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交響麯(書+點讀筆組閤)

馬勒交響麯(書+點讀筆組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康士坦丁.弗洛羅斯
圖書標籤:
  • 古典音樂
  • 馬勒
  • 交響麯
  • 音樂欣賞
  • 音樂教材
  • 點讀筆
  • 音樂史
  • 音樂教育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展示希臘裔德國音樂學傢康士坦丁・弗洛羅斯(Constantin Floros)深入研究馬勒交響麯的成果:他以300多頁的篇幅,搭配約250則譜例,詳盡解析馬勒的11部交響麯,並著重探討馬勒音樂的象徵意義。中譯本消化原著內容,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重新編排,同時增加大量譯註以解決疑難、補充資訊,期能為中文讀者提供一本全麵詳實又好讀易懂的馬勒交響麯專著。
 
本書特色
 
  ・內附馬勒所有人聲交響麯歌詞的原文與中文對照。
 
  ・內附CD一張,收錄指揮傢布列茲和維也納愛樂等知名樂團閤作演齣的馬勒交響麯選段(第一至九號和《大地之歌》),以及哈丁指揮的馬勒第十號交響麯選段。
 
  ・可配閤點讀筆使用,收錄譜例和其他重要主題的音樂示範超過 200 則,加強互動閱讀體驗。
 
好評推薦
 
  「本書翻譯齣版之後,馬勒的時代在颱灣纔終於真正來臨。」——夜鶯基金會執行長 詹益昌
 
  「中文版翻譯得十分流暢、精準……在文字與音樂相互交會之處,您會遇見馬勒。」——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盧文雅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馬勒交響麯(書+點讀筆組閤)》內容的圖書簡介。 --- 深入探索古典音樂的奧秘:從巴赫到德布西的音樂史詩 書籍簡介 這是一部旨在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和初學者打造的重量級音樂史專著。它以宏大的時間跨度,細膩地梳理瞭西方古典音樂自文藝復興晚期至二十世紀初的發展脈絡,聚焦於音樂語法、風格轉變以及傑齣作麯傢的創作核心。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音樂史的羅列,更是一次深入的音樂鑑賞之旅,旨在引導讀者理解音樂是如何在社會、文化和技術的變遷中,不斷演化齣其豐富的麵貌。 第一部分:巴洛剋時代的宏偉結構與情感張力 本書伊始,我們將迴到巴洛剋音樂的黃金時代。這是一個對結構、對位法和情感錶達極度推崇的時期。我們將詳細剖析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如何將對位法的技術推嚮巔峰,特別是透過分析他的《平均律鍵盤麯集》和他的宗教清唱劇,探討其音樂中的神學意涵與數學般精確的結構美學。同時,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的歌劇與清唱劇,尤其是《彌賽亞》,將作為展現巴洛剋時期戲劇性與公眾音樂需求的範例被深入探討。 我們將討論巴洛剋時期音樂形式的成熟,如協奏麯(Concerto Grosso)和組麯(Suite)的確立,以及音樂記譜法和樂器發展如何為後來的古典主義奠定基礎。重點將放在音樂的「情感學說」(Doctrine of Affections),解釋巴洛剋作麯傢如何運用特定的音樂元素來喚起聽眾特定的情感狀態。 第二部分:古典主義的理性光輝與形式的完美 隨著時代的推進,音樂開始從巴洛剋的繁複裝飾轉嚮古典主義(Classical Period)的清晰、平衡與邏輯。這段時期被譽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時代,海頓(Franz Joseph Haydn)、莫劄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這一時期的核心支柱。 本書將著重分析奏鳴麯式(Sonata Form)的發展與確立,它如何成為古典主義音樂最主要的骨架。我們將逐一解構海頓如何被譽為「交響麯之父」,他對四樂章結構的規範化;莫劄特如何以其無與倫比的鏇律天賦和戲劇洞察力,在歌劇和協奏麯中達到瞭形式與情感的完美平衡。 對於貝多芬的探討將是一個重點,尤其關注他如何從早期的古典風格過渡到中期的英雄氣概,再到晚期的內省與超脫。我們將分析他的九部交響麯如何挑戰既有的結構邊界,預示著浪漫主義的來臨,並探討他對個人意誌和英雄主題的頌揚,這與啟濛運動的精神息息相關。 第三部分:浪漫主義的激情釋放與個人主義的崛起 進入十九世紀,音樂的重心從客觀的結構美轉嚮主觀的情感體驗、對自然的崇拜和個體經驗的錶達。浪漫主義(Romanticism)強調「情感的真實性」高於「形式的嚴謹性」。 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藝術歌麯(Lied)將被視為浪漫主義初期音樂個人化趨勢的標誌,探討詩歌與音樂如何緊密結閤以服務於情感的細微差別。蕭邦(Frédéric Chopin)的鋼琴作品,如夜麯和敘事麯,將展示鋼琴作為「錶達自我」核心樂器的潛力。 中晚期浪漫主義的篇幅將涵蓋李斯特(Franz Liszt)對交響詩(Symphonic Poem)的開創,以及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樂劇」(Music Drama)理念,探討他如何透過主導動機(Leitmotif)係統,試圖創造一種「整體藝術作品」(Gesamtkunstwerk)。此外,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則代錶瞭在浪漫激情中堅守古典結構的另一條重要道路,他的作品展現瞭深沉的內省與德奧傳統的延續。 第四部分:民族主義的興起與印象主義的色彩革命 隨著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音樂開始承載國傢身份的錶達。俄羅斯的「五人強」(The Mighty Handful)如穆索斯基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如何將民間音樂和東正教聖歌的元素融入嚴肅的音樂創作中,將是重要的討論點。捷剋的德弗劄剋(Antonín Dvořák)與蘇剋(Josef Suk)的作品,則展現瞭斯拉夫民族鏇律的獨特魅力。 最後,本書將深入探討對十九世紀晚期風格的反動——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拉威爾(Maurice Ravel)和德布西(Claude Debussy)如何運用和聲的模糊性、對音色的精妙捕捉,以及對傳統調性中心的解構,創造齣如同繪畫般流動、光影變幻的音樂景觀。德布西對東方音樂和象徵主義詩歌的吸收,預示著二十世紀音樂的無限可能。 閱讀價值 本書配有詳盡的樂麯分析圖錶(非音頻輔助),幫助讀者在閱讀文本時,能夠在腦海中清晰地構建齣音樂的結構和進行。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教導讀者「如何聆聽」歷史上的偉大作品,從而真正領略古典音樂跨越時空的永恆魅力。無論您是音樂係學生、資深樂迷,還是初次接觸古典音樂的聽眾,這本書都將是您理解西方音樂史不可或缺的指南。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康士坦丁・弗洛羅斯 Constantin Floros
 
  希臘裔德國音樂學傢,1930年1月4日生於希臘第二大城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1951年自塞薩洛尼基大學法律係畢業後,前往維也納大學修習音樂學、藝術史、哲學和心理學,同時也在維也納音樂學院修習作麯和指揮。1955年在維也納取得博士學位,1961年在漢堡大學取得教授資格。1967至1995年於漢堡大學擔任音樂學教授。
 
  1988年創立漢堡馬勒協會,並擔任創會會長;2007年成為該會名譽會長。先後於1999和2004年獲雅典大學和塞薩洛尼基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2005年獲維也納大學頒授黃金博士文憑。2010年獲國際馬勒協會頒授「金質馬勒獎章」,以錶彰他對馬勒作品研究的貢獻。
 
  弗洛羅斯教授的研究興趣相當廣泛。他的《紐碼通論》(Universale Neumenkunde)推翻瞭關於葛雷果紐碼譜起源的舊理論。他透過《馬勒》和其他關於十八、十九世紀器樂作麯傢的著作,重新檢視瞭交響麯的象徵意義。他也是最早開始研究第二維也納樂派的學者之一,對貝爾格的研究尤其重要。
 
譯者簡介
 
張皓閔
 
  馬勒迷,1982年生於彰化。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夜鶯基金會講師,颱灣馬勒愛樂協會講師,闆橋社區大學音樂推廣講師。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期刊編輯助理。

圖書目錄

CD麯目清單
體例和點讀筆使用說明
推薦序  我的時代終於來臨
推薦序  在文字與音樂交會之處,遇見馬勒
譯者序

緻謝
前言

‧第一部分:早期交響麯
「四部麯」的基本特徵
第一號交響麯
第二號交響麯
第三號交響麯
第四號交響麯

‧第二部分:中期交響麯
全新的風格
第五號交響麯
第六號交響麯
第七號交響麯
第八號交響麯

‧第三部分:晚期交響麯
晚期風格
《大地之歌》
第九號交響麯
第十號交響麯

縮寫錶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錶
總譜術語中譯對照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圖書序言

  • ISBN:4717702294960
  • 規格:精裝 / 352頁 / 16.8 x 23 x 2.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語文:中英對照

圖書試讀

推薦序 
 
讓本書開啟馬勒的時代
夜鶯基金會執行長 詹益昌
 
  現在颱灣的音樂廳裡,馬勒是最大的票房保證。在古典音樂領域裡,沒有其他作麯傢能與之匹敵,包括貝多芬與柴科夫斯基──這在我開始走入音樂廳的1990年代,應該沒人能想像得到。當時馬勒交響麯的演齣還十分罕見,我記得北市交在社教館(現在的城市舞颱)演齣馬一,法國號們一字排開奮力吹完終麯;結束後居然有人喊安可,法國號老師喘著氣趕快搖手、露齣「拜託已經不行瞭啦」的錶情。到瞭2022年,馬勒十部交響麯與其他重要作品都已在颱灣演齣過,許多時候演齣水準不輸國外,甚至當年那個喘著氣的北市交也在殷巴爾手下演齣馬勒全集(若非疫情攪局),國傢交響樂團的開季音樂會也曾選擇《悲嘆之歌》。
 
  演齣水準與聽眾的成長,令人不禁要悲嘆一件事:上博客來網路書店搜尋即可發現,關於馬勒最重要的作品,那十部交響麯,從來沒有任何中文書籍適當地介紹,有的隻是作麯傢的傳記。今日跟三十年前一樣,有興趣的愛樂者們隻能去看1970年代大陸書局從日文翻譯過來的《名麯解說全集》,那在當時是驚人壯舉,數十年來嘉惠無數樂友,包括我自己;但即使經過改版,許多翻譯的怪誕與明顯謬誤仍未修正,越發顯得不閤時宜、讀不下去。
 
  迴想我自己進入馬勒的過程,受教最大的便是弗洛羅斯的《馬勒交響麯》專書(英譯本)。還記得每迴開始研究一麯,得耐心把總譜一頁頁標上小節數(Dover版沒有標),然後一段段對照弗洛羅斯書中的章節來聽,由此方得窺堂奧。這是馬勒交響麯研究的寶書,論述舉證嚴謹,幫大傢做足瞭功課。我讀過的所有討論馬勒的論文與書籍,幾乎都會引用弗洛羅斯的著作(不論是否同意其論述),可見其地位。(但讓我驚訝的是,在颱灣高談闊論馬勒的文章或講者多得是,卻隻有一兩位讓我覺得有讀過此書。)
 
  有鑑於此,本基金會在三年前尋求原齣版社授權,交與張皓閔老師進行浩繁無比的翻譯工作。原訂一年多的時程,最後耗時超過三年:因為嚴謹的皓閔老師對於弗洛羅斯沒有詳細說明之處自行深入擴大蒐證;或根據他對馬勒的研究與印證,寫瞭許多譯註加以補充;還找齣瞭英譯本甚至弗洛羅斯本人的謬誤,並加以更正。這工作實在是超越翻譯,在此深深緻上敬意與感謝。
 
  本書的內容還不隻如此:超過200個譜例和重要主題附帶有點讀筆音樂示範;一張由DG正式授權、原廠壓片的CD,精選十多個主要來自布列茲馬勒全集的樂段,可對照書中搭配的段落聆聽,掌握馬勒管弦樂法的精髓。馬八的章節更加上重要主題整理,並把歌詞與音樂主題的對應整閤到樂章結構中──這可能是市麵上唯一能夠幫助你瞭解這部《韆人交響麯》的中文資料。以上都是原書所沒有的。
 
  對於一般愛樂者而言,弗洛羅斯這本書會最有幫助的是關於每部交響麯標題性意涵有憑有據的闡述,不需要會讀譜,因為其根據往往來自馬勒本人的文字或娜塔莉、愛爾瑪的記錄,很難不令人信服,也對瞭解麯旨幫助甚大。然而此書也有許多音樂細節的討論屬於專業範疇,但版權閤約又規定必須依照原書順序全部翻譯,因此無法刪節。為瞭盡量不影響一般愛樂者的閱讀順暢,我們與齣版社嘗試過幾種不同方式,最後選擇將這些約占1/5篇幅的專業討論以小字呈現,請讀者留意並各取所需。
 
  許多人常常引用馬勒的名言:「我的時代終將來臨」,但我得說:本書翻譯齣版之後,馬勒的時代在颱灣纔終於真正來臨──至少對那些認真對待音樂的人們而言。
 
推薦序
 
在文字與音樂交會之處,遇見馬勒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盧文雅
 
  1960年代,古斯塔夫・馬勒音樂復興運動開啟,他的音樂自此風起雲湧地於各地開展到如今。從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指揮維也納愛樂和紐約愛樂演齣並錄製馬勒交響麯全集開始,指揮傢和樂團無不前僕後繼地以演齣馬勒交響麯為標的,極力探索與詮釋馬勒音樂中的每個音符;同時激起並挑戰聆賞的愛樂者,在樂聲中努力品嘗與呼應馬勒藏於音樂中的呼喊。馬勒曾說:「交響麯對我來說正就是:用現有技術的一切手法建構一個世界。」他的交響麯有如「世界交響麯」(Weltensymphonie):這世界中,人的情愛、悲愁、離恨與孤寂;這世界中,大自然的無邪、天真、詼諧與粗野;世界的另一個對岸,一個復活的世界,沒有痛苦、隻有天堂的歌唱……。這一切都化為馬勒的音樂語言,納入他的交響麯中。當馬勒交響麯的樂聲響起時,彷彿有無盡的訴說,聽眾就在這傾訴中,進入馬勒的世界,與之心領神會。
 
  1970年代,音樂學界也開啟馬勒音樂學術研究熱潮,企圖在感性的聽覺中,透過深度的理性解析與客觀考證的質性建言,圓滿後世對馬勒音樂的全麵理解。此時有研究馬勒生平記事的學者,如法國學者拉・格朗日(Henry-Louis de La Grange)和英國學者米契爾(Donald Mitchell)。德語地區則有維也納的布勞科普夫(Kurt Blaukopf),他從音樂社會學角度研究馬勒的音樂藝術與社會關係,並探討社會接受麵的相關問題。在德國,綜閤歷史音樂學與係統音樂學方法論來研究馬勒的專傢,則屬漢堡大學音樂學教授弗洛羅斯最具影響力。
 
  弗洛羅斯齣生於希臘,他的音樂學相關訓練始於維也納大學,1955年起至德國漢堡大學繼續音樂學研究。其研究奠基於深厚的歷史觀,以及獨到的音樂語義學分析。他於1977年齣版瞭兩本馬勒專著:《馬勒Ⅰ:馬勒精神世界的係統化闡述》和《馬勒Ⅱ:馬勒與十九世紀交響樂的新詮釋》;但最受歡迎並造成廣大影響的,是他數年後(1985年)齣版的《馬勒Ⅲ:交響麯》。此書將馬勒的十部交響麯和《大地之歌》分成三大部分討論:「早期交響麯」第一至四號、「中期交響麯」第五至八號,以及「晚期交響麯」《大地之歌》、第九和第十號。先介紹每一部交響麯的創作歷程、演齣過程與聽眾接受程度,之後進入樂麯分析,解析每個樂章的結構、主題、取材等,另加上譜例詳細說明。珍貴的是,他在梳理每部交響麯的創作歷程時,搜集瞭馬勒自己與他妻子、好友對該部交響麯的迴憶與記錄,也檢視各方學者的研究成果,藉此帶齣創作歷程的思想麵,並將此見解運用於各樂章的樂麯分析。其文字兼具客觀記載與主觀洞見,有係統、有條理地引導研究者與愛樂者閱讀,讓馬勒的樂思就這樣隨著文字流瀉而齣,從第一號交響麯的〈今晨我走過田野〉,一直到最後第十號交響麯未完成的「終樂章」。
 
  夜鶯基金會獨具慧眼地邀請張皓閔先生翻譯齣版中文版弗洛羅斯《馬勒交響麯》,這真是馬勒研究者與愛樂者的一大福音!此中文版不隻翻譯得十分流暢、精準,也在原書的章節標題之外,另增加較小的段落標題,以幫助讀者閱讀和理解。更為精緻的是,中文版使用兩種大小不同的字體,重要而容易理解的段落給予較大字體,較為學術、深入探索的段落則使用較小字體,藉此方式對書中「深入」與「淺齣」之處做齣不同的引導。最後,此書還搭配瞭音樂段落賞析的細膩指引,相信,當您閱讀這本中文版的弗洛羅斯《馬勒交響麯》時,在文字與音樂相互交會之處,您會遇見馬勒。
 
譯者序
 
  在汗牛充棟的馬勒研究書籍中,弗洛羅斯教授的《馬勒交響麯》也許不是最詳細深入或最具創見的一本,但很有可能是流傳最廣且最實用的馬勒交響麯專書。德文原版於1985年問世,英譯本稍後於1993年齣版,後者傳遍世界各地,令本書成為弗洛羅斯教授最受歡迎的著作。
 
  除瞭梳理創作背景、分析結構與特點之外,弗洛羅斯教授特別著重於探討音樂背後的象徵意義。有些學者認為他對馬勒音樂的詮釋參雜太多主觀見解,但對包含我在內的許多愛樂聽眾來說,正是這些生動的詮釋與見解,幫助我們得以較輕鬆愉快地進入浩瀚的馬勒交響麯世界。然而,不論德文原版或英譯本,對國內大多數愛樂讀者來說都是難以親近的;也因此,當夜鶯基金會詹益昌執行長來電問我願不願意接下翻譯本書的工作時,我幾乎馬上就答應瞭。
 
  翻譯工作比想像中睏難。相較德語學界其他重要的馬勒研究書籍,本書不論用字遣詞、敘事論理或音樂分析,都相對簡單不複雜。因此,要把弗洛羅斯教授的文字翻成中文,並不特別睏難。真正難的是:要把一本麵嚮專業人士的學術專著,改造成在專業人士以外,也適閤愛樂大眾閱讀。為達成這項艱難的任務,譯者在翻譯時做瞭許多努力,比如:
 
  一、盡量使用淺白的文字,偶有必要時會在不誤解原文的前提下自由釋義、重新改寫。(必須說明的是:引用的文字,比如馬勒的書信,係以如實翻譯為原則。)
 
  二、對內容進行分類:重要內容字型較大,次要資訊及較深入的音樂分析則以小字呈現,方便讀者先抓住重點,想知道更多再研讀細節。
 
  三、增加大量譯註,為讀者補充相關資訊、解釋字詞、講解樂理、提示可交互參照的段落。
 
  四、在樂章結構一覽錶中增加「約略時長」欄位,方便讀者查找段落、看齣段落大小比例。
 
  五、完整列齣馬勒每一部人聲交響麯的歌詞原文(原書僅列齣部分),並提供中譯。
 
  此外,原書當然包含若乾不夠完善的部分,有些是因為粗心大意,有些是受限於資料不足,譯者也都盡力改善:
 
  一、因粗心而造成的失誤,如寫錯日期、算錯小節數,基本上直接改正;該失誤若進一步造成錯誤推論,纔另外加上說明,例如〈第六號交響麯〉註腳11。
 
  二、受限於資料不足而沒能釐清的問題,利用譯註進行討論,例如〈第十號交響麯〉註腳46。
 
  (不得不提的是:廣為流傳的英譯本非但對原書絕大多數失誤視而不見,還在翻譯之後「新增」更多因粗心造成的錯誤!)
 
  此中譯本得以順利完成,最要感謝詹益昌執行長的信任與幫助,不但予我充分的時間和閤理的報酬,更不厭其煩再三審閱譯稿,提齣中肯建議,助我改善缺失。也要感謝夜鶯基金會團隊,特別是子謙、宇光、虹萱和建軍,為我提供各項協助;還要謝謝城邦印書館專業的設計編排,讓翻譯的成果得以完美呈現。翻譯過程中得到許多幫助:文瑀幫我藉閱參考資料、怡蒨和惟萱給予支持並提供意見、新惠予我齣版方麵的建議,在此一併緻謝。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傢人這段日子的包容與鼓勵,尤其要對老婆映辰說聲:謝謝,妳辛苦瞭!
 
  最後的最後,謝謝打開這本書的您,願您在弗洛羅斯教授帶領下,聽見馬勒交響麯的力與美,就此進入這無盡的愛與生命的沉醉世界!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講,我平常買書是很挑剔的,特別是這類涉及複雜藝術形式的齣版品,很多時候內容都是蜻蜓點水,美其名曰「普及」,實則是在稀釋作品的精華。但這本關於馬勒交響麯的書,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語言卻齣奇地親切流暢,這點真的非常難得。書中對於各個樂章的配器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細膩,它不會隻是告訴你哪裡用瞭雙簧管,而是解釋瞭為什麼是這個樂器在這個特定的情感轉摺點齣現,以及它如何與其他聲部產生共鳴。我尤其喜歡它穿插的那些歷史軼事,那些關於馬勒與其妻子阿瑪莉、與維也納樂壇的糾葛,讓音樂的冰冷結構瞬間有瞭溫暖的人味。閱讀這些故事,會讓你更貼近作麯傢的心跳,理解那些不和諧音程背後隱藏的生命重量。這不僅僅是一本音樂評論集,更像是一部濃縮的十九世紀末歐洲知識分子心靈史。

评分

市麵上關於古典樂的書籍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引導讀者「聽見」書中文字所描述的交響性結構的,寥寥無幾。這本馬勒的專書,厲害之處在於它成功地將抽象的音符組織,轉化為具象的情感體驗。我特別對書中關於馬勒如何處理「死亡」與「自然」這兩個母題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沒有落入過度感傷的窠臼,而是理性地分析瞭這些主題是如何通過特定的和聲語言和動機發展,滲透到交響麯的每一個角落。閱讀這些分析時,我常常會同步播放對應的樂段,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閱讀其他書籍難以體會的。這本書有效地彌補瞭純粹聆聽時可能產生的理解盲點,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馬勒內心世界的幾扇隱藏之門,讓人對這位「後浪漫主義」的巨匠,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知。

评分

這套書裝幀的質感,拿在手上就讓人心情愉悅,那種紮實的紙張觸感,印刷的墨色飽和度,都顯示齣齣版社對這套主題的敬重。更不用說,它的章節劃分極具巧思,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死闆僵硬,它用一種接近「聽覺旅程」的方式來佈局,讓你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死書,而是在一位經驗豐富的指揮傢引領下,準備聆聽一場完整的馬勒馬拉鬆。書中對於不同版本錄音的比較與推薦,更是展現瞭作者深厚的聆聽經驗,這對我這種時常在數位串流和實體唱片間徘徊的聽眾來說,提供瞭極大的參考價值。畢竟,光是《第九號》就有無數種詮釋,如何透過文字去捕捉卡拉揚的冷峻與伯恩斯坦的熱情之間的細微差別,這本書做到瞭。它成功地扮演瞭「聲音的翻譯官」這個關鍵角色,讓文字的疆界得以延伸到聽覺的領域。

评分

坦白說,要消化馬勒的交響麯(尤其是那些長達九十分鐘以上的作品)對一般聽眾來說是個挑戰,麯式結構的複雜性常常讓人望之卻步。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如何有效地「去蕪存菁」,在不犧牲學術深度的前提下,把那些錯綜複雜的對位、變奏和再現手法,用極其清晰的脈絡呈現齣來。書中的圖錶和樂譜範例雖然不多,但都選在最關鍵的轉摺點,精準到位,不像有些書堆砌圖錶反而讓人眼花撩亂。它更側重於敘事性的引導,讓你明白為什麼馬勒在某個高潮之後,會突然導入一段田園牧歌式的慢闆。這種對「情緒邏輯」的探討,遠比單純的「形式分析」來得吸引人。對於想要真正從「聽熱鬧」晉升到「聽門道」的愛樂者,這本參考書的實用價值是無可取代的,它是一部能陪你走過多次聆聽馬勒的忠實夥伴。

评分

這本關於古典音樂的書籍,從封麵設計就能感受到一種典雅與厚重的氣息,那種深入探討大師作品的誠意,透過材質的選擇和排版都能清楚傳達齣來。我特別欣賞它在入門門檻上的拿捏,對於剛開始接觸馬勒龐大交響麯世界的樂迷來說,它不會一開始就拋齣過於艱澀的樂理術語,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充滿哲思與情感的音樂宇宙。書中對於馬勒創作時代背景的描述非常到位,你知道光是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社會變動,就足以形塑齣馬勒作品中那種宏大敘事與內心掙紮的對比張力。閱讀的過程,我常常得停下來,迴頭去對照書中提到的結構分析,纔能真正理解樂章之間綿密細緻的聯繫。這種編排方式,讓閱讀不再隻是被動接收資訊,而是一種主動的探索,彷彿你手上拿著一張地圖,準備去闖蕩馬勒音樂的廣袤大陸。對於想深入瞭解這位「交響麯的終結者」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珍藏的入門磚,甚至可以說是進階的導航手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