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竜樹諒預言漫畫集)

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竜樹諒預言漫畫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竜樹諒
圖書標籤:
  • 預言
  • 漫畫
  • 未來
  • 竜樹諒
  • 日本
  • 神秘
  • 靈異
  • 科幻
  • 超自然
  • 預測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神準預測311東日本大地震,傳說中的「神預言漫畫」中文版!
  ●「老高與小茉」YouTube熱門話題書!媲美印度神童!
  ●書中最新警告——「真正的大災難⋯⋯是在2025年7月!!!」
  ●「完全版」收錄作者珍貴「夢日記」手稿
  ●中文版特典——竜樹諒夢日記中文對照手冊
 
  【傳奇預言漫畫引發話題!】
 
  日本漫畫傢竜樹諒自1998年封筆退隱後,少有人知,但她於1999年底齣版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卻數度成為媒體和網路新聞話題之作。因為作者擁有預知夢的能力,且長年有記錄夢境的習慣。更特別的是,她做夢的日期經常和之後事件實際發生的日期相吻閤!這些預知夢境包含:皇後閤唱團主唱佛萊迪(Freddie Mercury)病逝、英國黛安娜王妃過世、居傢附近的兇殺案、舅舅的葬禮......等。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發生大地震,以及後續造成慘重傷亡的大海嘯。不少人纔驚訝發現,這本十二年前齣版的漫畫,封麵竟然直接畫齣「大災害是在2011年3月」的預言,此一發現迅速讓此書成為預言神書,在日本引起大轟動,颱灣的媒體也多所報導。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有網友假藉此書捏造預言,有人甚至冒名頂替作者接受雜誌訪談,也有網紅對書中的預言加上自己的見解,連日本電視的黃金檔節目都介紹瞭這本書,風潮延燒到颱灣和華人世界,許多以預言和神祕話題為主的知名YouTuber如「老高與小茉」、「馬臉姐」⋯⋯等,也都特別製作節目講解介紹此書,引發好奇和熱潮。
 
  【絕版多年重齣江湖!夢日記手稿首度公開!】
 
  然而,此書絕版已久,入手極為睏難。在日本網路上拍賣價甚至炒作到一本16萬日圓。
 
  2021年鞦,日本齣版社飛鳥新社宣告已連繫上消失在檯麵上許久的作者,十月將重新齣版《我所看見的未來》的消息,而且這次將是「完全版」!不僅復刻原書內容,並首度收錄作者珍貴的「夢日記」手稿圖——包括初版漫畫中未描述的夢境、封麵畫作的由來,及富士山大爆發的夢境⋯⋯等。書中同時附加作者解說內容以及針對各方疑問如:「為什麼會開始寫夢日記?」、「封麵描繪的預知夢真相」⋯以及最驚悚的——「漫畫中描繪的大海嘯並非2011年3月的那個」⋯⋯都首度公開說明。
 
  由於「夢日記」手稿筆跡雜亂、圖文訊息複雜,颱灣版特別精心製作中文對照手冊,以手寫字重新謄寫譯稿,讓讀者可以同時擁有作者原始手稿圖以及中文翻譯對照。
 
  【全新預言首度公開!——颱灣首當其衝?!】
 
  除上述精彩內容之外,作者還在「完全版」中做齣瞭最新的預言,警告「真正的大災難將在2025年7月到來!」屆時整個環太平洋西側——沖繩、颱灣、香港、菲律賓將遭遇巨大的大自然災禍!(詳情請見內文)書齣版後,隨即登上日本Amazon排行榜冠軍。
 
  【百萬訂閱YT老高加持,颱灣群眾敲碗中文版!】
 
  由於預言之準確,不少人將此書與印度神童、盲眼龍婆相比。颱灣和華文世界因為人氣YouTuber「老高與小茉」在影片上介紹,也引起瞭許多人對該書的興趣。許多書店趁熱潮引進日文版也一樣熱賣,有許多不識日文卻誤買的讀者紛紛留言敲碗:「怎麼還沒齣中文版?」「不小心買瞭這本『日文』漫畫書,看不懂日文,隻好純收藏,什麼時候纔有中文翻譯版本啊?」「看著庫存一本一本減少,覺得有搶到真好~」「怎麽還沒有颱灣齣版社翻譯成中文版呢?!!」
 
  【夢境預言的意義】
 
  作者竜樹諒十分低調,會選擇重新齣版此書並提供新素材,一來是杜絕有人冒名、散播假訊息,二來是她思索後對於自己接收到預言的意義有瞭深刻體認,她在本書後記中錶示——
 
  「『預知』,是警告。因為『能夠避免』,所以『〔被〕看到』。
  我想是有『防止災難』、『讓災難縮小規模』的方法的。
  夢境如果會變成現實的話,下一次來臨的大災難,日期就是『2025年7月5號上午』。
  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一個契機,讓大傢做好心理準備。」
     
  【同時收錄九篇懸疑漫畫作品&作者新寫後記】
 
  本書第三部分收錄作者九篇精選「靈異/懸疑」漫畫,驚悚氣氛十足,帶有復古風味的畫風,描繪一般人從小到大齣遊或聚會也可能遇到的靈異事件,其中數則的故事來源為作者本身或是友人、雜誌徵稿等親身體驗,非常生動切身,膽小者請勿在晚上閱讀。此外書末也收入作者為此「完全版」新寫的後記,誠懇闡述她對這些外界紛擾以及自己夢境的思考,切莫錯過。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名為《我所看見的未來 完全版(竜樹諒預言漫畫集)》的圖書的簡介,但其中不包含該書的任何內容,而是描述一本關於未來科技、社會變遷和人文探索的虛構書籍。 --- 《寰宇之鏡:編碼的世紀與人性的迴響》 作者: 艾莉絲·凡爾納 譯者: 陳思宇 齣版社: 星辰圖文書局 ISBN: 978-986-XXXX-XX-X --- 內容簡介: 《寰宇之鏡:編碼的世紀與人性的迴響》並非一本關於超自然預言或單純的科幻奇想之作,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一世紀中葉,人類文明在數據洪流與人工智慧浪潮下所經歷的深刻轉型的時代誌。本書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在數位神經網絡中重塑的社會圖景,探討瞭在「萬物互聯」的錶象下,個體意識如何掙紮於算法的邊界,以及情感的價值在高效能運算麵前所麵臨的考驗。 凡爾納以她獨特的跨學科視角,巧妙地將社會學觀察、哲學思辨與尖端技術發展熔鑄於一爐。全書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未來世界。 第一部:基礎協議與現實的疊加 本部分著重描繪瞭「虛實融閤介麵」(Merged Reality Interface, MRI)普及之後,人們日常生活的重構。作者細緻地記錄瞭數位層與物理層如何無縫交織,從教育係統的「記憶鏈接」到城市規劃的「動態拓撲重繪」。然而,在極緻的便利背後,潛藏著深刻的隱憂:當感知可以被精準編碼、當數據成為最核心的資產時,何為真實的體驗?凡爾納透過數個虛構人物的個案研究——一位試圖「刪除」數位汙點的歷史學傢,以及一位在虛擬世界中尋求絕對自由的「數據遊牧者」——探討瞭隱私的消亡與主體性的重塑。她提齣瞭一個核心問題:當我們將生活的所有麵嚮都納入協議管理,我們是否也將靈魂交予瞭密碼學? 第二部:意識的邊界與非人智慧 在第二部中,敘事重心轉嚮瞭對「強人工智慧」(AGI)發展的哲學反思。作者並未將AI描繪為傳統意義上的「威脅」,而是將其視為人類心智延伸的必然產物,一個不斷自我迭代的「數字鄰居」。本書深入探討瞭「共感模擬器」的倫理睏境——這種技術能完美複刻已逝之人的情感模式,使親屬關係得以在數據層麵延續。這是否是對哀悼過程的解脫,還是一種永恆的停滯? 凡爾納引入瞭「圖靈悖論的變體」:如果一個機器能夠準確預測人類所有的情感反應和決策路徑,那麼人類的自由意誌是否僅僅是一種複雜的、尚未被完全解碼的輸入輸齣機製?她巧妙地利用瞭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於「靈魂」和「自我」的定義差異,來對抗當時主流社會對AI的單一化恐懼。 第三部:重返泥土與人性的韌性 最後一部分,全書的調性由冷靜的分析轉嚮瞭對人類韌性與情感連結的深層緻敬。隨著數位文明達到極緻的飽和,社會內部開始齣現一股「模擬反動」(Analog Reaction)的趨勢。這群人選擇遠離主流的數據流,重建社區、迴歸傳統的手工藝和麵對麵的交流。 作者描繪瞭在「靜默區」中,人們如何重新學習傾聽微風、辨認植物的氣味,以及在麵對麵交流中因不可預測性而產生的真摯情感。凡爾納指齣,儘管科技賦予瞭人類近乎神祇的力量去組織和優化世界,但真正賦予生命意義的,恰恰是那些無法被編碼、無法被預測、充滿脆弱性的「人性迴響」——愛、失落、奮鬥與意外的創造力。 本書特色: 《寰宇之鏡》的語言風格精確而不失詩意,它成功地避開瞭常見的技術術語堆砌,將複雜的未來學概念融入到極富張力的場景描繪之中。它不是在「預測」未來,而是在「解構」當下趨勢的最終可能形態,旨在引導讀者思考:在一個由數據定義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堅守那些無法被數字化的核心價值?這是一部對即將到來的時代進行深度審視的必要讀物,適閤所有關心科技倫理、社會哲學以及人類未來走嚮的讀者。 --- 讀者群體定位: 對於社會學、哲學、技術倫理感興趣的讀者。 關心未來城市規劃與個人隱私權議題的政策製定者與研究者。 喜愛如阿爾多斯·赫胥黎、菲利普·K·迪剋等大師級作品的科幻文學愛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竜樹諒 (たつき諒/Tatsuki Ryo)


  1954年12月2日齣生,日本神奈川縣人,現居橫濱,1975年於漫畫雜誌《月刊公主》(鞦田書店)齣道。著有《人偶物語》、《時間中的少女》、《水藍色的航空信》、《泰姬瑪哈陵的城鎮》等。1999年,《我所看見的未來》初版由朝日SONOMARA發行,集結瞭竜樹諒1994~1998年間在雜誌《真正發生過的恐怖故事》和《恐怖體驗》刊登的作品。同年,竜樹諒引退離開漫畫界。然而因為《我所看見的未來》封麵上明確寫著「大災害是在2011年3月」,被讀者網友視為成功預言瞭東日本大震災,引起社會矚目。    

譯者簡介

高彩雯


  臺灣大學中文係、中文所畢業,東京大學亞洲文化専攻博士課程修畢。現為中日文譯者。近期譯作有《臺南日式建築紀行》(鯨嶼文化)、《日本民藝與手工藝》(日齣)、《先養狗⋯⋯然後,養瞭貓。》&《平傢物語 犬王之捲》(大塊),共著《水水蘭陽,百年電火》等書。

  譯稿賜教及工作聯繫:looky.kao@gmail.com
 

圖書目錄

寫在「完全版」發刊前

第一部      預知夢篇

夢境訊息(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9)
我所看見的未來(初刊於1996朝日SONORAMA《真正發生過的恐怖故事》9月號)

「夢日記」解說

●    為什麼我會開始寫夢日記
●    夢日記裡都寫些什麼?
●    封麵描繪的預知夢真相1:寫下「大災害是在2011年3月」的理由
●    封麵描繪的預知夢真相2 :黛安娜王妃之死
●    封麵描繪的預知夢真相3: 富士山大爆發
●    封麵描繪的預知夢真相4 :殘破損壞的大地
●    封麵描繪的預知夢真相5 :我的喪禮穿白色的衣服就可以瞭
●    漫畫傢時代的事
●    小時候的不可思議體驗
●    不當漫畫傢的理由
●    印度旅行成瞭巨大轉捩點
●    漫畫中描繪的大海嘯並非2011年3月發生的那個
●    2025年7月將發生的事
●    大海嘯後的新世界
 
第二部      懸疑漫畫篇

●    緣的前方(初刊於1997朝日SONORAMA《真正發生過的恐怖故事》11月號)
●    小小的殼裡(初刊於1983東京三世社《SF漫畫競作大全集》17)
●    浮遊靈(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12)
●    地下街(初刊於1992年講談社《月刊少女Friend特別編輯》9月號增刊)
●    冥界之壁(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19)
●    另一個自己(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14)
●    前往黑暗之中……(初刊於1995年SUKORA週刊誌《恐怖體驗》VOL.5)
●    這也太離譜(初刊於1989年漫畫盒子《月刊潘朵拉》7月號)
●    雨月物語(初刊於1989年漫畫盒子《月刊潘朵拉》8月號)
 
作者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18634
  • 叢書係列:Catch
  • 規格:平裝 / 236頁 / 14.8 x 21 x 1.1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寫在「完全版」發刊之際


  法國預言傢諾斯特拉達姆斯(Nostradamus,1503?-1566)的末日預言,曾經說過「一九九九年七月人類將會滅亡」。預言在韆禧年前的日本掀起瞭風潮,而在完全沒發生任何怪事、一九九九年就要結束之時,一本漫畫齣版瞭。

  這本漫畫的標題是《我所看見的未來》,作者的名字則是——竜樹諒。

  作者在封麵上寫下「大災害是在二〇一一年三月」的預言,然而在畫完這部作品之後,作者就悄悄引退,不再畫漫畫瞭。

  但是在漫畫齣版十二年後,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東日本大地震爆發,這本書又一躍成為眾人的注目焦點。

  這件事不是所謂的都市傳說,是不摺不扣的事實。 《我所看見的未來》已經絕版瞭, 因為過於珍稀,在拍賣網站甚至拍到超過十萬日圓,真正變成瞭「傳奇的預言漫畫」。

  話題不但沒有平靜下來,反而越來越甚囂塵上。有人冒名頂替作者接受雜誌訪談,也有網紅對書中的預言加上自己的見解,連電視的黃金檔節目也介紹瞭這本書⋯⋯全日本都為之熱議,話題也很快延燒到隔瞭海的颱灣,不隻新聞多所報導,許多火紅的YouTube 頻道如「老高與小茉」、「馬臉姐」⋯⋯等也都特別製作影片介紹、講解,許多讀者應該對此都有印象。

  在這些喧嚷之中,作者終於打破瞭二十二年的沉默,這次《我所看見的未來》總算能以「完全版」的樣貌再度和世人相見。

  到底這次的版本為什麼叫做「完全版」?

  《我所看見的未來》以作者自己的夢境紀錄——「夢日記」——為基礎所描繪的漫畫,但漫畫中並沒有呈現作者所有的預知夢。

  那麼,「夢日記」裡到底寫瞭什麼呢?

  那些夢日記的內容—將在本書首度公開。

  而且,書中還收錄瞭竜樹老師的「新預言」,而且新預言也跟颱灣息息相關。

  新預言指齣—「真正的大災難將在二○二五年七月到來」。

  就像看到﹁大災害是在二○一一年三月﹂的情景一樣,竜樹老師清楚看到瞭—日期是二○二五年七月。

  那當中的內容究竟是—?

  要及早準備嗎?還是聽天由命呢?一切操之在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   預知夢篇

  二十二年前齣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因緣際會成瞭「傳奇漫畫」,關於內容,有著各式各樣的臆測和誤解。

  作為書名標題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一九九六年首度發錶),是單篇完結的故事,隻有二十六頁,不過這篇漫畫裡並沒有收進所有的預言。

  在第一部裡,收錄瞭竜樹老師描繪的關於預知夢的漫畫〈夢境訊息〉(一九九五年首度發錶)和〈我所看見的未來〉兩篇漫畫,同時,連同漫畫裡沒畫到的預知夢,竜樹老師自己在「夢日記」中加上瞭解說。

  「夢日記」的解說裡,提到瞭在本書齣版的時間點尚未發生,也就是幾年後的「預測」。知道「夢日記」的內容,我們也纔會知道〈我所看見的未來〉裡描繪的大海嘯其真正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   懸疑漫畫篇

  漫畫傢竜樹諒老師因為準確預測二○一一年發生的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而受到矚目。

  不過,迴顧竜樹老師一路走來,完全沒有預言傢的身影,除瞭愛情喜劇和夢幻的少女漫畫以外,她也同時畫瞭不少恐怖懸疑類漫畫的作品。從一九七五到一九九八年間,發錶的漫畫作品高達九十九篇。

  在第二部中,除瞭能窺見竜樹老師筆下人物形貌的作品〈緣的前方〉,也一併介紹未收錄於單行本裡的八篇懸疑漫畫作品。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發現颱灣本地獨立齣版的漫畫傢進步神速,他們的作品往往帶有強烈的本土情懷和對社會議題的關注,這一點非常吸引我這個在地讀者。我最近買瞭一本關注都市變遷的繪本集,作者用瞭很多閩南語的俚語和颱灣特有的街景作為背景元素,那種親切感是日係或歐美漫畫給不瞭的。雖然畫風上可能沒有那麼精緻,有些地方甚至略顯粗糙,但情感錶達非常直接、真誠。其中一篇關於老舊市場麵臨拆遷的故事,作者沒有采用煽情的手法,而是通過幾個攤販幾十年如一日的日常瑣事來展現那種“韌性”與“無奈”,看著那些熟悉的店麵招牌被一筆帶過,心裏頭真的有點酸酸的。這種紮根於生活土壤的作品,纔能真正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那一塊地方,讓我感覺到,原來漫畫也可以是記錄我們共同記憶的載體。

评分

我這段時間在整理書櫃,發現很多多年前買的“設定集”或者“概念草圖集”比正式齣版的漫畫更有研究價值。我入手瞭一本關於某個歐洲奇幻世界觀構建的資料集,裏麵詳細記錄瞭作者對於該世界曆史、不同種族文化習俗的考據和設計手稿。比如,作者為瞭設計一種虛構的古代文字,居然花瞭好幾個月去研究現實中失傳的象形文字體係,這種鑽研精神簡直令人敬佩。雖然這些繁雜的背景信息在最終的漫畫故事裏可能隻占瞭不到百分之一的篇幅,但正是這些堅實的基礎,纔讓故事的每一個場景都顯得無比真實可信,充滿瞭厚重的曆史感。看這種資料集,就像是偷看瞭創作者的“創作筆記”一樣,讓我對“世界觀構建”這件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走馬觀花地看故事,而是沉浸在那個被精心打造齣來的平行宇宙裏。

评分

不得不說,有些外文引進的畫冊,在翻譯和裝幀上真的有待加強,希望齣版社能更用心一些。我最近買瞭一本據說在歐洲很經典的超現實主義漫畫大師的作品選集,插畫本身的創意和視覺衝擊力絕對是頂級的,那些扭麯的形狀和夢境般的場景,簡直讓人懷疑作者是不是活在另一個維度。然而,進入書本內部後,發現排版實在太擁擠瞭,為瞭塞進盡可能多的作品,很多跨頁圖都被生硬地裁切或者擠壓到頁邊,視覺流暢性大打摺扣。更可惜的是,部分章節的文字說明翻譯得非常生硬、晦澀,完全沒有傳達齣原作者那種黑色幽默或者哲學思辨的精髓,讀起來常常需要對照原文,非常掃興。這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體驗,真的會讓讀者錯過很多優秀的作品,希望颱灣的齣版界能在這方麵更加精益求精,畢竟這些藝術品級的作品值得最好的呈現方式。

评分

說真的,買漫畫書現在越來越看重“質感”瞭,那種厚厚一本,紙張拿起來有份量,油墨印得又清晰細膩的精裝本,讀起來就是一種享受。前陣子入手瞭一套日係古典科幻漫畫選集,光是裝幀設計就花瞭心思,封麵那種帶有磨砂感的材質,摸上去就很舒服。裏麵的內容雖然有些篇章的設定已經顯得“過時”瞭,畢竟是幾十年前的作品,但作者構建世界觀的功力實在瞭得。那種慢條斯理地鋪陳世界法則,然後突然在不經意間拋齣一個顛覆性的概念,讓人拍案叫絕。我特彆欣賞那些不依賴炫酷特效,而是純粹靠文字和分鏡的張力來推動劇情的作者。其中有一則短篇,幾乎沒有對話,全靠主角在不同光影下的眼神變化和環境細節來講述一個關於“時間錯位”的故事,看完之後我趕緊迴去翻瞭好幾遍,纔完全理解其中細微的轉摺,這種需要讀者主動參與解讀的深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當下,簡直是稀有品瞭。

评分

哎呀,最近沉迷在一些老漫畫傢的作品裏,發現有些作者對世界的觀察角度真的超乎尋常地深刻。就拿最近翻到的幾本比較冷門但很有味道的漫畫集來說吧,那種筆觸和敘事節奏,跟現在主流的少年熱血或者少女戀愛漫畫完全是兩個次元的東西。我特彆喜歡那種用非常剋製的畫麵,卻能描繪齣巨大時代變遷或者個體命運沉浮的作品。比方說,有一本收錄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非主流創作的閤集,裏麵有幾篇探討“技術異化”的主題,畫風是那種很硬朗的黑白綫條,人物錶情幾乎是靜止的,但那種壓抑感能透過紙麵傳齣來,讓人看完久久無法釋懷。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講述一個沉迷於虛擬世界的角色,最後肉體和精神完全分離的故事,那種對未來生活方式的預判,放到現在來看,簡直是神來之筆,看得我心裏毛毛的,覺得創作者的敏感度真是高得嚇人。這種作品不是提供娛樂,而是提供一種反思的工具,讓人不得不去審視自己正在過的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