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

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皓棠
图书标签:
  • 诗歌批评
  • 媒介理论
  • 夏宇
  • 当代诗歌
  • 文化研究
  • 声音研究
  • 感官研究
  • 媒介诗学
  • 数字文化
  • 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媒介如何介入現代詩學?
  媒介如何牽引書寫層次?
  而詩人又為媒介帶來何種炫彩斑斕的想像?

  作者張皓棠以近年自德國崛起的「媒介考古學」出發,導引其獨特的「科技─認識論」,提出現代詩的「媒介式文學分析」。本書以詩人夏宇的《粉紅色噪音》、《這隻斑馬》、《那隻斑馬》與《第一人稱》為例證,探尋夏宇在其炫彩斑斕的詩集中所賦予的媒介與想像,討論夏宇如何用機器翻譯、流行歌、電影媒介牽引出「書寫」的層次,分析載體上文學與物質性的呼應關係,並直指夏宇獨特的噪音美學,體現其對媒介的洞見與嶄新的詩意。

  「《粉紅色噪音》是詩學與科技接軌的絢爛想像,為機器翻譯的誤譯所讚嘆,並轉化為獨特的美學體驗並延展中文語句的疆界。」
  
  「《這隻斑馬》與《那隻斑馬》透過歌詞、句形、色塊與書本的外部技術顯現了流行歌的輝煌與殞落,並以書本的物質性介入了詩與歌的界限。」

  「《第一人稱》則將電影剪輯技術與畫外音縫入詩語言中,開啟了電影與詩相接的新可能。」

  本書提出不同以往的觀看角度,重新檢視文本的詩學核心、創作實踐與整體架構,希望帶來嶄新的閱讀體驗,同時鼓勵讀者嘗試以不同媒介進行創作,讓詩意無遠弗屆。

本書特色

  ★作者張皓棠以近年自德國崛起的「媒介考古學」出發,導引其獨特的「科技─認識論」,提出現代詩的「媒介式文學分析」。

  ★本書以詩人夏宇的《粉紅色噪音》、《這隻斑馬》、《那隻斑馬》與《第一人稱》為例證,探尋夏宇在其炫彩斑斕的詩集中所賦予的媒介與想像。
 
喧嚣之境的微语:一部探索声音、记忆与城市叙事的文集 作者: [请在此处填入作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入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请在此处填入出版日期] 定价: [请在此处填入定价] ---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对“声音景观”与“记忆载体”的深度考察与诗意反思。它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的文学作品或创作者,而是一部行走于城市肌理、聆听日常碎片的文化地理学随笔。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地探讨了声音如何构建我们的感知世界,以及这些无形的流动如何被时间与空间塑形、记忆如何通过非视觉媒介得以保存和重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视觉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却常常忽略了环绕我们周遭、构成生活底色的听觉维度。本书试图拨开视觉迷雾,将焦点转向那些隐秘而强大的“噪音”——那些被主流叙事过滤掉的、属于街角巷尾、旧日电器、以及失语人群的声响。 第一部分:听觉的城市脉络——声景的考古学 本部分致力于重建一个由声音构成的城市地图。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建筑或历史叙事,转而从“城市声景”的角度切入,探究城市化进程中声音的嬗变与消亡。 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机械的复调”。从蒸汽时代的轰鸣到现代交通工具的低频震动,机械的介入如何重塑了人类的听觉习惯?作者考察了老式印刷机、工厂设备的韵律,如何曾是劳动者的背景音乐,对比今日高密度电子噪音的碎片化和侵入性。这里探讨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附着于环境后产生的“听觉指纹”。 接着,笔锋转向“失语的公共空间”。公共广场、市场、车站,这些本应是声音交汇的场所,在新的隔音材料和降噪技术的应用下,正变得日益“静默”和同质化。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在现代设计中被抹去的“声音的摩擦力”——比如老式电梯的吱嘎声、特定材料地面的回响,以及那些因社会变迁而不再被重复播放的特定方言腔调。这些声音的消失,标志着特定生活方式与社群记忆的瓦解。 最后,本部分引入“环境的共振”。这部分关注自然之声与人工之声的交叠。例如,在城市边缘,微弱的虫鸣如何与远处的警笛声形成一种奇特的对话;或是雨水滴落在不同材质屋顶上所产生的独特音高差异,如何成为构建地理认同的无形线索。 第二部分:记忆的声学编码——介质与留存的悖论 第二部分深入探讨声音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之间的张力,关注声音如何被记录、保存,以及这些记录本身如何随着时间被扭曲或赋予新的意义。 核心议题是“介质的记忆负荷”。作者对比了不同声音存储技术的特点:黑胶唱片的物理纹理、磁带的退磁过程、早期数字录音的冷峻精确。这些物理载体不仅仅是声音的容器,它们本身的损耗和老化,都构成了声音历史的一部分。例如,一段被反复播放而产生的“嘶嘶”杂音,它不是录音的瑕疵,而是时间对内容施加的印记。 随后,我们审视“回声与错位”。声音的本质是流动和瞬时,一旦被捕捉,便失去了其原有的“在场性”。作者探讨了录音技术如何创造出一种“永恒的在场”,但这种在场往往是被抽离的。当一段来自五十年前的童声在现代播放器中响起时,听者体验到的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位感——声音是真实的,但它所处的语境已经消亡。这种错位是理解记忆如何被构建的关键。 “声音的文本性”也是本章的重点。作者认为,许多非语言的声音,如叹息、咳嗽、环境中的背景喧哗,它们不具备传统文本的语法结构,但却能传达出比文字更直接、更隐晦的情感信息。如何“阅读”这些非结构化的听觉信息,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解读能力。 第三部分:情感的调频——私密经验与群体共振 本部分将目光从宏大的城市和物质载体,聚焦于声音如何渗透入个体的私密情感结构,以及如何引发集体的共鸣或隔阂。 “私语与界限”。声音是穿越物理障碍、侵犯个人空间的强大媒介。作者分析了隔音墙、耳机、以及声音“屏蔽”技术如何成为现代人构建心理边界的工具。当我们将自己置于声音的“茧房”中时,我们获得了安全,但也可能错失了与外界产生真实连接的机会。探讨对象包括深夜邻居的细微声响、通过墙壁传来的未知争吵,这些都成为了个体想象力的载体。 “仪式中的声响重塑”。无论是宗教集会、音乐会还是政治演讲,仪式空间总是精心设计其声学环境。本书考察了特定频率、特定节奏的运用如何引导群体的精神状态,将个体的情绪汇集成一股单一的、强大的“群声”。这部分关注的是声音在群体心理学中的操纵性与释放性。 “沉默的重量”。与喧嚣相对的,是刻意的或被强加的沉默。作者探讨了在极端情境下(如等待、哀悼或隔离)沉默所承载的巨大信息量。这种“负面声音”的张力,往往比任何强烈的声响都更具穿透力,它迫使个体将注意力完全转向内部世界。 第四部分:未来之声的形而上学——听觉的未来指向 在收尾部分,作者将视角投向未来,探讨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对人类听觉经验的潜在重塑。 “合成的自然与数字的真实”。随着人工智能和高级音效合成技术的发展,我们正面临“听起来真实”的声音与“实际发生过”的声音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的挑战。本书探讨了听者如何在这种高度拟真的声学环境中,保持对“源头”的辨识能力,以及我们是否正在走向一个声音的“后真相”时代。 “身体的听觉延伸”。随着神经科学和植入式技术的进步,声音的接收不再仅仅依赖鼓膜。作者对这些前沿技术持一种审慎的哲学探讨态度:当声音的接收和处理被外部设备接管时,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基础是否会被动地改变? 全书最终回归到对倾听本身的呼唤。本书不是一本关于特定音乐流派或特定诗人的研究,而是一次对“如何听”的深入反思。它邀请读者放下对视觉信息的主导地位,重新校准感官,去捕捉那些在日常奔忙中被我们忽略、但却真实构筑了我们存在维度的——那些微小、重复、却又不可或缺的喧嚣之境的微语。这是一部旨在唤醒听觉敏感度的思想漫游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皓棠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畢,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媒介研究。碩士論文〈機器翻譯、流行歌、電影:媒介式文學分析視角下夏宇詩歌〉曾獲第七屆大專院校現代詩學研究獎、國立臺灣文學館2020年傑出碩士論文獎佳作。偶爾寫小說與散文,作品散見各地文學獎。
 

图书目录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李瑞騰

【第一章】導論
▍一、從現代詩中的媒介樣貌談起
▍二、何謂媒介:當代媒介研究的回顧
▍三、夏宇詩歌的媒介式文學分析
▍四、文獻與對話
▍五、章節概述

【第二章】雜訊:《粉紅色噪音》與機器翻譯
▍一、不合時宜的幻想媒介
▍二、《粉紅色噪音》的創作過程與數位媒介的分析方式
▍三、機器翻譯的運行規則與誤譯的書寫
▍四、機器翻譯的歧譯之用
▍五、雜訊漫漶:噪音特徵與《粉紅色噪音》的物質性

【第三章】噪音:《這隻斑馬》與《那隻斑馬》的流行歌
▍一、臺灣流行歌的文化歷史
▍二、夏宇對流行歌工業的觀察
▍三、靡靡之音的界線消長
▍四、流行歌詞寫作技術與現代詩的音感
▍五、流行歌特徵與《這隻斑馬》與《那隻斑馬》的物質性

【第四章】噪點:《第一人稱》的攝影與電影
▍一、攝影、電影與噪點
▍二、壞照片:從刺點虛構故事
▍三、鏡頭、畫外音與剪輯:電影敘事的引入
▍四、陌生人、詩、漂移以及壞照片:《第一人稱》的再經驗

【第五章】結論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35071
  • 叢書系列:台灣詩學論叢
  • 規格:平裝 / 182頁 / 14.8 x 211 x 0.9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總序

二○二二,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出了四十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今年又增設「臺灣詩學散文詩叢」。迄今為止總計已出版超過百本了。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二○二二年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有八本書出版(另有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二本),包括截句詩系、同仁詩叢、臺灣詩學論叢、散文詩叢等,略述如下:

  本社推行截句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了,今年只有一本漫漁的《剪風的聲音──漫漁截句選集》,我們很難視此為由盛轉衰,從詩社詩刊推動詩運的角度,這很正常,今年新設散文詩叢,顯示詩社推動散文詩的一點成果。

  「散文詩」既非詩化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詩,它將散文和詩融裁成體,一般來說,以事為主體,人物動作構成詩意流動,極難界定。這一兩年,臺灣詩學季刊除鼓勵散文詩創作以外,特重解讀、批評和系統理論的建立,如寧靜海和漫漁主編《波特萊爾,你做了什麼?──臺灣詩學散文詩選》、陳政彥《七情七縱──臺灣詩學散文詩解讀》、孟樊《用散文打拍子》三書,謹提供詩壇和學界參考。

  「同仁詩叢」有李瑞騰《阿疼說》,選自臉書,作者說他原無意寫詩,但寫著寫著竟寫成了這冊「類詩集」,可以好好討論一下詩的邊界。詩人曾美玲,二○一九年才出版她的第八本詩集《未來狂想曲》,很快又有了《春天,你爽約嗎》,包含「晨起聽巴哈」等八輯,其中作為書名的「春天,你爽約嗎」一輯,全寫疫情;「點燈」一輯則寫更多的災難。語含悲憫,有普世情懷。

  「臺灣詩學論叢」有二本:張皓棠《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涂書瑋《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為本社所辦第七屆現代詩學研究獎的得獎之作,有理論基礎,有架構及論述能力。新一代的臺灣詩學論者,值得期待。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出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夏宇的詩有時候讀起來真的需要「耐心」,畢竟她那種反邏輯的鋪陳,很容易讓人抓不住重點。這本書既然鎖定在「媒介想像」上做深度挖掘,想必是對詩歌的生產和接收過程有著高度的關注。我期待看到一些關於「聲音」的討論,夏宇的詩歌,讀起來總有一種特別的節奏感,像是某種老舊錄影帶快轉或倒帶時產生的怪聲。如果作者能把這種聽覺上的體驗,與當時社會主流的媒體形式(比如電視廣告的語氣、廣播的口吻)進行對照分析,那就太妙了。畢竟,媒介不只是傳送內容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內容的一部分。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明白,夏宇是如何透過「選擇性失真」或「故意卡頓」的文字編排,來建構出一個比現實更為真實的、充滿電磁波干擾的詩意世界。

评分

聽說這本書的論述相當紮實,對於研究夏宇的讀者來說,或許是本避不開的參考書。我個人對她詩歌中那種刻意疏離、幾乎像是「翻譯腔」的語言風格一直很有興趣。那種非典型的中文運用,究竟是詩人個人語言偏好的結果,還是有意模仿某種電波傳輸、資訊失真後的「雜訊」?如果探討「媒介想像」這個主題,作者勢必會碰觸到印刷術、錄音技術,甚至更抽象的「電子媒介」對詩歌形式的解放或束縛。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會不會試圖將夏宇的詩歌文本,轉化為其他媒介的樣貌進行分析?例如,如果把她的詩「播放」出來,它聽起來會像哪種頻率的噪音?或者,如果將她的文字排版成網頁的樣子,那種視覺上的跳躍感又會如何改變讀者的接收體驗?這類跨媒介的思考,往往能揭示詩歌文本深層的結構邏輯,非常值得期待。

评分

這本厚厚的書擺在桌上,光是封面設計就透著一股學院派的嚴謹氣質,但願內容不會讓人讀得昏昏欲睡才好。夏宇的詩,對很多我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簡直是某種集體潛意識的碎片拼圖。她的文字裡頭有種很難言喻的「都會感」,那種既擁擠又孤單,既前衛又懷舊的矛盾。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她的詩歌放在那個特定的歷史脈絡下——那個台灣社會快速轉型、價值觀碰撞的時期——去考察「媒介」如何影響了詩人對現實的感知和表達,那可就厲害了。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深入挖掘她作品中那種「未完成感」和「斷裂性」,是不是可以從傳播學的角度去理解,這些看似不連貫的片段,其實是在模擬一種資訊爆炸時代下的接收模式?這種理論層次的探討,對於理解當代藝術的本質,絕對有其獨到的見解。希望它能避免掉過度學術化而失焦的陷阱,畢竟,夏宇的詩骨子裡還是很「活」的。

评分

哎喲,這本關於夏宇詩歌的研究啊,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了。夏宇的詩,那個調性,那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文字遊戲,簡直是台灣詩壇的一股清流,甚至是時代的註腳。我記得以前剛接觸她的作品時,那種疏離感和都市的冷冽感交織在一起,讓人很難不動容。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她如何運用語言的「媒介」特性,去想像或建構那個時代的聲音景觀,那就太棒了。我猜想作者可能不只是分析詩句本身的意象,而是會去拆解詩歌在出版、傳播、甚至口語吟誦這些不同載體上的物理性和心理效應。畢竟,夏宇的詩不是那種放在書架上乖乖等著被閱讀的類型,它們更像是某種需要被「啟動」的訊號,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裡產生共振。不知道書裡有沒有提到她如何處理那些看似日常卻又極度破碎的敘事片段,那些片段如何挑戰我們對「可理解性」的傳統界限。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超越文本本身的切入點。

评分

說真的,讀文學研究著作,最怕的就是那種故作高深、堆砌術語的寫法,讓人光是理解術語就要花掉一半精力。不過,夏宇的詩歌本身就帶有一種後現代的疏離感和對語言邊界的試探,所以,如果這本書能用一種既有學理深度又不失靈動性的筆觸去描摹,那簡直是文壇的福音。我個人猜想,作者或許會從「科技焦慮」的角度切入,探討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詩歌作為一種相對慢速、需要沉思的文本,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或者說,是如何利用新媒介的「邊緣效應」來達成反擊的。夏宇的文字常常給人一種「數據丟失」或「訊號不穩」的感覺,這是不是一種主動的媒介策略?如果書中能提出一些具體的案例,對比不同版本的詩作印刷方式,或者不同場合的朗誦錄音,來佐證「媒介即訊息」在這個詩人身上如何被實踐,那絕對是能讓我眼睛一亮的重要發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