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簡鴻模
图书标签:
  • 兰屿
  • 徒步
  • 旅行
  • 台湾
  • 人文
  • 自然
  • 原住民
  • 慢生活
  • 风景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讀過這本書,別說你去過蘭嶼!
 
  從校園走向部落創新,再從課堂進入文化體驗;
  由輔大教授一步一腳印帶領我們,漫步走讀達悟文化的歷史與風采。
 
  「蘭嶼」這個名字,是二戰後改由國民政府統治時,因島上的蘭花享譽國際而以此命名。實質上,於生長在這塊島嶼的達悟族人觀點中,面積僅四十平方公里的她,更應該被稱之為──pongso no Tao(人之島、達悟之島)。
 
  你我也有所不知的達悟文化──
  達悟傳統命名文化裡,父母得跟著小孩改名;
  蘭嶼曾有過重刑犯監獄,甚至改制成「勵德班」;
  除了生物與文化多樣性,蘭嶼連車牌也是多樣性;
  達悟喪葬儀式限男性參加,送葬前會在家門前擺竹竿;
  特有種蘭嶼角鴞在達悟文化裡象徵著惡靈、魔鬼的眼睛;
  建造一艘拼板舟要用到七種樹木、大小船的木頭數量依各部落有別。
 
  從通識課的部落教學,搖身一變成為最熱門的體驗達悟文化行程;
  徒步環島七十圈淬煉出最完整的導讀蘭嶼自然人文與鮮為人知的歷史!
 
  從輔大通識課「認識台灣原住民」出走,透過徒步蘭嶼兩天共計四十公里的路程,解說在地的自然地景與人文歷史。本書融合部落耆老詳解達悟族裡的飲食、服飾、住居、造舟、歌舞、宗教等傳統文化,與作者二十餘年的實務教學經驗,以全面且完整、具體而生活的書寫方式,為旅人們揭示pongso no Tao的神祕面紗。
 
本書特色
 
  1. 淺顯易懂的文字與生動活潑的圖像記錄,完全剖析達悟族的食、衣、住、行、育、樂。
  2. 以作者二十年來的帶課/帶團經驗與走遍七十回的實地踏查,詳盡解說蘭嶼達悟文化的前世與今生。
 
真心推薦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林聖忠
  台灣文史作家 曹銘宗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姜樂義
  ──專文推薦
 
口碑好評
 
  本書對於每一位研究原住民文化及對南島風情有興趣的讀者,都是不可不讀的著作。──林聖忠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簡教授在書中介紹蘭嶼的政經、史地、自然、文化等,可說是一部蘭嶼百科全書。──曹銘宗 台灣文史作家
 
  徒步是一種選擇,只是方法,是過程,不是目的……當您背起行囊跨出去時,請記得作者強調的:「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體會。」──姜樂義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兰屿徒步环岛不要载我》的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包含原书提及的任何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星尘彼岸的灯塔》 作者:陈默然 出版信息:海风出版社,初版于2023年秋 图书分类:当代文学 / 城市探索 / 哲学随笔 ISBN:978-986-XXXX-XX-X 篇幅:约450页 --- 内容简介 《星尘彼岸的灯塔》是一部关于现代都市人在高速变迁的社会中,如何寻找内心秩序与生存意义的沉思录。作者陈默然,一位隐匿在城市角落的观察者,以其敏锐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由钢筋水泥、霓虹灯影和无声人流构筑的复杂图景。这不是一本传统的城市指南,而更像是一场深入心智的漫游,一次对“存在”本质的追问。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以“迷宫的入口”、“回音壁下的对话”和“光束的尽头”为题,层层递进地探讨了现代性对个体经验的重塑与挑战。 第一部分:迷宫的入口——疏离与连接 在本书的开篇,陈默然将读者带入一个由信息流和社交媒体构筑的数字迷宫。他细致地剖析了都市生活的悖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却也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的“疏离”。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都市片段——深夜便利店里擦肩而过的疲惫上班族、地铁车厢里集体沉默的面孔、线上论坛中激烈而无意义的争辩——揭示了现代人如何在一个被算法和效率主导的世界中,逐渐丧失了真实的情感交流能力。 他探讨了“背景化”现象,即个体如何在庞大社会机器中,沦为模糊的背景,其独特的经历和痛苦被主流叙事所掩盖。书中穿插着对城市规划美学和异化劳动的反思,作者认为,当我们习惯了被设定好的路线和功能区域时,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也随之变得扁平化。陈默然的文字冷静而富有洞察力,他没有给出简单的批判,而是试图理解这种疏离感如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底色。他提出,真正的迷失不在于地理上的方向,而在于对自身情感坐标的迷失。 第二部分:回音壁下的对话——记忆、时间与身份的重构 第二部分是全书的哲学核心。陈默然将目光转向个体内部,审视记忆在构建自我身份中的不稳定性。他以怀旧的姿态,却用解构的视角,审视了老城区被拆除、旧照片泛黄的过程。记忆不再是坚实的锚点,而更像是流动的、随时可以被新的信息流覆盖的“数据碎片”。 作者通过一系列虚构的、但极具现实感的场景,探讨了时间的线性感知在现代生活中如何被切割、加速和碎片化。他引入了“时间黑洞”的概念,描述了那些被工作、通勤和无休止的娱乐消费所吞噬的时光。 本章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身份”的探讨。在多重社会角色和网络人设的重压下,真正的“自我”在哪里?陈默然巧妙地运用了哲学思辨与个人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当代人如何在“表演”与“真实”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他描绘了一群试图通过极其私密的、近乎仪式感的行为(如在凌晨三点独自走进空旷的博物馆、收集被遗弃的物件)来重新确立自身存在感的“漂流者”。这些对话,如同在空旷的回音壁下进行,清晰却又遥远,充满了对意义的渴望与无力感。 第三部分:光束的尽头——微光与重建的勇气 如果说前两部分描绘了困境与迷茫,那么第三部分则转向了希望的微光,尽管这种希望并非宏大叙事下的救赎,而是个体在细微之处的坚韧。陈默然认为,在技术与异化的洪流中,重建连接和意义的努力往往发生在最不被注意的角落。 他聚焦于那些选择慢下来、进行“逆向生活”的个体:一个坚持手写信件的群体、一群在城市边缘尝试小型生态农业的年轻家庭,以及那些愿意花时间去倾听他人完整故事的“无用倾听者”。作者赞美这些“抵抗性的微小行动”,它们如同黑暗中的灯塔,虽然光束微弱,却足以指引迷途者找到回归自身的路径。 他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专注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简单的、非功利性的活动中(无论是园艺、打磨木头还是一段长时间的冥想),本身就是一种对现代性异化最强烈的反抗。 本书的结尾并非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的邀请:去观察、去感受、去容忍那些不完美和矛盾,并在日常的重复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不被定义的价值。陈默然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笔调总结道:真正的灯塔,或许一直矗立在我们内心深处,只是被太多的噪音遮蔽了。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那份关掉噪音的勇气。 推荐语 《星尘彼岸的灯塔》是一本献给所有在现代社会中感到微微失重的灵魂的书。它挑战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引导我们穿过表面的喧嚣,去触碰潜藏在城市肌理下的真实脉动。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自我与时代关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将是一次必要且深刻的智力洗礼。它不提供逃离的路线图,却赠予你审视现实的望远镜。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簡鴻模
 
  1960年生,南投草屯人。輔仁大學哲學系、神學系、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現職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專任副教授。
 
  因研究而投身部落田野調查,從中發現原住民宗教文化之美,因此戮力於推廣原住民部落教學、將學生帶到部落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有機會接觸認識原住民文化,進而互相豐富彼此的學習與成長。
 
  2013年起,積極推廣宗教與文化旅遊,先後推出「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用心去旅行──尋訪海岸山脈瑞士人足跡」、「矮靈的呼喚──新竹五峰宗教文化之旅」等體驗行程,供社會人士參加。
 
  著有《矮靈、龍神與基督》,編著《當達悟遇上基督》、《當娜魯灣遇上kia ora》、《飛魚與Pele》、《又見Pele》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行到山窮處,坐看日落時 林聖忠
推薦序:蘭嶼 Camino 曹銘宗
推薦序:一起來體驗徒步的魅力 姜樂義
自序:蘭嶼徒步環島的前世今生

Part1 從學校出發
是魚飛,不是飛魚
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用牌說故事
革命尚未成功
江山代有佳人出
akokey
向左走、向右走
搶救雷恩大兵
Home爸、Home媽

Part2 島上的文化體驗
地瓜、芋頭、飛魚乾
心心相印
傳統地下屋
四道門
達悟拼板舟
造舟文化知多少
純手工打造
勇士舞阿公
基督之島
傳統夜釣
丁字褲,要穿嗎?
串起一道道彩虹

Part3 Day1向右走
風蕭蕭兮徒步行
蛇吞大象
anito
魔鬼樹
海鰻
大哥不要說再見
情人洞
不走回頭路
我是人,我反核
下腰的老人
站在高崗上

Part4 Day2向左走
神采飛揚
夏曼瓜
中油授權金
半人半鬼的地下世界
少了兩公里
蘭巴共和國(Lita冰店)
準時上班的羊
造飛機
席.耶穌
紀守常紀念亭
蔣公與山羊

Part5 旅程裡的意外收穫
老鼠屎
有朋自遠方來
團長
林投,酥了
一國兩制
我的中國朋友
1324
勇者
不識廬山真面目
蘭嶼的Camino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943212
  • 叢書系列:生活‧台灣 人文
  • 規格:平裝 / 326頁 / 16.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行到山窮處,坐看日落時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林聖忠
 
  大凡願意把一生中最精華的歲月奉獻給自己相信、熱衷、摯愛的事務,甚至當成終身志業,都是值得推崇、令人敬佩的事件。簡鴻模老師與蘭嶼環島徒步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簡老師任教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長期投注心力於有關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教學研究。他認為推動蘭嶼部落教學必須掌握兩條主軸,一條是具深度的傳統文化體驗,一條是具廣度的徒步環島解説,兩者並行,缺一不可。2010年起簡老師開始推動蘭嶼徒步環島的文化體驗行程,之後歷時十二年未曾中斷。〈蘭嶼徒步環島的前世今生〉記載了簡老師過去十二年七十幾趟帶領學生、旅人踏遍島上每一吋土地,深入瞭解蘭嶼原住民部落的食衣住行、風俗民情、文化景觀及宗教信仰的詳細心得,透過個人用心體驗,細膩觀察並且融入個人豐富的情感,是我所接觸有關記載蘭嶼文獻中絕無僅有的作品。
 
  蘭嶼原住民部落文化是台灣唯一屬於海洋民族的文化,與本島各族有相當大的差異,無法以對島內原住民文化的瞭解去闡釋達悟族人的文化,更不能用漢人的角度去看待。簡老師認為:「要認識原住民文化,就必須走進部落,體驗族人的生活,和部落族人平起平坐,而不是美其名為部落旅遊,滿足的,卻只是主流社會對原住民部落的想像。」透過幾天的徙步環島行程,深入部落及景區,包括芋頭飛魚大餐、造舟、紡織、浮潛夜釣、anito 禁忌、教堂巡禮等活動,細細品嚐、體驗族群的生活,真正掌握簡老師所一再強調的:「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體會。」
 
  蘭嶼是一個平權社會,沒有貴族或頭目,人人平等,凡事以家族利益為優先考量。而群龍無首,利益均分的思維,阻礙了公共事務的發展,因此也沒有嚴密的社會組織。達悟族沒有姓,沿用親從子名制,有了孩子,父母親一定要改名,父親在長嗣嬰兒的名字前加上「夏曼」,母親加上「席萳」,以示輩分的區別。這種親從子名制,在國內絕無僅有,遠超過我們對氏族的理解,而與北歐冰島人的命名學正好完全相反。冰島人也沒有固定的姓,以父名為姓,顯示父親的名字,而非家族。例如父親名字如果叫 Jon,其兒子的姓就是 Jonsson,其女兒的姓就是 Jonsdottir,兩者的差別在於達悟族人前瞻遠望,冰島人溯本追源。此外,達悟族對喪葬的忌諱及對祖先的漠視,與儒家慎終追遠的理念有很大的差異。
 
  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前,蘭嶼保存自給自足的傳統漁獵文化,國民政府的軍管時期對蘭嶼的興建不多,然而造成土地的掠奪、海岸線管制及對傳統婚姻習俗的影響,一直到 1990 年以後才完全恢復。1954 年瑞士天主教白冷會的紀守常神父到蘭嶼布道傳福音、蓋教堂、辦敎育,為蘭嶼注入滿滿的愛心,對原住民精神生活的影響,及日常生活改善的貢獻,真是無與倫比。他在 1966 年籌資興建的紅頭天主堂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敎堂的祭台、壁畫,清一色都敍述達悟族人的故事,紀神父完全以達悟人的文化來詮釋基督信仰,同時基於平等的理念及族群的尊重,把達悟傳統提升到跟基督信仰一樣的位階,在那個時代,或在今日,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創舉,這種跨時空的突破,聽了之後令人感動莫名。
 
  本書與其說是簡老師在描述「蘭嶼徒步環島的前世今生」,倒不如說是他企圖在解說蘭嶼達悟文化的前世與今生。藉由魚飛文創的創辦,紀守常文敎基金會的設立,簡老師與工作伙伴,不辭辛勞,一年又一年、一團接一團地帶領著國內外學生、研究人員、旅遊團隊,以徒步的方式深入部落,實地解說,忠實的把蘭嶼的風俗民情與歷史文物,介紹給外界。這種無私無我的奉獻,要不是對這塊土地有堅定的承諾,對這個族群有誠摯的愛心,是沒有辦法做到的。我想他內心中一定是默默地繼承紀守常神父慈悲與博愛的精神,年復一年,穿著「徒步環島不要載我」的制服,踏著堅定的腳步,把愛和關懷傳承下去。
 
  我曾於 2019、2020 年連續兩年參加簡老師主辦的徒步環島行程,在整段徒步旅程中,我覺得最令簡老師沉醉痴迷的,應屬在紅頭部落裡「飛魚與老人」的神話,以及「青青草原」的日落美景。簡老師總是會面對著已經隳壞斷裂的老人塑像,花相當的時間向訪客解說這段美麗的神話,以及他如何愛屋及烏,因為太愛聖‧修伯里所寫的《小王子》,和小王子故事中的一切,而認識到蘭嶼之美。透過他的訴説,小王子故事的場景,一一在蘭嶼浮現,也因為小王子的存在,讓蘭嶼的美,在小王子迷的心中,變得親切而無可取代。「在綠草如茵的青青草原,聆聽飛魚與老人的神話,在夕陽西沉之後看著天上的銀河,好美,好浪漫,細數著熟悉的星座,尋找我的好朋友──小王子的 B612 星球。小王子說:我只要仰望星空,就會看見他在他的星球上對我笑。因為我不知道他在哪一顆,所以,我會看到滿天的星星,都在對我笑。」古人說「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這裡我們「行到山窮處,坐看日落時」,觀賞滿天星斗,心中真是充滿著無限的幸福。
 
  沒有至情寫不出真文,簡老師用對蘭嶼多年來一往情深與用心體驗的珍貴心得,撰寫出這本心血結晶,使我受益良多且萬分感動,相信這本書對於每一位研究原住民文化及對南島風情有興趣的讀者,都是不可不讀的著作。
 
自序
 
蘭嶼徒步環島的前世今生
 
  蘭嶼徒步環島,是針對輔大通識課程「認識台灣原住民」而設計的部落教學行程,內容著重在部落的文化體驗與學習,具體單元包括「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住居文化」「造舟文化」「歌舞文化」「宗教體驗」以及徒步環島,包含達悟族的食、衣、住、行、育、樂,對蘭嶼的自然與人文,有一全面性、系統性的接觸與體驗,目的是藉此部落教學,建構一個原、漢良性互動的溝通學習平台,讓選課學生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式,以達悟族人的視界,認識蘭嶼達悟族的優質文化,進而能夠以相互尊重、彼此欣賞的態度,互相豐富彼此。
 
  一堂體驗蘭嶼文化的「雅美宗教文化研究」選修課
 
  蘭嶼部落教學的前身,是輔大宗教系的一門選修課,時間是在輔大慶祝千禧年的 2000 年。那一年,宗教系以編列特別預算的方式,開了一門「雅美宗教文化研究」的選修課,是輔仁大學宗教系和台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共同規劃,選課人數限制在十二至十五人,選此課程的學生要在暑假前往蘭嶼上課,上課時間為半個月(2002 年開始延長為一個月,前半個月上課,後半個月做服務)。選課學生的食宿交通費部分自行負擔,部分由系上補助,講師費則是系上支付。這樣的課程設計,是把原本每週兩小時、一學期十八週,共計三十六小時的時數,集中在暑假兩週的時間上;而且是以教室兩小時,戶外四小時的比例換算。一天八小時,每週上五天、四十小時,兩週合計八十小時,符合校方和教育部的規定時數。
 
  不同的是,上課的地點由教室移到部落,借用蘭嶼朗島天主堂一樓會議室當教室,授課的講師也由專家學者改為部落耆老,上課主題皆是達悟族的宗教與文化相關議題,上課方式採主題式講述,配合實地參觀體驗,例如「四道門地下屋」單元,上午四小時由耆老在教室上課,下午則安排實地體驗,帶學生到部落中的傳統四道門地下屋,實際進到四道門地下屋中參觀、解說和提問,理論和實務相互搭配,知情意兼具,學生學到的不再是空洞難以理解的文化概念,而是具體活生生的文化實體,那種認識是完整、具體而生活的,對於跨文化課程,這是最棒的學習方式。
 
  輔大宗教系的「雅美宗教文化研究」課程,因涉及特別預算編列,採隔年開課的模式,前後開過四屆(2000 年、2002 年、2004 年、2006 年),關於此課程的詳細時間與內容,林美伶的碩士論文《宗教與文化旅遊的多元實踐—以蘭嶼部落遊學為例》有詳實的論述,可供參考。
 
  「認識台灣原住民」通識課,到「蘭嶼徒步環島行程」
 
  2009 年開始,蘭嶼部落教學型態做了改變,不再由宗教系編列特別預算開課,改由輔大通識課「認識台灣原住民」的部落教學課程承接。上課時間和方式都因改成通識課程而做出調整,也不再是暑假開課,而是和其他課程一樣,於學期中在校園的教室上課,只是把部分單元集中移到部落上課。由於往返蘭嶼路途遙遠,一趟交通時間和交通費都很驚人,因此無法利用週末進行,只能選擇春假或暑假的時間,安排選課學生到部落進行文化體驗式教學,時間約四到六天。
 
  輔大通識課「認識台灣原住民」的部落教學,由來已久,若沒記錯,應該是 1994 年開始。那年我拿到講師資格,開了「認識台灣原住民」這門通識課後,就開始規劃部落教學行程,帶選課學生到部落體驗式教學,地點主要在南投的賽德克族和日月潭的邵族,教學日期選在週末進行。
 
  這課程的形式到了 2009 年有了改變。部落教學地點轉移到蘭嶼,將原為原住民大專青年文化會議設計的行程,微調後作為輔大通識課學生的部落教學課程,讓選課學生有機會認識這全台唯一的海洋民族。因為是通識課,所以選課人數變多,而學生來自全校各科系,成員來源變廣,有點類似文化會議的規模。在之前部落教學行程的號召下,雖然上課地點變遠、費用變高,但選課人數依舊爆滿,每次開課選修人數都達到校方規定的七十人上限;所以蘭嶼部落教學分兩梯次操作,在 2010 年的春假和暑假推出,這是蘭嶼徒步環島行程的開始。
 
  宗教與文化旅遊
 
  2013 年開始,蘭嶼徒步環島的部落教學行程重新在輔大推出,只是開課單位已經不是輔大全人教育中心的通識課程,改由宗教系的選修課程「宗教與文化旅遊」銜接,讓蘭嶼徒步環島行程得以延續。此課程的部落教學行程依然採春假和暑假到蘭嶼上課的模式運作,只是因為是選修課,而非通識課,外系學生的選課動機降低,選課人數大不如前,算是重新復振的過渡年。
 
  2014 年開始,因為輔大已沒有任何資源挹注,課程本身必須自負盈虧,而魚飛文創也於 2010 年底成立,所以為了推廣蘭嶼的深度旅遊,營運策略除了延續之前的部落教學型態之外,也選擇性的將部分名額開放給社會人士,讓對深度旅遊有興趣的人報名參加。
 
  這模式運作的結果發現,社會人士身分的旅人參與態度比有學分的大學生還要認真和積極,反而漸漸成為蘭嶼徒步環島的主要客源,這現象正是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最佳寫照。
 
  向全世界開放
  
  最近幾年,退休年齡層的旅人逐漸成為蘭嶼徒步環島的主力客源,大學生選課人數越來越少,而且受限於教師授課學分的限制,我不再到其他學校兼課,因此少了其他大學的共襄盛舉,選課學生人數在每下愈況的情形,隱然成形。
 
  但是經過幾年的耕耘,逐漸開花結果,開始有包團行程出現,有小學的戶外教學、中學的畢業旅行、畢業多年的大學同學會、退休公務員的集體出遊等等,不勝枚舉,且廣受好評。可以預見,有朝一日,蘭嶼徒步環島行程很可能會和部落教學脫鉤,演變成純粹推廣蘭嶼深度旅遊的特色行程,這也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蘭嶼徒步環島行程,經過十來年的努力,已經證實此行程適合所有年齡層的旅人參加,只要能夠走遠路,無論是七十歲的長者或幼稚園的學子,都能夠走完全程,並從中獲益,這是十年來的經驗累積所得到的印證。
 
  浴火鳳凰
 
  2021 年,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5 月底的行程被迫取消,6、7 月份行程也受波及。在同島一命、全民防疫的關鍵時刻,為配合防疫,蘭嶼的旅遊暫時停擺,我也難得因此得以放下帶團的工作,好好休息。每天宅在家中,休養生息之餘,看著臉書跳出的歷史檔案,蘭嶼徒步環島的帶團過程往事歷歷,如在眼前。我心想,這些年的帶團解說故事,是多年心血的結晶,若能趁此機會整理寫出,讓往後要到蘭嶼旅遊的旅人,可以事先閱讀,做做功課,一定會對蘭嶼徒步環島有更深刻的體悟,這也算是因禍得福,好事一樁。
 
  這本書,就因此孕育,寫出,出版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你期待在書中讀到關於「克服萬難,最終凱旋」的勵志宣言,那你可能會感到些許失落,因為作者的風格更趨向於一種帶有宿命感的「接受」。她似乎在告訴讀者,徒步環島的意義不在於你成功走了多少路,而在於你被迫停下來,面對那些你平常在都市生活中可以輕易忽略掉的微小困境:一雙磨破腳的舊鞋、一次突然的迷路、或是因為找不到水源而產生的焦慮感。書中對光影的描寫尤其出色,如何描述清晨第一道光線穿過椰子樹葉縫隙打在水泥地上,那種稍縱即逝的美感,被作者捕捉得極具張力。而且,她似乎刻意避開了那些被過度美化的景點,轉而聚焦於那些被旅人匆匆走過的、不起眼的岔路或廢棄的涼亭。這種對邊緣的關注,正是這本書最迷人之處,它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個更真實、更少被過濾的蘭嶼腹地。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蘭嶼徒步的書,我的直觀感受是,作者簡直是個文字上的「自虐狂」,當然,是以一種非常詩意的方式。她不只是在寫徒步,她是在寫「如何拒絕被現代化便利生活制約」的一種生活哲學展示。書中大量的篇幅著墨在於環境對人的影響,譬如午後季風突然轉向時,那種被突如其來的潮濕感裹覆的無助,以及如何在僅有幾口水的狀況下,必須重新校準自己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對「時間」的感知描述。在島上徒步,時間不再是鐘錶上的刻度,而是太陽的運行角度和陰影拉伸的長度決定的。這種主觀時間的拉伸與壓縮,讓閱讀體驗變得非常奇特,有時候覺得情節進展很慢,但回頭一看,卻發現作者已經穿越了數個重要地標。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如果你想知道哪家芋頭冰最好吃,你可能會失望。它更像是一部內在地理學的探險筆記,記錄了身體疲憊與心靈充實之間,那個微妙的平衡點是如何被找到,或者說,是如何不斷被打破重塑的過程。

评分

這本「蘭嶼徒步環島」的文字,充滿了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感」,但這種沉重並非負面,而是像被海風吹拂過的海藻,帶有厚重的歷史積澱感。作者的語氣非常內斂,很少有情緒外放的句子,但每一個詞彙的選擇都極為精準,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密的考古挖掘,挖掘自己內心深處那些塵封已久的記憶和疑問。書中對於「揹負」這個概念的探討尤其深刻,不只是揹負著水和食物,更是揹負著自己的身份標籤和對世界的預期。當她最終抵達環島的終點時,那種情緒釋放不是大鳴大放,而是一種近乎虛脫的、平靜的了悟。讀者讀完後,可能會感覺自己也跟著經歷了一場漫長且艱辛的自我淨化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一趟地理上的移動,徹底轉化成了一場精神上的修行,非常值得細細品味,尤其適合那些在生活中感到有些「卡住」的人們。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那種「蘭嶼徒步環島,但請不要載我」的強烈自我宣告,立刻就讓人聯想到一種既想親身體驗又不想受人打擾的孤獨旅程。讀完之後,感覺作者像是把蘭嶼這塊土地的紋理,一寸一寸地用腳掌去丈量、去感受。書中描寫的氣味,尤其是海鹽混合著島上特有植物的乾燥氣息,彷彿可以直接穿透書頁撲面而來。作者對於部落間的空間轉換,那種從達悟族(雅美族)傳統聚落走到人煙稀少海岸線的轉折描寫,處理得非常細膩。她並沒有將蘭嶼簡化成觀光客眼中的「異國風情」,而是深入探討了在行走過程中,個人意識如何與島嶼的歷史和生活方式產生碰撞與和解。那種在烈日下獨自前行的掙扎,以及在仰望達悟族拼板舟時油然而生的敬畏感,文字充滿了體感溫度,讓人讀起來一點都不輕鬆,卻又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因為你真的很想知道,這個「拒絕被載的人」,最終是靠著什麼樣的意志力,完成了這趟與自己對話的環島。書中對步伐的描寫,不是簡單的公里數記錄,而是心情的起伏曲線,這點非常高明。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說實話,一開始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它不像傳統遊記那樣有明確的「第一天、第二天」的線性敘事。反而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充滿哲思的「片刻擷取」,但奇怪的是,當你讀到最後,這些碎片又奇妙地拼湊出了一幅完整的蘭嶼心靈地圖。作者對於人與土地之間「無聲的對話」的捕捉能力令人驚嘆。她筆下的蘭嶼人,並非被動地生活在風景裡,他們是風景的一部分,是那些石頭、是那些老屋、是那些潮起潮落的節奏的發聲者。書中對於族群文化的觀察,處理得相當謹慎,沒有使用廉價的獵奇視角,而是展現出一種深沉的、帶有距離感的尊重。她花了很大篇幅描述在特定地點休息時,腦海中閃過的那些關於自己過去生活與當前處境的對比。這種不斷將「他者」(蘭嶼)與「自我」(旅人)進行對照和辯證的寫作手法,讓這本書超越了單純的旅行文學範疇,觸及到更深層次的生命狀態探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