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來談談「時代性」和「素養導向」的落實程度。現在的教育改革,強調的不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如何應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素養題」。在自然科方面,這意味著題目不該只停留在「水結冰的過程是什麼?」這種基礎知識的檢驗,而應該要轉變成「如果我們要設計一個保溫箱,需要考慮哪些熱傳導的原理?」這種需要跨領域思考的題型。我非常好奇,這本111學年的評量,在編撰時是不是已經充分融入了這些新的命題方向?如果它還停留在幾年前的考試模式,那對孩子的未來競爭力幫助不大。我期待看到的是,能夠引導孩子去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並嘗試用科學的邏輯去解釋,而不是只會套用公式。如果它能巧妙地將生活經驗、時事議題融入自然科學的考題中,讓孩子感覺到「原來我學的東西這麼有用!」,那麼這本評量就不是一本單純的測驗工具,而是一本真正能啟發孩子求知慾的良師益友了。
评分這本《國小南一新超群評量自然五上(111學年)》光是翻開封面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不過說真的,市面上小五上學期的自然科參考書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各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笈。我記得我那時候在找評量時,最在意的就是題目會不會太「偏」或是太「死板」。有些評量書,題目設計得像是考古題的複製貼上,學生寫了半天,考試時發現根本沒抓到核心概念,那種挫折感真的很掃興。優秀的評量,應該是要能引導學生從課本學到的知識,真正「活」起來,而不是單純的記憶背誦。例如,當我們在教光線折射的時候,好的評量會設計一些生活化的情境題,像是「為什麼水中的筷子看起來會斷掉?」這種題目,如果只是考定義,那跟死記硬背沒兩樣。我會期待這本評量在概念的鋪陳上,能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確保孩子在進入國中前,基礎知識是紮實穩固的。畢竟,國小階段的自然科學,培養的是「科學探究」的態度,而不是「應試技巧」。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成功了一大半。
评分坦白說,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參考教材,家長最頭痛的就是「到底哪一本的詳解才夠清楚?」有時候,孩子寫完題目問我,我這個「老灰阿」可能也忘得差不多了,這時候,評量附帶的解析就是救命仙丹。但很多時候,解析寫得比題目本身還難懂,寫得像高中的化學方程式,根本不適合小學生的理解層次。我希望這本南一的評量,在解析的編排上,能夠真正做到「圖像化」和「步驟化」。每一個解題思路,都應該配上簡潔的圖示或流程圖,最好還能標註出「這是哪個單元的重點觀念」。如果只是單純地給出答案和一句話的解釋,那跟沒有解析有什麼兩樣?對我來說,好的解析應該是孩子的「第二位老師」,能夠在你完全卡住的時候,溫柔地拉你一把,並告訴你下次該怎麼做。如果它能做到解析詳盡又不失親和力,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絕對會大大提升,畢竟,誰不想讓孩子能獨立完成作業和複習呢?
评分說到版本習慣,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在單元編排的順序上總有些微的差異,這在複習或預習的時候就會顯得很麻煩。如果我手邊的課本是A出版社的,結果我買到的評量卻是為B出版社的課本量身打造的,那根本就是「雞同鴨講」,題目跟上課內容兜不攏,學生寫起來會非常彆扭。這就牽扯到出版社之間的默契和市場定位了。南一的版本,通常在台灣的教學系統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也讓人比較放心。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會仔細檢視它的單元對照表。例如,有些地方會把「物質的形態變化」和「熱傳導」放在一起講,有些則會分開。如果這本評量在內容設計上能做到「靈活應對」各種主流課本的編排方式,那就太棒了。最怕那種一套定生死的設計,一旦課綱微調或學校換了教材版本,手上的工具書馬上就變成廢紙,那對家長來說真的是一種浪費。
评分閱讀這類學用書,我個人很重視它的「印刷品質」和「排版設計」。這聽起來好像很膚淺,但對於一個每天要面對書本的小學生來說,視覺的舒適度直接影響學習的意願。如果紙質太薄,背面透墨,那寫字時眼睛就容易疲勞;如果字體設計得太小、行距太擠,孩子做題時就會感到壓迫,尤其在需要畫圖或寫下較長解釋題時,空間不足更是致命傷。我還注意到,優秀的評量通常會區分不同層次的題目,例如,基礎練習、進階挑戰、還有綜合應用。這些區隔如果能用不同的標題顏色或邊框來標示,學生就能清楚知道自己正在挑戰哪個難度,自我評量也會比較準確。如果這本《超群評量》在視覺化設計上能夠做到簡潔、清晰、不花俏,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知識點本身,而不是被複雜的背景圖案分散注意力,那麼它在「提升使用體驗」這方面,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