個眷村,是為全國最大的海軍眷村區,當年隨著國民政府遷臺的海軍軍眷在此建立了家園。民國85年公布的眷村改建條例卻徹底地改變了全臺灣六、七百個眷村的命運,作者於2009年2月踏入左營眷村,以此做為與眷戶相遇之地,亦與即將消亡的眷村地景產生連結,透過訪談、影像與文字紀錄,與當地居民產生對話,並以個人企圖以行動搶救眷村的田野手記回應批判眷改政策的不義。

  展出作品計有四個系列,開場的是「勵志新村系列」,勵志新村為承襲日本人在1938年興建左營軍港時所規劃的眷屬宿舍,作者在2011年底探訪這個村子時僅餘存極少的住戶,據聞這個日遺眷舍在一夜間被拆,僅存極少數的不改建戶,主角〈尚久菊與陸鐸〉分別來自大陸的不同省份,在臺灣相識相遇而相守一輩子,我透過兩人合照、屋景、樹景與居家內部客廳建立了眷村文化指認性,尚久菊的自述敘述著隨政府來臺的軍人眷屬遠離家鄉而成為異地的圈外人(外省人)的生命經驗,臨老卻再次面對苦心經營的家園的殘破,深切表達對即將失去的家園的依戀。他的家是鬧中取靜的世外桃源,一草一木都是個體記憶中不可抹去的痕跡。我在這個系列的末了再現這個村子隨著時間所產生的地景的劇烈變遷,殘餘的低矮房舍與隔街的高樓遙遙相望,而這殘餘的地景最終將被覆蓋、抹除,消失無影無蹤。

  第二系列為「復興新村」,該眷村為戰後國民政府克難興建,住戶為士兵與士官長的家眷,拍攝與訪問的對象為殷陳城蘭奶奶,她的生命經驗述說著如何在復興新村落地生根、繁衍子孫,透過她的話語,觀眾得以瞭解眷村何以成為逃離家鄉、飽嚐顛沛流離之苦的軍眷得以安居的流奶與蜜之地。復興眷村第二位現身說法的是來自江西的萬海根,我稱之為「國旗爺爺」,仍帶著濃重鄉音的他曾任陸戰隊的士官長。他的院子牆壁上插滿了國旗,也顯示老榮民對國家之愛,他的自述表明了不再對回鄉落葉歸根抱持希望,但對住了五十餘年的眷村家園卻有著難以割捨之情與對這生養子孫的土地的認同。正如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創始人奧利弗‧恩德爾‧霍姆斯所說過的「家是我們情之所繫之處,身體也許會離開,心卻永駐於此。」復興新村的其他作品〈回響01〉至〈回響05〉一一指陳了這群飽受離散之苦的居民客居他鄉的生活形態、鄰里關係、個人生命與大時代的關聯。

  第三系列為「崇實新村」,代表的人物是鍾文姬與黃克正,鍾文姬為新竹縣新豐鄉人,嫁給了大她十歲的外省軍人,婚後搬到左營,一家四口在復興新村四坪大小的房間裡住了七年,後來搬到海軍基地前的崇實新村,丈夫出外帶兵常常一兩個月沒回家,全靠鄰里排解寂寞,後來小孩大了,鍾文姬則到楠梓加工區上了二十幾年的班,住在左營也快四十年了,幾乎就是她的第二故鄉,眷改條例的兩個選項他們都沒有選,與國防部打了四年官司,也不知未來何去,黃孫權在他的藝評文章中指出此系列的作品以「簡單的文字與八幅作品就照映出眷村的普遍歷史意義。」此系列的第二位出場人物為程懷強,他是年少時在家鄉河南從軍,後來隨著部隊到了臺灣,娶了臺灣姑娘為妻,入住崇實新村後子孫繁衍,生養眾多,他自認長年吃臺灣米,喝臺灣水,早已是根深蒂固的臺灣人了。他細心養護種的各樣果樹都已結實累累,但感慨的是一切都將不復存在,徒留記憶,不願遺忘。這群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眷村人,終其一生仍操持著無法被改正的鄉音,正應合了賀知章的詩句「鄉音無改鬢毛衰」,第一代的崇實新村住戶離散的一生是為了戍守海疆,保家衛國,誰知臨老被逼迫搬離,目睹家園的灰飛煙滅。

  大陸流亡作家哈金曾說:「建立家園的地方才是你的家鄉」,當眷村第二代與第三代逐漸以臺灣人自居之際,曾被標舉為模範社區的崇實新村卻難逃貪婪的政客與民意代表的操弄,四萬坪的村子落的片瓦不存。個人引用了聖經中以賽亞書與耶利米書的字句,也隱喻土地政策的不仁所造成的無可挽回的悲劇。

  第四系列為「自助新村」,是以田野調查的訪談紀述村民對家園的記憶,並引用聖經經節批判眷改政策背後實包藏貪婪與私慾,故毀滅性的災禍接踵而至。

  此系列作品試圖呈現戰後新移民聚落的眷村劃下句點前的最後身影,也是另類的新地形誌(new topography)。每件作品皆為同一影像的上下兩幅並置,下方影像為上方影像的負像(negative)或其他特殊影像處理的複本,隱喻消失的、逝去而不復返的一切,在下方嵌入的文本是眷戶第一人稱的自白,傳達對家園充滿情感的生命經驗,或以個人的觀點述說眷村地景變化,文本中因敘述者的交錯與位移,期使觀眾透過靜觀與閱讀而認知發言主體的位移與觀點的差異,進而交織出個人對歷史集體記憶及個體隨著時間消亡的情傷。在此,一個個體的生命經驗在歷史的巨浪下成了微小的泡影,映現了無處再尋眷村的悵惘。

  2013年3月復興新村首先被大規模的拆除,接著是自助新村,崇實新村也在2013年8月正式從左營地圖上消失。此系列作品譜寫了荒謬的眷改政策下消失眷村的悼念輓歌,最終是為失落的眷村繫上了一縷紀念的黃絲帶。

  高雄眷村三部曲之二部曲:長日將盡

  《長日將盡》探討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的女性眷戶搬離眷村後,回首超過一甲子歲月的歷史記憶的影像屐痕。

  眷村改建條例實施以來,鳳山地區的眷村陸續拆除,黃埔新村成為少數幸運獲得保存的眷村。黃埔新村承繼了日治時期在鳳山地區的軍事部署與建設,民國36年10月,孫立人將軍選定以臺灣鳳山為新軍訓練基地,並調動百餘名新一軍的部屬來臺,成立了第四軍官訓練班,安置部屬與家眷於誠正新村(後改名為黃埔新村),是為全臺第一個眷村。民國44年5月黃埔新村因「郭廷亮匪諜案」、「孫立人案」而舉國皆知。

  本作品的主角劉奶奶隨著她的未婚夫來到鳳山,在此建立了家園。作者在民國103年7月探訪這個村子時,僅餘存極少的住戶,劉奶奶是其中之一。劉奶奶對她住了六十餘年的房子堅持駐守到斷水斷電的前一刻。她的生命經驗敘述著隨政府來臺的軍人眷屬遠離家鄉而成為異地的圈外人(外省人),臨老再次面對苦心經營的家園的遽變,深切表達對住了六十餘年的眷村家園的難以割捨之情與無處再尋眷村的悵惘。無親戚與家族支撐的外省眷戶因著眷村的集體生活關係而建構起在臺灣的家園,原本以為是臨時的居所,但終了卻取代對岸的老家成了眷戶心靈與情感上的「原鄉」。

  正如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創始人奧利弗‧恩德爾‧霍姆斯所說過的「家是我們情之所繫之處,身體也許會離開,心卻永駐於此。」此系列作品將探討這群飽受離散之苦的居民(女性)客居他鄉的生活形態、鄰里關係、個人生命與大時代的關聯與消長。作品文本為陳景琛女士(劉奶奶)離開該村後,意欲返回黃埔新村的真實故事,間敘孫立人將軍與部屬當年遭遇白色恐怖的歷史記憶遺痕,表述眷村人失喪在臺的「原鄉」的悵望與失落。

  高雄眷村三部曲之三部曲:鄉關何處

  本系列作品映射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在眷改末期蒼涼哀傷的命與運。

  此二村為依傍左營海軍軍港的日遺眷舍,是捍衛國家的海軍軍官眷屬在飽經戰亂後得以遮風避雨的庇護所。第一代海軍眷村人心念國家,僅能遙望大陸家鄉,最終埋骨臺灣;而稚年來臺的第二代,今已成耄耋長者,一生以眷村為家,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後代。

  民國92年,國防部在此二村推行眷改認證,國防部為能達到眷改的目的,將原本配舍官階與居住條件大不相同的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合併為「明建新村」進行認證,且無視於超過四分之一眷戶不同意改建的事實,片面宣布此村為改建眷村。部分眷戶選擇續住,卻遭註銷眷籍,與國防部展開長年的訴訟對抗。

  此二村與緊鄰的合群新村於民國99年因其特殊的歷史價值而為高雄市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占地五十九公頃,數量達近一千戶的龐大眷舍得以存留,明德新村更於民國102年獲選名列全國十三個眷村文化保存區之一。但因國防部種種不當的迫遷手段,致使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的眷戶一一揮別家園,失去了他們在臺灣的原鄉。本系列作品關注此二村的殘餘眷戶在眷改末期持守家園、等待正義到來的真實處境。

  展出作品計有明德新村系列與建業新村系列兩個系列,明德新村系列的代表人物為陳金玉與夫婿曹正綱(將軍)、韓斌(將軍)、林陳壁修;建業新村系列的代表人物為王姜宜鳳、賈劍琴與邱敬賢(將軍)。延續首部曲與二部曲以眷村女性為發言主體的基調,她們陳述浮生若夢的過往,與身為軍人眷屬的知足喜樂與哀傷;老將軍在反共復國大業早已灰飛煙滅之際,終其一生守衛臺灣的軍人魂因眷改迫遷手段而傷重累累,本與眷村同命一體的眷村人在此刻失去了他們賴以存活、孕育代代眷村人的子宮(母體),二度失根。臺灣政治板塊的移動與眷村聚落地景的消亡致使眷村人彷若集體失憶,在遺忘與記憶中擺盪,看似不合時宜(out of place)的眷村人漸次失去了他們說話的主體位置與發言權。至此,一幢幢爬滿藤蔓的眷舍空屋以傷逝之姿訴說人去樓空的蒼涼與無奈,眷村改建一頁滄桑將隨著眷村人遷居而告終落幕,謹以此作品書寫與紀念高雄左營與鳳山軍眷族群離散的人生。

  此三部曲作品為另類的新地誌攝影(new topographic photography),每幅作品皆為同一影像的上下兩幅並置,下方影像為上方影像的負像(negative),或其他特殊影像處理的複本,隱喻消失的、逝去而不復返的一切,在下方嵌入的文本是眷戶第一人稱的自白,傳達對家園充滿情感的生命經驗,或以作者個人的觀點述說眷村地景變化,文本中因敘述者的交錯與位移,期使觀眾透過靜觀與閱讀而認知發言主體的位移與觀點的差異,進而交織出個人對歷史集體記憶及個體隨著時間消亡的情傷。在此,一個個體的生命經驗在歷史的巨浪下成了微小的泡影,映現了無處再尋眷村的悵惘。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關於眷村的論述已經不少,但能夠將「女性」這個核心視角貫穿始終,並且還能納入「論述集」的深度探討,這樣的組合確實是少見且極具價值的。一般談眷村,容易聚焦在軍事、政治或族群遷徙的大敘事上,反而讓生活在其中的女性群體,她們細膩的情感掙扎、家庭角色的轉換、以及在男權結構下的自我確立過程,被輕輕放過了。侯淑姿顯然是抓住了這個重要的切入點。我猜測,在她的作品中,我們應該能看到那些被傳統家庭規範束縛,卻又必須堅強撐起一個小家庭的「眷村媽媽」的形象,她們的韌性與犧牲,遠比外人想像的要複雜得多。這種將個人經驗提升到社會學或文化研究層次的能力,是評論集最引人入勝的地方。這不僅僅是「聽故事」,更是在「解構故事背後的社會結構」。我非常好奇,她對於眷村空間的「場所精神」是如何解讀的?是將其視為異鄉的暫時落腳點,還是一種嶄新的、屬於這群外來者的社群建構?這種思辨的深度,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评分

高雄,這個港都,它對我的意義是複雜的。它既是現代工業化的樣板,也是早期外省族群遷徙的重鎮之一。眷村文化在這裡的紮根,與港口貿易、海軍基地等元素緊密交織,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景。因此,我非常好奇,這套「高雄眷村三部曲」是否能成功地跳脫出「一般性眷村」的刻板印象,展現出南台灣特有的氣味和氛圍?例如,是否能捕捉到南部的熱情、潮濕的氣候對居民生活習慣的影響,或是與本地閩南文化的融合與張力?論述集的部分,想必會對此有所著墨,探討地域性如何形塑了這一特殊社群的集體性格。如果侯淑姿的筆觸能夠精準地錨定在高雄的特定紋理上,那麼這本書的貢獻就不僅僅是藝術史或社會史的補遺,更能成為我們理解高雄這座城市「記憶地圖」的重要依據。這是一場關於地方身份認同的深刻挖掘,我拭目以待。

评分

我對「影像書寫」的實踐性抱有極高的興趣。在當代媒體環境中,「書寫」的定義早已被拓寬,不再僅限於純粹的文字敘述。侯淑姿是如何將鏡頭下的凝視與紙上的文字進行對話與互證的?這比單純的圖文並茂要來得複雜。影像帶來的衝擊是即時的、強烈的,而文字則提供了解讀的框架與深層的內省。我希望看到的,是這兩者之間如何產生一種張力與和諧。例如,當一張照片呈現出眷村婦女堅毅的側臉時,配上的文字論述,是去描述那個當下的歷史情境,還是進一步去剖析這種堅毅背後的心理結構?如果處理得當,這種影像與文字的交織,能夠產生一種超越單一媒介限制的、更具穿透力的敘事力量。這不僅是對記錄對象的致敬,也是對當代非虛構寫作邊界的一次探索與拓寬。對於關心藝術與社會學交叉領域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實作案例價值非常高。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嗯,很有味道,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那種帶點懷舊的色調,加上俐落的標題排版,讓人忍不住想探究裡頭到底藏了什麼故事。尤其那個「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副標題,簡直是直擊我們這些在南台灣土生土長的人的心坎裡。眷村,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它更是一種集體記憶的載體,是戰後歷史在城市肌理上留下的深刻印記。光是看到侯淑姿這個名字,腦海中就已經浮現出許多關於時代變遷、女性視角與空間記憶的畫面。這類主題的書,往往需要作者有極強的同理心和敏銳的觀察力,才能將那些被時間沖刷、看似零碎的生活片段,重新編織成一篇篇動人的敘事。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她如何處理「影像書寫」這個層面,畢竟眷村的生活百態,光靠文字是難以完全捕捉其精髓的,視覺語言的輔助,想必能帶來更豐富的層次感與現場感。希望這部作品集不僅僅是文藝的呈現,更能成為保存這段特定歷史脈絡的珍貴文獻,讓年輕一代也能透過這些作品,遙想當年那種緊密相依、克難卻又充滿生命力的生活樣貌。

评分

光是看到「書盒珍藏版」這幾個字,就透露出一種儀式感和收藏價值。對於我們這些真心熱愛地方文化與歷史的讀者來說,書籍的載體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投射。一個精緻的書盒,代表的不僅僅是保護書本,更像是一種對這套作品所承載的時代分量的肯定與尊重。這套書涵蓋了2010到2018這近十年的累積,對於創作者而言,這段時間的創作心路歷程必然是豐富且不斷蛻變的。我關注的點在於,這十年的時間跨度,是否見證了眷村文化在台灣社會中,從「正在消逝」到「積極轉型為文化資產」的論述轉變?侯淑姿的筆觸或影像風格,有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明顯的風格調整?例如,早期的作品或許還帶有強烈的現場記錄感,而後期的作品是否更側重於對記憶的重構與美學提煉?這種長線的觀察,單靠零星的文章是無法得到的,唯有匯集成冊,才能讓我們清晰地勾勒出藝術家在特定主題上長年耕耘的軌跡。這套書,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可以「對照閱讀」的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