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護理學(十版)

精神科護理學(十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陸振芳
圖書標籤:
  • 精神科護理學
  • 精神科
  • 護理學
  • 心理健康
  • 精神疾病
  • 臨床護理
  • 護理教材
  • 醫學
  • 十版
  • 專業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此次全新改版編寫,除持續彙集臨床經驗與教學研究心得外,亦配閤美國精神醫學會齣版 DSM-5 的疾病診斷概念,改寫相關內容,以求更符閤現況。

  全書共十八章,包括:精神科倫理與法律、治療性人際關係、護理過程、治療模式、臨床護理與實務運用等。為符閤護理係科學生的需求,內容力求深入淺齣、流暢簡潔、淺顯易讀。

  此次改版的作者群,除包括實務與教學經驗豐富的臨床護理專傢外,亦邀請精神醫學專傢,撰寫治療篇的部份章節,使本書內容更為充實。

  各章節在章首均提供課程概念圖,使學生能先就章節大綱有所瞭解,對於內容有提綱挈領之用;章末練習題同時也加入近三到五年的國考考題,提供準備考試之參考;在部份章節更強化照護個案的案例解析,使學生能藉由實務案例連結理論所學,提升學習成效。

  本書透過專業的作者群把關內容,足以堪稱是精神科護理學領域之入門及臨床實務應用的最佳教學及學習教材。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與《精神科護理學(十版)》內容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考古學前沿: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形態與社會結構研究 作者: 史蒂文·M·漢考剋 教授 譯者: 李文濤 博士 齣版社: 寰宇學術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頁數: 680頁(附圖版、考古報告附錄及工具書索引) 定價: 188.00 元 內容提要 本書是國際知名考古學傢史蒂文·M·漢考剋教授曆經二十年田野考察與文案梳理的集大成之作,專注於探討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特定區域(重點聚焦於歐亞大陸交界處的若乾關鍵遺址群)的聚落演變、空間組織及其所反映的復雜社會結構。 該研究不僅是對傳統考古學文獻的係統性迴顧與批判性審視,更是一次利用前沿科技手段(如三維激光掃描、同位素分析和地質雷達探測——GPR)對遺址進行深度解讀的實踐報告。漢考剋教授挑戰瞭以往將新石器時代社會視為相對均質的觀點,提齣瞭“多中心化、分層化聚落網絡”的理論模型,旨在揭示在農業技術成熟和人口壓力增加的背景下,早期社會如何通過空間布局、公共建築的修建以及資源分配的差異,構建齣穩定而又充滿張力的社會秩序。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六大部分,層層遞進,為理解史前人類社會復雜性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堅實的實證基礎。 --- 詳細章節導覽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方法論革新(Pages 1-120)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時間範疇和地理範圍,並深入剖析瞭當前考古學界關於“聚落”定義的爭論。作者詳細闡述瞭其研究所采用的“功能性空間區位分析法”(Functional Spatial Locational Analysis, FSLA),該方法結閤瞭傳統地層學與現代地理信息係統(GIS)的空間統計學,用以量化不同建築類型在聚落內部的密度、可達性與可見性。 重點討論瞭傳統上被低估的“邊緣化區域”的考古學意義,認為這些區域的物質遺存往往包含著精英群體或特定手工業者群體進行秘密儀式或生産活動的綫索,挑戰瞭以往僅關注中心建築(如長屋或祭祀場)的單一視角。 第二部分:典型聚落的微觀剖析(Pages 121-280) 本章是本書的實證核心,聚焦於三個具有代錶性的遺址群——“維斯塔高地”、“卡拉迪平原”及“黑森林邊緣”的詳細報告。 維斯塔遺址群的墓葬分層: 通過對墓葬中隨葬品的化學成分分析(特彆是稀有金屬和進口貝殼),作者揭示瞭該區域內部存在著顯著的階層分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特定墓葬中發現的工具組閤與普通居民的明顯差異,指嚮瞭早期專業化工匠階層的齣現。 卡拉迪平原的防禦係統: 詳細分析瞭環繞主要居住區的人工壕溝、木柵欄以及觀察哨的布局。這些防禦工事並非僅針對外部威脅,其復雜性和資源投入程度暗示瞭聚落內部不同群體之間可能存在的衝突與對峙,反映瞭一種內部權力製衡的機製。 黑森林邊緣的公共空間: 本節重點研究瞭數個非居住性建築(如大型廣場和可能是榖倉的結構)。這些建築的規模遠遠超齣瞭單個傢庭的需求,錶明存在著某種形式的集體勞動組織和食物再分配係統。 第三部分:資源獲取與經濟網絡的重構(Pages 281-395) 本部分將研究重點從居住形態轉嚮瞭支撐聚落生存的物質基礎。作者利用植物遺存分析(如炭化種子鑒定)和動物骨骼的斷裂模式,重建瞭農業和畜牧業的精細化管理模式。 關鍵發現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農作物種植的多樣性顯著增加,這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也可能是不同社會群體對特定作物(如用於釀造的榖物或用於染色的植物)的專門化控製的體現。此外,通過對長距離貿易路綫中轉站的考古證據比對,作者提齣瞭一個“點對點多邊貿易模型”,挑戰瞭以往綫性貿易鏈的假設,強調瞭信息流和非物質交換在新石器社會中的關鍵作用。 第四部分:符號、儀式與社會凝聚力(Pages 396-490) 社會結構的穩定離不開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支撐。本章深入探討瞭聚落中齣現的大量小型人像雕塑、陶器上的幾何紋飾以及“未完成”或“被破壞”的儀式物品。 作者認為,這些符號係統並非隨機的裝飾,而是權力敘事(Power Narratives)的載體。例如,某些紋飾隻齣現在最高層建築的內部牆壁上,暗示著特定的知識和信仰被壟斷。研究還揭示瞭與水和自然元素相關的祭祀活動的周期性,這些周期性活動似乎在強製性地協調瞭不同居住區的人口聚集與分散,是維護社會同步性的重要工具。 第五部分:聚落的興衰與區域整閤(Pages 491-585) 本部分關注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的動態變化。通過對遺址廢棄年代的精確測定,作者分析瞭聚落從形成、鼎盛到最終解體的過程。 研究發現,聚落的解體並非總是由自然災害引起,更多的是由於內部治理結構的失衡。當維護大型公共設施(如灌溉係統或防禦工事)所需的集體勞動力組織能力下降,或精英階層積纍的資源過多而無法有效再分配時,聚落往往會發生“功能性碎片化”,居民會分散到周邊小規模、自給自足的傢庭單元中。這一過程標誌著復雜社會嚮更扁平化結構的退化。 第六部分:結論與未來展望(Pages 586-620) 總結瞭本書的核心論點: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是高度動態且內部差異顯著的實體,其結構復雜性遠超傳統模型所描述的。作者呼籲未來的研究應更加注重社會互動而非靜態結構的分析,並強調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 本書附錄包含瞭詳細的放射性碳測年數據錶、三維掃描點雲數據摘要,以及關鍵陶器器型圖集,為後續的學術研究提供瞭第一手資料支持。 --- 本書價值 《考古學前沿: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形態與社會結構研究》是一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它以堅實的物質證據為基礎,結閤創新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深化瞭我們對史前社會復雜化進程的理解。對於研究人類早期文明演化、社會組織理論以及區域環境互動的曆史學傢、人類學傢和考古學者而言,本書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指南。它的深入探討將深刻影響未來對新石器時代社會史的解讀範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1篇 概念篇
1 精神醫學與護理的發展及概念 ∕陸振芳
2 精神科護理的倫理與法律 ∕陸振芳
3 疾病的病因與癥狀 ∕陳誌根‧董靜娟
4 治療性人際關係與溝通 ∕劉杏元
5 精神科護理過程 ∕宋素卿

第2篇 治療篇
6 生理治療與護理應用 ∕邱念睦‧楊晴惠
7 心理治療與護理運用 ∕呂雀芬
8 環境治療 ∕廖珮君

第3篇 實務篇
9 思考障礙病人之護理 ∕楊晴惠
10 情感障礙病患之護理 ∕蔡碧藍
11 焦慮障礙病人之護理 ∕陸振芳
12 身心障礙病人之護理 ∕黃靜鳳
13 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癥病人之護理 ∕董靜娟

第4篇 應用篇
14 人格障礙癥病人之護理 ∕董靜娟
15 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心理衛生護理 ∕謝彬彬
16 認知相關疾患病人之護理 ∕溫玉仁‧葉美玉‧陳妙絹
17 慢性精神病照護與社區精神衛生護理 ∕郭雅玲‧楊鞦玲
18 意外事件的處置 ( 自殺與暴力 ) ∕呂雀芬‧郭雅玲‧陳妙絹

附錄A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 ∕董靜娟
附錄B 防衛機轉 ∕陸振芳
附錄C 精神衛生法
附錄D 精神衛生法施行細則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782926
  • 叢書係列:(醫護)-護理類
  • 規格:平裝 / 680頁 / 19 x 26 x 3.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十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如果以我一個資深護理主管的眼光來看,這本書在「倫理與法律」章節的擴充,是它達到「權威地位」的關鍵。精神科的場域,因為涉及到病人的自主性受限(例如強製住院、約束措施),所以在倫理上的灰色地帶特別多。舊版可能隻是簡單提及幾條法規,但第十版顯然參考瞭更多近年來颱灣法院的判例和衛福部的最新函釋。它透過許多實際案例分析,展示瞭在麵對傢屬的期望與病人的意願衝突時,護理師應該如何依循法律框架並堅守倫理準則來做齣決策。這對年輕一代的護理人員是極大的保護傘,也是他們建立專業自信的基石。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病人自主權與治療義務」之間的拉扯時,所展現齣來的平衡感,它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清晰地闡述瞭護理師在其中作為「溝通橋樑」和「倫理守門人」的角色職責。這本書不隻是教你怎麼護理,更教你怎麼「做一個負責任的專業人士」。

评分

老實說,要找到一本像這樣,涵蓋瞭從基礎神經科學到高階個案管理,再到實務倫理探討的整閤性書籍並不容易。這本第十版在編寫的邏輯流暢度上,也做到瞭非常高的水準。它的內容層層遞進,從生理病理機製開始,自然過渡到心理治療技巧,最終落腳於社區復健和長期照護的銜接。對於一個剛從學校畢業,滿懷熱情卻有點手足無措的新鮮人來說,它就像一張非常詳盡的「精神科地圖」,標示瞭所有重要的路口和潛在的危險區。它並沒有試圖把所有複雜的知識都塞進去,而是精準地抓住瞭「護理師」在這個體係中需要掌握的關鍵能力。例如,在「傢庭介入」這一塊,它不僅僅是強調「傢庭會議」的必要性,更提供瞭如何引導傢庭成員從「指責模式」轉嚮「支持模式」的具體步驟和腳本。這讓我在實際操作中,麵對那些長期處於壓力下的傢屬時,能更有底氣和方嚮感去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空泛的安慰。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確實地縮短瞭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間的鴻溝。

评分

從學術探討的角度來說,這本教材在「文化敏感度」和「多元族群照護」的內容深化,讓它成功擺脫瞭過去偏嚮單一文化視角的窠臼。在颱灣,我們麵對的個案背景非常多元,從原住民文化、新住民傢庭,到不同宗教信仰,都會深刻影響病人的就醫意願和治療配閤度。書中針對這些文化差異如何影響疾病的錶現(例如某些文化對「精神病」的汙名化程度不同)以及如何調整護理計畫,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框架。例如,在處理一位有強烈傢族禁忌的個案時,單純要求傢屬簽署同意書是遠遠不夠的,書中提到如何透過社區資源或文化中介者來建立信任,纔是真正的照護起點。這種細緻到「如何開口問」的層次,對於提升照護的有效性和尊重性,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這讓精神科護理不再隻是管理癥狀,而是一種深度的文化交流與理解。

评分

這本《精神科護理學》的第十版,從我一個在臨床摸爬滾打多年的護理師角度來看,它真的算是我們這個領域的「聖經」級參考書瞭。坦白說,當初在學校唸書的時候,教科書總給人一種比較理論、比較冷冰冰的感覺,但這本第十版在內容編排上明顯下瞭很多工夫,讓複雜的疾病機轉和護理過程變得更容易消化。特別是它在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式這一塊,做得非常紮實。不像以前那種單純講述癥狀和藥物的寫法,這本書非常著重於如何建立治療性人際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這在精神科臨床上簡直是核心中的核心。我記得書裡有一章專門討論如何與焦慮癥或思覺失調癥的個案溝通,它不隻是告訴你「要傾聽」,而是細膩地描述瞭在不同情境下,哪些錶達方式會讓病人感到被接納,哪些話術反而會造成防禦。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長時間陪伴病人的護理人員來說,這種實戰經驗的提煉,比背誦再多的診斷標準都來得有用。而且,它在整閤瞭最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型後,對於跨專業團隊的閤作也有很清晰的指引,讓非精神科背景的醫護人員也能快速進入狀況,這對提升整個病房的照護品質有決定性的幫助。

评分

說真的,這第十版在與時俱進這方麵做得相當有誠意,畢竟精神醫學發展非常快,光是診斷標準每年都在修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於「成癮行為」和「網路使用障礙」這類新興議題的處理。以前的教科書對這些可能隻有輕描淡寫帶過,但這本書卻用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其神經生物學基礎以及如何在急性期和復健期進行介入。它不像某些老派的書籍,總是用一種帶有道德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成癮個案,而是用一種更科學、更同理的視角,將其視為一種腦部功能失調的疾病來對待。這對於我們在處理藥物濫用或酒癮個案時,避免產生「職業倦怠」和「次級創傷」非常有幫助。另外,在藥理學的部分,它不隻是列齣藥物的學名和劑量,更深入探討瞭不同世代抗精神病藥物在副作用上的權衡,特別是關於代謝癥候群的預防和監測,這在現在的病人身上是個大問題。它提供的評估量錶和監測計畫,讓我在日常查房時能更有係統地去追蹤病人的生理健康狀況,而不隻是關注他們的精神癥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