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賢中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研究方法
  • 哲学史
  • 思想史
  • 学术研究
  • 方法论
  • 中国思想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知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首先探究近現代學者們的各種研究方法,析論各種方法的研究目的、對象、歷程、成效與操作方式;其中也包括古代哲學所不易言說之「悟」的直覺方法;從各種不同類型之方法,對比它們在意義解讀、理論重構的方式與規則,並釐清各種方法之異同,發展出「思想單位」研究方法,此方法可對應古代文獻作者及經典詮釋者動態的思想內容,也可以用靜態的架構予以分析,其兼具靜態的形式與動態的內容,各層次向其他層次開放與滲透,透過「思想單位」情境構作與情境處理的交互作用、思路統整,各思想單位相互聯繫所建構的系統,有助於呈現中國哲學本身的理論性,且可使中國哲學朝跨領域研究之方向開展,建立現代之中國哲學。
 
  作者匯總自己三十多年來研究中國哲學方法論之作,在原典詮釋以及跨領域應用方面都具有實際的可操作性,可以為學界提供方法論上新的視角、新的啟發,並有效推動這個議題的活躍與深入。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西方美学思潮的流变与重构》的图书简介,旨在探讨西方美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核心议题的转向,并尝试对其当代困境进行批判性反思和理论重构。 --- 图书简介:西方美学思潮的流变与重构 导言:审美经验的古老追问与现代困境 自古希腊人开始对“美”进行系统性哲学探讨以来,西方美学思潮便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着艺术、文化与人类精神生活。然而,进入二十世纪后期,随着技术理性、消费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冲击,传统美学赖以建立的“崇高”、“和谐”与“再现”等核心范畴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本书《西方美学思潮的流变与重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对西方美学发展脉络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并着力探究在后现代语境下,美学如何能重新获得其批判性与建构性的力量。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美学史罗列,而是旨在追踪几个核心议题——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在不同时代美学家那里是如何被界定、被挑战,并最终走向新的分野的。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基础究竟存在于何处?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表达,还是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以及,在“艺术终结”的论断声中,我们该如何理解当代艺术实践的意义? 第一编:古典奠基与启蒙重塑——审美经验的形而上学基础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目光投向西方美学思想的源头,即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如何确立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框架。柏拉图视美为真、善的显现,将审美体验提升至形而上学的层面;而亚里士多德则通过对悲剧的分析,为后世确立了艺术的认识论功能——“净化”(Catharsis)与对普遍性的摹写。 随后的章节将深入探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美的“神圣光辉”的理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和谐秩序的回归。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启蒙运动时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被视为西方美学史上的分水岭。本书将重点分析康德如何成功地将美感判断从客观真理与主观快感之间解放出来,确立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核心概念。我们不仅会审视康德美学的普遍性诉求,也会批判性地考察其将审美判断置于主体先验结构之中的局限性。紧接着,席勒的“游戏冲动”与谢林的“艺术直觉论”如何试图调和康德的二律背反,将美学的中心从判断转向了创造主体及其创造活动本身,为浪漫主义思潮铺平了道路。 第二编:十九世纪的冲突与转向——主体性、历史性与价值重估 进入十九世纪,美学开始从纯粹的哲学思辨转向对社会、历史和个体生命经验的关怀。本编首先考察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艺术中的体现,他将艺术视为精神自我显现的阶段性形式,并提出了著名的“艺术的死亡”命题——即在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艺术将让位于哲学与宗教。 然而,黑格尔的宏大叙事很快遭到了来自两个方向的挑战:一是叔本华对意志哲学的深化。叔本华将审美体验视为暂时摆脱生存意志痛苦的片刻宁静,这预示着美学将更加关注非理性的、生命力的层面。二是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通过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辩证分析,尼采重塑了艺术的权力:艺术不再是对“真”的反映,而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与“此在”的肯定性创造。 本编的重点还包括对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思潮中“再现”问题的深入探讨。艺术家们试图更精确、更科学地描绘社会现实,这使得美学不得不直面艺术与社会实践的张力,以及艺术作品所承载的社会历史责任。 第三编:现代性的危机与美学的谱系学考察 二十世纪的美学发展轨迹,清晰地标记着现代性的自我解构。本编将首先聚焦于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考察形式主义的胜利。例如,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如何将艺术作品的价值彻底从其所再现的对象中剥离,聚焦于作品自身的结构与关系。 随后,本书将展开对关键理论家的批判性考察: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分析,揭示了灵光(Aura)的消逝与艺术的大众化潜力,探讨了艺术的政治维度;阿多诺则在“否定辩证法”的框架下,对技术理性统治下的文化工业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认为真正的艺术必须保持其异质性和痛苦的真实性,以对抗同化的文化逻辑。 我们还将详细梳理现象学美学(如英伽登)和存在主义美学(如萨特)的贡献。萨特如何将创作行为视为一种自由的投射和选择,将艺术的意义锚定在行动者的自由意志之上,这为后来的主体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编:后现代的解构与美学的重建路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直面当代美学的核心挑战。在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浪潮下,诸如德里达、福柯等思想家对宏大叙事、中心权威和稳定意义的批判,直接冲击了传统美学关于“艺术作品的统一性”和“作者意图”的论断。 我们将深入剖析詹明信关于“后现代的状况”的论述,探讨拼贴、混杂与挪用如何在当代艺术中成为主要的创作策略,以及这如何模糊了“高雅艺术”与“低俗文化”的界限。同时,我们也会讨论对传统美学范畴的“去中心化”尝试,例如在生态美学、感性政治学等新兴领域中,审美经验如何被重新放置于身体、环境与社会权力关系之中。 重构的可能之路: 本书的终极目标不在于宣告美学的终结,而在于寻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径。我们尝试论证,即使在意义趋于流散的时代,对“感性经验的丰富性”和“批判性想象力”的追求仍然是美学不可推卸的责任。重建的美学,应当是审慎的、植根于具体情境的,它拒绝任何形式的独断,但仍致力于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权力运作,并为新的审美相遇提供理论的可能空间。 结语 《西方美学思潮的流变与重构》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清晰的理论地图,以导航西方美学这片复杂而充满魅力的思想疆域。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历代美学家的洞见,更要准备好参与到对“何以为美”“何为艺术”的持续争论之中。本书献给所有对艺术的本质、对人类感性经验的深度保有好奇心的研究者与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賢中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國家圖書館臺灣漢學講座、中國哲學學會理事長、臺灣哲學學會秘書長及副會長等。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思想方法、先秦名家哲學、墨家哲學、中國邏輯學等,發表相關期刊論文六十餘篇。著有《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墨學——理論與方法》、《公孫龍子有關認識問題之研究》、《墨翟先生請留步》、《名家哲學研究》、《墨子》(導讀及譯注)、《韓非,快逃!》、《墨子》(上、下兩冊,導讀及題解);合著有《哲學概論》、《中國哲學概論》、《墨翟與《墨子》》等書。
 

图书目录

自序
 
第壹部分 研究方法總論
第一章 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之回顧
一、哲思方法與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對象與歷程.
三、原典內容的確立與文意的理解
四、文意理解、詮釋後的理論性建構
五、哲學理論之比較與批判
六、創造性的哲學思考與工夫實踐
七、小結
 
第二章 中國哲學中的直覺方法
一、中國哲學人文精神的內涵與特徵
二、邏輯思辨的侷限
三、直覺的類型與方法
四、直覺方法在把握人文精神上的作用
五、小結
 
第三章 思想單位研究法
一、思想單位的構想
二、思想單位的結構與遞演關係
三、思想單位中之推理
四、思想單位研究法之應用與限制
五、小結
 
第貳部分 詮釋與參照
第四章 論合理性標準在詮釋過程中的作用與限制
一、合理性標準的定義與內涵
二、合理性標準中的證成合理性
三、合理性標準間的相互關係與限制
四、小結
 
第五章 論「概念」載遞哲學思想的作用與限制
一、概念的形成與分類
二、概念的層次
三、概念的作用與限制
四、概念與哲學理論的關係
五、建構中國哲學史概念體系的可能方法
六、小結
 
第六章 文本詮釋意義飽滿度與詮釋典範
一、何謂意義飽滿度
二、以思想單位檢視《論語.學而》第一章
三、意義豐欠的判斷標準
四、思想單位對比分析與詮釋典範
五、小結
 
第七章 以名家為參照的《莊子》解釋――論參照系的運用
一、參照系與解釋的關係
二、參照系運用的條件與限制
三、《莊子》與名家語詞的相似與問題意識的內在聯繫
四、《莊子》與名家理論立場的比較
五、小結
 
第八章 先秦儒家與法家實踐向度詮釋的方法與意義
一、實踐與意義世界
二、《論語》中基於教導的表述與詮釋
三、《韓非子》中基於說服的表述與詮釋
四、實踐向度詮釋的方法與意義
五、小結
 
第參部分 理論重構、比較與創造
第九章 傳統思想的現代重構與轉化――以墨、荀為例
一、理論重構的類型
二、順向重構
三、參照重構
四、擴展重構
五、小結
 
第十章 先秦儒、墨思維方法之比較
一、儒、墨「故」概念分析
二、儒、墨之「理」與「類」
三、墨家與孟子「類推」
四、「故」、「理」、「類」與思想單位
五、小結
 
第十一章 墨家「非攻」與《聖經》有關「戰爭」思想之比較
一、墨子「非攻」的思想單位
二、《聖經》中有關戰爭的思想單位
三、墨家「非攻」與《聖經》中「戰爭」思想之比較
四、小結
 
第十二章 創造性哲學思考方法
一、不同層次的詮釋背景與創造性詮釋的主客觀條件
二、「思想單位」之情境構作與創造性詮釋
三、「思想單位」之情境處理與創造性詮釋
四、小結
 
引用書目
索引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6041
  • 叢書系列: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本書名為《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其中「路」為「道」字之本意。「路」有起點、終點、過程、方向,也有方法、規範之意。本書不是直接肯定中國哲學之道,而是在這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嘗試說明一種研究中國哲學方法的可能性,理解、詮釋、重構、創新中國哲學的可能性,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激盪、匯流中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書名中「可能之路」只是揭示眾多可能性之一,希望這些想法能有拋磚引玉之效。
 
  撰寫此書的問題意識
 
  四十多年前剛進哲學系上中國哲學史的課,雖然集中注意力仔細聽講,但許多地方還是聽不懂。對於中國哲學有一籠統的印象,十分豐富而深刻,其中確有人生大智慧,但不易把握,也說不清楚;特別是與西方哲學做比較時,西方哲學的概念定義很明確,思想論證有條理,哲學架構有系統,比中國哲學容易學習。日後,逐漸累積所學終於可算入門,就開始思考面對高深的中國哲學,有什麼工具可以幫助學習者入門;三十多年前取得博士學位,也經歷了嚴格的學術訓練,對於中國哲學的領悟稍有所得,但對於現代人而言,許多古人的智慧日用而不察,甚至對於傳統思想文化的疏離與日俱增;因此繼續思考有什麼研究方法得以深入中國哲學,使研究者有路可循,一探中國古代哲學之堂奧。於是,這些年來中國哲學的方法問題始終是筆者主要關注的議題。
 
  結構與各章內容大要
 
  筆者發展了所謂「思想單位」的研究方法,處理古典文獻時一方面有可分析的單元,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共通的結構下進行比較與融合。從思想單位的結構來看,若視本書各層面思想之總體為一思想單位,其中第壹、貳部分偏向情境構作,第參部分著重情境處理。在情境構作層面,要說明的包括: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有什麼與是什麼;情境處理層面,要處理的包括: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所以然、會怎樣與要怎樣等相關的問題。當然,每一部分,及各部分的章、節,也可視為一思想單位。並且,其中的各思想單位又是由更小、更細緻的思想單位所構成;思想單位既有其形式,也蘊含著內容。這本書雖然著眼於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方法,但方法的操作必須藉諸實例材料,因此也涉及先秦諸子各家的思想內容。
  
  傳統上,研究中國義理之學的學者一般來說並不重視「方法」,認為基本功就是熟讀原典,多多閱讀歷代注疏,靜心思考,久而久之潛移默化,熟能生巧,自然可以融會貫通。筆者個人學習的體會是,中國哲學從家派、經典、專題、分期史到整部中國哲學史是一個整體,每一部分都與整體有關,經由學習,這整體從十分模糊到逐漸清晰,要經歷一段漫長的過程。不像西方哲學,其內容分析、論證性強,可以相對清楚地掌握某些定義、學派、主義。中國哲學在與西方哲學交流對比之後,似乎也應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論。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中國古代哲學家是如何思維而產生他們的哲學思想?其次,近年來學者們研究中國哲學時,針對不同材料,使用哪些研究的方法?第三,從各種研究方法中呈現出哪些「方法」本身的不同特性、觀點與面向?第四,各種研究方法要如何操作,其操作步驟為何,各步驟間如何銜接配搭?第五,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所要達到的研究目標為何,及其達成的效果為何?這些問題構成了本書的第一章〈中國哲學方法論研究之回顧〉。
 
  本書第二章〈中國哲學中的直覺方法〉,是在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維、體悟、表達方式中,掌握中國哲學的人文精神與主體性,並指出相應於中國哲學特色的直覺方法。雖然,中國哲學也有不少理性思辨的內容與材料,但是它常給人的印象是許多直覺性、經由感悟而來的內容與特殊表述方式,因此必須指出某些材料在研究時,若僅採用西方客觀、分析性的邏輯思辨方法來研究中國哲學,有其無法對應的不足之處,因此在第二章說明了中國哲學中的直覺方法,此方法既是古人產生其哲學的方法,也是研究者可以採用的研究方法。
 
  從古代哲學家的思維方法到現代學者研究中國哲學的方法,兩者是否有其共通之處?從中國哲學的獨特性與西方哲學的相通性,能否發展出相對普遍適用的方法?基於此一方向的思考,發展出了第三章〈思想單位研究法〉。這是從「方法」本身所關注的不同面向,及研究對象的性質異同,逐步構思而成。既有其可分析性的結構層次,也有相互關聯的互動融合;既有客觀的形式,也容許主觀感悟的差異。不僅與研究材料的思路發展有關,也與研究主體的思維方式相契合。思想的「單位」具有詮釋、處理研究材料的可分析性,也具有組合成理論整體的聯繫性。
 
  以上,前三章構成了本書的第壹部分「研究方法總論」。本書的第貳部分「詮釋與參照」,及第參部分「理論重構、比較與創造」是對比各種研究方法的操作步驟,經過歸納整理,再針對研究歷程的各階段重點所進行的分章探討。
 
  第貳部分環繞在:詮釋的合理性、概念符號、詮釋意義、參照系、及實踐意向等五方面。第四章〈論合理性標準在詮釋過程中的作用與限制〉,指出原典材料在進行詮釋前,詮釋者已經隱含著一些內在的標準;簡單地說,要將古文解釋成什麼、解釋到什麼程度才能使自己理解、讓別人明白,或符合學術的要求,這裡面已經存在一些不同的合理性標準,此章聚焦說明這些合理性標準的內涵。第五章〈論「概念」載遞哲學思想的作用與限制〉,基於對「以語言學為中心的研究模式」之反思,說明構成中國哲學文獻材料文字、概念的特性為何,及不同層次、性質的概念、範疇組合要怎樣承載思想,思想可以轉化為語言、文字,但並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以用概念、語文來表達,對於文字、概念傳遞思想的方式與限制,是本章內容的重點。第六章〈文本詮釋意義飽滿度與詮釋典範〉,以「思想單位」研究方法,檢視《論語.學而》第一章,考察歷代註解,包括:何晏《論語集解》、皇侃《論語集解義疏》、邢昺注疏、朱熹《集注》及簡朝亮《論語集注補正述疏》等,比較各家對《論語.學而》第一章註解詮釋意義飽滿度的差異性,進而說明經典詮釋典範之特性。第七章〈以名家為參照的《莊子》解釋──論參照系的運用〉,則論述人們在詮釋一文獻時,往往會利用他先在的知識架構或較熟悉的理論系統作為參照,然而並不是任意的思想都能成為解讀所有研究對象的參照系,因此本章以詮釋《莊子》某些篇章時,用名家相關思想參照,作為一具體的例證,來說明運用中參照系進行詮釋時有哪些條件與限制,進而比較《莊子》與名家理論立場之異同。第八章〈先秦儒家與法家實踐向度詮釋的方法與意義〉,是以強調實踐性的學派思想,論述其詮釋的方法與以純粹建構理論性材料的詮釋方法之不同,透過孔子與韓非子相關文獻的對比,指出掌握作者之「意向」,在詮釋實踐性學派思想的重要性。
 
  第參部分是奠基於掌握詮釋要點與方法之後,所進行的理論重構、比較與創造性哲學思考,基本上都運用了「思想單位」研究方法。包含第九章〈傳統思想的現代重構與轉化──以墨、荀為例〉,說明理論重構的類型、目的、作用等方面;並以墨、荀「尚賢」思想為實際範例,說明理論重構的操作過程;且指出理論重構與創造性詮釋之間的關係。第十章〈先秦儒、墨思維方法之比較〉,首先指出思維方法的三要素:故、理、類三概念,並運用此三概念作為比較根據,從孔、孟、荀及墨子文本中擇取推論性段落,分析各家對故、理、類的使用,進而構作思想單位,比較儒、墨倫理思想之異同。第十一章〈墨家「非攻」與《聖經》有關「戰爭」思想之比較〉,運用思想單位中的情境構作、處理與融合三層面,以及其中主要的問題,構成可比較的標準,指出墨家與《聖經》中有關戰爭與非攻思想所蘊含的價值根源、價值原則與行為規範間的異同。第十二章〈創造性哲學思考方法〉,為本書最後一章,指出各種研究方法的目的趨向:如何從傳統文獻的詮釋者,轉化為哲學思考的創發者;透過傅偉勳先生所提出:「創造的詮釋學」,申論創造性詮釋「五謂」之方法特徵;指出創造性詮釋的前提與條件為何,並透過思想單位中的情境構作與情境處理為解析參照,從各主要問題的深化,論述創造性哲學思考須關注的面向與操作方式。
 
  此書材料與感謝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計十二章,增補、彙整與改寫自十二篇期刊論文、兩篇專書論文及三篇研討會論文。其中第七章〈以名家為參照的《莊子》解釋──論參照系的運用〉為科技部104年度專題研究計畫:「莊子與名家思想的內在聯繫」(MOST 104-2410-H-002-227)的研究成果。第三、五、八、十、十二章中的大部分內容,為科技部105年度專題研究計畫:「先秦邏輯史研究」(MOST105-2410-H-002-122-MY2)的研究成果。很感謝科技部提供這三年(104-107)經費的補助,使筆者的研究工作可以順利進行,並且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修訂完成本書的相關章節。
 
  本書中的許多論文雖發表於近幾年,但其中思想的醞釀、反思、沉澱、理論建構與修改,卻有二十多年之久。感謝在許多場國內外研討會中學者們的批評、挑戰與回饋,使筆者有機會思考改進之道;感謝許多期刊審查者以及本書審查人的寶貴意見,使筆者得以精益求精地修改論文;也感謝許多修課的碩、博士生在課堂上熱烈的提問與討論,讓我深深體會教學相長的喜悅。本書中許多方法的細節還在發展中,需要有更多感興趣的讀者實際操作,才能呈現那些思考工具的效用與限度,期待專家學者們多多指教。

用户评价

评分

每當我在閱讀一些關於中國哲學的方法論著作時,我總會留意它如何處理「詮釋的權威性」問題。對於經典文獻,我們究竟該抱持何種姿態?是將之視為一個需要不斷被「解密」的密碼本,還是視為一個與當代讀者進行對話的伙伴?這種立場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後續研究的走向。我比較欣賞那種強調「詮釋的開放性」與「學術的自我修正」的立場。 如果這本探討方法的書,能夠提供一個框架,讓我們去界定何時該「忠於原文的歷史語境」,何時又該「勇敢地進行當代轉譯」,這對年輕一代的研究生來說,無疑是極其寶貴的指引。畢竟,研究方法不僅是工具箱裡的一套工具,它更是一種哲學性的承諾,關乎你如何看待知識的生產與傳承。我期望它能教會我們,如何在一堆相互矛盾的註疏和爭議中,建立起一套自洽的、可辯護的學術論述,這比任何單一的結論都來得重要。

评分

這本哲學領域的著作,從書名來看,似乎是在探討如何系統性地、有條理地去切入與理解中國傳統思想的豐富內涵。對於我們這些長期在華人文化圈中浸淫,卻又試圖用更為現代、更具批判性的學術工具來審視老祖宗智慧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條充滿吸引力的線索。我個人是比較著重於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的交會點,特別是朱熹理學的「格物致知」如何受到佛教心性論的深刻影響,進而形成一套內外兼顧的工夫論。 一個好的研究方法論,必須能夠跳脫出傳統詮釋學的窠臼,不只是停留在文獻考據的層面,更要能建立起一個可以反覆驗證、公開討論的分析框架。過去許多對中國哲學的研究,常給人一種過於龐雜、缺乏清晰脈絡的印象,彷彿每位大師都是一個獨立的宇宙。如果這本書能夠成功地梳理出幾條清晰、可操作的路徑,幫助我們區分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在方法論上的根本差異,那將是極大的貢獻。譬如,如何界定「道」的層次性,是純粹的本體論探討,還是更偏向於一種規範性的倫理實踐?這些問題的釐清,仰賴的正是嚴謹的方法論指導。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的工具,例如如何將結構主義或現象學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對先秦諸子的文本解讀之中,而不是生硬地套用,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评分

對於在台灣深耕傳統學科的學者而言,我們習慣於一種紮實的、文獻為基礎的治學風格,這得益於早年一些大儒的學風影響。然而,面對國際漢學界日益增長的量化分析和跨文化比較的趨勢,我們必須思考,我們的研究方法是否顯得有些單薄。我特別期待這本書能夠觸及「跨學科整合」的可能性。例如,將美學、政治哲學乃至於中國早期的醫學思維,如何共同建構出特定時代的世界觀,納入到哲學研究方法的視野中來。 畢竟,中國哲學並非獨立於其社會文化結構而存在的純粹思辨活動。它深深紮根於禮樂教化、官僚體制以及宇宙觀的描繪之中。如果新的研究方法論不能處理這種「整體性」,只專注於純粹的形上學辯證,那它對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生存境況和思考脈絡,幫助其實有限。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運用細緻的文本分析(例如,對特定詞彙在不同典籍中意義漂移的追蹤),結合歷史社會學的視野,來建構出一套既能兼顧「細節的嚴謹」又能看到「整體圖景」的研究範式。這要求的不僅是學術技巧,更是一種宏觀的智慧。

评分

坦白說,台灣學術界對「方法論」的探討,有時候顯得有些「輕佻」,彷彿只要找到一個西方理論的標籤貼上去,新的研究就誕生了。這本書若真要有所突破,勢必要對這種學風有所反思。我個人對於那種試圖將中國哲學「徹底歐化」或「徹底日式化」的傾向,始終保持警惕。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發展出一套「植根於中國思想自身的邏輯」的方法體系,而不是單純地模仿他者的建制。 例如,在解釋「心」的層次時,我們是應該沿用笛卡爾式的二元對立來分析,還是應該回到孟子或王陽明那種「良知」與「事功」交融的複雜狀態?這背後考驗的就是研究者對「何謂有效論證」的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中國哲學傳統中,哪些環節本身就內含了某種隱蔽的方法論指導,而這些指導可能是我們在以現代學術語言重述時常常忽略掉的關鍵。它或許能幫助我們找到一種不那麼依賴外來學術語言的,更具內在力量的研究路徑,從而讓我們的研究成果真正具有東方思想的辨識度。

评分

光看這個書名,我就聯想到我們學院裡那些「為學有法」的討論,很多時候大家只是在口頭上討論「要讀懂」,但究竟「懂」的標準是什麼?是能背誦經典,還是能用當代的語言重構其論證結構?我比較關注的是,方法論的確立是否能幫助我們處理好「古今之爭」這個核心難題。中國哲學的研究,常常被批評為過度「復古」或「現代化」的兩極擺盪。若採取復古的態度,很容易淪為對經典的盲目崇拜,失去其批判的價值;若過度現代化,則可能將孔子、老子硬塞進康德或黑格爾的框架裡,失真嚴重。 我個人對於那種強調「活的傳統」的研究路徑是抱持懷疑態度的。所謂「活的傳統」,有時不過是替當代意識形態找歷史註腳的藉口。因此,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提供了一種審慎的「中道」?一種既能尊重文本脈絡,又能讓這些古老的思想在當代對話中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如果它能提供一套「診斷工具」,讓我們在面對如「天人合一」這類高度概括性的概念時,能精確地拆解出其內部的邏輯張力與歷史變遷,而不是簡單地將其視為一個靜態的、完美的整體,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小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