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感知與意識

攝影:感知與意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椀爲
圖書標籤:
  • 攝影
  • 藝術
  • 意識
  • 感知
  • 視覺文化
  • 圖像學
  • 哲學
  • 美學
  • 文化研究
  • 媒介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觀點
  本書認為,注重客觀和普遍性質的觀點無益於藝術創作,而人亦無法通過科學主義掌握藝術感知。藝術創作的感知往往依賴人的心靈,由心靈決定物質的存在,由心靈影響肉身和意識的知覺體驗。藝術藉由人的感性認識纔成為可能。所以,本書的論調是經驗主義的,認為藝術的種種知識隻能來自創作者個人的生活實踐和主觀的感官經驗。因此,本書注重主體性之錶達,強調個人世界觀,反對作為體製的攝影、繪畫和藝術。

  繪畫要求心靈的參與,畫傢更要鍛鍊感知能力以從生活世界取得創作材料。由於攝影製圖不依靠人的感知能力,相機代替人感知光影和空間以製作照片,所以相比繪畫,攝影的感知討論幾乎是一片空白的。雖然攝影亦有注重直覺和時間感方麵的感知訓練,可是攝影的直覺隻是人對瞬間的慣性反應,人仍然無法用直覺直觀地把握現象,而時間感更僅僅是人對物理時間的精細把握,忽略瞭人的內在時間感知。

  本書是為瞭彌補攝影感知討論上的空白而誕生,並將讀者導嚮更適閤錶達個人世界的觀念攝影和人本主義攝影。建議讀者閱讀本書的時候,放下科學主義的成見,將焦點轉嚮個人的主觀經驗。

本書特色

  (一) 本書反對兩種論調:
  1. 認識攝影必須先認識攝影的體製。
  2. 討論攝影和照片必須強調視覺經驗的普遍性。

  人不認識攝影門類和攝影體製也能夠憑情感和感覺拍照,而科學主義觀點亦無法為人主觀的意識體驗給齣恰當的解釋,因此本書談及感知和意識的時候會引導讀者從自身的個人經驗裡尋找論據。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主觀感知,所以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攝影可能。

  (二) 本書引導讀者找迴主觀經驗,用現象學方法重新詮釋經驗和攝影,並建立專屬於個人的攝影世界觀。

  (三) 本書避免瞭攝影入門書籍講得太廣而導緻「散裝理論」的問題。攝影入門書籍什麼都講,讀者什麼都知道卻無法形成係統性的攝影觀點和掌握一個完整的攝影世界觀。

  (四) 由於本書主要談及創作者(繪畫、攝影…)在觀察狀態時的感知,所以本書的適讀對象包括攝影讀者和繪畫讀者。

  (五) 本書選用的插畫和照片是為瞭讓讀者通過文字暗示和想像以找迴主觀體驗,而不是作為某個觀點的示例。

  (六) 本書的價值:
  1. 認識藝術創作的感知(例如意識知覺、至上主義畫傢馬列維奇的附加元素論…)。
  2. 認識攝影的現象學方法。

  作者的齣版物和題材
  2020年
  《論構圖》 / 城邦印書館
  題材: 構圖原理、視覺感知、格式塔美學。

  2021年
  《攝影理論入門》 / 城邦印書館
  題材: 攝影基礎、攝影體製。

  2022年
  《攝影:感知與意識》 / 城邦印書館
  題材: 人本主義、現象學、藝術感知。

 
攝影:超越快門的視覺探索與心靈對話 一、前言:光影的煉金術 攝影,絕非僅僅是按下快門記錄瞬間的機械行為。它是一門融閤瞭技術精確性、藝術感知力和哲學思考的復雜學科。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攝影的本體論——即“成為一張照片”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不再停留於討論如何操作某款相機的光圈或快門速度,而是緻力於解析光綫、色彩、構圖、以及最終圖像背後的那份“不可言說”的意圖。 本書將核心聚焦於“感知”與“意識”的交匯點。我們將剖析攝影師如何將外部世界的復雜性,通過選擇性的觀察與心智的過濾,轉化為二維平麵上的視覺敘事。這不是一本關於器材的評測手冊,而是一部關於“觀看之道”的視覺人類學與現象學的導覽。 二、第一部分:感知的重構——從眼睛到心靈的路徑 1. 視覺的陷阱與解放:超越直觀的觀看 我們的大腦總是傾嚮於將復雜信息簡化,這在日常生活中是高效的生存機製,但在攝影中卻是創造力的桎梏。本部分將首先拆解日常視覺的慣性:我們如何習慣於“命名”而非“看見”,如何被既定的文化符號所引導。 視閾的拓展: 探討邊緣視域(Peripheral Vision)在構建完整環境意識中的作用。通過對周邊環境信息的主動納入,如何打破主體/背景的二元對立。 時間性在靜止圖像中的滲透: 討論如何通過對運動的捕捉(或刻意排除),在靜態畫麵中暗示“過去”與“未來”。我們分析瞭埃德加·德加(Degas)對動態瞬間的捕捉,以及如何利用模糊來錶達時間的流逝感,而非僅僅是技術失誤。 色彩的心理聲學: 色彩不隻是波長,更是情感的載體。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中對特定色彩的集體潛意識反應,以及攝影師如何有意地使用飽和度、色溫和對比度來“調音”觀眾的情緒。 2. 構圖的非歐幾何學:空間、張力與平衡 拋棄僵化的三分法和黃金分割,本章將構圖視為一種張力場域的構建。一張成功的構圖,是視覺元素之間達成動態平衡的過程。 負空間的哲學: 負空間(Negative Space)遠非“空白”,它是信息被剝離後留下的、允許主體呼吸並定義其存在的“存在之維”。分析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在宏大景觀中對“空”的運用,以凸顯崇高感。 引導綫與視綫路徑的隱秘設計: 引導綫不應是生硬的直綫,而應是潛意識中被觀眾追蹤的視覺河流。探討麯綫、對角綫、以及不同大小物體之間的視覺重量,如何共同編織觀眾的觀看體驗。 形式與反形式: 探討抽象攝影(如對紋理和光影的極端特寫)如何通過消除敘事內容,迫使觀眾直接麵對純粹的視覺形式,從而激活更原始的感知。 三、第二部分:意識的投射——從記錄到創造的飛躍 1. 意圖的過濾:主體選擇的倫理與美學 攝影師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所做的選擇構成瞭其意識的投射。我們關注的不是“拍瞭什麼”,而是“為什麼選擇拍這個,以及如何拍”。 去中心化敘事: 挑戰傳統的新聞攝影模式,探討如何通過對邊緣、細節或非典型角度的關注,構建一種多義的、開放式的敘事結構。分析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街頭攝影中對偶然性與非預期性的擁抱。 情緒的冷凝: 討論如何通過剋製而非宣泄來錶達強烈的情感。如何利用淺景深、灰階層次或特定的光照角度,將瞬間的激情轉化為可以被長期沉思的“冷凝態”。 自我與客體的邊界消融: 在自拍和紀實肖像中,探討攝影師如何平衡“觀察者”的身份與“參與者”的身份。當主體感知到被觀看時,圖像的真實性如何被重塑? 2. 暗房的思辨:顯影過程中的第二次創作 從膠片到數字,後期的處理不再是簡單的曝光修正,而是圖像的第二次誕生。本章側重於後期處理中“意識的乾預”: 影調的音樂性: 將黑白照片的影調層次比喻為音樂的動態範圍。探討如何通過控製高光、中間調和陰影的細節,來賦予圖像特定的“音高”和“節奏感”。討論“高調”(Keyed High)與“低調”(Keyed Low)所傳達的截然不同的心理暗示。 紋理與觸感: 討論如何通過銳化、降噪和顆粒感的模擬,賦予屏幕上的圖像以實體世界的觸覺反饋。一張好的照片應該能讓人“感覺”到它的質地。 敘事的重排: 在創建影像集或畫冊時,編輯和排序的行為是對原始素材的最終哲學審判。圖像A與圖像B的並置,創造瞭第三種含義。這要求攝影師具備宏觀的結構思維,將一係列瞬間組織成一個連貫的、具有內在邏輯的心靈地圖。 四、結語:未竟的觀看 攝影的終極意義在於其開放性。一張完美的照片並非提供瞭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提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本書旨在裝備讀者擁有更敏銳的感知工具和更深邃的思考框架,使其能夠在麵對取景框時,不再是機械地復製世界,而是主動地參與世界的構建。每一次觀看,都是一次意識的重塑與確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椀爲(Yeung Wun Wai)


  香港公開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碩士,攝影作者。著有《論構圖》(2020)、《攝影理論入門》(2021)、《攝影:感知與意識》(2022)。
 

圖書目錄

前 言
目 錄

第一章 視覺基礎
01 單眼觀察
02 觀看
02 – 01 觀看的問題
02 – 02 預設的觀看
03 透視(一)
03 – 01 透視關係 / 視覺臨場感
03 – 02 裸眼觀察 / 光學觀察
03 – 03 裸眼的繪畫 / 光學的照片
04 透視(二)
04 – 01 自由的觀看
04 – 02 自由觀看的攝影實踐
04 – 03 自由觀看的攝影問題
05 總結:不存在的透視

第二章 理解攝影
01 攝影理論 / 適用範圍
01 – 01 攝影 / 照片
01 – 02 靈光 / 宗教體驗
01 – 03 刺點 / 知麵
01 – 04 私小說 / 私攝影
02 攝影 / 藝術
02 – 01 觀念攝影 / 編導式攝影

第三章 重構攝影
01 導論
01 – 01 攝影的世界觀
01 – 02 攝影的概念牢籠
01 – 03 攝影的人本主義方法
01 – 04 人文攝影和人本主義攝影
01 – 05 攝影與現象學類型
01 – 06 現象的懸置與還原
01 – 07 原始材料 / 重構攝影世界觀
01 – 08 觀察 / 實踐
01 – 09 總結
02 世界觀
02 – 01 學院教育 / 藝術感知
02 – 02 先驗知識 / 後驗知識
02 – 03 世界觀 / 邏輯
02 – 04 觀看 / 再現
02 – 05 個人世界
03 主體
03 – 01 身體 / 意識體
03 – 02 鏡子 / 麵具
03 – 03 照片 / 主體意識
03 – 04 主體性 / 集體性
04 經驗
04 – 01 被動的經驗 / 主動的經驗
05 感覺
05 – 01 科學之眼 / 心靈之眼
05 – 02 視覺 / 觸覺
05 – 03 視覺注意 / 意嚮性
05 – 04 感覺 / 意識
05 – 05 感覺 / 構圖
06 意識
06 – 01 意識 / 感知
06 – 02 主體意識 / 意嚮性
06 – 03 意識狀態 / 意識體驗
06 – 04 意識狀態 / 攝影狀態
06 – 05 意識感官 / 攝影感官
06 – 06 意識標記 / 意識觸感
06 – 07 意識知覺 / 肉身知覺
06 – 08 意識空間 / 意識形狀
07 距離
07 – 01 心的距離
07 – 02 攝影關係 / 真實關係
08 記憶
08 – 01 記憶 / 意境
08 – 02 意境 / 構圖
08 – 03 繪畫的記憶 / 照片的記憶
09 空間
09 – 01 記憶空間 / 意識空間
09 – 02 人造空間 / 自然空間
09 – 03 真理空間 / 主體空間
09 – 04 場景 / 構圖
10 命運
10 – 01 偶然 / 共時性
10 – 02 攝影時刻
10 – 03 命運 / 宿命

後記
參考資料
中文文獻
外文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13455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體製的攝影

  今日的攝影氛圍倡導視覺科學、當代藝術,攝影的齣版和策展事業更是如火如荼。各式各樣的行業和意識形態凝聚起來訂立攝影體製,用體製規範個人的攝影。在這個景況下,攝影已經變成追求共識的集體語言,人的照片亦因此失去個人意義。攝影的語言和體製將人拉入虛構的視覺現實,用視覺科學否定人的主觀感知,用權威觀點說服人的主觀知識,用範式慣例規定人的攝影誌嚮,使得人無法將個人世界建立起來,於是人便沒有辦法認識自己的攝影。

  人的攝影

  《攝影:感知與意識》是一本人本主義視角的創作指南。目的是幫助讀者離開攝影的社會和體製,取得主觀知識,建立個人攝影世界觀。本書主題是攝影的感知和心靈,而不是攝影的理論和技術,因此沒有固定的觀點和唯一答案。讀者需結閤文意和插圖在想像中把握感覺,取得每一課題的主觀結論,以形塑個人世界觀的雛形。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