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級室內配線技術士:學科重點暨題庫總整理(2022最新版) 

乙級室內配線技術士:學科重點暨題庫總整理(2022最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盈璋
图书标签:
  • 乙級室內配線技術士
  • 室內配線
  • 技術士
  • 考試
  • 題庫
  • 學科
  • 配線技術
  • 電工
  • 技能檢定
  • 2022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重點有基本電學、屋內外線路裝置規則、台電營業法規、電業法、學科試題與歷屆試題等。內容涵蓋所有公佈的考試範圍,可馬上掌握考試方向,易於通過學科考試。本書適用於科大、高職電機科系學生及欲參加乙級室內配線技術士考試人員參考使用。

本書特色

  1.針對命題方面,歸納重點,使考生能以最少時間,達到最大效果。
  2.法規依照章節,以條列方式編排,利於考生研讀。
  3.本書解說簡單明瞭,方便考生自修閱讀。
  4.學科測驗題目與解說同在一面,方便考生參考。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与《乙級室內配線技術士:學科重點暨題庫總整理(2022最新版)》不同,但同样具有专业深度和实用价值的建筑、电气或工程技术类书籍的详细介绍。 --- 【新书推荐】《現代建築結構設計原理與實務:從基礎力學到前瞻性抗震技術》 作者群: 結構工程學會資深會員、數十年實務經驗的結構技師團隊 出版社: 專業工程技術叢書出版中心 ISBN: 978-986-XXXX-XX-X 出版日期: 2024年春季 --- 內容概述:跨越理論與實務的結構設計藍圖 在當前快速發展的工程建設領域中,對結構安全、經濟性與可持續性的要求日益嚴苛。本書《現代建築結構設計原理與實務》旨在為土木、結構工程專業人士、高等院校師生,以及尋求深化知識的技術人員,提供一套全面、系統且極具實戰指導意義的結構設計參考手冊。 本書深度聚焦於結構設計的核心邏輯、材料特性應用,以及如何將最新的規範標準無縫整合到實際的工程項目中。它並非僅僅是規範條文的彙編,而是著重於「為何如此設計」的思維建立,以及「如何精準實施」的技術指導。 第一部分:結構設計的基石與材料科學的深化應用(約350字) 本篇章回溯並強化了結構力學的基礎概念,但視角從傳統的靜力分析提升至現代工程所需的動態考量。 1. 結構系統的選擇與優化: 探討從傳統的鋼筋混凝土(RC)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到現代高層建築中常見的鋼結構、SRC(鋼骨混凝土)結構的優劣勢分析。詳細比較了不同結構體系在垂直荷載傳遞路徑、側向剛度佈置上的差異與設計考量。 2. 先進材料特性與規範解讀: 深入解析高性能混凝土(HPC)、再生鋼材在結構中的應用限制與設計參數。重點講解了材料試驗報告的判讀,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等級材料(如高強度鋼筋、不同標號混凝土)調整設計安全係數和配筋細節。特別剖析了現行國家或地區結構規範(如特定年份的建築結構設計規範)中關於材料性能的最新修訂,確保設計的合規性與前瞻性。 3. 極限設計狀態(LSD)與容許應力設計(ASD)的比較與銜接: 詳盡闡述兩種設計方法的哲學差異,並提供了實用範例,展示如何在複雜工程中靈活選用或協調使用這兩種分析工具,以達成最經濟且安全的結構配置。 第二部分:荷載分析與穩定性設計的精準控制(約400字) 荷載的準確評估是結構設計的起點。本部分著重於如何超越標準化的數值,捕捉實際環境中更複雜的荷載行為。 1. 垂直與水平荷載的綜合考量: 除了基本的自重、活載與風力計算外,本書大幅增加了對土壤與基礎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的分析篇幅。對於淺基礎、深基礎(樁基礎)的受力特性、沉降差異控制進行了詳細的圖解說明與計算步驟示範。 2. 側向力設計的動態視角: 詳細講解了風荷載與地震力(水平力)的規範計算方法。特別側重於反應譜法(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的實際操作,而非僅限於等效靜力法。通過實例,演示如何建立正確的質量源和阻尼模型,以模擬結構在地震下的反應,指導結構工程師進行更精確的模態分析。 3. 結構穩定性與開裂控制: 深入探討長柱、懸臂構件的挫曲(Buckling)判斷標準,並針對鋼結構的局部挫曲問題提供詳盡的驗算流程。在混凝土結構方面,詳細論述了服務性極限狀態(SLS)下的裂縫寬度控制,強調如何通過優化配筋間距和保護層厚度來延長結構壽命。 第三部分:深化專題:抗震技術與非常規結構設計(約450字) 本部分是本書的亮點,涵蓋了當前結構工程界最關注的前沿技術與高難度設計議題。 1. 現代抗震設計的策略與實施: 系統介紹了性能化設計(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基本理念,即結構應在不同程度的地震下表現出預期的性能級別(如正常使用、立即使用、生命安全)。書中收錄了針對非線性時間歷程分析(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的實施步驟、模型參數設定,以及結果解讀,這是高層或重要結構設計不可或缺的技能。 2. 結構消能與隔震技術詳解: 專門闢章節介紹了主動與被動隔震技術(Base Isolation)和阻尼器技術(Dampers)。對於黏滯阻尼器、摩擦阻尼器、質量阻尼器等裝置,本書不僅介紹了其在整體結構分析中的導入方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裝置選型與性能匹配的工程實例,指導設計師如何將這些先進技術有效地整合到結構方案中。 3. 複雜節點的詳圖繪製與施工規範: 結構設計的成敗往往取決於節點的細節處理。本章節提供了數十個高標準的鋼筋錨固、鋼柱梁節點、複雜基礎連接的詳圖範例,這些圖例直接參考了高標準的施工圖集,並附帶了解釋,說明為何採用特定的箍筋配置或焊接要求,確保設計意圖能被準確無誤地轉化為施工質量。 第四部分:軟體應用與設計流程的數位化轉型(約300字) 現代結構設計高度依賴電腦輔助分析。本書不偏廢任何特定軟體,而是聚焦於分析模型的建立邏輯。 1. 分析模型的建立準則: 強調從二維圖紙到三維分析模型的轉化過程中,常見的錯誤類型(如剛性連接誤設、非連續構件處理)。提供了一套通用的「模型驗證清單」(Model Validation Checklist),確保輸入數據的準確性。 2. 輸出結果的批判性審閱: 教導讀者如何「閱讀」分析軟體輸出的結果,而非僅僅接受數值。重點講解了應力集中區域的識別、剪力牆的受剪破壞模式預測,以及如何通過迭代優化來降低設計成本,避免過度保守或危險的設計。 3. BIM環境下的結構協同設計: 簡要介紹結構工程師如何在BIM(建築資訊模型)環境中,有效地與建築師、機電工程師進行碰撞檢測與信息交換,提升設計效率,減少施工變更。 結語:面向未來挑戰的結構工程師指引 《現代建築結構設計原理與實務》是一本集學理深度、規範前沿性與實戰指導性於一身的寶貴資源。它不僅能幫助結構工程師鞏固設計的「內功」,更能引領他們掌握應對超高層、長大跨度以及極端氣候挑戰所需的先進技術。通過本書的系統學習,讀者將能自信地面對日益複雜的現代工程項目,設計出更安全、更高效、更具韌性的建築結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電學公式重點整理
1-1 直流電路
1-2 交流電路
1-3 電工機械
1-4 電工儀錶
1-5 可程式控制器

第二章 屋內線路裝置規則重點整理
一、總則(內規第1~6條)
二、名詞釋義(內規第7條)
三、電壓與電壓降(內規第8~9條)
四、導線與安培容量(內規第10~17條)
五、電路之絕緣與接地(內規第18~29條)
六、低壓開關(內規第30~46條)
七、過電流保護(內規第47~58條)
八、漏電斷路器之裝置(內規第59~63條)
九、配(分)電箱與導線之標識及運用(內規第64~76條)
十、電燈及家庭用電器具(內規第77~146條)
十一、低壓電動機(內規第151~165條)
十二、電熱裝置與電焊機(內規第166~175條)
十三、低壓變壓器與低壓電容器(內規第176~185條)
十四、磁夾板、磁珠與木槽板配線(內規第186~218條)
十五、金屬管配線(內規第219~238條)
十六、非金屬管配線(內規第239~248條)
十七、各類電纜配線(內規第249~292條)
十八、特殊場所(內規第293~354條)
十九、特殊設備及設施(內規第355~396條)
二十、高壓受電設備、高壓配線(內規第397~419條)
二十一、高壓變壓器與高壓電動機(內規第420~431條)
二十二、高壓電容器與避雷器(內規第432~444條)
二十三、低壓接戶線、進屋線及電度表工程(內規第445~484條)
二十四、地下配線(內規第484條)
二十五、屋內配線設計圖符號(內規第485~493條)

第三章 屋外供電線路裝置規則重點整理
一、名詞定義(外規第3條)
二、接地(外規第4~17條)
三、架空線路之間隔(外規第18~38條)
四、架空線路之機械強度(外規第42~47條)
五、架空線路之絕緣(外規第48~54條)
六、架空線路雜則(外規第55~60條)
七、地下線路與地下管路(外規第61~90條)
八、直埋電纜、出地線裝置(外規第91~113條)

第四章 台灣電力公司營業規則重點整理

第五章 其它相關法規重點整理

一、電器承裝業管理規則
二、電氣技術人員管理規則
三、台灣電力公司電價表
四、架空配電線路施工規範
五、勞工安全衛生法規
六、電業法

第六章 急救法重點整理

第七章 保護設備重點整理

第八章 學科試題

第九章 歷屆試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2612
  • 叢書系列:大專電機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9 x 26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