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頂尖國際期刊評審追查50個醫學迷思

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頂尖國際期刊評審追查50個醫學迷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慶順
圖書標籤:
  • 健康迷思
  • 醫學真相
  • 闢謠
  • 科學普及
  • 健康謠言
  • 醫學研究
  • 國際期刊
  • 證據醫學
  • 健康指南
  • 醫學常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餐桌上的僞科學」最新係列#5,頂尖期刊評審分析上百篇醫學論文,破解各式健康謠言
 
  *全係列版稅捐贈幫助颱灣弱勢兒童及青少年,請搜尋:林慶順教授獎學金
  
  全書關鍵詞:#清冠一號、新冠口服藥、橄欖油、西芹汁、mRNA疫苗、伊維素菌、隔夜菜、無麩質飲食、素食、保健食品、氫水、油漱、巴西蘑菇、阿拉伯糖、咖啡、低鈉鹽、魚油、花青素、自由基、抗氧化劑、抗性澱粉、膳食纖維
 
  科學寫作的經典範例,讀一本勝過買百本錯誤的健康書籍
 
  層齣不窮的健康謠言,不止齣現在長輩的Line群組、電視名醫的聳動言論,藥師和營養師背書的健康產品、內容農場的「健康新知」,甚至連暢銷健康書籍中,都充滿瞭各種自相矛盾和危言聳聽,讓讀者往往無所適從。還好,擔任超過世界60傢頂尖醫學期刊的論文評審的林慶順教授(包含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從2016年開始寫文章幫讀者查詢最新期刊,歸納分析並詳實解答。其個人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已經追查超過一韆篇健康謠言,並集結成《餐桌上的僞科學》係列書籍,本書就是最新的問答集結。看完本係列書籍,不隻可以解答大眾心中多年來的各種醫學謠言,並且可以學習何為真正的科學寫作法。
 
  精彩內容:
 
  1.清冠一號和伊維素菌的科學證據分析
  2.輝瑞和默剋的新冠口服藥效果和注意事項
  3.橄欖油是最好的油炸用油?
  4.空腹喝咖啡有礙健康?
  5.西芹汁讓你遠離百病?
  6.mRNA疫苗發明者後悔打瞭疫苗?
  7.素食比葷食更健康?
  8魚油補充劑治療憂鬱癥?
  9.爬樓梯和跑步對身體有害?
  10.隔夜菜導緻截肢?
  11.網球天王最愛的無麩質飲食,對人有益?
  12.巴西蘑菇抗病療癌?
 
專業推薦
 
  林煜軒(國傢衛生研究院/颱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邱品齊(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林氏璧(前颱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潘建誌(颱北市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
 
  林氏璧(前颱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新冠疫情以來,我常常拜讀林教授的科普闢謠,非常即時,用心且專業,獲益甚多!在假消息滿天飛的疫情時代,十分推薦大傢閱讀!
 
  林煜軒(國傢衛生研究院/颱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現在的醫藥科學新聞,普遍有傳達科學數據,卻沒有為民眾從實用、全麵的角度解讀的問題。林教授的每本好書,不僅傳達正確的知識,也是科普寫作的典範!
 
  邱品齊(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在這偽科學、假新聞以及斷章取義、誇大不實、錯誤虛假訊息充斥的年代,想保有求真求實、客觀思辨的能力真的是越來越睏難。人們看似渴求真相,卻又常常隻沉溺於自己認為的真相。在這資訊爆炸的「後真相」時代,大傢唯有藉由不斷的學習、思考、批判、辯證與內省,纔有辦法發現事實接近真相。很樂意推薦這本書給想要破除迷思與謠言的各位朋友們。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假訊息不斷進化,現代的謠言迷信,往往披著偽科學外衣,纔能大量散播。對待食品醫藥跟生命健康,我們可不能隨便榖歌就信以為真。林教授的文章,值得深思熟讀,更讓迷霧豁然開然。
 
  潘建誌(颱北市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看林教授的書是種享受,我一試成主顧,很快買齊瞭餐桌上的偽科學四本套書。林教授堅守實証醫學原則,客觀地解答許多營養學的迷思,也破除許多流行的醫療假訊息,火花四射,讀來相當過癮。林教授有著豐富的醫學史知識,針對一個問題旁徵博引,串起線索展開收閤,讓讀者跟著他也變成瞭夏洛剋·福爾摩斯。
 
各界推薦
 
  讀者推薦
 
  讀者Dennis tsai:教授,我對於現在纔知道您的網站跟書籍趕到很遺憾,裡麵有太多有用資訊瞭,事實上我是最近想要買某保健食品,纔開始google發現您的網站,謝謝您幫我省瞭一筆錢。但是其實沒有,因為我把本來要買保健品的錢拿去買瞭您的套書瞭(《餐桌上的偽科學》套書(共四本)。
 
  讀者Ellio:我常購入教授的書送親友(當被建議一些奇怪的養生偏方時),看看能不能提升一點對抗偽科學的「群體免疫」。謝謝您一直以來的用心努力,幫大眾省下很多被詐騙的冤枉錢。
 
  讀者Sandy:林教授您好,我是偽科學係列書籍的讀者,看完真的是獲益良多,打破瞭我以前自以為養生的許多觀念,也積極分享給身邊親友。
 
  讀者Miles Kao:從林博士的網頁文章與書籍中受益良多,來這裡學習新知識已成瞭每天的習慣。⋯⋯感謝您的文章豐富瞭我們的生活。
 
  讀者簡小姐:⋯⋯曾經看過好幾篇林教授的文章,覺得不僅客觀(佐證豐富),更是釐清瞭很多既定的錯誤觀念。
 
  讀者Elliot:教授算是我素未謀麵的大恩人,完全顛覆/創建/養成瞭我這輩子對養生保健與科學識讀的批判性思維,也替我省下瞭這輩子很多不必要的花費和浪費。迴歸基本,重拾健康。太多感謝,一言難盡。
 
  讀者葉先生:常常拜讀您網站上的文章以及您的著作,尤其在保健食品與疾病治療相互影響的觀念釐清、補充更是解答指引瞭我許多迷思。現在隻要有親朋好友推薦任何良方密藥,我都會先在您網站搜尋相關文章後,再複製連結給親友,省瞭我許多無用功也更能說服他們,十分感謝!
 
  讀者Bonnie Chen:一直從林教授的文章學到非常多專業又正確的醫學知識,收穫良多。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不涉及您所提及圖書內容的圖書簡介。 --- 圖書名稱: 《隱秘的角落:探尋人類文明中的非理性迷信與文化慣性》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入作者姓名] 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人類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看似根深蒂固的非理性信仰、文化迷思以及那些阻礙進步的思維慣性。我們並非聚焦於科學與僞科學的直接對抗,而是試圖從人類學的、社會學的以及心理學的視角,構建一個理解“我們為什麼相信我們所相信的”的框架。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斥著各種流傳甚廣的觀念,它們常常被視為常識或傳統,但當置於嚴謹的檢驗之下,其根基卻顯得異常脆弱。這些觀念的生命力,往往不在於其邏輯上的嚴密性,而在於它們如何巧妙地嵌入我們的集體記憶、情感需求以及社會結構之中。 第一部分:記憶的濾鏡與口述的重構 本部分探討信息如何在代際間傳遞和變異。我們將考察“口述曆史”在塑造集體記憶中的強大作用,以及當曆史事件被簡化、符號化後,如何演變成難以撼動的“真理”。 符號的錨定效應: 分析特定符號、儀式或行為模式如何通過情感聯結,規避瞭理性審查,成為文化身份的象徵。例如,某些古老的習俗,即便其原始功能早已消失,卻因其代錶的“不變性”和“歸屬感”而得以存續。 認知捷徑的陷阱: 探討人類大腦傾嚮於接受簡單、清晰解釋的偏好。在麵對復雜、不確定的世界時,一個結構完整的、帶有宿命論色彩的敘事,往往比循證的、充滿變量的科學解釋更具吸引力。我們將審視“確認偏誤”在文化傳播中的放大作用。 第二部分:社會結構的粘閤劑與群體認同的代價 迷信並非僅僅是個體心智的産物,它更是社會結構穩定的重要潤滑劑或,反之,分裂的導火索。本章著重於宏觀層麵的社會功能。 共同的恐懼與集體的安慰: 許多流傳甚廣的觀念,其核心功能是管理社會焦慮。當麵對無法控製的災難、命運的無常時,一套解釋體係(無論多麼虛幻)能提供一種控製感。我們研究瞭特定社會群體如何通過共享對某一“不可名狀力量”的敬畏或恐懼,來鞏固其內部的凝聚力。 知識的權力結構: 誰有權定義“真實”?本書將分析在特定曆史時期,某些精英階層或特定群體如何壟斷知識的解釋權,並將某些信念體係製度化,從而形成一種文化上的“路徑依賴”。打破這些路徑依賴,往往意味著挑戰現有的權力平衡。 “局外人”的標記: 某些特定的信仰或行為,充當瞭群體內部成員與外部世界區分的清晰界綫。我們探討瞭在高度同質化的社區中,對這些非理性信念的堅持,如何成為一種捍衛自身純潔性和排斥異見的工具。 第三部分:美學敘事的力量與情感的俘獲 非理性觀念之所以難以消亡,往往是因為它們被賦予瞭極高的美學價值和情感深度。它們常常以戲劇化、富有畫麵感的方式存在。 文學與藝術的再創作: 探討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和視覺藝術如何不斷地對古老的迷思進行“翻新”和“浪漫化”。當一個觀念被注入美學意義後,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審視,就等同於破壞一種藝術體驗,這使得批判變得格外艱難。 情感遺留物的解析: 許多迷思與重大的個人或集體創傷事件緊密相連。對這些創傷的集體哀悼和紀念,常常以某種儀式性的、非理性的行為來錶達,這些行為最終固化為信仰的一部分。 結語:理性的謙遜與批判的溫柔 本書的目的不是簡單地揭露“愚昧”,而是邀請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反思:在我們看似“現代”和“科學”的心智深處,隱藏著多少被文化慣性保護起來的角落?我們主張一種“批判的謙遜”,即認識到人類心智的局限性,同時以一種尊重文化背景的溫和態度,去審視那些影響我們決策和世界觀的深層假設。 《隱秘的角落》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曆史積澱和社會心理的深度考察,它將引導讀者超越對具體“迷思”本身的爭論,轉而關注驅動人類相信、延續和捍衛這些信念的復雜機製。 --- (字數統計: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慶順教授(Ching-Shwun Lin,PhD)
 
  擔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擁有40年醫學研究經驗,發錶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擔任逾60本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評審委員(包含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教授生涯退休之後,以醫學研究的角度,發錶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緻力於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幫助讀者避免被未經證實的資訊誤導,進而維護個人健康。
 
  學歷:颱灣大學獸醫學士/愛俄華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愛俄華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
 
  經歷:颱灣大學醫學院助教/愛俄華大學醫學院助教/來那斯保林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加州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帊羅阿托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分子泌尿學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訪問教授/颱灣輔仁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個人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professorlin.com
 
  個人著作:《餐桌上的偽科學》《餐桌上的偽科學2》《餐桌上的偽科學係列:維他命D真相》《僞科學檢驗站》

圖書目錄

Part 1名人、名醫與偽科學
1-1 醫療靈媒的「神奇」西芹汁療法 .....................................014
1-2 網球天王偽科學:再談無麩質飲食 .................................021
1-3 用偽科學勸善的「哈佛醫生」...........................................031
1-4 以油漱口可排毒?純粹的壞科學 .....................................036
1-5 「名醫」的荒唐言論集:雞蛋與臭屁 ...............................042
1-6 氫氣能治病療癌? .............................................................050
1-7 醫學顯影技術的謠言與釋疑 .............................................057
1-8 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風險 ..........................068
1-9 首席品水師提倡的喝水迷思 .............................................075
1-10 再談橄欖油與炸油選擇 .....................................................082
 
Part 2新冠疫情與疫苗謠言
2-1 清冠一號,防疫中藥的隱晦真相 .....................................092
2-2 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剋的優劣與禁忌 .........................102
2-3 老藥新用:無鬱寧&NAC 抗疫效果分析 .......................108
2-4  伊維菌素抗疫,充滿爭議 ................................................. 116
2-5  mRNA 疫苗發明者的爭議與釋疑 .....................................126
2-6 散播疫苗謠言的專傢學者 .................................................135
2-7 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探討 .....................................................143
2-8 解讀疫苗不良事件通報係統(VAERS)............................152
 
Part 3保健食品檢驗站
3-1 巴西蘑菇療癌?木鱉果護眼?效果查證 .........................160
3-2 藥師的假科學真廣告:乳清蛋白與花青素分析 .............170 
3-3 魚油補充劑,最新科學證據 .............................................177
3-4 補充睾固酮與 DHEA 的風險須知 ....................................184 
3-5 阿拉伯糖和寡醣對身體有益?科學調查 .........................193 
3-6 碧容健和野山參幹細胞,迴春有用? .............................200 
3-7 補充膳食纖維,問題探討 .................................................208
 
Part 4真科學補充站
4-1 素食和葷食的迷思與探討(上).......................................216 
4-2 素食和葷食的迷思與探討(下).......................................223
4-3 抗性澱粉和寒涼飲食分析 .................................................229 
4-4 重申減鹽有益:低鈉鹽和代鹽的分析 .............................235 
4-5 再論咖啡的謠言 .................................................................245 
4-6 爬樓梯和跑步有害。運動纔是最好的藥 .........................255 
4-7 隔夜菜導緻截肢?真相調查 .............................................263
 
附錄:資料來源 ..........................................................................27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667288
  • 叢書係列:Science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3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對抗偽科學的加強針
 
  這本書有四個章節:一、名人、名醫與偽科學。二、新冠疫情與疫苗謠言。三、保健食品檢驗站。四、真科學補充站。其中三個分類是延續前四本「餐桌上的偽科學」係列書的傳統,著重於討論保健品以及生活形態(飲食和運動)方麵的謠言。所以,在這裡我就隻特別介紹第二章節的「新冠疫情與疫苗謠言」。
 
  謠言、信息流行病和信息流行病學
 
  根據《國語辭典》,「謠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但缺乏可靠證據支持的陳述或信念,而互聯網興起後,電子郵件和網誌網站等成瞭謠言的最佳流傳平臺。「健康謠言」當然就是與健康相關的謠言,所以我在今天(2022年4月24號)就用Rumor作為「關鍵字」在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搜索,結果搜齣1008篇論文。為瞭要搜齣相關性較高的論文,我把Rumor限定為「標題字」,結果搜齣168篇。其中,最新的一篇是2022年3月發錶在頂尖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標題是「一個搖擺流行病:謠言、陰謀論和疫苗猶豫」1,文摘第一句是:「COVID-19『信息流行病』繼續削弱人們對旨在結束疫情的疫苗接種工作的信任」。
 
  這句話裡的「信息流行病」(infodemic),是信息(information)和流行病(epidemic)的組閤字。以此類推,「信息流行病學」(infodemiology)則是「信息」和「流行病學」(epidemiolgy)的組閤字。這兩個組閤字都是在2002年SARS 病毒流行期間首度齣現,而它們在這次COVID-19 疫情期間更是被頻繁使用。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為瞭對抗COVID-19相關謠言而發錶瞭一篇文章,標題是「讓我們拉平信息流行病麯線」2,第一段是:「由於 COVID-19,我們大多數人的詞彙中都有一個新詞:流行病學。它是醫學科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傳播和控製的方式。是時候學習另一個新詞瞭:infodemiology。」
 
  同樣是為瞭對抗COVID-19相關謠言,有一份名叫JMIR Infodemiology的醫學期刊更是在2021年7月創立。補充,JMIR是「醫學互聯網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的縮寫。由於是初創,所以這份期刊目前總共隻發錶瞭26篇論文,而其中最新的一篇是2022年3月發錶的,標題叫做「YouTube 上的 COVID-19 和維他命D錯誤信息:內容分析」3。
  
  這項研究總共分析瞭77 個有關「新冠肺炎與維他命D」的YouTube影片,而在收集數據期間這77個影片的總觀看次數為 1022萬多次(平均每片約有十三萬觀看次數)。分析的結果是:ㄧ、超過四分之三的影片包含有關新冠肺炎和維他命D的誤導性內容。二、將近六成的影片混淆瞭維他命D和新冠肺炎之間的關係。三、將近九成的影片錶明維他命D具有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的能力。四、這些影片的主要提供者是醫療專業人員,而他們經常提齣與當前文獻不符的維他命D 建議,包括服用高於推薦安全劑量的維他命D。
 
  請注意上麵第四點的「這些影片的主要提供者是醫療專業人員,而他們經常提齣與當前文獻不符的維他命D 建議」。這就再度印證我在前作《維他命D真相》所說的,有很多醫生或所謂的專傢都是為瞭個人名利而主張世界上所有人都需要吃維他命D補充劑。
 
  錯誤信息泛濫成災
 
  請讀者注意上麵那篇論文標題裡的「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根據我多方麵的搜查與考證,Misinformation的最完整定義是:以事實形式呈現的虛假或斷章取義的信息,無論其是否具有欺騙意圖。雖然「錯誤信息」和「謠言」在意思上相近,但「錯誤信息」齣現在醫學文獻的頻率是遠遠高過「謠言」。我在今天(2022年4月24號)用Misinformation作為「關鍵字」在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搜索,結果搜齣657052篇論文,縱然是將其限定為「標題字」,也還搜齣瞭967篇。
 
  在這967篇論文裡麵,最早的一篇是1925年3月發錶的,標題是「關於學生錯誤信息」4,而最新的一篇是2022年4月發錶的文章,標題是「與 COVID-19 相關的(錯誤)信息、恐懼和預防性健康行為」5。也就是說,從1925到2022這97年期間裡,標題裡帶有Misinformation的論文是以每年十篇的速度齣現(967除以97)。可是呢,光是從2020年3月到2022年4月,纔兩年又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有259篇與 COVID-19 相關,標題裡帶有Misinformation的論文。由此可見,與 COVID-19 相關的錯誤信息是多麼氾濫猖獗。
 
  在這259篇論文裡麵,最早的一篇是2020年3月發錶的,標題是「冠狀病毒瘋狂散播:量化在Twitter 的 COVID-19 錯誤信息流行病」(Coronavirus Goes Viral: Quantifying the COVID-19 Misinformation Epidemic on Twitter)6。這個標題裡的Goes Viral是「瘋狂散播」的意思。Viral這個字本來的意思是「病毒的」或「病毒性」,但是它現在也被用來形容消息有如病毒般的散播。
 
  四個月後,推特(Twitter)再次上榜,齣現在「推特大流行病:推特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傳播醫療信息和錯誤信息方麵的關鍵角色」7這篇論文的標題裡。推特可能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社交平颱,但颱灣同胞比較愛用的社交平颱卻是LINE。所以我相信,隻要把上麵那兩篇論文裡的推特換成LINE,就可以準確描述LINE在颱灣人之間所扮演的散播新冠錯誤信息的關鍵角色。事實上,我的高中同學常在LINE群組轉傳新冠肺炎以及其他健康方麵的錯誤信息。他們裡麵甚至還有人說LINE群組本來就是要讓大傢聊天互傳信息,至於信息是否正確,並不重要。
 
  是不是重要,我們來看2022年3月底纔剛發錶的論文,標題是「在保持言論自由的同時減少『COVID-19 錯誤信息』」8。此文第一段是:「有關 COVID-19 的風險、預防和治療的錯誤信息會造成生命損失。 錯誤信息有許多來源,而傳播和相信它的動機很多。在為患者提供有能力和富有同情心的護理上,絕大多數衛生專業人員和衛生保健組織都大力捍衛醫學科學和公共衛生實踐的標準。 然而,聲量大的少數人及其贊助商或盟友利用他們的醫療證書損害瞭公眾的利益。 他們低估瞭已知的嚴重疾病風險,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挑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吹捧未經證實和有風險的治療方法,並且放大瞭關於科學和科學傢的陰謀論。這些活動加劇瞭衛生保健人員在反覆大流行期間所經歷的道德壓力和道德傷害。」
 
  更嚴重的是「虛假信息」
 
  其實,儘管「錯誤信息」和「謠言」都是明顯的貶義詞,但它們畢竟還是帶著一絲無辜(因為有些錯誤信息或謠言是無心之過)。相對而言,比較嚴重的是「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也就是蓄意欺騙或誤導的錯誤信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大前天(2022年4月21號)在史丹佛大學發錶主題演講(keynote speech),演講的主題就是「虛假信息」對民主體製的威脅。由此可見,虛假信息是有多麼嚴重。
 
  用Disinformation作為關鍵字,可以搜到455篇論文,而作為標題字則可以搜到118篇。其中,最為醒目的是2021年發錶的文章,標題是「虛假信息和流行病:預期生物戰的下一階段」9。第一段是:「傳統上,生物戰被視為來自四個不同時代的新興威脅:細菌理論、應用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鑑於當今針對公共衛生措施和機構的虛假宣傳活動,特別是考慮到全球反疫苗運動的興起以及當代國內和國際對大流行病反應的破壞,我們認為我們正在進入第五個時代的生物戰。這種生物戰是結閤網路的使用,而不依賴於生物武器本身的存在。第五時代的生物戰旨在透過社會、政治和經濟手段,以及透過『武器化』或『虛擬升級』自然爆發來破壞社會政治體係,而不是透過部署有害生物製劑來直接導緻人群死亡和發病。」
 
  對抗偽科學的第五劑加強針
 
  有些讀者在我的網站或臉書留言,說我是「謠言終結者」或是「偽科學終結者」。但是,謠言能終結嗎?偽科學能終結嗎?其實,光是看PubMed裡麵那近百年來,六十幾萬篇Misinformation的論文,就不難明白,健康謠言就跟新冠病毒一樣,怎麼可能清零?所以,就請您學會長長久久與健康謠言共存吧。也有讀者來跟我說,他們看過我的書後,就好像打瞭疫苗,對健康謠言產生抗體,不會再受騙。但是,您一定聽說過,免疫力是會隨時間而下降的,所以有必要打加強劑。您現在手上拿的這本書就是「餐桌上的偽科學」係列的第五劑。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幾年來,我們社會對於公共衛生議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從飲食習慣到生活方式的改變,無不與我們對健康的追求息息相關。因此,一本能夠有效「淨化」健康資訊的書籍,顯得格外重要。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些針對亞洲人,尤其是颱灣人常見的飲食習慣或體質迷思的探討。畢竟,很多源自西方的醫學研究,在套用到我們特有的生活環境和基因背景時,可能需要額外的解讀。如果作者在追溯謠言產地的同時,也能兼顧到地域性的文化背景,那就更貼近颱灣讀者的實際需求瞭。總而言之,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單純的「打假大全」,而是一部能引導我們建立起科學判讀能力的實用指南。它應該要能讓我們在下次聽到任何「驚人健康發現」時,不是立刻相信或嗤之以鼻,而是能冷靜地想一想,這個說法通過瞭哪些嚴格的考驗?這本書能否賦予讀者這種內在的力量,將會是我衡量它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

评分

說實話,現在的網路社群裡,謠言傳播的速度比事實還快,特別是關於醫療和健康議題。很多時候,那些聽起來很動聽、很符閤直覺的說法,往往就是最危險的陷阱。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我們「什麼是錯的」,更重要的是,它應該要提供一套「如何辨別真偽」的方法論。如果作者能深入淺齣地介紹一下醫學研究的設計、統計學上的陷阱,以及同行評審(Peer Review)製度的運作細節,那對提升大眾的科學素養將會有極大的助益。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隻是被動地接受書本告訴我們的結論,而是可以主動地去檢視資訊的可靠性。畢竟,颱灣的醫療環境相對發達,民眾的健康意識也很高,但這也意味著我們更容易成為假消息的受害者。這本書如果能成為我們對抗資訊洪流的一把利劍,那它的價值就無法衡量瞭。我個人對於那些關於「自然療法」或「古法偏方」如何被現代醫學驗證或證偽的章節,特別感興趣。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意思,結閤瞭「健康謠言」跟「頂尖國際期刊評審」,感覺就是來真的,不是那種隨便寫寫的養生小撇步。我個人平常就很愛看醫學新聞,但常常會被各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搞得很混亂,搞不清楚哪個是真的,哪個是為瞭騙點閱率。這本書如果能幫我釐清一些長期以來深信不疑的「健康常識」,那就太棒瞭。特別是它強調「追查」的過程,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深度肯定不是泛泛之論,而是有嚴謹的科學基礎在背後支撐。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剖析那些流傳已久的醫學迷思,像是「吃這個可以治百病」或是「某種食物是萬惡之源」之類的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畢竟,現在資訊爆炸,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資訊,而是更精準、更可靠的判斷力,尤其是跟健康這種攸關性命的事扯上關係的時候。我很想知道,那些在期刊上發錶的嚴謹研究,是如何被轉化成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知識,而不是一堆術語讓人頭昏腦脹。

评分

身為一個在颱灣生活,每天麵對各式各樣保健食品廣告的消費者,我對這類「揭秘」型的書籍一直都抱持著高度興趣。我們這邊的市場充斥著太多關於「排毒」、「抗氧化」這類流行詞彙的誇大宣傳,很多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該相信誰的話。這本書如果真的能像書名暗示的那樣,從國際頂尖期刊的角度去審視這些謠言的源頭,那它的權威性就不可同日而語瞭。我特別好奇它會怎麼處理那些跨越國界、在不同文化中都廣為流傳的健康迷思,畢竟有些謠言的生命力實在太頑強瞭。想像一下,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健康觀念」,結果被一群專業的審稿人從頭到尾徹底推翻,那種震撼感一定非常過癮。這不隻是單純的知識更新,更是對我們長期以來認知結構的一種挑戰。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學到更批判性的思考方式,以後麵對任何健康建議時,都能多問一句:「證據在哪裡?」

评分

我看過不少試圖打擊假消息的書籍,但有些寫得過於學術,讓人望之卻步,有些則為瞭追求聳動而流於譁眾取寵,缺乏實質的論證深度。我比較擔心的是,這本書在力求專業的同時,會不會在文字錶達上顯得生硬難懂。畢竟,要嚮一般讀者解釋複雜的生物學機製或臨床試驗設計,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如果作者能夠掌握好那種「專傢級的嚴謹」與「大眾可讀性」之間的微妙平衡,讓非醫學背景的人也能輕鬆領略其中的奧妙,那這本書絕對會是年度的暢銷書。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灰色地帶的問題,也就是那些還沒有定論、仍在科學界激烈辯論中的議題,而不是一味地貼上「謠言」或「真理」的標籤。真正的科學精神在於承認未知和持續探索,如果書中有展現這種謙遜與求真的態度,我會給予極高的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