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太極拳:道經篇(POD)

道德經與太極拳:道經篇(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春龍
图书标签:
  • 道德经
  • 太极拳
  • 道家文化
  • 养生
  • 武术
  • 哲学
  • 中国传统文化
  • 道教
  • 内功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是作者夏春龍老師通過網絡為弟子、學生及太極拳愛好者講課內容之整理稿。

  老子學說,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指導思想,《道德經》就是這樣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但由於內容過於深奧,再加上兩千多年表達方式的阻隔,老子的思想不容易被現代人理解。實際上《道德經》八十一章五千言講的只是一個內容。即人如何修煉,如何獲得健康?如何從天地中得到大能量。獲得能量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個靜字。即靜心斂神守真元。

  太極拳雖結合了丹道與技擊術,然其原理來源於《道德經》。作者修煉傳統太極拳多年,深深體悟到太極拳拳理之精微出自《道德經》,認為學習太極拳者,應捨末求本,追根尋源,以《道德經》之精義為據,來理解、闡發太極拳之精義,並依之修煉太極拳道,故結合三十多年修煉太極拳的經驗與感悟,從太極拳的視角來闡釋《道德經》。

本書特色

  作者修煉傳統太極拳多年,深深體悟到太極拳拳理之精微出自《道德經》,認為學習太極拳者,應捨末求本,追根尋源,以《道德經》之精義為據,來理解、闡發太極拳之精義,並依之修煉太極拳道
《道德經與太極拳:道經篇(POD)》內容概述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並系統性地闡釋其思想體系如何與太極拳的修煉實踐產生深刻的內在聯繫。本書的聚焦點在於「道經篇」,即對《道德經》文本進行精確解讀,並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一套理解太極拳哲學根基的理論框架。內容嚴謹,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連貫且具有學術深度的視角,以審視這兩大中華文化瑰寶之間的交融與互證。 第一部分:道家思想的基石與《道德經》的文本解讀 本部分將作為全書的理論基礎,對《道德經》的源流、結構及核心概念進行詳盡梳理。重點關注老子哲學中關於「道」、「德」、「無」、「有」的辯證關係,這些是理解後續太極拳論述的先決條件。 一、老莊思想的歷史脈絡與奠基 首先追溯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的形成背景,探討其與儒家、法家等主流學派的區別與聯繫。重點闡述「自然無為」的初始意涵,區分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變。 二、對《道德經》核心概念的精微剖析 本節將逐章、逐段地解讀《道德經》的關鍵章節,尤其側重於那些對武術哲學具有指導意義的段落。 1. 「道」的本體論探討: 分析「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學意涵,探討「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規律和運行法則的地位。重點探討「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等描述,揭示「道」的超越性與不可言喻性。 2. 「德」的實踐意義: 區分「道」與「德」的層次關係,闡釋「德」是如何在具體事物中體現「道」的特質。探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修身觀念,強調功成事遂而不居功的內在修養。 3. 「虛靜」與「不爭」的修養論: 深入解讀「致虛極,守靜篤」、「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等章節。強調心靈的虛空(即「虛」)對於接收「道」的訊息的重要性,以及「不爭」在個人修為與人際關係中的指導意義。 4. 「柔弱勝剛強」的辯證法: 詳細分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觀點。這部分內容是連接到太極拳「以柔克剛」思想的關鍵橋樑,探討柔性力量的持久性和內在的韌性。 第二部分:從道經到拳理——太極拳哲學的道家溯源 本部分將目光轉向太極拳,不再側重於拳架的具體招式,而是深入挖掘其理論體系中蘊含的道家思想,特別是將《道德經》的哲學命題轉化為具體的修煉指導。 一、太極圖的哲學意涵與《道德經》的對應 探討太極圖作為陰陽辯證的具象化符號,如何與《道德經》中對立統一(如「有」與「無」、「動」與「靜」)的論述相呼應。闡釋太極拳練習中對「動靜相宜」的追求,即在運動中保持內在的靜態平衡。 二、氣機運行與「無為」的結合 1. 「氣」的運行與道的流動: 分析太極拳中對「氣沉丹田」、「意守玄關」的強調,將此視為人體內部「道」的氣化體現。探討氣機流動的「自然」性,即順應身體的自然節奏,而非刻意作為(即「無為」)。 2. 「無為」在拳術中的體現: 解釋太極拳練習中的「不用拙力」、「順勢而為」。強調當練習者達到一定境界時,動作的發生是源於對外在力量的感知和內在氣機的自然反應,而非意識的強行干預,這正是「無為而無不為」在技擊層面的體現。 三、虛實轉換與「有無相生」 深入探討《道德經》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觀點。在太極拳的步法和手法中,「虛實」的轉換是核心。分析如何通過「實」的著力,營造「虛」的空間,從而達到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此處的「虛」不是指力量的缺失,而是指空間的預留和對敵方力量的引導,是哲學「無」在技擊中的應用。 四、柔弱之力與後發制人的智慧 將「柔弱勝剛強」的原則細化到拳法的具體應用。分析太極拳如何通過蓄勁、聽勁、化勁的過程,將對方的剛猛之力完全轉化為自身的運用之機。這要求修煉者具備極大的耐心和涵養,體現了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辯證智慧。 第三部分:修身與技擊的統一——道德經指導下的太極實踐 本部分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最終的整合,闡述如何通過對《道德經》的理解來深化太極拳的修煉層次,達到技近乎道的人生境界。 一、從「學拳」到「養德」:修煉的層次遞進 強調太極拳的修煉不僅是體能和技巧的鍛鍊,更是一種心性的陶冶。通過對「謙下」、「知足」等德行觀念的實踐,使習拳者在面對外界的競爭與衝突時,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穩定,這與《道德經》中強調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遙相呼應。 二、技擊中的「不戰而勝」 探討道家哲學在太極拳最高層次技擊理念中的體現。真正的太極高手,往往能通過姿態的調整、氣場的穩定,使對手在接觸之前便產生敬畏或猶豫,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這一切都源於對「道」的深刻體悟,使自身的運行合乎自然規律,自然無懈可擊。 三、結語:道法自然,拳歸本源 總結《道德經》作為太極拳思想靈魂的不可替代性。強調回歸「道法自然」的原則,是確保太極拳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其生命力與深度的根本途徑。本書力圖證明,太極拳的修煉,實質上是一條依循《道德經》指引,由外而內,由形體及心性,最終回歸宇宙本源的修行之路。 本書內容嚴謹,語言平實,旨在為研究太極拳理、道家哲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者,提供一份深入且具有啟發性的參考文獻。全書聚焦於文本的哲學解讀及其在武術實踐中的具體投射,避免了對招式細節的冗餘描述,將重心完全置於理論建構之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夏春龍


  男,生於1952年4月,道號了塵子,河北省滄州任丘市人,高級講師,中國武術六段。重慶市萬州區武術協會副會長,重慶萬州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河南溫縣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秘書長。少年時拜郭竹池先生為師學習彈腿、查拳、少林拳及刀、槍、劍、棍、九節鞭諸藝。青年時隨張本先生和張義尚先生學太極拳及丹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師從太極拳一代宗師鄭伯英先生的愛徒任自義(任子義)先生學習太極拳。1992年,於河南溫縣籌建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期間,又蒙太極宗師鄭悟清先生的高足劉瑞先生垂愛。在征得任自義師父的同意下,忝列劉瑞先生門牆,習練趙堡和式太極拳械、推手、內功等。為了深入研究太極拳,撰寫了《和式太極拳簡介》、《溫縣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章程》,並與和學儉、和保森等共同組織、成立了河南省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任秘書長至今。

  2002年,與其弟子註冊成立了重慶萬州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並擔任會長至今。

  長期研習《道德經》與其他道家法文,發表文章有《太極圈之秘初探》、《初論太極拳性命雙修》、《二論太極拳性命雙修》、《談拳論道》、《太極十三窩簡介》、《背絲扣的練法》、《太極拳好學嗎》等文章數十篇。現常在重慶、成都、廣州、惠州、深圳等地傳授太極拳。

图书目录

北派(趙堡鎮)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任自義先生的珍貴拳照
作者簡介
目 錄
劉建麟序
郭銀生序
羅九貫序
自序
前言
傳統太極拳修煉密要
開篇語
第一章 道可道章
第二章 知美章
第三章 不尚賢章
第四章 道沖章
第五章 天地章
第六章 谷神章
第七章 天長地久章
第八章 上善章
第九章 持盈章
第十章 載營魄章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章
第十二章 五色章
第十三章 寵辱章
第十四章 視之章
第十五章 善為士章
第十六章 致虛章
第十七章 太上章
第十八章 大道廢章
第十九章 絕聖章
第二十章 絕學章
第二十一章 孔德章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章
第二十三章 希言章
第二十四章 跂者章
第二十五章 有物章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章
第二十七章 善行章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章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章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章
第三十一章 佳兵不詳章
第三十二章 道無名章
第三十三章 知人章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章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章
第三十六章 將欲潝之章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章
趙堡鎮太極拳歷代宗師太極拳論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583904
  • 規格:平裝 / 472頁 / 17 x 23 x 2.4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激发读者自身的反思和探索欲。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推到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里,去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刚强”与“柔顺”的定义。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但又不乏人文的温度,没有给人一种“标准答案”的压力,反而鼓励读者去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正是我在阅读哲学类书籍时最看重的部分。它像是一场高质量的对话,让你在合上书本后,思绪依然在持续运转,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作者的遣词造句,那种信手拈来的古典美感,读起来一点都不生涩,反而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他似乎能将那些深奥的哲学概念,用最贴近生活、最富哲理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进入了一种沉思的状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核心观点时,那种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与你娓娓道来人生的智慧。对于我们这些在快节奏生活中努力寻求内心平静的人来说,这样的文字简直就是一剂良药,让人读完后,心里会涌起一股踏实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韵味,那种墨色的晕染和笔触的张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光溜溜的铜版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粗砺感的,仿佛能从指尖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内页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的选择上看得出是用心挑选过的,既保留了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对于一个从小接触传统文化熏陶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样的装帧和排版,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成了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也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宁静致远的氛围。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固守传统的解读框架,而是加入了许多现代人可以共鸣的观察角度。特别是书中对“动静之间”的探讨,非常引人入胜。在描述太极拳的架势时,作者常常会引用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做类比,比如水流的形态、树木的生长,这些比喻精准而富有诗意。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平衡的读者来说,这种“见微知著”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实用性。它不是一本高冷的理论书籍,而是提供了一套在生活中实践智慧的工具书。

评分

坦白说,我过去对这类结合了哲学与武术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态。期待的是能从中找到深层次的联系,但又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变成一本“只有行家才懂”的天书。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把太极拳的招式拆解成僵硬的图文,而是将道家的核心思想,比如“无为”、“柔弱胜刚强”这些概念,完美地融入到对拳理的阐述中。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蓄力,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哲学支撑,这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从单纯的肢体运动,提升到了对生命哲学的体悟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