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A的建築札記:邁向「立派」建築家之路

LPA的建築札記:邁向「立派」建築家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宗哲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建筑师
  • LPA
  • 建筑理论
  • 建筑实践
  • 建筑哲学
  • 建筑教育
  • 设计思维
  • 台湾建筑
  • 现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LPA =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細漢的(台語)、小人(物)建築家

  立派(りっぱ/Li Pa)日文的意思是
  「已成長的、邁向成熟的、有能力的、了不起的」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簡稱LPA)於2009年由作者謝宗哲所發起,集結了一群熱愛建築創作的好友,成員包括王喆、方瑋、方新樵、林建華、哈塔、翁廷楷、陳冠帆、彭文苑、楊秀川⋯⋯本書記錄他們從初出茅廬邁向能獨當一面的「立派」建築家,並精選這十多年來的各自作品,以創作自述、設計圖面與攝影的方式完整呈現。

  LPA概念援引自村上春樹小說《1Q84》的「Little People」,其反面的「Big Brother」則指各種具有「ism」的西方建築正統信仰與價值觀;LPA試圖掙脫來自「Big Brothers」的束縛,不服膺權威論述,為建築界注入一股新鮮氣息。

  為了迎接新的開始,我們決定以本書與這段建築抒情年代告別,將曾經全力以赴的青春歲月記載下來。也許每一位學過建築、曾從事過建築的人,或多或少都可稱為「Little People Architect」吧。謹以本書,提醒自己永遠不忘熱愛建築的初衷,紀念曾經參與過的那些無數徹夜未眠趕圖、在沉默與自嗨之間喃喃自語、笑淚交織的建築時光。
建築的哲學與實踐:一座城市的精神肖像 這部著作,並非單純記錄圖紙上的線條與鋼筋混凝土的堆疊,而是一趟深入現代城市肌理與建築靈魂的探尋之旅。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解構了當代建築在追求效率、科技迭代與社會責任之間所面臨的深刻矛盾。它探討的中心命題是: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洪流中,建築如何保有其超越時間的永恆價值?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空間的語境」、「材料的詩意」與「人的尺度」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引領讀者從宏觀的城市規劃理念,逐步聚焦到微觀的構造細節與使用者體驗。 第一部:空間的語境——城市敘事與場所精神 本部分著重於建築與其所處環境的對話關係。作者挑戰了「全球化風格」的單一化趨勢,主張每一座建築都應當是其特定地理、歷史與文化背景的忠實詮釋者。 一、失落的鄰里與重構的公共領域: 在探討快速都市化對社區結構的衝擊時,作者深入分析了郊區化與高密度集中的兩極現象。書中描繪了傳統「街角」作為社會互動節點的消亡過程,並提出了通過靈活的混合用途開發(Mixed-Use Development)來重建社區凝聚力的可能性。重點探討了幾個案例中,如何巧妙地利用街道界面、半開放空間(如門廊、庭院)來模糊私人與公共的界限,使建築不再是孤立的雕塑,而是參與到城市生活流動中的有機體。 二、歷史的重量與未來的張力: 建築的延續性至關重要。作者花費大量篇幅討論了「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倫理與美學。這不只是成本考量,更是對場地記憶的尊重。書中案例分析了如何在新舊元素的交織中,讓歷史的紋理不僅被保存,更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例如,如何將一座工業遺址轉化為文化中心,使其既能承載過去的堅實感,又能展現當代的輕盈與通透。這種處理方式,要求建築師具備一種「考古學家的耐心」與「藝術家的直覺」。 三、氣候與地理的必然性: 本書強調,好的建築設計必須根植於其氣候條件。作者系統梳理了從地方氣候學(Vernacular Climatology)中汲取的智慧,包括順應風向的佈局、利用自然採光與通風的被動式設計。書中詳細比較了不同緯度下,窗戶開口率、屋頂坡度與牆體厚度對室內微氣候的決定性影響,認為過度依賴機械系統是對自然智慧的背叛。 第二部:材料的詩意——結構的誠實與觸感的記憶 材料不僅是構成實體的介質,它們承載著溫度、聲音和時間的痕跡。這一部分深入探討了材料的真實性、耐久性及其在美學表達中的潛能。 一、結構即裝飾: 作者對現代主義後期對「飾面」的拋棄表示讚賞,但同時也批判了缺乏深思熟慮的「裸露」結構。真正的誠實結構應當是清晰地向使用者揭示其力學邏輯,並將結構的節點處理得如同精密的機械裝置。書中詳細描述了木結構、鋼結構與混凝土結構在表達力量感與輕盈感上的差異,以及如何通過精確的榫卯或連接細節,將結構的轉化點提升為視覺焦點。 二、時間的紋理與材料的老化: 與追求永恆光潔的玻璃幕牆不同,作者更偏愛那些能夠「優雅地變老」的材料——風化的銅板、隨著日曬而變色的木材、或是會留下使用痕跡的水泥地面。這種對材料生命週期的關注,反映了一種更長遠的設計責任感。書中分析了「時間對美感的貢獻」,探討了銹蝕、苔蘚的生長如何為建築皮膚增添層次和深度。 三、細部的人學: 建築的品質往往體現在最不顯眼的細節上。本節聚焦於門把手、踢腳板、窗框收邊等元素,探討了它們在人體工程學、光線捕捉和聲音傳播中的作用。作者強調,這些細節必須是可感知的、可觸摸的,它們是建築師與使用者進行「非語言對話」的媒介。 第三部:人的尺度——行為、光影與空間體驗 建築的最終目的服務於人。第三部從現象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審視了建築如何影響人類的感知、情緒與行為模式。 一、光線的雕塑性: 光,是建築師最經濟卻也最難掌握的材料。本書區分了「照明」(Illumination)與「光線」(Light)。有效的設計應當是捕捉、篩選與引導自然光,而非簡單地用人工光源填滿空間。書中分析了不同角度的採光如何影響空間的感知深度,以及如何利用天窗、反射面和過濾材料來創造特定氛圍的光影劇場。 二、內省的空間與動線的敘事: 空間的序列安排是一種敘事手法。作者認為,動線設計不僅是引導人流,更是引導人的心緒。從進入建築伊始的「過渡空間」(Threshold),到核心活動區域的「焦點」(Focus),再到私密的「庇護所」(Sanctuary),每一個轉折都應當有其用意。這種設計需要建築師深刻理解人在不同空間中的心理狀態變化。 三、對「空」的敬畏: 空間不僅是物質的圍合,更是對「非物質」的界定。作者反覆強調了對「空」(Void)的重視,即留白、未被定義的區域。這些空間允許使用者將自己的活動和想像力投射其中,從而賦予建築靈魂。過度飽和的空間設計,反而會扼殺生活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超越技術層面的建築論著,它要求建築師不僅是精確的工程師,更應當是文化研究者、材料的詩人以及人類行為的觀察家。它是一份關於如何以謙遜、智慧和深刻的責任感,去回應時代對空間訴求的深度思考錄。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謝宗哲


  建築詠者,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前亞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2008 – 2015),並曾任教過交大建築所、東海建築系、中原建築系等建築名門。「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建築創作聯盟人,曾擔綱策劃「台日新銳建築交流展:自然系」(2012)、「Home 2025:想家計畫」(2016)並受邀出任南方建築三年展(2019、2022)策展人。持續透過翻譯、寫作、旅行、策展的方式來分享、推廣當代建築藝術文化與生活美學。

  重要著作:《HO! 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溫柔建築風景》;另譯有《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日本建築的覺醒》等多部著作。

图书目录

Chapter 1 The Metaphor of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1.1 以LPA為名的時空背景與脈絡 2009
1.2 或可視為對抗主流的、屬於Little People的逆襲
1.3 歷史的共時性:那些年輕建築家挺身而出的年代

Chapter 2 進擊的LPA:以建築創作為名的空氣蛹三部曲
2.1 住宅建築的寓言與預言 2010
2.2 臺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 2011
2.3 從集合住宅未來預想圖看見LPA的另類建築觀
2.4 臺南市合作大樓都市更新提案 2014
2.5 持續擴張境界中的空氣蛹

Chapter 3 原點回歸:LPA們的住宅創作表述
3.1 王喆|空間流動性的持續建築演化
3.2 方瑋|源自本質的嶄新風景
3.3 哈塔|行雲流水下的雕塑建築
3.4 林建華、邱俞鳳|由DOTS所續接出建築變奏的實驗性篇章
3.5 楓川秀雅|建築是變動的載體,事件是建築的質感
3.6 翁廷楷|信仰下的建築作為
3.7 方新樵|構建循環經濟脈絡下的建築新視界
3.8 彭文苑|在空間與環境之間編織出的流動場域
3.9 陳冠帆|建築構造美學二重奏
3.10 原點回歸之後的閱讀與省思2017 – 2021

Chapter 4 告別之前的反省
4.1 聆聽跨越時代的建築共鳴與迴響
4.2 再考LPA的身分與價值
4.3 後記

附錄
以「住宅的寓言與預言」的原點回歸聚集雜談
LPA 2021冬之祭/東海大學藝術街

LPA keep walking / working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27311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2.8 x 18.8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 卒業式 告別自嗨與喃喃自語的青澀建築年代  
謝宗哲/LPA發起人、Atelier SHARE代表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以下稱LPA﹚最早的開始,是由東海大學建築系研究所學士後建築組﹙M.Arch.1﹚一群熱愛建築創作的好友集結而成。在摸索未來的過程中,雖然一起挑戰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失利,但卻在因緣際會下獲得建築創作展覽的邀請,而有了逐漸突顯自身存在感的機會。

  從2010年以「住宅的寓言與預言」在臺北城中藝術特區URS 89–6粉墨登場,後續又在2011年獲臺南府都KIANTIOK之邀做出「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提案聯展、參與2013年「Urban Complex臺南合作大樓」的提案展,以及橫跨2015至2016年的跨領域建築大展「Home 2025:想家計畫」。LPA的成員在全力奔跑的這段路途中,也各自獲得「ADA新銳建築獎」的肯定,證明了原本的喃喃自語不再只是自說自話,而是已得到了主流建築學界與業界的肯定而站穩了腳步,自己的建築創作終於具體參與社會的語言,而進一步地厚植屬於自己的影響力,使得最初所預期的「蝴蝶效應」終於開始全面啟動。

  在LPA開始活動的這段期間,臺灣建築界也風起雲湧了開啟一連串建築文藝運動,除了持續辦理各類建築獎項﹙臺灣建築獎、遠東建築獎、臺灣住宅獎等等﹚,其中最具指標性、最能夠擴大建築相關設計科系學生及一般民眾參與的,就屬忠泰建築藝術文化基金會挺身而出所舉辦的各類建築事件。包括與臺北市建築世代會為了鼓舞年輕建築世代積極創作所合辦的ADA新銳建築獎、北美館所舉辦的X–Site地景裝置計畫、各公家單位所辦理的公共建築競圖﹙尤以臺南市為甚﹚等等,都突顯出臺灣在有志之士下的積極作為,而鼓舞了建築城鄉環境之改造行動的啟蒙作用;而LPA們也毫不辜負自己的期望,在這當中交出可圈可點的成績單,轉眼間也都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建築家了。

  坦白說從2009年到目前為止這十年有餘的期間,並不見得真的做了什麼直接與所謂的老大哥﹙Big Brother﹚這些原本所認定的假想敵「對幹」或「造反」的轟動事蹟,也不見得留下太多值得為世人所稱頌的建築實作。如果說LPA有創造出什麼價值的話,那可能就是集結了化為蛹之際的能量,在蛻變為成蟲時釋放出類似日本十九世紀中葉那些維新志士渴望文明開化、挺身而出「倒藩」般的爆炸性能量,顛覆既定建築生產系統的陳規,為這個原本曾經已經奄奄一息、宛如死水的建築業界注入一股新鮮的氣息,讓大眾看到了建築創作的彼方所存在的美麗新世界吧 。

  為了迎接新的開始,再加上要這群不再年輕的大叔們再繼續裝可愛也不是個辦法,所以決定以這本專書作為告別身為Little People Architects的這段建築抒情年代,將這段曾經全力以赴過的青春歲月記載下來,作為提醒自己永遠不忘記熱愛建築之初衷的札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标题传递出来的信息,都倾向于一种慢工出细活、强调过程重要性的氛围。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迭代、即时反馈的数字时代,这种对“慢”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我设想,这本书可能并不急于展示那些宏大叙事或者已经建成的完美作品,而是更侧重于展示从一个想法萌芽到最终落地之间的所有“摩擦”和“打磨”的过程。那种需要反复推敲的图纸修改、与工班之间的沟通博弈、甚至是深夜面对模型时的自我对话,这些“幕后花絮”往往才是最能塑造一个建筑师心性的关键。我期待从中读出一种对细节近乎偏执的尊重,以及对时间投入的无畏,因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建筑智慧,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慢慢发酵出来的,绝非一蹴而就,这本身就是对当下浮躁社会的一种温柔的反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带着手绘感的线条和温暖的色调,让人一翻开就觉得很亲切,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么严肃刻板。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个对生活很有感悟的人,不只是埋头画图画到天昏地暗那种。从装帧的质感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匠心,那种用料上的讲究,好像在提醒读者,建筑这件事,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水泥钢筋,而是关于如何把生活的美好和空间结合起来。我尤其喜欢那个书脊的设计,简约又不失细节,很符合现在大家追求的那种“有质感但不张扬”的审美。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就有种想要立刻找个咖啡馆,泡上一杯手冲,慢慢翻阅的冲动,感觉它不只是一本关于建筑技术和理论的书,更像是一个陪伴你成长的伙伴,记录着从青涩到成熟的心路历程,那种“札记”的意味,让我对内容充满了好奇,到底记录了哪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和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本“札记”的取名方式,让我联想到许多前辈大师的随笔录,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灵感火花和对日常观察的细腻捕捉,往往比系统化的理论更能启发人。我个人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也许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项目类型来划分,而是按照某种情绪、某种材料、甚至某一个瞬间的光影变化来组织篇章。这种跳跃式的记录,更能还原一个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那种灵光乍现的状态。如果这本书真的做到了这点,那么它就不再是教科书的补充,而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引导读者去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盲区和潜力。我希望看到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失败尝试,那些差点被丢弃的草图,因为正是这些“未完成”的部分,才构筑了最终“完成”的精彩,这才是札记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光看书名里那个“立派”两个字,我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不是随便用个“优秀”或者“成功”就能带过的词。它带有一种日式的谦逊和对自身严格要求的态度,仿佛在说,我要成为的不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建筑师,而是一个真正有骨气、有深度、能让人肃然起敬的匠人。这种对自我期许的表达,其实很能引起我们这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的人的共鸣。我们常常在追求各种KPI和项目进度的同时,迷失了最初对“好建筑”的定义。这本书的标题像是给我敲了一记警钟,提醒我要时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做的东西,配得上“立派”这两个字吗?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去赢得奖项,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构建内心的准则和伦理,那种内在的力量远比外在的浮华更持久,光是这个标题的哲学意味,就足以让我期待它能带来哪些关于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探讨。

评分

从台湾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日本建筑美学和设计哲学,总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和学习的渴望。这种文化上的联系,让“札记”这个形式显得格外贴切,因为它包含了大量的在地化观察和文化层面的反思,而不是纯粹的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搬硬套。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面对台湾(或者更广义的亚洲语境下)的特殊气候、材料供应和文化习俗时,是如何调整和转化他所学到的理念的。比如,如何处理潮湿多雨的气候对材料选择的影响,或者如何在快速的城市更新中,保留记忆与新生的平衡。如果这本书能将这种跨文化的适应性挑战写得淋漓尽致,那么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本土化创新的建筑师来说,绝对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实战经验分享,能看到如何在保持“立派”精神的同时,脚踏实地解决眼前的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