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10年材料力學題型整理考題解析 

106-110年材料力學題型整理考題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九華土木建築補習班 
图书标签:
  • 材料力学
  • 考题解析
  • 题型整理
  • 工程力学
  • 应力分析
  • 变形计算
  • 历年真题
  • 机械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辅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收錄國考各次試題及詳解,由九華力學名師群通力製作,並以加強各章節之重點整理、印證重要概念、強化學習效果,使考生熟悉出題型態,培養應試能力及解題技巧,讓考生一擊必中。 
 
本書特色
 
  完整收錄106-110國考試題詳解
  1.公務人員高考三級
  2.公務人員普考
  3.土木技師專技高考
  4.結構技師專技高考
  5.地方特考三、四等
  6.司法特考檢察事務官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106-110年材料力學題型整理考題解析》之外的,关于材料力学领域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 --- 《结构动力学与抗震设计实用指南:基于现代工程标准的分析与实践》 作者: [此处可假设一位资深结构工程师或教授的姓名] 出版社: [此处可假设一家专业学术出版社的名称] ISBN: [此处可假设一个编号] --- 内容概述:超越基础,迈向复杂结构的性能化设计 本书旨在为土木、结构、机械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高度实用的结构动力学与抗震设计方法论。在现代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在面临地震、强风荷载等瞬态荷载作用时,仅仅依靠传统的静力学分析已远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和使用性性能的要求。本书正是填补了这一知识空白,聚焦于如何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靠、高效的工程实践。 全书内容严格遵循最新的国际规范(如ASCE 7、Eurocode 8等)和国内现行标准的核心精神,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之间找到完美平衡。我们不满足于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基本概念复述,而是着重于如何处理真实世界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例如不规则结构体系的建模、非线性响应的评估,以及基于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理念的实施策略。 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动力学基础与自由振动分析(第1章至第3章) 第1章:工程动力学概论与基本概念重申: 详细回顾质量、刚度、阻尼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动力学系统中的表征。重点剖析了集中质量模型(Lumped Mass Model)的建立原则及其在多自由度(MDOF)系统简化中的技巧。 第2章:单自由度系统(SDOF)的响应分析: 深入探讨系统的固有频率、周期和阻尼比的确定。详细解析了阶跃荷载、简谐荷载作用下的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特别是响应谱(Response Spectrum)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流程。着重分析了超调量(Overshoot)和最大响应的保守性判断。 第3章:多自由度系统(MDOF)的特征值问题: 这一章是本书的理论基石。全面介绍了质量矩阵、刚度矩阵的装配,以及如何高效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模态分析)。详细讲解了主坐标变换(Modal Transformation)的步骤和意义,为后续的模态叠加法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二部分:外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与分析方法(第4章至第7章) 第4章:模态叠加法与响应谱分析实践: 详细阐述了模态响应的叠加原理,并区分了绝对值叠加法、平方根求和法(SRSS)和CQC法在工程中的适用条件和结果差异。通过算例展示了如何根据规范要求精确计算结构的总剪力与位移。 第5章:瞬态动力学与直接积分法: 针对非线性问题和复杂的时程激励,本书详细介绍了Newmark-$eta$法、中心差分法等直接时间积分算法的原理、稳定性和计算精度控制。重点讨论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积分步长以保证计算的收敛性。 第6章:阻尼模型的建立与非比例阻尼处理: 区别于教科书中常见的比例阻尼(Rayleigh Damping),本书深入探讨了基于材料损耗和基于模态的非比例阻尼建模,这对精密机械和复杂结构(如夹层结构)的动态分析至关重要。 第7章:风荷载与地面运动的模拟: 讲解了如何根据风洞试验数据或规范要求生成符合统计特性的随机风荷载时程,并详细介绍了不同地震区地震动记录的选取、调幅(Scaling)和人工地震波的生成技术。 第三部分:抗震设计与性能化评估(第8章至第12章) 第8章:抗震设计基本概念与承载力评估: 重点介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D)的核心理念,包括操作水平(Operational)、即时避难(Immediate Occupancy)、生命安全(Life Safety)等不同性能目标对应的设计承载力和延性要求。 第9章:结构塑性铰与延性设计: 详细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钢结构构件的塑性机理,指导工程师如何合理设置塑性铰的区域,确保“强柱弱梁”或“强剪弱弯”的延性设计原则得以落实。 第10章:非线性时程分析(NLTHA)的建模与结果判读: 这是本书实践性的高潮部分。讲解了如何精确建立材料和几何非线性模型,如何处理接触、拉杆效应等复杂边界条件。重点分析了裂缝开展、屈服面扩展等非线性指标的工程意义。 第11章:薄弱环节识别与抗倒塌评估: 针对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薄弱环节识别流程,包括Pushover分析在高阶模式下的局限性讨论,以及如何利用NLTHA评估结构的抗倒塌能力(Collapse Prevention)。 第12章: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应用: 介绍了主流的隔震技术(如叠层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和消能减震技术(如粘滞阻尼器、屈服型阻尼器)的工作原理、选型标准及在动力分析中的等效建模方法。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工程实例驱动: 每一个核心理论点后都附带有使用主流有限元软件(如SAP2000, ETABS, ABAQUS等)的详细操作步骤和输入参数设定截图,确保读者能立即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 2. 规范对标精准: 对比分析了中美欧抗震规范在动力响应分析中的关键差异,帮助工程师理解规范背后的力学逻辑。 3. 深入非线性: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讲解如何从线性分析的舒适区过渡到需要判断结构损伤和失效的非线性领域,这是区分初级分析师与资深工程师的关键能力。 4. 聚焦性能: 摒弃传统的“满足规范即可”的思维定势,引导读者理解“结构在特定地震下能做什么”的性能化设计核心思想。 通过研读本书,读者将不仅掌握材料力学在动力学荷载下的拓展应用,更将建立起一套独立、严谨且面向未来的结构抗震设计与评估体系。本书是结构工程师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学利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材料力學
Chapter 1 軸力桿件/3
Chapter 2 扭力桿件/31
Chapter 3 剪力彎矩圖/41
Chapter 4 梁內應力/63
Chapter 5 應力應變轉換/97
Chapter 6 梁撓度分析I-梁微分方程式/115
Chapter 7 梁撓度分析II-基本變位公式&力矩面積法/117
Chapter 8 柱的挫曲/129
Chapter 9 其他類型考題/147

靜力學
Chapter 1 靜定梁、剛架力分析/155
Chapter 2 靜定桁架力分析/163
Chapter 3 纜索結構/191
Chapter 4 釘銷構架/201
Chapter 5 摩擦力/209
Chapter 6 空間力系/217
Chapter 7 虛功原理/225
Chapter 8 形心與慣性矩/227
Chapter 9 其他類型考題/233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10849
  • 叢書系列:實用土木
  • 規格:平裝 / 250頁 / 19 x 26 x 1.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真的讓我這個老讀者眼睛一亮,不像以前很多參考書,排得密密麻麻,看得我頭都昏了。這次的版本,字體大小適中,留白也足夠,重點是公式和圖表的編排非常清晰。特別是那些比較複雜的應力分析圖,每一個向量和標註都畫得非常精準,顏色對比度也很舒服,讓我在複習那些刁鑽的題目時,能夠迅速抓住核心概念,不用在那邊費神去辨認到底是哪個符號。記得我以前準備研究所考試時,常常因為題目解析印得太小,重要的步驟都看不太清楚,結果多花了好多冤枉時間。這本在印刷品質上的用心,確實看得出來,畢竟材料力學這種東西,圖比字還重要,看得清楚才能學得進去。而且,書脊的裝訂也很紮實,我這種會把書攤平、甚至需要釘書機輔助的讀者來說,這點非常加分,不用擔心翻沒幾次就散架了。總之,光是閱讀體驗這一塊,就已經遠超市面上大多數的考試用書了。這讓我在面對那些看起來就讓人頭痛的拉伸、剪力或彎矩圖時,心情都能稍微放鬆一點。

评分

學長姐們推薦的這本「題型整理」,我原本以為不就又是另一本考古題的集合,沒想到它的章節劃分邏輯跟學校教授的上課順序幾乎是完美對應的。這點對於我們這種需要跟著學校進度走的學生來說,簡直是救命仙丹。你想啊,通常學校教完某一類型的題目,我們馬上需要找類似的題目來練習鞏固,如果參考書的分類跟不上,那我們就得自己在那邊對照章節編號,超級浪費時間。但這本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不只是分類,它還會針對不同年份、不同學校(雖然我主要看交大和成大的考題)的相似題型做歸納,用星號標示難易度,這讓我知道哪些是必考的基礎題型,哪些是專門用來洗掉頂尖學生的「魔王題」。我特別喜歡它在每個大章節後面都會附上一個「觀念聯結」的小區塊,用比較口語化的方式解釋,例如「這裡的變形概念其實跟我們之前學的彈性模數有什麼關係」,這種跨章節的串聯,讓我對整個材料力學的體系感有了更宏觀的認識,而不只是單純的公式記憶機器。

评分

這套題型的整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錯誤示範」的收錄與分析。這真的很少見!一般參考書只會告訴你怎麼做對,但很少有作者會花篇幅去討論,為什麼很多人會在這裡卡關,或者會犯下哪幾種常見的錯誤。舉個例子,在計算斷裂力學的應力集中因子時,有些解法會忽略邊緣效應,這本書就特地拉出來一個小框框標註:「常見錯誤:未考慮裂紋尖端應力場的奇異性」,然後解釋了為什麼忽略會導致結果偏高或偏低。這種「防呆設計」的編排方式,對我這種容易粗心大意的讀者來說,簡直是量身打造。我常常在做題目的時候,其實是會朝錯誤的方向思考,但因為沒有人點醒,自己檢查也檢查不出來。有了這些「反面教材」的提醒,我在做模擬測驗時,自然就能避開那些陷阱,大大提高了答題的準確性,也讓我對一些高階概念的理解更加紮實,因為你知道錯誤是從哪裡產生的,自然就更懂得保護正確的觀念。

评分

坦白說,市面上的解析書,很多都只是把解答寫出來,頂多再補上一兩行步驟,根本沒什麼參考價值。然而,這本在「解析深度」上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涉及複合材料或非標準截面的問題時,它的步驟拆解細緻到令人感動。它不會直接跳到最終的積分結果,而是會詳細說明每一步的物理意義,比如「我們在這裡假設平面保持平面,是基於柯西應力張量的哪個假設」,這對於準備研究所口試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神助攻。我記得有道關於薄殼受壓的題目,步驟超級繁瑣,我本來想直接看解答抄,結果翻過去,發現它居然把微分方程的建立過程,從邊界條件的設定開始,一步一步推導出來,甚至連邊界條件的物理意涵都解釋了。這種程度的解析,已經超越了一般的解題工具書,更像是一位隨身的家教,隨時在你卡住的地方,耐心引導你,而不是直接給你答案,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讚。

评分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可以讓我再多加期待的地方,那可能就是在「數位化輔助」這一塊的整合性吧。當然,實體書的質感是無可取代的,但畢竟現在資訊爆炸,如果能搭配一些更現代化的資源,那就更完美了。例如,書中有幾個比較抽象的動態分析或疲勞壽命預測的章節,雖然文字和圖表已經盡力呈現,但畢竟材料力學很多部分是三維的概念,如果能提供一個配套的線上資源連結,讓讀者可以掃描書上的特定編號,觀看一段簡短的動畫模擬,解釋那個扭轉或彎曲的過程,那就更貼近現代學習的趨勢了。我不是說實體書不好,而是覺得在解析如此詳盡的基礎上,再加入視覺化的輔助工具,可以讓學習效率再往上推一層樓。不過,撇開這點小小的期望不談,單就內容的深度、廣度以及解題的邏輯性來看,這本書已經是材料力學備考書籍中的佼佼者了,對於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考生來說,它絕對是一本值得信賴的戰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