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史:山海環繞的絲帶國

智利史:山海環繞的絲帶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國世
圖書標籤:
  • 智利
  • 南美洲
  • 曆史
  • 文化
  • 政治
  • 經濟
  • 地理
  • 殖民地
  • 獨立
  • 山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讓我們在智利的土地上跳舞/....../這片土地有最翠綠的果園/最金黃的麥田/與最紅的葡萄園/踏上去似糖如蜜!——智利詩人米斯特拉

  ★讓地圖製造商傷透腦筋,世界最狹長的國傢
  智利位處南美邊緣,東麵為雄偉的安地斯山脈,西麵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天然的地理限製,使智利嚮南北發展,造就如絲帶般的狹長國土,從南緯18度到南緯57度,總長4200多公裏,平均寬度卻僅有300公裏!奇特的地形,難以完整放入地圖中,成為地圖製造商最大的惡夢。然而山海環繞、與世隔絕的環境並未阻礙智利人前進的腳步,他們突破大山大海的限製,強勢逆襲,成功躋身拉美強國之列。

  ★聽!有詩歌在吟唱!
  智利是詩人的土地,孕育齣無數滿載詩意的靈魂。著名詩人米斯特拉以富有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成為拉丁美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文豪聶魯達則以政治與愛情詩歌聞名於世,他以充滿生命力的詩歌,復甦整個美洲大陸的命運及夢想。

  ★「依靠公理或武力」――智利國傢格言
  智利的國傢格言,反映瞭智利建國的歷史。十六世紀,西班牙徵服者從秘魯一路南下,踏入智利,建立聖地牙哥城,展開長達二百五十年的殖民統治。十九世紀,美洲掀起獨立革命浪潮,智利人也加入追尋自由的行列,在付齣大量的生命後,終於打破殖民的枷鎖,建立共和政體。

  ★蓋棺難以論定的鐵腕將軍
  不同於多數拉美國傢給人動盪貪腐、貧窮落後的印象,智利的民主政治穩定,經濟、文化高度發展,與阿根廷、巴西並稱為ABC三大強國。但今日繁榮的背後,是長達十六年的軍事獨裁。1970~1980年代,在鐵腕將軍皮諾契特的帶領下,創造「智利奇蹟」,免於陷入拉美「失落的十年」。然而皮諾契特實行恐怖統治,大肆迫害異己,在許多智利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害。鐵腕將軍的功過是非難以蓋棺論定,懷念或追責的矛盾,也持續撕裂著智利社會。
智利史:山海環繞的絲帶國 (Book Introduction) --- 一部關於韌性、地理決定論與不屈精神的史詩畫捲 本書深入剖析瞭智利——這片狹長而獨特的土地——如何在其極端的地理環境中,塑造齣其獨特的國傢身份、政治格局與社會結構。我們將探討從前哥倫布時代的原住民文化,到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遺產,再到近代成為全球經濟一員的複雜歷程。這不僅是一部關於事件的編年史,更是一次對國傢性格的田野考察。 第一部分:極端的地理塑造者 (The Tyranny of Geography) 智利的故事,首先是一個關於地理如何決定命運的故事。這片「絲帶國」南北綿延超過四韆公裏,卻在最寬處不及一百公裏,這種極端的狹長性,從根本上決定瞭其歷史進程的邏輯。 1. 北方:乾燥的沙漠與礦業的黃金夢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北方的阿塔卡馬沙漠,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這裡不僅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純淨的礦藏所在地,也是智利早期經濟騰飛的引擎。本書將細緻描繪硝石(Saltpeter)時代的興衰。硝石如何推動瞭十九世紀末的經濟繁榮,吸引瞭大量的歐洲移民與資本流入,同時也埋下瞭社會衝突的種子。我們將探討硝石戰爭(War of the Pacific)的複雜動機,它如何重塑瞭安第斯山脈西麓的地緣政治版圖,並將智利推嚮其權力的頂峰。然而,隨著閤成肥料的發明,硝石的衰落也預示著國傢必須尋找新的經濟支柱,這段歷史體現瞭單一資源依賴的脆弱性。 2. 中央榖地:文明的搖籃與政治的中心 本書的核心部分將聚焦於地理上最宜居、人口最稠密的中部區域。這裡溫和的地中海氣候,孕育瞭肥沃的土壤和成熟的農業傳統。西班牙徵服者敏銳地意識到此地的價值,並在此建立瞭聖地亞哥(Santiago)等主要城市。我們將分析「地主貴族」(Hacendados)階層的形成,以及他們如何透過土地所有權,穩固瞭長達數百年的社會階層結構。中央榖地不僅是農業的重心,更是所有政治權力鬥爭的焦點,從殖民時代的官僚體係到共和國時期的精英統治,權力的軸線始終牢牢把握於此。 3. 南方:雨林、邊疆與「印第安人」的抵抗 與乾燥的北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潮濕、多雨的南部。這片土地,特別是比奧比奧河(Biobío River)以南的地區,長期以來是馬普切人(Mapuche)的傢園。本書將詳盡敘述馬普切人與西班牙殖民者之間漫長而血腥的「阿勞科戰爭」(Arauco War)。這場持續瞭數百年的抵抗,使智利成為拉丁美洲唯一一個在殖民時期未能完全徵服其原住民族核心區域的國傢。我們將探討馬普切人獨特的社會組織、對土地的深刻連結,以及他們在現代智利國傢建設中所麵臨的邊緣化與持續的權利鬥爭。 4. 邊緣的島嶼:復活節島的神秘與孤立 最後,我們將拓展視角至太平洋中的孤立飛地——復活節島(Rapa Nui)。這個遙遠的太平洋島嶼,以其巨石像(Moai)聞名於世,是人類文明在極端孤立條件下發展的極緻案例。本書將探討其生態崩潰的可能原因,以及它在被併入智利版圖後所經歷的文化衝擊與現代化進程,展現智利國傢概念的廣闊邊界。 第二部分:從獨立到不穩定的共和國 (The Precarious Republic) 獨立運動的火焰在南美大陸燃燒時,智利也走上瞭擺脫西班牙統治的道路。本書將細緻梳理這一過程,重點關注智利如何避免瞭許多鄰國那種長期且血腥的內戰,相對迅速地建立起穩定的共和體製。 1. 貝爾納多·奧希金斯與中央集權的奠基 智利獨立的關鍵人物貝爾納多·奧希金斯(Bernardo O'Higgins)的功過將被深入探討。作為「祖國之父」,他推動瞭激進的改革,試圖打破殖民遺留的舊有秩序,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然而,他的專斷統治最終導緻其下颱,也揭示瞭智利早期政治中「自由主義者」與「保守主義者」之間難以調和的張力。 2. 議會製共和國的黃金時代與社會分層 (1833-1891) 1833年憲法的確立,標誌著智利進入瞭被認為是「穩定」的議會製時期。我們將分析這一體製如何透過精妙的選舉製度和強大的行政權力,確保瞭精英階層的持續統治。儘管在國傢治理層麵達成瞭驚人的穩定性,但這種穩定是以犧牲廣大勞工和新興中產階級的政治參與權為代價的。這段時期,隨著農業齣口的增加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社會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均開始纍積。 3. 1891年內戰與議會製的極端化 硝石財富的膨脹,使國會的權力日益增長,與總統權力形成瞭尖銳的對立。1891年的內戰,是智利歷史上一次關鍵的轉摺點,它標誌著議會主導地位的確立,但也加速瞭政治集團化和地方利益對國傢利益的綁架。這種缺乏有效製衡的議會政治,為後來的社會動盪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尋求現代化與社會正義的衝突 (The Century of Upheaval)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城市化加速、工廠勞工興起以及中產階級的擴大,社會矛盾開始浮現。智利的歷史從精英間的政治博弈,轉變為大規模群眾運動與國傢機器之間的對抗。 1. 「社會問題」的爆發:工人階級的覺醒 本書將重點描寫二十世紀初智利礦區與農場工人的生活條件。惡劣的環境、極低的工資和缺乏基本保障,催生瞭強大的工會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的傳播。我們將詳細考察1907年的伊基剋大屠殺(Massacre of Iquique)等悲劇事件,這些事件是國傢暴力對和平請願的極端迴應,深刻地烙印在智利勞工意識中。 2. 自由主義改革與社會黨派的興起 麵對積纍的社會壓力,智利政治精英嘗試瞭漸進式的改革,允許瞭政黨體係的多元化。激進黨(Radical Party)的崛起,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政黨的閤法化,標誌著智利政治嚮更具包容性的方嚮發展。然而,這種「漸進主義」始終難以跟上社會變革的步伐。 3. 薩爾瓦多·阿連德與「通過選舉實現的社會主義」 本書將以極大的篇幅和嚴謹的態度,分析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於1970年上颱的歷史意義。他代錶瞭智利人民對徹底社會變革的渴望,試圖在民主框架下實現馬剋思主義的理想。我們將探討「人民團結政府」(Unidad Popular)的政策、銅礦國有化的巨大影響,以及國際與國內反對勢力如何聯手,將國傢推嚮瞭歷史的斷崖。這段經歷是冷戰格局下,一個民主國傢如何麵臨內外壓力自我顛覆的經典案例。 4. 皮諾切特的軍事獨裁與新自由主義的遺產 1973年的政變及其後續的軍事統治,是智利歷史上最黑暗、也最具爭議的一頁。本書將客觀呈現奧古斯托·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政權的殘酷鎮壓,以及其推行的激進經濟改革——「芝加哥男孩」(Chicago Boys)所實施的新自由主義方案。我們將辯證地分析,這些由威權統治強行推行的市場化政策,雖然在宏觀經濟數據上帶來瞭穩定,卻也永久性地重塑瞭智利的社會契約,留下瞭難以磨滅的貧富差距與人權創傷。 結語:從「奇蹟」到持續的社會張力 智利如何從軍政府的陰影中走齣來,重新擁抱民主?本書的結尾將探討1990年代的「民主過渡」,以及隨後數十年「協商式轉型」(Concertación)的複雜性。智利如何在保持經濟競爭力的同時,緩慢地修復社會裂痕?我們將看到,即使在相對穩定的民主時期,歷史遺留的結構性問題——尤其是在教育、醫療和養老金體係方麵——始終在積聚能量。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讓讀者理解,智利並非一個單純的經濟成功故事。它是一個在極端地理環境下,被不斷的「重啟」與「再建構」所定義的國傢。其韌性在於能夠在山脈、海洋與沙漠的邊界之間,不斷尋找一種脆弱而獨特的平衡。它對歷史的詮釋,是對極端條件下,人類社會如何選擇生存與發展道路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國世


  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係所畢業,1996年獲西班牙馬德裏Complutense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行政院新聞局國內新聞處秘書、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係所主任、靜宜大學寰宇外語教育學士學位學程主任、逢甲大學及臺中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現任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係專任副教授。專長領域:拉丁美洲歷史與文化、拉丁美洲區域整閤。著作:《墨西哥史――仙人掌王國》、《秘魯史――太陽的子民》、《阿根廷史――探戈的故鄉》、《巴西史――森巴王國》、《委內瑞拉史――美洲革命的搖籃》、《巴拉圭史――南美心臟》、《西班牙文化導覽》、《在地球的彼端――拉丁美洲》、《中美洲導覽――共同的歷史、不同的命運》等書及相關論文。

圖書目錄

自序

第I篇  土地、人民與文化
第一章  豐富多彩的自然與人文

第一節  地理與氣候
第二節  教育、文化與民情風俗
第三節  豐富的飲食文化
第四節  自然資源
第五節  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
第六節  政治製度與對外關係

第II篇  徵服、殖民與獨立
第二章  西班牙的徵服與殖民

第一節  原始居民與馬普切人
第二節  美洲的發現與對智利的探險及徵服
第三節  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第三章  獨立運動與初期的發展
第一節  殖民統治末期
第二節  獨立運動
第三節  獨立初期的發展

第四章  專製共和國與自由共和國(1830-1891)
第一節  專製共和國
第二節  自由共和國

第五章  議會共和國――矛盾與衝突(1891-1925)
第一節  政治發展
第二節  社會變革
第三節  經貿發展

第六章  民主實驗――保守與激進(1925-1958)
第一節  政治運作
第二節  經濟發展
第三節  社會變遷

第III篇  當代的智利
第七章  保守、改革與社會主義革命(1958-1973)

第一節  社會形勢發展
第二節  亞力山德裏政府(1958-1964)
第三節  基督教民主黨執政(1964-1970)
第四節  阿彥德的社會主義政府(1970-1973)

第八章  軍人統治與民主轉型(1973-1999)
第一節  軍人統治與新自由主義
第二節  民主轉型

第九章  迎接二十一世紀――機會與挑戰(2000- )
第一節  拉戈斯執政時期
第二節  巴契萊特政府的施政
第三節  皮涅拉政府的施政

附錄
大事年錶
參考書目
圖片齣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74915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5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2017年10月,獲得靜宜大學的資助,個人首次遠赴智利,以締結姊妹校並為學生尋找更多的企業實習機會。在近一周的行程中,對其教育素質、人文及民主發展,以及首都聖地牙哥的整潔有序及進步繁榮,留下美好且深刻的印象。基於這樣的感受以及對智利歷史的熱愛,2021年3月,再度與三民書局簽約閤作,利用課餘的零星時間,研讀、整理最近幾年蒐集的資料,開始撰寫《智利史――山海環繞的絲帶國》。

  從本書的目次,讀者會發現筆者並沒有特別偏重描述智利史的某一個時期,更沒有偏重近代史,儘管近代史常被認為特別鮮活與真切。筆者認為,歷史就像一道長河,古往今來任何時期的歷史應該都沒有輕重之分。本書內容以政治、經濟為骨幹,讓讀者能瞭解歷史發展的脈絡。此外,筆者也非常注意社會現象、文化生活等方麵的敘述。

  本書共九章。第一章「豐富多彩的自然與人文」,綜論智利的地理與氣候、教育、文化與民情風俗、豐富的飲食文化、自然資源、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以及政治製度與對外關係。第二章「西班牙的徵服與殖民」,則先描述原始居民與馬普切人、再論美洲的發現與對智利的探險及徵服,以及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智利的發展狀況。第三章「獨立運動與初期的發展」,主要在闡述殖民統治末期、獨立運動與獨立初期智利的情勢。第四章「專製共和國與自由共和國(1830-1891)」,主要描述保守派與自由派前後執政的影響。第五章「議會共和國――矛盾與衝突(1891-1925)」,筆者敘此時期智利的政治、社會變革及經貿發展。

  至於第六章「民主實驗――保守與激進(1925-1958)」,旨在闡述此時期智利的政治運作、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在第七章「保守、改革與社會主義革命(1958-1973)」中,我們將討論智利整體的社會形勢發展,以及亞力山德裏政府、基督教民主黨執政與阿彥德的社會主義政府執政狀況及影響。第八章「軍人統治與民主轉型(1973-1999)」,主要在說明皮諾契特軍人統治與新自由主義的實施,以及之後的民主轉型。最後一章,「迎接二十一世紀—機會與挑戰(2000- )」,主要闡述二十一世紀初期二十年拉戈斯、巴契萊特及皮涅拉政府的施政與影響,以及智利未來麵臨的挑戰與機會。

  歷史的解釋與時俱進,考據的新發現、新時代麵對的新問題等,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看法。本書之作,論點與描述大多是參考有關智利的各種書籍、期刊及網路資料。由於時間倉促,書中錯誤在所難免,盼讀者不吝賜正。

  本書能順利完成要特別感謝內人曾素真及傢人的鼎力支持。此外,特別感謝三民書局的編輯群和提供我寶貴資料的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

何國世
111 年9月於臺中大肚山麓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係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在追一部關於墨西哥革命期間女性角色的紀錄片係列,看得我非常著迷。那部片子很不一樣,它幾乎避開瞭那些傳統上被歌頌的男性領袖事蹟,而是聚焦在那些跟隨著軍隊、擔任通訊員、甚至是前線戰鬥的「叛逆者」(Adelitas)。紀錄片裡的訪談對象,多半是年邁的當事人後代,他們講述的故事非常口語化,充滿瞭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和堅韌的生命力。例如,某位老太太迴憶說,她當年跟著部隊走,最怕的不是子彈,而是補給線斷絕時,要用最後一點玉米粉烤成餅給前線的戰士吃。這種從底層視角齣發的敘事,讓我對那段歷史有瞭完全不同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路線圖,而是無數個普通人在極端環境下的掙紮與選擇。這種「從下往上」的史觀,真的很有力量,讓人對歷史中的「無名英雄」肅然起敬。

评分

我最近在網路上跟一些歷史愛好者交換心得時,聽到大傢都在討論關於南美洲國傢獨立後,對於「民族認同」的建構過程。很多學者認為,像烏拉圭或巴拉圭這類國傢的邊緣性,使得他們的歷史敘事在國際上容易被忽略。有位朋友推薦瞭一本關於巴拉圭戰爭(吞噬瞭該國近三分之二男性人口)的深入研究,那本書的論點非常尖銳:它質疑瞭現代國傢如何利用集體創傷來鞏固其國族認同的閤法性。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官方文件和私人信件,探討瞭勝利者如何書寫歷史,而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又是如何被壓抑的。讀完那篇介紹,我深感震撼,因為它提醒瞭我,歷史從來不是一個單一、客觀的陳述,它始終是權力鬥爭的結果。身為一個身處遙遠東方的讀者,透過這些外國的歷史鏡像,反思我們自己社會是如何看待和定義「我們的」歷史,其實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评分

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巴西亞馬遜雨林開發歷史的專著,內容真的是太太太豐富瞭!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橡膠產業興起時,當地原住民社群是如何被捲入這場全球貿易的漩渦中,那種文明的衝擊與消逝,讀起來真的讓人心頭一酸。書裡還詳細描繪瞭當時歐洲和美國資本傢如何利用各種手段掠奪資源,以及當地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種權力結構的描述,即便隔瞭這麼多年,讀起來還是讓人感到憤慨。而且,這本書的配圖非常精彩,那些泛黃的老照片,配上作者精闢的註解,幾乎是把那段血淋淋的歷史攤開在你眼前。雖然主題沉重,但作者的筆法並非隻是控訴,而是深入探討瞭環境倫理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兩難,讓人讀完後不僅僅是悲傷,更多的是對現今全球化議題的反思。這種能兼顧史實的嚴謹性和對當代議題的關照,是好歷史書的關鍵。

评分

哇,最近在書店看到好幾本關於拉丁美洲歷史的書,特別是那種講述特定國傢發展歷程的,都讓人忍不住想帶迴傢。像前陣子讀完一本關於阿根廷內戰和政治變遷的厚書,寫得紮實,光是閱讀那些複雜的傢族政治和軍事政變,就覺得腦袋快要爆炸瞭。那本書的作者對細節的掌握非常到位,連某個特定年份的通貨膨脹數據都能钜細靡遺地列齣來,讓人感覺彷彿真的迴到瞭那個動盪的時代。不過,說真的,這種太過學術性的寫法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點枯燥,畢竟我們讀歷史,還是希望能在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一些人性的掙紮和時代的脈動。光是看那些名字和日期,就覺得胃有點不舒服,但不得不承認,那樣的深度是值得肯定的,至少對於想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是個寶庫。不過,我個人還是偏好那種能把宏大歷史背景,巧妙地穿插在幾個關鍵人物的故事裡麵的敘事方式,這樣讀起來比較有代入感,比較不會覺得自己在啃冷硬的資料。

评分

說到中南美洲的文學作品,我對那種魔幻寫實風格特別情有獨鍾。雖然那不是純粹的歷史書,但許多小說傢,像是馬奎斯那樣,其實是對自己國傢的政治現實和社會結構做瞭一種更詩意的解構與重塑。我前陣子重溫瞭一本秘魯作傢的長篇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安地斯山脈的一個偏遠小鎮,描寫瞭從殖民時期到現代民主化過程中,土地所有權的爭奪,以及不同族群間的文化衝突。書中運用瞭大量的民間傳說和奇異的事件來包裝嚴肅的政治主題,讀起來既有文學上的美感,又不失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這種將神祕感與現實交織的手法,比起直接陳述歷史事件,更能讓人體會到那片土地上人們複雜的內在世界和揮之不去的宿命感。閱讀這類作品,就像是透過萬花筒看歷史,色彩斑斕,但核心的結構卻非常清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