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論證台灣經濟四十年
在《經濟日報》創刊前的民國 56 年 3 月初,《聯合報》總主筆楊選堂(筆名楊子)來訪,向我提及兩件事:
一是聯合報系要發行經濟專業性報紙——《經濟日報》,在台灣是首創。雖然聯合報會調派資深記者協助,但他們對政府經濟施政並非專業;同時經濟日報也會招聘新進記者,希望他們在採訪我時,能給他們多多指導。我當場表示,聯合報要辦《經濟日報》,做經濟專業報導,這是了不起的工程。而財經政策的宣導,也是我任務之一,義不容辭,我會盡可能幫助他們對政府經濟施政的前因後果,有比較完整的了解。
二是他兼任《經濟日報》總主筆,希望聘請我參加他的主筆陣容,每週寫一篇社論。我立即說明,各重要報紙社論是我每天必讀的課程,不僅增進我對社會脈動的了解,而一般社論內容充實文字之優美,也是我所欣賞與敬佩的。但我自知文筆樸拙,本身工作又太忙,實在不敢接受。而選堂兄回說,我在報紙寫的專論他多曾覽讀,寫《經濟日報》社論沒有問題,在選堂兄一再勸說下,我才說給我一些時間考慮。
民國 56 年 4 月 20 日《經濟日報》創刊,第一篇社論題目「為工業化添動力,為工農商作喉舌」,簡明扼要揭櫫創刊宗旨。《經濟日報》創辦人王惕老(吾)在《經濟日報》發刊辭堅定地說明他的心願:「國家現代化、工業化途中,為促進經濟加速發展,這一份專業化報紙,一定能有所貢獻」,又說明「《經濟日報》是我們新聞專業工作者,對百年建國應盡的責任。」說明《經濟日報》的重責大任,以及創辦人的高瞻遠矚、決心與魅力,令人敬佩;也增加我對《經濟日報》的信心。於是更認真考慮是否參加該報主筆陣容。
經過多時考慮,我想我已在政府工作多年,當時我是經合會綜合計畫處副處長,是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設計規劃工作,以及經濟政策研究幕僚作業的主持人,我有意見,有主張都可透過內部管道直接向上級建議。以後若兼任《經濟日報》主筆,也可將我的看法與主張,透過社論呼籲社會各界凝聚共識,配合政府經濟施政,共同為建設國家現代化努力。如此內外相呼應,應可產生更大的效果,最後遂決定參加該項工作。
當時我想,作為《經濟日報》主筆,寫社論應把握的幾個原則:
一、因我工作關係接近政府決策階層,對於政府重要經濟施政的前因後果多有所了解。當行政院院會通過的重要經濟政策與措施,乃至後來蔣經國總統在財經會談中所提出的看法,見報後,我可立即配合撰寫社論加以闡釋,作簡明扼要的分析,幫助讀者對政府經濟施政能真正了解,以利政府決策順利有效執行。
二、行政院主計處於民國 54 年成立「國民所得統計評審委員會」,我奉派代表經合會為該會創始委員。民國 81 年我退休後失去代表資格,該會改以專家身分聘請我繼續擔任該會委員,迄今已長達 56 年。由於擔任該會委員,對各種統計資料的掌握,透過研究分析,不僅可了解我國經濟進步的實況,有時亦可從統計中發現許多問題,甚至一些潛在的經濟問題,我可在社論中及早提出,呼籲社會重視,並建議因應對策,採取未雨綢繆措施,透過社會共同努力,往往可將大問題化小,小問題化無。
三、介紹新知。由於經合會每月出版《自由中國之工業》月刊,中、英文本並有台灣工業統計,及每年編印英文統計手冊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與國內外著名大學與圖書館交換定期刊物,有機會讀到各種新知,可以透過社論介紹給社會大眾。
四、提出前瞻性看法與主張。因當時台灣還是落後的經濟,工業主要靠勞力密集產品出口,重要原材料及零組件靠進口供應,經簡單加工後出口,故附加價值率甚低。由於我主持設計規劃四年經建計畫及十年長期展望,必須要向前看。因此,在各項計畫中,會有許多前瞻性的規劃與主張,有的可透過社論,呼籲工、農、商各界積極配合政府計畫共同努力,以提升產業結構,早日成為工業化、現代化國家。
五、對於社會有些不合理的要求、不正常的主張與看法,我也可以透過社論,以公正立場、國家與人民利益為先的基本原則及時提出糾正與駁斥,以正社會視聽。
六、對部分政府單位的本位主義,和以技術問題阻礙正確政策的落實執行,我也可透過社論鞭策相關政府機構,以大局為重,國家整體利益為先,做好民間的表率。
此外,因我工作是負責經濟計畫設計及政府經濟政策研究的幕僚,對國內外重要經濟新聞都要關注與掌握。如要寫社論,對個別問題更要深入了解,才能提出檢討、批評與建議,對我本身研究工作也有助益。於是經過審慎周詳的考慮後,我終於在民國 59 年 8 月 12 日試寫第一篇社論「動用外匯準備推動現代化運動」,送請選堂兄指教,他立即將該文於次日 8 月 13 日《經濟日報》社論刊出後,並電告該社論深獲好評,要求我繼續寫。沒想到這一開始一寫就是四十年。四十年間《經濟日報》主筆陣容曾多次改組,每次我都被留下來。事後想來,因我所寫每篇社論都能把握上述原則,不僅內容充實,以明確統計數字為討論問題的依據,而且適時、有看法、有主張,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受到讀者的歡迎與報社主管的賞識,所以一寫就連續寫了四十年。至民國 99 年 8 月,我已屆 85 歲高齡,為了不給自己大壓力,也給年輕人機會,乃決定辭職封筆。四十年來共寫了社論 1,927 篇,其中 129 篇刊登在《聯合報》,總計超過 350 萬字。
三年多前,與經濟日報前社長劉國老(瑞)、聯經出版公司林載爵發行人相聚,國老提起我曾為《經濟日報》寫了四十年社論,是一項歷史紀錄,建議編輯出版專書。當時我也想,寫了四十年社論,也應該精選一些整理出版,為社會留個記錄,遂承諾下來。
但沒想到不久後我因腰椎移位,疼痛問題逐漸嚴重,需要進行手術,而因年齡太大產生副作用,又進行了心臟手術,在八個月內先後進出醫院五次,住院 150 多天,連復健共耽誤了近兩年。在復健過程中,一方面復健,一方面開始規劃社論出版事宜。
我寫社論是從民國 59 年 8 月開始至 99 年 8 月,正好跨越四個年代,即民國 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及 90 年代,以此劃分每十年為一章,共計四章。但要選哪些社論,要選多少篇;應先確定編輯體例,才能有一個選輯的方向。由於社論通常是以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申論為主,都有個別的主題,要將其與當時經濟發展趨勢銜接起來,才有意義。於是,確定在每章之前,先編寫一篇當代(十年)國內外大事紀要,然後再將相關精選的社論銜接進去,這樣雖要多花很多功夫,但可讓讀者對當年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能有全面整體的理解或回憶。同時,也可讓讀者了解,寫每篇社論的前因後果。
如此編輯下來,結果每章(十年)精選出 70 篇社論,四章(四十年)共選 280 篇,占所寫 1,927 篇的 14%,約有 50 多萬字。
我要為劉國老當初的建議,林載爵發行人的鼓勵,以及聯經出版公司工作同仁,對本書的編輯、出版所付出的極大心力,深深表示謝意。還要感謝,我寫社論期間,歷任總主筆的指導,以及當年的秘書蕭美枝及賀玉鳳小姐給予我很多的協助。此外,在我寫社論的前二十年還沒有傳真機的時代,報社老詹先生每於週四晚間九時準來舍間取稿,我有時還未寫完,必須請他枯候等待,實在是於心不安,深感抱歉。四十年來寫社論的點點滴滴,我都將長記心中,難以忘懷。
最後,我要藉此機會感謝我內人,聶又云女士,我能活到今天(96 歲)全靠她的細心照顧。尤其大病時期,高燒不退、暈迷數日,先後住院 150 多天,臥病在床動彈不得,難過痛苦,但較之陪伴照顧病人的家人,不僅勞累,心情更是焦急,其痛苦遠勝於病人。而且在復建的一年多期間,又云不僅全程陪伴,還不斷的鼓勵、激勵、誇讚萬安勇敢的繼續做復健外,還能心無旁騖專心完成此書,萬分感激,永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