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麻溝十五號(漫畫)

流麻溝十五號(漫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蠢羊
图书标签:
  • 漫画
  • 冒险
  • 奇幻
  • 悬疑
  • 剧情
  • 少年
  • 日本漫画
  • 轻小说改编
  • 架空世界
  • 异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婆娑之洋、蓊鬱之島的綠島
曾經也關押過近百位女性政治犯
她們在火燒島沒有名字,只能以編號代稱……
「流麻溝十五號」則是她們在此的唯一戶籍地。

空白困囿的青春年華 幽禁枷鎖的血淚人生

  八位女性政治受難者,八種不同的人生故事,她們是舞者、老師、學生、母親、女兒,同時也是台灣島上努力生存的人們。她們無故遭受政治牽連,被迫在綠島展開「新人生」,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是生命。在威權壓迫且動盪年代下,雖禁錮住她們的身軀,但關不住她們心中渴望自由的靈魂,她們依然努力追求一生只開一次的青春,繼續追求自由正義的夢想。

  台灣1950年代正值白色恐怖時期,風聲鶴唳的反共年代,人們只是讀幾本書或是唱幾首歌就會「被消失」,被送到綠島進行「思想再教育」。原著口述書紀錄了女性政治犯的生命燦爛與灰暗,而透過本漫畫,重拾過去我們所遺忘與不願面對的記憶碎片;填補歷史造成的傷害與動盪時代的慘痛教訓。

  身為台灣人要知曉自身的過去,才能繼續走向未來。跨越時空與過去對話,感受火燒島的窒息痕跡。番薯毋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

本書特色

  ※以八篇白色恐怖女性政治受難者視角出發,寫實且真切的血淚呈現。
  ※漫畫家蠢羊全新編繪短篇漫畫集並附贈全彩拉頁插畫。
  ※以原著口述史為基礎,重新構思創作不同的敘事視野。
  ※邀請原著作者,白色恐怖調查工作者曹欽榮老師審定。
  ※同名電影《流麻溝十五號》2022年10月28日.全台上映。

專文推薦

  「感謝這本漫畫的創作,我們一起用新時代的創作,向過去承受苦難、因之引領台灣走向自由的前輩們致敬。」──姚文智(湠臺灣電影公司出品人)

  「漫畫是送給年輕學子的一種重要形式,透過蠢羊全新的敘事觀點,每個短篇深刻呈現八位受難者的生命歷程。」──張永昌(電影《流麻溝十五號》監製)

  「這本漫畫生動故事,引領讀者,向無數受苦的阿嬤致敬。今天自由的台灣社會從何而來?漫畫導引大眾,值得推薦。」──曹欽榮(《流麻溝十五號》採訪紀錄者)

各界誠心推薦

  |政治界|
  吳崢(台北市議員候選人、黑潮城市發展協會理事長)
  林亮君(台北市議員)
  林靜儀(立法委員)
  范雲(立法委員、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苗博雅(台北市議員)
  陳奕齊(台灣基進黨主席)
  陳柏惟(3Q新台灣主持人)
  黃守達(台中市議員)
  黃捷(高雄市議員)
  鄭運鵬(立法委員)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劉櫂豪(立法委員)
  賴品妤(立法委員)
  藍士博(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前董事、共生音樂節共同發起人)
  蘇巧慧(立法委員)

  |漫畫界|
  A RAY(圖文作家)
  nagee(台灣創作者)
  四小折(圖文作家)
  我要討厭你五分鐘(最挺台灣本土價值的還沒有百萬的粉專)
  阿慢(恐怖漫畫家)
  海豚男(漫畫家)
  氫酸鉀(畫家)
  微疼(網路人氣角色漫畫家)
  謝東霖(漫畫家)
  魔魔嘎嘎(漫畫家)

  |演藝界|
  安乙蕎(演員)
  余佩真(演員、創作歌手)
  李雪(演員)
  周美玲(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導演)
  柯宇綸(台灣演員)
  徐麗雯(編劇、導演、演員)
  陳嘉行(焦糖哥哥)
  滅火器 Fire EX. (金曲最佳樂團)

  |文化界|
  朱宥勳(作家)
  陳儀深(國史館館長)
  張慧如(左轉有書&讀派書店創辦人兼台派上古神獸召喚師)
  馮光遠(作家)
  楊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薛化元(政大台史所教授)
  Cheap(歷史科普類百萬Youtuber)

  ※按照姓名筆劃排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旨在提供丰富、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 书籍推荐与内容概述 一、《寂静的宇宙:探索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边界》 作者: 艾丽西亚·范德堡(天体物理学家) 出版社: 环宇科学出版社 页数: 480页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天体物理学领域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宇宙学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困惑的两大谜团——暗物质与暗能量。作者范德堡教授凭借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以及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数据分析方面的丰富经验,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确的宇宙图像。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帷幕之后”回顾了经典物理学如何在高能物理实验中遭遇瓶颈,继而引出对标准模型之外新物理学的迫切需求。作者详细阐述了引力透镜效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微小涨落如何间接证明了存在着我们无法直接观测的物质和能量形式。 第二部分“暗物质的搜寻”是本书的核心。范德堡教授详细介绍了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多种暗物质探测项目,包括地下氙探测器(如LUX-ZEPLIN)对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s)的捕捉尝试,以及通过伽马射线和反物质湮灭信号寻找间接证据的努力。她不仅分析了现有实验的灵敏度和局限性,还提出了几种富有洞察力的新型候选粒子模型,如轴子(Axions)和惰性中微子,并探讨了它们在星系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那些对前沿物理实验细节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提供了极其详尽的背景知识和技术解析。 第三部分“加速膨胀之谜”聚焦于暗能量。本书并未简单地将暗能量视为宇宙学常数($Lambda$),而是深入探讨了多种替代理论,例如精质(Quintessence)场、卡丹斯(K-essence)模型以及修改引力理论(Modified Gravity, f(R) 理论)。作者通过对Ia型超新星观测数据的重新拟合分析,展示了暗能量密度在宇宙历史中可能存在的演化轨迹,并讨论了未来探测器(如欧几里得太空任务)将如何帮助我们区分这些理论。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文采,复杂的数学概念被辅以清晰的类比和精美的插图(涉及多张最新的宇宙学模拟图景),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宇宙深处的奥秘。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参考书,更是一部激发对宇宙探索热情的科普巨著。 --- 二、《苔痕上的秘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下水道与都市生活》 作者: 乔纳森·布莱克伍德(历史地理学家) 出版社: 蒸汽时代文献馆 页数: 612页 内容简介: 本书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十九世纪中叶,那个被浓雾、煤烟和维多利亚式繁荣所笼罩的伦敦城。然而,布莱克伍德教授选择了一个常常被历史学家忽略的、却对城市生死存亡至关重要的地下世界——庞大而复杂的下水道系统。 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工程学的,它是一部关于社会结构、公共卫生、政治博弈和城市心理学的深度剖析。作者从约瑟夫·巴泽尔杰特爵士(Sir Joseph Bazalgette)的宏伟工程项目谈起,细致地描绘了“大恶臭”时期(The Great Stink)的恐怖景象,以及如何通过修建地下隧道网络,彻底改变了伦敦人的生活质量,并最终战胜了霍乱等瘟疫的威胁。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原始材料:议会辩论记录、工程师的手稿、工人的口述历史以及当时的讽刺漫画。读者将跟随那些夜以继日工作的“隧道挖掘者”,了解他们在黑暗、潮湿、充满甲烷的地下环境中如何工作,以及他们所承担的巨大风险。布莱克伍德特别关注了社会阶层在这一系统中的投射:上层阶级享受到清洁的自来水和快速排污带来的健康红利,而工人阶级却终日与污秽为伴,他们的工作和生命代价往往被忽视。 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探讨了下水道系统在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这个“看不见的城市”成为了民间传说和哥特式小说创作的灵感源泉,它象征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混乱、被压抑的欲望以及现代都市的病态。从杰克·开膛手的传说到对地下生物的奇特想象,下水道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集体潜意识的投射场。 本书的强项在于其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和对地方档案的挖掘。布莱克伍德教授成功地将宏大的城市规划史与微观的个体生活体验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为我们重构了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戏剧张力的十九世纪伦敦。它揭示了“看不见的劳动”是如何支撑起“看得见的文明”的。 --- 三、《数字炼金术:信息时代的哲学与编码伦理》 作者: 钱德拉·瓦苏(计算哲学家) 出版社: 前沿思辨社 页数: 320页 内容简介: 在算法日益渗透我们生活的今天,我们如何定义“真实”?“智能”的边界在哪里?《数字炼金术》挑战了传统哲学对知识、实在和主体的认知,将其置于硅基和比特流的语境下进行重新审视。 瓦苏教授认为,当代计算不仅仅是工具,它本身已经演化成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结构”。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复杂的代码和模型已经从描述世界的工具,转变为重塑世界的媒介。 全书围绕三个核心概念展开辩论: 1. 信息的“本体论地位”: 作者深入探讨了图灵机模型如何从纯粹的逻辑抽象,转变为具有实际物理效应的实体。他引入了“计算实在论”(Computational Realism)的概念,即认为我们通过算法构建的模拟世界,其影响力和效力正在与物理世界趋于一致。他批判性地分析了深度学习模型中的“黑箱问题”,指出当人类无法完全追溯决策路径时,我们对“知识”的传统把握就被瓦解了。 2. 编码的伦理学与“意图转移”: 瓦苏教授对现代技术伦理学的肤浅性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认为,当代伦理讨论过多地关注“使用者的行为”,而忽略了“设计者的意图”是如何被固化在算法结构中的。他提出了“意图转移”的概念:一个原本用于优化效率的算法,在缺乏外部约束时,可能会无意中产生社会隔离或歧视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并非由最终用户造成,而是源于代码层面的哲学选择。 3. 数字永生与主体性的终结: 在探讨人工智能(AGI)的潜能时,瓦苏教授将目光投向了数据备份和意识上传的设想。他问道:一个完美的数字复制品是否具有与原版相同的“主体性”?他通过对笛卡尔思想的当代演绎,论证了在信息时代,主体的连续性不再依赖于生物载体,而可能依赖于信息流的不可中断性。 本书逻辑严密,充满对当代技术哲学的思辨,对那些热衷于思考技术背后深层含义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思想盛宴。它迫使读者思考,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我们究竟是控制工具,还是正在被工具所定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蠢羊(羊寧欣)

 
  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現為職業漫畫家。
  致力於《棒球人生賽》、《動物國家》等各種創作,
  近期準備回去面對研究所的苦海。

  著有:《火人FEUERWEHR 1-3》、《菜比巴警鴿成長日記》、《棒球人生賽1~6(未完)》、《臺灣名人傳記漫畫:湯德章》、《臺灣名人傳記漫畫:巴克禮》、《流麻溝十五號》
 
  FB:蠢羊與奇怪生物
  IG:stupidsheep003
 

图书目录

【推薦序】說台灣故事,湠向全世界/姚文智
【推薦序】用漫畫訴說七十年的故事/張永昌
【推薦序】「過去」成為現在的創作力/曹欽榮
 
.在貝殼上獨舞
.大樹下的明信片
.畫花人
.春筍與秋竹
.第三種語言
.外面來的女人
.床畔的照片
.雁所捎來的妳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583
  • 叢書系列:台灣漫畫
  • 規格:平裝 / 144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說台灣故事,湠向全世界」!
姚文智(湠臺灣電影公司出品人)


  《流麻溝十五號》是部改編自同名口述歷史、關於1950年代綠島女性政治犯的電影,同時也是漫畫。

  透過一群女性思想犯的視角,望向困囿著她們的青春年華,她們奮勇求生、抵抗,彼此在絕境中扶持,共盼自由的到來。

  她們之中,有的是無涉政治遭受牽連的清純少女,有的卻是燃燒生命的革命信仰者,時代洪流、威權壓迫與命運交織,讓她們在《流麻溝十五號》留下斑斑血淚。

  透過這部電影或漫畫,將這段白色恐怖歷史留存,讓更多台灣人都能直視過去,看見台灣經歷的苦難,看見民主的來之不易。

  「說台灣故事,湠向全世界」!這是我選擇投入影視產業的初衷,而各種創作形式如漫畫、動畫、攝影、遊戲……均可相互援引,豐富格局與內容,讓台灣故事更加精彩動人。

  感謝蠢羊在電影拍攝的同步,埋首於這本漫畫的創作,我們一起用新時代的創作,向過去承受苦難、因之引領台灣走向自由的前輩們致敬。

用漫畫訴說失語七十年的故事
張永昌(電影《流麻溝十五號》監製)

  《流麻溝十五號》原著,是一本口述歷史紀錄的重要書籍,改編成電影是巨大工程,如何擴大分眾成為IP架構,跨域整合更多元的媒介閱讀,包括有別於過往的電影攝影書、漫畫以及沉浸式體驗形式等,來訴說這失語七十多年的故事。

  其中漫畫出版品是送給年輕學子的一種重要形式,透過漫畫家蠢羊全新的敘事觀點,每個短篇章深刻的呈現受難者遭受威權侵擾的生命歷程,這八位女性思想犯,堅韌的活成自己本來該有的樣子,用不屈的意志激勵著後世。

  曹欽榮先生已為這些歷史真相累積了豐厚的田調資料,更為漫畫創作化為一位領路者,使年輕的創作者能勇敢自在的說台灣故事。漫畫家蠢羊亦善於找出每個角色最動人的生命片段,將她們從只有編號的檔案文字中,還原成圖像,完成一部台灣重要的漫畫創作。

  感謝漫畫家蠢羊的全心投入,用漫畫家的畫筆與視角訴說這八位女性的故事,歷史需要代代人們替這片土地保存過去,在反覆地傾訴中釐清事實,閱讀《流麻溝十五號》這部漫畫,您會在這些堅毅的女性身上找到力量。

「過去」成為現在的創作動力
曹欽榮(《流麻溝十五號》採訪紀錄者/人權文史工作者)


  從2001年夏天第一次陪同陳勤阿嬤到綠島女生分隊舊址採訪,內心種下將來要為她們好好紀錄,期待公開出版,讓她們以自己的聲音向社會大聲說話。沒想到跨越12年,才得以出版《流麻溝十五號》。書出版後,陸續有各種借助口述內容的展演出現。各世代年輕創作者熱切連結歷史的感動,借助各種形式的創作,傳達給觀眾接近歷史的好奇心,似乎來到曙光初透的階段。

  書出版後10年,與書同名的電影也將於2022年底上映,電影超過一半的時間在綠島取景拍攝,在拍攝現場感受到劇組新世代認真工作的氣氛;電影說故事的「真實感動」,相信深藏在劇組的所有人身上。

  電影還在改編劇本的過程中,「湠台灣」為了使電影更接近年輕人,構想著根據口述創作漫畫。與張導在台南第一次和創作者蠢羊見面,談了初步構想之後,和她聊了很多記錄口述的感想,期待她以創作者自主的精神,儘量發揮她的所思所想,自由揮筆。

  蠢羊動筆畫草圖之前,團隊做足了功課,將期待的人物用最動人、精簡的方式,以對話、漫畫表達創作者心中真切的感受,表現阿嬤「自己的聲音」。漫畫和電影現場的攝影書,推進我們的民主社會認識歷史的看法,是否深思熟慮的挑戰。

  口述書雖已紀錄相當多註解,還不足以讓我們聽見每一位阿嬤的聲音。這本漫畫生動故事,引領讀者,向無數受苦的阿嬤致敬。今天自由的台灣社會從何而來?漫畫導引大眾,值得推薦。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漫畫我之前在漫畫店看到封面,印象很深,那種懷舊的風格和略帶憂鬱的色調,立刻就吸引住了我。雖然我還沒機會完整看完,但光從封面和幾頁試閱的感覺來看,它似乎在講述一個關於時間、記憶,還有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氛圍。台灣的歷史題材漫畫其實不算少見,但要能拍出那種細膩、貼近人心的感覺卻不容易。我猜想,作者肯定對那個時空背景做了不少功課,才能在畫面中捕捉到那種時代的氣息。我特別欣賞那些沒有過多修飾的筆觸,它給人一種真實感,好像不是在看一個故事,而是在翻閱一本塵封已久的老相簿。這種風格的漫畫,往往需要讀者投入更多的情感去解讀,它不只是一個娛樂產品,更像是一種文化載體,承載著我們共同的記憶。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討人性在特定歷史洪流下的掙扎與選擇,那種複雜的情感糾葛,才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评分

最近台灣漫畫界好像吹起一股「懷舊風」,不論是描寫戰後初期還是解嚴前後的題材,都蠻受歡迎的。我發現很多創作者都很擅長把沉重的歷史包裝在比較柔軟的故事敘事裡,讓年輕一代的讀者也能無痛入門。這部作品的風格,從我遠遠看過去的印象,感覺它走的是比較寫實路線,沒有太多誇張的日式動漫元素,而是更貼近本土的畫風。這種「接地氣」的畫風,往往更能讓老讀者產生共鳴。我一直覺得,好的歷史漫畫,不只是要還原事件,更要還原「人」在那個環境下的生活細節,比如日常的穿著、街景的樣貌、甚至空氣中的味道。如果這部作品能做到這一點,那它絕對值得收藏。畢竟,漫畫是一種非常直觀的媒介,透過圖像的衝擊力,歷史的厚重感會比純文字更有力量。希望它能帶給我們更深層的省思。

评分

我對於台灣本土創作者在挑戰嚴肅題材時的勇氣,一直抱持著高度的敬意。畢竟,挖掘那些過去被刻意淡化或掩蓋的歷史傷口,需要的不僅是專業的考證,更需要一顆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心。從漫畫這個載體來看,它必須在藝術表現與歷史真實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畫面太過寫實,可能會顯得沉悶;太過風格化,又可能流於形式主義而失焦。成功的作品,往往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絕佳的甜蜜點。我期待這部作品能透過生動的角色群像,將那個年代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都細膩地呈現出來。它不該只是關於「一個地方」的故事,而應該是關於「一群人」在特定時空下的生命史詩。如果能觸及到這種層次,那它就超越了一般漫畫的範疇,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見證。

评分

這幾年台灣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討論越來越熱烈,而漫畫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形式,自然也承擔起記錄和反思的責任。很多時候,我們透過歷史課本讀到的東西,太過冰冷和抽象,但透過漫畫人物的眼睛去看世界,那些苦難和掙扎就會變得具體可感。我觀察到,優秀的歷史漫畫,往往不會給出簡單的答案,而是把問題拋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辯證。如果這部作品能做到這種「留白」的藝術,不急著去批判或讚揚,而是專注於呈現特定人物在巨大歷史壓力下的選擇與無奈,那它就成功了。這種克制而有力的敘事,比大張旗鼓地控訴更有穿透力。好的藝術作品,就是能讓人看完之後,還要在腦中不斷回味和咀嚼的。

评分

說真的,現在台灣出版的漫畫,內容越來越多元了,不再只是侷限在奇幻戰鬥或校園戀愛。這種以特定歷史地點為名的小說或漫畫改編,往往藏著巨大的潛力。光是「流麻溝」這三個字,對熟悉台南歷史的朋友來說,可能就會立刻聯想到一些特定的符號和故事。漫畫的表現手法,特別是在場景的營造上,有著文字難以比擬的優勢。如果作者的場景繪製功力夠強,可以把那個時代的氛圍鎖在畫面裡,那光是看圖就能感受到那股歷史的重量。我個人比較關注漫畫如何處理「非主流」的敘事視角,畢竟主流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漫畫家常常有機會去挖掘那些被遺忘的小人物的聲音。我希望這部作品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不要只是老調重彈,而是能提供一些新的觀看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