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第七版的《社會工作直接服務》帶給我一種「與時俱進」的紮實感,尤其是在探討「科技與社會工作」的結合時。過去的教科書對網路、社群媒體在服務傳遞上的應用往往是空白或過於保守,但這次更新明顯捕捉到了數位時代的脈動。它探討了如何利用通訊軟體進行個案追蹤、如何進行線上團體治療的倫理規範,甚至提到了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實務操作,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每天都在面對的挑戰。此外,書中對「跨專業合作」的討論也相當精采,它不再將社工視為單打獨鬥的英雄,而是強調與醫護、警政、教育體系之間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和共同工作模式,尤其在涉及兒童保護或司法處遇時,這種系統性的觀點至關重要。總體而言,這本書成功地將社會工作這門古老又不斷演進的學科,放在當代台灣社會的具體場景下,進行了一次非常全面且深刻的梳理,無論是學生、初任者還是資深從業者,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養分。
评分我對坊間的社工教科書一直抱持著比較挑剔的態度,因為很多書寫得太學術化,讀起來像是要準備應付國考,而不是真的要拿來服務人。但這本《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第七版,從我這個有十幾年經驗的社工角度來看,它真正觸及了「關係建立」這個最核心,卻也最難言傳的藝術。它花了不少篇幅在討論如何處理服務過程中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和「自我關懷」(Self-Care),這點非常務實。我們都知道,第一線工作者很容易在大量的案主痛苦面前耗竭,而這本書很坦誠地面對了這個困境,並且提供了具體的方法論,讓我們學會如何劃定專業界線,同時又不失同理心。再者,關於「危機介入」的章節,它的流程圖設計得非常清楚,特別是對於家庭暴力或自殺風險評估的部分,步驟明確且兼顧了法律責任的考量,這在緊急情況下能極大地穩定我們的判斷。坦白說,我以前在帶領新人時,常常苦於沒有一套能同時涵蓋心法與技法的教材,現在有了這本書,我可以放心地讓他們去吸收和內化那些看似抽象,卻是決定服務成敗的關鍵要素。
评分閱讀這本《社會工作直接服務》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於「證據基礎實務」(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的整合非常到位。在台灣,我們越來越強調服務的成效和問責性,不再是單純比誰的愛心多,而是要拿出數據和研究支持我們的介入是有效的。這一版在這方面的著墨非常深入,它不只是提倡 EBP,而是真正教導我們如何在資源有限的基層單位,實際去篩選、評估和應用那些經過驗證的介入方法。特別是針對特定族群,例如身心障礙者的獨立生活支持或精神衛生領域的復原模式,書中引用的研究文獻都相當新穎且具有國際視野。這對我這種同時需要對外說明服務績效的管理者來說,是極大的幫助。它讓我能更有底氣地向董事會或政府單位解釋,我們採用的服務策略,背後是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在支撐的。相比起一些只停留在描述服務內容的書籍,這本更像是一本「如何提升服務品質的工具書」,它強迫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有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有在做」的階段。
评分說真的,這本《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的排版跟設計,拿到手的時候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跟過去那種傳統教科書死板的樣子完全不一樣,看起來比較「活」。我個人比較重視文獻的引用和理論的系統性,這一版在這方面處理得相當細膩。它沒有為了追求新穎而犧牲了社會工作核心價值的基礎探討,反而是把經典的理論框架,像是精熟模式(Mastery Model)或是介入層次理論,用更現代的語言和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介入技巧」時,加入了大量的跨文化敏感度(Cultural Competence)的討論,這在我們這個多元社會裡,簡直是核心技能。舉例來說,對於原住民社區的工作方法,書中提出的尊重其傳統規範和知識體系的建議,比起過去那種「由上而下」的服務模式,顯得溫和且有效多了。讀完整個關於「團體工作」的章節後,我感覺自己對如何引導團體動力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只是照本宣科地帶活動,而是更懂得如何解讀團體中潛在的人際互動和情感流動。總體來說,這本書在學術的嚴謹度和實務的可操作性之間,找到了非常精準的平衡點,對於有志於走專業路線的夥伴來說,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评分這本《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的版本更新,對我們這些在實務界打滾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及時雨。老實說,很多教科書,尤其是關於實務操作的,改版速度跟不上現實世界的變化。但這第七版,從我手邊這本的厚度和內容編排來看,真的下了不少功夫去調整和納入最新的趨勢。特別是對於台灣社會服務體系裡不斷湧現的新議題,比如高齡化社會下的長照模式轉型,或是新住民服務的複雜性,書裡都有更細緻的著墨。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個案管理」這一章節的論述,不只是停留在傳統的資源連結,而是開始強調「賦權(Empowerment)」的實踐細節,怎麼在給予支持的同時,又能真正讓案主感受到自己是決策的主體,這對於我們日常工作中,面對越來越強調自我決定權的案主群體,提供了非常具體的指引。以前的教材,常常把理論和實務分得太開,讀起來總覺得有點隔靴搔癢,但這一版在案例分析的部分,感覺更貼近台灣本土化的脈絡,讓我在帶領督導或培訓新手時,有更多可以引用的真實情境來討論。光是看到它在倫理困境處理這部分的更新,我就覺得這筆投資很值得,畢竟在瞬息萬變的法規和社會期望下,我們隨時都需要一套穩健的價值羅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