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想起你,然後想起自己

有時候我會想起你,然後想起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俊隆
图书标签:
  • 爱情
  • 回忆
  • 成长
  • 自我
  • 散文
  • 治愈
  • 孤独
  • 人生
  • 情感
  • 台湾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前的你很好,現在的我好嗎?
――感謝過去的你,讓我終能成為自己。
 
從童年到青春;從離家到立業;從魯蛇到成名在望
45個不同角色故事的你,刻畫出時光悠悠中的珍藏物語。
 
  人生不管走到什麼階段,我們總有各自不同的迷惘與難題,於是,不時懷念起往日許多不同時光中的你――還未變得世故的你;曾經緊抓微小希望過活的你;不想來不及出發的你⋯⋯那些你,經歷過錯過與遺憾;陪伴與離開,成就了現在最完整真實的你。
 
  有時,誰都忍不住自我質問──從前的你很好,現在的我好嗎?
 
  來自過往不同時光片刻的你,就像一面面鏡子,疊映出如今真實的自我輪廓。回望過去,誰都該珍惜、感謝那些人生中不同角色扮演與難題淬鍊。現在的自己,就算沒能成為兒時想像的樣子,仍舊是時光悠悠流逝後,歲月最真珍貴的饋贈──長大後,沒能成為兒時希望的你,真的沒關係啊。
 
  漫遊時光與他方記事,追憶非逝水年華,
  是種種相遇後,現在的真實自己
  ──各界名人難得聯手共鳴推薦
 
  本書為知名經紀人兼出版人自轉星球文化社長黃俊隆,繼以全校最老的留學生之姿,遠赴紐約逐夢,寫下《放下人設,人生別急著找答案》人生告白後的最新出版作品。藉由對過往成長歲月之深情凝視,寫下人生45個不同階段的溫暖故事,遍及成長文學、旅遊文學、運動文學……等多元類型面向,同時深獲各界知名創作者──包含音樂人1976主唱阿凱、李欣芸、陳綺貞、陳珊妮、黃韻玲;作家李桐豪、房慧真、孫梓評、陳又津、陳雨航、郭強生、傅月庵、劉克襄、蔡素芬;球評曾文誠、文化評論家詹偉雄、演員謝盈萱以及世界球后戴資穎等,難得一同聯手共鳴推薦。
 
  全書共分三個篇章,以三條軸線稜鏡般折射出那些人生的如常與無常。
 
  「輯一 ――時間的窗│我的記憶,你的時光」以時間為線,拼揀人生過往片段;「輯二 ――旅人與他方│你的旅行,是我的中途」以空間為徑,從旅人歷遊的視角與城市間的移動,看待偶然相遇、僅此一次再不求的人事物與風景;「輯三 ――途中日常│折返在你與我之間」,則從眼前生活觀察出發,只要轉換自己的視角所在,看似日常卻都非尋常。
 
  藉由全書45則珍貴歲月留下的故事,帶領讀者一同惦念那些無盡日常的無常,感謝他們在記憶中浮現如常。透過時光稜鏡,那些昔日人物與對話光景,成了今日安棲之所。
 
  在不同歲月時空與人稱間對話穿梭,
  編輯設計與書名精心呼應詮釋。
 
   為了完整詮釋本書書名概念,全書在編輯與設計上藏盡巧思,精心詮釋你、我、他,不同人稱;在過去、現在、未來,不同時空下,角色時空的對話流動。
 
  開本上,打破傳統25開的規格(15×21),以特殊毛邊本,刻意保留內文突出上方不修,從封面露出,比傳統21公分高約一公分,象徵記憶之徒勞多餘;人與人彼此相遇,在不同時空交錯下,各種面貌之殘影與模糊邊界。三個篇章特別挑選黃、灰、白三種不同色調內文紙,以紙色呼應時光、旅行與日常三個不同篇章層次;內文過門頁,作者寫下四首對自己有重大典故意義之歌詞、文案,分別出自盧昌明、陳珊妮、陳綺貞、黃韻玲,細訴過往深刻故事,與讀者一同回憶「一首歌,想起你」。45篇內文中,作者或在文字中劃線、或以篇末註寫「FW:――2022」絮語,不僅回望過往故事中的那些人事物,有時更是與讀者「你」的人生交換對話。
 
聯手共鳴推薦
 
  (音樂人)1976阿凱│(音樂人)李欣芸│(作家)李桐豪│(作家)房慧真 
  (作家)孫梓評│(作家)陳又津│(作家)陳雨航│(音樂人)陳綺貞 
  (音樂人)陳珊妮│(作家)郭強生│(作家)傅月庵│(球評)曾文誠 
  (音樂人)黃韻玲│(作家)詹偉雄│(作家)劉克襄│(作家)蔡素芬 
  (演員)謝盈萱│(世界球后)戴資穎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的、不提及您指定书名或其内容的简介: --- 暮光下的回声:一部关于记忆的迷宫与重塑的史诗 书名: 暮光下的回声 作者: [此处可填入虚构作者名,例如:林远山] 页数: 约 580 页 装帧: 精装,配有手绘城市速写插图 定价: 人民币 88.00 元 --- 导言:时间的尘埃与不朽的刻痕 《暮光下的回声》是一部深度挖掘人类情感韧性与记忆本质的文学巨著。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幅用光影和失焦的画面编织而成的复杂挂毯,探讨着个体在面对无法挽回的逝去时,如何重建自我叙事,并与那些潜藏在日常肌理中的“幽灵”共存。 本书的主线围绕着一栋名为“浮光公寓”的建筑展开。这座公寓坐落在老城区边缘,见证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无数个体记忆叠加、碰撞、最终沉淀下来的精神容器。故事的叙事者,一位年近古稀的退休档案管理员,意外地继承了浮光公寓的钥匙,这开启了他对过往岁月的系统性梳理,也是对自身生命中那些被刻意遗忘的瞬间的审判。 第一部:锈蚀的档案与模糊的边界 故事的开端,充斥着一种古旧的、略带霉味的氛围。档案管理员发现,浮光公寓的每一间套房,都像一个时间胶囊,里面塞满了前任住户留下的、看似毫无关联的物件:一张被浸湿的火车票、一架停摆的八音盒、一叠标注着晦涩代号的信件。 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物证”如何成为解读“人证”的关键。叙事者并非简单地拼凑历史碎片,而是通过触摸这些残留物,重新体验那些遥远场景中的气味、温度和心跳。他发现,记忆的可靠性远低于人们的想象——它更像是一种不断被重写和美化的剧本。 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失焦的爱恋”。公寓里曾居住着一位致力于研究声波物理学的年轻学者,以及一位梦想成为歌剧演员的邻居。他们的交往留下了无数关于声音的痕迹:被撕碎的乐谱、录音带上永恒的杂音。叙事者必须分辨,哪些是真实发生的情感纠葛,哪些是后人为了填补空白而进行的浪漫化想象。边界开始变得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如同暮光降临时,光线与阴影的交汇处一样,难以捉摸。 第二部:结构性的遗忘与都市的脉搏 随着叙事深入,焦点从个体转移到了“集体遗忘”对城市肌理的侵蚀。浮光公寓的拆迁令即将下达,这迫使叙事者必须与时间赛跑,抢救出那些即将被水泥覆盖的记忆。 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多重叙事视角,让居住在不同时代、拥有不同身份的角色短暂地“附身”于档案管理员的意识中。我们看到了二战后移民的艰辛,看到了八十年代经济浪潮下的浮华与幻灭,也看到了当代都市人面对快速迭代生活时的疏离感。 核心探讨: 本书对“结构性遗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城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旧有秩序的粗暴清除。那些被拆除的街角、被更迭的招牌,并非自然消亡,而是被权力与效率的选择性抹去。而浮光公寓,则成为了抵抗这种遗忘的堡垒。叙事者通过修复老旧的布告栏、整理失修的公共空间,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微观的反抗运动,试图让被主流叙事排除在外的声音得以重现。 第三部:重塑的自我与永恒的未完成 故事的后半段,转入一种更具哲学思辨的层面。档案管理员发现,他耗费巨大心力整理的这些故事,最终的意义并不在于还原一个“绝对的真相”。真相是流动的,每个幸存者(无论是物件还是人)都携带着自己的偏见和渴望。 真正的救赎,在于“接纳未完成”。 在梳理过程中,叙事者发现了一个与他自己童年有着微妙关联的线索——一个关于他失踪的兄弟的模糊记载。这个发现将故事推向高潮,迫使他直面自己多年来构建的、坚不可摧的“平静生活”的底层裂痕。他意识到,自己试图为他人重建记忆,其实是一种逃避面对自身创伤的策略。 最终,浮光公寓被推土机夷为平地。然而,记忆并没有消失。作者用一种近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收尾:在公寓原址上新修起的现代化写字楼的玻璃幕墙上,偶尔会折射出旧日街道的倒影,行人在匆忙间会瞥见一闪而过的老式自行车、或是一段未完成的旋律。 《暮光下的回声》并非一个关于“找到”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容纳”的寓言。它教导读者,生命是由无数个“差不多”、“或许是”和“我选择相信”所构成的,而真正的勇气,是在暮光彻底降临之前,为自己曾经爱过、失去过的一切,赋予一个可以安放的、虽然残缺却充满力量的新的回声。 --- 推荐人群: 喜爱如卡尔维诺的结构精妙、普鲁斯特的细节描摹,以及村上春树笔下都市疏离感的读者。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细品的沉思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俊隆 
 
  出版人、經紀人、棒球投手。
  曾任職於廣告動物園、唱片兒童樂園、出版馬戲團;現職自轉星球文化社長。
  25歲謀得首份工作──魔岩唱片企劃,形塑人生上半場工作的核心信仰;
  29歲創立自轉星球──體悟放棄計算夢想的機會成本;
  45歲於紐約完成碩士學位──reset開啟人生下半場。
  始終堅持「樂園關門前一定要玩得盡性」。
  曾獲《誠品好讀》最佳獨立出版社、推薦出版人、注目出版人,《Shopping Design》Top 100 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
 
  個人著作──《原來,我的時代現在才開始──蕭青陽得魚如得人的唱片人生》、《在自己的星球裡作夢》、《放下人設,人生別急著找答案》等。

图书目录

輯一──時間的窗我的記憶,你的時光
01. 曾經緊抓微小希望過活的你──
二十九歲的夾娃娃機
02. 始終怕痛的你──
手臂上的刺青
03. 那些純真時光中的你──
十七歲的地下道
04. 曾陪你度過重要時光的他──
時間靜止的那天
05. 喜歡享受獨處的你──
戴上耳機,好好聽音樂
06. 終將走入中年的你──
中年大叔困境
07. 學習接受缺憾勇敢前進的你──
人生球場上的殘念
08. 告別往日美好年代的你──
永遠的美國隊長的登場與謝幕
09. 當時深怕錯過的你──
春天的棒球賽
10. 學會開始斷捨離的你──
人生減法練習
11. 在縫補人生碎片中長大的你──
再見,木棉道
12. 在異鄉,帶著鄉愁的你──
留在味蕾的想念
13. 與遠方城市相戀的你──
人生最美的風景
14. 始終像個邊緣人的你──
到處存在的魷魚遊戲,到處不存在的我
 
輯二――旅人與他方│你的旅行,是我的中途
15. 一個人的我們──
旅人的全新身分
16. 不想來不及出發的你──
丟掉地圖與地鐵 用雙腳旅行
17. 不想放手的你──
旅行蒐集癖
18. 懷念那些熱血拚勁的你──
中央公園棒球場
19. 曾在遠方相遇的那些人──
紐約.台北,兩段航行
20. 用力追夢的你──
三十歲女生的快樂宣言
21. 渴望出發的你──
巴黎的偏見
22. 期盼與某段記憶重逢的你──
旅行的記憶
23. 還沒學會反擊世界的你──
一句未說出口的髒話
24. 年少旅途中,想家的你──
旅行中的思念
25. 未能脫口說出告別的你──
跳蚤市場的最後告別
26. 想念異國街頭的你──
紐約的雪,我的鄉愁
27. 渴望舊地重遊的你──­
在京都,尋找遠道而來的風景
28. 努力活出自己故事的我們─
波希米亞年代──那些流浪漢偷不走的時光
 
輯三――途中日常折返在你與我之間
29. 還不懂得告別的我們──
勇敢說再見
30. 以為一個人走不完長路的你──
陪自己旅行
31. 為了失敗而痛哭的你──
球場人生,人生球場
32. 還未變得世故的你──
在自己的天空裡飛翔
33. 還在尋找自我的你──
青春的自我追尋
34. 曾經想擁有一切的你──
有些事,不知道就算了啦
35. 渴望留下某段旅途時光的你──
不能沒有禮物的旅行
36. 尋找第二故鄉的你──
異鄉人的雙眼
37. 還沒想到長大的你──
長大後,喜歡大的月亮
38. 不為別人期待而活的你──
為自己綻放一束花,不為一棵樹
39. 渴望浪跡天涯的你──
我那遊唱異鄉街頭的生活詩人朋友
40. 離家,不停搬家的你──
哪裡都可以是家
41. 做自己的你──
記住你青春無畏的樣子
42. 喧囂多變世界中的我們──
從臉書起身離開
43. 曾經害怕迷路的你──
在旅途中尋找i
44. 走過一個又一個人生轉折的你──
相信你自己
45. 不因頭銜迷失的你──
當世界球后回到家鄉
後記 人稱與時態 Last Dance
發表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30713
  • 叢書系列:新人間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5 x 22 x 1.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後記
 
人稱與時態 Last Dance
黃俊隆
 
  How have you been recently? 他們常問起,你最近好嗎?
 
  上週末,細雨綿綿,即將入秋的台北夜晚,我去看了一場演唱會。出乎預料,身旁滿是大學生或初入社會小妹妹,突然,我覺得自己老了,忘了最後一次看他的演唱會究竟是什麼時候。儘管來到所謂大叔的年紀,我依然可以和滿場年輕人一同蹦跳嘶吼整晚。但,看著整晚滿場歌迷,將小巨蛋當成KTV,不時帶著各式時下年輕人流行手勢大聲嘶喊唱跳,我好奇,這些歌不是我的青春的成長配樂嗎?何以他們竟比我倒唱如流?究竟,我是什麼時候開始不若年少時那般瘋狂著迷他的音樂;她們又是從何時開始接棒,聽起他的歌來?──據說,是某年,某偶像劇,讓一首十幾年前的冷門歌突然大紅,年輕世代開始喜歡上這位已出道屹立超過三十年的台灣搖滾巨星。說來,這也算某種世代交替吧。
 
  他是伍佰,那首歌叫〈Last Dance〉,這場因疫情一延再延的Rock Star演唱會,伍佰說,他唱的不是情歌,是人生──而關於人生,究竟有多少突如其來,或早有預期的Last Dance?
 
  Roger Federer has done his last dance. 費德勒完成了他生涯最後出賽。
 
  同個週末,費德勒在倫敦O2場館舉行的Laver Cup無數次真情流露激動落淚,完成他職業生涯引退賽。關於他引退的影片、報導淹沒了我的社群媒體渠道。即便早在十天前,費德勒便突然無預警在官媒宣告這震驚消息,直到這天真正到來,所有人看著費德勒數度激動難忍的淚水,以及二十幾年來場上奮戰的精彩回顧畫面,在來來去去的時光長河中反覆穿梭,少有人能忍得住不流下那麼幾滴「時代的眼淚」。這樣的情緒,那些流逝的青春時光,場內場外,沒有人比費德勒的長年對手兼摯友的納達爾更刻苦銘心、百感交集了。好幾度,這位大家習慣稱呼「蠻牛」,小費德勒五歲、多了兩座大滿貫金盃的球王,哭得比費德勒更為激動、無法自己。當台下的納達爾,望著費德勒站在場中接受滿場數萬人起立致敬,眼眶中不斷湧現淚水的同時,腦海中浮現的──是昔日與費德勒一同場上拚戰的記憶,還是,未來,再沒有費德勒的網壇,他的這一天也終將到來?
 
  An important part of my life is leaving. 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終將隨之遠去。
 
  納達爾在賽後記者會如此解釋──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也將隨之遠去──是不是你的人生也有那些瞬間,覺得往日種種將就此隨風而逝?意識到我的青春歲月就此遠離,應該是二○二一年,十月廿一日,松坂大輔的職業生涯引退賽。
 
  這天,他重披西武球衣,穿起昔日王牌投手背號十八號。最終只投了五球,最快投速一百一十八公里,四壞球保送橫濱高校晚輩近藤健介。松坂露出苦笑,帶著幾許歉意走下投手丘。我從未想過將有這麼一天──髮鬢斑白的松坂,中指已完全失去知覺,任憑他再怎麼用力催球速,最終也只能來到一百一十八。時光無情,引退當天,一向好勝逞強的松坂,也只能接受即便身為「平成怪物」,終得回歸平凡。
 
  「我一直都想把這些批評當成動力,只是到最後,我還是承受不住了。」在引退記者會上,松坂邊流下英雄淚,邊坦承自己最終還是敗下陣來。
 
  松坂的引退,不僅象徵著所謂松坂世代(包含同期出道的杉内俊哉、新垣渚、和田毅等強投)的結束,也是我青春歲月的告別。松坂大輔引退後不久,大威廉絲、費德勒,一一帶著我的青春記憶離開球場,未來仍有無數的Last Dance,向你迎面而來。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you recently. 最近,我經常想起你。
 
  從英文語言文化的角度,我們或許更能清楚分辨、意識時間的來往流逝,如同我的英文寫作老師謝金蓉常提醒學生,不管是簡單式或完成式,同學們最熟悉,但若能善用,其實可以讓句子更為漂亮的是進行式──無論是簡單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式;或者,過去完成、現在完成、未來完成進行式。多數時候,時間,畢竟是線性,而非明確單點。即便事情已完成結束,經常仍以完成進行式表現,因為它不只指向過去,也一點一滴牽引著未來。同時,在嚴謹的論文寫作裡,人稱更是至關重要──誰做都可以,是不是你做並不重要時,應該把事情當主詞,而非任何人稱;偶爾,在嚴肅的寫作裡,適度加入第二人稱的你,可增加與讀者的互動,拉近距離。
 
  我常想,許多時候,我們所談論的他人,其實,最終,不也都連結指向自己?
 
  The appreciation of my past self. 有時候我會想起你,然後想起自己。
  時光長河,潮來潮去;那些人,那些事;那麼遠,那麼近。
 
  這本書是我在多年後,重新挑選編潤我過往曾公開發表過之作品。再度與這些故事相遇,常常,我分不清其中主角究竟是誰、第幾人稱,但顯然,極少是「第一人稱單數」,更常是你(們)、他(們)。是這些人,帶我回望歲月印記,對映出時光流逝後,現在的自己。原以為,早在我當初寫下他們時已是Last Dance,但藉由重整出版過程,我才恍然明白──那些當下以為的最後一支舞,其實是Last Dancing──舞仍持續跳著,如同伍佰的〈Last Dance〉,歷經世代更迭,當代青春年少更加忘我熱舞跳著。時光晃晃,悠悠飄流,過往許多時光裡的那些人,仍伴隨著我們向前,未曾離開;那些「你」,仍等待著我們在日常隙縫中,偶然被想起。
 
  感謝與本書有關的所有人,當然包含讀者你,希望藏在你的記憶角落的那些你,也隨著這本書被溫柔喚起。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结构的角度来看,《有時候我會想起你,然後想起自己》这个标题,就暗示了一种回旋往复的叙事节奏。它不是线性的时间推进,更可能是一种意识流的片段组合。我非常期待作者处理叙事视角的手法。是第一人称的私密剖白,还是冷眼旁观的第三人称疏离感?不同的视角会带来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如果用第一人称,那份共情会更深,但风险是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陷阱;如果用第三人称,那份克制感会更有质感,但也可能让读者觉得隔着一层玻璃看戏。无论如何,这本书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作者能否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那些关于“失去”的喟叹,听起来既真诚又具有普世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人情绪的宣泄。

评分

读台湾的文学作品,我常常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语境有很多共通之处。这部作品,光从标题来看,就充满了台湾文学特有的那种内敛的、带有诗意的留白。我总觉得,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把话说得太满,而是要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情感的空缺。我猜想,这本书里的“你”,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更像是一种错失的机会、一段逝去的青春,或者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纯真状态。而“想起自己”,则是在这个对照中完成的自我建构。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场景和物件来承载记忆的重量,比如某个老旧的电风扇声、某条昏黄的小巷,那种画面感会立刻将我拉进去。我希望这本书读起来是费力的,但费力之后,带来的却是豁然开朗的释然。

评分

说实话,我刚看到书名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有点沉重,但沉重之中又带着一丝温柔的宿命感。现在市面上的畅销书,很多都是追求快速的阅读体验和即时的满足感,但真正耐人寻味的作品,往往需要读者慢下来,去体会那种时间的重量。这本书的调性,似乎指向了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与和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连结越来越脆弱的时代,能够有人愿意深入挖掘“回忆”这个主题,并且将它与“存在感”并置讨论,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尤其好奇,作者在构建人物时,是如何避免落入俗套的——毕竟,“想念”和“自我认知”是如此宏大且容易失焦的母题。如果作者能够精准地把握住那种“似曾相识”的惆怅,同时又不至于过度煽情,那么这本书绝对能成为今年书单上的一个亮点。

评分

台湾的读者对那种探索存在主义边缘的作品,接受度其实挺高的。我们这一代人,在快速发展和传统价值的拉扯中,常常都在寻找“我是谁”的答案。这本书的意境,让我联想到几位前辈作家的笔触——那种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你,让你自己去面对的勇气。我预感这本书的文字会是极其凝练和精准的,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它可能不会给你什么热泪盈眶的感动,但它会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久久地凝视窗外,心中泛起一丝微凉但清晰的自我认知。如果这本书能达到那种效果,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深度的心灵SPA,让人在喧嚣中重新校准自己的坐标系。

评分

这本《有時候我會想起你,然後想起自己》的封面设计真的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有点泛黄的色调,让人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老相册。我猜,作者应该很懂得如何用文字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碎片吧。台湾的阅读市场现在其实很喜欢这种带点文艺腔调,又能够引发读者自我审视的作品。我特别欣赏那种能够把日常生活的琐碎,转化成深刻哲思的笔触。想象一下,在某个下着毛毛雨的下午,泡上一杯热茶,摊开这本书,每一个字眼都像是触动了内心深处某根敏感的弦。这本书应该不只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提供一个让我们得以喘息和对话的私人空间。它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件,但那种细腻入微的心理描摹,才是最考验作家功力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想起你”和“想起自己”之间的那个微妙的、充满张力的连接点,这大概是全书最核心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