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

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藤森照信
圖書標籤:
  • 建築
  • 藤森照信
  • 建築漫遊
  • 日本建築
  • 建築史
  • 城市觀察
  • 旅行
  • 隨筆
  • 建築評論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50年路上觀察學集大成
跨越5大洲,解說80件世界重要建築
 
  藤森照信的建築探訪足跡遍及全世界,這是他首度推齣建築偵探主題書,也是與建築進行相撲角力勝負過程的全紀錄。他從各種線索推敲、追本溯源,將對建築的感覺化為具體語言,讓讀者透過文字與實地拍攝的照片,也能身歷其境般感受觀察現場的熱烈氣氛,加上豐富紮實的建築學養,相關人事時地物信手拈來皆為精采歷史與逸事。
 
  藤森照信以建築偵探之眼、建築史傢之心以及建築師之藝,挖掘齣隱身在建築與人背後的諸多故事,他的建築評論與探索歷程,從錶麵的建築外觀到深層的精神內涵,不管是風格形式的介紹或素材工法的分析,看大局看小節,都很有趣味與啟發性。
 
  最完整!含括希臘風、仿羅馬式、哥德式、新藝術、包浩斯、現代主義等建築
  最詳盡!從工法、造形、素材到整體結構與裝飾細節,钜細靡遺逐一探究解析
  最精采!關注建築的社會性、文化性、宗教性、歷史性背景,信手拈來皆故事
  最獨特!隨心自在、東張西望,特有的碎念風格,是讓人會心一笑的建築讀本
 
好評盛讚
 
  王俊雄 李清誌 林芳怡 洪秀華 淩宗魁 曾光宗 黃士娟 黃俊銘 謝宗哲 
  (排序按照姓氏筆劃)
 
  在這本「自由奔放」的專書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藤森照信同時作為建築史學者及建築師的敏銳度及誌嚮,以及其個人強烈的日本主體性格。
  從建築史學者的視野來看,雖然此書的架構是以工法、造形、素材、人物、宗教、歷史等建築議題為主,但在書中的不同主題中,藤森不斷地探討日本建築師對西方的初次接觸,或是相同建築類型的比較等撰述內容,皆可深深理解到藤森嘗試將日本建築融入於世界建築史脈絡中之意圖。
  另從建築師的角度來看,藤森作為一位具有強烈「紅派」性格的建築師,書中被挑選齣來的世界各國作品,似乎可以馬上聯想到他的建築作品風格;不論是在設計意圖、材料、形式等方麵。而這些建築作品,最終都會迴歸到藤森認為未來藝術錶現的原理是「生命」之建築信念。
  整體而論,藤森照信是一位具有建築史學底蘊的建築師,全書的內容跨越瞭建築時空間,值得慢慢品味與優遊想像。——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係教授)
 
  這是一本一打開就捨不得放下的建築書籍,時常帶著滿腔熱血踏上旅途追建築的我,常常是辛苦地到達目的地,看著夢想中的建築齣現卻不知該如何好好地瞭解它,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建築旅行愛好者的解藥。鑽研建築史的藤森照信整理瞭從1974年起,跨越十八個國傢,超過八十件建築作品,分別以四個麵嚮帶領讀者進入建築的世界,沒有過度艱深的建築專業語彙,而是以謙遜溫暖又風趣的文字來介紹一場從日本齣發邁嚮全世界的建築旅行,以建築觀察者的角度,專業分析造訪的建築作品,其中穿插著自言自語式的介紹口吻,讓讀者彷彿也一同在他的旅途裡。
  這是一本充滿對建築歷史有著忠誠信仰,以及對建築旅行有著絕對熱忱的經典著作,也是在無法自由建築旅行年代的救贖。——洪秀華(藝術建築行旅策展人)
 
  記得第一次到東京是1991年吧,我在東京的書店接觸到藤森照信、陣內秀信等建築學者的齣版著作,他們的文章、專訪、對談齣現在《東京人》這樣的雜誌中,大量關於「城市學」的研究,關於引發更多大眾認識身處的城市空間與建築的興趣及關注。「#建築探偵」這個關鍵字,令人好奇且嚮往!
  1989年《建築探偵の冒険〈東京篇〉》、1993年《路上観察學入門》、2014年《建築探偵術入門》,都是藤森教授的重要著作,他把建築學帶齣教室、推嚮大眾,從大眾有興趣的話題像是建築上的動物奇獸等,拉齣歷史、神話、材質、構法的種種麵嚮與線索,內容總是引人入勝。
  在這次集大成之作《藤森照信の建築探偵放浪記——風の嚮くまま気の嚮くまま》,帶著讀者在世界的時空中趴趴走,也透過編輯架構清楚地拉齣都市建築偵探的知識框架,讓我們看到他練功的祕訣檔案抽屜,前半部是與建築學具體物質有關的「工法.造形.素材」,後半部則是用人文知識的內容從「人物」、「宗教」、「歷史」三大類來歸納。對於每一件作品,這位建築偵探宗師用遠觀與近身的拚搏技巧來剖析解讀,顯然跟一般隻是想欣賞或看懂建築路數的人有所不同,透過研究、考證、科學、邏輯推論,把畢生功力與拚搏的過程紀錄分享給大眾;有建築背景的讀者相對較易進入,非專業背景的恐怕需要先蹲過馬步纔有辦法輕鬆愉快地閱讀此書,真的是一本很棒的「進階版」建築偵探讀本,推薦給有心練功的朋友們!——林芳怡(前雄獅集團欣傳媒/欣建築資深總監)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藤森照信 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另一本富有探尋精神和建築文化內涵的著作。 --- 建築的深層肌理與人文光影:重訪都市的隱秘敘事 圖書名稱:《隱匿的結構:行走在現代性邊緣的地域建築考察》 作者: [此處可替換為虛構或另一位知名建築學傢的名字,例如: 艾倫·彼得森 (Alan Peterson)] 齣版社: [此處可替換為一傢具有學術或藝術齣版背景的齣版社,例如: 蒼穹文庫] 字數: 約 450,000 字 頁數: 680 頁 (含大量手繪圖、曆史照片及田野考察記錄) 內容梗概: 《隱匿的結構:行走在現代性邊緣的地域建築考察》並非一部傳統的建築史論,而是一場深入挖掘地方性(L ocality)與全球化(Globalization)張力下的建築文化田野調查報告。本書作者,著名建築人類學傢艾倫·彼得森,放棄瞭對宏大敘事和標誌性摩天大樓的關注,轉而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被邊緣化、被遺忘的“非主流”建築形態:那些在特定地理環境、文化習俗和經濟條件下,以近乎本能的方式生長齣來的實用性結構、儀式性空間,以及手工藝人的“非規範”建造實踐。 彼得森以其獨到的“深度在場”方法論,係統性地考察瞭橫跨歐亞大陸三個不同地理區——北歐極地邊緣的木結構聚落、地中海島嶼上的石材民居群落,以及東亞腹地以夯土和竹編為主的鄉土建築——試圖揭示隱藏在這些結構背後的社會邏輯、生態智慧以及個體生存的哲學。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構建瞭一個關於“何以為傢”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分:在地材料的語法學 (The Grammar of Local Materials) 本部分聚焦於建築的“物質性”與“語境性”。彼得森認為,建築的“靈魂”往往深嵌於其所用的材料之中。他細緻描繪瞭如何利用極地苔蘚保溫的鼕季居所,如何通過特定石材的堆砌來實現地中海烈日下的自然降溫,以及如何利用地方性植物縴維實現柔韌與耐用的平衡。 作者不滿足於對材料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材料的獲取、加工過程如何與當地的勞作節奏、性彆分工以及季節更替形成一種共生關係。例如,在探討東亞某山區聚落的“榫卯與土牆”時,書中詳細記錄瞭從選土、淘洗、夯築到後期維護的完整流程,指齣這些工藝並非僅僅是“技術”,而是一套活態的知識係統,它記錄瞭人類與當地土壤長達數百年的對話。 第二部分:空間中的時間摺疊 (Temporal Folds in Spatial Organization) 第二部分探討瞭地域建築如何承載和組織時間。彼得森觀察到,許多傳統或地域性建築的空間布局,並非為瞭效率,而是為瞭適應多重時間維度的疊加——儀式的周期性、傢族代際的更迭、農作物的生長周期,乃至神話中的永恒時刻。 書中通過對幾個特定案例的分析,揭示瞭建築如何成為“記憶的容器”:一個簡單的儲藏室可能同時是族譜的陳列地;一個麵嚮特定星象開啓的窗戶,將遠古的觀測行為延續至今。作者引入瞭“時間摺疊”的概念,闡述瞭現代建築中被抹平的綫性時間感,在這些地域結構中如何被巧妙地重構和分層。 第三部分:邊界的模糊與滲透 (The Blurring of Boundaries: Interiority and Exteriority) 現代建築常以清晰的牆體和屋頂來定義“內部”與“外部”的絕對對立。然而,彼得森的考察顯示,許多邊緣建築的空間界限是流動的、具有滲透性的。 本書詳細比較瞭三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過渡空間”:北歐的“雪廳” (Snow Lobbies) 如何應對極寒的侵襲;地中海的“庭院走廊”如何模糊瞭私人與公共的界限;以及亞洲傳統居所中“簷下空間”所扮演的半開放、半私密的社會緩衝角色。這些空間不僅是物理的連接,更是社會身份和行為規範的調節器。作者通過對這些模糊地帶的深入描繪,挑戰瞭西方理性主義對建築空間的切割式定義。 第四部分:失語的建造者與未來的迴響 (The Unspoken Builders and Echoes of the Future) 在本書的收官部分,彼得森將焦點轉嚮瞭建造者本身。他花費大量篇幅記錄瞭那些正在消失的、依靠口傳心授而非圖紙進行建造的工匠。這些人被他稱為“失語的建造者”,因為他們的知識體係往往不被主流建築教育所接納。 通過對這些工匠訪談和現場記錄,作者探討瞭在全球化標準化的浪潮下,地域建築智慧如何麵臨消亡的危機。然而,彼得森也並未陷入純粹的懷舊。他敏銳地指齣瞭這些古老結構中所蘊含的生態可持續性、對氣候變化的自適應能力,正是當代建築急需重新學習的“韌性設計” (Resilient Design) 的核心要素。 核心價值: 《隱匿的結構》是一部充滿田野氣息、兼具人類學洞察與建築美學敏感度的著作。它引導讀者放下對玻璃幕牆和混凝土巨構的迷戀,轉而重新審視那些由土地、氣候和世代相傳的技藝所共同塑造的、更具生命力的建築實踐。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建築智慧,往往隱藏在那些不被“偵探”注意到的、順應自然脈絡而生的隱秘角落之中。本書不僅是建築師的案頭書,更是所有關注人與環境關係、渴望理解文化深度的人士的必讀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藤森照信
 
  1946年齣生於長野縣。為建築傢、建築史傢,專攻日本近現代建築史。東北大學工學部建築係畢業,東京大學工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教授、工學院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工學院大學特任教授、江戶東京博物館館長。
1974年與堀勇良等人結成建築偵探團,與日本各地的研究者共同調查地方殘存的西洋建築。1986年與赤瀨川原平、南伸坊等人組成「路上觀察學會」。1998年,以日本近代都市.建築史的研究(「明治的東京計畫」以及「日本近代建築」)榮獲日本建築學會獎論文獎。
 
  建築處女作為1991年的設計案「神長官守矢史料館」。1997年以「赤瀨川原平邸溫暖餘裕的空間」獲得日本藝術大賞,2001年以「熊本縣立農業大學學生宿捨」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作品獎,2006年擔任第十屆威尼斯雙年建築展的日本館主辦人。近年來創作重心為茶室建築,或小巧具童趣,或充滿實驗性,展現瞭人與自然、土地的親密連結。
 
  除瞭建築作品、論文論述,尚著有多部建築史、建築偵探以及建築設計的相關著作,其中《日本近代建築》(五南)為日本近代建築史經典之作,《建築偵探冒險.東京篇》獲三得利學藝賞肯定。其他還有《藤森照信之原.現代建築再見》全三冊、《人類與建築的歷史》、《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暖暖書屋)、《藤森照信論建築:建築是什麼》(遠流)、《建築為何是這樣:藤森照信建築史的解題》(遠流)等書籍。
 
譯者簡介
 
謝晴
 
  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這樣看醫生更有效》、《不該忍耐的18種健康警訊》、《5分鐘走路治痛法》、《就是喜歡有氣質的自己》、《每天都是好心情》、《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閤譯,以上皆遠流齣版)等健康、設計、心理勵誌類書籍。

圖書目錄

前言
第Ⅰ章 工法‧造形‧素材
①工法
No.01 東京車站‧之一──日本人喜愛的紅磚
No.02 東京車站‧之二──鋼骨與磚塊
No.03 豐平館──美國風格木構造、雨淋闆
No.04 氣仙沼Rias Ark Museum──鋼闆構造
No.05 富岡製絲場──木骨磚造
②木造
No.06 瑞士小木屋──最古老木造建築
No.07 齣雲大社──揭開古代高層建築之謎
No.08 威爾德和唐蘭露天博物館──組立木造建築
No.09 夏之傢──現代的木造建築
No.10 聖保羅天主教堂──日歐的傳統與技術的融閤
No.11 聽竹居──設計木造建築
③混凝土
No.12 約瑟夫‧莫尼爾的水塔──鋼筋混凝土的歷史
No.13 邯錫教堂──世界最初的清水混凝土建築
No.14 留在慕尼黑的兩項遺產──特奧多‧費捨爾
No.15 烏姆軍營附屬教堂──小鑿麵裝修
No.16 歌德堂‧之一──自由麯麵清水混凝土的先驅
No.17 歌德堂‧之二──混凝土與木
No.18 中國碉樓──百年前的「超」高層住宅
No.19 本野精吾邸──混凝土的錶現
No.20 舊鶴捲邸──各種混凝土的錶現
No.21 雪梨歌劇院──預鑄混凝土
④造形
No.22 水戶藝術館──作為都市景觀的造形
No.23 歌舞伎座──極度炫耀的純粹造形
No.24 舊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 鎌倉──階梯與鋼骨交織成的立體構成
No.25 京都車站──青綠山脈與深榖
No.26 布赫達內奇溫泉之傢──立體主義建築
No.27 慕尼黑奧林匹剋競技場──鋼索
⑤素材
No.28 伊豆長八美術館──漆喰
No.29 雄勝天然石闆──震災下生還
No.30 坪川傢──茅葺屋頂的力量
No.31 Majolica House──磁磚
No.32 多治見市馬賽剋磁磚博物館──滿懷對磁磚的愛的博物館
No.33 東京遞信醫院與大島測候所── 外牆建材白磁磚之謎
 
第Ⅱ章 人物
①丹下健三
No.34 國立代代木競技場──完工半世紀的戰後日本建築傑作
No.35 戰歿學徒紀念館 年輕人的廣場──丹下健三夢幻傑作
No.36 香川縣廳捨──丹下健三創造的戰後公共建築標準
No.37 聖保羅美術館與SESC POMPEIA──巴西女性建築師的代錶作
②柯比意
No.38 詹努勒邸、許沃柏邸、史托劄邸──從早期作品探索巨匠起源
No.39 通往西部的門──不鏽鋼闆
No.40 巴西利亞──柯比意偏好的材料
No.41 薩伏伊邸──柯比意的遺產
No.42 瑞士學生會館與國立西洋美術館──柯比意的本質
③阿道夫‧路斯
No.43 穆勒邸──白色箱形空間的元祖
④密斯‧凡德羅
No.44 圖根哈特邸──玻璃與鍍鉻鋼
⑤法蘭剋‧洛伊‧萊特
No.45 落水山莊──自然與建築的一體化
⑥丹尼‧卡拉凡
No.46 內蓋夫旅紀念碑──丹尼‧卡拉凡的清水混凝土
 
第Ⅲ章 宗教
①伊斯蘭教
No.47 奧米亞大清真寺──心靈綠洲
②基督教
No.48 死海聖書之龕──黑與白的驚奇
③教堂
No.49 聖墓教堂──探索基督的足跡
No.50 聖傢堂──教堂建築傢高第無止盡的挑戰
No.51 錫納亞修道院──羅馬尼亞的基督教堂
No.52 沃羅內茨修道院附屬教堂──充滿壁畫的教堂
No.53 舒爾代什蒂村的教堂──渾身祕密的拱形結構
④修道院
No.54 邁泰奧拉的修道院──嚮天空攀往更高處
No.55 多宏內修道院──在照進來的光裡看見神
No.56 莫瓦薩剋修道院──神職者與石匠創造的樣式美
No.57 聖米歇爾山隱修院──窮盡技巧的哥德樣式巔峰
 
第Ⅳ章 歷史
①戰爭
No.58 納粹德國的建築──戰爭當下國民住宅的兩麵性
No.59 藝術之傢與納粹本部──德國的負麵遺產
②史跡
No.60 剋諾索斯宮殿──剋裏特島的迷宮
No.61 埃皮達魯斯圓形劇場──調和的創作
No.62 帕德嫩神殿與帕埃斯圖姆神殿──受試煉的建築師
No.63 萬神殿──建築室內設計的起點
③建築樣式
No.64 草莓山莊──哥德復興樣式的震源
No.65 分離派會館──混凝土與鋼鐵
No.66 首爾車站──大正時期的新藝術風格
④中國美
No.67 瀋陽故宮──中華品味之源
⑤神話時代
No.68 華達士兄弟企業──愛爾蘭採礦技師三兄弟
⑥近代化
No.69 網走監獄──從監獄建築窺見的日本近代化
⑦茶室
No.70 萬葉亭──黑木與堀口捨己
No.71 國寶 待庵──茶室的起源
 
代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93484
  • 叢書係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4.8 x 21 x 3.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1974(昭和49)年我仍就讀東大研究所時,就與建築史同好開始閤組建築偵探團。當初,我們隻是一手拿著地圖、背著相機到處尋訪日本的洋館與戰前現代主義建築,後來日本列島的建築全數探訪後,又將觸角延伸至東亞、東南亞各地。
 
  當終於探索起越南、泰國與印尼時,我已年屆45 歲,除瞭本業的建築史研究,也經手起設計業務,不知道是否基於這個因素,我開始不論古今東西隻要是想看的建築全都找機會去探訪。
 
  而我看建築的方式也與一般建築愛好者差異極大:
  「跟建築進行角力,分齣勝負。」
 
  建築這種龐大的物體,是動員許多人力、耗費大量物資、花費長久時間後纔得以將計畫化為可能,因此,對於這樣的建築隻看瞭一眼就立刻做齣優劣判斷的人,太對不起參與建造的人員與投入的資源瞭。無論給予建築好或不好的評價都無所謂,然而必須認真思考為何會下這樣的評斷,纔對得起人們竭力投入資源所建造的建物。想想投注其中的人們的能量總和,我們觀看者也得使齣全力,如同相撲選手一樣,正麵迎嚮對方進行碰撞練習。
 
  具體地說,當看到建築並下瞭好壞的評價後,得思索為何覺得哪裡好哪裡不好,我不光是思考,還會邊素描並作筆記。因此,我的素描本上都是混雜著圖與文字的。
 
  因為是相撲,所以一定會分齣勝負。就算麵臨不佳的建築,隻要我能將理由化作具體語言,就算獲勝。即使遇見好的建築,若是無法將其壓倒性的秀異之處以及究竟好在哪裡具體語言化錶達齣來,就算失敗。
 
  這樣的決勝負行為,實際執行相當纍人。探訪建築、觀察、拍照、素描下來,然後開始思考,並將這些成果寫下來,讓人身心俱疲。
 
  這就是我到目前為止看建築的方式。未來也會持續下去,如果不再繼續這種碰撞練習,或者是再也做不到這點,我肯定會從建築偵探生涯引退。
 
  持續瞭近五十年的建築偵探業,我很瞭解自己的關心傾嚮。首先,我強烈關注的是該建築建造的社會性、文化性、宗教性、歷史性背景,對於設計建造的人也有濃厚興趣。
 
  另一方麵,是建築使用的材料,例如泥、木、石或者混凝土之類,而透過這些素材各自產生何種錶現與裝修細節,我對這方麵也超囉嗦超多意見的。
 
  「背景」與「裝修」,這樣錶達大概會被讀者認定是兩相極端而分裂的取嚮吧,但是在這兩相極端中間透過語言文字來迴激盪,就能逐漸掌握其間開展的建築究竟是怎麼一迴事。
 
建築史傢的設計之眼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係係主任、實構築季刊總編輯)
 
  我是藤森老師的粉絲,書架上有一區都是他的著作。因為未諳日文,這些書都是中文,簡體繁體字都有,是我藏書重要構成的一部分。
 
  為什麼喜歡讀藤森老師的書呢?因為對於好讀建築史書的我來說,藤森老師寫的史書有著一般建築史書讀不到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卻是以嚴肅的史筆寫齣來的。就像這本《建築偵探放浪記》,看似輕鬆隨性,其實內容嚴謹考據,書中談論的每一處建築和空間,藤森老師都是在閱讀文獻、親身經歷、在現場詳細研究甚至訪談後寫下。這些內容會有一種一般建築史傢不願採用的拼貼性,因為這會讓論理睏難或是容易齣現破綻。但藤森老師喜歡讓這些不一緻的內容並置,他讓歷史顯露齣它該有的破綻,而不是替歷史原齣歷史。藤森老師的歷史是不同於一般的歷史的。藤森老師和一般建築史傢另一處不同之處在於,討論建築作品時具有設計的眼光,而非僅是史實敘述或僅是描述建築特徵。他會用設計的思維去做思考和評斷,帶著與設計者有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這些歷史性的作品。而我相信藤森老師在四十多歲之後開始其建築師的生涯,應該與他在治史時感受到的設計者的心情有關吧!
 
  然而,藤森老師的建築史著作也不乏大歷史的眼光,本書從書名來看似是建築偵探的隨筆,但事實上充滿著對於大歷史的辯證,從第一章論工法與技術,第二章論人物,第三章論宗教和第四章論歷史,都是在跟大歷史作辯詰。就是在這種又有偵探式的親身體驗、設計者的同理心和大歷史辯證三者的交叉引證中,藤森老師開展瞭本書。
 
  總之,這不僅是一本充滿獨特性的好書,我認為也是一本在藤森老師的諸種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因為它橫跨瞭藤森老師的五十年建築生涯,將藤森老師年輕時的腳力和年長後的腦力充分混閤瞭起來。超過四六○頁的篇幅,說明它也是一部巨作,藤森老師的野心和纔智,可以充分在這本書領略到。它也證示我的一個觀點:其實沒有客觀的建築史,存在的隻有建築史傢;是建築史傢創造瞭建築史,建築史是建築史傢觀念和實踐的展現。然而,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建築史,閱讀時不會感覺到建築史傢的存在,隻有像藤森老師這樣一流建築史傢,纔會讓我們在閱讀他的書時,感覺到建築史傢的存在,以及,人纔是歷史的真正主角。
 
藤森流的建築評論
黃俊銘(中原大學建築係專任副教授)
 
  還記得在藤森照信研究室留學時候的光景,那時他總是覺得研究生一天到晚待在研究室在做什麼?做研究的人不是在史料館、圖書室裡,不然就是在往去看建築的途中。那時每年建築學會輪流在日本不同地區的大城市舉行,除瞭去參加學會的學術大拜拜活動之外,就是可以順道去參觀各地的名建築。並且日本的各研究室也都有夏閤宿的活動,整個研究室的師生前後輩會去參觀建築,或者混閤測繪建築的活動,將近一週的時間在外一起學習生活,增進研究室成員的情誼。因為這樣得以進入許多未對外開放的重要建築,一窺堂奧。建築歷史理論裡學到的建築,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所體驗、所見到的真實與細節的一麵,令人理解清晰與印象深刻。藤森老師常說「親眼看過、親手測繪過的建築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正是學習建築的根本之道。
 
  作為建築史學傢的藤森照信,曾是東京大學日本近代建築史講座的主持人。日本的建築文化,經過大航海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後,已不再隻是東北亞建築文化圈的一部分,日本的近代建築史儼然已為世界建築史的一環。過去藤森照信的老師輩村鬆貞次郎、稻垣榮三等教授,尚無法麵對這樣複雜的史學研究問題,直等藤森照信這輩的學者,纔有足夠的條件跨足全球進行調查研究。
 
  於是當1980年代我在研究室的時候,經常會發現藤森又跑到國外看建築去瞭,迴來之後就會在研究室的meeting時間跟大傢分享他的新發現,那時的藤森已經開始進行屬於他自己的全球建築之旅(Ground Trip)。同時藤森也在豐田基金會的支助下,進行亞洲近代建築最基礎的普查工作,隨著藤森的足跡遍滿亞洲各地,亞洲近代建築研究的組織mAAN也組織瞭起來,輪流在各地舉辦研討與參觀活動,我們也跟著到各地看到各國建築。
 
  就在這時候,藤森卻悄悄的轉嚮建築創作的活動,爾後就是大傢所見到作為建築傢的藤森照信瞭。藤森創作的源頭許多來自建築歷史的知識,也來自建築偵探的路上觀察的養分,更是來自在全球建築之旅中見到的許多世界名建築的經驗。在建築的現場正如藤森的前言所說,那是一場與設計建造者的肉搏戰,藤森流的建築評論於焉而生,評論的議題經常迴到建築本質性的問題,並以全球建築的史學標準看待各個建築的優劣,不論是以建築構築實際的構法、材料與形式,或是宗教、歷史與人類創造力的美學與意義來看待,都看到藤森照信豐富的建築知識、旺盛的求知慾,與幽默睿智的觀點。
 
  以前在我盡己所能看遍日本的近代建築時,藤森卻在一旁說「你也該看看其他日本的傳統建築喔」。確實像藤森照信這樣,學貫古今中外,擁有足夠廣泛而深入的知識,纔能產生對建築評論的真知灼見。這本書是以短篇文章連載後集結成的專書,各篇文章分開來讀不會有負擔,讀後認真思考的話,又會覺得藤森已幫你整理瞭各樣理解建築知識的係統與觀點,是一本學習建築賞析、建築評論、建築歷史的好書,極力推薦給各類愛好建築的讀者。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太多建築書都走高冷路線,圖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文字卻像是在講天書。但藤森先生的這本《建築偵探放浪記》,簡直是股清流。他的文字語感非常獨特,帶有一種京都文學那種看似隨性卻又暗藏玄機的韻味。翻閱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不是因為圖片有多震撼,而是被他某個句子「點到」瞭。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間,你對一個熟悉的地點產生瞭全新的理解。他對於「時間」在建築中扮演的角色,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度。建築對他而言,不是靜止的物體,而是一個不斷被使用、被環境侵蝕、持續進化的生命體。他不會一味地讚美新穎,反而對那些老舊、甚至有點「醜」的建築物,展現齣極大的同情與尊重。這種「以退為進」的鑑賞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美」的定義。這本書的節奏掌握得極好,時而輕快如風,時而沉靜如水,引導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參與這場無止盡的建築探險。

评分

藤森照信教授這位老派的「建築偵探」,真的太有意思瞭!讀完這本《建築偵探放浪記:順風隨心的建築探訪》,我腦中浮現的畫麵,不是那種冷冰冰的設計圖或複雜的結構分析,反而是他在日本各地,像個孩子一樣,充滿好奇地穿梭在那些常人可能一眼就略過的角落。他那種「順風隨心」的哲學,貫穿瞭整趟旅程。這不像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老前輩帶著你,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甚至有點頑皮的角度去看待建築。我特別欣賞他對「地方性」的捕捉,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細膩到一扇窗戶的紋理、一塊被苔蘚覆蓋的石闆,甚至是當地人如何使用空間的習慣。他總能從這些微小的細節裡,挖齣建築背後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時代的痕跡。這種寫法非常接地氣,讓身為讀者的我,完全沒有負擔地跟著他的思緒漫遊。看著他像個偵探一樣,追蹤著某個設計師的靈感線索,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比看懸疑片還過癮,而且最終揭曉的答案,往往不是多麼驚天動地,而是帶著一種歲月沉澱下來的溫潤感。

评分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本書,我會說它是一趟「心靈的紀行」,而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藤森先生的文字裡,總是流竄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浪漫情懷,那種對傳統工藝的眷戀,對「人」在空間中活動軌跡的細膩捕捉,讓人動容。他不會急著給齣結論,而是享受過程中的迷惘與發現的樂趣。整本書的結構,就像是他隨性的筆記集,時而跳躍,時而深入,但每一個片段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玉石,獨立存在卻又相互映照。我特別喜歡他描述某些老舊建築時,那種近乎詩意的筆法,彷彿他不是在描述磚塊和水泥,而是在描繪一段逝去的時光,或是一個社區的集體記憶。這種對「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深刻體會,是許多當代建築評論所欠缺的厚度。閱讀的過程中,我彷彿也聞到瞭那些老屋簷下的濕氣,聽見瞭木頭的低語,非常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

评分

這本《建築偵探放浪記》最迷人之處,或許在於它展現瞭一種「反權威」的探尋態度。藤森照信教授似乎從來不把自己定位為權威,他更像是一個永恆的學徒,不斷地嚮所有建築物,無論是名師之作還是無名之作,發齣提問。他的「放浪」,其實是一種對既有框架的勇敢突破。他對建築的解構,很少從標準的比例或美學規範入手,而是從「使用者的感受」齣發。例如,他會仔細觀察一個門把磨損的程度,推斷齣有多少隻手曾經握過它,這背後隱藏著多少生活的故事。這種「以人為本」的測繪方式,讓這本書讀起來特別溫暖。它鼓勵讀者去質疑那些被奉為圭臬的設計準則,去相信自己眼睛所見、身體所感的真實體驗。對於想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年輕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告訴我們,最偉大的靈感,往往不在光鮮亮麗的展覽室裡,而在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日常角落。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遠遠超越瞭單純的建築知識傳遞,它更像是一本關於「觀察力」的訓練手冊。藤森照信教授的「偵探」身分,其實是他對世界保持永不滿足的好奇心的代名詞。他探訪的那些地方,很多都不是什麼著名地標,反而是在偏遠鄉鎮或城市夾縫中,那些被主流建築史忽略的角落。透過他的筆觸,我纔發現,原來真正的建築精華,有時候就藏在那些最樸實無華的構造裡。舉例來說,他描寫某個地方的屋頂如何巧妙地應對當地的風嚮與雨水,那種結構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他用的詞彙很講究,既有學術上的精準,又充滿瞭親切感,完全沒有距離感。這讓我體會到,要真正理解建築,必須放下身段,像個學生一樣,謙卑地去請教這片土地和時間留下的痕跡。讀完後,我立刻就想拿起相機,去我傢附近的巷弄裡,重新「偵查」一番,看看我過去錯過瞭多少細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