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戰場在產房:無國界醫生在阿富汗、伊拉剋迎接新生命的熱血救援記事

我的戰場在產房:無國界醫生在阿富汗、伊拉剋迎接新生命的熱血救援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伊蕾
圖書標籤:
  • 無國界醫生
  • 阿富汗
  • 伊拉剋
  • 産科
  • 醫療救援
  • 戰爭
  • 人道主義
  • 生育
  • 紀實文學
  • 中東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臺灣第一位婦產專科「無國界醫生」王伊蕾
  在戰場迎接新生命的感心故事
  「多麼希望每個媽媽都能開心擁抱自己的新生兒!」


  說走就走,五十歲毅然踏齣舒適圈,
  在飽受戰爭蹂躪的土地上,為顛沛流離的人們服務,守護戰地媽媽寶寶平安。
  也期待把臺灣愛心的種子,散布到世界各地,生根發芽。

  本書版稅將全部捐贈「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

  「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有個醫生從很遠很遠、一個叫臺灣的地方韆裏迢迢飛到這裡,
  看到媽媽肚子痛,醫生就在媽媽的肚子上吹瞭一口氣,施瞭魔法,
  一個完美的嬰兒就從媽媽肚子裡跳齣來,這個寶寶就是今天的你。」
  也許,隻是也許,這個故事能讓孩子長大的過程裡,心中多一些溫暖,讓這個世界上少一些仇恨,多一些幸福。

  在颱北市開設婦產科診所執業二十多年的王伊蕾醫師,在大學時就已知道「無國界醫生」,心嚮往之卻一直錯過;終在她年屆五十,某日看診空檔上網之際,瞥見瞭「無國界醫生」徵求女性婦產科醫師的消息,於是她暫停原本診所工作,排除萬難申請加入,全心投入「無國界醫生」的人道救援任務。

  她成為臺灣第一位婦產專科「無國界醫生」,先後到阿富汗霍斯特母嬰醫院和伊拉剋納布盧斯醫院齣任務,利用有限資源,盡力為來到醫院的產婦接生、救命。

  本書可一窺戰亂下醫護人員使齣全身本事盡力搶救產婦與新生兒的過程;同時也讓讀者認識「無國界醫生」組織,及阿富汗、伊拉剋文化與生活現況;對有誌參與「無國界醫生」的熱血人士,本書也提供一盞指引明燈。

專文推薦

  丘美珍/品學堂文化長、作傢  
  莊人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製署副署長
  劉鎮鯤/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董事長

感動推薦

  小劉醫師/外科醫生、作傢
  李明璁/社會學傢、作傢
  林靜儀/立法委員
  施景中/颱大婦產科副教授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依姓名筆劃排序)

  戰火下、努力綻放的生命之花,由王醫師搏命守護,感人肺腑的熱淚故事。──小劉醫師/外科醫生、作傢

  好羨慕王醫師的工作!臨床工作者最幸福的事,就是能照顧有需要的病人!王醫師的前線醫療狀況也提醒瞭我們,醫療照護不是唾手可得,不是每個人都能生在和平穩定、公衛發展良好的國傢。──林靜儀/立法委員

  王醫師選瞭一條和我們大部份婦產科醫師不同的道路,她走到貧窮的地區、戰亂頻仍的國傢,沒有大醫院可倚靠,憑藉著熱血來救助完全陌生的人,讓我想到德蕾莎修女的大愛情懷。──施景中/颱大醫院婦產科副教授

  不同的文化,不一樣的宗教信仰,不變的是對母嬰均安的堅持。有限的資源下,是對生命無止盡的熱情。讓我們透過王醫師的文字,看見「無國界醫生」,發現人生的無限可能。──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穿越荒漠與硝煙:一位婦產科醫師的跨國行醫手記 第一章:啟程與抉擇——從寧靜診所到動盪前線 在轉入國際醫療援助領域之前,我的生活軌跡是清晰且令人稱羨的:一間位於繁華都市邊緣,以細膩關懷著稱的私人產科診所。這裡,每天發生的都是喜悅與期待,空氣中瀰漫著消毒水與嬰兒爽身粉的氣味。然而,隨著年歲增長,對待生命的理解也越發深刻,一種難以言喻的衝動驅使著我,渴望將我的專業技能,用於那些最需要、卻最難以獲得基本醫療保障的地方。 那份辭呈,簽署起來比預想中要沉重。辭別同事與熟識的病患時,他們的不解與惋惜,如同遠方傳來的模糊警報。我必須學會放下的一切,從熟悉的無菌手術室,到能準確預測下一個清晨的鐘聲,一切都將被未知取代。我的新行囊裡,裝的不再是舒適的臨床指南手冊,而是應對極端環境的生存裝備,以及對於「無國界」這一承諾的堅定信仰。 選擇「醫生無國界」(MSF)這條路,意味著放棄所有舒適區。我們將成為移動的醫療節點,在哪裡,生命線往往比邊界線更為重要。我花瞭數個月時間進行密集培訓,學習在通訊中斷、物資匱乏,甚至直接麵臨安全威脅的環境下執行高風險的醫療程序。模擬演練中的汗水,預示著未來真實戰場上的艱辛。 我的第一站,是一個被長期衝突籠罩的內陸國傢。沒有 GPS 訊號能精確定位我們的醫療點,唯一能依賴的,是當地嚮導的口音和夜空中模糊的星象。抵達營地的那一刻,撲麵而來的不是熱情歡迎,而是乾燥的塵土和一種深入骨髓的疲憊感。婦產科的挑戰在這裡被無限放大——孕產婦死亡率高居不下,許多女性在分娩時麵臨的危險,在發達國傢早已被納入教科書的歷史章節。 第二章:極限條件下的生命接生 在常規的醫院裡,分娩是一場受控的、預先規劃的事件。但在這裡,每一次接生都是與時間的賽跑,與環境的搏鬥。沒有恆定的電力供應,超聲波儀器成瞭奢侈品。我必須依靠觸診的精準度,判斷胎位,判斷羊水狀況。 我記得第一次麵對嚴重產後齣血的孕婦。我們的血庫儲備極為有限,輸血選項幾乎為零。周圍的環境吵雜而混亂,僕從的呼吸聲、等待的傢屬焦急的祈禱聲交織在一起。在微弱的油燈光下,我必須在幾分鐘內做齣決定:剖腹取齣胎盤?還是嘗試子宮按摩?每一個動作都必須果斷且精準,因為一旦失誤,我們失去的將不隻是一個生命,而是一個傢庭的未來。 在那段時間裡,「團隊閤作」的意義被重新定義。我的助手,一位年輕的當地護士,她的知識儲備或許不如我係統,但她對當地文化的理解、對緊急狀況的直覺反應,卻是我的生命線。我們之間不需要過多的語言交流,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便能傳遞複雜的醫療指令。我們一同經歷瞭數個通宵,在簡陋的氈房裡,用酒精和沸水消毒器械,迎接瞭數十個頑強的新生命。 這些嬰兒的誕生,帶著戰火洗禮的堅韌。他們發齣的第一聲啼哭,似乎能暫時壓過遠處傳來的微弱槍聲。每當我將一個溫熱、正在掙紮著呼吸的嬰兒抱到母親懷中,看到那雙歷經磨難的眼睛中爆發齣的光芒,所有的疲憊、恐懼和自我懷疑都煙消雲散。那一刻,我明白瞭,我所做的不是「救援」,而是「重建」——重建一個傢庭的希望。 第三章:跨越文化藩籬的信任建立 在許多保守的社區,女性的醫療自主權是極其有限的。我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在不冒犯當地習俗的前提下,推廣必要的產前護理和衛生知識。作為外來的、單身的女性醫生,我需要花費數倍的時間來贏得信任。 我學會瞭等待。等待進入傢庭,等待被接納。我不再隻是穿著白袍的技術專傢,我開始學習當地語言中最溫和的詞彙,學習如何在聚會中保持安靜的傾聽者角色。我會和年長的婦女們一起,圍著火堆,聽她們講述關於生育、關於傳統療法的知識。在這些交流中,我找到瞭一條溝通的橋樑。當我能理解她們對某些程序的恐懼來源時,我纔能更有說服力地解釋現代醫學的必要性。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母親因難產而陷入昏迷,傢人因為迷信和恐懼,阻止我們進行緊急剖腹產。氣氛劍拔弩張。我沒有強硬地要求,而是請求那位傢族中最受尊敬的長者,讓我解釋這個手術的必要性,並嚮他保證,我會像對待我自己的姐妹一樣對待這個孩子。那漫長的半小時裡,我幾乎是在用生命擔保。最終,長者點瞭頭。手術成功瞭,母女平安。這次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在人道救援中,醫術隻佔成功的一半,另外一半,是對人性與文化的深刻尊重。 第四章:在邊界地帶的流動性醫療 我們的團隊駐紮地經常不是固定的。安全考量,或僅僅是物資運輸路線的改變,都可能要求我們在數小時內打包撤離。這種流動性對持續性的醫療計劃構成瞭巨大的挑戰。我們無法像在城市醫院那樣建立長期的病患跟蹤係統,許多產婦在齣院後就失去瞭聯繫。 然而,這種流動性也賦予瞭我們獨特的視角——我們看到的不是單一國傢的問題,而是一個跨越邊界的人道危機。我們救治的對象,可能來自鄰國的難民營,可能是被戰火驅趕的流離失所者。對於這些人來說,生命的需求是共通的,他們不需要國籍證明,隻需要活下去的權利。 在我們撤離前夕,一位剛分娩的婦女,她的丈夫是一名戰地記者,在幾天前失蹤。她緊緊抱著孩子,眼神中充滿瞭對未來的迷茫。我能給予的,除瞭幾天的抗生素和營養補充,還有一個寫滿瞭緊急聯繫方式的紙條,以及對當地另一支小型人道組織的簡短介紹。我清楚地知道,我能提供的幫助是短暫的,但那短暫的連結,可能就是她們渡過下一個難關的微弱火種。 離開時,迴望那片黃色的塵土和臨時搭建的帳篷,心中五味雜陳。這份工作,無法治癒世界所有的創傷,也無法為每一個生命帶來永久的安寧。但隻要還有一盞燈亮著,隻要還有一雙手願意伸齣,我們就必須在場。 結語:迴望與前行 這段經歷,徹底改變瞭我對「醫療」的定義。它不再是精密的儀器和完善的設施,而是最原始的、以人為本的救助行為。當我最終迴到相對和平的環境時,城市的喧囂反而讓我感到不適應。那些在極端壓力下磨練齣的應對能力和對生命的珍視,已經內化為我的一部分。 我將繼續行走,因為我知道,在地球的某個角落,總有地方需要那份不帶政治色彩、不問齣身的專業援助。我的戰場,從來不在於哪一片土地,而在於生命即將熄滅的那個瞬間。隻要有需要,那裡就是我的產房,我的戰場。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伊蕾


  1967年生,畢業於陽明醫學院(現陽明交通大學)醫學係。臺北榮民總醫院完成婦產科專科醫師訓練後,至竹東及桃園榮民醫院服務兩年。服務期滿後自行開業,臨床執業逾二十年。

  於2018年申請加入無國界醫生組織,成為臺灣第一位婦產專科的無國界醫生。
  從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前往阿富汗霍斯特服務。
  從2019年6月至12月間兩度前往伊拉剋摩蘇爾服務。
  目前迴到颱北市執業,繼續服務婦產科病患中。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俠女風範:我的同學王伊蕾醫師      莊人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製署副署長 
點起生命的火花               劉鎮鯤(Chiels)/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董事長 
黑袍醫者的驚奇之旅                    丘美珍/品學堂文化長、專欄作傢
 
前言|我的無國界醫生夢
序章|整裝上路,重新齣發
多樣的申請程序/傢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力量/調整身體最佳狀態/打包行囊,二十公斤的生活清單
專欄/「無國界醫生」是什麼?

PART1|前進阿富汗
第一章 小黃人也不敢去的地方
衝突下默認的停戰區/冷熱的溫差,忐忑的心情/阿富汗式生活禮儀
第二章  一腳踩在地獄,一腳踩在天堂
沒有雙腿的產婦/十五歲的他,為媽媽捺下手術同意書/消逝在汪洋中的小生命
第三章  陽光下閃耀著五彩光芒的玻璃碎片
小鮮肉的逆襲/揪心的故事和暖心的故事/狠心說NO,有時纔是真正的慈悲
第四章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不被歡迎的女兒/六根手指頭/寶寶路障
第五章  我的戰場在產房
心跳暫時停止/醫師,我們有個死掉的病人/第一場雪/換藥 Live Show
專欄/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任務

PART2|伊拉剋救援任務
第六章  從傷痛之中慢慢復原
危險通勤路/急診灰姑娘/南蘇丹的驚人故事/無法說明的眼淚
第七章  多麼希望每個媽媽都能開心擁抱新生兒
特別甜的牛奶糖/雙胞胎歷險記/一樣病患兩樣情
第八章 要解決的永遠不隻是醫療
查房猜一猜/一個結紮手術,可能改變一生/戰場邊的心理師/盼望演習不成真
第九章 挫摺、學習與成就
產科成瞭唯一希望/幫助寶寶呼吸/糟糕,產婦黑掉瞭!
專欄GIS:新科技對人道救援工作的影響

PART3|外派生活點點滴滴
第十章 吃這件大事
燃燒的烘焙魂/週末烤肉大餐/值班室的鄉土料理
第十一章 並肩作戰的美好時光
布卡初體驗/捨貓Lucy生病瞭/馬桶怪獸/無國界的友誼/MSF世界盃
專欄 珍珠奶茶外交
 
終章 在助人之路上,走得更長久
心理危機處理/人道救援工作的挑戰/臺灣醫生其實還不賴/在地女性醫療人員的睏境/在臺灣的土壤灑下善的種子
後記
謝辭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18627
  • 叢書係列:Mark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俠女風範──我的同學王伊蕾醫師            
莊人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製署副署長


  我和伊蕾同學七年,一九九二年畢業迄今即將滿三十年,由於她的先生梁文議醫師(目前是臺北榮總外科病理科主任)也是我們同班同學,梁醫師與我在學生時代還曾是同寢室室友,畢業後住傢也住在附近,再加上他們常在傢裡辦同學聚會,因此,我對伊蕾為人處世態度甚為清楚。據我的觀察,伊蕾從學生時代起即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個性就像電影裡麵的俠女一樣,為人直爽開朗、熱心助人,甚至會有些好管閒事。       

  陽明醫學係公費生在畢業時依規定要服務六年,我選擇留任母校社會醫學科擔任助教,服務五年後申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醫學資訊學博士;同一時間伊蕾則選擇在臺北榮總婦產科進行四年的住院醫師訓練,拿到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後再下鄉服務兩年。畢業八年後(二〇〇〇年)她決定自行開設婦產科診所,同時在她先生的協助下設置瞭「女人心事──婦產科諮詢服務網」(網址為 http://www.obsgyn.net/,網站目前改名為「幸福婦產科」),全方位提供女性在婦產科方麵的正確衛教知識,在當時國內婦產科診所的開業生態下,可算是前所未有的創舉。這是我所謂的好管閒事的例證之一。

  二〇〇二年底我博士學位口試通過後,即從紐約返國迴到當時的陽明大學衛生資訊與決策研究所任職,次年伊蕾主動與我聯繫,錶示希望能開設一門網路與醫療的課程,以將其經驗與甘苦分享給母校的醫學係學弟妹及有興趣的研究生,後來伊蕾和我就真的在二〇〇四年二月閤開瞭一門「網路與醫療」的課程給醫學係四年級學生及研究生選修,我們一起討論要找哪些專傢來上課,文議與伊蕾也都各上瞭一堂課,甚至在最後一堂課帶來瞭豐盛的早餐給上課的同學享用。這是好管閒事例證之二。不過這門課在我二〇〇五年二月轉換跑道到當時的疾病管製局服務後無疾而終。
 
  「無國界醫生」是一獨立的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全球有超過四萬名的人員在第一線為成韆上萬因瘟疫、戰火而麵臨生存威脅的人們提供緊急醫療協助。我特別注意到「無國界醫生」這個組織,是在二〇一四年時西非爆發大規模伊波拉疫情,若非當時「無國界醫生」救援工作者的積極動員且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伊波拉疫情在全球蔓延恐一發不可收拾。至於伊蕾後來竟然暫停婦產科診所業務,毅然報名加入「無國界醫生」的行列,風塵僕僕地跑到烽火連天的阿富汗與伊拉剋境內,幫貧窮弱勢的產婦接生、搶救新生命,這當然是好管閒事例證之三。

  伊蕾從阿富汗及伊拉剋參與「無國界醫生」救援工作結束迴來後,在同學會上將其見聞與大傢分享,當時即已引起不少同學好友的注意與討論。《我的戰場在產房》這本書除瞭滿足讀者一窺戰亂下在儀器、檢驗及人力都不足的情況時,醫護人員還是得使齣十八般武藝盡力搶救產婦與新生兒的生命;同時也具知識性,讀者也可藉本書認識阿富汗與伊拉剋的文化與現狀;另外,也對於有誌於參與「無國界醫生」但不知如何申請及後續準備過程的熱血人士提供一盞指引的明燈。

點起生命的火花              
劉鎮鯤 (Chiles)/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董事長


  二〇〇八年,我就是王伊蕾醫師所描述會參加「無國界醫生」的兩類人當中,其中三十幾歲,未有傢纍的那一類。加入瞭「無國界醫生」之後,從前線人員,接著成為香港及布魯塞爾行動中心董事會成員,香港董事會主席,至今日臺灣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現職。十三年多,從新人,變成瞭無國界老人。

  在得知不僅是臺北榮民總醫院的前輩,也是恩師大學同學的王醫師要加入「無國界醫生」的時候,有一種奇妙的感覺。一位醫界前輩,成瞭自己服務十年組織的新人。她即將麵臨的挑戰與生活,卻是自己曾經的日常。

  而讀著王醫師描述的前線經驗,那些曾經發生在任務生活的一點一滴,隨著王醫師的字句,那些彷彿已成為黑白的記憶,重新上色,轉動瞭起來。好比Nutella巧剋力醬,在前線我們稱為「維他命N」,神聖不可侵犯,誰敢動別人的Nutella醬,是會拼命的。王醫師與同事一起看電影,我用投影機放當年韓國流行名麯〈Nobody〉,還有荷蘭婦產科醫師學會整套舞步。布魯塞爾市中心的金源超市,是齣任務前的補給站,每次都必然要帶上麵條與醬、麻、蠔三油,纔會安心齣發到前線。

  專業上如王醫師描述,在任務裡,尊重當地文化與當地同事的纔能,一直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身為其他國傢來的外派人員,瞭解並融入當地習俗,纔有可能被接納。是確保醫療專業可以最大傳遞到所需幫助的人身上的必要條件。纔有可能在有限的任務時長,提供最適切的醫療服務。在參加「無國界醫生」初期,我也曾懷疑過自己的專業是否不如西方醫師?幾個任務之後,在同僚的肯定下疑慮不復存在。還有運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加上一點點的創意,在前線就可以創造齣極大的價值。

  曾在一個受訪裡被問瞭這個問題:在任務裡,跟文明現實裡,想念哪個比較多?

  當時的迴答是:在文明世界裡想念齣任務的時間多,在任務裡想念文明世界的時間少。因為在那,很清楚總有一天會迴到文明世界。但迴來之後,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迴到那個世界裡。

  感謝王伊蕾醫師寫下她的前線經驗並付梓,那些曾經發生在生命中,幫助過他人的經歷,或許不應該被埋藏在記憶角落。願讀瞭這本書的你,能被點起一絲火花,去探尋一個不一樣的人生經驗。

黑袍醫者的驚奇之旅
丘美珍/品學堂文化長、專欄作傢


  伊蕾在臉書宣布,「我要前往阿富汗擔任『無國界醫生』」那一天,我從Messenger私訊給她:「請妳一定要保重!請一定盡可能記下妳看到的人事物。」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想到,伊蕾會做齣這樣重大的選擇。

  伊蕾跟我念同一所高中,同一屆。但我們卻是在高中畢業三十年的重聚活動中纔認識的。第一次看到短髮的她,知性而溫暖,令我印象深刻,後來知道她自營婦科診所,擔任院長,對她又增添瞭幾分敬意。

  事業有成,傢庭美滿,深受病人敬仰的她,在人生中的高峰時刻,選擇到阿富汗的城市去服務病人,這絕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背後一定有故事。

  這本書解答瞭我的疑惑,讓我看到一位女性醫師的溫柔及開闊。

  在阿富汗的無國界醫院中,擔任產科醫師的她,穿的不是白袍而是黑袍。送進產房的(準)媽媽們,在她們各自的黑袍之下,有著自己的故事。阿富汗的女性,束縛很多、自由很少,「女權」這兩個字在那裡幾乎找不到地方落腳。不論是政府軍的女眷,或是塔利班的妻子女兒,都一樣承受著必須生養男丁的壓力,承受著強勢婆婆的掌控,卻沒有可以主動要求進行結紮手術的權利。黑袍下的她們,在診間一掀開衣服,有時便看到身上有燙傷與瘀青,那是傢庭暴力的印記。

  即便如此,伊蕾儘可能改變她能夠改變的。在醫療用品欠缺時,她用巧思想到便宜的替代品;在產婦的身體有不能再孕的健康疑慮時,她嚮上級主管溝通,終於爭取到為病人結紮的許可。雖然無法改變那些黑袍女子的長期處境,但她以醫生神奇的療癒之手,讓這些她照顧的產婦,能在住院期間,得到最佳的支持,以便蓄積繼續往前行走的力量。

  在阿富汗之後,她還去瞭伊拉剋的摩蘇爾。不久以前,那裡還是伊斯蘭國的首都,街頭充滿瞭戰爭暴力的痕跡。我難以想像,成長於臺灣承平的伊蕾,如何鼓起勇氣走過那些充滿戰爭陰影的街頭,我隻能推論,她有一顆充滿勇氣且溫柔的心,一心想要療癒那些身處苦難的人們,不論她能在那裡停留多久。

  因為這樣,伊蕾成瞭我人生的典範。對於我這樣的中年人來說,圓一個年少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因為,伊蕾已經用自己的生命演繹齣新的篇章,她證明瞭:夢想可以帶著我們走到很遠的地方。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讓人心頭一震瞭,「我的戰場在產房」——這幾個字簡直像一顆子彈打進心臟,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從小就對那些在極度混亂和危險中工作的人充滿瞭敬佩,特別是那些選擇到戰火連綿的地區去幫助別人、尤其是幫助新生兒和產婦的醫護人員。颱灣的醫療體係雖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但我們幾乎無法想像在阿富汗或伊拉剋的戰區裡,一個簡單的接生手術可能需要麵對的生死考驗。這本書的作者,想必是個將人道關懷視為最高使命的鬥士。我好奇的是,在那些地方,醫療物資的匱乏、文化上的隔閡,以及隨時可能響起的爆炸聲,是怎麼影響他們在分娩室裡做齣判斷的?光是想像那種壓力,就讓我這個在舒適圈長大的人感到窒息。我期待能從中窺見,在那些極端環境下,醫護人員是如何堅守職業倫理,用專業和愛心,為絕望中的傢庭帶來一絲希望的曙光。這不隻是一本關於醫學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性韌性的史詩。

评分

從技術層麵來看,我很想知道在物資極度缺乏的情況下,這些前線的醫師和護理師是如何「即興發揮」的。在颱灣,我們看診或生產,設備都是標準化的,任何突發狀況都有對應的工具。但在戰區,或許連最基本的消毒酒精或輸血設備都難以保障。我猜測,他們一定發展齣瞭一套獨特的、極簡主義的應急處理辦法,這些經驗對於提升全球基礎醫療照護水平,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這不隻是「就地取材」,而是將醫學知識的應用推嚮極限的體現。比起宏大的敘事,我更期待那些充滿細節的片段——比如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維持無菌環境、如何在一盞油燈下完成精細的手術,或是他們如何即時搶救因戰亂而導緻的嚴重創傷。這些「野外生存」般的醫療智慧,絕對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實戰手冊。

评分

每次看到國際救援的新聞,我總是不禁要問,到底是什麼驅使這些人日復一日地重複著高風險的工作?難道他們就沒有害怕的時候嗎?我想,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撕開那層英雄主義的外衣,讓我們看見真實的人性。我期待能讀到那些關於「失敗」的故事——那些盡力瞭卻仍無法挽救的生命,那些讓他們夜不成眠的自責與無力感。因為隻有經歷過極緻的挫摺,纔能更凸顯齣每一次成功的來之不易與珍貴。這本書如果隻是歌頌英雄事蹟,那它就失去深度瞭。我希望作者能坦誠地麵對陰影,描繪齣在極端疲憊和精神耗損之下,他們如何重新找到前行的動力。或許,正是因為看到瞭生命最脆弱的一麵,纔讓他們更堅定地相信,即使身處絕境,生命的火花也值得用一切去捍衛,這纔是最動人的救援篇章。

评分

颱灣的社會對「生」的議題有著根深蒂固的文化重視,嫁妝、做月子,一切都圍繞著如何讓新生兒和母親得到最好的照顧。但一想到阿富汗或伊拉剋的環境,我立刻聯想到的是衛生條件的落後、高緻死率的數據,以及可能麵臨的傳統偏見。我非常好奇,書中的作者是如何在文化衝擊中,推動現代化的接生技術,同時又不至於引起當地社區的強烈反彈?這中間的平衡藝術,絕非易事。這絕對需要的不隻是醫學知識,更是一種高超的溝通技巧和對當地社會結構的深刻理解。我猜測,在那些保守的地區,女性的自主權可能非常有限,作者或許必須以極其微妙的方式,爭取讓母親接受必要的醫療介入。這種在極權與人道之間跳探戈的過程,肯定比書本上寫的教科書知識要複雜萬倍,也因此更讓人嚮往一探究竟。

评分

說實在的,我會想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那種「無國界」的精神給吸引住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封閉的世界,很多新聞和訊息都被過濾和包裝過,真正前線的聲音很難被聽見。無國界醫生(MSF)這個組織本身就代錶瞭一種超越政治、種族和宗教的理想主義光輝。我總覺得,能自願拋下舒適的生活,奔赴地球上最不安全的地方,那份衝動背後一定有著非常深刻的個人信念。我尤其想知道,當他們麵對那些因為戰爭導緻的傢庭破碎、醫療係統崩潰時,他們的心情會是如何調適的?畢竟,救援工作帶來的心理創傷是巨大的,他們如何平衡自己的情緒與救助的急迫性?我想,書中或許會描寫到,在那些極端情境下,醫護人員之間建立起的那種比傢人更緊密的戰友情感。那種在生死邊緣共同浴血奮戰所淬煉齣的情誼,絕對比任何電視劇裡的描寫都要來得真實和震撼人心,光是想到這裡,我的血液就彷彿開始加速流動瞭起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