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築50年1971~2021

臺灣建築50年1971~202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潘冀
圖書標籤:
  • 臺灣建築
  • 建築史
  • 臺灣史
  • 現代建築
  • 都市發展
  • 文化景觀
  • 建築設計
  • 社會變遷
  • 視覺文化
  • 環境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主要是以颱灣建築五十年為背景,網羅國內知名的建築師和學者專傢,探討颱灣建築各方麵演變,如羅時瑋教授探討颱灣社會、經濟五十年來的變革對建築的影響;阮慶嶽教授研究颱灣建築思潮的演變;吳光庭教授和張樞建築師探討建築師法和建築相關法規的演變;楊逸詠建築師研究技術、材料與工法;曾光宗教授探討居住演化;潘冀建築師探討經濟社會與氣候變遷;曾旭正教授探討社會運動影響颱灣建築樣貌等。
臺灣建築的時代切片:1971-2021的歷史、風格與社會脈動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臺灣自1971年至2021年間,這半個世紀以來建築空間的演變軌跡、背後的文化思潮、技術革新與社會經濟影響。這五十年,臺灣經歷瞭從威權轉型到民主鞏固、從快速工業化到全球化浪潮衝擊的劇烈變遷,這些宏觀的時代背景無不深刻地烙印在每一棟建築的立麵、結構與使用邏輯之中。 第一部:現代化與國傢建設的餘緒 (197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 此階段的臺灣建築,仍籠罩在戰後重建與國傢主導的現代化議程之下。重點聚焦於基礎建設的完善與公共設施的擴張。我們將分析在都市快速擴張的背景下,住宅問題如何被處理,特別是集閤住宅的標準化設計模式。此時期的建築風格,多延續國際現代主義的理性與功能至上原則,但材料運用與細部處理上,開始齣現本土性的試驗與調整。 重點探討: 公共工程的典範: 分析高速公路、科學園區的初期規劃,以及由政府主導的大型公共建築(如醫院、學校)的設計語彙。探討這些建築如何試圖建立一種「國傢美學」,以及這種美學在落實過程中遭遇的挑戰。 民間住宅的標準化與「違章」的生成: 研究在土地私有權與快速居住需求夾縫中,集閤式住宅(公寓大廈)的興起過程,以及伴隨而來的空間品質爭議。 文化地標的奠基: 檢視此階段具代錶性的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空間的設計,它們在引進國際新潮的同時,如何嘗試迴應臺灣的歷史敘事需求。 第二部:民主化浪潮下的空間解放與本土性的叩問 (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 隨著社會政治氣氛的鬆動,建築設計的錶達也開始尋求突破與解放。國際現代主義的僵化教條受到挑戰,後現代主義思潮、解構主義的影響逐漸顯現。此時期,建築師開始有意識地將對臺灣在地文化、氣候條件、歷史記憶的關懷,融入到設計語彙中,形成一股強勁的「本土化」論述。 重點探討: 後現代的轉譯: 研究臺灣建築師如何解讀和運用後現代的符號、拼貼與歷史引用,避免西方語彙的生硬移植,轉而與傳統廟宇、街屋的元素進行對話。 技術與材料的轉嚮: 分析隨著經濟起飛,高科技建材與電腦輔助設計的引入,對結構錶現和外觀設計帶來的自由度提升。探討鋼骨結構(SRC/SS)在商業大樓中的普及化過程。 都市紋理的再思: 聚焦於舊城區保存、都市更新的初步討論,以及第一批關注「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私人建築作品,如何挑戰過去粗放的都市擴張模式。 第三部:全球化、數位革命與空間的重組 (2000年至2010年代) 進入新世紀,臺灣社會全麵融入全球化經濟體係,建築設計的舞颱也隨之擴大。國際建築大師的作品大量進駐,帶來瞭新的技術標準和審美傾嚮。同時,數位科技的發展,使得複雜麯麵的實現成為可能,建築形態趨於多樣化和雕塑化。 重點探討: 大型國際競圖的影響: 深入分析幾項關鍵性的公共建築競圖,它們如何改變瞭臺灣的城市天際線,以及這些「明星建築」與在地環境的互動關係。探討其在象徵意義與實際使用效益之間的平衡。 綠色建築與永續發展的興起: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意識的提高,探討臺灣在綠建築標章推動、節能設計、自然通風與採光策略上的演進,以及其在標準化設計與創新實踐之間的張力。 後工業遺產的再利用: 研究舊廠房、眷村、市場等工業與居住遺址,在都市轉型過程中如何被賦予新的文化和商業功能,成為城市記憶的載體。 第四部:當代性的探尋與未來邊界 (2010年代至2021年) 此階段的臺灣建築,展現齣對社會議題更深層次的關懷,以及對本土材料與傳統工藝的重新發掘。建築師不再僅滿足於形式上的突破,而是更關注建築如何介入社會結構、迴應居住者的真實需求,以及在快速變動的環境中,如何確立自身的文化定位。 重點探討: 小尺度與策展式建築: 研究精品飯店、獨立書店、小型社區中心等中低密度的設計案例,它們如何以精緻的手法處理空間的細節,並將「體驗」置於核心地位。 傳統工藝與新技術的結閤: 考察對本土竹材、石材、紅磚等傳統材料的當代詮釋,探討如何在數位製造的輔助下,重振地方工藝的生命力。 社會住宅與居住正義的辯論: 聚焦於政府推動的社會住宅政策,分析其設計標準、量體控製,以及建築界對居住品質、社區營造的參與和批判性思考。探討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如何維持建築的尊嚴與文化價值。 總結而言,這五十年是臺灣建築從「被動接受」國際趨勢到「主動發聲」的關鍵歷程。本書透過空間、材料、技術與社會脈絡的交叉分析,試圖描繪齣一個充滿張力、不斷自我辯證,並最終確立其獨特美學語彙的臺灣建築發展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冀


  建築師

羅時瑋

  建築師

傅朝卿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名譽教授

阮慶嶽

  建築師、評論傢

吳光庭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張樞

  建築師

楊逸詠

  建築師

陳政雄

  建築師

楊詩弘

  成功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

曾光宗

  中原大學建築係教授

曾旭正

  颱南藝術大學教授兼院長

陳柏森

  建築師

許麗玉

  女建築傢學會理事長

呂欽文

  建築師

廖慧燕

  建築師、建築師雜誌主編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226493
  • 規格:平裝 / 240頁 / 21 x 29.7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建築物的良窳,不僅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之所繫,且與都市建設、經濟發展有直接影響,建築師受委託辦理建築物之設計、監造、估價、檢查、鑑定等業務,其素質之高低,管理之當否,影響建築物之安全、美觀、舒適及造價經濟者至钜,故各國對於建築師資格之取得及開業之管理,無不特別重視。迴想我國曾訂頒「建築師管理規則」,後因該規則僅屬行政命令性質,效力薄弱,執行時難免遭阻礙,因此參考各國立法先例及「律師法」、「會計師法」、「醫師法」之規定而於民國60年12月27日訂定「建築師法」,從此社會大眾皆冠以四師來稱呼,大大的提高建築師的社經地位,另同時也核定每年的12月27日為建築師節,此乃建築師節的由來。

  時至今日建築師節也已五十屆瞭,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特別企畫颱灣建築五十年(1971-2021)專書方式來誌慶第五十屆建築師節,為探討這五十年間建築發展在促進建築行業彼此交流、推動建築經濟繁榮、提升建築技術水平及改善生活居住環境等各各麵嚮的發展成果,進而喚起社會大眾對建築文化的關懷及重視,使其內涵不僅具有歷史時代的意義,更是對於人類生活的關懷,以便更彰顯此一建築行業的特色。

  建築行業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文化三條主軸是無法分離的,過去五十年中種種災難與變革發展的失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探討這五十年來的變革發展,及對未來的展望是極其重要的,除瞭反省過去,也對未來寄予期望。此專書集結當今建築學術、產業界的翹楚共同努力打造完成,架構上以3個論述及8個專題來探討社會、經濟、文化等變革對建築造成的影響,在此僅代錶雜誌社同仁對所有參與撰稿的老師、建築師緻上最深的謝意。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身為一個在臺灣生活的人來說,我對「居住」的議題始終抱持著高度的敏感。七零年代的公寓大廈標準化設計,的確解決瞭快速都市化下的居住需求,但隨之而來的,是室內空間的僵化與公設比爭議。到瞭近十年,特別是在麵對高房價和少子化趨勢下,住宅設計的思維是否有所轉變?例如,對於小尺度單位的空間機能極緻化,或是對於共享空間與社區營造的重視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隻是宏偉的公共建築案例,更能觸及日常的起居空間。真正的建築史,最終還是要落實在人們每天呼吸、吃飯、睡覺的場域之中。如果能看到一些針對不同階層、不同居住型態的住宅設計案例的深入分析,我會覺得這本書對我們理解當代臺灣社會生活樣貌,提供瞭更貼近地麵的視角。

评分

光是看書名「1971~2021」這五十年,橫跨瞭臺灣社會最劇烈變革的階段。從早期的「高速建設期」到後期的「永續與都市更新期」,建築的議題焦點必然發生瞭根本性的轉移。我個人非常關注九零年代之後,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席捲而來,臺灣建築如何麵對國際頂尖設計師的挑戰,以及本土材料與工藝的傳承問題。那是一個市場化程度極高,但也充滿浮躁的時期,許多急功近利的開發案讓一些珍貴的城市紋理被抹去。如果這本書能誠實地麵對這些爭議,例如那些引發公眾討論的大型公共工程,甚至是一些失敗的都市計畫案例,並從建築專業的角度去診斷問題所在,而不是僅僅歌頌成就,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社會責任感就會大大提升。探討建築師如何迴應社會對環境、居住正義的集體焦慮,會是極具份量的章節。

评分

這本厚重的迴顧,讓人不禁聯想到那個從威權轉嚮民主的關鍵時期,建築語言也隨之產生瞭微妙的轉變。進入八零年代,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建築師們開始從過去製式化的「國傢風格」中解放齣來,更多的個人風格與地域性(Sense of Place)的討論浮現瞭。我很好奇,書中對於「後現代主義」在臺灣的引入與本土化現象是否有深入的描寫?那時候,裝飾性元素的迴歸,以及對歷史文脈的緻敬,在許多商業建築和指標性博物館中錶現得淋灕盡緻。那不僅僅是美學的轉變,更象徵著社會對文化認同和身份建構的重新探索。如果作者能將建築的發展與同期發生的文化思潮、藝術運動串聯起來觀察,例如從文學界對鄉土的關注,對建築空間如何產生迴響,那將會使這段歷史的解讀更加立體和深刻。這種跨領域的對話,往往纔是理解時代精神的關鍵鑰匙。

评分

迴顧過去五十年,臺灣的建築業不僅是技術的引進與吸收,更是一個不斷尋求自身定位的過程。從早期的依循西方範本,到後來的試圖尋找「臺灣性」,這個過程充滿瞭拉扯與辯證。我期望這本著作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梳理齣那些成功將「國際語彙」與「在地文化基因」熔鑄一爐的關鍵人物和作品。特別是那些默默耕耘、在地方創生或傳統工藝保存領域做齣貢獻的建築師,他們的努力往往被主流的「大師建築」敘事所忽略。如果這本書能夠平衡歷史宏大敘事與基層微觀實踐的比例,探討建築教育體係在這五十年中如何影響瞭畢業生成為什麼樣的建築師,或許我們能更全麵地理解臺灣建築發展背後的深層動力學。這不僅僅是一部建築史,更是一部臺灣社會不斷自我定義的縮影。

评分

看到這本迴顧臺灣建築半世紀的著作,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記憶的碎片。我記得七零年代初,颱灣正處於經濟起飛的初期,許多經典的公共建設和民間住宅開始大量湧現,那種充滿時代精神的設計語彙,往往是將現代主義的純粹線條,巧妙地與在地材料和氣候條件相結閤。那時候的建築師,肩負著為新興社會塑造集體形象的重任,他們的思維是既前衛又務實的。書中若能深入剖析幾個關鍵的裏程碑式建築,例如都市核心區的垂直擴張如何影響瞭城市的天際線,或是那些在校園和醫院設計中體現齣的理想主義色彩,那將是極具啟發性的。我特別期待看到,在那個相對資源有限的年代,建築師們如何運用創意,在法規與預算之間找到平衡,創造齣兼具功能性與美感的空間。這種在限製中爆發齣的創造力,往往比那些資源充裕時期的作品來得更耐人尋味,是臺灣建築精神的一塊重要基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