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經驗知識論的兩盞明燈: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

神祕經驗知識論的兩盞明燈: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關永中
图书标签:
  • 神秘主义
  • 经验主义
  • 知识论
  • 圣女大德兰
  • 圣十字若望
  • 灵修
  • 基督教神学
  • 西方哲学
  • 宗教哲学
  • 中世纪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文世界首部剖析西方神祕靈修高峰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靈修體系的專著
  ◎以士林神學做基點,搭建當代神學和哲學間在理性與信仰間搭建溝通的橋樑。 
 
  作者關永中教授為台灣哲學界在知識論領域的專家,專精士林哲學,取得比利時魯汶大學神學、哲學博士,任教台灣大學哲學系、輔大哲學系,栽培眾多研究郎尼根知識論的研究生,此次耗十餘年心力,將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的神祕經驗,以知識論闡述,導引讀者輕鬆進入聖十字若望及大德蘭的靈修生命和神學逍遙自在漫遊的境界。
 
  作者擅長將複雜的思想,以簡單圖表予以勾勒出來,這樣的學術能力,也運用到十字若望及大德蘭作品的理解,參見本書各章節的精采圖表整理。
 
  本書分三部,第一部剖析兩位密契主義大師的神祕經驗,總結於探討兩者在理智與神見上的共同體證。
 
  第二部探討默觀,先述說聖十字若望從黑夜到黎明的默觀體驗,在論述大德蘭的靈心城堡達到的神婚境界,總結於兩聖對默觀的共同體認。
 
  第三部進入最吸引人的部分:愛與詩心。作者先論述聖十字若望的愛的情傷與美的昇華,再談詩心竟能與同時代耶穌會創會者依納爵的神操在精神上有所交匯,進而探討聖十字若望的《靈歌》與另一位密契主義者托名狄奧尼修斯的理論如何產生交融。最後總結於聖女大德蘭跟聖十字若望都深愛的《雅歌》,從《雅歌》(舊約聖經中最神祕著作)、靈歌(聖十字若望的名詩),再到聖女大德蘭撰寫的《默觀雅歌》,引領讀者明悟兩位聖人所經驗過的與神相通的苦、樂與狂喜。
 
  最終的附錄並非只是附錄,乃是關永中教授專研《雅歌》
 
名人推薦
 
  劉錦昌牧師
  黃懷秋教授
  加爾默羅會士陳新偉神父
《靜默的火焰與心靈的攀登:靈修傳統中的智慧與恩典》 一、 導論:在世俗喧囂中尋覓的永恆嚮往 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總有一種深沉的、不熄滅的渴求,驅使個體超越物質世界的藩籬,探尋存在的本質與神聖的奧秘。這份嚮往,在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上,往往凝結成深刻的靈修傳統與智慧結晶。本書即是從一個宏大的視角,深入探討諸多偉大靈修導師在不同文化與時代背景下,為後世指明的超越之路。我們將拋開特定教派的教義束縛,轉而專注於人類心靈結構、意識轉化以及與「絕對實在」溝通的普遍性路徑。 本書旨在梳理一條橫跨東西方、融合哲學思辨與生命實踐的靈修光譜。我們關注的並非歷史傳記的羅列,而是這些實踐如何構建起一套完備的「內在科學」,用以引導靈魂穿越迷霧,直抵真理的聖殿。我們相信,真正的靈性覺醒,其核心要素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適性,即「內在淨化」、「心靈默觀」與「愛的行動」。 二、 內在淨化的基礎:拋棄舊我,重塑感知 靈性旅程的第一步,必然是對現有感知框架的深刻批判與淨化。本書將此階段視為「煉金術的初步階段」,即將心靈中的「鉛」(執著、妄念、非理性恐懼)轉化為「金」(清晰、平靜、無條件的愛)。 1. 對「自我」的解構與超越: 我們首先探討不同傳統中對「虛假自我」(Ego)的描述。從東方哲學中的「無我」概念,到西方神秘主義對「肉體慾望」的警惕,其共同指向是:所有基於分離感和有限性的認知,皆是通往實相的障礙。 本書將詳細分析如何通過有意識的覺察(Mindfulness),逐步抽離對外在評價和物質積累的依賴。這不僅僅是禁慾,更是一種認知上的重組,理解到真正的價值源於內在的豐盛,而非外在的獲取。 2. 情感的轉化與接納: 淨化不僅限於思想層面,更深刻地涉及情感領域。恐懼、憤怒、嫉妒等「負面」情緒,常被視為靈修路上的絆腳石。然而,本書主張更細膩的處理方式:並非壓抑,而是「轉化」。我們將引入「能量流動」的概念,探討如何將對抗性的能量轉化為建設性的動力,例如將對死亡的恐懼轉化為對「當下」的珍視,將被傷害的痛苦轉化為對慈悲的深刻理解。關鍵在於,不與情緒作戰,而是理解其背後的未被滿足的需求。 三、 默觀的藝術與意識的擴展 淨化完成後,心靈便為更高層次的體驗敞開大門。默觀(Contemplation)——這種超越語言和概念的直觀洞察——成為核心的實踐方法。 1. 寂靜的實踐與內在的聆聽: 本書將默觀視為一種「有意識的降服」。它要求修行者進入一種極致的「靜態」,以便接收來自超越層面的信息。我們將分析多種靜默的技術,無論是基於呼吸的專注,還是基於特定意象的冥想,其最終目的都是進入心靈深處的「空寂之室」。在這種寂靜中,語言的邏輯停止運作,取而代之的是直接的「知道」(Knowing)。 2. 進入「在場」的經驗: 默觀的最終目標是進入全然的「在場」(Presence)。這意味著對時間流逝感的消融,以及體驗到自我與宇宙萬物之間的不可分割性。我們將引用相關的描述,探討修行者如何體驗到「本體的一性」(Oneness),即感官世界與精神實相的統一。這種經驗常常伴隨著強烈的喜悅和超越性的洞見,是對生命意義的直接確認。 四、 知識的昇華:從思辨到智慧的飛躍 靈性修持絕非盲目的信仰或情感的衝動,它需要知識的嚴謹支持,但更要求知識最終被「活出來」。 1. 理性與神秘的辯證統一: 本書探討了知識在靈修進程中的角色。初階需要哲學思辨來建立世界觀,釐清概念。然而,當經驗層面深化後,傳統的邏輯分析便顯得捉襟見肘。我們將探討「神秘知識」(Gnosis)的性質:它是一種無法完全言傳的、直接獲取的真理。這要求修行者學會「懷疑已知,信任未驗證的內在證實」。 2. 倫理的內化與行動的流露: 真正的靈性成果必須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當內在的寧靜建立後,對他人的行為必然產生轉變。本書強調,最高的靈性知識最終體現為無差別的愛與服務。這種愛不是基於交換或情感依戀,而是源於對萬物共同本源的深刻認知。書中將分析,當一個人從「自我」的視角轉向「整體」的視角時,其決策和行為模式會如何自然地契合於宇宙的和諧律法。 五、 結論:在持續的旅程中尋找指引的微光 本書的結尾將回顧,靈修的道路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而非一個可以一勞永逸達成的終點。偉大的靈修導師們留下的遺產,是關於如何航行於這條充滿挑戰的內在海洋的指南圖。 我們總結了從淨化、默觀到智慧顯化的三部曲,強調了自律、開放性與不懈的渴望是成功穿越此旅程的必要條件。這條道路要求我們成為自己生命的嚴格觀察者與無情的改造者,最終目的是將有限的生命經驗,與無限的、永恆的實在相連。這份深刻的連結,是人類精神追求的最終歸宿。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關永中
 
  廣東省番禺縣人。
  1945年生於香港。中、小學期間就讀耶穌會士辦學之香港華仁書院。
  曾在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修課兩年。返港後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先後攻讀哲   學和中國文學。
  稍後負笈比利時魯汶大學深造,獲神學、哲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返台,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兼任教授、台灣總修院哲學學程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兼任研究員。
 
  著有:
  《愛、恨與死亡》(台北:商務,1997);
  《知識論(1):古典思潮》(台北:五南,2000);
  《知識論(2):近世思潮》(台北,五南,2000);
  《神話與時間》(台北:學生書局,2004再版);
  《謝勒與知識社會學》(台北:五南,2008);
  《郎尼根的認知理論:《洞察》卷一釋義》(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11 再版);
  《郎尼根論存有視域:《洞察》第十一至十三章釋義》(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19);
  及中、英論文多篇。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一道神祕知識曙光顯露展現  劉錦昌牧師
推薦序二 神交、默觀,和愛:為一個熟悉的人作序 黃懷秋教授
推薦序三    加爾默羅靈修的神祕知識       陳新偉神父OCD
 
第一部   神祕經驗知識論
第一章明鑒洞照、趣機若響──與聖十字若望懇談神祕經驗知識論
第二章理智與神見──聖女大德蘭的提示
第三章聖十字若望與聖女大德蘭在理智與神見上的共同體證
 
第二部  懇談默觀
第四章 黑夜與黎明──與聖十字若望懇談默觀
第五章心堡與神婚──與聖女大德蘭懇談默觀
第六章熾愛與明慧──聖十字若望與聖女大德蘭對默觀的共同體認
 
第三部   愛與詩心
第七章 愛的情傷與美的昇華──與聖十字若望懇談詩心
第八章 詩心與神操──聖十字若望和聖依納爵的精神交匯
第九章 從《天階體系》到《靈歌》──托名狄奧尼修斯與聖十字若望的理論交融
第十章 大德蘭和十字若望所心儀的《雅歌》
 
附錄   愛的禮讚──《雅歌》釋義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71532
  • 叢書系列:加爾默羅靈修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7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自序
 
兩盞明燈
 
  談到西方神祕靈修高峰,我們就馬上想到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 1515-1582)和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二聖;他們不單是共同改革聖衣會的摯友,尚且在理論和實踐上共同形成一個更大的體系;談及其一,則不得不兼論其二,否則會掛一漏萬、顧此失彼。有鑑於此,我們就有必要把他們連合起來等量齊觀,以收相得益彰之效。
 
  在企圖敘述二聖神祕靈修的共同脈絡以前,看來須率先交待個人的寫作緣起。記得在負笈海外攻讀神、哲學之時,藉著各種因緣際會,讓我在選擇神學畢業論文題目上,落實到從知識論角度闡釋聖十字若望的神祕神學。待歸國後,也因應著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任教的機會,開設了「神祕經驗知識論」一課。
 
  然而,為求釐清備課及反思上的一些困惑,我總察覺到聖十字若望在解釋神祕經驗上、尤在「默觀」的焦點上,呈現著若干的保留,未及暢所欲言。內心正在狐疑之際,剛好藉著與聖衣會神長及修女們切磋,發現聖人在寫作之時,往往會考量與聖女大德蘭在書寫相同議題上避免過度重複;再者,神祕經驗本身又難以表述,更增加其曖昧的程度;為了要追根究底的緣故,於是大德蘭的著作又成了我致力研究的目標。欣逢國內聖衣會計畫把大德蘭和十字若望二聖的全集翻譯成中文,並邀請本人為二聖個別著作書寫導讀,以讓讀者叫有頭緒進入情況。加上輔仁大學為慶祝聖女大德蘭誕生五百週年而連續三屆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各國學者濟濟一堂互相交流,又得各期刊的熱情邀約,於是不同的論文相繼寫就,到了可以蒐集成書的時機。
 
  也許我個人的思路曾在書寫神學論文之時已提供了一個雛形,即以知識論作為反思的出發點,而聖十字若望《攀登加爾默羅山》一書也著重在眾認知功能上分析各種靈異經驗;再者,十字若望對認知分析的注意也相當程度影響了大德蘭《靈心城堡》的寫作,以致容許我們把二聖知識論心得串連起來。
 
  此外,不論是十字若望或大德蘭,他們在體證神祕經驗方面,都異口同聲地指向「默觀」作為整個系統的高潮。雖然二聖各自形成獨立體系,到底他們的經驗卻互相照應,須同時聆聽兩者心得來取得全貌。
 
  還有,當我們愈專注神祕經驗的核心,就愈察覺人神間「愛」的冥合這主題;唯有在「愛」的前提下,其他的美善——如真、善、美、智、仁、勇等德行,才獲得圓滿的句點。依循著這一條思路,我們遂有以下的行文架構。
 
  我們將列出三大單元,再以各章內容分布其中:
 
  第一單元被命名為「神祕經驗知識論」,其中含括了三個篇章,率先以〈明鑑洞照、趣機若響〉為題,討論了聖十字若望對靈異經驗的分類,再聆聽聖女大德蘭所談論的「理智與神見」,繼而比較二聖對「理智與神見」的解說。
 
  第二單元則集中在二聖對「默觀」的體證。其中劃分了三章。先後以〈黑夜與黎明〉、〈心堡與神婚〉、〈熾愛與明慧〉來命名,以處理十字若望、大德蘭、以及二聖合觀的心得。
 
  第三單元主要探討聖十字若望對愛與詩心的體會,但融合了聖女大德蘭對《雅歌》的詮釋,並附之以《雅歌》經文釋義以作對照。我們所附錄的《雅歌》
 
推薦序
 
一道神祕知識曙光顯露展現
劉錦昌牧師
 
  十字若望在《靈歌》的序言裡頭曾提到,有關靈魂與上主的內在交往,他是以士林神學的觀點來述說,即使這樣的方法,對已由愛而領悟神祕神學的人,也能有所領悟,並享受其中的愉悅;聖師認為他的詮釋是有聖經權威的確認。這是十字若望堪為教會聖師的緣故,他的靈修不只基於他個人的經驗,且在神學的方面有穩固的建基根據,這樣的呈現在《攀登加爾默羅山》的詩文詮釋中,尤其清楚述說出來。在十六世紀歐洲拉丁教會面臨宗教改革的震撼中,十字若望的靈修教導顯得十分特殊!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大家中,路德和加爾文對士林學術尤其哲學,流露排斥的態度,而十字若望卻有意讓他的讀者們知道,士林神學方法對於靈修神學、靈修指導的領域可有其貢獻。
 
  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十字若望的作品,一定會發現他所表達的方式、思維反省,自然帶出士林神學的觀點、立場,且對吾人的靈修知識相當有益。在這樣的寫作背景下,能為我們點出十字若望「聖師」級的功力所在的,關老師便是不二人選了,雖然相隔五百多年的時代差距,然而,就在關老師的導引說明中,讀者可以輕鬆進入聖十字若望的靈修生命和神學逍遙自在漫遊的境界。
 
  關老師是台灣哲學界在知識論方面,不論教學和著作貢獻甚大的專家,對台灣的士林哲學闡述,關老師功不可沒;對郎尼根的知識論思想,關老師帶出多位專研的門生,使郎尼根知識論受到當有的重視和發揮。關老師尤其擅長將複雜的思想,以簡單圖表予以勾勒出來,這樣的學術能力,老師也運用到十字若望作品的理解和介紹上,並為我們整理了聖女大德蘭的作品。在關老師自己的作品中,他常用「懇談」這一字眼和方式,和聖女大德蘭,聖十字若望聖師,以及和馬賽爾也是如此,進入這些思想大師的生命世界,與他們的心靈交談對話,大師們的靈魂深處每一城堡為我們打開,使我們體會他們的探尋追索的奧妙。
 
  在對神祕主義、神祕經驗知識論的省思上,關老師曾就類型來介紹,並以莊子與造物者遊的境界,讓我們品嚐那真妙滋味,在對西班牙神祕經驗的闡述上,關老師多次以「默觀」此一主題,用來宏觀聖女大德蘭和十字若望他們的境界,也以此顯出基督信仰,天主教靈修的恩寵德能。基督徒的靈修特殊的見證在於默觀澆灌,如甘霖從天而降豐沛賜予靈修者生命的提昇。從知識論的分析,等級的闡述,使人無法不顧此一超驗的恩寵臨到於吾人生命內;關老師也提醒讀者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在《知識的等級》書中的架構和等級。
  
  在知識論的探索中,關老師注意到極少受關注的超越(超驗)幅度,神學博士論文便就聖十字若望在超驗知識論上的生命體會加以探討;在當代新士林哲學的發展中,超驗方法的使用和成果,也是關老師所重視的,這些當代的成果對理解十六世紀西班牙的靈修內在生命十分可貴,可以加深闡述的高度和基礎。同時,大德蘭和十字若望的靈修佳境也可助長吾人在知識形上學方面的拓展。我們在此可以看到關老師對台灣哲學、神學界,可有的重要地位,使得神哲學,以及靈修人學、神學獲得更深刻的理論和典範實例。關老師數十年來,默默耕耘的靈修理論和知識論領域將有深度的聯結,使當代神學和哲學間,在理性與信仰間有更顯著的溝通,彼此受到滋潤而有所成。
 
  十六世紀歐洲的思想,宗教信仰方式受到頗大的變革,而這些變革不論在西班牙、德國、法國,皆和歐洲人民心靈深切的渴望攸關,在宗教改革家路德、加爾文身上,都有濃郁神祕主義的要素在;十六世紀西班牙三大靈修家依納爵、大德蘭、十字若望也都具神祕主義的要素在內。他們都渴慕來自基督的恩寵、默觀的灌注、內在生命的長成,與上主結合(union),靈魂的改革、皈依、悔改絕非外在制度的更換而已,其實,所切慕的無非內在生命的提昇。
 
  十字若望是大德蘭的靈修指導,前者確認士林神學並非過時的理論,這些神學的確可施用在解說基督徒的靈修生命,尤其自我認識上。關永中老師已將十字若望的神祕經驗知識論架構清楚勾勒出來,這一靈修的知識論在今日是可向世人表達人類知識過程中,可以依靠內在傾向及恩寵的灌注,使靈魂生命不斷超越上昇,對現代人而言是一大福音。加爾文在他的靈修神學和人學理論中,「上升」是他努力闡述的主題,尤其信徒在聖餐(聖體聖事)中,因聖神的恩寵屬靈生命上升,這樣的境界,和當代齊齊奧拉斯(J. Zizioulas)、讓.呂克.馬希翁(Jean-Luc Marion)等神哲學家對聖體聖事的舉揚,不是指向相同的方向嗎?
 
  在許多相異中,關老師對十字若望、大德蘭靈修思想的闡述,為我們指出一種趨向,這些和十六世紀的士林神學、馬雷夏、新士林哲學的超驗方法、郎尼根、馬里旦等神祕經驗知識論,基本上有共同的要素,並且可以相互滲入彼此的理論中,使得多種思想有了共融、互得滋長。期待關老師在這些密契大師的統整後,為台灣的基督徒和世上所有關心靈命發展的上主子民,架構更寬廣的對話平台,在基督恩寵所滋養的默觀中,我們同心邁向更深刻圓滿的生命,讓基督愛充滿我們的生命,使我們出黑暗入光明。
 
神交、默觀,和愛:為一個熟悉的人作序          
黃懷秋(輔大宗教系退休教授)
 
  為人作序難,還是為那個人的新書作序比較難呢?
  也許都不是難,而是有點尷尬吧!尤其當這個人是與自己結縭快五十年的丈夫的時候!
 
    五十二年前與先生相識的時候,我十九歲。我們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的同班同學。那時候,他已經在台灣唸過兩年哲學了,遂毫不含糊地一頭鑽進哲學的叢林裡,以中文系學生的身分選修哲學系的課。也不奇怪,是多少人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大師啊!那裡有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徐復觀先生,只要你聽得懂他們那帶有濃重家鄉口音的「國語」的話,準會和他一樣入迷的吧。但是對一個十九歲的女孩子來說,哲學太高深了,詩詞歌賦比較好混一點,更難得的是也浪漫一些,於是我也毫不猶豫地唸了四年中文,獨留他一個人在他的天地裡日夜尋找他的天國。
 
  但緣份這兩個字有時也是挺稀奇的。南轅北轍的兩個人走在一起,大概也不需要什麼理由的吧。婚後的我們去了魯汶。我依舊老老實實的讀我的神學,選擇了一板一眼一針一線的聖經詮釋,一天到晚背誦那些艱澀而「變幻無窮」的希臘文生字,弄懂那些與中文那幾乎沒什麼文法可言的圖像語八桿子都打不上關係的希臘語法。而他,依舊用他神學生的身分津津有味地去旁聽他的哲學,彷彿這才是他的主修科目,而神學,卻只是個副業而已。
 
  兩不相干,各自在自己圖書館的小房間內,楊關道與獨木舟(沒有錯,不是「獨木橋」)。
 
  記得在魯汶的時候他就已經表現出對宗教中某種「神祕」的不可知元素的興趣了。他選擇了秘魯的人類學者(有人說是迷幻小說家)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的薩滿式入神經驗做研究,後者跟隨他的印第安巫師唐璜的啟蒙,嘗試透過某種靈魅植草進入宗教的「超凡實體」(nonordinary reality)。其後,他又對宗教的「神話議題」感到興趣。神話,通常都是以故事的形構,企圖透過日常事物的非常發展(時間層面),如同傑克的土豆一樣,最後超出凡塵,進入宗教最不可思議的神聖境界(空間層面)。
 
  宗教是「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交集的地方。沒有「可見的」,「不可見的」便無從為人所知悉;但是,若沒有那「不可見的」,「可見的」也勢必失去了它的根底,無可立之地,搖搖曳曳,最後只有變得弱不禁風,甚至俗不可耐。
 
  本書收錄多篇與神祕經驗相關的文章,企圖用哲學的明晰帶領讀者進入宗教的核心境界。天主教的兩位神祕大師,聖十字若望神父,和大德肋撒修女(編按,即大德蘭),更是本書徵引最多的人物。前者以其男性的洞透筆力,透過知識論來分辨一般常人無法予以釐清的各種「靈異」中的正邪面向,原來「靈」與「魔」只是一線之間。而擁有女性特質的大德蘭,並不如十字若望那樣愛做純理智的定義分析,卻總是專注於默觀的歷程發展,告訴我們如何從口禱、心禱、而至灌注的結合祈禱。後者,人完全進入神裡面,為天主的純愛所擁抱,在神交中幾乎分不出彼此。
 
  這是我,作為一個與作者最為熟悉的個體,對本書的一點感想。我不懂得神交、靈修和神秘經驗,但是這個我十分熟悉的人卻懂得。所以我也順帶告訴你們這個我所熟悉的人一些你們不大熟悉的小故事。
 
黃懷秋
輔大宗教系退休教授
2021.5.29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感觉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索,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实在太吸引人了。台湾的出版品总是有种独特的细腻,这书的装帧设计想必也很有品味,那种把“神秘经验”和“知识论”放在一起的勇气,就足以让人好奇作者到底是如何驾驭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彼此勾连的主题。我会期待它能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日常理解世界的局限性,让我们看到信仰和理性如何在更高维度上融合。特别是提到德兰和若望这两位西班牙灵修巨擘,他们留下的文字本身就是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能将他们的智慧系统地梳理出来,对我们理解“内在生命”应该会有极大的启发。我个人对这种将历史人物的生命经验转化为可供现代人理解的哲学框架的尝试,一向抱持着高度的兴趣与敬意。希望这本书能不落俗套,真正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宗教外衣下的,关于人类意识本质的深刻洞察。那种阅读体验,应该会让人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长途跋涉,最后带着满载而归的宝藏回来。

评分

读到书名,我立刻联想到在台湾学术圈中,对于西方神秘主义的探讨总是带着一种既疏离又渴望的复杂情感。这本书的企图心显然不小,试图用严谨的“知识论”框架去框定两位重量级神秘主义者的“经验”,这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学术博弈。我猜想,作者在处理德兰那近乎狂喜的灵修体验,以及若望那冰冷而精确的“灵魂黑夜”的诗意描述时,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去平衡。台湾的读者,尤其习惯了日系和美式哲学思潮的冲击,对于这种深植于天主教传统的灵修传统,往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桥梁来沟通。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清晰的知识论路径,让我们明白这些“非理性”的经验如何生成可靠的“知识”,那对拓展我们对认知领域的边界将是革命性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纯粹现象学或分析哲学的进路,去重新审视人类心智在面对“无限”时的运作机制。这本书的厚度,想必也反映了其内容的扎实程度,绝对是值得在书桌上长期摆放、随时翻阅的案头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神祕經驗知識論”这几个字,就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关于认知科学和宗教哲学的辩论画面。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可言说性”与“系统化”之间的张力的。德兰的《活的活泉》那种流动性的文风,和若望《灵程登高》那种阶梯式的结构,要如何被置于同一套知识论体系下讨论而不失其各自的灵动?在台湾的信仰圈里,很多时候大家倾向于将这些圣人的经验简单归类为“恩宠”,但这本书似乎在挑战这种简单化的解读,试图挖掘其背后的认知结构。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细致的地图集,把那片常人无法进入的灵性高地,用理性的线条勾勒出来,不是为了驯服神秘,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神秘发生的“条件”。如果作者能成功地论证,这些看似超验的经验,其实是人类心智在特定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高效能体现,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神学层面,而是直抵人类心智的极限探索。

评分

话说回来,光是能把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字若望放在一起作为“知识论的明灯”,就让人感觉到一种深沉的时代关怀。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找回那种“定锚”的力量。德兰和若望,他们是真正在生命最深处与“存在”相遇过的人,他们的经验是未经现代世俗主义污染的“原味”体验。我猜想这本书会提供一种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严密的逻辑推演(知识论),另一方面是无保留的生命投入(神秘经验)。对于习惯了追求速成和即时满足的台湾社会来说,阅读这样一本需要耐心和投入的书,本身就是一种对抗“碎片化”的修行。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种既充满敬意又不失批判性的眼光,去梳理这两位圣师的教诲,看看他们的经验如何能为我们现阶段的“知识焦虑”提供一种安顿之道。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你暂时放下手机,安静下来,与两位千年智者对饮一杯清茶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的定位,在我看来,很可能是瞄准了那些在信仰和理性之间摇摆不定的知识分子。它不是一本纯粹的灵修指南,也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学教材,而是企图在两者之间搭建一座坚固的廊桥。台湾的读者对于“灵性觉醒”的议题越来越关注,但往往苦于缺乏深度文本的支撑。圣女大德兰的活力和圣十字若望的深邃,正好构成了灵性成长的两个重要面向——行动的爱与静默的领悟。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个高明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德兰的热情洋溢的修会改革现场,和若望那孤独而光辉的苦修之路,同时还能解释清楚他们是如何“知道”自己所知晓的,那真是功德无量。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路径,既能保有对生命深层奥秘的敬畏,又不至于陷入盲目崇拜,让知识真正服务于生命的转化,而不是成为炫耀的工具。这本书,理应成为许多人寻找“内在真实”的可靠参考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