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學之間:鄭清茂論著集

中日文學之間:鄭清茂論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清茂
图书标签:
  • 郑清茂
  • 日本文学
  • 中国文学
  • 比较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中日关系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亚洲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鄭清茂先生為知名學者、翻譯家,在中日文學關係與日本漢文學方面,亦開學界之先聲,為首屈一指的國際漢學者。《中日文學之間》全面集結其學術生涯之中文單篇論著及講稿,其中多篇更曾以英、日文發表於美國、日本學界,論題涵蓋中國文學、文字學、中日比較文學、日本漢學的學術史問題以及漢文學研究,為作者迄今最完整的論著集。

  本論集所收篇目如〈王次回研究〉、〈周作人的日本經驗〉、〈夏目漱石的漢詩〉、〈永井荷風與漢文學〉等作,皆於中文學界有開創先行之功;而作者對中日文學的視野、方法與洞見,至今亦仍具有相當的啟發意義。書末並附有翔實的徵引書目,對中文學界及有志研究中日文學關係者,將有所裨益。

 
《东亚文学的跨文化视野:比较与融合的探索》 一部深入剖析东亚文学、文化互动与身份建构的重量级文集 本书汇集了当代国际汉学与比较文学领域顶尖学者多年来的精辟研究与深刻见解,聚焦于二十世纪以来东亚(主要涵盖中国、日本、韩国等地)文学内部及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它超越了传统的国别文学藩篱,以跨文化研究的宏大视野,审视了现代性冲击下,东亚知识分子如何在借鉴、吸收、抵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同时,重新定义本土文学传统与民族身份。 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东亚文学图景。 --- 第一部分:现代性、知识分子与文学的转型(Modernity, Intellectuals, and Literary Transformation)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东亚各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思潮涌入时所经历的精神困境与文学革新实践。 一、启蒙与断裂:现代主义的本土化 此部分细致考察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如象征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是如何被引入并被不同文化语境“误读”或“重塑”的过程。研究不仅限于文本的直接比较,更深入到知识分子群体对“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差异。例如,探讨了中国“新感觉派”与日本“新感觉派”在对都市经验、感官刺激的处理上,虽有互通之处,却因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分析指出,文学的“现代性”并非一个均质的舶来品,而是文化在地化适应的结果。 二、翻译的政治学与文学的边界 重点分析了翻译在东亚文学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作用。翻译活动本身被视为一种文化挪用与重塑的政治行为。研究探讨了特定西方经典(如尼采、柏格森、佛洛伊德)译本在不同国家知识精英圈中的传播轨迹,以及这些“被翻译的文本”如何塑造了本土的文学批评范式与创作风尚。特别关注了中日之间,尤其是在明治维新后,对彼此文学概念的相互引介与误译现象,揭示了文化交流中“双向性”的复杂张力。 三、乡土叙事与都市书写 考察了在国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中,文学对“乡村”与“城市”的描绘。这一部分对比了中国“乡土文学”对农民阶层的深沉关怀与日本“私小说”对都市个体隐秘心理的细致描摹。研究强调,这些看似分离的文学路径,实则反映了东亚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对“传统”与“进步”的焦虑,是知识分子寻找自我定位的文学策略。 --- 第二部分:跨语境的文本互鉴与接受史(Intertextuality Across Contexts and Reception History) 本部分聚焦于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的流传、接受与影响,构建了东亚文学互文性的网络图谱。 一、古典遗产的重估与挪用 探讨了在追求“新文学”的浪潮中,古典文学(如唐诗宋词、日本和歌、汉文经典)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面貌进入现代视野。研究分析了现代作家如何从古典中汲取形式资源,如将古典意象(如“秋风”、“幽兰”)融入现代诗歌,进行“去中心化”的个人化表达。特别对比了中国对魏晋风度的浪漫化理解与日本对“物哀”美学的现代阐释,指出古典的生命力在于其可被不同时代重新解释的可能性。 二、文学思潮的“平行”与“互动” 系统梳理了特定文学流派在中日韩之间的平行发展及其潜在的互动路径。例如,通过考察存在主义文学在中日韩的接受差异,揭示了各国知识分子对“个体自由”与“集体责任”的不同权衡。研究特别关注了战后文学的“重建”主题,比较了三国作家在处理战争创伤、历史记忆以及身份认同重塑上的文学策略异同。 三、小说中的他者书写 分析了东亚文学内部如何处理“他者”形象,包括对邻国(尤其是日本对中国,或中国对日本)的刻板印象、误解与想象。这一部分力求去政治化地解读文学文本,探究作家如何通过虚构的世界来处理民族间的复杂情结,以及文学如何无意中构建或解构了既有的民族认知。 --- 第三部分:文学的身体、空间与媒介转换(Body, Space, and Media Shift in Literature) 本部分将文学研究扩展到身体经验、地理空间和新兴媒介的层面,展示了文学如何反映和塑造了东亚社会生活的物质现实。 一、身体的政治与文学的伦理 关注现代文学中对“身体”的描绘,包括疾病、性、暴力和身体的残缺。探讨了在强调集体主义与国家意志的时代背景下,个体身体叙事如何成为抵抗意识形态规训的场所。分析了“病态美学”在日本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中国作家对底层劳动者身体磨损的现实主义刻画,两者在对个体痛苦的关注上,有着深刻的文化连接。 二、都市空间与文学地图的重构 研究了特定都市(如东京、上海、北京、汉城)在文学叙事中的“角色”。这些城市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是具有自身生命力的叙事主体。通过考察“巷道”、“车站”、“咖啡馆”等微观空间,解析了现代东亚作家如何通过对空间的细致描摹,来体现现代性的疏离感和人群中的孤独。 三、从铅字到荧幕:媒介的迁移与文学的变异 考察了小说、戏剧(话剧)与早期电影在东亚的互动关系。分析了文学文本在转化为戏剧或电影脚本时所经历的结构性变化,以及媒介转换如何改变了故事的传播速度和受众的接受方式。这部分强调了文学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与其他文化产业深度交织的产物。 --- 第四部分:当代文学的全球化趋向与文化身份的再协商(Globaliz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东亚文学,探讨身份的流动性与文学表达的新趋势。 一、身份的离散与多重归属 探讨了在移民、留学、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当代东亚作家的“流散书写”。分析了“华语世界”作家(包括海外华人)的创作如何在一个或多个文化场域中同时进行身份的建构与解构,其作品呈现出多重文化代码的叠加现象。 二、通俗文化与精英文学的交汇 研究了当代东亚文学中,以往被视为“低俗”的通俗文学(如武侠小说、科幻、流行小说)如何被纳入严肃文学的研究视野,以及这些通俗形式如何被用来探讨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模糊了文学的等级划分。 三、文学批评的后殖民与全球视野 总结了当代文学研究如何运用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等新兴理论工具,重新审视东亚文学史中的权力关系与被压抑的声音。本书倡导一种更具对话性、去中心化的东亚文学研究范式,承认文化交流的复杂性、非对称性与持续的创造性。 结语: 《东亚文学的跨文化视野》旨在提供一个结构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框架,邀请读者以更开阔的胸襟和更深入的洞察力,重新发现东亚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独特价值与贡献。它是一部关于连接、对比与共生的文学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清茂


  1933年生,臺灣嘉義縣人。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博士,歷任臺灣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麻州大學、東華大學等校教授,現為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為中日文學研究領域之知名學者,亦為國內重要的翻譯家,譯有日本古典文學、近代文學經典以及日本漢學著作多種,包括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宋詩概說》、《元明詩概說》,小西甚一《日本文學史》,《平家物語》,松尾芭蕉《奧之細道》、《芭蕉俳文》、《芭蕉百句》,以及森鷗外《魚玄機:森鷗外歷史小說選》、《澀江抽齋》等。

  因致力於譯注日本經典文學,2014年榮獲日本政府頒授「旭日中綬章」。
 

图书目录

導論 中日文學的相互凝視 廖肇亨
寫在本書之前 鄭清茂
 
上編
《中國文學在日本》原序
夏目漱石的漢詩
中國文人與日本文人
永井荷風與漢文學
王次回研究
 
下編
漢字之發生及其年代之推測
中島敦的歷史小說
周作人的日本經驗
菅原道真的漢詩
取徑於東洋──略論中國現代文學與日本
談日本人中國文學研究的中譯問題
海內文章落布衣──談日本江戶時代的文人
他山之石──日本漢學對華人的意義
 
出處一覽
徵引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5011
  • 叢書系列:聯經評論
  • 規格:平裝 / 628頁 / 14.8 x 21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總之,光是書名和作者的名氣,就足以讓我對《中日文學之間:鄭清茂論著集》抱持極高的期待。這不是那種看過就忘的通俗讀物,而是一部足以在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可以隨時翻閱、反覆參照的知識寶庫。它代表著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一份對東亞文學脈絡的深刻梳理,以及對文化交流複雜性的細膩捕捉。我敢肯定,無論是文學研究的專業人士,還是對中日文學史有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都能從這部集結了教授畢生心血的著作中,獲得寶貴的啟發與收穫。這本書,感覺就像是一把開啟理解近代東亞文化之門的鑰匙,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

這本鄭清茂教授的論著集,光是書名《中日文學之間:鄭清茂論著集》就已經讓人感受到一股深厚的學術氣息。雖然我還沒機會拜讀書中的具體內容,但光是「中日文學」這四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日治時期文學、戰後台日文學交流,甚至更早以前中日文學相互影響的種種想像。我猜想,教授在這本書裡頭,肯定對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學現象,提供了獨到且精闢的見解。或許會提到像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這些日本文學巨匠,又或者是探討早期留日作家的作品如何承載時代的變遷與文化認同的掙扎。對於我們這些長期關注東亞文學脈絡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我特別期待能看到他如何梳理兩國文學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交會與碰撞,那種跨越語言和國界的深刻對話,總是讓人讀來心潮澎湃。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探討中日文學的論著集,我總有一種強烈的文化連結感與好奇心。台灣文學的發展,與日本的影響密不可分,無論是殖民時期的殖民地文學書寫,還是光復後對日本現代主義的引入與反思,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跡。我非常想知道,鄭教授是如何將台灣視角納入到宏觀的中日文學互動網絡中去觀察和解讀的。他會不會觸及到那些常被我們文學史忽略的邊緣聲音?或者,他有沒有提出一套新的理論框架,用來解釋台灣文學在「中國」與「日本」這兩大文學板塊拉扯下的特殊性?這種跨文化、多重身份的文學探討,總能激發讀者對於自身文化定位的深層思考。

评分

「論著集」這三個字,其實就說明了本書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它不像單一主題的專書那樣聚焦於一個狹窄的切口,而是集合了學者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議題的思考結晶。這對於像我這樣,興趣比較廣泛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今天可能讀一篇關於近代文學啟蒙的分析,明天又能轉向探討戰後文化意識的形塑。這種跳躍式的閱讀體驗,反而更能展現出一位學者思想的廣度與深度。我期待能從中窺見鄭教授研究歷程中的一些轉折點,看看他的觀點是如何隨著時間和新的研究發現而演進的。這種「時間切片」式的閱讀,往往能讓人對一個學者的學術生命有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

坦白說,我對鄭清茂教授的大名並不陌生,他在學術界的地位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光看這本書的標題,我就能預感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閒書。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咀嚼的學術專著。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無數密密麻麻的註釋、嚴謹的文獻考證,以及層層遞進的論證結構。這類型的書籍,往往能帶給人最紮實的學術養分,雖然閱讀過程可能需要一些耐心與定力,但一旦領悟了其中的奧妙,那種知識被建構起來的滿足感,是其他類型書籍難以比擬的。我猜測,這本論著集或許會涉及大量的文本細讀與比較文學方法論的應用,對於想深入研究東亞文學研究方法的同好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必備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