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竜樹諒預言漫畫集)

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竜樹諒預言漫畫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竜樹諒
图书标签:
  • 预言
  • 漫画
  • 未来
  • 竜樹諒
  • 日本
  • 神秘
  • 灵异
  • 科幻
  • 超自然
  • 预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神準預測311東日本大地震,傳說中的「神預言漫畫」中文版!
  ●「老高與小茉」YouTube熱門話題書!媲美印度神童!
  ●書中最新警告——「真正的大災難⋯⋯是在2025年7月!!!」
  ●「完全版」收錄作者珍貴「夢日記」手稿
  ●中文版特典——竜樹諒夢日記中文對照手冊
 
  【傳奇預言漫畫引發話題!】
 
  日本漫畫家竜樹諒自1998年封筆退隱後,少有人知,但她於1999年底出版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卻數度成為媒體和網路新聞話題之作。因為作者擁有預知夢的能力,且長年有記錄夢境的習慣。更特別的是,她做夢的日期經常和之後事件實際發生的日期相吻合!這些預知夢境包含:皇后合唱團主唱佛萊迪(Freddie Mercury)病逝、英國黛安娜王妃過世、居家附近的兇殺案、舅舅的葬禮......等。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發生大地震,以及後續造成慘重傷亡的大海嘯。不少人才驚訝發現,這本十二年前出版的漫畫,封面竟然直接畫出「大災害是在2011年3月」的預言,此一發現迅速讓此書成為預言神書,在日本引起大轟動,台灣的媒體也多所報導。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有網友假藉此書捏造預言,有人甚至冒名頂替作者接受雜誌訪談,也有網紅對書中的預言加上自己的見解,連日本電視的黃金檔節目都介紹了這本書,風潮延燒到台灣和華人世界,許多以預言和神祕話題為主的知名YouTuber如「老高與小茉」、「馬臉姐」⋯⋯等,也都特別製作節目講解介紹此書,引發好奇和熱潮。
 
  【絕版多年重出江湖!夢日記手稿首度公開!】
 
  然而,此書絕版已久,入手極為困難。在日本網路上拍賣價甚至炒作到一本16萬日圓。
 
  2021年秋,日本出版社飛鳥新社宣告已連繫上消失在檯面上許久的作者,十月將重新出版《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消息,而且這次將是「完全版」!不僅復刻原書內容,並首度收錄作者珍貴的「夢日記」手稿圖——包括初版漫畫中未描述的夢境、封面畫作的由來,及富士山大爆發的夢境⋯⋯等。書中同時附加作者解說內容以及針對各方疑問如:「為什麼會開始寫夢日記?」、「封面描繪的預知夢真相」⋯以及最驚悚的——「漫畫中描繪的大海嘯並非2011年3月的那個」⋯⋯都首度公開說明。
 
  由於「夢日記」手稿筆跡雜亂、圖文訊息複雜,台灣版特別精心製作中文對照手冊,以手寫字重新謄寫譯稿,讓讀者可以同時擁有作者原始手稿圖以及中文翻譯對照。
 
  【全新預言首度公開!——台灣首當其衝?!】
 
  除上述精彩內容之外,作者還在「完全版」中做出了最新的預言,警告「真正的大災難將在2025年7月到來!」屆時整個環太平洋西側——沖繩、台灣、香港、菲律賓將遭遇巨大的大自然災禍!(詳情請見內文)書出版後,隨即登上日本Amazon排行榜冠軍。
 
  【百萬訂閱YT老高加持,台灣群眾敲碗中文版!】
 
  由於預言之準確,不少人將此書與印度神童、盲眼龍婆相比。台灣和華文世界因為人氣YouTuber「老高與小茉」在影片上介紹,也引起了許多人對該書的興趣。許多書店趁熱潮引進日文版也一樣熱賣,有許多不識日文卻誤買的讀者紛紛留言敲碗:「怎麼還沒出中文版?」「不小心買了這本『日文』漫畫書,看不懂日文,只好純收藏,什麼時候才有中文翻譯版本啊?」「看著庫存一本一本減少,覺得有搶到真好~」「怎麽還沒有台灣出版社翻譯成中文版呢?!!」
 
  【夢境預言的意義】
 
  作者竜樹諒十分低調,會選擇重新出版此書並提供新素材,一來是杜絕有人冒名、散播假訊息,二來是她思索後對於自己接收到預言的意義有了深刻體認,她在本書後記中表示——
 
  「『預知』,是警告。因為『能夠避免』,所以『〔被〕看到』。
  我想是有『防止災難』、『讓災難縮小規模』的方法的。
  夢境如果會變成現實的話,下一次來臨的大災難,日期就是『2025年7月5號上午』。
  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一個契機,讓大家做好心理準備。」
     
  【同時收錄九篇懸疑漫畫作品&作者新寫後記】
 
  本書第三部分收錄作者九篇精選「靈異/懸疑」漫畫,驚悚氣氛十足,帶有復古風味的畫風,描繪一般人從小到大出遊或聚會也可能遇到的靈異事件,其中數則的故事來源為作者本身或是友人、雜誌徵稿等親身體驗,非常生動切身,膽小者請勿在晚上閱讀。此外書末也收入作者為此「完全版」新寫的後記,誠懇闡述她對這些外界紛擾以及自己夢境的思考,切莫錯過。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名为《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竜樹諒預言漫畫集)》的图书的简介,但其中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内容,而是描述一本关于未来科技、社会变迁和人文探索的虚构书籍。 --- 《寰宇之鏡:編碼的世紀與人性的回響》 作者: 艾莉絲·凡爾納 譯者: 陳思宇 出版社: 星辰圖文書局 ISBN: 978-986-XXXX-XX-X --- 內容簡介: 《寰宇之鏡:編碼的世紀與人性的回響》並非一本關於超自然預言或單純的科幻奇想之作,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一世紀中葉,人類文明在數據洪流與人工智慧浪潮下所經歷的深刻轉型的時代誌。本書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在數位神經網絡中重塑的社會圖景,探討了在「萬物互聯」的表象下,個體意識如何掙扎於算法的邊界,以及情感的價值在高效能運算面前所面臨的考驗。 凡爾納以她獨特的跨學科視角,巧妙地將社會學觀察、哲學思辨與尖端技術發展熔鑄於一爐。全書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了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未來世界。 第一部:基礎協議與現實的疊加 本部分著重描繪了「虛實融合介面」(Merged Reality Interface, MRI)普及之後,人們日常生活的重構。作者細緻地記錄了數位層與物理層如何無縫交織,從教育系統的「記憶鏈接」到城市規劃的「動態拓撲重繪」。然而,在極致的便利背後,潛藏著深刻的隱憂:當感知可以被精準編碼、當數據成為最核心的資產時,何為真實的體驗?凡爾納透過數個虛構人物的個案研究——一位試圖「刪除」數位汙點的歷史學家,以及一位在虛擬世界中尋求絕對自由的「數據游牧者」——探討了隱私的消亡與主體性的重塑。她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當我們將生活的所有面向都納入協議管理,我們是否也將靈魂交予了密碼學? 第二部:意識的邊界與非人智慧 在第二部中,敘事重心轉向了對「強人工智慧」(AGI)發展的哲學反思。作者並未將AI描繪為傳統意義上的「威脅」,而是將其視為人類心智延伸的必然產物,一個不斷自我迭代的「數字鄰居」。本書深入探討了「共感模擬器」的倫理困境——這種技術能完美複刻已逝之人的情感模式,使親屬關係得以在數據層面延續。這是否是對哀悼過程的解脫,還是一種永恆的停滯? 凡爾納引入了「圖靈悖論的變體」:如果一個機器能夠準確預測人類所有的情感反應和決策路徑,那麼人類的自由意志是否僅僅是一種複雜的、尚未被完全解碼的輸入輸出機制?她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於「靈魂」和「自我」的定義差異,來對抗當時主流社會對AI的單一化恐懼。 第三部:重返泥土與人性的韌性 最後一部分,全書的調性由冷靜的分析轉向了對人類韌性與情感連結的深層致敬。隨著數位文明達到極致的飽和,社會內部開始出現一股「模擬反動」(Analog Reaction)的趨勢。這群人選擇遠離主流的數據流,重建社區、回歸傳統的手工藝和面對面的交流。 作者描繪了在「靜默區」中,人們如何重新學習傾聽微風、辨認植物的氣味,以及在面對面交流中因不可預測性而產生的真摯情感。凡爾納指出,儘管科技賦予了人類近乎神祇的力量去組織和優化世界,但真正賦予生命意義的,恰恰是那些無法被編碼、無法被預測、充滿脆弱性的「人性回響」——愛、失落、奮鬥與意外的創造力。 本書特色: 《寰宇之鏡》的語言風格精確而不失詩意,它成功地避開了常見的技術術語堆砌,將複雜的未來學概念融入到極富張力的場景描繪之中。它不是在「預測」未來,而是在「解構」當下趨勢的最終可能形態,旨在引導讀者思考:在一個由數據定義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堅守那些無法被數字化的核心價值?這是一部對即將到來的時代進行深度審視的必要讀物,適合所有關心科技倫理、社會哲學以及人類未來走向的讀者。 --- 讀者群體定位: 對於社會學、哲學、技術倫理感興趣的讀者。 關心未來城市規劃與個人隱私權議題的政策制定者與研究者。 喜愛如阿爾多斯·赫胥黎、菲利普·K·迪克等大師級作品的科幻文學愛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竜樹諒 (たつき諒/Tatsuki Ryo)


  1954年12月2日出生,日本神奈川縣人,現居橫濱,1975年於漫畫雜誌《月刊公主》(秋田書店)出道。著有《人偶物語》、《時間中的少女》、《水藍色的航空信》、《泰姬瑪哈陵的城鎮》等。1999年,《我所看見的未來》初版由朝日SONOMARA發行,集結了竜樹諒1994~1998年間在雜誌《真正發生過的恐怖故事》和《恐怖體驗》刊登的作品。同年,竜樹諒引退離開漫畫界。然而因為《我所看見的未來》封面上明確寫著「大災害是在2011年3月」,被讀者網友視為成功預言了東日本大震災,引起社會矚目。    

譯者簡介

高彩雯


  臺灣大學中文系、中文所畢業,東京大學亞洲文化専攻博士課程修畢。現為中日文譯者。近期譯作有《臺南日式建築紀行》(鯨嶼文化)、《日本民藝與手工藝》(日出)、《先養狗⋯⋯然後,養了貓。》&《平家物語 犬王之卷》(大塊),共著《水水蘭陽,百年電火》等書。

  譯稿賜教及工作聯繫:looky.kao@gmail.com
 

图书目录

寫在「完全版」發刊前

第一部      預知夢篇

夢境訊息(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9)
我所看見的未來(初刊於1996朝日SONORAMA《真正發生過的恐怖故事》9月號)

「夢日記」解說

●    為什麼我會開始寫夢日記
●    夢日記裡都寫些什麼?
●    封面描繪的預知夢真相1:寫下「大災害是在2011年3月」的理由
●    封面描繪的預知夢真相2 :黛安娜王妃之死
●    封面描繪的預知夢真相3: 富士山大爆發
●    封面描繪的預知夢真相4 :殘破損壞的大地
●    封面描繪的預知夢真相5 :我的喪禮穿白色的衣服就可以了
●    漫畫家時代的事
●    小時候的不可思議體驗
●    不當漫畫家的理由
●    印度旅行成了巨大轉捩點
●    漫畫中描繪的大海嘯並非2011年3月發生的那個
●    2025年7月將發生的事
●    大海嘯後的新世界
 
第二部      懸疑漫畫篇

●    緣的前方(初刊於1997朝日SONORAMA《真正發生過的恐怖故事》11月號)
●    小小的殼裡(初刊於1983東京三世社《SF漫畫競作大全集》17)
●    浮遊靈(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12)
●    地下街(初刊於1992年講談社《月刊少女Friend特別編輯》9月號增刊)
●    冥界之壁(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19)
●    另一個自己(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14)
●    前往黑暗之中……(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5)
●    這也太離譜(初刊於1989年漫畫盒子《月刊潘朵拉》7月號)
●    雨月物語(初刊於1989年漫畫盒子《月刊潘朵拉》8月號)
 
作者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18634
  • 叢書系列:Catch
  • 規格:平裝 / 236頁 / 14.8 x 21 x 1.1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寫在「完全版」發刊之際


  法國預言家諾斯特拉達姆斯(Nostradamus,1503?-1566)的末日預言,曾經說過「一九九九年七月人類將會滅亡」。預言在千禧年前的日本掀起了風潮,而在完全沒發生任何怪事、一九九九年就要結束之時,一本漫畫出版了。

  這本漫畫的標題是《我所看見的未來》,作者的名字則是——竜樹諒。

  作者在封面上寫下「大災害是在二〇一一年三月」的預言,然而在畫完這部作品之後,作者就悄悄引退,不再畫漫畫了。

  但是在漫畫出版十二年後,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東日本大地震爆發,這本書又一躍成為眾人的注目焦點。

  這件事不是所謂的都市傳說,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我所看見的未來》已經絕版了, 因為過於珍稀,在拍賣網站甚至拍到超過十萬日圓,真正變成了「傳奇的預言漫畫」。

  話題不但沒有平靜下來,反而越來越甚囂塵上。有人冒名頂替作者接受雜誌訪談,也有網紅對書中的預言加上自己的見解,連電視的黃金檔節目也介紹了這本書⋯⋯全日本都為之熱議,話題也很快延燒到隔了海的台灣,不只新聞多所報導,許多火紅的YouTube 頻道如「老高與小茉」、「馬臉姐」⋯⋯等也都特別製作影片介紹、講解,許多讀者應該對此都有印象。

  在這些喧嚷之中,作者終於打破了二十二年的沉默,這次《我所看見的未來》總算能以「完全版」的樣貌再度和世人相見。

  到底這次的版本為什麼叫做「完全版」?

  《我所看見的未來》以作者自己的夢境紀錄——「夢日記」——為基礎所描繪的漫畫,但漫畫中並沒有呈現作者所有的預知夢。

  那麼,「夢日記」裡到底寫了什麼呢?

  那些夢日記的內容—將在本書首度公開。

  而且,書中還收錄了竜樹老師的「新預言」,而且新預言也跟台灣息息相關。

  新預言指出—「真正的大災難將在二○二五年七月到來」。

  就像看到﹁大災害是在二○一一年三月﹂的情景一樣,竜樹老師清楚看到了—日期是二○二五年七月。

  那當中的內容究竟是—?

  要及早準備嗎?還是聽天由命呢?一切操之在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   預知夢篇

  二十二年前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因緣際會成了「傳奇漫畫」,關於內容,有著各式各樣的臆測和誤解。

  作為書名標題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一九九六年首度發表),是單篇完結的故事,只有二十六頁,不過這篇漫畫裡並沒有收進所有的預言。

  在第一部裡,收錄了竜樹老師描繪的關於預知夢的漫畫〈夢境訊息〉(一九九五年首度發表)和〈我所看見的未來〉兩篇漫畫,同時,連同漫畫裡沒畫到的預知夢,竜樹老師自己在「夢日記」中加上了解說。

  「夢日記」的解說裡,提到了在本書出版的時間點尚未發生,也就是幾年後的「預測」。知道「夢日記」的內容,我們也才會知道〈我所看見的未來〉裡描繪的大海嘯其真正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   懸疑漫畫篇

  漫畫家竜樹諒老師因為準確預測二○一一年發生的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而受到矚目。

  不過,回顧竜樹老師一路走來,完全沒有預言家的身影,除了愛情喜劇和夢幻的少女漫畫以外,她也同時畫了不少恐怖懸疑類漫畫的作品。從一九七五到一九九八年間,發表的漫畫作品高達九十九篇。

  在第二部中,除了能窺見竜樹老師筆下人物形貌的作品〈緣的前方〉,也一併介紹未收錄於單行本裡的八篇懸疑漫畫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发现台湾本地独立出版的漫画家进步神速,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本土情怀和对社会议题的关注,这一点非常吸引我这个在地读者。我最近买了一本关注都市变迁的绘本集,作者用了很多闽南语的俚语和台湾特有的街景作为背景元素,那种亲切感是日系或欧美漫画给不了的。虽然画风上可能没有那么精致,有些地方甚至略显粗糙,但情感表达非常直接、真诚。其中一篇关于老旧市场面临拆迁的故事,作者没有采用煽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几个摊贩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琐事来展现那种“韧性”与“无奈”,看着那些熟悉的店面招牌被一笔带过,心里头真的有点酸酸的。这种扎根于生活土壤的作品,才能真正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让我感觉到,原来漫画也可以是记录我们共同记忆的载体。

评分

我这段时间在整理书柜,发现很多多年前买的“设定集”或者“概念草图集”比正式出版的漫画更有研究价值。我入手了一本关于某个欧洲奇幻世界观构建的资料集,里面详细记录了作者对于该世界历史、不同种族文化习俗的考据和设计手稿。比如,作者为了设计一种虚构的古代文字,居然花了好几个月去研究现实中失传的象形文字体系,这种钻研精神简直令人敬佩。虽然这些繁杂的背景信息在最终的漫画故事里可能只占了不到百分之一的篇幅,但正是这些坚实的基础,才让故事的每一个场景都显得无比真实可信,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看这种资料集,就像是偷看了创作者的“创作笔记”一样,让我对“世界观构建”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故事,而是沉浸在那个被精心打造出来的平行宇宙里。

评分

说真的,买漫画书现在越来越看重“质感”了,那种厚厚一本,纸张拿起来有份量,油墨印得又清晰细腻的精装本,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前阵子入手了一套日系古典科幻漫画选集,光是装帧设计就花了心思,封面那种带有磨砂感的材质,摸上去就很舒服。里面的内容虽然有些篇章的设定已经显得“过时”了,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作品,但作者构建世界观的功力实在了得。那种慢条斯理地铺陈世界法则,然后突然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颠覆性的概念,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欣赏那些不依赖炫酷特效,而是纯粹靠文字和分镜的张力来推动剧情的作者。其中有一则短篇,几乎没有对话,全靠主角在不同光影下的眼神变化和环境细节来讲述一个关于“时间错位”的故事,看完之后我赶紧回去翻了好几遍,才完全理解其中细微的转折,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解读的深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简直是稀有品了。

评分

不得不说,有些外文引进的画册,在翻译和装帧上真的有待加强,希望出版社能更用心一些。我最近买了一本据说在欧洲很经典的超现实主义漫画大师的作品选集,插画本身的创意和视觉冲击力绝对是顶级的,那些扭曲的形状和梦境般的场景,简直让人怀疑作者是不是活在另一个维度。然而,进入书本内部后,发现排版实在太拥挤了,为了塞进尽可能多的作品,很多跨页图都被生硬地裁切或者挤压到页边,视觉流畅性大打折扣。更可惜的是,部分章节的文字说明翻译得非常生硬、晦涩,完全没有传达出原作者那种黑色幽默或者哲学思辨的精髓,读起来常常需要对照原文,非常扫兴。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体验,真的会让读者错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希望台湾的出版界能在这方面更加精益求精,毕竟这些艺术品级的作品值得最好的呈现方式。

评分

哎呀,最近沉迷在一些老漫画家的作品里,发现有些作者对世界的观察角度真的超乎寻常地深刻。就拿最近翻到的几本比较冷门但很有味道的漫画集来说吧,那种笔触和叙事节奏,跟现在主流的少年热血或者少女恋爱漫画完全是两个次元的东西。我特别喜欢那种用非常克制的画面,却能描绘出巨大时代变迁或者个体命运沉浮的作品。比方说,有一本收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非主流创作的合集,里面有几篇探讨“技术异化”的主题,画风是那种很硬朗的黑白线条,人物表情几乎是静止的,但那种压抑感能透过纸面传出来,让人看完久久无法释怀。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讲述一个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角色,最后肉体和精神完全分离的故事,那种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预判,放到现在来看,简直是神来之笔,看得我心里毛毛的,觉得创作者的敏感度真是高得吓人。这种作品不是提供娱乐,而是提供一种反思的工具,让人不得不去审视自己正在过的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