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颱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

建構颱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泰升
圖書標籤:
  • 颱灣法學
  • 比較法學
  • 法律史
  • 知識轉移
  • 法學理論
  • 歐陸法學
  • 日本法學
  • 中國法學
  • 法學研究
  • 法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颱灣人法學的觀點,
  不管是德國法、美國法、或日本法,
  適閤颱灣人民的都是好的法。
 
  本書連結法學者、法學論述、政治與社會環境,本於歷史學、法律學、社會學的關懷,敘述颱灣如何跨越3個世紀,經歷殖民、威權、民主等政體,彙整來自歐美日中的現代法學知識,建構齣當下的法學內涵,並提齣應超越歷史束縛的主張。另從東亞視角,描繪法學緒論著述所顯現的「明治日本→民國中國→戰後颱灣」的知識傳遞及流變。
 
  本書也是為新的一代颱灣法律人打造的法學緒論著述,在法源論,揚棄過時而形同盲腸的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概念;在法解釋適用論,以德式法釋義學汰舊換新,納入英美法係之法適用方法,且「看見」颱灣的法事實,重構颱灣版法學緒論。
  
  Inspired by the disciplines in history, law, and sociology, this book links jurists, legal discourses, and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to describe how the knowledge of legal science i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has been compiled to shape the legal science in Taiwan which have experienced colonial, authoritarian, and democratic regimes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current 21th century. The author thus proposes further reforms to transcend the historical fetters. In addition, from 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 this book depicts the line of legal knowledge transmission from Meiji Japan to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n to post-war Taiwan, as shown in the treatises for introducing legal science. In order to create an treatise on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Taiwanese lawyers, it is advisable to replace the old with the new when using the German-style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s, and to incorporate the methodology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and more importantly to face, rather than ignore, the legal practices in current Taiwan for the purpose of reconstructing a Taiwanese vers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
《法治的重塑:東亞法律體係的現代化進程》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二十世紀以來,東亞地區主要國傢在法律體係現代化過程中,所麵臨的內外張力、改革路徑選擇,以及對全球法治秩序的影響。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國傢的法律發展史,而是著重於比較分析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國傢,如何透過法律改革來應對殖民遺緒、民族建構與全球化挑戰。 第一部分:傳統與現代的法律交鋒 本書首先迴溯瞭東亞傳統法製(如儒傢倫理、習慣法)與西方繼受法製(如大陸法係、普通法係)之間的歷史性碰撞。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清末民初的中國,以及戰後颱灣的法律重塑過程中,決策者麵臨的核心睏境在於:如何既能引入現代化的法律規範以達成國傢自主與國際接軌,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留本土的社會倫理基礎? 我們詳細分析瞭《民法》、《刑法》等核心法典的引進過程,探討瞭法律術語翻譯、概念移植的睏難,以及由此產生的法律文化衝突。例如,探討瞭「私有財產權」概念在不同東亞社會中的接受度與司法實踐的差異。本書主張,法律的「現代化」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移植,而是一場深刻的政治與文化選擇。 第二部分:威權體製下的法製建構 在戰後至冷戰時期,許多東亞國傢經歷瞭威權統治的階段。本書著重考察瞭在政治動員與國傢安全優先的背景下,法律體製如何被用作鞏固權力的工具,以及此一階段的法律實踐對後續民主化轉型的遺產影響。 我們比較瞭不同威權政權下,行政權力與司法獨立性的關係。探討瞭「緊急狀態法」、「反共法」等特殊立法如何形塑瞭公民權利與國傢權力的邊界。研究指齣,儘管這些時期的法律體係在形式上趨嚮於大陸法係的結構,但其實質運作往往更傾嚮於政治指導性司法。這部分內容特別關注瞭「法律國傢」理想在威權結構下的扭麯與堅持。 第三部分:從威權到民主的法律轉型 本書的後半部分,集中分析瞭東亞國傢(特別是韓國與颱灣)在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的民主化浪潮中,法律體係所經歷的根本性變革。這不僅涉及憲法典的修改,更關乎司法體係的獨立化、人權保障機製的建立,以及轉型正義的艱難起步。 我們詳細分析瞭「違憲審查製度」在這些社會中的建立與功能,以及如何透過司法解釋來修正過去的法律偏誤。本書探討瞭「轉型正義」在不同國傢間的實踐差異,例如,在歷史真相的釐清、政治犯的平反,以及對國傢不法行為的責任追究等方麵,法律扮演瞭何種角色,又遇到瞭哪些來自政治勢力的阻礙。 第四部分:全球化與區域法治的挑戰 在全球化浪潮下,東亞法律體係麵臨新的考驗:如何應對跨國資本流動、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規範的國際協調,以及區域經濟整閤(如RCEP的影響)。本書探討瞭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互動關係,特別是國際人權公約的國內法化進程。 此外,本書還分析瞭數位化時代對傳統法律思維的衝擊,包括網路監管、數據主權等新興法律議題,以及東亞國傢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所採取的不同規範路徑。我們對比瞭不同司法管轄區在處理電子商務爭端和網路言論自由時的法律差異。 結論:東亞法治的未來視角 本書總結認為,東亞的法治發展並非單一線性的現代化過程,而是在吸收外來規範的同時,不斷與自身複雜的歷史、政治現實進行協商與拉扯的動態過程。未來的法治建設,將取決於如何有效平衡國傢治理的需求、社會的倫理期待,以及國際法律規範的壓力。本書試圖為理解當代東亞法律的複雜性,提供一個跨越單一視角、強調歷史連續性與結構性限製的分析框架。 本書特色 比較研究的深度: 避免以單一國傢為中心,強調多個東亞社會(特別是具有相似歷史背景的國傢)之間的法律製度的相互參照與對比。 法律社會學視角: 不僅關注法律條文的文本,更側重於法律在特定社會結構、政治脈絡下的實際運作與效果。 歷史脈絡的貫穿: 將法律製度的變遷置於殖民、威權、民主化與全球化這四個關鍵歷史階段中進行考察,強調歷史對當下的製約與影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泰升
 
  1960年齣生於颱灣颱南市。專攻颱灣法律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颱灣大學講座教授、科際整閤法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颱史所暨法律所閤聘研究員,教育部國傢講座主持人。曾任國科會法律學門召集人、颱灣法學會理事長;曾獲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齣研究獎3次、中研院人文社會學術性專書獎等。著有《去法院相告》、《颱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颱灣法律史概論》等10餘本書,發錶數十篇以華文、英文、日文、韓文、德文等刊齣之論文。

圖書目錄

自序
圖錶次
撰述凡例
緒論:探索颱灣法學知識的源起及其意義
一、研究緣起與「法學」概念
二、本書的討論架構及研究方法
三、這項研究的意義
 
上篇 法學者及其論述
 
第一章 從屬於戰前日本的殖民現代性法學(1895-1945)
第一節 日本法律人形塑的舊慣法學(1895-1922)
第二節 作為日本法學的支流(1923-1945)
第二章 匯入民國中國經驗的戰後初期法學(1945-1949)
第一節 戰前中國的法學發展史
第二節 戰後初期日治颱灣與民國中國兩源匯閤
第三章 威權走嚮民主下的颱灣法學(1949年迄今)
第一節 動員戡亂戒嚴法製下的承襲與創新(1949-1987)
第二節 自由民主法製下的多元與在地化(1987年迄今)
 
下篇 法學論述的流變
 
第四章 戰後颱灣法學緒論源自日中的知識係譜
第一節 颱灣法學知識史觀照下的法學緒論
第二節 作為分析對象的著述及研究方法
第三節 戰前日本的法學通論
第四節 民國時代中國的法學通論
第五節 戰後颱灣的法學緒論
第五章 法源及成文法概念的知識傳遞與省思
第一節 明治日本造詞後傳入清末中國
第二節 民國中國以延續舊說為主
第三節 戰後颱灣沿襲多於更新
第四節 當今颱灣應確立新的用語及概念
第六章 重構颱灣版的法解釋適用及法事實論述
第一節 華文法學通論採取明治日本的法解釋適用論
第二節 民國中國法學通論對法解釋適用論的承襲與添加
第三節 戰後颱灣法學緒論對法解釋適用論的再承襲與更新
第四節 應增補戰後在地化的德式法釋義學
第五節 應納入英美法係的法解釋適用論
第六節 看不到颱灣法事實的颱灣法學緒論
結論:外來學識的在地化
一、數代法學者建構源自歐美日中的法學知識
二、颱灣法學知識的解構與重構
 
附錄:全颱法學相關係所暨研究機構專任教研人員性別學歷及專長統計錶
參考文獻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324
  • 叢書係列: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 規格:精裝 / 696頁 / 15 x 23 x 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曾經在課堂上跟颱大法律係的學生講過,撰寫這本書就是想說明「我們現在所碰到的法學,為什麼是這個樣子?」其弦外之音是我對於現狀頗有意見的。按颱灣當今的法學界,經常直接根據外國法或稱比較法,進行國內法本身的法律論證,但筆者一直主張應調整為,立足於國內的政經社文狀況,發現問題所在,並據以論辯法規範最終須處理的何種利益或價值應優先,此時齣於需要,方參酌外國法的各種規範模式及其設定的理念。本書因此欲證明前揭習於以外國法正當化本國法上主張的現象,來自颱灣過去關於法學知識的發展歷程,性質上屬於探究法事實存在與否的法經驗科學,亦即法律史研究,進而以存在該等經驗事實為前提,從筆者所稱「歷史思維法學」觀點,主張實踐評價上應該怎麼做。不過本書無意提齣什麼「解釋性的理論」,隻想說一個關於法學知識的故事,以及自己對這個故事的迴應,也盼望所有這個故事裡的主人翁,都能思考一下您將如何迴應?對於厚厚的這本書,或許可先直接看「結論」所概述的故事,再從頭自「緒論」起逐章仔細詳閱。
 
  從本書採取的「知識史」觀點來看,這本專書雖是法律史研究的作品,論述內容卻相當多是源自筆者30歲之前的律師養成訓練及執業經歷,此亦為其後以學者身分詮釋法律史現象,在知識涵養上的基礎。讀過本書,尤其是第五、六章,或許會對筆者在颱灣法律史研究上的解析視角及歷史敘事,有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覺,這正是知識史的美妙所在吧。這些作為颱灣法律史論述之前提性法學概念或知識,可能颱灣的史學界不易知悉,在法學界亦非通說,故常有不被理解的喟嘆。理想上當然是在援用時先做定義或闡釋其意,但由於在各篇論文進行錶述時,更為重要的是呈現相關的歷史事實,或提齣整體的詮釋,若做太多前提性概念的說明,可能造成篇幅過長,甚至論述失焦。惟長期下來,恐已遭到不少讀者或學術界同仁,不實的解讀或無心的誤會,故撰寫本書時也希望能附帶的、一定程度減少這類誤解。
 
  從而在行文時,力求──但不一定成功──讓未曾受過法學訓練的一般讀者,跟初學法律者一樣看得懂。曾修習我開的颱灣法律史課程的歷史係所學生,常問我該如何瞭解現代法學、該讀哪一本法學緒論教科書。容我樂觀一點地說,探討法學知識之形成、傳遞與係譜的本書,或許稍為能滿足歷史係所學生的這項需求。因此在閱讀相對較接近史學的「上篇」(第一至三章)後,但願能繼續看法學色彩較重的「下篇」(第四至六章)。例如若欲「迴到過去」,理解日治時期關於法律或法學文獻的內容,可參考本書第一章的日治時期法學發展歷程,以及第四到六章當中,關於明治日本法學通論的用語、概念及內容的說明,以洞悉日治颱灣各種法源,包括為什麼條文上所稱「舊慣」,係指法學上的「習慣法」。又如關於當今轉型正義的議題,欲觀察、理解戰後威權統治時期各種法律上決策、行動或判決,須知當時存在於這些行為人的周遭,可能影響其作為、或其可得而知的法學知識「是」什麼,以盡可能貼近真實地詮釋因果關係,再根據今之正義觀及法學論述,評斷過去的行為在現在及未來的妥當與否。
 
  當然也有投入颱灣法律史研究逾30年之後,身為歷史研究者的小小心願,亦即具象地呈現颱灣史與世界史之間的相互關照性。本書所關切的「自明治日本傳至清末民國中國,再移植至戰後颱灣」的法學知識傳遞路徑,已充分顯示颱灣法律史,乃是整個東亞法律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今颱灣法學之具有歐、美、日、中等元素,更有力地證明須從世界史的眼光,方能透徹地認識颱灣,而颱灣的歷史經驗,亦足以反映世界史的遞嬗。
 
  因此本書所設定的讀者是所有對颱灣歷史感興趣的人,且特別關注颱灣的法律人。如筆者2010年在《新史學》21捲3期的〈來迴穿梭於法律與歷史之間〉結語所言,希望「將歷史研究的成果迴饋給法學研究,或將歷史的省思與批判帶到法學的領域」。惟筆者身處抽象來講是「受歷史條件製約」的當今颱灣法學界,在層層束縛下,不一定有機會跟瞧見這本書的法律人當麵交流,但願透過拙作,與您分享我個人的所思與所得;倘若因此讓更多颱灣法律人,對法學應有的內涵,滋生另一種想像,則倍感榮幸。甚或作為當代的邊緣人,不過是記下從邊緣發齣的聲音,以待未來的迴響吧。
 
  或因承載瞭太多的期待,本書僅就正文加註解即已超過44萬字。其中第一章至第三章原本是數年前一篇約8萬字的論文,在此已從法學者如何建構法學知識的視角,重新梳理史實,並擴大觀察的對象、納入最新參考文獻,而為歷史敘事,篇幅自然已大增。第四章為全新的內容,但完成初稿後即由大阪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阪口一成教授翻譯為日文,在日本登載於該校法學期刊。阪口一成教授在進行翻譯時,曾找齣文中所參考的每一份日文文獻,並從讀者立場再三詢問所欲錶達的意思,等於是對華文原稿進行瞭校對及審稿,故第四章的完成特別要感謝其耐心且钜細靡遺的指正。第五章及第六章所載亦屬新創,但其內涵頗多源自筆者曾講授法學緒論11年的教學相長所得。當中不乏是先前為法律史論述,所憑據的基本法學概念或觀點,例如現代法形式上是具普遍適用性的規則、歐陸法係與英美法係各有其法源的形式及法解釋適用方法等,以此探究知識史的機緣,竭盡有限的學力,至盼能夠說明清楚。
 
  這本專書的完成,有賴2016年8月起「建構以颱灣為主體的法學」科技部3年期計畫(MOST 105-2410-H-002-164-MY3)的支持,再經兩年多的密集寫作,及休假1年的加持,方能完稿,計費時6年。若從2000年完成作為本專書論述基礎的颱大法律學院院史起算,則從醞釀到成書已逾20年。其間承濛曾就讀颱大法律係博碩士班的學生,從起初的陳韻如、堯嘉寧、郭威廷、劉恆妏、羅培毓,再經黃唯玲、陳宛妤,至執行研究計畫階段的以林峰寧為主,加上林實芳、林政佑、郭詠華、王誌弘等,幫忙蒐集或整理龐雜的史料,於今方能呈現此研究成果,謹在此錶達由衷的感謝。專研颱灣法律史原本不在我的人生規劃中,1990年為瞭迴答後來改寫為《颱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的博士論文的提問,轉嚮法律史研究並轉行為學院內學者;從該書相當重視法律專業者的組成及運作、卻不太談法學內涵,可知探究颱灣法學知識的建構歷程,原本也不在我的學術規劃中。在美國完成學業返颱後,1995年為瞭嚮學界介紹「颱灣法律史」研究,曾為文闡釋歷來與此相關的法學論著之內涵及學術意義,初嘗探索法學知識史之趣味。鏇因1999年颱大法律係升院,首任的廖義男院長指定我撰寫院史,乃將其視為法學史的一環,連結法學者、法學知識、政治社會環境等而為敘事,在此思路的延長線上,最終2022年完成這本書。
 
  同樣的,沒有許多人及機構的幫忙,就沒有這本書的齣版,以及目前呈現的樣貌。2015年起將學術發錶的重心,從單篇論文移嚮單一論點學術專書後,即期待有朝一日拙作能入列心儀的「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2016年8月起擔任臺大齣版中心主任,但其任務在於促成更多優秀專書的齣版,而非自己創作專書。終於2020年7月底卸任,可專心寫作,再從2021年2月起休假1年,為這本探究颱灣與歐、美、日、中互動的專書做最後衝刺,所幸書稿能獲得臺大哈燕叢書編輯委員會審查通過,由臺大齣版中心齣版。至為感謝該叢書編輯委員會的厚愛,以及齣版中心統籌此事的湯世鑄總編、殫精竭慮的遊紫玲編輯,以及相關同仁的鼎力支持。本書內容曾獲許多人惠賜指教,亦在此敬錶謝意。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曾在颱大法律學院課堂上,就到第五章原始論述為止的初稿,與碩博士班學生一起研討。2021年11月上旬颱灣法律史學會的工作坊,以最豪華的鑽石陣容:劉晏齊、劉恆妏、陳宛妤、林政佑、曾文亮、陳維曾等6位法律史研究者,依序對全書初稿分別負責一章的評論,與會者亦紛紛發言,指齣我沒意識到的思考或錶達上盲點。因此得以再緊扣法學知識之建構這條軸線,夜以繼日地為全文的檢視及修改,特別是重寫瞭緒論及結論部分,至同年12月下旬方畢。另外,幸得學界好友黃丞儀、王世安等對特定部分給予的參考意見。匿名審查人從讀者角度所為深入的指正,尤為重要,殊有助於提升論述品質。當然,一切文責仍由筆者承擔。本書所涉及的知識領域甚廣,每次閱稿都有增刪,況且自身學識有其侷限,故雖已齣版,必然還有不足之處,懇請各方賢達不吝指教。
 
  法律史研究是一個不斷與史料及論點對話的過程,本書所為的歷史敘事,須涵蓋從19世紀晚期迄今發生在颱灣、日本、中國的經驗事實,尤為艱辛。以本書第五章關於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概念之探究為例,首先依既有研究心得、先前講授法學緒論的經驗,擬定初步的論點及討論架構,並請研究助理據以從第四章所匯集的日、中、颱共計43份法學緒論著述(一份可能有含不同語種的數版本)當中,擷取一部分著述並摘錄所需文本。但根據這些文本史料,仔細地展開論述之後,發現該原先擬定的論點及架構可疑之處頗多。於是重起爐竈,就貫穿3個世紀、跨越3個國傢的作者,包括7份明治日本法學者(含華文譯本及日文版本)、14份民國中國法學者、14份戰後颱灣法學者(與民國中國重疊者有3份),共計32份法學緒論著述,從頭看起,以解析其如何看待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概念,並終於對全體得齣新的詮釋論點。此時以為本章論述已底定,焉知再詳讀一些英美法的論著後,發覺某些歷史詮釋似有問題,但整個論述從頭修改,須又一次地全麵閱讀那堆積如山的法學緒論著述,傷眼又傷神,令人萬分疲憊。惟儘管心情低落,還是照著新的理解,一本一本地審視其內容,一段一段地敘說,且使用我較少採取的古今穿梭的寫作手法,以錶達算是第3次的敘事,所用字數節節升高至6萬多字。之所以一波三摺,可能即因須審視這32份法學緒論著述、包括不同版本或語種在內的見解,將之歸納成為具有係統的知識,複雜度超乎原先想像,僅能苦中作樂地說已更能體會「建構法學知識」的過程。此因素亦使得須參閱30份法學緒論著述(較第五章少2份)的第六章,原預計以1或2節完成的議題,變成需4節纔夠。2021年5月中旬後,疫情嚴峻下幾乎足不齣戶,沒暝沒日,翻閱資料、記下重點後撰文、撰文後一改再改,最後竟用9萬多字纔寫完第六章。
 
  上述研究過程,似乎是重視實證主義的歷史探究的宿命。研究法律史不僅得明察鞦毫,還須看見輿薪。伴隨研究經驗的增長,將知悉並運用更多的實證史料,而對於從較抽象的理論或觀念、或較巨觀的歷史發展軌跡,所推衍產生的假設命題或推定事實,進行更冷靜、仔細的檢證,從而不能不調整起初的設想及見解。在心中一直有所牽絆下,睡眼惺忪中,因靈感乍現,起身振筆揮灑,不知凡幾。如是,深刻體會法律史研究之不易,非兼具智力與體力不可,更感受到以生命書寫的嚴肅性。歲月如梭,轉眼間已屆耳順之年,當珍惜每次書寫歷史的機緣。在此總結及呈現以學生、律師、教師等身分,到當下為止,包括轉攻法律史之前,曾跟隨賴英照老師探究颱灣及美國證券交易法之學習心得,故彷彿也記錄下個人的成長歷程。在整個寫作的最後階段,越發覺得這本書其實是為自己而寫,內容優劣要過的是自己這一關。誠然從1990年「發現」颱灣法律史起,一直懷有為推廣斯學而創作之誌,但30餘年來體嘗箇中的酸甜苦辣,於今將心中所知者寫下來,毋寧更是為瞭感受自己生命的意義,此即古人所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歟?
 
  本書是從「颱灣研究」齣發之關於整個「法律學」的歷史考察,並沒有個別地針對法律史這個學科進行知識史的迴顧。在此擬以個人的小故事,初步錶達我對法律史研究趨勢或努力方嚮的看法。1980年代,當我還是法律係學生時,曾在從事紡織業的父親的辦公桌上,看到一句印象深刻的話:「沒有夕陽產業,隻有夕陽企業」,意指雖然不少人認為紡織業是逐漸沒落的產業,但其實成敗的關鍵在於各個企業能否審度時勢,在紡織業中為自己找到一條可發揮所長的活路。1990年代中期,剛獲得美國的博士學位而開始在颱大講授法律史課程,當時有些學者痛陳法製史科目,因未被納入國傢考試之範圍而在法律係遭嚴重忽視,但我認為法律史這門學問所麵臨的根本性問題是:所研究的議題及提供的知識,能否廣泛地引發社會大眾或莘莘學子的興趣與共鳴?亦即,「沒有夕陽學科,隻有夕陽研究」。
 
  因此,在不被法學界看好的法律史領域,秉持以颱灣為主、跨領域思考的研究取徑,建構足以跟颱灣社會一起呼吸的法律史知識,成為我從1990年轉行專攻颱灣法律史迄今,戮力以求的目標。在母親2019年辭世之後,倍加思念雙親。2020年在獲頒教育部國傢講座主持人的典禮上,特意穿上父親遺留給我的西裝領獎,默默地懷念已過世的雙親,但願自己能傳承雙親的教誨。謹以本書獻給具有日治經驗的雙親,他們都沒有上大學,更沒有唸法律,但培育瞭一名法律史教授。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一本探討法學體係建構的著作,最怕的就是陷入純粹的文本分析與法條羅列,那樣的閱讀體驗往往是枯燥且脫離現實的。我比較欣賞那種能夠將法律思想「情境化」的敘事方式,也就是說,法律的概念並非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哲學思辨,而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社會需求下的產物。這本書的企圖心,從書名來看,似乎是要挑戰傳統上隻聚焦於單一法源的觀點,而是試圖在一個多重引進與相互競爭的知識光譜中,去定義「颱灣法學」的獨特性。這種跨域的整閤能力,要求作者具備極高的學術涵養,能夠在不同法係之間架起橋樑,同時還要能夠精準地辨識齣,當這些外來的知識被「引進」到颱灣的土壤後,究竟產生瞭哪些「變形」或「在地化」的過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種知識的「張力」的?例如,不同體係在處理人權、財產權或是國傢權力限製上的差異,當它們被匯集到一起時,是產生瞭和諧的共振,還是激烈的矛盾?這種對知識交織的細膩描摹,會是決定這本書能否真正「建構」齣有別於他處法學論述的關鍵。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排版,確實散發齣一種厚重而紮實的學術氣息,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讓人感受到作者在學術上的嚴謹與投入。光是看到「建構颱灣法學」這個主題,我就立刻聯想到,這絕非一般教科書那樣的淺嘗輒止,而是企圖從一個更宏觀的、跨越歷史與地域的角度,來梳理我們這片土地上,法律體係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齣來的。我個人對於法學史的脈絡特別有興趣,總覺得,若不能理解法律思想是如何從外來引進、如何與本土社會衝突、又如何最終紮根,那麼對於現行製度的理解終究是浮麵的。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它將會是一趟知識的「迴溯之旅」,追蹤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法律概念,究竟是從何處汲取養分,特別是那些橫跨歐美、日本乃至於中國大陸的知識體係如何在這個島嶼上發生作用與化學變化。這種對知識來源的深度挖掘,對於我們這些身處體係內,卻又時常感到思緒被切割的法律工作者或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那些「既定事實」背後的複雜動能,避免在日復一日的實務操作中,迷失瞭最初對法治精神的探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座標係,讓我們知道自己在當前的法律版圖上,究竟是站在哪個歷史節點之上。

评分

說實話,光看這個書名,腦中浮現的就是一連串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學術辯證過程,這類型的著作對於心智的鍛鍊是極為必要的。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彙整」這兩個字。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學術資源的纍積已經不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從這些浩如煙海的資料中,提煉齣具有結構性的洞察。如果這本書隻是將歐美、日本、中國的法學文獻做一個簡單的剪貼簿,那價值就十分有限瞭。真正的價值必須體現在「萃取」與「重組」的能力上。我希望作者能展現齣高超的批判性思維,去分析這些外來知識在過去數十年來,如何被颱灣的法學傢選擇性地採納、批判或揚棄。這種選擇的過程本身,就已經是「建構」的一部分。而且,颱灣的法製發展脈絡獨特,夾雜瞭戰後威權體製下的經驗、民主化進程中的轉型壓力,以及當代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作者是否能將這些本土的政治社會變遷,精準地對應到對應的知識引進與消化過程?這纔是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核心論述,否則,它就僅僅是一本優秀的比較法學文獻迴顧而已,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建構」論述。

评分

每當有學者嘗試對某一地域的法學進行「總體性」的論述時,總會麵臨一個巨大的挑戰,那就是如何平衡「廣度」與「深度」。如果書名中的「歐美日中」代錶瞭極廣的知識光譜,那麼作者在處理每個部分時,勢必需要做齣艱難的取捨。我特別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處理不同法係之間敘事權重的分配問題的?例如,在颱灣的法律發展史中,日治時期的影響力與戰後美式法學的移植痕跡,兩者在學術上的比重如何被衡量?如果某一方的論述過於簡略,就可能削弱瞭對整體「建構」過程的說服力。再者,對於「中國」知識的處理,在當前的政治敏感氛圍下,如何進行客觀、純粹的學術分析,而不被意識形態的雜音乾擾,更是考驗作者學術定力的環節。這本書若能成功地在這些複雜的知識來源之間,找到一個既能涵蓋其複雜性,又能保持論述清晰的主軸,那它將不僅是一部法律史著作,更可能成為一種理解颱灣社會如何自我定位的文化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篇幅與深度,想必足以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停下來進行反思與質疑,這正是我對優質學術著作的期待。我個人對那些在概念邊緣地帶遊走的論述特別感興趣,也就是說,當一個外來的法律概念(比如某種大陸法係的契約原則或英美法係的信託製度)被引進後,它在與颱灣現有社會慣習、甚至是民間信仰的拉扯中,最終定型的那個「臨界點」。這種觀察需要極強的細膩度,不能隻停留在法條的錶麵差異,而必須深入到潛藏在法律背後的社會文化假設。如果作者能在這樣的細節上著墨,例如分析早期引進的法律術語在不同世代法學傢心中的意義轉變,那將會是極具啟發性的。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是什麼」的答案,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深刻詮釋,引導讀者從「被動接受」的法律使用者,轉變為能主動「理解與批判」法律體係建構過程的參與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