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思考的假象: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正面思考的假象: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塔莉.沙羅特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经济学
  • 乐观偏误
  • 认知偏差
  • 决策学
  • 风险评估
  • 自我欺骗
  • 幸福感
  • 批判性思维
  • 社会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理查.塞勒重磅推薦
  ★榮獲英國心理學會圖書獎、亞馬遜4.4星讀者推薦★
  ★TED專題演講超過260萬次點閱★
  ★《時代》雜誌(TIME)封面故事報導★

  ◤難道我們天生就愛正面思考,總是戴上玫瑰色眼鏡看世界?
  「樂觀」能讓鼓舞你不負此生、砥礪前行;
  「樂觀偏誤」卻會蒙蔽你的雙眼,一步步邁向危機!
  無論是金融分析師、世界領導者、新婚夫婦,
  甚至是洛杉磯湖人隊隊員,全都無法倖免。◢

  你是否想過:
  ・為什麼寧願負債累累,卻還是想買房?  
  ・為什麼明知股市有風險,卻還是要投資?  
  ・為什麼歷經恐怖浩劫後的記憶,往往會失真?  
  ・為什麼結婚時,都相信彼此能夠白頭偕老?  
  ・為什麼自己選擇的東西,會越看越喜歡?  
  ・為什麼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歐美各國選擇「佛系抗疫」?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我們永遠堅信明天會更好? 

  /正面思考——是一種天性,也是大腦的狡猾騙術/
  心理學家透過長期研究證實,無論種族、年齡、階級,人們對未來一樣都有不實的想望。這種天性被稱為樂觀偏誤,意即理所應當地認為未來會更美好。大部分人會高估將來的成就,而低估了離婚、罹癌或失業的機率。這樣的傾向深植於大腦,我們甚至難以察覺樂觀偏誤正在悄悄左右自己。

  作者提出諸多實驗證明,人在面對兩個相似的工作機會或旅遊地點時,一旦做出決定,就會對選中的越看越滿意。潛意識中,我們毫無根據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將會導向更好的明天。

  /愛你所擇——是一種決策力,或失控的樂觀?/
  失控的正面思考可能導致災難性的誤判,使我們選擇不做健康檢查、不塗防曬油,或拒絕開設儲蓄帳戶;但樂觀偏誤也像是守護並激勵你我的衛兵,讓我們放眼未來並持續前行。

  少了樂觀偏誤,我們的祖先可能永遠不會遠離部落、出外冒險;若非正面的信念,我們可能至今仍是一群穴居人,擠在一起夢想著光和熱。反之,如果每個人都是現實主義者,對未來不抱有樂觀想望,那麼恐怕滿街都將是憂鬱症患者,自殺人數也將激增。

  樂觀偏誤固然利大於弊,但難免讓人做出不理性甚至有害的選擇。與生俱來的偏誤縱然無法克服,但理解並正視偏誤的存在,我們當可取其利而避其害,真確了解自我,建立更踏實的人生。

  本書從心理學、神經腦科學研究出發,深度解讀「樂觀偏誤」這項思維特質,揭露「樂觀」的正反面向,同時結合大量有趣案例分析,層層剝除樂觀的外衣,為當今世代塑造出更為立體、深刻的樂觀新定義。

名人推薦

  國內好評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Min Lin(Min的投資說書小棧)
  一郎人生(心理學YouTuber)
  田定豐(作家、安眠書店主持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高堯楷(中醫師、暢銷書《養氣》《養心》作者)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樂觀像是把雙面刃,沒了樂觀,我們永遠不會想冒險;但過度樂觀,又會陷入偏誤,例如鬱金香狂熱、網路泡沫等過往無數個金融危機,都是因此而生。這本書以大量有趣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討人們的這項天性。唯有客觀理解,才能在後續決策中避免再次犯下偏誤。──Min Lin,Min的投資說書小棧

  國外好評推薦──
  理查.塞勒(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西蒙.拜倫-科恩(劍橋大學神經學家)
  泰瑞.魏格霍恩(KPMG企業策略及創新領導大師)
  理察.斯坦格爾(《時代》雜誌主編)
  大衛.伊格爾曼(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這本書真是太棒了。一位擅於講故事的科學家,所寫的一本迷人、引人入勝,且易讀的作品。──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精彩絕倫、極具獨創性並充滿嶄新洞見。這本書為心理學注入一股生動活力!——西蒙・拜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英國劍橋大學神經學家

  作者為樂觀賦予了全新且科學的解釋,甚至帶有一絲哲學意味。我願意將本書推薦給每一個人。——泰瑞・魏格霍恩(Terry Waghorn),KPMG企業策略及創新領導大師

  讀過她的故事後,你一定更能理解我們人類都如何思考、行動——我對此可是非常樂觀!——理察・斯坦格爾(Richard Stengel),《時代雜誌》(TIME)主編

  沙羅特善用其珍貴的天賦,帶領我們踏上一段關於希望、陷阱,以及大腦騙術的難忘之旅……必讀佳作!——大衛・伊格爾曼(David Eagleman),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作者以睿智的筆觸及觀點,闡述為何人們總是對生活抱有樂觀想像。本書是一場迷人的旅程,一步步揭祕為何我們總是滿懷希望,無論是對於未來,或是我們自身。——《紐約書評》(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太好看了!就算你之前深感不以為然,讀完本書也會恍然發現,自己的大腦正戴著一副玫瑰色的眼鏡——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美國國家公共電臺

 
书籍简介:未知的领域与思想的碰撞 书名:未命名作品:穿越迷雾的旅程 引言: 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真理与谬误交织,构建起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然而,在这片浩瀚的思想海洋中,总有那么一些被忽略的角落,一些尚未被完全探索的领域。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暂时放下既有的信念和习惯性的思考模式,踏上一场深入探寻人类心智、社会结构乃至宇宙奥秘的全新旅程。 第一部分:心智的边界与认知的重塑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探讨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以及我们在解读现实时所依赖的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认知结构。我们不会探讨任何已有的心理学理论,而是从一种近乎“零起点”的视角出发,审视“意识”本身是如何产生的。 章节一:感知与存在的悖论 本章将聚焦于感官信息的接收与大脑的构建过程。我们讨论的不是视觉皮层的工作原理,而是我们如何从纯粹的物理信号中,构建出一个连贯、稳定且可预测的“现实世界”。我们将提出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否仅仅是我们心智为了生存和效率而创造出的一个“最佳化模型”?本章会引用一些关于感官剥夺实验的非主流观察,探讨当外部输入被移除后,心智会如何“自发地”生成内部现实。这里的核心在于,我们将心智的构建过程视为一种“必要的欺骗”,而非对客观事实的忠实反映。 章节二:语言的陷阱与概念的桎梏 语言,作为我们交流和思考的工具,常常被视为解放思想的翅膀。然而,本书将深入剖析语言如何同时成为思想的牢笼。我们不会分析具体的语法结构,而是探讨“词语”本身如何固化了我们的思维模式。例如,当我们使用“因果关系”这个词时,我们是否无意识地排除了其他更复杂的、非线性的关联可能性?本章将通过分析一些古老语言中缺失的某些概念,来反思我们当代语言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盲点”。我们的目标是揭示,有时候,最清晰的表达往往掩盖了最深层的复杂性。 章节三:记忆的动态重构 记忆,是构建个人身份的基石。本部分将挑战关于记忆“存储”和“提取”的传统观念。我们不会讨论神经科学中的记忆痕迹,而是关注记忆在每次被调取时所经历的“实时编辑”过程。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新的创作。本章将通过一系列思想实验,探讨一个人的核心记忆一旦被微妙地修改,其身份认同和世界观将如何发生“雪崩式”的连锁反应。这里的重点在于记忆的“塑性”及其对未来决策的影响,这是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心理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反思与集体无意识的潜流 第二部分将视角从个体心智转向宏大的社会系统,探讨群体行为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但这绝非社会学或政治学的标准分析框架。 章节四:规则的起源与非理性秩序 社会规则的建立,通常被视为理性选择的结果。然而,本章将探究规则是如何在“无意识的共识”中悄然形成的。我们将分析那些看似毫无逻辑、却在特定群体中被严格遵守的习俗和仪式,探讨这些习俗在维持群体凝聚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绕过了理性的审查。这里我们不涉及任何特定的政治制度,而是关注“秩序如何自我组织”的底层逻辑,即一种超越个体意图的、涌现性的社会力。 章节五:价值的流动性与共识的脆弱性 价值判断,例如“美”、“正义”或“成功”,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本章将探讨这些价值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一种持续的、群体间权力平衡下的“暂定协议”。我们会模拟一个封闭社区中,一套全新的价值体系是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取代旧体系的场景,重点在于观察“共识”是如何在外部压力或内部矛盾激化时,瞬间瓦解或重塑的。我们感兴趣的是价值体系背后的“能量场”,而非具体的伦理学讨论。 章节六:技术的“隐形接管” 现代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本书关注的不是算法推荐或数据隐私,而是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环境因子”对人类心智的塑造作用。我们将探讨某些新兴技术如何通过改变我们的注意力分配和时间感知,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对“真实生活”的定义。这种接管是微妙的,它不通过强制命令,而是通过重塑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实现。本章旨在揭示技术如何成为一种新的、无形的“自然法则”。 第三部分:时间、空间与存在感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拔高,进入更具哲学思辨性的领域,探索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根本性体验。 章节七:时间的线性幻觉 我们习惯于将时间视为一条从过去流向未来的直线。本章将挑战这种根深蒂固的线性时间观。通过引入对“瞬间”的深度解析,以及对“重复性事件”中时间感扭曲的观察,我们试图揭示时间感可能是一种深层的生物学或认知需求,而非宇宙的客观属性。如果时间不是线性的,那么我们对“进步”和“衰退”的理解是否也需要被彻底颠覆? 章节八:空间的拓扑学与自我定位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是客观且可测量的。本章将探索心理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的复杂互动。当一个人置身于一个极度重复或极度陌生的环境中时,他的空间定位感会发生何种变化?我们将探讨“尺度感”——即我们如何判断大小、距离和位置——的心理基础,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存在感和渺小感。这是一种对物理环境如何被“心智地图”所重塑的探究。 结论:未知的邀请 本书的终点,并非提供一个终极答案,而是一份对读者心智的邀请函:邀请你们去质疑那些最基本的前提,去探索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结构内部的裂缝。真正的理解,可能并非来自于积累更多的“正确信息”,而是来自于拆解那些支撑我们现有世界的“基础假设”。这趟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唯有敢于直面心智和世界图景的模糊地带,我们才能真正拓展认知的疆界。 本书适合对象: 任何对人类心智的深层运作、社会规则的涌现性、以及时间与空间体验的本质感到好奇的读者,尤其是那些热衷于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审视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塔莉.沙羅特(Tali Sharot)


  國際知名認知心理學家、TED著名演講人。

  紐約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博士,現為倫敦大學學院實驗心理學系認知神經科學教授,以及「情感大腦實驗室」(Affective Brain Lab)創辦人。

  因其在情感、決策等以神經科學為基礎的研究而聲名大噪,被譽為以色列最傑出的女科學家之一。

  其研究成果散見於《自然》《科學》《自然神經科學》《心理科學》《新科學人》等國際知名科學期刊,並為《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波士頓環球報》《時代》《華爾街日報》、CNN及BBC等知名媒體撰文。

  她同時擁有心理學與經濟學的學位,在成為神經科學家前曾是一位以色列空軍,亦曾在金融界闖蕩多年。

  她在紐約攻讀博士學位時,親眼目睹了911事件並深受震撼,從此決心致力於研究情緒如何影響記憶。以此為契機,她踏上了探究「樂觀偏誤」的旅程。

  她在TED發表關於「樂觀偏誤」主題的演講,瀏覽次數已突破260萬。

譯者簡介

朱崇旻


  曾在美國居住九年,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是以小說為食的謎樣生物,時時尋覓下一本好書。喜歡翻譯時推敲琢磨的過程,並認為無論是什麼題材的書,譯者都應該忠實傳達作者的立場。興趣包含寫小說、武術、室內布置和冬眠。譯有《煤氣燈操縱》《深井效應》《謝謝你的指教》《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情緒致勝》《深度學習力》等書。

  聯絡請洽:joycechuminmin@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 言 半杯水的樂觀
 
Chapter1 控制人腦的幻覺──到底哪個方向才是「上」?
為什麼飛機下墜,卻深信自己往上飛?
視錯覺
大腦不會分別去辨識人的五官
猴子也對柴契爾錯覺有反應
認知錯覺
內省錯覺
選擇盲視
樂觀偏誤是守護身心的衛兵
 
Chapter2 動物也有時間概念嗎?──展望未來的演化
「心理時間旅行」是人類神奇的天賦
西叢鴉推翻心理學家假設
倫敦計程車司機有不尋常大腦
海馬迴會隨生存需求而改變
海馬迴的目的是模擬未來
額葉是自知之明的關鍵
 
Chapter3 樂觀是一種自我應驗預言嗎?──大腦如何將預測,轉變為現實?
是預言,還是成因?
會算術的聰明漢斯
畢馬龍效應
刻板印象的力量
從失敗的預測中學習
悲觀者死得早
 
Chapter4 個人樂觀與大眾絕望──歐巴馬與好萊塢童星的共同點
越艱困,越依賴樂觀心態
催產素提升,使人信任希望
全球性悲觀
樂觀與悲觀之間的轉換
 
Chapter5 你知道怎麼讓自己快樂嗎?──出乎意料的幸福因子
光是照顧植物,就能提升幸福感
結婚生子,與幸福感無關
高收入無法顯著提升幸福感
相對財富才能提升幸福感
情緒會影響記憶?
樂觀偏誤,保持心情愉悅的關鍵
 
Chapter6 雪中盛開的番紅花──樂觀是天生的?
悲觀解釋風格vs.樂觀解釋風格
電擊實驗之於「習得性無助理論」
談話療法能降低憂鬱症風險
抗憂鬱藥物能改變認知偏誤
血清素之於憂鬱症
情緒控制系統「被劫持了」
樂觀特質與基因有關
 
Chapter7 星期五為什麼比星期天好?──期盼的價值,與畏懼的代價
期盼的價值
比起擔心害怕,人類寧可立刻面對痛苦
對好事的期待度越高,愉悅感越強
樂觀思維能使愉悅感最大化
時間折價:比起未來,人們更重視現在
即使是流行樂之王,也會衰老
 
Chapter8 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期待、選擇、又期待的心路歷程
咖啡機、M&M巧克力與度假
尾狀核:對食物、愛情、金錢產生反應
這種蘋果,最好吃
「選擇的自由」強化婚姻承諾
「決定」為什麼會改變偏好?
預測與操縱選擇
左旋多巴與維他命C
 
Chapter9 被情緒竄改的回憶──九一一事件的真實性
閃光燈記憶
911事件:記憶的主觀特性
記憶和在場與否、距離遠近相關
「杏仁核」與恐懼、焦慮的關係
處理細節的「海馬旁迴皮質」
 
Chapter10 克服癌症,為什麼好過贏得環法冠軍?──點石成金的大腦
人類的大腦能點石成金
「吻端前扣帶皮質」的重要角色
「恐懼制約」與消除恐懼
「渴望」造成的感知偏誤
認知失調扮演的角色
 
Chapter11 樂觀的陰暗面──低估風險,就像酗酒
鴕鳥心態
面對現實時,我們如何保持樂觀?
額葉選擇性地記錄有利誤差
極端樂觀心態和不理性決策相關
延宕10年的雪梨歌劇院
「樂觀偏誤」是金融海嘯根本原因之一
 
後  記 是美少女,還是憂愁老婦?
致 謝
註  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14554
  • 叢書系列:Wid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5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還有半杯水」的樂觀


  ▌樂觀是天性,也是大腦最狡猾的騙術

  我當然也很想告訴你,我對於樂觀心態的研究,是出自對人性正向思維的興趣──「一個認知神經學者,致力探尋人類樂觀魂的生物學根據」,這樣的故事不是很討喜嗎?可惜這完全是虛構,再怎麼討喜也不是事實。我當初在調查人們對於當代最大恐怖攻擊事件的回憶時,無意中發現了「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現象;在當時,我對大腦黑暗面的探索較感興趣,主要想探究創傷事件是如何塑造人們的記憶。人們往往相信自己能一清二楚地記得某件感觸很深的往事──例如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的恐怖攻擊──錯誤地認定自己的回憶和錄影帶同樣精確。而我想探討的,就是大腦在這樣的錯誤信念背後所扮演的角色。

  還記得當美國航空十一號班機(American Airlines Flight 11)與聯合航空一七五號(United Flight 175)客機,突然以時速四百三十英哩(約六百九十二公里)的高速衝撞世貿中心時,我已經在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進行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震驚、困惑和恐懼,是街頭巷尾人們臉上出現的共同表情。在如此強烈的情緒烘托下,人們會產生異常鮮明的記憶,且這樣的記憶怎麼也不會淡去。由於這種記憶不僅來得迅猛且腦海裡的畫面如照片般清晰,所以這類記憶被稱為「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我會在本書第九章述說閃光燈記憶,介紹大腦記住這些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的方式,以及大腦的內在結構如何「修圖」,為記憶調整出鮮明的對比、提高解析度,並添加或刪除特定細節。

  發現此現象時,我心中相當納悶:人腦怎麼會發展出這樣的機制?為什麼要製造極度鮮明,卻不見得精確的記憶?大約在我和同仁發表對於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記憶的科學調查報告那段時期,哈佛大學的一群研究者,提出一個有趣的答案:最初大腦演化發展出這套神經系統,可能根本就不是為了回顧過去的事件;許多人相信這套系統是為了記憶功能而演化,但實際上,其核心功能可能是──想像未來。

  大腦成像研究顯示,人們回顧過去時使用的大腦構造,也會在思考未來時活躍起來;也就是說回顧過去與思考未來都仰賴相同的大腦機制,以相似的資訊與基本程序為基礎。舉例而言,如果你想像即將前往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巴貝多旅行,就需要大腦系統靈活地建構出前所未見的場景,而這一場景正是取材於過去記憶的點滴細節(如上次去溫暖國家旅行的回憶、在沙灘漫步的畫面、伴侶穿上泳裝的模樣),然後再把這些細節融合成新的場景,即還沒發生的事件(你和伴侶下個月會戴上草帽,走在巴貝多的海灘上)。由於人們回顧過去與想像未來會用到相同的神經系統,回顧過去時我們並不是像播影片那樣重溫過往事件,而是同樣重建了自己對過去的回憶,因此可能會出現不精確的情形。

  以上的假說正確嗎?為尋求解答,我在人們想像未來事件與回顧過去事件時,記錄下他們的大腦活動,並比較兩者的大腦狀態。

  ▌當我們談論未來時,無法不美化

  我的計畫相當簡單易行,然而我萬萬沒想到,當我請志願者想像未來的生活事件時,卻發生了出乎意料的狀況。即使只提供最平凡無奇的情境(如領身分證、玩桌遊),人們也往往會圍繞這個主題,衍生出曲折離奇的想像,就好像他們一再地將一面單調的灰牆,抹上明暗深淺不一的粉紅色。

  各位也許會認為想像「自己在未來去剪頭髮」這件事時,腦海中浮現的應該會是相當平淡無趣的情境,然而事實卻不然。如果你今天就去剪頭髮,那可能真的會很無聊;但如果你在未來會去剪頭髮,卻可能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我的一位研究參與者,寫下了這段話:

  我想像自己為了把頭髮捐給愛之鎖(Locks of Love,為脫髮兒童提供假髮的非營利組織)而去理髮。我得再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長出這麼長的頭髮。要去理髮那天,朋友們也都陪在我身邊為我打氣慶賀。我們去了布魯克林那間我最喜歡的理髮廳,之後還去了我們最愛的那家餐館享用一頓美味午餐。

  我又請另一位研究參與者想像自己搭乘渡輪,她的回應是:

  我想像自己在一、兩年後,搭乘渡輪去紐約看自由女神像。那天天氣很好、風很大,我的頭髮被風吹得在空中飛揚。

  儘管只是一、兩年後的未來,那也是個比現在更美好的世界。我和學生花費數小時一同腦力激盪,盡量提出最平淡、最不有趣,絕對不會讓參與者感到高興或認為是值得慶賀的情境。然而那些明明怎樣都不可能會是值得慶祝的情境,人們最後卻還是能想像成是一次精采美好的事件。一旦人們開始想像未來,哪怕是最平庸的生活瑣事似乎都能戲劇性地變得美妙,讓生活顯得沒那麼平淡無奇。

  人們給出的回應,就好像在我腦中開啟了紅色(或至少是粉紅色)警示燈,沒想到人們會似乎不由自主地產生強烈的幻想,把未來想像得光明又美好。既然所有參與者在想像未來時,都傾向朝正面的方向去想,那這個現象背後必然存在某種神經生物學的根據。於是,我們暫且將原本的研究計畫放到一旁,試圖找出促成人類樂觀傾向的神經機制。

  大腦是如何讓我們滿懷希望,又會用什麼伎倆驅使我們繼續前進?在它的巧計失敗時,又會發生什麼事?樂觀者的大腦和悲觀者的大腦有什麼差異?

  儘管樂觀心態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也對經濟造成重大影響,然而數十年來卻一直沒有人回答這些問題。我將在本書提出論述:人類並不是因為讀了太多勵志書才產生樂觀偏誤,也許樂觀是生存的必備技能,所以才會內建在我們身上最複雜的器官:大腦之中。

  無論是當今的金融分析師、世界領導人、新婚夫婦(以上三者的案例請見第11章)、洛杉磯湖人隊隊員(請見第3章),甚至是鳥類(第2章),形形色色的人類與非人類的思想都會受到樂觀偏誤影響。樂觀心態挾持了理性思維,在缺乏證據支持的情況下引導人們往好的方向期待,令我們預期自己會看見較好的結果。

  不妨閉上眼睛,想像自己五年後的生活。你的腦海中浮現了哪些情境與畫面呢?五年後的你,在事業上的表現如何?個人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品質是高是低?也許每個人對「快樂」的定義不同,但還是會傾向預見自己朝成功的事業、美滿的人際關係、穩定的財務狀況與健康的身心道路邁進。我們很少會去想像自己失業、離婚、欠債、罹患阿茲海默症或遭遇其他不幸;而令人難受的是,以上都是人生中常見的現實場景。

  那麼,這些不切實際的想像、腦海中幸福美滿的未來,僅限於碰到婚姻與升遷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時才會出現嗎?還是說,這樣的樂觀幻想還會延伸到更日常、更平凡的事件上?我們會不會期望明天比昨天更好?我們會不會認為下個月值得開心的事,會多過令人感到厭煩的事?

  ▌多數人沒意識到本身的樂觀傾向

  二○○六年夏天,我準備先在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學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for Science)工作數月,接著再去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開始新工作。不管我天性再怎麼樂觀,我並不指望去到英國後還能享受到充足的陽光,於是我打定主意在搬去倫敦前,先盡量沐浴在陽光下。

  魏茨曼研究所距離熱鬧繁華的特拉維夫市約二十分鐘車程,是以色列這個國家的科學綠洲。悉心照料得漂漂亮亮的綠色植物,令人聯想到美國加州的大學校園。然而研究所本身的寧靜祥和,無法掩飾以色列外頭劍拔弩張的政治情勢。魏茨曼研究所的大多數學生都是在服完義務兵役之後才來到這裡,這樣的經歷可不會把人變成樂天派。想到這點,我不禁好奇:該校的學生,受樂觀偏誤的影響程度是否會較低?我招募了一些學生組成實驗組,問他們對接下來一個月的預期。有些無聊問題,包括:「你認為自己受困於車陣的可能性有多高?」「你認為自己參加某活動時,遲到超過半小時的可能性有多高?」也有一些稍微值得期待的問題,包括:「你認為經歷令自己後悔的性愛的可能性有多高?」「你認為經歷令自己開心的性愛的可能性有多高?」「你能想像自己在未來一個月內燒一桌精緻的料理嗎?」「你能想像自己在未來一個月,收到出乎意料的禮物嗎?」我對他們提出一百道類似問題。

  不得不說,調查結果令我十分詫異:絕大多數學生都預期自己遇到的正面事件,會多於負面、甚至是不好不壞的事件,兩者比例約是五○%對三三%。不僅如此,人們還預期正面事件會發生得比負面或無趣的事件早──學生們一般預期接下來幾天內會在某天晚上和伴侶約會、度過美好的一晚,即使預期自己會和男女朋友發生爭執,他們也通常認為那會發生在較接近月底的時候。

  我不能排除實驗參與者度過的人生都很美好這種可能性,於是我在一個月後請他們回來,告訴我當初預期的一百道假想問題中,實際發生的事情有幾件。結果顯示,正面、負面與不好不壞的日常事件發生的機率相差不大,都約為三三%。魏茨曼研究所的學生並沒有找到讓人類從此快樂幸福的祕密,只不過是表現出再尋常不過的樂觀偏誤而已。

  讀完這個案例,各位也許會產生一個疑問:樂觀心態,真的是主導大多數人的力量嗎?還是這只是年輕人特有的錯覺與妄想?這個問題很值得深究。

  我想你可能會認為,隨著人們的年齡逐漸增長,勢必也會變得越來越睿智,因為增添多年的生命經驗積累後,對世界的認知想必會更加準確,也更有辦法區別滿懷希望的錯覺和真正的現實之間的差異。我們確實都會預設隨著年齡增長,應能增進人們預測未來的準確性……結果事實卻非如此。

  無論是八歲孩童或八十歲老人,每個人臉上都戴著一副玫瑰色眼鏡看世界。研究顯示,小至九歲的學童對自己成年後的生活已抱有樂觀期待;而二○○五年發表的一篇調查則指出,無論是年長者(六十到八十歲)、中年人(三十六到五十九歲)或是青年人(十八到二十五歲),同樣會抱有「水杯半滿」的樂天態度。無論在哪個年齡層、種族或社經地位之族群,樂觀心態都普遍存在。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意識到自己的樂觀傾向。樂觀偏誤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強大,正是因為如同其他錯覺一樣,並非人們透過有意識的思考便可完全掌控。然而有研究數據也清楚地揭示,多數人會高估自身事業有成的機會;預期自家小孩會擁有過人天賦;高估自己的預期壽命(有時甚至超出實際壽命二十多年),認為本身的健康狀況能優於平均值;認為自己較同儕更為成功;大幅低估自己離婚、罹癌與失業的可能性,總覺得自己未來的生活會比父母經歷的更加美好。這就是所謂的「樂觀偏誤」──即高估未來遭遇正面事件之可能性、低估未來遭遇負面事件之可能性的傾向。

  ▌樂觀態度,不是緣起於美式文化

  很多人相信,樂觀態度是美國人的特質,還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太著迷巴拉克.歐巴馬而產生的副作用,我自己就經常遇到如此認定的人,尤其是在歐洲與中東講課時。我遇到的這些人會說:「是啊,為即將理一次髮而歡欣;幻想一趟陽光明媚的渡輪之旅;低估本身嚴重負債、罹癌或遭遇其他不幸事件的機率,確實都是樂觀偏誤的表現──但妳描述的這些情況,都只會發生在紐約人身上。」

  我第一次調查人們的樂觀心態時,確實是以紐約曼哈頓居民為研究對象(在這之後我以憤世嫉俗的英國人和以色列人為研究對象,耗了不少精神)。各位若認為紐約市是致力研究樂觀心態的完美地點,那也無可厚非;我手上並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不過從流行文化角度也足以說服我們,紐約市似乎就是能吸引不少心懷美夢且有自信能實現夢想的人。無論是眺望自由女神像的新移民,還是艷羨第五大道蒂芙尼櫥窗裡的珠寶的荷莉.葛萊特利(Holly Golightly,電影《第凡內早餐》女主角。),紐約市彷彿充滿了希望──那裡車水馬龍,每個人都為了出人頭地而奔波忙碌。

  然而「樂觀」這個概念的源頭,卻可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歐洲。樂觀的哲學思想其實是起源於法國,而非美國。最先提出樂觀思想的人物之一是哲學家笛卡兒(Descartes),他相信人類能主宰自己的宇宙,從而享受大地的果實、維持優良的健康狀況。至於「樂觀主義」(optimism)一詞,多數人認為是德國哲學家哥特佛萊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所提出,他曾提出知名的論述,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盡善盡美的世界」。
對未來抱持正向的期望,可能會導引至相當悲慘的結局──血流成河的戰爭、經濟崩潰、離婚與有疏漏的計畫(請見第十一章)。是啊,樂觀偏誤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但我們接下來也會發現,樂觀心態其實也是演化與適應的結果。就如人腦產生的其他錯覺(如在第一章會提到的眩暈錯覺與視錯覺),我們並不是沒來由地發展出樂觀錯覺,因為它其實是有功能的。

  樂觀偏誤能保護我們,不讓我們精確地感受到埋伏在未來的痛苦與艱難,這或許也令我們不會常懷著「自己的人生選擇其實很有限」的想法。在樂觀偏誤的作用下,我們的壓力與焦慮程度會降低,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水準則有所提升,同時行動和追求成效的動力也增強了。為持續進步,我們需要想像其他可能會出現的情況──不只是不同的情況,還必須是更好的情況,並且相信在未來將會成真。

  我認為,人腦有「將預期轉變為現實」的傾向。大腦的構造允許樂觀信念改變我們看待世界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亦使樂觀的想法成了一場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少了樂觀思想,那麼第一艘太空船可能永遠都不會起飛;永遠不會有人嘗試促進中東的和平;人們的再婚率也會趨近於零;而我們的祖先可能永遠不會到離自身部落較遠的地區探索,人類或許到現在還是住在山洞裡,蜷縮在一起企求溫暖與光明。

  幸好,人類祖先並沒有如此。本書將探討人類思維中最具欺騙性的能力──樂觀偏誤,並探究此種偏誤在什麼時候使人類擁有適應性,又會在什麼時候出現破壞性;並提出證據,證明適當的樂觀錯覺有助提升幸福水準。

  本書將著重介紹大腦的具體構造,正是這些構造使人們產生不切實際的樂觀想像,進而改變人類的認知與行為。為能更深入地瞭解樂觀偏誤,我們須先探討大腦創造出虛幻現實的機制與原因。我們需要真正地認清一個現實──其實我們感知到的一切,並不是這世界真正的樣貌。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是冬天裡突然有人遞給你一杯冰水,雖然當下有點抗拒,但瞬間的清醒感卻讓人精神一振。我常常在想,那些堅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的人,是不是從來沒有面對過「橋根本不存在」的窘境?這本書的切入點很不一樣,它不是在批判樂觀本身,而是批判那種「過度的、不切實際的樂觀」,也就是「假象」。這讓我聯想到職場上很多專案管理,如果團隊只是一味地報喜不報憂,認為一定能如期完成,卻沒有計算到任何潛在的延誤風險,那最終的結果肯定是慘不忍睹。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提供一套「健康的懷疑」或「務實的預警」方法論,讓我們既能保持前進的動力,又不會因為盲目的樂觀而跌入陷阱。這才是在變動快速的時代裡生存下去的關鍵吧,畢竟誰都不想當那個最後才知道真相的傻瓜。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滑啊滑,看到一堆生活大師都在說「吸引力法則」,說你心裡想什麼就會吸引什麼好事發生,搞得好像許願就能中樂透一樣。說真的,我對這種太過美好的理論一直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因為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光是想著要早起,鬧鐘響了還是會按掉,可見得光有「意念」是絕對不夠的。這本書名裡的「假象」二字,簡直是為我這種務實派人士量身打造的。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去拆解這個「樂觀偏誤」的,是不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告訴我們大腦是如何為了保護我們的情緒穩定,而自動過濾掉負面訊息的?如果真是這樣,那這種保護機制在面對重大決策或風險評估時,豈不是成了最大的絆腳石?我希望能從書裡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生活裡那些「因為太樂觀而搞砸了」的真實故事,這樣讀起來才會讓人更有共鳴,也才能真正警惕到自己。

评分

說到「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這句話簡直是精準地描繪了現代社會的某種弔詭狀態。你看那些科技新貴,賺了錢,買了大房子,開了好車,表面上光鮮亮麗到不行,結果呢?壓力大到需要靠各種藥物或極端方式來平衡,甚至最後搞垮了身體。這不就是一種短期的「過得更好」所換來的長期「自取滅亡」嗎?我總覺得,我們這一代人,被教育得太會「表現成功」,卻很少被教導如何「面對失敗」。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深入探討這種光鮮亮麗背後的代價,我一定會大力推薦給身邊那些為了面子而活的朋友們。我想,真正的「好生活」,應該是內在的穩固和對現實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外在那些虛華的成功指標,畢竟地基不穩的大樓,再怎麼裝潢都是遲早會塌的。

评分

哎唷,光是看到這個書名,心裡就忍不住“嘖”了一聲,想說現代人是壓力大到需要這種「解藥」嗎?不過說真的,這社會上大家都在鼓吹正能量,好像只要你笑得夠燦爛,煩惱就會自動蒸發一樣。我身邊就有幾個朋友,簡直是樂觀主義的極致代表,每天都掛著一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標準笑容,但私底下看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卻常常是逃避跟自我欺騙,這哪是正面思考,根本是把問題鎖在看不見的箱子裡,然後假裝它不存在嘛!這本書光是標題就很有意思,它直接戳破了那個光鮮亮麗的假象,讓人開始反思,我們是不是為了追求那種「人人都稱讚的樂觀」,而犧牲了看清現實的勇氣?我猜作者應該是要告訴我們,一味地粉飾太平,最後可能只會讓我們在災難來臨時措手不及,畢竟生活哪有那麼多童話故事可以聽?這種直指人心的探討,光是想像就覺得很過癮,畢竟誰不想活得清醒一點?

评分

這本書名簡直是網路爆款預定啊,太有話題性了!你看,現在哪個社群媒體不是充斥著「每日勵志金句」?大家忙著曬旅行、曬成就、曬那種完美無瑕的生活截圖,好像只要不發這些東西,就代表你不夠努力、不夠積極。這本書直接點破了,這種集體性的、被社會建構出來的「樂觀氛圍」,其實是一種集體性的自我催眠。我身邊很多年輕人,就是被這種無形的壓力推著走,不敢展現脆弱,不敢承認失敗,導致心理健康亮紅燈。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劑清涼油,擦在被過度美化的人生上,讓人清醒一點。它應該會鼓勵我們去擁抱那些不那麼「漂亮」的情緒和事實,承認人生的灰階地帶才是常態。如果能幫大家卸下那層「必須快樂」的偽裝,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普通的心理勵志書了,它簡直是在為我們的精神自由發聲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