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你爽約嗎

春天,你爽約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美玲
图书标签:
  • 爱情
  • 青春
  • 校园
  • 成长
  • 治愈
  • 暗恋
  • 遗憾
  • 错过
  • 爽约
  • 伤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春天,你爽約嗎》收錄曾美玲於2019~2022年的精彩詩作,題材多元,包含新冠肺炎(COVID-19)帶給全球的衝擊、關懷阿富汗婦女、太魯閣號出軌事故、921地震孤兒、北極熊與非洲獅頻臨滅絕的處境和俄烏戰爭帶來的傷痛等,詩行間滿載關懷與憂傷。

  除時事觀察外,本書收錄多首懷念故里的動人作品,亦有作者嘗試與景仰的詩人作家們,如蓉子、楊牧、管管等,以詩進行深刻的心靈對話;另一方面與音樂家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等,展開詩歌與音樂的奇幻交流。作者在小詩、散文詩與雙語詩的創作上,勇於突破、持續探險,以敏銳的觀察力與悲憫的心,詩寫人間的悲歡離合,為疫情留下可貴的紀錄。

本書特色

  ★收錄曾美玲於2019~2022年的精彩詩作,包含新冠肺炎(COVID-19)帶給全球的衝擊、關懷阿富汗婦女、太魯閣號出軌事故、921地震孤兒、北極熊與非洲獅頻臨滅絕的處境和俄烏戰爭帶來的傷痛等,詩行間滿載關懷與憂傷。

  ★特別收錄李瑞騰與曾美玲的問答十則,幫助讀者更清楚、深刻地認識作者。

名家推薦

  向 陽(詩人、學者)
  李有成(詩人、學者)
  余境熹(香港詩人、學者)
  林煥彰(詩人、畫家)
  洪淑苓(詩人、台大中文系教授)
  須文蔚(詩人、國立台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蕭 蕭(詩人、退休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列)
《星辰之歌:失落的文明与无尽的探索》 第一章:苍穹之下的呼唤 在奥瑞恩大陆的偏远角落,坐落着艾欧尼亚王国。这个王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对星象学的执着研究而闻名。然而,与邻国日益增长的军事扩张和技术革新相比,艾欧尼亚显得有些固步自封。他们的生活围绕着古老的预言和天体的周期运行,坚信宇宙的运行法则能够指引他们的命运。 年轻的星象学家卡尔文,是艾欧尼亚王室的首席顾问。他拥有一双能看穿夜空迷雾的眼睛,以及一颗渴望探索未知的心。与保守的长老们不同,卡尔文不满足于解读古籍中记载的模糊信息。他深信,在浩瀚的星空中,隐藏着比艾欧尼亚自身更古老、更宏伟的文明遗迹。 故事始于一个异常的夜晚。天空中出现了一道不应存在的彗星轨迹,它划破了熟悉的星图,并在艾欧尼亚的观测塔上投下了诡异的蓝色光芒。卡尔文意识到,这并非自然现象,而是某种信号,一个来自遥远星域的低语。 他根据彗星的轨迹反推出一个坐标,这个坐标指向了大陆边缘那片被遗忘的“寂静海域”——传说中,那里曾是上一个纪元文明的最终归宿。 卡尔文将他的发现报告给年迈的国王塞拉斯。国王深感不安,他警告卡尔文,触摸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秘密,可能会唤醒沉睡的灾难。然而,卡尔文的坚定和对知识的渴望最终说服了国王,并获得了一艘古老的、由秘银合金打造的探索船——“飞渡者”。 “飞渡者”的设计图纸源自一位失踪的古代航海家,它不仅装备了当时的最高科技,更拥有能穿梭于低维度空间裂隙的能量核心。卡尔文召集了一支由学者、工程师和经验丰富的船员组成的探险队,准备踏上这段充满未知的旅程。 第二章:寂静海域的迷雾 寂静海域,一片被浓密、几乎无法穿透的迷雾常年笼罩的水域。海面上漂浮着巨大的、不知名的植物残骸和被腐蚀的金属结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古老而沉重的气息。 探险队在穿过迷雾的边缘时遭遇了第一次危机。一种被称为“回声水母”的生物,它们并非血肉之躯,而是由高密度能量构成的生命体,能够模拟船只的声波,引诱船只驶向隐藏在海底的巨大磁场陷阱。 在经验丰富的舵手莉雅的精准操作下,“飞渡者”险险避开了致命的漩涡。莉雅是当地渔民的后裔,对这片海域的危险习性有着本能的了解。她告诉卡尔文,这片海域流传着“不属于此世的歌声”的传说,那些歌声会让人心智迷失,最终沉入海底。 卡尔文通过分析海水中残留的微弱能量波动,发现这些波动与夜空中那颗异常彗星的频率高度吻合。他推测,这些能量源于一个被称为“源初之心”的失落装置,它被用于维持上一个纪元文明的能量供给,如今可能已经失控。 在深入海域的第三周,他们发现了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岛屿。它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一座被藤蔓和苔藓覆盖的、巨大的机械城市残骸。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几何学的完美,但处处透露出毁灭的痕迹——巨大的能量导管被粗暴地撕裂,核心反应堆的外部装甲布满了深不见耳的灼烧痕迹。 第三章:机械之城的低语 探险队登陆了这座城市。地面上散落着无法辨认的金属碎片,它们与艾欧尼亚的任何已知矿物都不同,具有奇特的抗腐蚀性。 卡尔文和他的考古学家团队开始在城市中央的主控制塔进行探索。控制塔内部的空气相对稳定,似乎有一个古老的维护系统仍在以极低的功率运行。墙壁上雕刻着复杂的星图,这些星图的精确度远超艾欧尼亚的观测水平,它们描绘了一个横跨数十个星系的庞大星际网络。 在主控室,他们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守护者”——一个高约三米的类人型机械体。它并非武器,而是一个知识存储单元。当卡尔文将一块从“飞渡者”上收集到的、与彗星信号频率一致的能量晶体插入守护者胸口的插槽时,它苏醒了。 守护者发出的声音是一种合成的、没有情感起伏的语言,但通过卡尔文随身携带的翻译装置,信息被解读出来。 “吾名‘编纂者’,负责记录‘先驱者’的兴衰。” 编纂者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历史:先驱者文明,一个在宇宙中进行跨维度旅行的古老种族,他们来到奥瑞恩大陆是为了建立一个“锚点”,用以稳定一个不稳定的空间节点。然而,在他们完成锚点的同时,他们触及了一种名为“虚空腐蚀”的宇宙瘟疫。 虚空腐蚀不是物理攻击,而是一种信息熵的扭曲,它会瓦解智慧体的逻辑结构,使其文明陷入疯狂和自我毁灭。为了阻止腐蚀蔓延,先驱者们启动了“沉寂协议”,将整个文明的知识和核心能源封存在奥瑞恩大陆的深处,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启净化程序。 第四章:核心的觉醒与抉择 根据编纂者的指引,探险队深入到城市的地下深处,那里是“源初之心”的所在地——一个巨大的、悬浮在半空中的、不断旋转的能量球体。它正是那颗彗星发出的能量源头。 然而,源初之心已经不再稳定。由于长久的时间流逝和外部力量的干扰(编纂者暗示,可能是某种试图窃取其能量的黑暗势力所为),核心的稳定程序正在崩溃,它正以一种失控的方式向外释放能量,这股能量辐射正是寂静海域的迷雾和那些怪异生物的成因。 卡尔文意识到,如果源初之心彻底失控,它将引发一场足以摧毁整个奥瑞恩大陆的能量脉冲。 此时,他们被一股不速之客包围了——来自邻国“铁壁公国”的渗透小队。铁壁公国痴迷于军事力量和超自然武器,他们早已秘密追踪到寂静海域的异常能量波动,并派遣精锐部队前来夺取核心技术。 铁壁公国的指挥官,冷酷的瓦伦丁上校,要求卡尔文交出对源初之心的控制权。他相信,只要掌握了这种级别的能量,铁壁公国将能统一整个大陆,建立一个由武力统治的“新秩序”。 一场短暂而激烈的冲突在核心室爆发。莉雅和船员们展现出卓越的战术能力,而卡尔文则必须在战斗的间隙,与编纂者一起,争分夺秒地执行“净化程序”。 净化程序的核心,是重新校准源初之心的频率,将其转化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发射器,而不是能量泄露源。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输入一套能抵御虚空腐蚀的“终极信息编码”。 卡尔文在生死关头,将自己对星辰、对文明、对人类未来的一切理解和希望,通过星象学的复杂算法,转化为一组全新的编码。这组编码不仅包含知识,更包含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存意志。 第五章:新的航向 当瓦伦丁上校的部队被卡尔文团队的防御装置暂时压制时,净化程序完成了最后的载入。 源初之心发出了最后一次强烈的蓝色光芒,随后,光芒逐渐减弱,转变为一种柔和的、稳定的白色光晕。寂静海域上空的迷雾开始迅速消散,海面恢复了宁静。 编纂者最后的声音响起:“信息已重构。锚点稳定。‘先驱者’的遗产,现已传递给下一代智慧体。记住,探索永无止境,但请选择和平的路径。” 随着编纂者的系统彻底关闭,卡尔文明白,他们不仅拯救了大陆,也继承了一个宏大的使命。他们带回了先驱者留下的知识备份——关于更高级的物理学、维度理论和星际航行的基础知识。 “飞渡者”带着幸存的探险队员和沉甸甸的知识,离开了寂静海域。他们没有将发现公之于众,因为他们深知,这份力量一旦被贪婪的势力掌握,将是大陆的灾难。 卡尔文站在甲板上,望着重新清晰可见的星空。那颗异常的彗星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清晰、广阔的宇宙图景。 艾欧尼亚王国开始了一场安静的变革。卡尔文成为了新时代的领航者,他用先驱者的知识指导着王国的科技发展,但始终保持着谦逊和警惕。 《星辰之歌:失落的文明与无尽的探索》的故事,并未在此结束。它只是一个序章。卡尔文知道,宇宙中还有无数的文明等待被发现,无数的真理等待被揭示。他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目的地,是那无尽的星辰大海。 (本书后续章节将深入探讨卡尔文团队如何利用这些知识,应对来自大陆内部的政治动荡,以及他们首次尝试利用星图坐标进行短距离的维度跳跃,以寻找先驱者文明其他可能的避难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美玲


  畢業於北一女中、師大英語系。曾在故鄉虎尾高中,擔任英文老師28年,2011年自教職退休,現為乾坤詩社、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同仁。作品曾獲師大新詩獎與童詩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彭邦楨紀念詩獎創作獎、詩歌藝術學會創作獎。著有詩集《船歌》、《囚禁的陽光》、《曾美玲短詩選》(中英對照)、《午後淡水紅樓小坐》、《終於找到回家的心》、《相對論一百》(中英對照)、《貓的眼睛》和《未來狂想曲》。

  詩作〈雨中靜思〉入選2010年年度詩選。詩作〈憶台糖小火車〉、〈虎尾小鎮〉,被選入台灣糖業數位文學館。詩作〈讓我們一起去賞雪吧〉、〈虎尾小鎮〉、〈向日葵〉、〈不知隔了多久〉,入選雲林縣青少年台灣文學讀本《新詩卷》。詩作〈虎尾小鎮──糖廠〉與〈印象溪頭〉,分別在2016年與2017年,由民視「飛閱文學地景」節目,拍攝成影片播出。
 

图书目录

【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李瑞騰
【推薦序】欣賞《春天,你爽約嗎》/林煥彰
【推薦序】戀生精神的時代新曲──序曾美玲詩集《春天,你爽約嗎》/余境熹
【推薦短語】/李有成 洪淑苓 須文蔚 蕭蕭

曾美玲答編者十問/李瑞騰

▍輯一 晨起聽巴哈
晨起聽巴哈
深秋印象二帖
致淡水(中英對照)
To Dan Shui
深秋訪吳沙故居
女詩人座談會
致玫瑰(中英對照)
To Roses
玫瑰幻想曲(中英對照)
The Fantasy of Roses
槍聲與玫瑰
永恆的愛如是說── 聆聽馬勒第三交響曲第六樂章「永恆的愛如是說」
詩人
寫詩的理由(中英對照)
The reasons why I write poems
冠冕──致戴資穎

▍輯二 小詩
願望
植物園賞荷
野薑花
嘉年華
護城河──訪捷克庫倫洛夫古城
小詩三首
三行微詩三首
微型詩四首
小詩二首(中英對照)
Two little poems
太空針塔(中英對照)
The Space Needle

▍輯三 布拉格廣場
布拉格廣場──捷克記遊
春日午後,來到薩爾斯堡──致敬莫札特
旅途中,遇見卡夫卡與小約翰.史特勞斯──奧地利與捷克記遊
訪哈爾施塔特──奧地利記遊

▍輯四 今年的春天,爽約嗎?
今年的春天,爽約嗎?(中英對照)
Did the spring break the promise this year?
武漢肺炎紀事
親愛的,別哭泣──為吹哨人李文亮醫師而寫
重生(中英對照)
Rebirth
春會── 觀迷火佛朗明哥舞團新春演出「鬥牛士的祈禱」
春訊(中英對照)
Messages of spring
出走
那時,此刻──致敬前線醫護
氧氣瓶──為印度祈禱
島嶼紀實
中秋許願
喜雨(中英對照)
Welcome the rain

▍輯五 散文詩
國際新聞二則
奔馳──給親愛的爸爸
春遊──給親愛的媽媽(中英對照)
The Spring outing (a prose poem)──to my mom
圍牆
公園深秋即景

▍輯六 週末午後,在虎尾厝沙龍
週末午後,在虎尾厝沙龍
望鄉──看電影「虎尾」
其實,你從未離開──給侄兒Wesley
媽媽教我的歌
兒時記憶──寫於媽媽82歲生日前夕
國中同學會──給三年五班的老師與同學們
舊照片──給國中同學們
請回答1978──北一女光復樓的回憶
紅樓小聚
印象校園──追憶虎中
英文課二重奏
一位高中英文老師的日常(中英對照)
The Routines of A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

▍輯七 青鳥遠行
青鳥遠行──送別詩人蓉子女士
讓風朗誦──致詩人楊牧
春雷的歌唱──送別詩人管管老師
閃閃的淚光魯冰花──送別作家鍾肇政先生
星星、獅子與百合花──敬悼《乾坤詩刊》創辦人藍雲老師
詩集、小火車與冰淇淋──送別卡夫
野薑花的回憶──送別劉藍溪

▍輯八 點燈
點燈
太魯閣號出軌紀事
返鄉──哀悼太魯閣號出軌的罹難者
給天上的爸爸媽媽──為921大地震的孤兒而寫
小麗的故事
動物悲歌二題
姊姊在這裡──為五歲敘利亞小女孩莉涵而寫
戰爭素描──為烏克蘭祈禱

▍輯九 新書發表會
新書發表會
烏來詩人──敬賀詩人麥穗90大壽
比西里岸之夢──北美館觀畫家江賢二回顧展
陽光普照──電影「陽光普照」觀後
立冬下午茶
家電二題
黑貓與白貓的日常
結婚三十五週年紀念日
假日公園寫生
雨中散步
公園裡愛唱歌的鵝
花季
我心雀躍(中英對照)
My heart leaps up

【附錄】文本內聯網的狂想曲:讀曾美玲〈週末午後,在虎尾厝沙龍〉/余境熹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87111
  • 叢書系列:台灣詩學同仁詩叢
  • 規格:平裝 / 274頁 / 14.8 x 21 x 1.41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總序

二〇二二,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了,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家長西家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台,發表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了。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了一個詩刊《台灣詩學季刊》(出了四十期),後來多發展出《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台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台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致力於圖書出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系列、詩論叢等,今年又增設「台灣詩學散文詩叢」。迄今為止總計已出版超過百本了。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二〇二二年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有八本書出版(另有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二本),包括截句詩系、同仁詩叢、台灣詩學論叢、散文詩叢等,略述如下:

  本社推行截句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扎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了,今年只有一本漫漁的《剪風的聲音──漫漁截句選集》,我們很難視此為由盛轉衰,從詩社詩刊推動詩運的角度,這很正常,今年新設散文詩叢,顯示詩社推動散文詩的一點成果。

  「散文詩」既非詩化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詩,它將散文和詩融裁成體,一般來說,以事為主體,人物動作構成詩意流動,極難界定。這一兩年,台灣詩學季刊除鼓勵散文詩創作以外,特重解讀、批評和系統理論的建立,如寧靜海和漫漁主編《波特萊爾,你做了什麼?──台灣詩學散文詩選》、陳政彥《七情七縱──台灣詩學散文詩解讀》、孟樊《用散文打拍子》三書,謹提供詩壇和學界參考。

  「同仁詩叢」有李瑞騰《阿疼說》,選自臉書,作者說他原無意寫詩,但寫著寫著竟寫成了這冊「類詩集」,可以好好討論一下詩的邊界。詩人曾美玲,二〇一九年才出版她的第八本詩集《未來狂想曲》,很快又有了《春天,你爽約嗎》,包含「晨起聽巴哈」等八輯,其中作為書名的「春天,你爽約嗎」一輯,全寫疫情;「點燈」一輯則寫更多的災難。語含悲憫,有普世情懷。

  「台灣詩學論叢」有二本:張皓棠《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涂書瑋《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為本社所辦第七屆現代詩學研究獎的得獎之作,有理論基礎,有架構及論述能力。新一代的台灣詩學論者,值得期待。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里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沓,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出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台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推薦序

欣賞《春天,你爽約嗎》
/林煥彰(詩人、畫家)


  1.
  文學藝術,主管精神和心靈;尤其是詩,這種精緻的文類,我向來就認為她就是這樣,所以我喜愛讀詩,也愛寫詩。讀到好詩,讀到自己喜歡的詩;就特別感到快樂,特別的開心。

  2.
  讀女詩人曾美玲老師的詩,是很輕鬆、很親切、很愉悅的;這本詩集《春天,你爽約嗎》收錄2019年到2022年美玲老師所寫的新作,內容非常多樣多元;分成九輯,近九十首詩,每一首詩作都分別在各報副刊和多家重要詩刊刊載過,足見美玲老師這三、四年詩的創作是相當勤快耕耘的,自然就是豐收。

  3.
  女詩人美玲老師的詩,內容題材相當多元,足見她是一位宏觀的詩人;由個人內在心境抒寫親情出發,關注全球人類健康、和平大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詩是小我和大我的良知關照和呼喚……我喜歡讀美玲老師的詩。

  4.
  女詩人美玲老師的詩,從詩的形式,由小詩三、五行到二、三十行,自自在在的揮灑,她都能輕鬆自在自如的鋪展;展開現今當下世間眾人之事的書寫,值得細細品賞玩味……。尤其小詩,如〈三行微詩三首〉和〈微型詩四首〉,都是三行,極精簡空靈。

  5.
  有關親情的詩寫,我特別鍾愛她寫給父親〈奔馳──給親愛的爸爸〉和母親〈春遊―給親愛的媽媽〉這兩首散文詩,是多麼的天真可愛,彷彿讀著讀著我們也跟著她和她的爸爸、媽媽一起都隨著時光倒流、回到了清純無憂的,他們的童年……。

  6.
  美玲老師的詩,是屬於明朗的詩風;明朗的詩,需要讀者特別用心體會,不要輕易錯過,細細的讀每一首詩,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

  2022年7月20日寫於九份半半樓

戀生精神的時代新曲──序曾美玲詩集《春天,你爽約嗎》
/余境熹(香港詩人、學者)


  世有「戀屍」的文學,亦有「戀生」的文學。前者參考埃里希.弗羅姆(Erich Fromm, 1900-1980)的論說,元素共包括:(一)喜歡機械和不能成長的東西;(二)傾向將事物數據化,敏感於經濟議題;(三)是法律、秩序及強權的忠實信徒,以之主宰生命;(四)只知懷緬過去,不展望未來;(五)喜歡黑夜、海洋、洞穴;(六)扼殺植物、昆蟲等的生命,沒情由地將有生物變成無生物;(七)喜談疾病,對殘障的形體異常迷戀;(八)是排泄物、嘔吐物、分泌物如血、汗、唾液、鼻涕的愛好者;(九)對死亡、葬儀一類事情格外感興趣,為屍體、腐爛的東西所吸引;(十)對死者產生愛戀,渴望佔有屍體,與之發生性行為或將其吃掉。

  文學作品若包含以上十項的任何一項,籠統言之,即「具有戀屍書寫的元素」;包含項目較多,即為「高密度的戀屍書寫」;包含較後項目,即屬「高濃度的戀屍書寫」;而「高密度」、「高濃度」云者,一篇作品、一位作家可兼而有之。必須留意:文學名家筆觸「戀屍」,構成「戀屍書寫」,此說絕無貶義。如金庸(查良鏞,1924-2018)《笑傲江湖》多目盲去勢之徒,三島由紀夫(MISHIMA Yukio, 1925-1970)耽溺被殘殺的王子,白先勇(1937-)小說常見血光傷逝,而皆有其藝術效果、精神漫溯,乃至乎社會之寄意等,內蘊深邃,價值殊高。

  另一邊廂,曾美玲(1960-)非不知現實黑暗困苦,如疫症橫行,戰火四起,權貴侵凌,人情冷漠,耳聞目睹,隔之不絕。但她的文學小舟卻執持「戀生」態度,不願負載太多「戀屍」亂石,以免增加自身,也增加讀者的心靈壓力:「生命裡推不完/巨石的負荷與憾恨/全部拋向遠行的小舟/會不會太沉重?/會不會載不動?」〈致淡水〉相反,曾美玲的詩筆效法約翰.施巴提恩.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G弦之歌」,總渴望能「綻放嬰兒天真笑容/傳揚天國永生信息」,「輕鬆推開黑暗惡夢/打開囚禁的心」〈晨起聽巴哈〉。

  是以,曾美玲的詩不是全無「戀屍」的材料,她卻往往點到即止,保持文字園圃的「輕鬆」。她的〈詩人〉自述職責,是要「四處考察人間風景/謙卑地閱讀眾生的臉譜」,當然也會看到「地球澆不息的戰亂烽火/哭不停的苦難和雨」。但她並不鋪張渲染,而是著意於撫慰,即刻便「以愛之名/祈禱」,不讓血污屍臭在紙上暈開。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深度和复杂性,绝对是近年来中文小说中少有的上乘之作。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主角的‘矛盾性’,他/她身上同时并存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欲和对被理解的渴望,这种拉扯感被描绘得入木三分。你很难简单地给这些角色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例如书中那个看似冷漠的配角,随着故事的推进,你会发现他所有的防备和尖刻,都源于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他的‘恶’是脆弱的衍生品。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解释或一键洗白,而是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修正你对这个角色的初始判断,直到最后,你可能依然无法完全‘原谅’他,但你却能‘理解’他。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让这些人物真正‘活’在了纸上,而不是服务于情节的工具。每次读到他们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那种台湾特有的人情味和疏离感交织的复杂情绪,就好像你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让人感同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爵士乐手在即兴演奏,充满了张力与呼吸感。开头几章铺陈得相当缓慢,像是在为一场重头戏做冗长的序曲,各种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埋藏着后来的重要伏笔。那时候我甚至有点担心,会不会节奏拖沓影响阅读的流畅性,但事实证明,这种‘慢’是蓄力的过程。当故事的主线终于收紧,情节开始加速时,那种从松弛到紧绷的转换,简直让人措手不及,心跳都跟着加快了。尤其是那场关于家庭秘密的摊牌戏码,作者用了大量的短句和大量的内心独白交叉剪辑,那种密集的、互相击打的节奏感,让我几乎无法停下来,一口气读完了那部分。有趣的是,在处理回忆片段时,节奏又会突然变得舒缓而悠长,用大段大段的抒情来营造一种“时间被拉长”的怀旧感。这种在快慢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显示出作者对叙事时间掌控的炉火纯青。它不是那种线性的、平铺直叙的故事,而是一个充满弹性、懂得何时该喘息、何时该爆发的有机体。

评分

这本书对于‘空间感’的运用,简直是空间的诗学。它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像是角色的另一种延伸和情绪的容器。作者对特定场域的细节描绘,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其中。拿书中描述的那个老旧的公共图书馆来说,那种陈旧木材的味道、阳光穿过布满灰尘的玻璃窗时折射出的光束,甚至座椅上被无数人摩挲出的光滑触感,都被精准地捕捉了下来。这些环境细节并非多余的填充物,而是紧密地与角色的心理状态挂钩。当主角感到压抑时,场景往往被描绘成低矮的天花板和密不透风的走廊;而当他获得片刻释怀时,场景则会突然转向开阔的河岸或高处的阳台。这种空间与心理的‘互文’关系,让阅读体验极具沉浸感。你读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在一个精心构建的‘情绪迷宫’中探索,每一个转角、每一扇窗户,都对应着人物内心的一次波动或一次醒悟。这种对场景细节的执着,让整本书的密度大大提高,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力简直是‘在地化’的极致体现。我很少看到有作品能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带有台湾腔调的、那种看似随意实则内蕴深沉的表达方式,处理得如此自然而不做作。不是那种刻意去模仿夜市叫卖或街头俚语的堆砌,而是那种渗透在人物心声和对话骨子里的‘味儿’。比如他们用来表达无奈或遗憾时,那种独特的语气词用法,或者在描述人际关系时的那种含蓄、留白的处理,非常贴近我们闽南语文化背景下的人情世故。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外来作品的那种隔阂感,而是仿佛听着邻桌的朋友在低声倾诉。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正式的书面语和口语之间切换得极其顺滑。在描写主角的内心挣扎时,文字变得精致而富有诗意,但转头描述与三五好友在小吃店的闲聊时,那种接地气、略带粗粝感的表达又瞬间回归,显得真实可信。这种语言上的多元光谱,让整本书的质感非常丰富,层次感十足。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啊!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描写城市街道的黄昏景象时,那种光线穿过高楼缝隙洒在地面的那种斑驳感,处理得极其细腻。不是那种平面的、简单的亮暗对比,而是带着一种温度和情绪的色彩过渡。记得有一次傍晚去信义区散步,看到的景象跟书里某几个段落的描写简直一模一样,那种混杂着霓虹灯光和夕阳余晖的复杂色调,让人不禁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想拍下来,但又觉得任何镜头都捕捉不到那种心头一震的感觉。作者显然对光影的感知力非常敏锐,他懂得如何运用‘光’来引导读者的视线,让画面在脑海中立体起来。再说说场景的构建,无论是老旧眷村的狭窄巷弄,还是现代捷运车厢内那种快速流动的、失焦的背景,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夜店场景的描述,那种忽明忽暗、闪烁不定的灯光,不仅营造了氛围,还巧妙地反映了人物内心的迷惘与躁动。这种对视觉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精心剪辑过的文艺片,每一个画面都值得反复咀嚼。不得不说,光影的运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背景设定,成为了推动叙事和烘托气氛的隐形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