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回房租 : 組屋給你住得起的未來

取回房租 : 組屋給你住得起的未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姿齡
图书标签:
  • 房地产
  • 租房
  • 住房政策
  • 经济学
  • 社会问题
  • 城市发展
  • 投资
  • 理财
  • 居住权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居住正義」的真諦,不在保障大家都買得起房子,
  而是要保障大家都有房可住,能夠「住者適其屋」。
  囤房、炒房的居住不正義,讓成家夢想變得遙不可及。
  高房價所得比、高房貸負擔率,讓「住不起」成為台灣民怨之首。
  要解決「都會居大不易」問題,保障人民「居住權」,
  台灣組屋絕對是最適解方。
 
好的,这里是为您构思的一份不含《取回房租:組屋給你住得起的未來》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主题,并力求详细自然: --- 《城市脉动:可持续社区的构建与未来图景》 导言:喧嚣背后的渴望 在钢铁森林与玻璃幕墙的交织下,现代都市的脉动从未停歇。然而,在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上,许多居民却感到疏离和不安。高效的交通网络、顶尖的商业中心与快速迭代的技术进步,固然塑造了我们今日的生活面貌,但其阴影下,是关于归属感、生态平衡以及社会公平的深刻拷问。本书并非关注单一的住房政策或市场波动,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宏大、更综合的层面:探究如何通过创新的城市规划、生态设计和社会治理的融合,构建真正可持续、有韧性且宜居的未来社区。 第一部:城市形态的演变与挑战 第一章:从“摊大饼”到“精明增长” 回顾过去半个世纪,城市扩张的模式往往遵循着低密度蔓延的路径,这不仅消耗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加剧了通勤压力和碳排放。本章将深入剖析这种“摊大饼”式增长的内在逻辑及其长期后果,包括基础设施维护成本的激增、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以及社区凝聚力的削弱。我们将引入“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的理念,探讨其如何在现有建成区内进行高效率、混合功能的开发,实现对土地的节约使用。通过对波特兰、温哥华等成功案例的实地考察,分析混合用途分区(Mixed-use Zoning)如何促进步行友好型街区的形成,并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第二章:基础设施的韧性与智能化 一个健康的城市,其地下管网与信息网络必须具备强大的韧性。本章聚焦于“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整合。灰色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交通网络,正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考验。我们探讨了自适应电网、分散式能源系统(如微电网)的部署,以及城市水管理中对“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如何增强城市应对洪水和干旱的能力。与此同时,智能技术(IoT、大数据分析)在基础设施监测和维护中的作用被详尽阐述,揭示了如何通过预测性维护而非事后抢修,来延长资产寿命并提高服务稳定性。 第二章:生态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绿肺 城市不应是自然的对立面,而应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本章深入探讨了“城市生态学”的前沿实践。我们研究了垂直绿化、屋顶花园在调节城市微气候、吸收污染物方面的显著效能。重点分析了如何设计连贯的生态廊道,将城市公园、河流沿岸与郊野地区连接起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迁徙和栖息的路径。书中包含对生物多样性评估工具的介绍,以及将自然资本纳入城市规划决策流程的经济学模型,强调生态服务的价值。 第二部:社区治理与社会资本的重塑 第三章:参与式规划:从咨询到共创 现代社区规划不应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而应是与居民深度互动的过程。本章详细阐述了从传统听证会到现代“参与式规划”和“共创设计”的转变。我们分析了数字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众包、虚拟现实模拟)如何降低公众参与的门槛,使不同背景的居民都能有效表达需求。通过对欧洲城市“邻里议会”和北美社区土地信托(CLTs)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规划决策真正反映社区的集体意愿和长远利益。 第四章:共享空间与社会资本的累积 社区的活力往往体现在其共享空间的质量上。本章关注公共广场、社区中心、共享工作室等物理载体如何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社会资本——即社区内的信任、互助网络和规范——是社区抵御冲击的关键软实力。我们探讨了“第三空间”理论在当代城市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计出鼓励偶遇、促进跨代交流的空间。此外,本书还剖析了“共享经济”模式(如工具图书馆、社区厨房)在物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如何无意中加固了邻里间的社会联系。 第五章:地方身份的保育与流动性 在全球化浪潮中,维护和培育地方独有的文化身份至关重要。本章讨论了如何将地方历史、传统工艺和社区叙事融入到城市更新项目中,避免“千城一面”的风险。我们对比了两种不同的城市更新策略:一种是注重保留历史肌理的“有机更新”,另一种是强调功能置换的“激进重构”。书中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再利用案例,论证了文化资产的保护不仅是怀旧,更是对未来创新灵感的来源。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城市居民流动性增加的趋势,探讨如何平衡新老居民的需求,实现文化的融合与适应。 第三部:面向未来的集成性策略 第六章:经济活力与本地化循环系统 可持续社区的根基在于具有弹性的本地经济。本章超越了传统的单一产业依赖,探讨了构建多元化、本地化经济循环的重要性。我们研究了“地方货币系统”和“社区支持型农业”(CSA)如何增强本地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循环经济”原则在城市层面的应用(如废物变资源、本地供应链的建立),展示了如何减少城市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强调了小微企业和本地手工业在维持社区经济多样性中的核心作用。 第七章:气候适应与长期规划的工具箱 展望未来,气候变化是所有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长期变量。本章提供了一套集成的“气候适应性规划工具箱”。这包括风险评估模型、情景规划方法论,以及如何将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纳入长期预算和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如何作为成本效益高的减缓和适应策略被采纳,并探讨了城市管理层在跨部门协作中,如何打破传统壁垒,实现对气候风险的整体性应对。 结论:行动与展望 最终,一个宜居的未来社区,是技术、生态、人文关怀三者精妙平衡的产物。本书总结了构建这些社区所需的制度变革、技术革新和最重要的——社区精神的重建。它呼吁决策者、规划师、开发者以及每一位城市居民,都应成为这场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共同绘制下一代城市生活的蓝图。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期待台灣組屋早日實現     楊松齡    06
作者序    實現居住正義的道路    08

第一部    住不起的時代來臨    16
01 全島炒房熱,住不起的未來    18
02 M型社會中產階級的困境    22
03 供給與需求失衡    34
04 住宅變商品集中少數人手中    43
05 房價為何易漲難跌?     51
06 打房政策失靈了嗎?     56
07 買不如租?租不如買?    63

第二部    體檢台灣的住宅政策    74
01 從國宅、合宜住宅到社會住宅     76
【案例分享】南港東明社會住宅
02 送出政策「大補貼」     86
03 公共住宅的供給與現況     92
04 檢視台灣住宅政策的成效    98

第三部    居住權不等於所有權      108
01 落實居住正義:每個人都有居住的權利    110
02 打破「有土斯有財」:讓居住權與所有權脫勾    116
03 買房不買地——購買「地上權」住宅的風險    119

第四部    借鏡國內外的住宅政策和方案     126
01 德國的住宅合作社    128
【案例分享】德國WagnisART住宅合作社
【案例分享】百年歷史的台灣住宅合作社
02 新加坡的組屋     142
【案例分享】新加坡榜鵝組屋
03 南韓的賃貸住宅    153
【案例分享】首爾江南區賃貸住宅

第五部    台灣組屋的構想         164
01 我們需要更好的解方    166
02 台灣與新加坡發展組屋條件的比較    171
03 兼顧老中青不同需求的台灣組屋    187
04 台灣組屋的住宅基金儲蓄制度    193
05 台灣組屋的房屋來源    200
06 推行可能面臨的挑戰    210
附   錄       秒懂台灣組屋的設計        216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0104740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實現居住正義的道路


  土地是生命的根基,無論老少貴賤都要靠土地的養育,食衣住行無一不是靠它的供應。當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加,土地的使用就需要規範,各國也都有其管制的辦法。

  隨著經濟發展促使人口向都市集中,改變土地的使用,從平面化轉為空間立體化。除了使用土地外,涉及所有權、收益權、處分權及管理權等權利的範圍,都需要規範及釐清權屬。在居住空間立體化後,興建住宅之房屋需投入技術與資金,依據法令規範申請興建及登記權利歸屬,因興建成本需透過權利移轉取回,使居住空間需要付出代價才能取得,住宅空間的使用因此成為自由經濟社會的交易商品。

  由於擁有土地所有權即享有全部權利價值的控制權,在經濟交易行為日益多元發展下,土地開發使用呈現多元性的變動,不再只是單純自用,而是成為投資標的,變成擁有者累積財富的管道,因而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雖然可以靠制度規範來限制差距,但無法避免地,在人類居住都市化的發展趨勢下,取得都市居住空間需要付出代價。

  各國皆有其住宅政策實現「住者有其屋」以減少貧富差距,而且不斷調整政策來因應全球經濟活動的挑戰。在台灣,住宅政策配合經濟發展及都市化趨勢而進行調整,當都市房價不斷高漲,政府採取課徵奢侈稅、豪宅稅、兩稅合一及實價登錄等政策,試圖使房價放慢上漲速度,可惜未能有效控制房價,加上國內外經濟波動牽動原物料及房價不斷攀升,導致年輕人及首購族很難擁有都市住宅的所有權。

  為了滿足人民的居住需求,政府推出社會住宅政策及青年購屋低利貸款等補貼辦法,即使入住租金較低的社會住宅,可以減輕住房負擔,但在缺少購屋頭期款下,還是無法期待未來能擁有居住所有權,只能選擇離開都市,或是繼續成為房東的提款機。而大多數初入工作職場的青年族群,要存足購屋頭期款,如果不靠親屬提供,就只能望屋興歎。

  ▎人人有房住

  新加坡的住宅自有率高達九成,背後功臣就是力行數十年的「住者有其屋」政策。新加坡推動組屋制度是為了滿足人民住屋的需求,他們將土地從私人轉入公有的過程,很需要政府的魄力與決心。

  1960年成立建屋發展局(HDB),是新加坡推動經濟和社會政策的關鍵。政府利用權力取得許多土地(目前政府擁有新加坡約90%的國土),並逐步將新加坡人從平房村落移往混凝土高樓,現在有五分之四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住在政府建造的補助住宅裡。

  人民購買組屋的自備款,部分是由中央公積金(CPF)提供,此CPF(請見說明)是全國性的強制存款機制,多數工作年齡的公民都得將20%的月薪(雇主必須額外提供17%)放入CPF儲蓄起來。等購屋時,人民有權取出部分儲蓄作為組屋的頭期款,並將每月繳入CPF的金額,用來支付部分或全部的房貸月繳額,建屋發展局也會提供低廉的房貸。每年政府都會出售新一批預售組屋,主要銷售給首次購屋者;每戶可取得99年的租賃權,建屋發展局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給核准的申請人,但申請至入住需等三、四年房屋建造完成。

  新加坡政府對確保人民居住的權利相當堅持,若發現房價上升比例與薪水漲幅不符,政府就會祭出房市降溫措施,包括提高相關稅款等,以確保大多數房子「是真的拿來住」,而非炒作工具。

  ▎先入住後儲蓄的解方

  對於陷入房價飆漲泥沼的台灣人而言,同樣是地狹人稠的新加坡,到底是如何讓人民不用望「房」興歎?為什麼新加坡人不用為了住房付出那麼多代價,還能讓每個人都有屋可住,而且住房品質還不錯?台灣的土地是新加坡的好幾倍,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我們想借鏡新加坡的組屋制度,從中學習並進一步落實在台灣,但首先必須克服制度及觀念差異的挑戰。

  台灣走自由經濟主義,土地是私有的,而土地的所有權不外來自購買或是繼承前人。我們並不反對持有房地所有權,也鼓勵有能力的人購買所有權。

  我們的研究是推出一個雙軌制,既不影響自由市場的運作,又能同時照顧社會上所得最低20%的中低收入者,在高房價下解決「居住權」的問題,「台灣組屋」就是為此而生的最適解方。尤其在面對高房價與薪資不成比例的現實環境下,年輕人想擁有獨立自主生活需面對高租金的負擔,當儲蓄購屋所得比逐年增加,如何提供足夠時間讓他們為購屋做準備,成為「台灣組屋」探討的動力。

  「先儲蓄後入住」是新加坡組屋中央公積金(CPF, Central Provident Fund)制度的重點;而台灣組屋主張「先入住後儲蓄」的住宅年金儲備制(RARS, Residential Annuity Reserve System),建構「住宅基金儲備制度」的概念,提供需求的「房屋儲備制」,推動老中青共組一社區之組屋,讓老人可居家長照,中壯年人可入住儲備購屋款,保障都市居住空間的使用權。台灣組屋運用新加坡組屋的概念,融入台灣的土地政策及法令中,預備房屋儲備量,鼓勵年輕人儲蓄購屋,推動「住宅房屋提供純居住而非投資商品」的概念,要在現有制度下,針對「純住宅」提供另一種選擇。

  ▎兼顧老中青三代需求

  在台灣組屋的設計中,考量社會走向高齡化有「居家長照」的需求,有提供高齡長者入住組屋的措施。同時以「23歲免租金」鼓勵青年獨立,再以每二年按25%、50%至75%的比例收取租金,以鼓勵其儲蓄或進入婚姻;30歲後的中壯年開始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藉由部分租金投入年金,以七年為一期結算其年金,經審核未達高所得者採結算或續租;至於65歲以上,需以一次躉繳年金的方式入住組屋。

  台灣組屋是為了讓老、中、青三代共組社區而設置,除了保障「居住權」外,也提供「養育下一代、兼顧上一代」的全齡友善社區環境。

  我是生於二戰後嬰兒潮的世代,從事不動產相關事務多年,看到當今社會不少年輕人每個月要從收入提出很高比例的金額繳交房租或房貸,普遍對高房價存在無奈感,然而政府的政策卻無法趕上房價的波動,於是萌生尋找解決之道的念頭。

  三年前,我與政大地政系學生林家靖、陳宥宇及楊朝強開啟住宅制度的研究探索,後來又加入張正和及李昆哲等年輕學子,並經楊松齡教授鼓勵,基於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情感,決定將此研究成果整理出書,分享給各界,期能共謀解決當下都市住宅的困境,以報社會栽培之恩。

  本書涵蓋問題、觀念和解方三個面向,第一部主要探討台灣高房價的影響和問題來源;第二部主要檢視台灣的住宅政策及施行成效;第三部提出「居住權不等於所有權」的新觀念;第四部借鏡國外的住宅政策和制度;最後則是提出解決「都會居大不易」問題的解方,如何讓年輕人「住不用錢的房子」。

  這條實現居住正義的道路,旅程漫長又艱辛,需要靠有遠見的政治家、有責任的官員和有能力的民間企業共襄盛舉,一起加入「台灣組屋之家」的行列,共同努力實現「住者有其屋」的夢想。期待有一天居住台灣的老中青三代人,都能在此安居樂業。

  說明:

  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是依據不同的年齡層,每位勞工每月需提撥一定金額至退休金帳戶,青壯期員工總提撥率33%,20%由雇主提撥,13%由員工自提;33%提撥的金額有22%匯入普通帳戶、5%進入特別帳戶,剩下的6%則進入醫療保健帳戶。每個公積金會員皆有一個統一編號,並以個人名義開設普通帳戶(Ordinary Account),醫療儲蓄帳戶(Medisave Account)以及特別帳戶(Special Account)。原則上三個帳戶都可投資的商品有定存、新加坡政府公債、年金、投資型保單、共同基金、指數型股票基金等投資標的,但其實三個帳戶各有功能。普通帳戶用來購屋、投資、支付保險費或教育費。經過中央政府核准,匯入普通帳戶的比例同樣隨著年齡遞減,而醫療保健帳戶的比例則逐漸提升,例如65歲屆臨退休的員工僅需提撥8.5%,而8.5%全數匯入醫療保健帳戶,如此一來,可強化個人年老時的醫療保障,也減少政府的負擔。(資料來源:SITCA新加坡公積金退休金制度簡介)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讓我猶豫是否要推薦給所有人的地方,那可能就是它的「震撼力」太強了。它毫不留情地揭開了一些被包裝得很好的假象,逼迫讀者必須正視居住問題背後的結構性挑戰。對於那些習慣性維持現狀、不願深入思考這些宏大議題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會帶來一些「不適感」,因為它挑戰了太多的既有認知和舒適圈。但正因如此,我認為它才更具有時代意義。它像是一劑強心針,提醒著我們,要真正為自己的未來負責,就必須願意去了解這些看似遙遠,卻與我們每一天生活息息相關的制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度都會提高,那種想要有所改變的動力是真切而強烈的。

评分

整本書的行文風格,給人一種非常「接地氣」的親切感。作者的遣詞用句,少了學術論文的生硬,多了鄰家大叔般熱心且充滿生活智慧的叮嚀。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幾乎可以想像作者正坐在你的對面,端著一杯茶,用他的人生經驗跟你分享這些寶貴的體悟。這種敘事策略非常成功地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讓人卸下心防,更願意接受書中提出的觀點。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充滿挑戰的案例時,作者處理得既體貼又不失堅定,讓人感覺到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上的支持與陪伴,告訴讀者:「你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這條路有人陪你一起走。」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有心了,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一股樸實又充滿希望的氣息。封面選用的那種微微帶點紋理的紙材,搭配上穩重但不失溫暖的色彩搭配,讓人忍不住想多翻幾頁看看裡面到底藏了什麼寶貝。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選用得很是耐看,閱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即使是像我這樣需要戴老花眼鏡的讀者,也能看得非常舒服。而且,書中的一些小插圖或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訊息量太大而感到壓迫,反而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輕鬆地聊天,慢慢引導你進入主題。這絕對不是那種死板板的教科書式寫法,而是真正融入了生活感和溫度,讓人覺得這本書不是高高在上地教導,而是真誠地分享一些實用的智慧。光是這閱讀的「體驗感」就值得給予高度評價了,讓人忍不住想推薦給所有在為居住問題煩惱的朋友們。

评分

不得不說,作者在分析當前居住環境的脈絡時,展現了極為敏銳的觀察力與深厚的底蘊。他並沒有流於表面的抱怨,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背後的邏輯與歷史演變,讓我這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人都覺得耳目一新。特別是對於過去幾十年來房地產政策的梳理,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過程,清晰地勾勒出我們現在面對的困境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我尤其喜歡他那種不偏不倚、以數據和事實為基礎的論述方式,少了情緒化的激昂,多了冷靜的理性思考,這在許多論述社會議題的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看完之後,我對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現象,都有了更深一層次的理解,像是「原來是這樣才變成現在的局面啊」,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讓這本書的知識密度瞬間飆升。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豔的,是它在提供解決方案時的務實性與操作性。很多時候,探討居住正義的書籍,往往停留在理想層面,聽起來很美好,但你就是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去實踐。然而,這本作品的論述卻是非常落地氣的,它把複雜的政府機制和財務規劃,用近乎手把手教學的方式呈現出來。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很多關於房屋權益、貸款結構甚至是法律條文的部分,常常讓人望而卻步,但作者卻能將這些「硬骨頭」的部分,轉化成清晰易懂的步驟指南。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啟發思考,更在於它提供了一張清晰的「行動地圖」,讓讀者知道面對現實中的選擇時,該如何審慎評估,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