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

烏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緻昕
圖書標籤:
  • 烏剋蘭
  • 戰爭
  • 反抗
  • 地緣政治
  • 國際關係
  • 歷史
  • 文化
  • 東歐
  • 俄羅斯
  • 衝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拆解極權者手法,臺灣人必讀=

俄羅斯如何在多個不同的當代戰場對民主的烏剋蘭發動攻擊?

烏剋蘭人如何以不同方式化身「平民戰士」,抵抗摧毀自由的極權之手?

值此獨裁與民主間的抉擇時刻,與擁有強大軍備極權為鄰的烏剋蘭,如何以抵抗意誌與勇氣震撼全世界?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動所謂的「 特別軍事行動」,企圖占領烏剋蘭並推翻其政府,打消烏剋蘭加入北約的希望;而處於東歐與西方集團間、長期遭受俄羅斯威脅的烏剋蘭,以其堅強的反抗意誌奮勇還擊,擋下普丁快速拿下基輔的野心,然而數百萬難民已造成二戰後歐洲最大的人道危機。

  這場戰爭所牽動的視野,除瞭傳統認知下的戰地前線,還包括交戰國的後方、周邊國傢、網路戰場和國際社會,正在逐步改變戰爭的定義。俄烏兩國不僅發動軍力交戰,雙方在社群網站與資訊戰上攻防激烈;接收大量烏剋蘭難民的鄰國波蘭,以及因歷史因素與能源需求過度倚賴俄羅斯的歐盟領頭羊德國,麵對這場戰爭中的人道、經濟、國防與能源安全等課題,又如何與普丁的極權勢力對抗,重整國內外秩序?同時,世界的目光也轉嚮與烏剋蘭有著相似處境的臺灣,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韌性麵對鄰近極權在當代發動的混閤戰?

  《報導者》記者與編輯團隊透過實地與線上的第一手採訪,以五個月的時間,穿梭被占領的城市、邊界、收容傢庭跟德國街頭等多個場域記錄時代。結閤戰爭罪行、難民潮、資訊戰與經濟能源等角度,立體呈現這場現代混閤戰的樣貌;並透過多組人物訪談,看見在戰火中「被隱形」的人與動物,烏剋蘭公民為瞭保衛主權與自由所做的多年準備、犧牲和生命經歷,以及為瞭守護新世代、存續國族文化不被戰爭摧毀而做的種種努力。同時也反身自問:如果有日臺灣麵臨這樣的「烏剋蘭」時刻,相關的準備與意誌是否已經到位?本書是我們理解烏剋蘭這場「不可能」戰爭的起點,更是臺灣麵對未來的重要藉鏡。

  「如同世界上許多民族與國傢,烏剋蘭的韆年歷史等同一部傷痛史,而這些不堪的記憶與創傷經常與俄羅斯直接相關。一九八六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電事故「車諾比核災」在距離基輔北部一百五十公裏的普裏皮亞季(Pripyat)鎮爆發,彼時蘇聯政府粉飾太平的態度與官僚的顢頇作為,為烏剋蘭帶來難以估算的人員、財產與生態損失。時序再往前轉,一九三二年,為達成「農業集體化」政策的生產目標,史達林在『歐洲糧倉』烏剋蘭造成大饑荒(Holodomor),兩年間有數百萬烏剋蘭人因饑餓而亡,在南方港城奧德薩,當地農民啃食樹皮和昆蟲的同時,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傢種的麥糧往外地運送。這些難以抹滅的悲哀與傷痕,都藉由不同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傳續下來,深埋在今天烏剋蘭人的意識裡……《報導者》團隊所訪談的主角,從瑜伽老師、社運分子、銷售經理、程式設計師到脫口秀演員,是普遍存在於每個社會中堅的『平民戰士』。烏剋蘭所經歷的每一次苦難與掙紮,正是因為有他們的抵抗,纔給予其他烏剋蘭人持續為未來奮鬥的勇氣和希望。」——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專文導讀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共同推薦

  吳怡農(壯闊颱灣聯盟 創辦人)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蔚昀(作傢、波蘭文譯者)
  林育立(駐德記者)
  郭崇倫(聯閤報副總編輯)
  羅冠聰(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按姓氏筆畫排列)
《烽火中的群星:二十世紀歐洲的文化與變革》 導言:一個劇變的世紀 二十世紀,是一個被戰爭、革命和技術飛速發展徹底重塑的時代。歐洲,作為世界曆史舞颱的核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劇烈震蕩。從愛德華時代殘留的優雅與傲慢,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洗禮;從舊日帝國的崩塌,到新型意識形態的興起與對抗;再到戰後重建與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世紀。本書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政治軍事敘事,而是深入挖掘在這些曆史洪流之下,歐洲大陸上知識分子、藝術傢、作傢和普通民眾如何感知、理解並塑造他們的世界。我們將探討的,是文化如何成為抵抗、記錄和重建的工具,是思想如何在廢墟之上萌芽生長。 第一部:舊世界的黃昏與現代性的誕生(1900-1930) 在進入二十世紀的門檻上,歐洲籠罩在一種既自信又不安的氛圍中。科學的進步,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提齣,從根本上動搖瞭人類對客觀實在的傳統認知。這種哲學上的不確定性,迅速投射到藝術領域。 印象派的終結與現代主義的爆發: 繪畫領域,從後印象主義的色彩實驗走嚮野獸派的直覺釋放,再到立體主義對時間和空間的解構,標誌著藝術不再僅僅是對外部世界的摹寫。濛德裏安的幾何抽象,則試圖用純粹的理性結構來捕捉世界的本質。文學上,意識流寫作手法(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徹底解放瞭敘事,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嚮人物內心無序、流動的潛意識世界。這不僅是技巧的革新,更是對啓濛運動以來理性至上觀念的一次深刻挑戰。 城市與異化: 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創造瞭前所未有的物質豐裕,同時也帶來瞭群體生活中的疏離感。布萊希特戲劇中的“陌生化”手法,旨在提醒觀眾警惕習以為常的社會現實,引發批判性思考。卡夫卡的筆下,官僚主義的迷宮和個人在龐大係統前的無助,成為現代人焦慮的經典寫照。文化不再是沙龍裏的點綴,而是對現代社會結構病竈的診斷書。 第二部:意識形態的狂熱與文化的高壓(1930-1950) 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歐洲被極權主義的陰影所籠罩。法西斯主義和共産主義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但都強調國傢絕對權威的意識形態,對文化生産施加瞭強大的控製力。 被馴服的藝術與逃亡的知識分子: 在德國和意大利,藝術被要求為政治服務,古典主義與宏大敘事重新占據主導地位,而前衛藝術則被貼上“墮落藝術”的標簽予以打壓。然而,文字和思想的力量並未消亡,它們隻是轉移瞭陣地。許多重要的思想傢和藝術傢被迫流亡,流亡的經曆本身成為一種獨特的創作母題,它帶來瞭對“傢園”意義的深刻反思,以及對自由價值的堅定捍衛。薩特和加繆的思想在這一時期開始醞釀,他們試圖在世界的荒謬性中,為人的自由選擇尋找立足點。 戰爭的形塑: 兩次世界大戰不僅改變瞭歐洲的政治版圖,更重塑瞭人們的道德觀和存在感。在戰壕中和淪陷的城市裏,傳統的人道主義敘事遭受重創。詩歌變得更加簡潔、破碎,充滿瞭對暴力本身的質問。戰後,一種深刻的虛無感彌漫開來,重建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層麵的。 第三部:戰後重建、身份重塑與新的思潮(1950-1989) 二戰結束後,歐洲進入瞭冷戰的對峙期。在經濟復蘇的同時,文化領域迎來瞭多元化和對權威的持續反思。 存在主義的普及與對人的重申: 戰後,存在主義哲學在法國的理論舞颱上占據瞭核心地位。它強調“存在先於本質”,將個體責任置於一切之上。這種強調個體能動性的思想,對戰後一代的價值觀産生瞭深遠影響,尤其是在個體自由受到集團意識形態壓製的背景下。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知識革命: 六十年代之後,以列維-斯特勞斯和羅蘭·巴特為代錶的結構主義對語言、神話和文化現象進行瞭科學化的分析,試圖揭示隱藏在錶麵現象之下的深層結構。緊接著,後結構主義者如德裏達則對“中心”和“本質”的概念進行瞭無情的解構,挑戰瞭西方思想幾韆年來對確定性和真理的追求。這些思潮深刻地影響瞭社會學、文學批評乃至政治理論,標誌著歐洲知識界對科學理性的一次更深層次的反思。 通俗文化的興起與身份政治的萌芽: 隨著經濟繁榮和大眾傳媒的發展,搖滾樂、流行電影等通俗文化的力量日益強大,它們成為挑戰既有社會規範和代際差異的重要載體。同時,女性主義和民權運動在歐洲社會內部激化,文學作品開始更多地關注被邊緣化的聲音和身份的復雜性,探討性彆、階級和種族在文化建構中的作用。 結語:持續的反思 二十世紀的歐洲文化史,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在極端環境下麵臨選擇、如何用創造力對抗虛無的曆史。它展示瞭文化抵抗的多種形式:可以是抽象藝術對僵化現實的拒絕,可以是哲學思辨對意識形態的穿透,也可以是文學作品對個體經驗的細緻打磨。這個世紀的遺産,在於它教會瞭後人,任何看似堅不可摧的結構和信念,都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批判性的自我審視來維持其閤法性。歐洲的文化巨輪,正是依靠這種永不滿足的求知欲和反思精神,駛入瞭新的紀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緻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係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齣版著作:《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齣版協會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文學類首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緻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攝影/楊子磊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係畢。曾獲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齣版協會新聞獎與颱灣新聞攝影大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主編簡介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齣版協會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首獎得主。閤著並主編《血淚漁場》、《廢墟少年》、《烈火黑潮》、《報導者事件簿》等書。以記者為誌業。
 
劉緻昕

  《報導者》副總編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歷盡磨難、堅持抵抗:學做烏剋蘭人  ⊙徐裕軒
【總編輯序】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 李雪莉
【前言】 當代戰爭的「戰場」在哪裡? 

PART 1  戰爭開始的一到一百天
1.1   飛彈與坦剋進逼,五位烏剋蘭青年的求援、見證和反抗    
1.2   烏剋蘭「平民戰士」:開戰後關鍵五天的抗戰
1.3   俄烏資訊戰前線:反製假訊息的關鍵
1.4   寫下抵抗的歷史新頁:訪七位留守的烏剋蘭人
1.5   從地獄裡生還:馬裏烏波爾地方報總編輯如何「留住」傢鄉和真相  
1.6  走進俄軍占領三個月的赫爾鬆,烏剋蘭人如何從「統戰」手段裡求生?  
1.7 基輔防空洞裡的脫口秀:用笑話當武器的喜劇演員,和他來自全球的觀眾

PART 2 摧毀下的圖存: 烏剋蘭如何挽救新世代
2.1 八年蒐證,她們記下俄軍在烏剋蘭的戰爭罪行
2.2 戰場上的童年──烏剋蘭兒童以繪畫述說戰爭暴力與微小希望
2.3擺脫大斯拉夫、認同新烏剋蘭的青年,怎麼嚮世界傳遞故事?
2.4 抵抗極權國傢的全球資訊戰——專訪烏剋蘭查核組織StopFake

PART 3  戰爭新世界  
 【圖輯】逃離戰火的人們,跨越國界後遇見的「第一條街」
3.1  「這也是我們的戰爭」——波蘭傢庭與他們所接待的烏剋蘭客人
3.2  成為新前線的波蘭麵對歷史性抉擇:更擁抱民主,或支持獨裁化極右政府?
【圖輯】 侵烏戰爭下,橫跨歐洲的動物救援鏈
【評論】  從波蘭援助烏剋蘭難民的溫暖與脆弱,看臺灣真正該準備好的事

PART 4  走齣極權者的腳本?
 4.1  為何掉入「為普丁埋單」的兩難?——專訪三黨國會議員,俄烏戰爭給德國的慘痛一課
【評論】德國「俄夢」醒瞭沒?  
4.2  誰是「叛國者」:訪那些開戰後齣走的俄羅斯人
4.3   基輔的最後一碗羅宋湯──專訪俄裔烏剋蘭作傢安德烈.剋考夫

PART 5 臺海的「烏剋蘭」時刻
5.1  製造平行宇宙的「中國真相」
5.2  今日烏剋蘭,明日臺灣:拆解俄烏戰爭的資訊操弄
5.3  全民應戰的未來:臺灣後備戰力需要什麼改革?
5.4  全民衛國思維下的民間自救與訓練互助
5.5  來自外交前線的箴言,臺灣能從烏俄戰爭中學到什麼?

【結語】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12932
  • 叢書係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總編輯序】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
⊙李雪莉


  不過半年前,對全世界而言,俄烏戰爭還是一場「不可能戰爭」,不可能發生,也無法設想。

  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東西對峙的冷戰正式結束,經貿的全球化讓各國互動更為綿密,也墊高瞭軍事衝突的政經成本。沒有人敢想像,二○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竟揮兵侵略烏剋蘭,無視國際法的規範與歐美的製裁,在歐洲後院打起二戰後最慘烈的戰爭。

  對烏剋蘭而言,這同樣是一場螳臂擋車的不可能戰爭。從人口、土地麵積、經濟規模、軍力、國際影響力來看,天平完全嚮俄羅斯傾斜,烏剋蘭力抗惡鄰的成功機會十分渺茫。

  但戰役從一星期、一個月、三個月,到如今挺進第五個月,烏剋蘭人沒有順服,他們持續反抗。叫人震驚又尊敬的反抗意誌,是否能逆轉戰局,在這本書齣版前還沒有答案。但烏剋蘭的反抗決心,已改變瞭自己的命運,也扭轉瞭地緣政治的格局。

  首先,掌握戰爭敍事者,不再是軍力強大的那一方。

  剋裏姆林宮反覆對外宣傳,這是一場麵對北約和美國威脅、掃蕩烏剋蘭新納粹主義的正義之戰。僅管普丁荒誕誇言烏剋蘭人期待著俄羅斯的解放,但是,烏剋蘭上從總統澤倫斯基、行政部門、軍隊,下到民間組織、作傢、新聞記者、脫口秀演員、老婦或小孩,無論在避難的防空洞裡或在戰火的後方,都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用各種語言與影像,透過Twitter、Instagram、TikTok嚮世界傳遞自己的故事與信念,抵抗敵人的炮彈與宣傳戰。

  持續敘說自己的故事

  持續說自己的故事有多重要?

  在這之前,烏剋蘭對世人而言是一個麵目模糊的國度,是俄羅斯旁邊的那個前蘇聯國傢。二○一三年底開始的廣場革命以及二○一四年剋裏米亞被俄羅斯併吞,曾讓世界稍稍關注它,但世界對它的認識仍粗淺,印象多半停留在這個國傢長期的政治紛擾,以及親俄派與親歐派的拔河與認同糾葛。烏剋蘭的睏擾,在他國看來,是不需國際社會置喙的「傢務事」。
自己的國傢被忽視、被拒絕、被消音,這是臺灣人再熟悉不過的國際現實,但烏剋蘭人卻倔強地否定這個宿命。

  他們沒有退怯,沒有示弱,他們不分晝夜地全力訴說,傳遞齣讓人震耳欲聾的抵抗意誌。

  長年來麵對俄羅斯的覬覦、騷擾、侵略,烏剋蘭人知道敵人的善意是不可期待的,「脫俄入歐」成為他們的主流民意,建立一個尊重多元的自由民主社會是他們選擇的齣路。

  他們先是自立自強、自我定位,即便是一道「羅宋湯」,都要嚮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瀕危的文化遺產,二○二二年七月,「烏剋蘭羅宋湯」正式被聯閤國認證。

  緊接著,他們告訴世界,烏剋蘭人不是為自己而戰,同時也為自由世界而戰。他們正在抵禦著以血統族裔/民族/宗教為名的擴張,他們在抵製違反聯閤國憲章與破壞世界和平的侵略。他們要求世人不要撇過頭去,不要再虛偽地放棄理想,防線一旦破裂,和平絕不可能到來。

  我想起約翰.甘迺迪在一九六三年於柏林圍牆說的那句「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他批評,柏林圍牆代錶是共產主義失敗的證明,是對歷史、對人性的冒犯,他說,自由有很多的睏難,民主並不完美,但我們從不會把人民用牆圍起來。所有的自由人,不論何在,都是柏林人,都與柏林人同在。

  如今,我們仍可感受到冷戰的痕跡,不僅民主國傢與極權國傢的對峙依舊,甚至,周圍的國傢╱人民選擇擁抱自由民主、走自己的道路,也會被極權國傢視為是一種「生存威脅」。

  這場戰爭不隻是一場新的戰爭,它也是過往歷史的迴聲。二十世紀的問題始終沒有被徹底解決。極權國傢雖換上權貴資本主義與全球化的外衣,但它們的體製內核並未改變,它們對自身地位與勢力範圍從未感到安全,外界以綏靖心態期待它們和平崛起,似乎也是囈語。

  當然,我們不會天真以為歐美大國沒有自己的盤算,但極權國傢恣意發動戰爭、橫阻他國人民的自由意誌展現,亦不該被國際社會允許。

  冷戰時,自由世界的人喊齣「我們都是柏林人」,後冷戰的此刻,不論住在何方,熱愛自由的人也同樣會感受到「我們都是烏剋蘭人」。

  反抗讓自身的存在清楚被看見

  烏剋蘭人改變瞭自己的「無足輕重」,讓原本不在世界重要參考座標裡的自己,成為耀眼與重要的存在。烏剋蘭的抵抗,是否能讓世界思考,在「維持尊嚴與主權」和「祈╱乞求和平」的中間,還有沒有共存的空間?

  因為反抗,所以存在。這是烏剋蘭教會世界和臺灣的事。

  在國際權力場,臺灣近年也從邊緣轉為話題焦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八月二日來臺,十九個小時的訪臺鏇風,讓臺灣再度成為全世界焦點;即便兩國有許多不同,臺灣經濟實力是烏剋蘭的四倍,高階晶片生產占世界產量七成,但我們同樣麵對一個極權、反普世價值、亟思擴張領土的惡鄰。在中美對弈升高、中國軍事武嚇頻頻的情況下,綏靖政策已無法讓臺灣永保安康。

  麵對中國全麵的以經圍政的全麵報復、認知作戰與駭客攻擊、入侵臺灣海空域的實彈軍演、外交上的持續封鎖……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仍是給臺灣政府、社會到個人一個正視危機的演練。正值飛彈危機的當下,迴望《報導者》投入大量人力在烏剋蘭的報導,試著瞭解在戰爭下烏剋蘭人的抉擇、歐洲國傢在各方利益權衡下的政策轉變,看似遙遠國度麵臨的課題,如今變得更切身。

  有朋友問我,長達五個月的持續報導,有必要嗎?我想,答案是無庸置疑的。

  猶記得不久前,團隊纔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報導上,進行長時間的關注與採訪,那次的鍛鍊,給瞭我們一些在動員上、在採訪裝備上、記者心理衝擊上的學習。烏剋蘭的係列報導對我們而言,在語言、地理、文化上更為陌生和遙遠,報導的挑戰又再升級。

  對烏剋蘭的報導並不僅是填補國際媒體報導中的那個好奇以及空白,也不隻是同理遙遠他者的苦難。除瞭國際新聞的練兵,避免停留在外國視角、轉譯外國媒體的尷尬之外,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臺海關係變化的新序麯已展開,隻有清醒警醒地看待烏剋蘭的經驗值,纔有可能避免臺灣的「烏剋蘭時刻」的來臨。

  此書的完成,除瞭第一線記者們的努力,也謝謝曾在過程中提供研究、約訪、人脈等後勤支援的內外部夥伴。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瞭解極權國傢的思考邏輯、理解現代戰爭的演變;而盼望我們能生齣勇氣、能力、智慧、靭性,迎麵迴應此世紀的挑戰。

  (本文作者為《報導者》總編輯)

用戶評價

评分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後的感受,那應該是「謙卑」。我們總以為自己身處的民主體製是理所當然的,是歷史的必然結果,直到你讀到一個民族如何在一夜之間,為瞭捍衛最基礎的「成為自己」的權利,付齣瞭何等慘痛的代價。這份來自異鄉的震撼教育,其力量遠超乎任何官方宣導或愛國口號。它讓人反思,所謂的「自由」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持續的、高耗能的行動。書中對於個體在麵對國傢機器碾壓時,那種細微的、幾乎是本能的反應描寫,尤其打動人心。那種在極端壓力下依然保持人性光輝的片段,讓我對人性深處的良善有瞭更深刻的體認。這本書不是在教我們如何打仗,它是在提醒我們,作為一個社會群體,我們最核心的價值是什麼,以及為瞭守護這些價值,我們願意付齣多少的「不閤理」的努力。

评分

這本作品最寶貴之處,或許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地緣政治衝突,還原為無數個微小而真實的人的掙紮與抉擇。它避開瞭那種高高在上的評論腔調,而是透過紮實的田野觀察,捕捉到瞭那些在戰火邊緣掙紮求生的日常細節。你可以在字裡行間嗅到塵土的味道,聽見鐘聲響起的急促腳步聲,感受到那份對傢園最深沉的眷戀。這種「近身戰鬥」般的寫作,讓抽象的「保衛國傢」具象化成「保衛我傢門口那棵樹」、「保衛鄰居那張笑臉」的具體行動。對於生活在相對平靜環境中的我們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為珍貴的對照組,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安逸」背後的成本,以及「存在」本身就是一場持續性的奮鬥。它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後感到輕鬆愉快的書,但絕對是一本讓人讀完後,對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敬意油然而生的作品。

评分

這本書的問世,簡直是為我們這塊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的現實,提供瞭一麵深刻的鏡子。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想瞭,「不可能戰爭」,這四個字,對許多在颱灣成長、習慣瞭某種安全幻覺的世代來說,簡直是一種無聲的警鐘。它迫使我們去思考,當生存的界線被極度壓縮,當外部的威脅已從抽象的口號變成具體的軍事行動時,我們內心深處那種「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僥倖心態,究竟有多麼脆弱。我常常在想,書中那些關於抵抗意誌的描述,是否就是我們未來必須麵對的劇本?這不單單是關於軍事部署或國際政治的冷硬分析,它更像是對人類精神韌性的田野調查。從書中描繪的社會動員層麵來看,那種全民上下的那股擰勁,那種「就算隻有一點希望也要奮力一搏」的氣概,真的讓人肅然起敬。這份評價不是要討論烏剋蘭的具體戰略,而是要從我們自身的視角齣發,去感受那份在絕境中開花結果的生命力,以及它對我們每天生活中的選擇所帶來的深遠意義。我們是選擇麻木地接受現狀,還是願意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即使看似「不可能」,也要堅定地存在下去。

评分

說真的,閱讀的過程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感始終籠罩著我,但這沉重不是令人窒息的絕望,反而是對一種極緻清醒的敬畏。這本書彷彿不厭其煩地拆解瞭「抵抗」這個詞彙背後的複雜肌理。它讓我意識到,抵抗從來都不是單一維度的,它既是前線士兵的浴血奮戰,也是後方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維持社會運作的韌性,更是知識分子對抗虛無主義的輿論戰。這種多層次、無所不在的「存在之為抵抗」的論述,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戰爭與和平的二元理解。特別是當我聯想到我們身處的環境,那種隨時可能被「體製外力量」侵蝕的微妙狀態,更能體會到這種全光譜抵抗的重要性。我不禁思考,我們社會的哪些角落還存在裂縫,哪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慣性,其實纔是抵抗最堅實的堡壘。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為銳利的光束,照亮瞭那些我們習慣性忽略的灰色地帶,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對這種複雜社會心理的細膩捕捉與深刻洞察。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結構處理,非常考驗讀者的專注力,但迴報是豐厚的。它跳脫瞭傳統紀實文學那種線性敘事的窠臼,更多時候像是一部交響樂的樂譜,不同主題、不同時間線索,在作者的筆下時而交織、時而獨奏,共同構築齣一個宏大而又充滿細節的抗爭圖景。尤其是在描述那種集體心理的轉變時,那種從懷疑、到接受現實,再到淬鍊齣堅定意誌的過程,描摹得淋灕盡緻,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這種敘事手法,對於我們習慣於快餐式資訊的讀者來說,或許一開始會覺得有些費力,但一旦進入瞭作者設定的節奏,便會發現它極大地豐富瞭對事件的理解層次。它沒有給我標準答案,而是扔齣瞭一堆相互矛盾卻又真實存在的碎片,讓我自己去拼湊齣屬於我的理解。這正是我所欣賞的非典型非虛構寫作的力量,它要求讀者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去感受那份「不確定性」本身就是抵抗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