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台灣巫師的影子書

一個台灣巫師的影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德萊恩
图书标签:
  • 台湾巫师
  • 影子书
  • 巫术
  • 民俗
  • 神秘学
  • 文化研究
  • 台湾文化
  • 宗教信仰
  • 超自然
  • 灵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華人界第一本儀式魔法修習之書~
揭露遠古魔法哲思精練內涵,開展自身靈性道途
 
  「我們憑著信仰而行,而不是憑著眼見。」——與神同工,尋覓意識深處的啟示之光
 
  所謂的魔法師,是以與神合一的角度,使役眾靈建設世俗的。
  
  儀式魔法認為,物質與精神截然二分、極端對立,
  上界為精神的領域、下界為物質的領域,要弭合精神與物質、神性與人性之間的裂痕,
  必須跨越鴻溝,而為跨越鴻溝所做的準備,就是儀式魔法。
  
  與宗教體系的不同之處在於,
  儀式魔法師不將與神同工的責任託委旁人,
  而是親力親為地真正參與,與自我內心深處的神性對話。
 
  儀式魔法師相信我們天生擁有施行魔法的能力,
  能夠在真心的祈願中,呼喚相對應的靈或力前來相助;
  所謂的魔法修行,是認識自己的生命之中,存在什麼樣的力量極性,
  它們又如何交互作用,藉此在動態的流變中,促成一次次當下生命的平衡,
  進展自身的魔法能力,進而煉化、轉變所身處的「現實」。
 
  本書為華人界第一本儀式魔法修習之書,
  從赫密斯教派、諾斯替教派、卡巴拉等龐大體系一路溯源爬梳,
  構建出魔法的神學觀、世界觀、妙體觀與靈學觀,
  藉由對真實與內在宇宙的理解,啟蒙自身的神性火花。
 
  後半部則是實務性地說明聖儀魔法的基礎與進階修習、儀式工作的操作技法,
  在正確的時空背景下,聯繫精神領域的工作,真正進入魔儀之道。
 
  本書的出現標誌全新的魔法時代已然來臨,
  願讀者以此為起點,開展自身靈性道途。
 
本書特色
 
  ◎第一本華人界的魔法的理論與實務手冊。
  ◎從赫密斯、諾斯替教派、卡巴拉溯源,構建魔法的神學觀、世界觀、妙體觀與靈學觀。
  ◎實務性地說明聖儀魔法的基礎與進階修習、儀式工作的操作技法。
 
好評推薦
 
  「一本足以列為經典之林的神祕學著作。」——愛智者書窩版主/鐘穎
迷失的航道:灯塔之外的传说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沧海文汇 出版日期: 2023年秋 --- 内容简介: 《迷失的航道:灯塔之外的传说》并非一部专注于特定地域或个人命运的编年史,而是一部探索人类集体无意识与被遗忘的历史碎片的大型史诗。它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个虚构的、位于北欧与东欧交界处,被浓雾常年笼罩的半岛——“萨尔维尼亚”——为主要舞台。这个国度,在那个时代被视为欧洲文明的边缘地带,是地图上模糊的一块阴影,也是欧洲列强权力博弈中遗漏的角落。 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是对“回响”的追寻。在萨尔维尼亚,人们相信,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无论是战争的爆发、瘟疫的蔓延,还是哲学的突破,都会在世界各地留下一种无形的、可以被特定感知者捕捉到的“声波”或“回响”。这些回响并非幽灵,而是物理世界规律在精神层面的投影,它们汇聚在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角落,等待被解读。 故事围绕着三条看似独立,实则相互交织的线索展开,它们共同构筑了一幅关于知识、失落与救赎的宏大画卷。 第一卷:沉默的测绘师 故事始于年轻的测绘师埃利亚斯·沃恩。埃利亚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探险家,他更像一个符号学家,痴迷于古代星图和已经废弃的航海日志。他受雇于一个自称“亚特兰提斯复兴学会”的神秘组织,任务是绘制一份“非欧几里得”的萨尔维尼亚地图。这份地图不记录山川河流,而是记录那些因人类大规模情绪波动而“位移”的地理标记。 埃利亚斯在萨尔维尼亚的冰冷海岸线上跋涉,他发现当地渔民使用的导航石刻,与他所掌握的古老炼金术符号惊人地相似。他追随一个传说中的灯塔——“失语之塔”——进入了当地文化的核心。这座灯塔据称在一百年前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集体失忆症”而熄灭,所有灯塔看守者都神秘失踪。埃利亚斯通过解密灯塔底座上刻画的复杂螺旋图案,逐渐接触到萨尔维尼亚关于“界限”的独特理解:他们认为世界由可以被量化的“实体界”和可以被感知的“虚界”构成,而灯塔的作用,就是防止虚界的干扰渗透。 第二卷:琥珀中的低语 第二条线索聚焦于波光粼粼的首都,维斯塔港。这里是萨尔维尼亚唯一与外界保持联系的窗口,一个充满矛盾的城市,既有蒸汽朋克式的工业噪音,又有恪守古老贵族礼仪的僵硬。 主人公之一是安娜·科瓦奇,一位精通自然哲学的植物学家。安娜的工作是研究一种生长在潮湿沼泽中的独特真菌——“冥想菇”。这种真菌具有强烈的致幻和记忆增幅效果。安娜发现,这种真菌并非简单地影响神经系统,而是能够捕捉并放大周围环境中残留的“时间残像”。 安娜与一位流亡的东欧历史学家尤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合作。尤里坚信,一战前夕欧洲爆发的某些关键性外交决策并非基于理性的政治考量,而是受到了某种“集体潜意识的胁迫”。他们通过对受试者食用“冥想菇”后的观察,还原了一系列发生在维斯塔港地下沙龙中的秘密会议。这些会议的内容,涉及对“新秩序”的早期构想,以及一种试图利用电磁波来“塑造民众集体愿景”的早期实验。安娜的发现将她引向了“失语之塔”熄灭的真正原因:那不是事故,而是对某种强大“信息污染源”的防御性关闭。 第三卷:机械的灵魂与最后的信件 第三条线索深入到萨尔维尼亚内陆的矿区,那里是工业革命最先落脚,也最先衰败的地方。这里的环境污染严重,工人们的寿命普遍短暂。 主角是年迈的机械工程师塞缪尔·福斯特,他曾是奥地利某军工厂的设计师,因理念不合流亡至此。塞缪尔痴迷于制造能够自我运行、自我修复的“永动机器”。他相信,机械的完美运行可以抵御人类意志带来的混乱。 塞缪尔的工作室里堆满了报废的自动织布机和复杂的钟表结构。他意外地从一具被深埋的矿工尸体中,发现了一封写给萨尔维尼亚国王的加密信件。这封信件并非关于劳工权利,而是关于“时间速率”的工程学论述。信中描述了一种基于特定共振频率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局部减缓或加速时间流逝。 随着三条线索的交汇,埃利亚斯通过地图揭示了“失语之塔”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共振器;安娜通过真菌的记忆残像,确认了塔的关闭是为了阻止一股意图篡改历史记录的“信号”扩散;而塞缪尔的信件则提供了制造并控制这种信号的工程蓝图。 全书的高潮,并非一场传统的战斗,而是一场关于信息与认知的“静默之战”。三位主角必须合作,利用萨尔维尼亚古老的声学知识和塞缪尔的机械智慧,找到重新激活“失语之塔”的方法,不是为了重新点亮灯塔,而是为了发出一个“反向频率”,中和那个试图重塑历史的强大回响。 主题探讨: 《迷失的航道》深刻探讨了以下主题: 1. 知识的地理学: 历史和真理是否像地理一样,存在于被标记和未被标记的区域?被遗忘的角落是否是真实世界的避难所? 2. 集体心智的脆弱性: 在信息高度集中的时代,人类的集体判断力如何被外部的“回响”所操纵和扭曲。 3. 非线性时间的感知: 对抗被线性时间束缚的命运,通过对过去残像的精确捕捉,实现对未来的干预。 本书风格融合了冷峻的地域描摹、十九世纪末欧洲科学思辨的严谨性,以及对神秘学符号的隐晦运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关于“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的反思之旅。它不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进入那片浓雾弥漫的萨尔维尼亚,亲自聆听灯塔之外的传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丹德萊恩
 
  一個透過台灣人的角度,來探索並思考西方精神傳承的研究者,對於現代巫術與儀式魔法有著趣味且獨特的見解,深信自我救贖與探索自身的宗教心靈經驗,是魔儀之道的中心思想,也盼望自身的見解可以作為一種參照,幫助讀者找到探觸自身真理與神性的方式。

图书目录

第一章:巫術與魔法
.《導論:什麼是魔法?》
.《西方神祕學的發展脈絡》
.《何謂現代巫術WICCA?》
.《什麼又是傳統巫術?》

第二章:魔法的神學觀
.《卡巴拉派》
.《赫密斯派》
.《諾斯替派》
.《基督宗教》

第三章:魔法的世界觀
.《生命之樹》
.《希臘哲學天體模型》
.《世界之魂》

第四章:魔法的妙體觀
.《古希臘哲學的靈魂觀》
.《卡巴拉的靈魂觀》
.《五身一體與光之身》

第五章:魔法的靈學觀
.《象徵、名號、形象與神靈的關係》
.《力量極性的編織》

第六章:魔法師的祕密信仰
.《光之身的凝煉》
.《三次內在死亡》
.《神聖守護天使》

第七章:魔法的基礎修習
.《風元素的四拍呼吸》
.《土元素的冥想內省》
.《火元素的視覺化訓練》
.《水元素的能量工作》

第八章:聖儀魔法
.《卡巴拉十字儀式》
.《小五芒星儀式》
.《中柱儀式》

第九章:魔法的進階修習
.《土元素的聖餐禮》
.《水元素的施洗禮》
.《火元素的放逐式》
.《風元素的召請式與召喚式》
.《乙太元素的祝聖式》

第十章:儀式工作的操作
.《建立聖圈與召請四方》
.《儀式工作的因果進程》
.《月相與星期》
.《魔法儀式》
.《巫術祭儀》
.《咒術編寫》

第十一章:法器、護符與咒物
.《聖儀工作的五大法器》
.《儀式魔法的祭壇架設》
.《法器的煉化》
.《淺談魔方陣護符系統》
.《淺談所羅門大鑰護符—土星一至三護符解析》
.《專題報導:魔杖》
.《專題報導:大釜》

第十二章:補充資料
.《卡巴拉的陰影面.靈殼與死之樹》
.《卡巴拉的象徵系統與想像工作》
.《隱藏在塔羅牌之中的隱密神話》
.《現代巫術的日之慶典與月之祭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08321
  • 叢書系列:身心靈
  • 規格:精裝 / 538頁 / 14.8 x 21 x 7.5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華人界的魔法理論與實務手冊
 
  這是一本足以列為經典之林的神祕學著作。
 
  西洋神祕學是匯聚了赫密斯教派、諾斯替教派與卡巴拉等思想,所鎔鑄而成的龐大體系。當中涉及的神話與宗教類別之多,往往需要一般人用一生之力才能耙梳整理,乃至實修體悟。但本書的作者做到了,在中文文獻極度稀缺的情況下,華人界竟然誕生了這一本魔法的理論與實務手冊,標誌著全新的魔法時代已然來臨。
 
  魔法之所以迷人,並不在於它繁複的儀式以及世俗的應用層次,更在於它精密的宇宙學架構以及它對全人發展歷程的深刻理解。當潛心於探究無意識的深度心理學指出了共時性的存在,量子物理學對微觀系統的觀測,兩者共同挑戰了物質與心靈的疆界時,神祕學卻以其超凡的哲思與體驗,早早指出了兩個世界的聯繫。
 
  對神祕學與宗教的心理學研究當以榮格的觀點為最首要。榮格相當傾慕易經與道教,對占星做過深入研究,同時對煉金術情有獨鍾(後兩者都傳承了赫密斯教派的濃厚思想)。此外,他也不只一次被批評為披著基督教外衣的諾斯替教徒。易言之,諾斯替神話同樣是他心理學理論的重要養分。但根據榮格晚年的祕書亞非的說法,榮格是在晚年才開始研究猶太教與卡巴拉的。在那之前,他對猶太教的理解主要源於他的老師佛洛伊德,因此充滿了誤解。我們很可以推測,卡巴拉強調兩極與平衡的動態體系必定會使榮格相見恨晚。
 
  在龐大的祕術哲學裡,其實分享著共通的理念,那就是:萬物同源。正因萬物皆出於一,轉化才因此變得可能。在這個觀點下,煉金術強調的是藉由物質的轉化來使精神的變化產生可憑依的對象;魔法師的修練則是運用儀式來關照內在的神聖火花,逐層開展,練就光之身。這其實就是煉金術名言:「我們尋找的黃金不是世俗的黃金。」的另個版本。此處的光之身應當被理解為人人內在的完滿自性,一個完整的人格領域,是六祖慧能「何者是你本來面目?」的探詢。
 
  事實上,學習神祕學常常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逃避世俗義務的錯誤印象。縱然在某些版本的諾斯替神話裡,人的肉身雖然是讓神聖火花受到囚禁的牢籠,但從完整的角度而言,肉身與物質世界卻不是我們應該割捨的對象,臨床工作屢屢讓我明白,因限制(不論是命運、肉身還是其他)而帶來的苦難,往往是人開展出深度,開展出意義的前提要件。
 
  這一點,我與作者的觀點相同,我們的目的是追求覺醒。至於覺醒之後的狀態是什麼形象(是小耶穌梅特塔隆還是本來無一物?),那都只是言詞上的分別而已。
 
  猶如佛教後來有了小乘、大乘、與密乘的分別,後者逐步建立起以手印、儀軌、及咒語為基礎的具體實修步驟。神祕學也漸漸地從理論開展出不同的魔法儀式,這些儀式構成了本書的後半部。
 
  從我的觀點來看,儀式的目的是為了穩定身心,其效果和正念相仿。都是要將意念固定在身體的運動與步驟的施行上,不使放逸。徒有理論人還不足以覺醒,魔法儀式之所以強調向四方的祈請,這是為了神聖化我們的居所,也神聖化我們的內心。而儀式本身也與符咒一樣,自成一種象徵。象徵是用來做為人類與神聖世界之間的橋樑。從而使我們在接觸上位的力量時能夠得到緩衝,同時也提供了魔法師可以用來運思的憑藉。
 
  還請注意,儀式與符咒這樣的象徵與憑藉其實也就意味了心念的力量。無形無相的空無與帷幕是有力量的,而假托於文字和語言的心念也是有力量的。當我們的心念被投向或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時,促動了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的進展。當它在睡前於你腦海中奔馳不停時,不也讓人失眠了嗎?魔法的儀式就統合了這兩者,讓心念能透過它傳遞向無盡的虛空,同時也允許虛空的力量向魔法師回流。
 
  那虛空可以是我們尚不瞭知的原動天,也可以是廣大無邊的潛意識。請讀者允許我同時使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吧!在深度心理學裡,神祕學所描繪的世界主要是一種象徵(包含生命之樹與希臘的天體模型),象徵著渾沌與秩序並存的內在宇宙。我們是藉由對內在宇宙的理解,從而建構出對真實宇宙的想像的。
 
  在這一點上,我認為神祕主義者早心理學一步建立起了對潛意識的現象學研究,而現代人的工作則是找出更適切的語言來註解它。本書作者丹德萊恩率先做到了這一點,我深深敬佩!所有教導人走向完整的學科都是心理學工作者的老師,關於此點,我深信不疑。
 
愛智者書窩版主/鐘穎

自序
 
  本書的內容,大多數都是整理自臉書粉絲專頁《一個台灣巫師的影子書》所發佈的文章,這個粉專創立自二〇一六年的冬至,冬至在威卡的年輪之中,為新年度的起點——太陽聖子的誕辰,這其中當然有著對自己的期許,也就是我想好好的撰寫一本影子書。
 
  影子書是巫師、女巫用來記載自己的咒語禱詞、配方比例、儀式步驟、實修心得、理論觀念的筆記本;換句話說,影子書裡面的內容本身,會因為每個儀式工作者所傾向的研究方向與工作內容而有所差異。
 
  我個人最早接觸的信仰工作是威卡,這是一個自由度相對較高、入門門檻相對較低的信仰,而威卡還有一個有趣的特色,便是咒術工作的運用,威卡允許工作者操作治療、平衡與保護性的正面咒術,呼請特定職能的神祇,來幫助自身如願的,因為普天諸神都是威卡父母神的萬千顯化。
 
  而後來,隨著對於威卡神學觀與儀式工作的深入探索,我探詢到威卡更深一層的層面,如果我們對其追本溯源,會發現在威卡的信仰工作背後,蘊藏著西方的神祕哲學與西方儀式魔法的內涵。
 
  也因此,我開始探觸西方神祕哲學與儀式魔法,這一頭栽入可不得了,我赫然發現這些古老的精神傳承,竟帶有如此精妙且深刻的內涵,從這些精神傳承之中,發展出了影響後世許多信仰工作的神學觀、世界觀與妙體觀,與作為實踐方式的儀式形式。
 
  但很顯然,這些神祕哲學與儀式魔法工作,在西方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是受到過中斷與誤解的,也因此有些工作的操作本身,因為繁文縟節的積累,而變成對於現代人而言太過繁雜而難以銜接的狀態;還有另一些儀式工作本身,是在欠缺了一個完整的信仰核心價值的狀態下,以偏重於個人物慾與情緒的滿足為前提,來執行可能會導致人偏激或迷失的儀式。
 
  所以我想做的,是透過自身的實修角度,來嘗試著建立起一個信仰工作的系統;當然,這個建立系統的工作,肯定有很多當代的宗師級人物做的比我還要好、還要完整,但我們不妨這麼去思考,每個人的存在、思維、想像、感受、意志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都各自掌握著映射神性之光的一個面向。
 
  在古代的先哲們,在同樣一道啟蒙之光的啟示之下深受觸動,遙想古聖先賢所經歷的那個永恆的當下,那是多麼純粹而聖潔的瞬間;為了銘記並傳承這樣的觸動,人類以特定的語彙、形象與工作來表顯這道神光,隨著時空的演變,在每個人的靈性體悟之中,形成了各宗各派的精神傳承,反映著不同面向的神性深度,但同時也混雜著人性各種各樣的權謀、需索與欲求。
 
  於是傳承在一次又一次的解釋之下越發複雜、儀式在各種不明就裡的習俗與禮節的堆疊下,被不假思索的執行著,我們近乎斷裂了最初得見神光的那種直觀力。
 
  儀式並不如此繁文縟節、神性並不如此晦澀難解,我們與這股精神力量的聯繫,並不會因為某種傳承思想的失傳、或某個儀式配方你不會操作、某個玄祕的神名你不會誦唸,而失去這樣的連結。綜觀古今,有多少偉大的精神傳承就此消失於時代的變遷之中、又有多少精密的儀式祕法就此湮滅於歷史的巨輪之下,我們會因此失去自我救贖的機會嗎?
 
  不會。
 
  學習很重要,但如何在文字與資訊的各種歧異之中、在各種崇拜權威與主流的迷思之中、在各種思想潮流的競逐與裂解之中,依然保有那一份純粹且融會貫通的直觀力,依然能看見那異中存同的暗流,看見那適合自身的道途,我想才是更重要的。
 
  這本書,並不講什麼絕對的標準、真理、正統或解答,有的只是試圖以原初且純粹的眼光,來觀見人與神性的互動;每個人都有自我啟蒙、自我救贖的能力,它並不限定在某個傳承或組織的入門之中。
 
  所以,我將本書定位為影子書,它是屬於撰寫者本身的心得與體悟,也是儀式工作如何操練的紀錄,用身為一個台灣人的角度,來學習西方神祕哲學、實修西方儀式工作,就跟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許多記載咒術或儀式的莎草紙、卷軸、書本一樣,它們有著那個時代的信仰或價值觀、也帶著那個時代的儀式風格,我們並不會全盤接受,更不會奉之為圭臬。
 
  但我們會在各種層次的學習、歷練與證悟之中,學會辨識出那些對生命的成長、與更偉大的動態平衡有益處的部分,這些資訊可以讓我們借鑒與參考,從而幫助我們建立自身的信仰工作與開展自身的靈性道途,從而成就自身之所是。
 
  這本書僅是其中一種路徑與方法,希望傳達給讀者知道,所謂信仰的道途會在每個不同的個體之上,綻放出不同的靈性之花,除此之外還有成千上萬條道路,願本書的內容能帶給您幫助與啟發。
 
  非常感謝楓書坊文化出版社的支持,非常謝謝編輯陳依萱一直以來的協助與鼓勵,是諸位的全力相助,這本書才有出版的機會。非常感謝台巫影書的讀者們,一路的支持、互動與交流,創造出了各種思考方向的火花,才能促使我對於信仰工作的建立越發完整;紙短情長,只能誠摯的感謝大家!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常在想,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外國的奇幻故事特別有魅力?或許是因為我們太習慣將自己的傳統文化視為「落後」或「過時」的產物。因此,當看到一個名字明確指向台灣的作品,試圖建立一套屬於我們自己的魔幻體系時,內心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興奮感,像是看到自家孩子終於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一樣。我對這種「在地化建構」的嘗試抱持高度期待。這不僅僅是換個場景、換個名字,而是要看作者能否成功地解構和重塑我們對「靈異」或「神祕學」的認知框架。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台灣的地理、歷史創傷,甚至是特定節慶的氛圍,轉化為推動情節的動力,那這本書就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更像是一份關於台灣精神的田野調查報告,只是披著奇幻的外衣罷了。

评分

不得不說,現在的出版品,如果沒有一點獨特的視角,很容易就被市場淹沒。但光看這個書名,我就嗅到了一股「非主流」的氣息,這點我很欣賞。在主流文學經常聚焦在都市白領的困境或情愛糾葛時,能有人願意深入挖掘我們社會底層,那些與土地、與祖靈連結甚深的群體,是非常難得的。我猜測,這本書裡的角色心境可能非常複雜,他們既可能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又必須背負著傳承的重擔。這種內在的撕扯,往往能激發出最真實、也最動人的戲劇張力。我希望作者在描寫主角的掙扎時,不要過於浪漫化他們的「巫師」身份,而是讓讀者感受到那種作為邊緣人的孤獨,以及他們在履行職責時所必須付出的代價。那種寫實的厚重感,遠比華麗的法術設定更耐人尋味。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個字體選得真是很有味道,有一種古老卷軸的感覺,讓人一看就知道不是什麼輕鬆的現代小說。雖然我還沒翻開內頁,但光是那個美術風格,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作者在氛圍營造上的用心。設計師肯定花了不少心思去捕捉那種帶點神秘、又有點鄉土氣息的氛圍,那種在台灣巷弄深處、老舊廟宇邊緣才聞得到的氣味。我猜測,裡面的情節大概也不會是那種走好萊塢公式的套路,搞不好會有一堆我們台灣人才懂的在地梗,像是夜市裡哪個攤位的老闆其實是某個厲害的守護者之類的。希望作者不要辜負了這精緻的包裝,能夠把故事的層次堆疊得像九層塔一樣豐富,讓人一口咬下去,先是香氣撲鼻,接著才是各種複雜的層次在口中爆開。光是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重溫那些似曾相識的台灣魔幻角落,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评分

聽說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偏向內斂,沒有太多花俏的詞藻。這對我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過度堆砌的描述有時反而會讓人覺得虛浮。我更喜歡那種「惜字如金」的筆法,特別是在處理涉及靈性或儀式的部分。例如,描述一個符號的描繪,或者一道法訣的念誦,如果能用最簡潔的語言,卻能激發讀者腦海中最複雜的畫面,那就太厲害了。我希望作者能掌握好「留白」的藝術,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必須自己動手去填補那些被省略的細節,與書中的「巫師」一同在腦海中進行那些神秘的召喚或儀式。這種主動參與的閱讀體驗,遠比被動接受情節來得深刻和難忘,這也是我對優秀作品的終極期待。

评分

最近讀書的習慣有點跑偏,總喜歡找那種讀起來需要花點腦筋,但回味無窮的作品。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地域色彩和隱晦的暗示,讓人不禁好奇,所謂「影子書」到底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甚至有點禁忌的知識?在台灣這個土地上,民間信仰和傳統儀式那套複雜的系統,往往比許多文學作品描寫的更引人入勝。我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將那些我們從小聽到大、卻從未真正理解的咒語、符籙,或是那些只在特定時間點才會出現的儀式,巧妙地融入一個連貫的故事線裡。如果能把那種「你以為是迷信,其實是真實力量」的拉扯感寫出來,那才是真正的功力。畢竟,要讓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信服故事裡的「巫師」不是在演戲,而是真有其事,需要極高的細膩度和對在地文化根源的掌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