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倫理學

基督教倫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鴻信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伦理学
  • 宗教伦理
  • 道德哲学
  • 神学
  • 基督教神学
  • 伦理学理论
  • 西方哲学
  • 宗教研究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聖經傳統×三大類型×現代神學
★ 18堂倫理學的課 ★
跟著神學家培養回應議題的信仰思考力
面對是非百問也能應對自如
 
  基督徒生活問題百百種,更被時代議題追著跑。
  有使命推著要給出回應的我們,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你有譜嗎?
 
  「牧師,請問如果基督徒被欺負的話,可以還手嗎?」
  「牧師,請問兩位素有嫌隙的教會姊妹,時常向我探聽對方說了些什麼,我該如實以告嗎?」
  「牧師,請問如果慕道友問我基督教是否反對同性戀,該如何回答他?」
  「牧師,請問如果小組員問我基督徒可否婚前性行為,該怎麼回應?」
  「牧師,請問如果我得憂鬱症的朋友告訴我他想自殺,要怎麼辦?」
  「牧師,請問如果我教會裡罹病多年的弟兄告訴我,他決定想遠赴他國接受安樂死,我該尊重他的決定嗎?」
 
  信主的頭幾年,每回在主日學的課堂中,都會聽到這樣的描繪:「聖經就好比我們信仰生活的使用手冊,日後每當你有什麼樣的問題,記得只要翻開這本聖經,就能找到所有的答案。」
 
  確實沒錯,信主後,面對每天的挑戰,上帝和祂自己的話往往為我們在諸多困難中帶來一絲曙光,可是你會不會也有過以下這種尷尬的時候:儘管信主多年、聖經滾瓜爛熟,卻老被身旁那些親朋好友的問題堵得滿嘴,心中抑制不住浮現滿滿的問號。為什麼這些難以回答的問題,在聖經這本使用手冊裡找不著直接的答案?甚或,盡可能嘗試按教會的教導回應後,卻招來對方不解的眼色與拒絕再溝通的敵意?
 
  而這正是本書希望可以培養我們擁有的能力。因為面對這些龐大的時代議題,基督徒個人與群體需要的不僅是在聖經中找答案而已,更需要有神學反思的能力,才足以回應現實生活倫理道德問題的挑戰。在那些該做與不該做之間,如何抉擇與要回應什麼之間,恰正反映出我們對於上帝和基督信仰的認識,以及對信仰思考的深度。特別在這自我意識抬頭、自我主張和立場鮮明的世代,基督徒該如何用信仰回應這些時代議題,與不同想法的人溝通,更是空前的挑戰。
 
  因此,在我們挺身而出,嘗試回應玲瑯滿目的種種議題之先,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勇敢,更需要思想,讓林鴻信老師這本《基督教倫理學》幫你掌握思路、奠定信仰底蘊,讓聖經、信仰知識在手,行動也有。
 
  ★ 林鴻信教授承接《系統神學》的倫理神學大作
  ★ 彙整初代教會以後基督教倫理學的思想史
  ★ 囊括、併陳多位神學家的論述與觀點,彼此對話
  ★ 文中作者觀點接地華人教會、文化的信仰生活處境
  ★ 不同於傳統倫理學書籍寫作架構,全書以聖經傳統、神學思想為主,輔以議題層面的索引整理,培養讀者思考力
探索心灵的疆域:《心灵的迷宫与灯塔:当代心理学与自我认知》 书籍简介 《心灵的迷宫与灯塔:当代心理学与自我认知》并非探讨宗教教义或特定信仰体系的著作,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情感结构以及自我构建过程的综合性学术普及读物。本书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套清晰、系统且具有批判性的工具,用以导航个体内在世界的复杂性,并在纷繁的外部信息流中锚定真实的自我。 第一部分:解构心智的基石——心理学流派的演进与核心议题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现代心理学自其诞生以来的关键思想脉络。我们摒弃了对单一学派的偏袒,而是采用比较和综合的视角,审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荣格的原型理论、行为主义(巴甫洛夫、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型,以及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对“充分实现自我”的追求。 1. 从潜意识到神经科学的桥梁: 我们详尽阐述了潜意识概念的演变,从早期的冲突模型转向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对记忆巩固、情绪调控与决策制定的生物学基础的探索。书中会提供最新的大脑成像技术(如fMRI)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的生理对应物。 2. 认知革命的胜利与局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认知心理学如何将心智比拟为信息处理器,重点分析了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例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如何系统性地扭曲我们的现实感知。我们不仅描述这些偏差,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套“元认知”(Metacognition)训练方法,帮助读者学会审视自身的思考过程。 3. 发展的旅程:从依恋到身份认同: 本书用相当篇幅讨论了发展心理学对“人是如何成为人”的解释。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依恋模式)如何塑造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到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如何界定身份认同的危机与建构。这一部分强调了早期经验对成人心理结构的长期塑造作用,但同时也强调了神经可塑性带来的改变可能性。 第二部分:情感的密码与人际的互动——情绪管理与社会联结 人类经验的核心在于情感的波动与社会关系的建立。《心灵的迷宫与灯塔》的第二部分致力于解读复杂的人类情感光谱,并探讨我们在群体中如何定位自我。 1. 情绪的生理学与文化塑造: 我们将介绍当代情绪理论(如离散情绪理论与评估理论),分析基本情绪(如恐惧、喜悦、愤怒)的普遍性,以及情绪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情商”(EQ)的概念,并提供一套基于辩证行为疗法(DBT)和情绪调节策略的实用工具箱,帮助读者在强烈情绪下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2. 关系中的“自我”:投射与界限: 本部分将社会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日常互动。我们将探讨人际吸引力的机制、从众行为的驱动力,以及冲突解决的策略。书中特别强调了“心理边界”(Boundaries)的重要性——如何清晰界定自己的需求、权利和责任,是维持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我们会分析防御机制(如合理化、压抑、反向形成)在关系中的运作,帮助读者识别他人的以及自身的非建设性应对模式。 3. 压力、创伤与复原力: 现代生活的高速运转带来了持续的压力负荷。本章详细梳理了急性压力与慢性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并从创伤知情照护(Trauma-Informed Care)的角度,解释了创伤事件(无论是大写T还是小写t创伤)如何重塑个体的世界观和安全感。最重要的是,本书提出了“心理复原力”(Resilience)的科学模型,阐述了哪些因素(如社会支持网络、意义感构建、适应性应对策略)能够帮助个体从逆境中站立起来,甚至超越原有水平。 第三部分:探寻意义与构建未来——存在主义视角与自我实现 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往往指向“成为更好的自己”或“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内部机制转向外部行动,探讨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定位个体价值。 1. 意义的构建: 这一章将吸取存在主义心理学(如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的洞见,探讨意义感并非被动发现,而是主动创造的过程。我们分析了“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与日常意义感之间的区别,并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方法来识别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使命感,即使在面对必然的死亡和自由的重负时,也能找到坚实的立足点。 2. 决策的艺术与自由的重负: 面对现代社会无限的选择,自由反而可能导致“选择瘫痪”。我们结合了行为经济学和决策科学,分析了期望效用理论在个人生活中的局限性,并提倡一种基于“最小遗憾原则”的、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框架。自由意味着责任,学会承担选择的后果是心智成熟的标志。 3. 整合与动态平衡: 最终,本书回归到“整合”的概念。一个成熟的心智并非消除了所有矛盾,而是学会了在对立面(如理性与感性、独立与联结、过去与未来)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我们总结了如何将前述的知识体系应用于日常的自我反思和持续成长中,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一种持续自我更新的实践哲学。 本书特点 本书语言严谨又不失可读性,避免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或在必要时提供清晰的定义。它不提供简单的“治愈良方”,而是倡导一种审慎、好奇和持续学习的态度,鼓励读者将自我探索视为一场永无止境的、充满挑战与回报的旅程。它是一份详尽的“人脑使用手册”,而非道德或信仰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鴻信老師
 
  本著對上帝有信,對人、對土地有愛的熱情,一轉眼投身神學教育已經三十二年。服事過眾多莘莘學子,也被許多熱愛真理的學生雕塑,愈投入愈感受到深耕研究基督教思想的重要,多年來致力於中文寫作,期盼這些神學寫作可以服事更多弟兄姊妹。
 
  身為神學工作者深深體驗到,神學思想必須落實於生活,因而自我期許寫作基督教倫理學多年,畢竟回應上帝的呼召,就是在自己生命中實踐信仰的行動抉擇,文字寫作反映對生命的自我認識,而生命實踐則呈現蒙受多少上帝的大愛。
 
  為了普及、推廣神學教育,使更多人從中受益,四年前成立基督教研究智庫,期盼能幫助教會培養智性、知性,於是開始學習面對更廣闊的世界、更年輕的世代、更豐富的生活、更眾多的專業領域。
 
  畢業於臺大哲學系,取得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長期擔任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教授、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由校園出版的著作有《加爾文神學》、《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認識基督宗教》、《聖神論》、《納尼亞神學》、《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九個探險》、《教會生態學》、《系統神學》、《忘我神學》、《莫特曼神學》,此外另有多種著作、譯作及學術論文,近年來更積極參與基督教研究智庫的服事。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倫理學不只是神學的應用,也是神學的使命/羅秉祥/15
推薦序二 山上的城,踐行的信/孫寶玲/23
推薦序三  回到倫理學的基點/謝木水/27
推薦序四 倫理學,作為回應上帝的神學行動/周學信/31
序言/35
 
第一部  緒論/45
第一章 導論/47
第二章 如何做倫理道德判斷?/71
 
第二部  聖經/95
第三章 聖經倫理學Ⅰ/97
第四章 聖經倫理學Ⅱ/147
 
第三部  傳統/185
第五章 從心出發──奧古斯丁倫理學/187
第六章 活出自由──路德倫理學/223
第七章 與基督連結──加爾文倫理學/257
第八章 跟隨基督的關鍵少數──重洗派倫理學/293
第九章 追求成聖──衛斯理倫理學/321
第十章 聖言與聖傳──天主教倫理學/347
 
第四部  類型/371
第十一章 培養倫理道德習慣──德行倫理學/373
第十二章 尼布爾式理想主義──務實倫理學/399
第十三章 自發性回應責任──責任倫理學/421
 
第五部  現代/445
第十四章 為主抉擇──潘霍華倫理學/447
第十五章 文學家的視域──路易斯倫理學/477
第十六章 現代基督教倫理學──從巴特到莫特曼/509
第十七章 生命倫理/535
 
第六部  結論/567
第十八章 總結/569
 
主題索引/591
人名索引/605
經文索引/609
外文參考書目/613
中文參考書目/619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989532
  • 叢書系列:神學人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4.4 x 21 x 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現代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資訊傳播無遠弗屆,基督徒必須面對許多有關倫理道德的思考判斷。當今世代的節奏比起過去任何世代都更加急速,使得大家都處於一個被世界價值觀洪流推擠的狀態,人人都身不由己地被推著走,一旦略有猶豫─自以為停止不動─其實就被時代潮流帶著走了,由於身處於這樣的處境中,根據基督教信仰來做倫理道德的思考判斷就顯得特別重要。
 
  時代潮流走向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找回失落的信仰樞紐─因信稱義,儘管面對不同宗派教會的多元發展,卻呈現基督教神學百花齊放的榮景;隨後,基督教信仰面對十七至十八世紀啟蒙運動重視理性的衝擊,帶來信仰與理性如何平衡發展的考驗;十九世紀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展開價值重估並且批判基督教,歌頌生命而否定理性思維、傳統道德,全力鼓吹權力意志,基督教信仰必須以深刻自我檢討適切回應;二十世紀的現代社會漸漸發展徹底的世俗化價值觀,一方面使那些以文化為中心的基督教進一步地世俗化,另一方面卻又同時出現人們對神聖的嚮往,如靈恩運動的崛起等。至於近代基督教神學的發展, 十九世紀的士來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整合了浪漫主義、啟蒙運動與敬虔主義,開創以人為中心的神學思想方法,相對於「德國觀念論」以理性來詮釋宗教,他主張以人在經驗層面的情感與意識來詮釋宗教信仰,間接推動以文化為中心的自由神學;二十世紀的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則強調上帝啟示而批判自由神學對世界開放過度,其一是重外輕內,對外門窗大開,卻把裡面關閉起來,以致對基督教真理的認識並未增加;其二是把環境視為典範,忽略了儘管外面的風帶來新鮮空氣,但也帶來腐爛的臭味;其三是神學丟失服事教會的主要目標,卻優先追求連結當時代的哲學,以致神學自我定位不明,於是巴特呼籲,唯有神學成為神學時,才能面對各種問題。
 
  二十世紀開始出現挑戰現代性的「後現代思潮」,這場「後現代」與「現代」的戰爭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然而,身處亞洲卻依然可見古老的「前現代」傳統仍有力地盤踞人心,縱使人們大多已生活在受世俗化價值觀全面主導的現代社會,處處可見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商業效益、個體主義等,同時又承受著後現代思潮所帶來的新衝擊─以脆弱為榮、多元並存、非中心、超理性、反體制等。面對這些時代潮流,基督教神學應當尋求如何在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交鋒中呈現信仰價值觀,因此論及倫理道德的思考判斷,仍須從豐富的神學傳統資源取材整合,以面對各種當代問題的挑戰。
 
  基督教倫理學之必要
 
  當面對基督教倫理道德判斷,究竟是以「生命體驗」為主或者「知性分辨」為主呢?聖經裡有許多關於德行的教導,如: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1.5-7)
 
  從這段經文可見,信心需要加上德行,而德行則需要加上知識及節制等:
 
  信心 → 德行 → 知識 → 節制 → 忍耐 → 虔敬 → 愛弟兄的心 → 愛眾人的心
 
  在這序列中,知識之後的各項全屬德行項目,唯有「知識」本身顯得很特別,因為通常不被直接歸在德行項目中,「知」是從「信」轉成「德」之必經步驟,藉由「知」得以辨識何者為貴重、合宜、善良、正當而有價值之「德」,因此基督教倫理學非常重視在知性方面的學習。
 
  現代基督徒面對許多倫理道德判斷時,十分需要具有回應挑戰能力的神學思想作為基礎。一切倫理道德判斷都來自作為主體的人─不論個體或群體,「我是誰」、「我們是誰」都是基督教倫理學必先回應的問題,也是系統神學討問的問題。進一步而言,一切倫理道德議題都可被設定為系統神學探討的神學主題,這些都反映基督教倫理學與系統神學密切相關。
 
  基督教倫理學探討基督教信仰在倫理道德方面的思考判斷,通常在神學教育課程的位置都安排在系統神學之後,既可視為神學在倫理道德議題方面的應用,亦可視為神學探討倫理道德主題之整合。前者傾向把基督教倫理學分別出來,有如先理論後實踐;後者則傾向把基督教倫理學當作神學本身的一部分,研究探討倫理道德相關的主題。
 
  迄今有關基督教倫理學的中文著作並不多見,而作為基督教倫理學教科書的專著就更加稀少,主因是專研基督教倫理學的本地學者相當有限,至於如香港羅秉祥教授兼有哲學博士與基督教倫理學博士雙重背景者,更是鳳毛麟角。長期以來,神學院往往以資深教授或牧者充當基督教倫理學教師,鮮少重視基督教倫理學專業,筆者乃自告奮勇執筆,期待拋磚引玉。
 
  從系統神學到基督教倫理學
 
  二○一七年筆者寫作《系統神學》時,大致上關於倫理道德的主題並未處理,心中一直期待能夠完成一本《基督教倫理學》。基督教倫理學提供基督徒個體與群體對信仰實踐與行動的神學反思,由於現實生活中的倫理道德抉擇往往未能直接從聖經找到答案,需要藉由深化對聖經以及處境的神學理解,學習如何因應現實生活倫理道德問題的挑戰。
 
  現代人面對愈來愈多有關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議題的衝擊,不少基督徒開始覺醒「不聞不問」並非教會當走的路,而且驚訝地發現長久以來教會只關心個體罪惡而忽略群體罪惡,其實群體罪惡往往為禍更烈。於是「公共神學」逐漸成為當今教會的流行語,許多平素不關心社會議題的教會也開始針對現實議題提出主張與批判,甚至動員信徒投入社會行動。
 
  身處公共神學發展的潮流當中,若是教會缺乏基督教倫理學思考能力,一味訴求行動而信仰反思不足,很可能只是見到別人眼中的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梁木。畢竟教會本身是由人組成的團體,也可能陷入軟弱與罪惡,需要經常做群體性的神學反思。事實上,當教會體制為惡時,並不亞於任何其他體制之惡,且因惡包藏在宗教語言中而不易辨識。有時那些看見教會體制問題者,甚至對問題提出批判者,往往其實也是從屬於問題體制卻不自知。
 
  況且,當教會興致勃勃地呼籲要改變社會時,難道社會就沒有在改變教會?教會若未能察覺自身如何受到社會影響,乃至世俗價值觀的衝擊,卻汲汲營營投入社會行動,有如輕率地以小搏大,試問究竟是教會改變社會或者社會改變教會的可能性比較大呢?
 
  不論是就個體或群體而言,當基督徒面對倫理道德問題時,務必以信仰作為出發點來確認信仰價值思維,謹慎地進入真實生活的倫理道德判斷。
 
  假若基督徒討論倫理道德議題,只停留在法律、道德層面而忽略信仰根源,甚至引用的根據不外是合乎人性、文明進步、時代潮流、科學觀點等,真不禁令人感慨,基督教信仰的意義是否僅存於邊緣角落呢?我們所信的豈是那位「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的創造主上帝呢?
 
  本書特色
 
  本書承襲《系統神學》一書的基本途徑─整合,「就是把許多不一樣的神學觀點聚攏在一起,藉由互相對話協調而趨近完整」。整合的角度以聖經啟示為基礎,其次參考歷史傳統中重要神學家對聖經的詮釋與應用,期待兼顧理性、感性與行動等角度。
 
  許多倫理學教科書以倫理道德議題作為架構,這種做法的優點在於從真實生活處境提出問題,面對問題提出具體解決的方案;不過弱點在於很難有明確答案而眾說紛紜,況且比較不同答案往往進入瑣碎細節,而無從了解在何種神學思維脈絡下產生這些不同的答案。
 
  本書並未採用以倫理道德議題作為架構,以免見樹不見林,乃是從聖經倫理學出發,主要以神學家及神學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作為主題,包括三個重要的基督教倫理學類型:德行倫理學、務實倫理學、責任倫理學,總共分成六部分:緒論、聖經、傳統、類型、現代、結論,大致上按照歷史順序討論介紹,期盼呈現在不同神學脈絡下如何導引出倫理道德觀點。
 
  三個重要類型的介紹放在傳統部分之後,這是因為在整理傳統部分的各種基督教倫理學時,其中經常出現這三種類型,並且常見這三種類型的混合組合。認識類型有助於讀者辨識各種倫理學的特質,然而類型並不能涵蓋一切。因此,隨後來到不易歸類的「現代」部分,一方面神學思潮仍繼續在演變中而未完全定型,另一方面現代神學家的倫理思想也愈來愈不易做類型區分。
 
  以現代深具生命力與先知遠見的潘霍華倫理學為例,有人稱為「處境倫理學」,但其實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是以基督為中心來做關係處境考量;有人則稱為「責任倫理學」,但其實潘霍華的「責任」概念是神學概念而非一般倫理概念。再如,以文學家為主要身分的基督教思想家路易斯(C.S. Lewis, 1898-1963)也難以歸類;另外,二十世紀神學巨人巴特的倫理學與神學交織在一起而不易歸類,那些與巴特相關的神學家也是如此,其中後巴特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 1926-)甚至有跨出傳統類型的特質。
 
  此外,「現代」部分還討論以生命為核心概念的倫理道德思想,這不但是聖經倫理學的重要特質,也是出於現代思潮愈來愈關注「生命」的共識。綜觀大勢所趨,筆者期待在「現代」這部分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儘管傳統類型尚依稀可辨,但以非典型面貌呈現者則愈來愈多。
 
  寫作本書的原始動機與《系統神學》第三十五章倫理神學有關,書中有些部分源自這一章內容的擴大,加以《系統神學》裡大量介紹神學家思想也多少涉及倫理道德思想,本書採用的材料難免有些重疊,不過因在不同脈絡下呈現出來,所以有不同的意義。
 
  基督教倫理學的主題─倫理道德─畢竟是從真實生活處境而來,「討論」固然有助於「行動」,然而「討論」終究無法取代「行動」。一切倫理道德的討論都應落實於行動,若是過度陷溺於討論,必定會造成理論與行動脫節。因此,本書的體裁力求簡單明瞭、清晰流暢,避免進入過多細枝末節,期待可供基督徒做倫理道德判斷與行動時的參考。
 
  凡學習基督教倫理學的人,當面對倫理道德判斷時,需要明白自己並非最高評判者,不過是被創造主上帝評判的對象;當評論別人的倫理道德判斷時,也需要自知自己的一切評論都要被上帝評論。不論就個體或群體而言,我們都需要神聖光照,也需要福音啟蒙,以致能由衷捶胸禱告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
 
林鴻信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2022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讀完這本關於倫理學的書籍後,我的心情是相當複雜的。它沒有給我預期的那種「大團圓結局」式的解答,反而拋出了更多需要我獨自面對的難題。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誠實且不迴避矛盾,他把基督教倫理學中那些歷史上長期存在的爭議點,原封不動地攤開來讓我們檢視。這不是一本讀起來會讓人覺得很「舒服」的書,因為它不斷地在挑戰我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我特別對其中關於「公義與憐憫」如何平衡的那幾段論述印象深刻,作者清晰地指出,這兩者不是可以隨意取捨的選項,而是在信仰生命中必須持續拉扯的張力。對於那些習慣於聽從單一權威指令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帶來一陣「陣痛期」,但這種思想上的碰撞,恰恰是成長的必要條件。它讓我們明白,信仰的實踐從來都不是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

评分

說實話,這本探討基督教倫理學的書籍,對我這個自認對神學有一定基礎的讀者來說,帶來了不小的衝擊。我原以為自己對某些倫理學基礎概念已經瞭若指掌,但書中對幾項核心概念的重新梳理和界定,讓我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理解是否過於僵化或片面。尤其是在處理那些灰色地帶的議題時,作者展現出的那種靈活卻不失原則的論證方式,著實令人佩服。他並沒有採取二元對立的簡單化處理,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倫理學派別在面對同一情境時的內在張力,這使得整本書的討論層次一下子拔高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一位高明的智者在進行一場辯論,你必須全神貫注,因為他隨時可能拋出一個你從未想過的角度。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廉價的安慰,而在於鍛鍊讀者的思辨能力,讓「信徒」的身份不只是停留在崇拜敬拜,更是成為一個在社會中負責任、有深度的思辨者。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其實心裡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基督教倫理學」這個題目聽起來就頗為學術,擔心內容會過於艱澀,讓人望而卻步。我本以為會看到一堆教條式的說教,或者引經據典的繁瑣論證,但實際翻閱後,發現作者的切入點相當生活化。書中並沒有直接丟出「你該怎麼做」的標準答案,反而更像是在引導讀者思考,面對現代社會各種複雜的道德困境時,我們該如何運用信仰的視角去剖析問題的本質。特別是關於科技倫理和媒體倫理的那幾個章節,作者的論述很有深度,他沒有一味地譴責進步,而是探討了在技術快速發展的浪潮下,人的價值與尊嚴該如何被堅守,這對我們這些經常在資訊洪流中迷失方向的基督徒來說,無疑是一盞明燈。整體閱讀下來,感覺作者非常細膩地捕捉了當代人在信仰實踐中可能面臨的掙扎,讓我們在嚴謹的學理框架下,找到可以落地實踐的思考路徑,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信仰與社會議題的朋友們。

评分

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展現了一種深思熟慮的用心,不同於一般倫理學書籍的線性推進,它更像是螺旋式上升的探討。從宏觀的宇宙觀和上帝觀切入,逐步縮小範圍到個人的德性養成,再延伸到社會結構的批判,最後又回歸到基督徒在末世中的盼望與行動。這種層層遞進的編排,讓讀者在知識的積累過程中,不斷地深化對信仰整體觀的理解。我個人最欣賞的是,作者似乎很清楚讀者可能在不同章節會遇到的理解瓶頸,因此在關鍵轉折處,都會用一些極富啟發性的比喻來輔助說明,即便有些概念在學術上極其深奧,也能透過這些比喻,在腦海中勾勒出清晰的圖像。這本書無疑是近幾年來,我接觸到最能體現「知行合一」精神的文獻之一,它要求的不僅是腦力的投入,更是意志力的考驗,是值得反覆咀嚼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風格,對我來說,是個相當「接地氣」的體驗。雖然主題是嚴肅的倫理學,但作者選用的詞彙並沒有過度使用艱澀的哲學術語,如果讀者稍微有點神學背景,大致上都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舉例時,總是能從我們台灣社會的具體情境出發,而不是全然依賴西方教會的歷史脈絡,這讓書中的論點更容易被消化和內化。舉例來說,書中探討到關於家庭倫理與孝道的議題時,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讓我彷彿看到自己生活周遭的影子。這本書不是高懸在雲端的理論,而是試圖將信仰的精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和人際關係中。對於那些覺得「倫理學離我太遠」的基督徒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友善的入門磚,它不會讓你覺得自己不夠格去討論這些嚴肅的議題,反而會激發你將信仰付諸實踐的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