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建築改造法:老屋改頭換面!RC造、木造╳耐震節能重點改造設計,有效打造健康安全舒適居住空間

日本式建築改造法:老屋改頭換面!RC造、木造╳耐震節能重點改造設計,有效打造健康安全舒適居住空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園都市建築家之會
图书标签:
  • 日本建筑
  • 老屋改造
  • RC造
  • 木造
  • 耐震
  • 节能
  • 居住空间
  • 设计
  • 装修
  • 建筑改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改造專業知識一本掌握!
獨棟住宅/公寓大廈
局部改造/全面改造
採光通風設計/隔音隔熱/收納/無障礙/高齡/寵物……

 

建築改造,讓老屋重獲新生!
日本與台灣同屬東方社會、又都處於地震頻繁之帶,
不僅具有建築的人文素養,也擁有高規格的建築技術工法。

本書將頂尖的改造方法精簡為「前置準備、現場調查復圖、室內設計、設備設計、結構設計、性能設計、融資、估價契約監造」八大面向,藉由觀摩七位實務經驗豐富的建築設計師的設計案例,一窺嚴謹有條理的改造計畫。不管是RC造或木造、增減改建,還是室內規畫、設備性能規畫、結構補強等各種需求,在書中都有精彩範例解說和詳盡設計圖,讓讀者輕鬆吸取寶貴經驗,掌握日本的建築技法!


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辛永勝、楊朝景 老屋顏工作室
林黛羚 居家生活作家
張柏競 浩司設計設計總監
劉育東 亞洲大學室內設計系講座教授

跨越時代的居住哲學:當代建築設計的革新與實踐 本書聚焦於現代建築設計思潮的演變,深入探討如何將前瞻性的設計理念、創新的結構技術,以及對居住者福祉的深切關懷,融入到當代住宅與商業空間的規劃之中。我們不談傳統的修繕技術,而是著眼於如何利用嶄新的材料科學、智慧化的空間管理,以及對環境永續性的承諾,重新定義「宜居」的內涵。 第一部:未來的建築語言——設計哲學的轉向 本章節將引領讀者進入當代建築設計的核心辯論場域。在全球氣候變遷與都市高密度化的雙重壓力下,建築師不再僅僅是美學的創造者,更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 1.1 參數化設計與生成藝術: 探討電腦輔助設計(CAD/BIM)工具如何突破傳統繪圖的限制,使複雜、有機的幾何形態成為可能。我們將分析參數化設計如何優化結構受力、自然採光與空氣流動,並展示幾個運用此技術創造出極具視覺衝擊力與功能效率的國際案例。內容將涵蓋 Grasshopper 等軟體在結構優化中的實際應用,而非單純的視覺呈現。 1.2 物質性與虛無感:材料的再詮釋: 當混凝土與鋼材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新型態的複合材料、奈米科技材料,以及可回收的環保結構體如何改變建築的質感與壽命。本部分將深入剖析高性能纖維混凝土(HPFRC)、自修復材料的原理,以及透明隔熱材料在提升能源效率上的突破。我們將關注材料的「語彙」,即材料本身如何訴說空間的故事,而非其傳統用途。 1.3 社會參與式設計(Co-Design): 探討將使用者納入設計流程初期的必要性。這不僅是民意調查,而是深度訪談、體驗原型製作,以確保最終空間能精準回應特定群體(如銀髮族、遠距工作者、多代同堂家庭)的潛在需求。重點分析如何透過數位工具模擬不同使用情境下的空間滿意度,超越傳統的平面配置圖。 第二部:結構的智慧化與韌性工程 本卷著重於支撐現代建築的內在骨架——結構系統。我們探討的不是既有建築的加固,而是如何預先設計出能夠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韌性結構」。 2.1 模組化與預製化(Prefabrication & Modularization): 深入解析全廠房生產對品質控制、施工速度與廢棄物減量的革命性影響。我們將比較不同預製系統(如 CLT 巨型積材系統、全方位整合式牆板系統)的熱工、聲學與結構性能差異。討論的重點在於如何將複雜的機電管線預先整合至模組中,實現「即插即用」的現場組裝。 2.2 智慧型阻尼與主動式控制系統: 介紹超越傳統隔震墊的先進結構控制技術。內容涵蓋黏滯性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在不同地震頻譜下的反應,以及應用於高層建築的主動質量阻尼器(AMD)的控制算法與感測器網絡。重點在於結構系統如何透過即時數據反饋,動態調整其抵抗外部載荷的能力。 2.3 跨學科的結構優化:仿生學的應用: 探討建築結構如何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例如模仿骨骼的輕量化結構或樹木的受力分散模式。分析拓撲優化(Topology Optimization)如何幫助工程師在保持強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材料使用量。 第三部:環境共生與能源負載最小化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建築視為一個能源交換的節點,探討如何透過設計主動地減少對外部能源的依賴,並與周遭環境達成動態平衡。 3.1 建築物理的極限突破:氣密性與熱橋的消除: 強調超低能耗建築(如 PHIUS 或 Passivhaus 標準)的設計細節。內容不限於保溫材料的厚度,更側重於詳細解析門窗安裝的冷凝風險點、結構穿透處的氣密處理,以及高性能氣密層的連續性確保技術。 3.2 整合式能源系統(BIPV & HVAC 2.0): 介紹光電一體化建材(BIPV)如何從外觀配件轉變為結構皮膚。同時,深入探討地源熱泵系統、熱回收通風機(HRV/ERV)在不同氣候帶下的效能分析,以及如何將這些系統與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EMS)無縫對接,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3.3 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與微氣候調控: 探討建築如何處理與管理水資源。內容包括灰水回收系統的淨化標準、雨水收集用於灌溉與沖廁的實際案例,以及建築立面綠化(垂直農場、生態牆)對降低建築周邊溫度(都市熱島效應)的量化貢獻。 第四部:人本科技與空間的感官體驗 本部分關注科技如何提升居住者的感知質量,將冰冷的技術轉化為溫暖、直觀的居住體驗。 4.1 智慧照明與晝夜節律(Circadian Lighting): 探討可調色溫與亮度的智慧照明系統如何模擬自然日光的光譜變化,以調節人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從而優化睡眠質量與日間專注力。分析在辦公空間和醫療場所中,實施動態照明策略的臨床效果。 4.2 聲學設計的數位化模擬: 介紹如何使用聲學軟體(如 Odeon 或 CATT-Acoustic)在施工前精確預測室內混響時間、隔音衰減係數(STC)與背景噪音水平。重點在於如何透過空間體積、表面材質的精確計算,來創造理想的聽覺環境,尤其是在開放式辦公室與音樂廳的設計中。 4.3 介面直觀化與數據透明度: 探討智慧建築控制面板如何設計得極度簡潔,避免使用者因複雜的操作而產生「技術疲勞」。分析如何將建築的能源使用、空氣質量數據,以清晰、易懂的可視化圖表呈現給居住者,培養其主動節能的意識。 結語:從結構到生態的整體論 本書的結尾將整合上述所有面向,強調現代建築設計必須是一種整體性的、系統性的思考。未來的優秀建築,是技術的結晶、美學的展現,更是對環境、對人類健康福祉負責任的承諾。我們探討的是如何建構一個能夠自我感知、自我調節、並與其所處的生態系統和諧共存的未來居住環境。這是一套關於如何以精準的工程思維,去實現詩意的居住理想的實踐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田園都市建築家之會
田園都市建築家之會
2011年成立。爾後,於多摩廣場設立事務局,針對提昇住宅環境的住家建構的提案和支援,舉辦每週末的建築諮詢會及各項定期性的活動,以成為田園都市的住家建構的平台(交流場所)為目標的建築師之會。多摩廣場車站下車,步行3分鐘。聯絡電話:045-912-3456、官網http://denen-arch.com/

中尾 英己
1967年出生於東京,東京理科大學研究所修畢。1999年在久段下設立中尾英己建築設計事務所後到目前為止,從事個人住宅、租賃住宅、保育園、幼稚園、店鋪等建築設計活動,並在住宅裝修領域從事全面裝修或局部裝修等規劃設計。http://www.nakao-architect.co.jp/

山田 悅子
1976年出生於兵庫縣。廣島工業大學環境設計學系畢業後,在荷蘭的大學研究所和設計事務所度過5年的時光,2007年在東京設立悅子工房一級建築師事務所,在住宅裝修領域中,從事以如何引進光與風為課題的各項風格的裝修設計。http://www.a-etsuko.jp/

田井 勝馬
1962年出生於香川縣。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系畢業。曾任職於戶田建設設計部,於2001年成立田井勝馬建築設計工房,從事個人住宅到集合住宅、業務,以及從醫療設施到都市設計等設計活動。從2005年起,擔任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系的兼任講師。http://www.tai-archi.co.jp/

高橋 隆博
1964年出生於橫濱市,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系畢業,在學中參與過一色建築設計事務所的活動。1955年設立工房秀,2006年法人化。活用在美國學習的經驗,運用大規模木構造和各種工法,致力於住宅到各種設施的規劃設計。http://www.a-shu.co.jp/

※以下為舊有成員
一條 美賀
1969年出生於愛媛縣,東京理科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系畢業。曾經任職於Coelacanth K&H Architects Inc.並於1999年在愛媛設立MAMBO建築事務所。2001年起將據點轉移到東京,主要以實現業主的夢想和居住舒適性等客製化住宅裝修設計為重心。http://www.mambo-aa.jp/

河邊 近
1960年出生於橫濱市,淺野工學專門學校建築工學系畢業。經歷海外建築遊歷和出江寬建築事務所,於1991年設立河邊近建築研究所,2004年改名為ken-ken inc.。設計領域包括住宅到街市的建構,並以節能建築為目標進行廣泛的規劃設計活動。從2006年起,擔任淺野工學專門學校建築工學系講師。http://www.ken-ken.co.jp/

秋田 憲二
1955年出生於山口縣,芝浦工業大學建築工業系畢業。1987年成立秋田憲二建築設計工房,2004年改名為HAK Co.,Ltd。除了個人住宅、集合住宅、合建住宅等住宅環境的設計之外,也進行綜合醫療、診所等企劃、立案、完成後的經營管理等業務。http://www.hak-web.com/

相關著作:《住宅改造:增減改建、RC木造翻修╳設計流程、工法手法全圖解》

譯者簡介

朱炳樹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學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SUNY at Buffalo) 藝術碩士,現職為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兼任副教授。譯作包括《建築入門》、《圖解圖樣設計》、《明治初期日本住屋文化》等書。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02241
  • 叢書系列:不歸類
  • 規格:平裝 / 248頁 / 26 x 19 x 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3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市面上的設計書,常常覺得它們只關注了「視覺風格」的呈現,但對於「居住的感受」卻著墨不多。這本書的「健康安全舒適」這幾個關鍵詞,讓我眼睛一亮。日式建築向來強調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對居住者身心靈的照顧。我想知道的是,這種「健康」的理念,在實際的室內裝修中如何體現?例如,空氣品質的處理,老屋翻新常常會用到大量的木作和矽酸鈣板,會不會有甲醛釋放的問題?作者有沒有推薦日系或在地化的高效通風換氣系統?另外,對於動線的規劃,尤其是在狹長型的老屋中,如何設計出流暢且不壓迫的空間動線?我總覺得,一個好的居住空間,是讓人不需要「費力」就能順暢生活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基於人體工學和生活習慣的深度分析,而不是只停留在「把日式風格搬進來」的表面功夫,那它就超越了一般裝修指南的範疇,更像是一本關於「生活哲學」的實用手冊了。

评分

光是「老屋改頭換面」這幾個字,就已經打中我心坎裡了。我手上那間祖厝,雖然有著不錯的採光和格局,但畢竟屋齡快四十年了,裡頭的管線、防水、隔間都顯得老態龍鍾。每次下大雨,總擔心會不會漏水,衛生設備也早就該換代了。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待,是它能在「基礎工程」上多著墨一些,畢竟裝修最怕的就是「治標不治本」。很多翻新最後都變成昂貴的「表面工程」,用漂亮的櫃子蓋住滲水發霉的牆面。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關於老舊給排水管路重拉的經驗談,還有如何在新舊結構銜接處處理熱脹冷縮和沉降差異的技術。如果能有章節專門探討「老屋健檢」的SOP,教我們怎麼從外觀初步判斷內部結構的潛在危機,那對我們這些想自己摸索翻新的人來說,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畢竟,安全是居住空間的基石,美學和舒適度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有意思,那種日式風格的簡約美感,配上略帶溫潤的色調,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職人精神」的細膩。我最近剛好在物色中古屋,對那些老舊公寓的結構安全和居住舒適度非常頭痛,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吸引我,特別是提到了「RC造」和「木造」的改造對策,這兩種台灣最常見的結構類型,作者都能涵蓋到,感覺非常實用。我特別好奇的是,書中對於日式「減法美學」如何融入台灣的居住習慣,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案例可以參考。畢竟台灣的空間普遍較小,如何在追求極致簡潔的同時,又不犧牲掉收納機能和生活便利性,這是個大哉問。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講理論,而是能提供一些實際動手(或跟設計師溝通時)的「眉角」,像是不同工法在台灣氣候下如何應對濕氣和白蟻問題,如果能有詳細的施工前後對比圖,那就更棒了。總體來說,對我這個正處於裝修焦慮期的潛在新屋主來說,這本書散發出一種讓人安心的專業感,彷彿握住了改造老屋的「黃金準則」。

评分

坦白說,市面上關於居家裝修的書籍琳瑯滿目,很多都像是設計師的作品集,漂亮是漂亮,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操作性太低,常常看不懂那些術語,最後還是得乖乖找貴鬆鬆的設計師。我比較期待的是那種「知識普及」型的書籍,能讓我這個外行人多少有點底子,至少在跟工班師傅溝通時不會完全被牽著鼻子走。這本書的副標題提到「耐震」和「節能」,這兩點簡直是台灣老屋的兩大痛點。尤其地震頻繁,老房子結構補強的知識變得比裝潢美觀更重要。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那些看似複雜的耐震補強工法,例如壁虎打入的深度、樑柱的包覆材料等,這些細節如果能配上流程圖或拆解圖,那真的是無價之寶。節能部分,如果能結合台灣夏季炎熱的特性,講講隔熱、通風的日式做法如何轉化,讓冷氣費不要一直飆高,光是這點就值回票價了。我比較怕的是那種「為了日式而日式」,忽略了台灣的實際環境限制,希望這本書能找到一個很棒的平衡點。

评分

市面上許多強調「改造」的書籍,往往是針對特定風格或單一結構類型進行深入探討,但台灣的建築環境非常複雜,可能一棟樓裡就混雜了RC、磚牆、輕隔間等不同材料。這本書能同時涵蓋RC和木造的改造策略,聽起來就極具包容性,這對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提供了極大的彈性。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不同材質之間的介面問題。例如,當要在既有的RC結構牆面上施作日式木格柵或和室地板時,中間的固定方式、防潮層的處理,以及熱橋效應的避免,這些細節才是決定工程成敗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不同結構交接處的詳細剖面圖解,最好是能有「Before/After」的施工前後對比,清楚標示出哪裡做了哪些補強。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工法字典」一樣,讓讀者在面對不同工種的師傅時,能有底氣去質疑和確認他們施工的正確性,那它絕對會成為我書架上最常被翻閱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偶爾欣賞的圖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