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地圖VOL.02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

台灣建築地圖VOL.02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名孝
图书标签:
  • 台灣建築
  • 基隆市
  • 新北市
  • 桃園市
  • 建築地圖
  • 城市規劃
  • 建築設計
  • 台灣地理
  • 文化景觀
  • 地方建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歷時三年半後再度推出!
  導覽台灣建築的葵花寶典第二集!
  收錄基隆、新北、桃園超過500個建築案例!
  配合85幅特製街道地圖!
  精心規劃15條建築走讀路線!
  帶讀者上山下海探索台灣建築!
  建築愛好者必備的關鍵字查詢書!


  今日被大眾所詬病、缺乏美學的台灣城市,
  其實暗藏著許多有趣且美麗的建築,
  它們可能被醜陋的招牌所覆蓋,
  可能被陽台外推而面目全非,
  但若仔細觀察,還是能發現建築師們的巧思與堅持。

  本書由一群建築專業者討論選案,
  地毯式搜索台灣城市的大街小巷,
  挑出能引起大眾興趣的建築案例,
  再由編輯群實地走訪,拍攝照片,
  並考查出設計者、年份等重要資訊,
  以旅行手冊的角度編製地圖。

  建築美學,其實充斥在你我的身邊,
  帶著《台灣建築地圖》,
  用建築的視角看台灣,
  相信將會對台灣的面貌有不同體認!

名人推薦

  公部門與建築界聯名推薦!
  阮慶岳 建築評論家、建築師暨作家
  陳珍誠 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
  崔懋森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
  徐燕興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處長
  侯友宜 新北市長
  鄭文燦 桃園市長
  (按內頁順序排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台湾建筑地图系列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聚焦于该系列中不包含基隆市、新北市、桃园市的卷册,例如《台灣建築地圖VOL.01臺中市.彰化縣》、《台灣建築地圖VOL.03臺南市.高雄市》、《台灣建築地圖VOL.04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卷册,例如聚焦于台北市或特定主题的卷册。 --- 台灣建築地圖系列:深度探索島嶼的地域脈絡與空間美學 本系列《台灣建築地圖》旨在透過系統性的田野調查與詳盡的圖文記錄,完整梳理台灣各地區在歷史演進、文化傳承與現代發展下的建築脈絡。不同於單純的景點導覽,本系列專注於建築作為空間載體,如何承載地方記憶、反映社會結構,並體現不同年代的空間美學與技術應用。 本套書系在規劃上採取區域劃分策略,確保每一冊都能針對特定地理範圍進行深入的聚焦與剖析。因此,以下將詳細介紹那些不包含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這三大都會區的卷册內容,它們各自獨立成冊,提供了對於台灣其他關鍵區域的獨特視角。 VOL.01:中台灣的氣候回應與工業遺產——臺中市.彰化縣 本卷聚焦於台灣中部的核心區域,其建築發展深受氣候條件(如盆地氣候、季風影響)與農業、工業轉型的歷史深刻塑造。 臺中市的建築光譜: 臺中作為早期重要的都市規劃中心,其建築風貌展現了從日治時期官署建築的嚴謹對稱,到戰後現代主義的快速擴張,再到當代大型公共建設的實驗性探索。本卷將細緻梳理如歷史街區(如中區的牌樓建築)、經典博物館群(如具備特殊結構美學的場館)以及校園建築群(探討其空間配置如何回應教育需求)的演變。重點將放在如何捕捉臺中在都市擴張過程中,如何平衡快速現代化與舊有格局的共存狀態。 彰化縣的地域精神與傳統工藝: 彰化,特別是鹿港與員林等地,是台灣傳統建築工藝的重鎮。本卷將深入探討閩南式傳統民居的木雕、石鑿、交趾陶等裝飾藝術,及其在地域材料(如咾咕石、紅磚)運用上的獨到之處。此外,我們也將關注戰後彰化地區的鄉鎮公所、農會建築,以及因應農業結構變遷所產生的特殊類型建築,揭示地方力量在空間建構中的體現。 VOL.03:南部的海洋性格與歷史疊層——臺南市.高雄市 本卷涵蓋台灣南部兩大歷史與現代都會,建築語彙強烈地受到熱帶氣候、海洋貿易歷史以及工業化發展的影響。 臺南市的歷史密度與文化辯證: 臺南,作為台灣最早的府城,其建築的歷史層次極為豐富。本卷將區分為荷蘭時期遺構、明鄭時期到清代官署與士紳宅邸、日治時期的都市紋理(如官邸、市場建築)以及戰後在老城區的空間重塑。重點將放在分析不同時期留下的建築材料、工法對比,特別是傳統府城街廓中,如何利用天井、廊道等元素來適應炎熱氣候的設計智慧。 高雄市的港口意象與產業建築: 高雄的建築史與其作為重要港口及重工業基地的發展密不可分。本卷將探討碼頭設施、倉儲空間的轉型與再利用(Adaptive Reuse),以及如眷村聚落、大型工業廠房所展現的機能主義美學。當代高雄的建築則呈現出對山海景觀的積極回應,許多公共建築與居住空間試圖在面對海風與陽光時,展現出強烈的現代感與地域特色。 VOL.04:東部邊陲的自然共生與生活尺度——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 本卷將目光投向台灣東部,這裡的建築發展受到更為嚴峻的自然條件(地震、颱風、多雨)與相對較慢的都市化進程所制約。建築與自然景觀的關係成為核心主題。 宜蘭縣的「宜蘭模式」與公共建設: 宜蘭的建築地景在近數十年來經歷了顯著的轉變,特別是在公共建築領域,追求一種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設計哲學。本卷將分析其在材料選擇(如多採用自然紋理的材料)、空間通透性以及在面對多雨氣候時的結構設計。同時,我們也會關注傳統的農舍建築與聚落形態,探討現代設計如何汲取這些地域智慧。 花蓮縣與臺東縣的環境適應與原住民建築語彙: 花東地區的建築,無論是都市區還是鄉村,都必須與多變的山脈和海岸線共存。本卷將特別關注建築的抗震結構與在地的材料運用。在族群文化方面,對於阿美族、太魯閣族等原住民的傳統居住空間(如涼亭、集會所)的空間佈局與材料哲學進行記錄,並分析當代建築師如何將這些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以表達對在地文化的尊重與連結。 其他主題或特定區域的卷冊(假設存在): 如果該系列涵蓋其他卷冊,它們將可能專注於: 臺北市: 聚焦於密集的都市紋理、垂直發展的挑戰、日治時期官廳建築群的完整研究,以及戰後公寓化、高層建築的發展歷程,探討其在有限土地上的空間策略。 主題專冊(例如:歷史街區再生): 可能會跨越不同縣市,專門分析台灣各地具有保存價值的老街、聚落(如三合院、四合院、巴洛克式街屋)的修復技術、立面語彙與現代機能導入的成功案例。 總體而言,本《台灣建築地圖》系列力求透過地理區塊的細分,避免對建築進行過於籠統的概述,而是深入每一個區域的歷史紋理、氣候挑戰與在地材料,呈現台灣建築景觀的豐富層次與獨特敘事。每一冊都是對特定地域空間歷史的深度考察報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名孝


  築閱行銷企劃有限公司企劃總監。淡江大學建築系出身,曾任《Dialogue建築雜誌》特約主編,經歷包含建築行銷、國際展覽等領域,長期配合多位建築、設計、廣告、出版等專業成員,於都市、建築、旅館、展覽、房地產與廣告企劃等領域耕耘,致力深入淺出的講述各種生活美學,消彌專業者與大眾之間的隔閡,並於相關行業內參與多項活動。

  相關著作:
  《台灣建築地圖》VOL.02: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2022。築閱行銷企劃有限公司
  《打造建築小地標》。2020。風和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台灣建築雜誌》。2019/12月號.建築與代銷。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
  《台灣建築地圖》VOL.01:台北市。2018。築閱行銷企劃有限公司
  《建築無我》2017。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
  《享讀。林木間》2016。盧俊廷建築師事務所
  《甲桂林。領航三十》2016。甲桂林廣告公司
  《計劃城事》2015。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
  《涵碧慢遊 - 日月入懷》2015。涵碧樓大飯店
  《空間的記憶與轉化》2014。雲林縣政府
  《邁向幸福建築》2012。大隱文化基金會

图书目录

P.02 推薦序/FOREWORD
P.06 編者序/EDITOR’S PREFACE
P.08 目次/CONTENTS
P.10 使用說明/HOW TO USE THIS BOOK

P.12 基隆市
KEELUNG CITY

P.13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處長推薦序
FOREWORD BY DEPART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KEELUNG CITY GOVERNMENT

P.32 新北市
NEW TAIPEI CITY

P.33 新北市長推薦序
FOREWORD BY N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

P.34 板橋區
BANQIAO DISTRICT

P.48 新莊區
XINZHUANG DISTRICT

P.60 三重區、蘆洲區、五股區、泰山區
SANCHONG, LUZHOU, WUGU, TAISHAN DISTRICT

P.74 永和區、中和區
YONGHE, ZHONGHE DISTRICT

P.84 土城區
TUCHENG DISTRICT

P.90 新店區、烏來區
XINDIAN, WULAI DISTRICT

P.102 樹林區、三峽區、鶯歌區
SHULIN, SANXIA, YINGGE DISTRICT

P.114 林口區
LINKOU DISTRICT

P.120 淡水區、八里區
TAMSUI, BALI DISTRICT

P.134 三芝區、石門區、金山區、萬里區
SANZHI, SHIMEN, CHINSHAN, WANLI DISTRICT

P.140 汐止區、深坑區、石碇區、坪林區
XIZHI, SHENKENG, SHIDING, PINGLIN DISTRICT

P.150 瑞芳區、平溪區、雙溪區、貢寮區
RUIFANG, PINGXI, SHUANGXI, GONGLIAO DISTRICT

P.160 桃園市
TAOYUAN CITY

P.161 桃園市長推薦序
FOREWORD BY TAOYUAN CITY GOVERNMENT

P.162 桃園區、八德區
TAOYUAN, BADE DISTRICT

P.170 龜山區、蘆竹區
GUISHAN, LUZHU DISTRICT

P.178 中壢區、平鎮區
ZHONGLI, PINGZHEN DISTRICT

P.194 大園區、觀音區、新屋區
DAYUAN, GUANYIN, XINWU DISTRICT

P.200 楊梅區、龍潭區
YANGMEI, LONGTAN DISTRICT

P.206 大溪區、復興區
DAXI, FUXING DISTRICT    

P.216 補充案例
ADDITIONAL CASE

P.218 走讀路線
TOUR RECOMMENDATION    

P.232 索引
INDEX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693516
  • 規格:平裝 / 252頁 / 15 x 23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閱讀自己的建築與城市
建築評論家/阮慶岳


  1991年我由美國回到台灣,日日望見許多正在攀爬的鋼骨結構摩天高樓,以及巨大構造體後灰濛濛污染嚴重的天空。那時剛返自於晴麗無塵鳳凰城的我,對當下台灣連太陽形貌都看不分明的大環境,生出了一種失望與迷茫的哀傷感覺。

  現在回顧,那種希望能趕上西方工業國家,迅速成為「先進」建築和都市的失望心情,我如今是完完全全能夠明白。因為不單是身在台灣的我,即使科技上先進如日本東京,也曾經一樣令他的市民有同樣不安的矛盾感覺。

  譬如,廣受矚目的日本建築師塚本由晴,由法國遊學返回東京時,也曾問自己說:「東京究竟是怎樣一個城市呢?竟能允許這樣許多不可思議的建物出現。我們已經有著和歐洲人一樣的科技了,為何竟不能產生出和他們完全相同的城市來呢?」

  「東京的建築究竟是什麼呢?」他問著自己。之後,塚本花了幾年工夫,穿走東京的大街小巷,認真記錄東京建築的面貌,並在他於2001年出版的書《東京製造》中,提出了以「混血建築」為思考點的觀察心得。

  日本前輩建築師蘆原義信在1989年出版的《隱藏的秩序》,也提出對亞洲城市極重要的本質再定義觀點,並對何謂城市與建築的秩序提出再思:「東京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雜亂,整座城市給人的感覺是不統一,以及建築物的不協調,……建築物表現出來的是無秩序、沒有一致性、缺乏傳統的外表。」

  他又說:「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東京在功能上成功的成為了一座有效率、勤勞、有秩序的都市。……這種特質是一種生存競爭的能力、適應的能力,以及某種曖昧弔詭的特質,渺小與巨大的共存、隱藏與外露的共生等等,這些是在西方秩序中找不到的東西。」

  蘆原義信所敘述當時的東京,幾乎可以在台灣此刻的大小城市,見到極其類似的各種特質,譬如目前台灣城市猶具有的常民個性、建築混血性、與都市變形蟲特質,可能都是自身可以憑藉的獨特力量所在,也是面對外在世界時的自我立足點。

  也因此,很欣喜也樂見高名孝推出這本《台灣建築地圖 VOL.02》,持續地以認真的田野調查態度,分區分段地整理台灣當代建築的真實樣貌,讓我們可以有機會開始從身邊的陌生建築閱讀起,重新學習如何用關心的正面態度,正視起自己日日生活的建築與城市面貌。

  也就是說,這雖是一本以建築為描述對象的書籍,聚焦於台灣當代建築的身世與家譜的基本記錄,但是所凝視與描繪的背景整體,其實更是建築所交錯群構出來的城市演變脈絡。這同時也可以引發我們伸展觸及做出思考,譬如本書除了提供專業者在研讀建築脈絡發展時,很確實的基本資料外,甚至,對於現代城市搭配著全球化與自由主義浪潮下,城市認同逐漸替代國族認同的概念與趨勢,都是可以一起拿來並列作參照閱讀與思考的參考。

  也由是,感謝這樣書籍的整理與出版,讓我們可以有機會從認識自己身邊的建築與城市開始,輕鬆也關愛地一起認真閱讀《台灣建築地圖 VOL.02》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判断一本建筑导览书的优劣,关键在于它能否成功地“翻译”建筑语汇。很多时候,我们站在一栋建筑前,知道它“很特别”,但说不出“所以然”。这本书如果能用一种平易近人但又不失专业深度的语言,来解析某个建筑的结构张力、光影处理,甚至材料的触感,那它就成功了一半。特别是新北市,涵盖范围太广,从板桥的都会核心到淡水的历史老街,风格差异极大。书中是如何在这样的广度中找到一个统一的叙事口径的?是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还是仅仅记录不同地点的风格差异?我更倾向于前者。如果作者能将每个地点的建筑风格,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社会变迁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建筑即生活”的深刻连接,那么这本书就超越了一般的旅游指南,成为了一种社会学的观察文本。这种跨领域的结合,才是现代建筑评论的趋势。

评分

阅读一本地方性极强的导览书,最大的期待就是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台湾的建筑,尤其是这几个都会圈的建筑,常常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意图、不同经济能力交织下的产物,它们很少是“纯粹”的。例如,一个可能是日式宿舍基地盖了新的集合住宅,顶楼还加盖了一个铁皮仓库——这种粗粝的生命力,才是最能体现台湾建筑精神的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勇敢地去展示这些“不完美”和“混杂性”,而不是只挑选那些被精心修复或保存完好的标的。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当地老居民对这些建筑的口述访谈,哪怕只有短短几句话,都能立刻为冰冷的结构线条注入鲜活的人文温度。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建筑地图,不如说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用更细致的目光,去重新走一遍我熟悉却又未曾真正“读懂”的家乡北台湾。

评分

这本书的定位,从书名来看,更像是一本给“资深迷”准备的地图册,而非给初次到访者的快速入门指南。这对我很有吸引力,因为我已经对台湾的建筑史有基本的认知,现在更想知道的是“如何看”以及“在哪里看”。好的建筑地图不应该只是坐标点,它应该是一条条精心规划的叙事线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不同主题的漫步路线,比如“战后简约风的寻踪之旅”,或是“隐藏在巷弄里的工业遗产巡礼”。光是“基隆”这个名字,就联想到港口作业、防空洞、以及那些依山而建的错落聚落,这些都是建筑师在面对特定地理限制时产生的独特解答。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侧视图或剖面图,让我们了解这些建筑是如何在复杂的台湾地形上“站稳脚跟”的,那可真是太棒了。比起华丽的彩色大图,我更看重那些能揭示结构逻辑和空间布局的硬核资料,让读者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三维的城市模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带着点复古又有点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对台湾北部城市建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基隆、新北、桃园这三个地方,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各自的“个性”其实差得远了。基隆那种海港的湿气和历史的沉淀,新北那种大都会边缘的多元和快速变迁,还有桃园作为门户枢纽那种不断在“旧城”和“新市镇”间切换的感觉,都藏在它们的建筑肌理里。光是看照片和导览文字的调性,就能感受到作者群在田野调查时投入的心力。他们似乎不是单纯想拍出“漂亮”的建筑,更想捕捉的是那些“有故事”的角落,像是某个老式柑仔店的门面,或是某个日治时期留下的公共建筑的细节。这种深入骨髓的在地视角,对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来说,其实比看那些宏伟的商业大楼介绍要来得有感。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环境的机会,让你会开始注意那些平日里匆匆走过、习以为常的街道风景,原来背后藏着这么多被忽略的美学和历史对话。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如何处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交错,毕竟在这些地方,你能看到日式、战后民国风、甚至是现代主义的各种“混搭”,那才是台湾建筑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建筑导览书,很多都流于表面,拍得漂亮但内容空洞,或者就是过度学术化,让一般读者望而却步。但这本的切入点感觉抓得挺准。它没有一股脑地堆砌知名建筑师的作品,而是似乎更偏向于“生活化”的结构分析。我猜,它可能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地方性”——比如,基隆特有的多雨气候对材料选择的影响,或者新北市某些区域因为快速都市化而产生的临时性建筑现象。这种关注点,恰恰是理解一个城市灵魂的关键。我个人比较好奇的是,书中对那些被拆除或即将消失的建筑,有没有做一些文献性的回顾?建筑的生命周期本来就是个遗憾美学,如果能把那些“见证历史”却又不得不让位的结构纳入讨论,那这本书的厚度就不一样了。另外,桃园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市镇规划,如何与原有的客家聚落或眷村文化产生碰撞与调和,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如果能看到清晰的图例或时间轴来对比,会是极佳的加分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