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與納粹在波蘭的最終解決方案

普通人: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與納粹在波蘭的最終解決方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里斯多福.布朗寧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波兰
  • 纳粹德国
  • 犹太人大屠杀
  • 最终解决方案
  • 历史研究
  • 社会历史
  • 警察部队
  • 口述历史
  • 战争罪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屠殺是一個英雄太少,而加害者及受害者都太多的故事
 
  大屠殺研究領域經典之作,最新版本

  對於大屠殺的根本性探問——
  一群尋常的中年男子如何變成了種族滅絕的劊子手?

  本書是關於德國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真實故事。
 
  一九四二年一月,在柏林舉行的萬湖會議確認了一九四一年起逐步成形的最終解決方案:納粹德國決定清洗歐洲猶太人,將他們全部送往「東方」(波蘭與俄羅斯)並奴役之,倖存者則於以處死,欲將猶太民族徹底滅絕。而在第一線執行大規模槍擊及圍捕猶太人,將他們驅逐到死亡集中營的,多由後備警察營負責。
 
  在眾多警察營中,來自漢堡的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顯得十分「非典型」:他們的組成分子年齡偏高,被認為不適合從軍;在戰前接受教育,見過不同於納粹的政治與道德標準;多為工人階級與底層出身,而當時的漢堡,也是德國納粹化最低的城市之一。然而,這樣的一群人,卻創下了所有警察營中第四高的殺戮紀錄:他們殺死了三萬八千人,驅逐了四萬五千二百人。
 
  到底是為什麼,這些普通的中年男子,會變成執行恐怖大滅絕的劊子手?
 
  作者布朗寧認為,多數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成員並不是什麼狂熱的納粹分子,他們出於多種原因而犯下大屠殺這種不可思議的暴行:包括從眾的同儕壓力,對權威的服從、角色適應和改變道德觀念與規範,以證成他們的行為是正當的。在警察營中很快就出現三種群體:一群是熱心於殺戮的少數核心分子,一群是會忠實履行職責,但不會主動為之的多數人,以及在不降低屠殺效率的情況下,盡可能逃避參與殺戮行為的少數人。

  雖然本書討論與分析的主體是二戰期間一支特定的後備警察營,但作者提出的普遍性觀點是:在戰爭等極端狀況下,大多數人屈服於情境與群體環境的壓力,會採取他們永遠不會自願採取的行動。

  《普通人》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重要作品,書中所呈現的主題與洞見,直到今日,仍然是對世間人性的軟弱、殘虐與「平凡邪惡」的重要提醒。本書在一九九二年首刷出版二十五年後,增補了新的內容——針對後備警察營的最新研究,並補充上更多照片與解析——讓讀者更能接近當時的時空。

專文導讀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對於猶太大屠殺這種仍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歷史暴行,急著蓋棺定論,或大而化之的泛道德喟嘆,對於避免過去罪惡的再度發生都沒有助益。無論過程多麼地讓人不悅甚至痛苦,仔細地重建真相細節,無畏地追尋行為背後的動機與經驗,才是避免慘劇重複的關鍵……Never again(不讓它重演)所需要的道德勇氣與病識感,終究來自於深刻知識的反省力量。閱讀《普通人》正是好的開始。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本書導讀者)

好評推薦

  對於人類行為非凡且令人極度不寒而慄之一瞥……這是一本研究嚴謹的著作,代表了對大屠殺書寫的重大貢獻。——Newsweek
《被遗忘的角落:一个战时社区的兴衰》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战期间,欧洲一个鲜为人知的边境小镇——维斯瓦河畔的科尔塔诺夫(Kortanow)——在纳粹占领下的残酷现实与复杂人性。这部作品超越了宏大的战争叙事,将焦点聚集于这个特定社区的日常生活、内部的裂痕以及外部巨大力量对个体命运的碾压。 科尔塔诺夫,一个位于文化交汇处的地区,居民构成复杂,包括波兰裔天主教徒、犹太商人、少数德意志裔定居者以及从东部流散而来的难民。在1939年战争爆发后,这座小镇迅速成为大国博弈和种族清洗政策的试验场。 本书的叙事核心是围绕镇上的三个主要家庭展开:坚韧的波兰教师家庭科瓦尔斯基一家、世代居住在此的犹太钟表匠家族西蒙一家,以及在占领后被派驻当地、肩负“秩序维护”职责的德意志行政官员家庭。 第一部分:暮云下的平静(1939-1941) 初期的占领带来的是一种扭曲的“新秩序”。作者细致描绘了最初的恐慌、物资的短缺,以及占领当局如何利用当地的社会矛盾进行分化统治。我们看到,在初期,一些地方性的紧张关系——例如邻里间的财产纠纷或历史遗留的族群不和——被纳粹的意识形态放大,成为瓦解社区凝聚力的工具。 例如,本书详细记录了镇议会在新政权下的重组过程,以及波兰知识分子如何面临选择:是顺从以求自保,还是进行微弱而隐秘的抵抗?科瓦尔斯基先生的教学工作,从传授本国历史转向教授官方认可的“新欧洲”观念,这种精神上的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二部分:铁蹄下的日常与绝望(1941-1943) 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1941年后占领政策的急剧恶化,科尔塔诺夫的生活步入了无休止的恐怖。本书引入了大量的口述历史和幸存者的私人信件,重现了当时人们对信息匮乏的焦虑和对未来完全失控的感觉。 犹太社区的遭遇是本卷的重点。西蒙家族的钟表店,这个曾是社区信赖与精确的象征,如何被查封、财产被剥夺。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屠杀场面的简单描绘,而是聚焦于“隔离”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学:邻居的冷漠、昔日朋友的避让,以及在恐惧下人们选择“看不见”的自我保护机制。书中记载了西蒙的女儿试图通过伪造身份文件逃离,以及她与外部抵抗组织的联系,揭示了在绝境中,人性的微光是如何微弱却坚定地闪耀。 此外,书中还深入分析了占领军内部的阶层与心态。驻扎的党卫军成员与普通的国防军士兵在执行任务时的态度差异,以及他们如何被当地的腐败和机会主义所影响。一个名叫赫尔曼的低级行政官员,他并非狂热的信徒,却因职业上升的渴望,逐步参与到残酷的“去犹太化”行动中,本书探讨了这种“平庸之恶”的心理根源。 第三部分:毁灭与余烬(1944-1945及战后) 随着战局的逆转,科尔塔诺夫陷入了混乱。撤退中的德军实施了“焦土政策”,镇上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这一阶段的叙事转向了对幸存者的追踪:那些躲藏起来的人、那些参与了地下抵抗的人,以及那些曾经的合作者。 战后,科尔塔诺夫的“清算”并不比战争本身来得简单。书中详细描绘了战后初期,苏联红军进入后,对地方精英和可疑分子的初步审讯和拘捕。科瓦尔斯基先生,这位曾在占领期小心翼翼保持中立的知识分子,发现自己同样要面对历史的审判——他的“顺从”在战后的意识形态叙事中,被贴上了“不作为的叛徒”标签。 本书的高潮在于对“记忆的重建”的审视。战后,科尔塔诺夫的幸存者们努力重建家园,但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公开纪念那些在抵抗中牺牲的人,还是模糊化那些在黑暗中挣扎求生、甚至做出妥协的选择?书中通过对战后镇上建立纪念碑事件的跟踪记录,揭示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和地方社区为达成长久和平所付出的认知代价。 结语: 《被遗忘的角落》是一部关于韧性、背叛与记忆的史诗。它将我们带离了宏伟的军事地图,深入到一个充满泥土气息、日常挣扎和道德模糊性的微观世界。它提醒我们,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社区,都承载着人类行为的全部光谱,而“正常生活”的维持,往往需要付出超越想象的代价。这本书揭示了战争结束后,真正需要面对的敌人,往往是那些留在我们内心的阴影与未解的往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布朗寧(Christopher R. Browning)
 
  布朗寧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C)歷史學榮譽教授。他是研究大屠殺的專家,以記錄最終解決方案、探討納粹政策的執行者與倖存者證詞聞名,曾在多個大屠殺審判中擔任專家證人。他是九本專著的作者,包括本書《普通人》以及《最終解決方案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Final Solution 〔2004〕)。
 
譯者簡介
 
陳雅馨
 
  臺灣大學社會所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班修業畢,自由譯者,個人譯作有《大腦與意識的知覺》、《路西法效應》、《聖經的教養智慧》、《重播》、《失控》、《正義與差異政治》等書。

图书目录

波蘭地圖1942-1943
盧布林區地圖

【導讀】歷史學家對於大屠殺的根本性提問 ⊙夏克勤

前言
1.一個約瑟烏夫的清晨
2.秩序警察
3.秩序警察及最終解決方案:一九四一年,俄國
4.秩序警察及最終解決方案:驅逐猶太人
5. 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
6.抵達波蘭
7.大規模屠殺啟動:約瑟烏夫大屠殺
8.對一場屠殺的反思
9.沃瑪濟:第二連的墮落
10.八月,將猶太人驅逐至特雷布林卡
11.九月下旬的槍決
12.恢復驅逐行動
13.霍夫曼上尉奇怪的健康狀況
14. 「獵殺猶太人」
15. 最後的大屠殺:「豐收節」
16.後來的事
17.德國人、波蘭人與猶太人
18.普通人
後記
致謝
二十五年後

附錄一  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槍殺的猶太人人數
附錄二  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驅逐到特雷布林卡的猶太人人數
附錄三  縮寫對照表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48276
  • 叢書系列:春山之巔Summit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一九四二年三月中時,七五至八○%的大屠殺受難者都還活著,已經死去的人只有二○到二五% 。然而僅僅十一個月後的一九四三年二月中,這個比例卻顛倒過來了。大屠殺的核心是一波短暫而強烈的屠殺浪潮。波蘭是這場大屠殺的重心,儘管經過了二年半的苦勞、饑貧與迫害,一九四二年三月時,這裡的每個主要猶太人社區仍完好無損地挺了過來,但十一個月後,只剩下少數生活在殘存猶太區和勞改營裡的波蘭猶太人還活著。簡言之,德國對波蘭猶太人的進攻不是個長期、逐步漸進的計畫,而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閃電戰,是一個需要動員大量突擊部隊的大規模進攻。而且這個進攻還是發生在德國在俄羅斯的戰事正值緊要關頭之時——這一時期以德國向克里米亞及高加索重新挺進為始,慘敗於史達林格勒告終。

  如果說德國一九四二年的軍事進攻最終是失敗了,那麼針對猶太人、尤其是波蘭猶太人的閃電戰卻沒有。我們已知居住在主要猶太區,尤其是華沙及沃茨(Łódź)的猶太人是如何被殺害的。但大多數波蘭猶太人生活在較小的市鎮裡,這些市鎮的人口有超過三〇%是猶太人,有時甚至高達八、九○%。德國是如何組織並執行計畫,毀滅這些四散在各地的猶太人口呢?在戰事急轉直下的這一年,他們又是從哪裡找到人力來完成大規模屠殺的海量後勤工作呢?死亡集中營的工作人員已精簡到不到再少了。但要把小型猶太區淨空,包括圍捕和驅逐或槍決大部分的波蘭猶太人,所需的人力可不能精簡。

  為了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來到斯圖加特(Stuttgart)附近的路德維希堡(Ludwigsburg)。這裡是納粹罪行司法調查聯合中心(Central Agency for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s of Justice, Zentrale Stelle der Landesjustizverwaltungen)的所在地,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負責協調納粹罪行調查的辦公室。我正在查閱他們收藏的大量起訴書和判決,幾乎每一場德國針對納粹對波蘭猶太人犯下罪行的審判起訴書和判決都在這裡了,然後我第一次看到了關於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Reserve Police Battalion 101)的起訴書,這是德國秩序警察(German Order Police)所屬的一個單位。

  雖然我研究納粹大屠殺的檔案文件和法庭紀錄已近二十年了,但這份起訴書對我仍產生了異常強烈且令人不安的衝擊。我從來沒有遇過在事件的過程中,「選擇」這個課題被戲劇性地表達,並得到了至少是某些加害者的公開討論;我也從來沒看過大屠殺的駭人罪行與殺手的人性臉孔如此鮮明地並列在一起。

  這份起訴書大量逐字引用了庭審前對後備警察營成員的審訊內容,從中可以立刻清楚看出這個案子立足於異常豐富的證詞之上。此外,這些證詞有許多給人一種真誠直率的「感覺」,沒有查閱這類法庭紀錄時經常看到的開脫罪名、不在場證據及捏造的證詞。針對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調查及司法追訴過程長達十年(一九六二至一九七二年),由邦檢察官辦公室(Office of the State Prosecutor, Staatsanwaltshaft)負責執行。這個檢察官辦公室(肯定是整個西德最認真勤奮地追訴納粹罪行的單位之一)仍負責保管關於這個案件的法庭紀錄,我成功申請到了文件的查閱許可。

  不同於許多納粹屠殺部隊,成員身分只能部分重建,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卻有完整名冊可供調查人員參考。由於大多數人來自漢堡,並且在調查進行時仍住在那裡,我於是能夠研究其中兩百一十人(警察營成員一九四二年六月被全員派往波蘭時,將近五百人)的審訊內容。這組審訊紀錄提供了具代表的樣本,可以統計出年齡、納粹黨及黨衛隊(SS)成員身分和社會背景的具體數字。此外,約有一百二十五份證詞提供了充分的實質內容,讓我不僅能詳細地重建整個故事,還可以分析這個殺戮部隊的內部動態。

  最後,大屠殺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最基層的人在一段長時間內大量殺害了其他人。也就是說,這些出身基層的加害者變成了「專業劊子手」。歷史學家在嘗試書寫由這種人組成的殺人隊時遇到了無數困難,其中之一就是資料來源的問題。相較於在蘇聯執行任務的許多殺人隊,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案子裡幾乎沒有同時期的文件紀錄,也沒有對其殺戮活動的明確紀錄。少數猶太倖存者的說明僅能讓我們重建該警察營在一些城鎮執勤時,從事各種行動的日期和規模。但是與猶太區和集中營裡的倖存者對於主要加害者的證詞不同,因為這些環境允許長期的接觸;倖存者證詞很難提供我們關於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這種流動單位的詳情。陌生的人來了,執行完他們的殺人任務後又離開了。事實上,幾乎沒有倖存者可以記得哪怕是秩序警察身穿的特定的綠色制服,以指認參與行凶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單位。

  因此,在書寫關於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故事時,我必須大量依賴一九六〇年代時針對一百二十五名成員進行的司法審訊紀錄。要透過一百二十五個人在事情發生二十多年後的記憶篩選來瞭解單一單位對於同一事件的經歷,對一位追求確定性的歷史學家而言實在是惶惶不安。他們每個人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個人看見和做的事情都不一樣。每個人接下來都壓抑或遺忘了這個後備警察營經驗的某些面向,或用不同方式重塑了自己對這些經驗的記憶。因此這些審訊紀錄呈現給我們的必然是一堆令人困惑的視角與記憶。弔詭的是,如果我拿到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百二十五個人的詳盡回憶,我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可以更確定這個警察營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除了不同的視角與記憶之外,提供證詞的情境條件也造成了干擾。很簡單,有些人因為擔心說出他們記得的實情帶來的司法後果,所以蓄意說謊。所以不只是壓抑和扭曲而已,謊言也影響了證人的陳述。再者,審訊者詢問相關問題是為了完成任務,要針對特定人所犯下的具體、可起訴罪行而蒐集證據,而不是系統性地調查更廣泛的、往往僅有模糊印象的主觀經驗,但警察經驗的這些面向就算對律師不重要,對歷史學家而言卻很重要。(未完)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讀了很多關於二戰後續影響的書籍,感覺到歷史從來沒有真正過去,它總是以各種形式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生活。這本聚焦在波蘭的特定事件,想必會揭示出許多關於佔領區治理和地方合作的細節。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相對和平環境下的讀者來說,了解極權如何滲透到基層社會,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功課。我猜測,書中對於波蘭當地人的反應,以及後備警察與當地群體的互動,應該也會有深入的著墨。那種微妙的、充滿猜忌和恐懼的社會氛圍,才是真正考驗人性韌性的試煉場。

评分

這本書的題材實在是太沉重了,讀起來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常常在想,在那個年代,普通人到底能有多少選擇?書名看起來是聚焦在後備警察,但實際上它描繪的是一個更大、更黑暗的時代背景。我對於作者如何平衡宏觀歷史和個體命運的描寫感到好奇。歷史的洪流裹挾著每一個人,無論是執行命令的,還是無力反抗的,似乎都逃不開那場悲劇的陰影。這種探討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掙扎,往往比單純的歷史敘事更令人震撼。我很想知道,這些所謂的「普通人」,在面對歷史的十字路口時,他們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一番風景?是不是也有像我們一樣的掙扎與困惑?光是想像,就讓人不禁思考很多。

评分

讀完標題,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很疏離卻又很緊繃的。一邊是國家機器最冷酷的執行者,另一邊是無助的受難者,而這些「普通人」就夾在中間。這本書能提供給我們什麼樣的新視角呢?是懺悔,是辯解,還是只是無聲的紀錄?我個人比較傾向於那種不帶太多道德批判,而是純粹基於史實的冷靜梳理,讓讀者自己去得出結論。如果作者能成功地還原那種身處歷史巨輪下的無力感和日常化了的殘酷,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越了單純的歷史回顧,它會變成一個關於「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的深刻寓言。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探討納粹暴行和「最終解決方案」的書籍,通常抱持著既期待又恐懼的心情。期待的是歷史的真相能被更細緻地揭示出來,恐懼的是文字的力量有時會將那份殘酷感直接投射到讀者身上。這本書的切入點——後備警察營——聽起來就充滿了複雜性。他們是體制的一部分,但可能並不完全是狂熱的信徒,這中間的灰色地帶最考驗作者的功力。如何描繪他們的動機、他們的日常,以及他們是如何逐漸捲入那場系統性的屠殺,這會是評價這本書好壞的關鍵。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們能從這個特定群體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時代的荒謬與恐怖。

评分

我對這類主題的書,通常很在意作者的研究深度和史料的扎實程度。畢竟,涉及猶太人大屠殺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任何輕率的論述都可能淪為廉價的煽情或失真的描述。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挖掘特定單位的內部運作,並提供未曾公開的資料,那價值就不可估量了。我想像作者花了多少心力在檔案館和口述歷史中穿梭,試圖拼湊出這些「普通人」的肖像。比起那些高高在上的決策者,這些執行層面的人物,他們的經歷往往更能讓人產生共鳴,也更能讓人反思制度如何腐蝕人心。這本書的重量感,應該就在於它敢於直視這些不那麼「光榮」的歷史面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