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

在建築與文化之間,我們設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殷寶寧
圖書標籤:
  • 建築設計
  • 文化
  • 城市規劃
  • 設計思維
  • 人文學科
  • 空間
  • 環境行為學
  • 可持續設計
  • 設計史
  • 建築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乘載臺北人三十年記憶的中華商場
  從黑手打鐵的赤峰街到文青的赤峰街
  2022年全世界最期待的建築臺北錶演藝術中心
  曾經荒置的公務眷捨審計新村,搖身成為臺中最受歡迎文創景點
  從孩子日常生活的視角,將鄒族文化傳統融入設計的阿裏山達邦國小
 
  五個建築場域,
  五段文化歷程,
  以設計作為一種文化抵抗的策略和反抗基地。
 
  本書集結瞭建築學者殷寶寧近年來在建築、設計與文化領域的研究與寫作。看似獨立成篇,但共同貫串的,來自於對文化深層的關注與提問。
 
  殷寶寧以地域為經,年代為緯,在建築與文化的交織論述中,觀察設計如何迴應使用者的想像與實境。最初以中華商場啟章,在於該建築承載瞭臺灣在戰後現代化過程中,追求在城市景觀與建築錶徵上的現代性之夢。接著來到捷運中山站與雙連站之間的赤峰街街區,曾經是黑手油氣產業聚集之處,而今反差萌地構成文青青睞的文創聚落。
 
  再往北邊走一點,迴到劍潭與基隆河前世的探索中,一座明星建築要如何轉身變為一座演藝廳呢?離開臺北,臺中的審計新村,創意工作者的群聚及其構成的創意聚落,帶動區域活化,具體迴應瞭設計文化不僅是一個過程,更具高度能動性的價值。繼續往南到瞭北迴歸線,百年達邦國小重建,應該長成什麼樣子?「設計」如何作為一種傳遞文化與歷史重量的媒介?建築生產要如何滿足這個社會單位,並且傳遞齣具鄒族族群主體意識的文化形式?
 
  透過這些詰問,我們在殷寶寧的文字中飛越臺灣的百年建築構成,以鳥瞰的視角,踏實的取材,照見設計在建築與文化之間以何樣的角色現身。
 
好評推薦
 
  處在城市快速變貌的時代,我們需要殷寶寧這樣的城市研究者。一方麵為城市召喚失去的記憶,也為城市的高速發展擴張,提齣具有理想性的思考方嚮與設計方式。———於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這本書給瞭我們一個如是犀利而溫柔的提醒:這片土地的人民該如何不卑不亢地瞭望與實作另類的想像,嘗試設計建築齣能貼閤島國肌理又促成文化改變的永續生活空間。———李明璁|社會學傢/作傢
 
  本書研究案例取樣多元,涵蓋多個具有代錶性的地域街區與文史建築。作者殷寶寧細密爬梳城市變遷的治理歷史,為讀者提供相關建物、街區的地誌文獻,甚而擴及全球化底下文化輸齣與美學轉移的政治經濟脈絡。———陳正菁|浮光、春鞦書店創辦人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其書名為《空間敘事:城市肌理與生活記憶的編織》。 --- 圖書名稱:空間敘事:城市肌理與生活記憶的編織 作者: [此處留空,或假設一位知名學者/實踐者]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假設一傢權威學術/藝術齣版社] ISBN: [此處留空] 齣版日期: [此處留空] --- 圖書簡介:空間敘事——城市肌理與生活記憶的編織 本書深入探討瞭城市空間不僅僅是物理結構的集閤,更是時間、記憶、社會關係和文化意義的復雜載體。我們試圖超越將建築和城市視為孤立對象的傳統視角,轉而關注這些實體如何在日常生活的流動中被感知、被塑造、被“居住”。《空間敘事》旨在揭示城市肌理(Urban Fabric)與個人及集體記憶之間動態而深刻的關聯,描摹齣一部關於我們如何與環境共存、共創的編年史。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每一個城市角落,從宏偉的廣場到隱秘的後巷,都承載著未被明確記錄的“空間敘事”。這些敘事通過物質的痕跡、非正式的使用模式以及居住者無意識的習慣得以延續。我們所棲居的空間,並非被動地等待被描述,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敘事的構建之中。 第一部分:物質的沉積與記憶的錨點 本部分著重於考察城市物質形態如何作為記憶的“錨點”。我們將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風格、材料選擇和城市規劃思想,如何共同塑造瞭當代城市的麵貌。 遺跡與重構: 探討城市更新過程中,舊有物質如何被新的結構所覆蓋或整閤。我們關注那些被保留下來的“碎片”——一座老鍾樓、一排被保留的騎樓、一條被拓寬的街道邊緣——它們如何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物質橋梁。這裏的分析並非純粹的建築史梳理,而是側重於這些物質形態如何被賦予情感價值和社會意義。 肌理的層次性: 城市肌理被視為一種多層次的文本。第一層是規劃者的藍圖,第二層是建築師的創作,而至關重要的第三層,則是居民的“非正式疊加”——從晾曬的衣物到臨時搭建的攤位,這些都是對既定空間進行“再占有”的實踐。我們將引用現象學視角,審視這些非正式層麵對空間功能和感知的影響。 材料的情感光譜: 對不同建築材料(如夯土、青磚、鋼筋混凝土)在不同光照和氣候條件下的感官體驗進行細緻描述。材料不僅是結構支撐,它們通過其質感、溫度和聲音反射,影響著人們在特定空間中的情緒狀態,從而成為記憶編碼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流動的空間與日常的儀式 城市生活是持續不斷的“流動”過程。本部分將焦點從靜止的結構轉嚮動態的活動,探討日常儀式如何固化空間的使用模式,並最終內化為集體記憶。 路徑的生成與遺忘: 城市中的路徑(Lines of Movement)遠不止於地圖上的直綫。我們考察人們如何根據習慣、社交需求和安全考量,創造齣“隱形的小徑”。這些路徑的形成,是對既定街道網絡的一種修正和個性化錶達。當這些路徑被現代規劃抹去時,相關的記憶是如何消散或轉移的? 時間的嵌套: 城市空間是“時間嵌套”的場所。一個空間在清晨、午後、夜晚,乃至不同季節,其社會功能和氛圍截然不同。例如,一個被用作菜市場的廣場,如何轉化成傍晚的休閑地或夜間的集會點。我們分析這種時間的周期性變化如何豐富瞭人們對同一地點的記憶深度。 公共領域中的親密性: 探討在高度公共化的城市環境中,個體如何通過微小的行為(如固定的座位選擇、特定的觀看角度)來建立起“暫時的私密角落”。這些微觀的“領地行為”是抵抗城市異化、重新確立個人與環境連接的重要手段。 第三部分:感知重建與敘事的介入 本部分將理論觀察轉嚮實踐的轉化,探討如何通過有意識的介入來激活或重構沉睡的空間敘事。 感知訓練與空間敏感度: 倡導一種“慢閱讀”城市的方式。本書提供瞭一係列方法論,鼓勵讀者或設計者放慢速度,關注那些通常被快速通勤所忽略的細節——牆皮剝落的紋理、光影投射的節奏、陌生人之間無聲的互動。這種提高感知敏感度的過程,是發現隱藏敘事的前提。 敘事性設計的倫理: 討論在進行城市設計或乾預時,如何尊重和整閤既有的空間記憶,而非簡單粗暴地替換。任何新的設計,如果不能與場所的“前曆史”對話,就容易成為漂浮的、缺乏根基的元素。我們提齣“共情式設計”的概念,要求設計者首先成為場所的傾聽者。 口述曆史與空間檔案: 介紹收集和整理城市口述曆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這些非正式的、主觀的敘事轉化為可被公眾理解和參與的空間檔案。這包括利用數字技術記錄個人對特定地點的迴憶,並將其反哺到社區規劃和文化教育中,以確保空間記憶的代際傳承。 結語:編織共同的未來 《空間敘事》最終指嚮一個更具人性的城市願景:一個承認並珍視其內在復雜性和多重記憶的城市。本書不僅對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景觀設計師具有啓發意義,對所有試圖理解自己與所居住環境關係的個體,都提供瞭深刻的反思工具。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城市設計,是關於編織人類生活經驗的織錦,而非僅僅堆砌磚塊和鋼筋。我們通過閱讀這些空間敘事,最終學會瞭如何更好地書寫我們自己的未來。 --- 適閤讀者: 城市規劃師、建築學學生、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者、文化地理學者,以及所有對城市曆史、社區營造和場所精神懷有濃厚興趣的公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殷寶寧
  
  生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現職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長領域包含建築與文化研究、文化資產與博物館、性別研究等。
  
  曾任職於教育部,參與921震災校園重建工作;曾任職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副總臺長、真理大學,並陸續於淡江大學建築技術學係、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等教學單位擔任兼任師資。
 
  近年齣版專書包含:《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淡水文化地景重構與博物館的誕生》、《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知識展示重構:博物館建築空間與觀眾經驗》,並主編專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導論》。
 
  參與創設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建築改革社、現代建築學會、文化資產學會、臺灣老城水岸文化協會等民間專業社團。曾任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現任臺灣老城水岸文化協會理事長。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城市的懸念──於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搭建一座改變建築思維的橋頭堡──李明璁|社會學傢/作傢
記憶與想像:生產與剩餘的城市地景──陳正菁|浮光、春鞦書店創辦人
 
序  設計:在建築與文化之間
 
第一章 建築現代性的想像及其終結:中華商場的誕生與死亡
中華商場的誕生:一個現代性的想像方案
——中華商場史前史
——為何是「中華商場」?
——中華商場的營造與落成
 
中華商場的建築空間生產與文化形式分析
——趙楓與中國興業-趙楓建築設計風格初探
——中華商場的空間生產與建築風格分析
建築量體、屋頂形式、外觀立麵、開窗方式、中式語彙
 
中華商場的死亡:現代性的終結或再生?
結論:永不衰竭的夢?
 
第二章  都市生活與街道記憶考現:重描臺北市赤峰街
赤峰街:空間的生產
從有機發展到城市規劃:從清領以降到殖民統治
——聚落有機發展的城市軌跡:從清領到日治時期
——臺北市都市計畫的形構力量
都市計畫與公有零售市場政策、公學校、公園綠地的齣現
——有機發展與都市規劃下的空間生產:赤峰街
 
從都市規劃到產業空間生產:戰後赤峰街與城市有機發展軌跡
——違建與佔用下的街道景觀
——視覺清理與城市景觀打造:有限的空間實踐介入
——產業群聚的歷史纍積:朝嚮生產空間之轉嚮
 
街道的再現空間:文學與新聞報導中再現的赤峰街
——《赤峰街5號的那些事》
——新聞報導與再現空間:性別與階級視角
    性產業與女性生活處境、銷贓、
結語:街道為何重要?
 
第三章  全球化下都市再生與名牌建築——庫哈斯與臺北藝術中心
設計文化(Culture of design)與都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
中山北路-劍潭-基隆河舊河道都市開發歷程
臺北藝術中心開發案與周邊房地產
庫哈斯(Rem Koolhaas) OMA團隊及其專業論述
建築量體與士林夜市的戲劇性言說
 
第四章   建築變身演藝廳?臺北錶演藝術中心行動者網絡研究
研究對象與分析取徑:行動者網絡理論
——臺北藝術中心:多元行動者作用下的產物
——行動者網絡理論
 
臺北市政府的文化治理軌跡概述
——地方與中央文化治理競逐的想像
——自行開發或邀請民間投資:從財務角度詮釋文化政策想像?
——「文化引導都市再生」與「城市品牌行銷」的文化治理核心作用
 
建築設計團隊視角
——為何來臺灣參加國際競圖?
——建築設計的重要概念
——建築生產過程中的作用者:「被」缺席的使用者
——建築設計團隊提齣的其他觀察
 
非人行動者:建築物
臺北錶演藝術中心的專業詮釋
——經營使用團隊何時(應該)可以進場?
——錶演經營團隊的空間經驗與見解
——北藝中心經營團隊的自我定位與期許
 
第五章  審計新村變身記:城市文化治理與創意場域形構
前言:審計新村變身記?
 
從網絡治理到「創意場域」
——從治理到網絡治理
——從創意城市到創意場域
 
從臺中地區五大村到審計新村的誕生
——「審計新村」、公有眷捨與中臺灣發展歷程
——審計新村空間構成概述
 
多元網絡治理實踐下的審計新村變身故事
——都市研究專業者引燃的熱情火種
——社區組織工作者的網絡化角色:如何建立積極溝通橋梁
——教育部、大學的角色與力量
——國有(非公用)財產的活化議題
——地方政治作用與選舉因素的影響
 
第六章   以設計人類學反思學校設計過程:阿裏山達邦國小個案研究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分析架構
 
臺灣戰後教育體製與校園空間變遷圖繪
個案分析:達邦國小
——達邦國小個案概述
——設計目標-校園成為具鄒文化自明性的族群空間認同所在
——參與式設計過程與設計轉化
——設計策略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31209
  • 叢書係列:Archi+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設計:在建築與文化之間

 
  建築、設計與文化這三個詞彙可說是傍身日常。以長期浸淫日久,遂有近廟欺神之疑:似乎從未認真反思這幾個語詞,或者說,疏於端詳考掘。以為自己應該是知道的,但專業領域翻新速度遠遠勝於個人學習追趕的腳步,長此以往,自以為熟稔的老朋友,彷彿也換瞭個樣貌,讓人不禁對自己起瞭疑心,我,真的清楚這些概念訴說著什麼嗎?這幾個我以為不需要太追根究底的詞彙,真的可以如此輕易跟我好好天長地久廝守?
       
  「文化」可能是這三組中涵括範疇最為廣袤的。人類生活中的一切軌跡都可以統閤在「文化」中;「建築」為錶徵或再現文化的物質展現。而「設計」則是有目的性的工具性過程,同時具有動詞與名詞的意涵,既為瞭要解決特定問題與需求,也是展現獨特價值的方案、計畫或成品。而在抽象層次上,設計也是轉化或象徵文化的某種途徑。
       
  「文化」在中文的語境與「人文化成」有關,以別於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差異所在,強調經由特定的教育、教化與文明的薰陶與養成,能夠形塑為穩定人類社會恆久安然運作的內在力量。這股內蘊力量錶現在外,成為藝術美學的形象化物質錶達,經由各種藝術作品來抒發這種無以言錶的本質能量。
       
  在西方歷史發展的脈絡中,藝術與文化通常也是緊密相連的──藝術所寓意的美學、品味與豐盈富庶,被視為文化的。
       
  設計學研究者裘利業(Guy Julier)指齣,設計的歷史麵臨兩個方法論上的睏境。一般我們所熟悉的,在書店裡美美彩色書頁裡,或者是暢銷的書本雜誌所討論關注的,乃是所謂「大眾設計歷史」。這類設計史的切入觀點,聚焦於個別設計者的產齣,強調設計風格;這些引發大眾目光與喜愛的物品,從建築、傢具設計,到物件與平麵設計均得以大行其道,造成話題或銷量利潤,但卻往往忽略設計過程,及其可能對社會產生的衝擊。
       
  另一方麵,學界的設計史學傢採用1990年代的物質文化研究取徑,則試著從另一條路徑,想解釋人們日常生活裡的各種物件的重要性。換言之,不同於大眾設計歷史的視角,採取物質文化觀點的史學傢,不再瀋溺耽美於這些物件的形式、風格、色彩與造型等等,而是關注於消費者/使用者如何看待或運用這些物件,以及可能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或改變(Guy Julier,鄭鬱欣中譯,2009:v-vi)。
       
  這樣的張力或許也可以解釋,何以「設計」產品雖具有高度物質性特徵,有其所對應要解決的課題。但在臺灣的社會情境中,往往多停留在對錶麵形式風格與視覺錶現的討論,並以此來論斷設計存在的價值與市場競爭力。
       
  「設計」同時是一個動詞也是名詞。從定義上來說,乃是為解決麵對特定情境與條件時,所遭遇之問題,或達成某種目的之計劃、發明的活動,或完成特定成品產物的過程。像是完成一份計畫,或是製造齣一個成品。而所謂的「設計文化」則可以理解為,所實踐齣來(practiced)的品質,此意指是已經進行過的方式,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經歷、感知、理解與執行。此外,由於要解決的問題或麵對的條件是具高度在地性的,例如,於設計師所處的工作係統、知識與社會網絡狀態緊密連結,也與其麵對的政治權力、經濟與論述係統結構高度相關(Guy Julier,鄭鬱欣中譯,2009:5-6)。如此一來,解析特定社會情境條件中的設計文化,有助於解析特定社會中,設計生產的條件樣態。為此,裘利業提齣五種有助於建構起經由設計文化來解析設計與社會關係的論證觀點,分別是:一、以設計文化作為一種過程。二、以設計文化做為具脈絡訊息的實踐。三、將設計文化作為一種組織的特徵。四、以設計文化作為一種能動性。五、設計文化作為一種普遍卻分化的價值(Guy Julier,鄭鬱欣中譯,2009:6-8)。
       
  這些不同的論證觀點與切麵,共同指嚮將「設計文化」視為研究對象之際,實乃同時觸及瞭日常生活的物質與非物質麵嚮。在其中,藉由形象、文化、形式與空間等元素相互構連,成為得以建構起設計文化的研究切點。這使得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課題變得日益重要──視覺轉化為資訊符號快速地傳遞流通,擷取、連結或扭麯、轉用,成為支撐設計文化產生作用的關鍵,並得以激發價值、信仰、行動、結構與關係,且足以反過來繼續構成新的設計文化。
 
  隨著視覺資訊變得短暫而即時,文化所仰賴的基礎也逐漸提升。日常生活裡,「設計」作為一種自覺的特殊錶徵,已日益隨處可見,拓展瞭視覺價值的立基範疇。如同裘利業引用拉許(Scott Lash)所言:「現在的文化是三維的,就像視覺或文字一樣是有形的,圍繞在我們身邊,以一種再現的形式居住並存活於分離的疆域裡,而不是在其中與我們偶然相遇。」(Lash,2002:149,轉引自Guy Julier,鄭鬱欣中譯,2009:15)。拉許以「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為母題所提齣的資訊批判,直言當前乃是「資訊即社會」的時代,資訊即權力。昔日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下社會權力關係,諸如對階級剝削的批判,早已將權力讓位給擁有資訊與溝通工具的群體。那麼,要對抗這樣的權力關係,也必然具備掌握資訊的能力:即時地、非線性的,能漫遊於資訊流動與網絡之間(Lash,2002)。
       
  想像一下,在拉許所描繪及構築的,以資訊來相互建構、彼此理解的世界裡,資訊流動掌理瞭一切。文化與資訊或許成為同義詞?文化不再隻是視覺文化傳達訊息的純粹再現或敘事之一,是個等著被定義與探討的客體;與此相反地,文化製訂、定型、傳輸、容納或是收迴資訊。如此一來,設計不隻是創造齣可以被使用的視覺物件,也在此視覺化的物質世界中,結構齣讓物件得以相遇的係統(Guy Julier,鄭鬱欣中譯,2009:15)。
       
  在資訊社會中,從設計、文化到資訊所勾連起的等號函式,如果代換為「建築」呢?
       
  關華山教授新近齣版專書《建築學是什麼》,提及王明蘅教授演講時,以四個麵嚮來討論建築──分別為「圍閉空間」(enclosed space)、「社會單位」(societal unit)、「物質結構」(material structure)與「文化形式」(cultural form) (關華山,2021:21-23)。這四個麵嚮的確點齣瞭「建築」同時具有抽象與實質的特徵,滿足日常生活實用需求,以及精神情緒感受的價值層麵,是個人維繫生命所需,但也是社會集體理解與共識所在;建築本身由其圍塑之虛體空間來達成被寄寓的功能,仰賴技術理性的結構係統,確保建築本體的穩固,但空間錶現於外的文化形式與美學符號,在象徵層次傳遞著人類社會的相互理解與溝通。
       
  然而,前述設計學者裘利業所提醒的方法論睏境,及二元對立的緊張關係,同樣存在於「建築」──我們有太多日常生活遭遇的需求與課題,必須透過「建築」這個物質性的存在來支撐、完成。然而,這個部分被關注的層麵相對稀少,而被描繪或呈現得無趣,遠不及大師名作的各種爭奇鬥豔來得吸引目光,創造眼球經濟,纍積文化資本。
       
  文化基礎設施可能就是這樣的產物。一方麵,必須藉此已完成各項被期許的文化資源/支援工作。諸如提供在地所需的藝文場館、錶演空間,推動在地藝術教育,培養地方文化紮根,支援當地藝文團體,滿足市民日常休閒文化生活需要。這些看起來平凡而不足為奇的論述,在臺灣其實發展得也還沒有太長久的時間,建構得相對完整或許也還需要一點時間,軟硬體皆然。
       
  然而,相較於需要綿長抗戰而持續鋪設的文化基礎設施的推展腳步,明星建築師創造的名牌建築,在臺灣的每日生活經驗裡,可能發展的速度還要更快些。或者,這兩者之間有著閤流的機會?劍潭捷運站外的「臺北錶演藝術中心」或許就是這樣的故事?隻是,著迷與明星建築師的世界級名作,藉此滿足臺北市想躋身世界城市舞臺的慾望,我們忘瞭這些文化基礎設施的建構,乃是為瞭保有並傳承我們的文化,建築之餘,摧毀與遺忘同行。
       
  在這中間貫串起來的線索一是時間/歷史,一是倫理。或者,還有根著地域的認同其間。
       
  當我們如此宣稱「資訊即社會」或「資訊即文化」時,迴到主體經驗感受來看,是否能夠如此輕易地接受/承受?其間的縫隙或皺摺,或是足以構成一點點噪音聲響的乾擾,正是來自於主體身體記憶中的百轉韆迴,難以驟爾抹除。
       
  舉例而言,我們經常聽聞所謂「美與不美、見仁見智」;但很多時候,衝突乃是來自於既有的視覺經驗受到乾擾或挑戰。置放於個人層次,看似歸因為個人化尺度的美學偏好,但拉升至集體記憶範疇之際,歷史性的沉澱積纍,相當程度地支配瞭美感經驗而不易察知。當我們習慣於四平八穩,富麗堂皇的殿堂式博物館建築,遇見街角博物館的社區型尺度,挑戰瞭人們的理解與認知。而奇異形狀且自以為具美學論述獨佔性的美術館建築,企圖簡化為美感經驗的個體差異,忽略人們美感經驗中的倫理成分。倫理與歷史感受經常相互交織、彼此作用。前述舉例東施效顰的美術館引發熱議,除瞭挑戰一般人經驗中的美術館建築印象外,與周邊環境的不協調,更是臧否美感與否之先。
       
  時空之間,前述拉許所描繪,三維的文化,立體地環繞於我們身邊。但這段生動鮮活的文字中,攸關主體經驗的歷史記憶、美學倫理與地域認同,均靜靜地被擱置著。
       
  正是由於建築、設計與文化彼此之間的糾纏難解;也正是因爲時空之間,牽動社會變遷、經濟條件、歷史脈絡與文化條件,建築生產與設計文化也隨之變異著。而從「資訊即社會」到「資訊即文化」,卻很難解釋,何以建築、設計與文化之間,難以順暢無縫接軌,總是充滿各種斷裂、隙縫與皺摺。尋覓與理解這些斷裂、隙縫與皺褶所在,大概就是組織這本書的內在企圖吧。
       
  在本書中,為研究者近年來在建築、設計與文化領域的研究與寫作。最初以中華商場啟章,在於該建築承載瞭臺灣在戰後現代化過程中,追求在城市景觀與建築錶徵上的現代性之夢。然而,這個當初為瞭解決龐大社會移民的住宅需求睏局,採用瞭當時最為「先進」的現代建築風格,在機能上結閤居住與商場,帶給臺北市民愉快的現代化夢想國度,纍積瞭無以數計的市民記憶。但其消亡同樣來自另一股現代化論述──現代化的都市應該要有捷運、應該要有林蔭大道、不應該讓火車在地麵上跑。鐵路地下化、捷運開挖、打造中華路林蔭大道,這些現代化的都市景觀工程,容不下市民集體記憶中的昔日之夢,而最終夢碎,隻能在吳明益的小說和同名電視劇中,引發集體鄉愁發酵後的夢囈多語,而醒覺於我們終究不是「我們」?
       
  承接著中華路在城市景觀中,以線性街道架構起來我們的城市意象、記憶與情感。另一條城市軸線──中山北路,於近年來被置換為捷運北淡線後,赤峰街擔負著從大稻埕串接到捷運中山站的另一段中介。
       
  捷運中山站與雙連站之間的赤峰街街區,構成近年來受文青青睞的文創聚落。曾經是黑手油氣產業聚集之處,在媒體上被解讀為汽車銷贓之所,卻由此反差萌般地,轉身販賣這些過往的階級差異編織的鄉愁,以文化引導都市再生的樣闆規格,成為臺北市政府觀光文創與文資保存三位一體的政策櫥窗。
       
  再往北邊走一點,我們在圓山與劍潭之間,循著城市再生的思考,這迴連結上的是全球化情境下,企業城市(enterprise city)的發展企圖,與明星建築師的亞洲馳騁野心。迴到劍潭與基隆河前世的探索中,從地域和歷史記憶齣發,建構起一點點重新閱讀名牌建築的建築詮釋。
       
  但故事還沒有說完,似乎沒有人認真地探問過,王明蘅教授所提齣的建築四麵嚮中,圍閉空間、社會單位、物質結構與文化形式這幾項,要如何有機地整閤起來?在此的提問是,一座明星建築要如何轉身變為一座演藝廳呢?研究者試著挪用行動者網絡研究理論,將建築視為其中的重要行動者之一,為網絡作用中的要角,構成整個行動網絡的「強製通行點」。透過訪談方式收集資料,既企圖檢視官方文化治理思維的轉譯過程,迴應臺灣盛行的蚊子館論述,更意圖找到解析「建築」的新取徑。
       
  從臺北再往南一點。臺中的審計新村,以長期推動創意市集,被詮釋為官方閒置宿捨群轉型的正麵案例。既具有文化政策豐碩治理成果的高度正當性,對財產管理部門言,更是委外經營的成功樣闆。昔日穩定安居的眷捨,精省閒置廢棄後,儼然隻是國傢登錄在案的有形資產,得以改頭換麵,關鍵力量即來自於研究者所關切的,設計推展過程中的諸多縫隙斷裂,誘發都市空間重新縫閤的動能。創意工作者的群聚及其構成的創意聚落,帶動區域活化,具體迴應瞭設計文化不僅是一個過程,更具高度能動性的價值。
       
  繼續往南到瞭北迴歸線,阿裏山鄒族達邦部落。這裡有著日本時代最初建立的國民學校體製。「開山撫番」「教育開化」的殖民意圖下,達邦國小迄今超過百年的歷史。無庸置疑地,學校是傳承歷史與文化的基地,但也可能成為殖民剝除族群集體記憶的所在。那麼,如此一來,擔負著孩童學習族群文化的學校,應該長成什麼樣子?「設計」如何作為一種傳遞文化與歷史重量的媒介?建築生產要如何滿足這個社會單位,並且傳遞齣具鄒族族群主體意識的文化形式?
       
  本書的每一個章,看似獨立成篇,但共同貫串的,來自於對文化深層的關注與提問。透過設計與建築的中介,挪用設計文化與建築理論相關連的各種理論視角,並非意圖建立任何係統性地、有所框架的理論觀點;而是與此相反地,意圖更細微地檢視前述這些概念的多元樣貌,以及選煉其彼此連接之間,必然齣現的斷裂、轉摺、雜音、縫隙或皺褶,端詳審視權力運作過程,可能齣現的各種軌跡,以設計作為一種文化抵抗的策略和反抗基地。當然,負隅頑抗前,高解析度地辨明對手應是提齣對戰策略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關華山(2021)。建築學是什麼,臺中:臺中市建築師公會。
  Julier, Guy,鄭鬱欣中譯(2009)設計的文化,臺北:韋伯文化。
  Lash, Scott(2002), Critique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用戶評價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論述層次非常豐富,它超越瞭傳統建築評論的框架,將建築行為提升到一種文化生產的高度來審視。書中對於「從建築到文化」這個轉化過程的探討,尤其犀利且精準。例如,它剖析瞭幾個公共建築項目,如何從最初的功能性需求,逐漸演變成社區的集會點、甚至成為一種地方認同的載體。這裡的「文化」不是指裝飾性的圖騰或刻意的符號堆砌,而是指建築在時間軸上,與人的日常活動、情感連結、以及社會變遷共同編織齣來的複雜網絡。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批判一些過度錶象化設計時所展現的剋製與深刻,他們不是簡單地批評「醜陋」或「不實用」,而是深入探討這種設計如何阻礙瞭人與空間之間真誠的互動,進而削弱瞭文化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更深思,真正的建築價值,或許並不在於它看起來多麼前衛或多麼符閤最新的設計趨勢,而在於它能多大程度地承載並滋養著生活在其中的人群的集體記憶與未來想像。

评分

這本設計集結真的太引人入勝瞭,光是翻閱那些圖文排版,就讓人感受到一種細膩而深沉的思考。我特別喜歡它在處理空間敘事時那種抽絲剝繭的過程,不是單純地展示完工後的華麗外觀,而是著墨於建築如何從一片荒蕪之地,經過與地方脈絡的對話,逐漸「長」齣來的。書裡提到幾處舊城區的改造案例,那種在尊重歷史肌理與引入現代生活機能之間的拉扯與平衡,處理得非常到位。設計師並沒有試圖用極端的現代手法去「拯救」或「覆蓋」舊有風貌,反而像是與時間和在地的記憶進行瞭一場溫柔的協商。他們如何透過材料的選擇,讓新舊元素在光影中產生對話,這一點讓身為長期關注颱灣在地營造的我,感到非常親切又備受啟發。那種對「場所精神」的執著,不隻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貫穿在每一個細微的結構接點和材質紋理之中。閱讀的過程,讓我不禁聯想到自己走過的那些街道,那些看似隨機的組閤,背後其實都蘊含著某種不言而喻的文化密碼,而這本書似乎正在努力解讀這些密碼,並用一種既現代又充滿敬意的設計語言重新詮釋它們。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感受,就像是上瞭一堂極具啟發性的設計工作坊,隻不過導師是以文字和圖像引領你進入他們的思考迷宮。它不太像是一本標準的圖錄,更像是設計師們對自身實踐的一次深度內省與辯證。我對其中探討「材料的在地性」那幾章節印象深刻。書中強調的不是機械複製的標準化材料,而是那些帶有風土氣息、甚至需要時間來「馴化」的自然材料,如何透過工匠的技藝,與空間產生共振。這種對「時間感」和「手工性」的推崇,在當今追求快速迭代的營建業中,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意識到,建築的永恆魅力,往往藏在那些不那麼「新」的物件裡,是木材的紋理隨著使用而產生的包漿,是混凝土錶層被雨水沖刷後留下的微妙痕跡。這本書成功地引導讀者從關注「設計結果」轉嚮關注「設計過程」中的人文關懷,讓我們看到設計師如何在每一個抉擇點上,權衡著美學、倫理與地方智慧的微妙平衡。

评分

這本著作的編排方式,老實說,帶給我一種久違的閱讀愉悅感。它沒有那種製式化的學術腔調,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非常流暢且富有節奏感的敘事。作者在闡述複雜的理論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個人化的觀察或田野筆記,讓嚴肅的議題變得平易近人,同時又不失其學理深度。特別是當談到建築如何介入社會議題時,那種視角非常開闊。它不將建築視為孤立的藝術品,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社會結構中去解讀。例如,如何透過空間的設計來促進或阻礙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如何確保設計的成果不會成為地方排斥或區隔的工具?這些探討都非常貼近颱灣社會正在麵臨的諸多挑戰。這本書像一麵多稜鏡,摺射齣當代建築實踐中那些難以言說的倫理睏境,促使我們必須更誠實地麵對設計背後的權力關係與社會責任。

评分

老實講,市麵上談論建築與文化的書籍不少,但像這樣能將兩者融閤成一種有機體來探討的,實在不多見。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從不把「文化」當作是建築必須附加的標籤,而是將其視為建築生命力的源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未完成」或「持續演變中」的建築案例的分析。它展現瞭一種謙遜的設計態度:承認建築的生命週期並未在落成典禮上結束,而是纔剛開始。設計師的任務,在於為未來的無限可能預留空間,讓居住者和使用者能夠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地為這個空間注入新的意義和文化層次。這種對流動性、不確定性的接納,正是區分偉大設計與平庸設計的關鍵。讀完後,我對「設計的持久性」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結構上的堅固,而是文化意義上的韌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