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

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姿儀
图书标签:
  • 慈濟人文醫療
  • 林俊龍
  • 醫療典範
  • 醫院管理
  • 幸福醫療
  • 醫療創新
  • 人文關懷
  • 醫療志業
  • 台灣醫療
  • 慈濟基金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曾是美國北嶺醫學中心第一位亞裔背景的院長,病人眼中最好的心臟科醫師,而今是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三十多年前,他毅然決然離開環境優渥的美國,在正值醫師盛年時期的五十出頭,連薪資都沒談就來到花蓮,只因相信證嚴法師,便將身心奉獻給慈濟醫療志業。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堅持,始終如一。
 
  一秒鐘雖然短暫,一個念頭卻可以決定一輩子。
 
  學習成績一路名列前茅的林俊龍,臺大醫學院畢業、取得內科醫師執照後,決定赴美從實習醫師開始做起,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看診的口碑,成為病人眼中的心臟內科權威。
 
  馳名全球的心電圖泰斗、南非心臟內科醫師里奧.沙姆羅斯(Leo Schamroth),曾公開讚揚他的專業能力;美國北嶺醫學中心董事會看重他擲地有聲的發言,舉薦他擔任副院長、院長,使他成為第一位從亞裔背景脫穎而出的領導者。無論是事業或家庭,世人追逐的各項成就,他都逐一擁有!
 
  一九九○年,返臺省親、造訪證嚴法師後,他許諾「退休後,一定加入慈濟一起打拚。」一九九三年,在他的規畫下,全美第一所佛教義診中心順利於洛杉磯成立。
 
  然而,一九九五年,得知法師憂心花蓮慈濟醫院醫師留任問題,五十二歲的他竟做了一個親友眼中「頭殼壞掉」的決定──放棄在美國的一切成就,來到當時生活機能與醫學資源落後於臺灣西部的花蓮……他說:「有因緣為臺灣、為佛教、為醫療貢獻在美國二十五年來所學的一切,這樣的機會一生難得,我不能放棄。」
 
  在地鄉親聽說他是來自美國的心臟科權威,加上為人親切隨和,候診區很快就大排長龍。但他的目標不是成為一位高人氣醫師,而是對慈濟醫療做出實質貢獻……
 
  一九九八年,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他擔任召集人,至今成員遍及二十五個國家地區,一萬四千多名醫療及後勤志工,累計於全球義診服務超過三百五十萬人次。二○○○年,他擔任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將慈濟人文醫療從臺灣推向國際。近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證嚴法師呼籲「非素不可」,他用科學證據作堅強的推動力。
 
  而今,他身為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負責統籌規畫慈濟醫療整體性發展,以及協調目前七所慈濟醫院的資源共享。他的座右銘是:「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困難、壓力、責任留給自己。」
 
好評推薦
 
  慈濟人文醫療是大林慈濟醫院林俊龍執行長帶領團隊做出來的,並且在醫界做出了典範。他們不只用心於院內醫療,更利用休假日協助貧病孤老整理環境、至偏鄉義診,遇有災難則主動請纓前往救災。──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二十二年前,林俊龍執行長看見慈濟志工,在田中央胼手胝足,讓醫院拔地而起,就「立志」帶著團隊,一起打造一座「田中央的幸福醫院」;他們向前的動能,是「浪漫」,是「勇氣」,是「相信人間有愛」。──姚仁祿(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 
 
  他運用在美國經營管理的經驗,融合學佛素養,將救人的品質、範圍、影響力的層次鋪展開來。他對病人的尊重和親切,不只在診間、病房,到了社區、海外義診,也總能看到他靠著病人專注諦聽心音的模樣。關於醫病關係,他不是用語言文字,而是用身教來教導年輕醫師。──簡守信(臺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生命之河的守望者:一位跨文化医疗领袖的探索与奉献》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此处为示例,如:张志明]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此处为示例,如:世纪文华] 定价: [请在此处填写定价,此处为示例,如:RMB 88.00] --- 内容简介:超越白袍的誓言与实践 在现代医疗体系日益专业化、流程化的浪潮中,总有一些声音和身影,坚守着医学最初的温度与人文关怀。本书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追踪了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跨文化医疗领袖——约翰·史密斯(化名,用以指代一位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刻人文情怀的医疗实践者)——从其早年的医学训练,到在全球不同医疗体系中穿梭,最终形成其独特医疗哲学与实践模式的心路历程。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医学技术手册,也非枯燥的医院管理报告。它是一部关于“如何以人为本重建医疗信仰”的深度实录。 第一部分:源起——在东西方哲学的交汇处奠基 史密斯医生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恰逢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他早年在西方顶尖医学院接受了最前沿的循证医学训练,掌握了无可挑剔的手术技巧和诊断能力。然而,在接触到东方的传统医学思想,尤其是关于“整体观”和“身心合一”的理念后,他开始对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产生了深刻反思。 本部分详述了史密斯医生如何将严谨的现代科学方法,与对生命本质更深层次的探寻相结合。书中详细记录了他早期在非洲偏远地区和亚洲贫困社区的义诊经历。这些经历迫使他跳出舒适的象牙塔,直面资源匮乏下如何最大化地提供有效且有尊严的照护。他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理解疾病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根源。 核心案例聚焦: 面对霍乱爆发时,史密斯如何摒弃单纯的药物干预,转而与当地社区领袖合作,推动卫生习惯的根本性转变,最终实现了疾病控制的持久胜利。 第二部分:转型——构建“全人照护”的理论模型 随着职业生涯的深入,史密斯意识到,仅凭个人的努力无法撼动庞大的医疗系统。他开始着手构建一套能够系统化、可复制的“全人照护”(Holistic Care)理论框架。本书详细剖析了这一框架的四大支柱: 1. 科学的精准性(Precision Science): 确保技术与诊断的无懈可击。 2. 人文的温度(Humanistic Warmth): 强调医患沟通的艺术,将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非一组病理数据。 3. 社区的连接(Community Integration): 医疗服务不应止于病房,而应延伸至家庭和社区的预防与康复网络。 4. 精神的滋养(Spiritual Nourishment): 承认疼痛和疾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冲击,提供心理支持和意义重塑的帮助。 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访谈记录,展现了史密斯医生如何说服保守的医疗管理者接受这些“非量化”的指标。他引入了创新的绩效评估体系,不仅衡量治愈率,更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指数”(LQI),包括其重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安宁程度。 第三部分:实践——打造跨文化共融的医疗绿洲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转向史密斯医生参与和领导建立的几家标志性医疗机构——被誉为“医疗绿洲”的地方。这些机构并非位于最富庶的都市中心,而是坐落在文化多元、医疗资源紧张的地区。 书中细致描绘了这些“绿洲”内部的运作细节: 跨学科团队的协作模式: 医生、护士、社工、心理治疗师、乃至艺术家和哲学家,如何在一个平台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对本土知识的尊重与整合: 如何将当地的草药知识、传统疗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与现代医学进行谨慎的交叉验证和融合。 培养下一代的“慈悲工程师”: 史密斯对于医学教育的革新理念。他认为未来的医生不仅需要学习解剖学,更需要学习人类学和伦理学。书中收录了他对年轻医学生的经典授课片段,探讨“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关怀的极限”。 深度案例分析: 一位患有罕见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案失效后,是如何通过史密斯团队建立的“叙事疗法小组”,重新找回生活的目标感,并成为其他病友的精神支柱。 结语:医疗的未来,在于爱与智慧的平衡 《生命之河的守望者》最终指向一个深刻的命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医疗的本质是否正在被遗忘?本书通过约翰·史密斯这位领袖数十年的躬耕实践,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回答:真正的医疗前沿,不在于更尖端的机器,而在于更深沉的慈悲心与更广阔的智慧视野。 本书适合所有医疗工作者、公共卫生决策者、以及所有关注人类福祉和生命意义的读者。它激励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誓言,并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生命旅程中,一位既能精准导航、又能温暖陪伴的“守望者”。 --- [装帧与设计提示: 本书设计应采用沉稳的米白色或淡蓝色调,封面采用局部烫印工艺,配以一张光影柔和的、象征希望与关怀的抽象图像,体现其人文深度与国际视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述/林俊龍
 
  曾任美國洛杉磯北嶺醫學中心院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教授、美國心臟科學院院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現職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大林慈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作者/何姿儀
 
  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畢業,曾任職於慈濟醫療志業體,現為自由創作人。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深耕人文 打造幸福美滿之家 釋證嚴
浪漫、勇氣與愛 姚仁祿
看到他、相信他、跟從他 簡守信
 
卷一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過關
溫柔堅定的守護者
一心寄望
飄洋過海來結婚
精準判讀心電圖
Dr Lin來了
第一位亞裔院長
意外返鄉之行
全美第一所佛教義診中心
重要文件不翼而飛
頭殼壞掉的決定
開始人生下半場
少了主人的大豪宅
以病人為念
 
卷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庄腳需要大病院
一包水泥一分愛
在田中央「起家」
遇見洗廁所的院長
挑蔥老夫婦想捐車
誰搬走了磚頭
阿嬤的腳長蛆
一開診就應接不暇
做乎死也甘願
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
帶三個便當等門診
來自海外的求助信
要成為這樣的醫師
簡瑞騰:回鄉行醫
陳金城:家一樣的醫院
林庭光:讓每個人成為神隊友
 
卷三 一點浩然氣 千里快哉風
醫院中的田園生活
從每一念心開始做起
與獨老圍爐
聽見山裏的心跳聲
擋在風險之前
緊急救援不容緩
蔬食有益健康
立足鄉下成為國際典範
賴俊良:看似平淡卻內力深厚
李宜恭:眼界和關懷的重點不同
林名男:想成為那樣的人
 
卷四 此心安處是吾家
診間情話
信任使人邁向卓越
最幸福的事
呂紹睿:以創新理念重拾古老醫療價值
 
【後記】鐫心感恩 林俊龍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5006
  • 叢書系列:人文系列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5 x 21 x 1.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深耕人文 打造幸福美滿之家
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一秒鐘雖然短暫,一個念頭卻可以決定一輩子,化作救人的志業,向著目標殷勤精進,剎那即是永恆。
 
  五十六年前,慈濟從慈善救濟起步,過程中發現貧病相依,認知醫療的重要性,也感受花東地區醫療資源極其匱乏;先在仁愛街開辦義診所,但是發揮的功能有限,必得建設大型的綜合醫院才是根本之計,於是決心募款建院。
 
  儘管過程艱辛,內心也慶幸好在花蓮有這座醫院,可以救治重大傷病患。醫院建設竣工啟業後,體會東部偏鄉求才之難,期待有使命的好醫師願意來此付出救人。
 
  林俊龍執行長在美國事業有成,三十多年前認識慈濟後,就在洛杉磯積極投入慈濟工作,成立海外第一所慈濟義診中心。有一次他回精舍短暫停留,聽到我慨嘆慈濟醫院需要人才,弟子卻遠在海外……,他聞言便決心捨棄美國安逸舒適的生活,夫妻倆一起回臺灣,幫師父承擔重擔。
 
  慈濟醫療志業從花蓮開拓到西部,亦是緣於社會所需。當時雲嘉醫療資源匱乏,重大傷病必須送往外縣市的大醫院救治,花蓮慈院啟業後,雲嘉地方人士前來請求在西部興建大型醫院。
 
  從決定建院到土地底定、動工興建至完工啟業,歷經難以言喻的艱辛,是當地鄉親與愛心人的真誠護持,讓這座田中央的大醫院矗立在西部平原,二十多年來救人無數。
 
  發心捐獻土地的鄒清山老菩薩一家人,從動工到啟業迄今,日日清晨熬煮青草茶,陪伴醫療團隊、病人和家屬,無私付出。醫院興建期間,亦有一群臺北的建築委員審核把關各個細節,即便是偏鄉,在地人同樣可以擁有設備優質的大型醫院。
 
  慈濟人不說「辛苦」而說「幸福」,也是源於大林慈院建設時的工地人文。工地菩薩在與慈濟人互動對話中,體會到辛苦工作來成就救人的醫院是「幸福」,此後,慈濟人打招呼總問道「幸福嗎?」對方必歡喜回答「很美滿!」
 
  回顧過去,感人事多;能夠突破萬難成就這座醫院,原因無他,就是人人一條心,各個縮小自己,互動和睦,人文精神自然充塞於醫院各個空間。
 
  大林慈院尚在建設時,林執行長就承擔起首任院長,帶領簡守信副院長等人,將慈院的「軟體」,亦即最重要的醫療人員招募完成,建立起各科室,讓慈院就地立足,穩定邁步。
 
  他和夫人慈聯以心寬念純的愛,跟同仁打成一片,醫院宿舍竣工前,借宿當地志工的倉庫,「既來之,則安之」,即使面對許多困難與阻礙,也一力承擔,從來沒有埋怨和後悔。
 
  醫院啟業前,諸事紛至沓來,他親力親為,以身作則。曾有同仁前來應徵面試,看到他在掃廁所,還以為他是工友,向他問路。他更號召醫護同仁投入鋪設連鎖磚、打掃,把醫院當成自家來守護。
 
  師父期許「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林執行長身體力行,凝聚醫療團隊的向心力,實現感恩、尊重、愛,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
 
  才剛啟業,大林慈院就充塞著醫療人文,病患和家屬一進入醫院,內心就被撫平了。我常常說,醫療人文是大林慈院做出來的,在醫界做出典範;而慈濟難以複製的特色,就是合和互協。
 
  醫護同仁不只深入醫療,每年歲末或醫護紀念日,林執行長身先士卒,帶領團隊協助照顧戶清掃、沐浴,假日則至偏鄉義診、為無法外出的個案往診,成為慈院日常的一部分;當社區、世界上有災難時,他們主動請纓前往救災、義診。
 
  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即便再富有,只要生病,身心都備受折騰。每次聽到個案分享,慈院醫師承擔別人不願承擔的壓力,克服困難挽救寶貴生命,總是由衷尊敬和感恩。
 
  能愛人、也被人愛,是最幸福的人;慈院醫師得人尊重,原因就在於他們先付出愛心去照顧病人。醫療團隊用生命走入生命,搶救生命,成為病人生命中的貴人;看見病人病癒返家,恢復正常生活,露出最美的笑容,也享受別人無法體會的心靈法喜。
醫療是超然、崇高的志業,人人追求生命健康,都要仰賴醫療照顧與守護。在師父的心目中,醫護人員各個都是活佛、活菩薩,因此尊稱醫師為大醫王,護理師是白衣大士。
 
  林執行長守志奉道,視病猶親、用愛管理,也積極推動素食、健康促進國際交流,莫不是以眾生、地球的平安健康為念,將人文醫療從臺灣推向國際。
 
  如今,全臺慈濟七座醫院共一家,四大志業同一體,感恩各院院長、副院長都以慈濟人文精神帶動醫療,就地發揮「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良能,共同樹立人文典範,成就這片庇護天下人的大菩提林。
 
推薦序
 
浪漫、勇氣與愛
姚仁祿(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
 
  幸福是浪漫的……
  林俊龍醫師師兄,是浪漫的。
  所有「真心立志」走進醫療志業的專業醫護行政人士,都是浪漫的。
  志工是浪漫的,所有「真心立志」到醫院擔任志工的人,也是浪漫的。
  浪漫,是一種溫柔而堅毅的「勇氣」……
  浪漫,是人生旅途之中,對心靈風景,深刻感悟,理解浪漫是「緣起性空」世間,珍貴的「深情妙有」……
 
  浪漫,是在現實的困境之中,堅定的「相信」……相信,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間有「愛」,從人類心中泉湧而出……相信,面對人間的千百種身心病痛,再怎麼困難,也要堅持為患者,找到「幸福」……
 
  浪漫,是祈求自己有能力,讓患者,在治療期間,雖然有病痛的無奈,也能感到幸福;也祈求有能力,讓患者,在治療結束,也能感到心靈的幸福。
 
  浪漫,是看見「病」纏繞在「人」的身上、心上……
  所以,證嚴上人期勉醫護人員,能夠「醫病、醫人、醫心」。
 
  二十二年前,林俊龍院長帶著團隊,看見慈濟志工,在田中央胼手胝足,讓醫院拔地而起,就「立志」與帶著團隊,一起打造一座幸福的醫院。
 
  二十二年前,從地湧出「田中央的幸福醫院」,隨著時代的巨輪,還在繼續向前;我相信,向前的動能,是「浪漫」,是「勇氣」,是「相信人間有愛」,失去這些,動能就會漸漸消逝,永續,就只剩「口號」與「夢想」。
 
  祝福,也期待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林俊龍師兄的「浪漫」、「勇氣」與「相信人間有愛」,能成為所有投入醫療志業人們的典範。
 
推薦序
 
看到他、相信他、跟隨他
簡守信 (臺中慈濟醫院院長)
 
  一九八八年來到慈濟,至今三十多年來,幸運地有因緣歷經幾位慈濟典範的領導。
 
  杜詩綿院長放下臺大的光環,在花蓮慈院草創時期幫忙開疆闢地,透過他的影響力,使臺大師長們挹注力量幫助東部醫療;他對同仁的親和,對晚輩的關懷,讓人由衷尊敬。
 
  後來接棒的曾文賓院長,意志力堅強,執善固執,腰桿永遠挺直的形影,我記憶猶新。
  相對於與前兩位師長有限的共事層面,我與林俊龍執行長的緣分又格外深厚且全面。
 
  大林慈院啟業前一年,他邀我加入籌備團隊,猶記得那是在花蓮慈院院區的一棵樹下。我知道他幫大林求才不容易,中生代醫師多半意願不高,招募到的醫師都很年輕,而我的資歷正好介於他與年輕醫師中間。
 
  對於大林的地理、環境、各方面條件,我並未多做著墨,心想此時西部有需要,而我應該能幫上他的忙,一起為需要的地方開創新契機,便把握因緣,做該做的事。
 
  往後多年,在院長室與他密切共事,相輔相成;後來他承擔執行長,我到臺中慈濟醫院也有十年了。二十多年下來,對他只有心服口服。
 
  如果只能用簡單幾個字,來表示我對林執行長的感觸,我會說,他是一位「人格者」。
 
  從醫院的經營到醫療志業的管理,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他誠於中,形於外,那分坦蕩與單純,醫界少有,是全方位的典範。
 
  大林慈院外在條件雖然受到許多限制,但在他的領導下,短短幾年之內,不但醫療品質做得有聲有色,更開創出臺灣罕見的人文風貌和國際格局,團隊凝聚力強,創意十足,蓬勃發展。
 
  過程有各種酸甜苦辣,我們四處拜會尋求合作,有時未必能得到善意回應,他總是寬心以待。早期,我與他每週輪流回花蓮開會,高鐵還未開通,水上機場停飛,時常遇到火車班次誤點,曾經搭乘夜班國道客運,在凌晨三、四點才回到大林。
 
  然而相對於他,我們的辛苦都算不了什麼。他每年只利用耶誕節回美國與家人團聚,有時凌晨六點抵達桃園機場,他還親自開車回大林,精神奕奕地過著如常忙碌的生活。
 
  執行長與我分別引領內、外科系,同仁雖然來自各路體系,卻很快凝聚成一支精銳部隊,醫療專業加上人文的CPU,漸漸地做出慈濟醫療的獨特風貌。
 
  他常說,他沒有做什麼,只是建構一個平臺,讓大家有盡情發揮的空間。
 
  不但自己武功高強,還希望別人武功也能高強。他注重大方向,充分授權,而不干預細節,對同仁百分之百的尊重、信任、關心和提拔。這分開闊的胸襟,在長幼尊卑分明的醫界生態中,是我見過最好的典範。
 
  他也常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每當遇到挫折,他會勉勵大家,不要在乎一時的波瀾起伏,要把眼光放遠,長久堅持下去,人們一定會有所了解。儘管我曾開玩笑對他說,路遙沒馬力,日久失人心,然而他淡然看待毀譽,寬心面對逆境的態度,給予了團隊堅實的力量。
 
  作為領導者,他方向明確,目標清晰,面對批評不討好不求全,堅定步履帶著大家持續前進,這兩句話如同疫苗,軍心不會輕易渙散。
 
  從事行政工作難免挫折,我也曾有沮喪的時候,雖然我沒說,但他看得出來。有一次,他給了我一個紅包,要我休假帶太太去外地旅行。當時我沒收下,但那分感動,在十幾年後的今天,依然留佇心中。
 
  職場上,多數主管會覺得自己承受的壓力更大,而無法認同部屬的委屈,然而他讀得懂同仁的跌宕心情,看得到同仁的認真付出,不但同理、接納這些情緒,還進一步給予感受得到的鼓勵。不僅對我,他對所有同仁都是如此,他不曾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支持。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他的另一個寫照。他曾提醒我,穿好白色襯衫,是體現醫師專業尊嚴和自我要求的基本配件,而他對自己的要求,在別人看不見的扣子裏都能體現。有時,男士們會因為襯衫領圍太緊,在領帶打好的情況下鬆開第一顆鈕扣,但他隨時隨地都不鬆懈細節。
 
  他也永遠以身作則、身先士卒。二○○三年SARS陰霾籠罩著全臺灣,醫院首當其衝,在疫情資訊不明的情況下,他親自率領團隊建構防疫系統,並對大家喊話,院長可以進忠烈祠,同仁不能進忠烈祠,意味著他會帶著大家在最前線,不讓同仁涉於未知的風險而有所犧牲,我烙印在心,永難忘懷。
 
  他的物質欲望低,自己的辦公室總是只開著局部燈光,離開時隨手關燈,帶頭節約能源。
 
  創業維艱,啟業初期收支尚未平衡,歲末為了慰勞同仁的辛勞付出,我們幾位院長室主管一起掏腰包,買禮品,讓同仁舉辦忘年會同歡。
 
  共事多年後我才知道,他毅然決然離開環境優渥的美國,領的薪水卻遠遠低於過去。在正值醫師盛年時期的五十出頭,他連薪資都沒談就來到花蓮,只因相信上人,他將身心奉獻給慈濟醫療志業。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堅持,他始終如一。
 
  美式管理風格的他,態度光明磊落,說話大聲,凡事在公開場合講清說明,公文批示也明明白白,從不打迷糊仗,同仁無須揣摩上意,共同做該做的事情,在這樣的領導下,便難以出現陽奉陰違的情形。
 
  他讀得懂同仁,也是一位讓人讀得懂的主管,讀得懂他的想法,讀得懂他的情操,讀得懂他對上人的心。
 
  只要能說服他,他也是可以改變的,但我們很少可以說服得了他,因為他很認真。不只專精於心臟科,對素食、環境、社區以及其他科的範疇,他都能長時間投入精神,把不被醫療重視的領域做成專業。
 
  在許多關鍵時刻,他親自跳下來承擔。當年,花蓮慈院人事波動,在一群醫師同時離職的關鍵時刻,他毅然決然離開美國回來幫忙。大林慈院是慈濟西部的第一家醫院,艱難中啟業的關鍵時刻,他扛起重擔,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他召集全球人醫會的成立,在全球各地產生了關鍵的作為;在上人呼籲「非素不可」的關鍵時刻,他用科學證據作堅強的推動力。
 
  上人為救貧病而建設花蓮慈濟醫院,他則運用在美國經營管理的經驗,融合自身的學佛素養,將救人的品質、範圍、影響力的層次鋪展開來,形成一股浩然正氣。
 
  他對病人更是尊重。那分親切不只在診間、病房,到了社區、海外義診,也總能看到他靠著病人專注諦聽心音的模樣。當病人感受到醫師的真誠用心時,內心的擔憂總能立即被減輕。關於醫病關係,他不是用語言文字,而是用身教來教導年輕醫師。
 
  他發心立志,真誠奉行上人引領的學佛之道;他德行具足,以德服人;他宅心仁厚,尊重每一位病人和同仁;他精進專業,發揮得游刃有餘。孔子說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為人處事重要的四件事,林執行長全部做到,讓人看到他,相信他,跟從他。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刻意美化困難,反而真實地呈現了在體制內推動理想的阻力與掙扎。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位醫者的奮鬥史,更像是一個集體信仰如何凝聚人心的見證。書中對於志工和同仁們無私付出的描寫,讓我覺得這座「幸福醫院」並非一人之力建成的,而是一個大家共同編織的夢想。我個人在職場上偶爾也會感到迷惘,覺得理想與現實的拉扯很傷神,但讀完這本書,彷彿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幸福」,不是擁有多少,而是願意為他人付出多少。這種價值觀的重塑,遠比任何醫療技術的介紹來得更有價值,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生活中的優先順序。

评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雖然樸實,卻蘊含著極大的感染力。它不像某些傳記文學那樣充滿戲劇性的誇張,而是用一種平靜、堅定的語氣,娓娓道來。這種「靜水流深」的敘事風格,反而更能抓住讀者的心。特別是關於醫院的擴建和服務範圍的延伸,書中沒有落入單純的數字羅列,而是聚焦在「每增加一個床位,就多了一份希望」的具體感受上。這種將宏觀目標拆解為微觀人心的寫法,非常高明。它讓人理解,所謂的「慈濟人文」,絕不是高高在上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每天都在病房裡上演的溫情故事。對於一個關心台灣社會發展的人來說,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實踐範本。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比較嚴肅的醫療管理書籍,畢竟講到醫院的建立和營運,總會牽扯到很多專業術語和行政細節。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生活化,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它更像是在分享一個大型工程背後,每一個小螺絲釘如何被用心鎖上的故事。林院長他對於「人文」的堅持,在書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那種將佛法的智慧融入日常醫療決策的過程,非常引人入勝。我特別喜歡其中提到如何處理醫病關係的篇章,他強調的不是單方面的「治療」,而是雙向的「陪伴」與「理解」。這種由內而外的轉變,讓原本可能充滿緊張和對立的醫病關係,轉化成一種相互扶持的力量,這對現在社會上許多為醫療糾紛所苦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

评分

翻閱這本書的過程,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不只是一本關於醫院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一個好人」的教科書,只是場景設定在醫療體系之中。書中對於人才培育的著墨很深,林院長似乎很重視「傳承」這件事。他並不是想建立一個個人獨裁的醫療帝國,而是希望將那份關懷的種子散播出去,讓更多年輕一代的醫護人員能夠接棒。這種「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胸襟,在競爭激烈的醫界中是相當難得的。讀完之後,我對台灣的醫療未來多了一份篤定感,相信只要還有人願意秉持著這份初心,無論面對多大的變局,這份「幸福」終究是能夠延續下去的,這份能量,著實讓我感到振奮。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光是這幾個字,就已經傳達了一種非常溫暖、有力量的訊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林俊龍院長在書中談到的那種「從心出發」的理念,這跟我們現在社會上很多追求效率、追求營利掛帥的醫療體系很不一樣。他把病患當作家人,把工作當作一種修行的過程,那種對人性的關懷,真的不是冰冷的白袍可以完全涵蓋的。書裡描述的那些場景,讓我彷彿身歷其境,感受到那個團隊在面對困難時,如何用愛和毅力去克服。特別是對於早期資源匱乏的年代,他們如何堅守理想,一步一腳印把靜思堂變成醫院,那種精神頭,簡直就是台灣人刻苦耐勞、不服輸的縮影,讀起來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覺得社會還是充滿希望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