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作者親簽珍藏版】社群故事圈粉術:將流量變現,讓興趣為你工作

【限量作者親簽珍藏版】社群故事圈粉術:將流量變現,讓興趣為你工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街頭故事 李白
图书标签:
  • 社群營運
  • 流量變現
  • 個人品牌
  • 內容行銷
  • 興趣變現
  • 社群媒體
  • 網路創業
  • 數位行銷
  • 作者簽名
  • 珍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限定好禮一波波,手腳不快就搶不到啦!
  〔限定一〕限量作者親簽扉頁+隨機彩蛋版簽名,誰會是那個幸運兒?
  〔限定二〕同名線上課程9折限時優惠碼,自我充實就在此刻!
  〔限定三〕粉絲獨家回饋!留意「街頭故事」IG訊息,參加粉絲募集活動,就可抽作者提供超限量「給社群經營者的新手大禮包」!

  ◎頂尖創作者都在用的心法!
  IG超人氣似顏繪畫家「街頭故事 李白」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
  教你如何將自己的興趣以對的方式讓對的人看見,
  讓你不只「將興趣當成工作」,更能進一步「讓興趣為你工作」!

  ◎零基礎也能輕鬆上手!
  親身經歷+詳細解析+範例分享→深入淺出教你打造超人氣社群!
  品牌價值設定+故事體驗設計+培養社群影響力→用故事力將流量變現!

  ◎社群人、行銷高手都說讚!
  六指淵 Huber(無限設計學院創辦人)、林啟維(連續創業家,「Portaly 傳送門」產品總監)、
  Riven林育正(數位游牧設計師)、Zoey(佐編茶水間創辦人)、思葒(自媒體社群事業顧問)、
  鄭緯筌(「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作家)──大家都在看!

  用興趣為自己加薪!
  把熱情與喜歡,變成他人最想看的創作!
  零基礎也能懂,最輕鬆好吸收的社群行銷+吸睛故事課!

  透過社群媒體經營創作是許多人的選擇──能順利帶來知名度和收入的話就更棒了。不過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擔心:雖然想經營社群,但苦於內容不夠獨特、不知如何推廣,或是因害怕自己沒錢打廣告而卻步?

  事實上,你需要的不是一夜爆紅,而是從頭開始建立真實的影響力!

  擁有18萬粉絲的超人氣插畫家「街頭故事 李白」,首度公開頂尖創作者都在用的故事行銷心法!從畫一單賺一單的街頭畫家,到擁有數十種被動收入的創業者,更是眾多知名品牌指定的合作對象,作者將以親身經歷告訴你,想靠興趣吃飯,做好「興趣以外」的事情更重要。

  本書沒有生硬的理論,用人人能懂的方式,帶你輕鬆理解如何操作社群流量、學會業配心法、吸引忠實粉絲,並掌握「品牌價值」「故事體驗」「社群經營」三大核心能力,讓你的創作為自己帶來第二份收入!

  從今天開始,你不只能「將興趣當成工作」,更能進一步「讓興趣為你工作」。

  ◆怎麼靠興趣養活自己?
  ◆社群創作者是怎麼營利的?
  ◆如何用「故事」讓你的創作打中人心?
  ◆職業社群人必備的靈感收集術
  ◆找出核心價值,讓你的興趣與眾不同
  ◆開始行動,比成為專家更重要
  ◆別害怕成為小眾創作者

各界推薦

  六指淵 Huber(無限設計學院創辦人)
  林啟維(連續創業家,目前為「Portaly 傳送門」產品總監)
  Riven林育正(數位游牧設計師)
  Zoey(佐編茶水間創辦人)
  思葒(自媒體社群事業顧問)
  鄭緯筌(「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作家)
  ──盛讚推薦
 
书籍简介:【限量作者親簽珍藏版】社群故事圈粉術:將流量變現,讓興趣為你工作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将您的知识、技能或热情,通过构建有吸引力的“故事圈”,转化为稳定且忠实的粉丝社群,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实战指南。 它深入探讨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创作者、知识付费讲师、小型企业主以及任何希望通过个人品牌影响力变现的人,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从一时的“流量”跳脱出来,建立起持久的“关系”和“价值认同”。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故事”是连接人心的最佳桥梁,“圈子”是价值沉淀的稳固土壤,而“变现”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它摒弃了那些空泛的营销口号,转而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故事圈构建与运营”的方法论。 --- 第一部分:故事的提炼——你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在流量获取成本日益高昂的今天,仅仅依靠热点话题或短期的营销技巧是无法长久的。本书首先聚焦于深度自我挖掘与核心价值的提炼。 1. 发现你的“原力场”: 探讨如何从你过往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独特的世界观中,提炼出别人无法复制的“故事母题”。这包括: “我是谁”的真实叙事: 揭示如何构建一个既有专业深度又有人情温度的个人IP形象。避免“完美人设”的陷阱,强调“真实困境与突破”的叙事张力。 用户痛点的“镜像映射”: 教授如何通过敏锐的洞察,将你自己的经历转化为能精准击中目标群体焦虑与渴望的故事原型。 2. 故事的结构化构建: 介绍“英雄之旅”模型在现代商业故事中的应用。如何将枯燥的知识点或服务流程,包装成引人入胜、具有情感起伏的系列内容。 “钩子、冲突、顿悟”的黄金三段式: 详细拆解不同平台(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对故事长度和节奏的不同要求,确保故事在不同场景下都能有效“锁住”注意力。 3. 故事的系列化布局: 讨论如何设计一个能持续吸引粉丝长期关注的“故事长卷”。这不仅仅是单篇内容的成功,而是规划一个内容矩阵,让粉丝期待下一章的出现。 --- 第二部分:圈子的构建——从个体粉丝到社群共建者 拥有优秀的故事是第一步,但如何将散落的个体注意力凝聚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圈子”,是实现商业化的关键。 1. 寻找“同频共振者”: 本书强调社群运营的本质是“筛选而非广撒网”。如何设定清晰的入群门槛(无论是付费还是知识门槛),确保社群成员的质量高于数量。 “兴趣锚点”的设定: 明确社群围绕的核心兴趣点,避免主题过于松散导致讨论质量下降。 2. 搭建“价值交换”的土壤: 成功的社群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多向的价值共生。 “去中心化”的激励机制: 教授如何设计游戏化、荣誉体系,鼓励资深成员主动分享、互相帮助,减轻运营者的压力。 “私域流量池”的精细化管理: 探讨在微信群、知识星球、付费社群中,不同阶段的维护策略,例如如何处理“潜水者”,激活“沉默贡献者”。 3. 故事赋能的社群互动: 如何将第一部分提炼的故事,转化为社群内部的高效沟通工具。例如,用特定的故事案例来解决群内争议,用共同的“社群英雄故事”来增强集体认同感。 --- 第三部分:流量的精妙转化——兴趣驱动下的商业闭环 当你的故事有了共鸣,圈子也形成了粘性,变现便不再是生硬的“推销”,而成为了社群成员的“需求满足”。 1. 从“付费意愿”到“付费行动”的路径设计: “微价值门票”策略: 如何设计低门槛的体验产品(如一份深度报告、一次线上沙龙),让潜在客户以极小的风险进入你的付费生态。 “身份价值”的变现: 探讨如何将社群成员的“身份”本身转化为一种价值,例如:高级会员的专属身份标签、提前参与内测的权力等,使其愿意持续投入资源。 2. 知识产品化的结构升级: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搭建: 教授如何将你持续输出的故事和知识体系,拆解、重组为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的在线课程或训练营。重点在于展示知识的“可迁移性”和“结果导向”。 一对一咨询的规模化: 如何通过工具和流程,将原本依赖个人时间的一对一服务,转化为高价值的小组辅导或精品工作坊。 3. 长期关系的维护与复购循环: “价值递增”的服务升级路径: 设计清晰的晋升路线(从基础会员到核心导师),确保老客户有持续投入的理由。 社群“口碑的量化管理”: 探讨如何通过鼓励用户分享他们的成功故事(即他们的“新故事”),反哺到你的初始故事圈中,形成正向循环的引流和信任机制。 --- 结语:让你的热情成为持久的资产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营销的书籍,它更是一份“个人影响力资产管理手册”。它指导你如何将那些你热衷的事情,系统地打磨、包装、连接人群,并最终实现财务回报。阅读完本书,你将掌握一套完整的框架,让你不再为下一篇爆款而焦虑,而是专注于构建一个能够自我滋养、持续产生价值的“故事驱动型商业生态”。 你将学会如何让你的兴趣,真正成为为你工作的稳定资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街頭故事 李白


  作家/插畫家/社群講師。

  擁有18萬粉絲的人氣 IG「街頭故事」創辦人,為了改變自己內向害羞的性格,從大一開始擺攤繪製似顏繪,練習面對陌生人的同時,也藉由聆聽對方的故事,畫出不同於單純人像、富有故事性的作品。5 年內已用畫筆記錄超過 3000 位陌生人的故事,並逐漸建立起知名度與口碑。

  2018年正式將「街頭故事」品牌化,將「畫人像」這門看似賺不到錢的生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得到與統一企業、雲門舞集、誠品書店、Intel等知名品牌合作的機會,更帶來眾多商業合作機會及數十種被動收入,也以這個主題發展出具有高互動率的社群,培養出一群跟隨多年的忠實讀者,站上了TED talk的舞臺。

  2020年開始,街頭故事推出了書籍、線上課程及桌上遊戲《小故事》,也在「不貧窮藝術節」推出了《街頭故事》同名舞臺劇,持續以自己的畫筆寫下城市中更多人們的故事。2022年開設線上插畫訓練營,募資一週即達標超過2000%!

  著有《如果世界是一場派對》《療傷似顏繪》。
 
  街頭故事 IG:www.instagram.com/bailee_story
  街頭故事 FB:www.facebook.com/baileestory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有夢想,就值得更好的生活!    六指淵
推薦序 二十歲世代社群經營者的入門寶典    林啟維
 
作者序 把興趣當工作,和你想的不一樣
 
第1章 怎麼靠興趣養活自己?
1-0 什麼叫「讓興趣為你工作」?
1-1 社群創作者是怎麼營利的?
1-2 有流量,就保證能賺錢嗎?
1-3 創作可以商業化,商業也可以創作化
1-4 沒有靈感怎麼?──職業社群人必備的靈感收集術
1-5 一起看看「創作商業化」的範例吧!
 
第2章    讓你的興趣與眾不同──品牌價值設計
2-1 稀缺性法則──如何找到自己的品牌核心價值?
2-2 開始行動,比成為專家更重要
2-3 社群人物設定──你在社群中是怎樣的角色?
2-4 群眾樣貌──「誰」會喜歡你的品牌?
2-5 為什麼我總是抓不到觀眾的口味?
2-6 讓流量成為你的好朋友
2-7 別害怕自己成為小眾創作者
 
第3章    什麼?創作者還得學會講故事?──故事體驗設計
3-0 如何說故事?
3-1 認識「故事體驗設計」
3-2 故事靈魂──一段故事傳達的價值
3-3 將你的感動複製給讀者──故事體驗
3-4 運用「情境」設計社群故事
3-5 情緒渲染──善用「張力」說故事
3-6 形塑故事的模樣──故事樣貌
 
第4章    為什麼我的社群都做不起來?──社群經營設計
4-1 從「使用情境」認識社群的內容思維
4-2 切入點思維──別讓你的版面變成內容農場!
4-3 社群版面──讓人一眼就懂你
4-4 我該買廣告嗎?──手機殼理論
4-5 總複習──解析貼文背後的「故事思維」
 
附錄 創作者急救包──為什麼別人行得通,我卻做不到?
結語 努力打造的品牌,也會有走下坡的一天
 
寫在最後 慢慢來,最快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3829
  • 叢書系列:第一本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0.8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有夢想,就值得更好的生活!
──六指淵 Huber(無限設計學院創辦人)


  嗨,我是六指淵,我除了是李白的大學室友,也是那個見證他從在市集擺攤賣似顏繪,到現在擁有十八萬粉絲的事業夥伴。李白是個很聰明的人,懂得不斷優化自己當下的商業模式。以前大學時期,光是看他擺攤一天就能賺兩到三萬,就覺得這個人在做的事情好Chill。小時候長輩都說,學畫畫,當興趣就好;真的當畫家嘛,不是窮死就是餓死;結果李白經過了百般嘗試後,還是找到了可以靠畫畫好好賺錢的方法。

  不管你的專長是什麼,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你要考慮的,不一定是如何擁有更多客人,有時候更要思考如何才有辦法將自己提供的服務拉得更高。就像我做的是特效,如果只是像一般外包那樣做好一支作品,那麼我就只能賺這勞力密集的成本價;但如果我能夠提供附加價值,比如入鏡演出、置入廣告,或是曝光給更多人看見,就有機會將價位拉高到五至十倍以上,效益其實是很驚人的。

  能做到這種程度的話,你的技術就不是重點了,附加價值才是。到時候,只要管理好成本,你可以將技術的部分外包給別人,自己只要提供「只有我可以提供的價值」就可以了,這樣就能更輕鬆地賺取收入,不需要,也不必什麼事情都自己做。

  李白這些年來成長了非常多,每一次嘗試都可說是「刻骨銘心」,而本書更是濃縮了他所有的精華與心法;重點是,他是真的有做出成績的人。每次遇到他,我們都在討論下一個新的事業階段—說不定李白下一本書的主題就是如何靠興趣買房了呢(笑)。

  總之,相信這本書絕對能幫助有夢想,也有一技之長的你,找到新的突破方向,創造更好的生活!

二十歲世代社群經營者的入門寶典
──林啟維(連續創業家,目前為「Portaly 傳送門」產品總監)


  我跟李白的關係很有趣:我既是他在商業合作上的客戶—我們合作過一款集資桌遊《小故事》,我們後來開發了「Portaly 傳送門」社群經營工具,李白也是我們最早的合作夥伴之一。

  從客戶的角度而言,李白是我見過數一數二專業的創作者。我所謂的專業,不單單只是技術面或互動得宜,而是兼具三項對創作者極為重要的能力:

  一、超高的紀律:從溝通談吐到時間規畫,可以有條不紊地完成原先設定好的任務。對客戶來說,這是建立高度信任的基礎;先有信任,才有機會談創造價值。創作者不論是在專業磨練、社群經營或顧客管理上,都需要給自己最高標準的紀律,否則即使爆紅了,也會很快消退。

  二、超強的執行力:本書中提到的技巧,李白幾乎都有親身經歷。從想做到開始做,從做一件事到做好一件事,再從做好一件事到做好很多事。

  三、敢於冒險的勇氣:街頭故事可以在這個年紀(大學畢業兩年內)就創造出這樣的成績,除了努力付出,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非常敢嘗試。敢於冒險、不怕失敗,是李白成為許多領域領先者的原因。

  基於這三點,我推薦本書給年輕創作者做為經營寶典。

  另外,若以「品牌經營」角度看待本書,我認為有兩大值得學習的重點:

  一、價值創造

  ‧發現獨特性:若想把興趣或喜好變成工作,本書能帶領讀者了解自己的獨特性。

  ‧提升專業度:興趣一旦變成工作,就不能再把自己當成素人,本書將說明如何讓專業變成有價的服務。

  ‧思考客戶端:太多創作者想的是「我喜歡……」,但商業化的過程中,同時也要了解客戶的想法。書中也會不斷切換到客戶視角,來看待內容經營。

  二、品牌定位

  街頭故事最強的地方,就是將平凡的故事,透過第三方視角,變成觸動人心的經歷。不同的內容、觀眾,都需要不同的敘事與引導方式。本書也透過許多範例、流程以說明怎麼幫自己定位。

  在經營方面的說明,本書也提供許多平臺、工具等參考範例。從IG、YouTube 的社群經營,到傳送門的工具應用;從內容製作、到 call-to-action 的「行動呼籲」引導,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實戰手冊。

  總結來說,本書可以幫助創作者們從了解自己,到自我實現。書中提到的方法與技巧值得反覆咀嚼,但同時也需要投入時間磨練。若經歷幾十次的失敗,才有一、兩次的成功,其實都是很正常的事。只要能持之以恆,到時候的成功就是你的了!

作者序

把興趣當工作,和你想的不一樣


  高中時,我念的是設計科系。有一天,正好期末考結束,老師請了一位全職插畫家來班上演講,分享自己因熱愛畫圖走上這條路的甘苦談。

  印象中,他談吐幽默,是一場精采的演講,作品也非常漂亮。在最後的提問環節中,他坦言:做這一行的人,除非特別有名,否則很多人其實賺得不多,並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全職接案、主力放在幫出版社畫書籍插圖的收入:

  畫一張精緻的全彩插圖,是一千元。

  當時剛考完數學考試的我在腦中飛快計算:如果像這樣用畫圖全職賺錢的話,那麼一個月至少要畫出二十二張才能達成當時最低薪資(1000×22=22000)的標準,也就是扣掉假日後,幾乎「每天都要畫出一幅這麼厲害的作品」。

  雖然對一個全職插畫家來說,一個月畫二十二張全彩插圖可能並不強人所難,但是如果把整個流程算進去,就會發現這件事有多困難:包含能不能順利接到案、正式繪製前的事前討論、簽約、範例參考、草圖發想、草稿修改、正式完稿、交稿後修改稿件、處理行政程序、催廠商付費……以上這一切都完美地達成後,才能為自己賺到這個月的飯錢。

  那時候的我,看著這行算式震驚地想:哇,把興趣當飯吃還真是不容易啊。

  對當時還沒出社會的我來說,「做喜歡的事情養活自己」簡直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不過,過了將近十年後再回頭看,我當時計算的方式其實非常粗糙。除了每張圖的報價會依精細程度與委託對象而異,並不會全都是一千元以外,我也沒有考慮到增加更多多元收入的可能性。這就像坊間流傳的「月薪三萬,要不吃不喝七百個月,才能存到一幢新北市的房子」,先不管買房是否困難,這個「單價×數量」的計算方式都無法反映真實的狀況。在這條算式中,忽略了貸款、調薪、額外收入、投資、定存、通貨膨脹等這些重要的因素;並且,也沒有人真的準備不吃不喝七百個月買一幢房子,或者不吃不喝數十年來養大一個小孩。

  因此,不論你對「把興趣當飯吃」抱持著樂觀或悲觀的想法,都要先跳脫「單價×數量=能不能養活自己」的思考模式。

  事實上,可以考慮進去的因素相當多。收入除了執行興趣本身以外,還有別的可能性嗎?從現實層面來說,假如你選擇自己接案或創業,要如何找到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學會自己找案子,並靠自己經營社群媒體與管理財務?最後,也得考慮各種風險與時間成本,比如:這項興趣需要多久的準備才能開始產生盈餘?有沒有可能讓你虧損?假設你冒著風險、辭職去做這件事,最後卻不幸沒有順利上軌道的話,重返職場或另尋出路的代價是什麼?

  説說我自己的故事吧,我從七年前開始在街頭擺攤為陌生人畫人像速寫,一開始,我的一張畫只賣一百元。

  這樣聽起來,比開頭提到的插畫家還辛苦得多吧。如果用上面提到最簡單的計算方式來看的話,就會得出這個算式:我一個月內必須成功在街頭賣出兩百五十張畫像,也就是一個月內順利與陌生人成交兩百五十次(100元×250張=25000元),才能勉強達成現在法定的最低薪資。

  對了,上面的算式中還沒扣掉成本,也就是擺攤的攤位費、畫紙與顏料。

  ……怎麼想都太淒涼了,如果當年的我看到這條算式,肯定會嚇得完全不敢走上人像畫家這條路。

  但是這幾年間,我將「畫人像」這門看似賺不到錢的生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為自己帶來眾多的商業合作機會及數十種被動收入,也以這個主題發展了高互動率的社群,不但培養了一群跟隨多年的忠實讀者,推出了書籍、線上課程及桌上遊戲,也得到與茶裏王、雲門舞集等知名品牌合作的機會,還把自己的故事授權給劇團推出舞臺劇,最後,我也因為這段「畫人像」的故事而有幸站上TED Talk的舞臺。

  背後的關鍵,絕對不是「我是天才畫家」這種原因。

  事實上,雖然身為一名畫家,我的畫技卻並不出眾。在經營社群媒體初期,我除了生活花費,也幾乎沒有額外的資金可在自己的貼文上投放廣告。

  在「把興趣當飯吃」這條路上的開頭,我就只是個很一般、剛從設計系畢業的普通大學生而已。

  這本書將會分享我把興趣當成工作後,透過經營社群達成各種目標的方式。

  我的祕訣就是:雖然我是人像畫家,但我必須在「畫人像」以外的事情下足功夫。

  很多人一想到「靠興趣吃飯」,就掉入了「只能不斷做同一件事來賺錢」的陷阱裡,第一個念頭往往就是:假如我想靠藝術為生,那就每天拚命地畫畫吧。

  但是,這些畫賣出去之後就不關你的事了,即使畫作的價格隨著你的名氣水漲船高,也都已經和你沒有關係。如果想賺下個月的生活費,你還是只能埋首在工作室裡畫出下一張畫,做一單賺一單。

  大家都以為,這就是靠興趣賺錢的全貌。

  想靠著這個方式致富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祈禱自己在業界中成為頂尖大師,幸運的話,還能被出手闊綽的買家看見,最後在各大媒體一夕成名。

  但這種成功的機率相對很低,只有一%的天才能成為佼佼者,剩下的大多數人則會成為大家口中「靠創作吃飯會餓死」的實例。

  以我做為人像畫家的故事來看,我雖然也畫人像,卻在「畫人像以外的地方」下足了功夫。首先,我在這幾年培養了一批穩固、可信任的繪師團隊;除了開放網路訂製,也將銷售的畫作依精緻程度分成不同價位、販售實體畫及電子檔,並推出加價購方案,將畫作依買家的不同需求製作成無框畫、絲巾、手機桌布等。

  我也推出了「畫人像結合傾訴體驗」的服務,並建立自己的角色IP授權給不同廠商,製作成不同周邊商品,甚至連我畫人像畫本身的故事也改編成書籍、授權給劇團演出舞臺劇。在創立社群媒體後,人像作品帶來的流量也成為我重要的資產,不但能與不同廠商洽談業配,媒體的曝光也為我帶來前往各學校及企業演講、授課的機會。

  最後,我在這條路上學到的「教人畫人像、經營自媒體」這兩項技能本身,也能成為商品,進一步推出線上課程,為我帶來被動收入。

  同樣是以興趣為工作,前一種方式將所有成功的機會賭在「自己就是一%的天才」;另一種方式則是分散投入精力,最終讓自己的興趣規模化、商業化。

  如果你自認不是所屬行業中,站在頂端一%的天才,沒關係,我也不是。對於和我們一樣不是一%天才的人而言,以興趣做為工作的關鍵,並不是你能多拚命地重複做同一件事,而是「你能賦予這項興趣多少價值」。

  至於本書的核心角色:社群媒體,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整合」,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只抽屜,能把所有重要的文件整理進去,將你的興趣用對的方式讓對的人看見。

  這本書並不會教你怎麼找到新的興趣,而會教你如何經營自己本來就有的興趣,以「社群媒體」及「說故事的技巧」讓大家看見,並能進一步賺取收入,實現「讓興趣為你工作」的目標。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談論斜槓人生和副業經營,搞得我壓力有點大,總覺得自己好像落伍了。這本聽說是「限量作者親簽珍藏版」,光是這點就讓我覺得很受重視,好像買到的不只是一本書,還是一種限量版的體驗。我對那種可以「讓興趣為你工作」的願景特別有感,因為我一直有個小小的夢想,就是能把對某個領域的熱愛,轉化成一份可以帶來穩定收入的事業,而不是每天為了薪水出賣時間。我猜這本書裡一定會提到如何篩選出真正有潛力的「興趣點」,並且找到市場的需求缺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步驟,告訴我如何從零開始,建立一個以興趣為核心的內容生態系,而且最好是那種不需要龐大資金投入就能起步的方法。如果書裡能附帶一些可以立即套用的模板或檢查清單,那就更棒了,畢竟實務操作的細節,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所在。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的目標族群似乎鎖定在已經有點社群基礎,但苦於無法突破流量瓶頸,或是不知道如何將現有流量導向商業變現的創作者。我比較好奇的是,它對於「流量」的定義會不會比較廣泛?它談的流量是指單純的按讚數和追蹤數,還是更深層的「有效互動率」?在現今演算法不斷更動的環境下,老套的社群操作已經不太管用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觀點,告訴我們未來幾年社群媒體的發展趨勢會是什麼,讓我們能提前佈局。如果它能深入探討不同平台(例如 Instagram, Facebook, Line 社群,甚至 TikTok)之間的流量導流策略,以及如何為不同平台設計差異化的內容,那就太厲害了。我非常重視這種「前瞻性」的策略分析,而不是停留在幾年前的成功案例分享。

评分

其實我對那種標榜快速成功的行銷手法一直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畢竟網路世界瞬息萬變,今天流行的東西明天可能就沒人理了,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第一個想法是:它到底能提供什麼比網路上那些免費教學更有深度的東西?我比較重視的是建立長期的信任感,而不是那種曇花一現的流量高峰。我希望書裡能更深入探討「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核心價值,畢竟社群的本質還是「關係」,如果只是為了變現而經營,粉絲很快就會察覺到你的功利心,進而疏遠。我期待作者能夠分享一些比較「走心」的經營哲學,例如如何真誠地與粉絲互動、如何處理負面評論、以及如何在保持個人風格的同時,找到商業模式的平衡點。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思維框架,讓我理解社群互動背後的心理學,而不是一堆生硬的數據報表,那我真的會覺得這本書物超所值,畢竟,真正厲害的圈粉,是讓大家心甘情願地想追隨你,而不是被演算法推著走。

评分

這本書的包裝設計給人一種非常專業且有深度的感覺,不像市面上很多快餐式的電子書那樣廉價感十足。我關注的點在於「社群故事」這塊,因為我覺得,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單純的產品介紹或功能說明很容易被忽略,真正能打動人心的還是「故事性」。我期待書中能詳盡地拆解一個成功的「社群故事」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如何透過敘事手法,將創作者的價值觀、產品的理念,以及使用者的體驗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而且,這個「故事」必須是持續不斷、可以迭代更新的,才能維持社群的生命力。如果書裡有提供一些敘事結構的工具,例如「英雄旅程」在社群故事中的應用,或者如何設計「鉤子」(Hook)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我會非常感興趣。最終目標是讓讀者在被故事吸引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產生購買或參與的慾望,達到「無痛變現」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高手過招。

评分

哇塞,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質感耶,那個燙金的字體配上簡約的設計,一看就知道是下過功夫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覺就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作者的選題真的很貼近現在的網路趨勢,畢竟現在這個時代,不管是個人品牌還是做生意,社群經營都是一門大學問,看到「圈粉術」這三個字,我就忍不住好奇,到底書裡有沒有什麼獨家秘訣,可以讓我不用死皮賴臉去求人按讚追蹤,而是自然而然就能吸引到對的粉絲群。而且,光是書名裡的「變現」和「讓興趣為你工作」這幾個關鍵詞,就讓人充滿了對未來的想像,誰不想把自己的熱情變成一份穩定的收入呢?這本書看起來不像是那種空泛講理論的教科書,比較像是手把手帶你實戰的工具書,我特別期待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看看那些厲害的網紅或創業者是怎麼把他們的粉絲黏著度拉到最高的,這樣對我這個還在摸索階段的人來說,絕對是及時雨啊,希望它能幫我釐清目前在社群經營上遇到的瓶頸,讓我不再只是發發廢文,而是真的能做出有影響力的內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