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餐具 -手造溫暖 木作叉匙碗盤的自然質感日常

作.餐具 -手造溫暖 木作叉匙碗盤的自然質感日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西川榮明
圖書標籤:
  • 木工
  • 餐具
  • 手作
  • DIY
  • 自然
  • 生活
  • 設計
  • 傢居
  • 木質餐具
  • 溫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32位木作匠人近380件手造木餐具全收錄
親自手造「My餐具」用餐吧!
附錄木材特性簡介.木材一覽錶.木工道具使用技巧

  手感溫潤的木湯匙、輕巧可愛的奶油刀等,本書介紹瞭各式各樣由木工作傢製作而成的木餐具以及器皿、盒子等。在此先來定義所謂的「木製餐具」這個詞彙吧!

  這裡的餐具,主要是指英語的Cutlery,意即「餐桌上使用的金屬製湯匙、餐叉、餐刀等總稱」。若以此來解釋「木作餐具」,自然就是指木製的湯匙、餐叉、餐刀等器具。

  然而,在這本書裡稍微擴大瞭這個詞彙的釋義範圍,涵蓋瞭包括餐桌或廚房周邊所使用得到的木作餐用道具。意思就是說,諸如抹刀、飯勺、筷子&筷架、奶油盒、茶罐、便當盒、木碗、托盤等也將一併登場。

  以下將簡單列齣本書的幾大特色:

  1 木工作傢親手製作的木製品
  主要收錄由獨立木工作傢原創設計,並製作成形的木製作品。不僅有作傢親自試用作品的使用情況,還聽取傢人及顧客使用過後的意見與感想,每件作品皆是完成度極高的一時之選。當然,這些全部都是木製作品,絕非是進口商品或工廠大量生產的製造品。書中可以見到所有作傢的照片,作品齣處也都一清二楚。

  如有感興趣的作品,不妨上網搜尋作傢的官網洽詢購買,或前往販售作品的經銷商店親手把玩欣賞。

  2 瞭解木工作傢的想法
  本書並非隻是單純地介紹作品,還包括深入瞭解木工作傢們一貫的原則,以及為什麼會製作這類作品的來龍去脈等,試著一窺製作者的創作思路。能讓讀者更清晰瞭解作品誕生的背景。

  3 真實呈現所謂的日常用品
  木餐具是屬於日常「使用」的道具。由於並非藝術鑑賞作品,所以刊載瞭許多實際使用的場麵。承濛作傢本人與其傢人的協助,作為模特兒呈現齣書中的用餐等情境。

  4 各位讀者也嘗試動手製作吧
  為瞭滿足希望能製作專屬木製湯匙、餐叉的讀者,本書特別企劃瞭「動手作作看」的單元。有請木工作傢仔細指導,即使是木工初學者也能順利完成木餐具的製作。此外,對於還不熟悉木工刀具操作的讀者,請在作業進行時務必多加小心留意。

  *本書為誠文堂新光社2009年10月發行之《手づくりする木のカトラリー》的增補改訂版,新增兩位創作者的介紹,以及「木材特性簡介.木工道具使用技巧」等單元之後重新齣版。
《陶作時光:泥土與火焰的藝術》 本書深入探索陶藝的悠久曆史、精湛技藝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獨特魅力。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如何製作陶器的指南,更是一場關於人與自然材料之間深度對話的旅程。 第一章:泥土的召喚——陶藝的起源與精神 本章追溯陶藝的源頭,從新石器時代的粗獷器皿到古代文明中精美的瓷器,展現瞭泥土如何隨著人類的腳步演變,成為記錄曆史、承載文化的載體。我們將探討陶藝作為一種古老藝術形式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對土地的敬畏、對形態的追求以及對手工製作的執著。我們會詳細介紹不同地域陶土的特性,理解“因地製宜”的智慧,以及為何選擇特定的泥料能賦予作品獨一無二的性格。此外,本章還會引入“慢工齣細活”的理念,強調在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中,陶藝實踐如何提供一種迴歸本源、沉靜心緒的途徑。 第二章:從礦物到可塑性——泥料的準備與理解 成功的陶藝始於對原材料的深刻理解。本章聚焦於陶泥的科學與藝術。我們將剖析粘土、長石、石英等主要成分的作用,講解如何通過科學配比來調控泥料的收縮率、可塑性和燒成後的強度。內容涵蓋泥料的陳腐過程,這是提升泥料品質的關鍵步驟;揉泥(Luting)技巧,包括螺鏇揉、盤揉等不同方法,旨在排除氣泡、均勻水分,使泥料達到最佳操作狀態。對於初學者,本章提供瞭簡易的傢庭泥料改良方法;對於進階者,則深入探討瞭特殊泥料(如炻器泥、瓷土)的性能差異和處理要點。 第三章:塑形之舞——手捏、泥條與拉坯技法詳解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技術部分,詳盡地闡述瞭三種主要的成型方法。 手捏成型(Pinching and Coiling): 重點介紹如何通過最原始的手指動作塑造齣富有生命力的器皿,以及泥條盤築法的結構邏輯。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用泥條搭建高而穩定的結構,並探討如何通過不同的錶麵處理(如刻劃、按壓)為作品增添紋理和敘事性。 泥闆成型(Slab Building): 講解如何將泥料擀平成均勻的闆材,並利用切割、拼接技術構建幾何感強烈的立體造型,適用於製作大型裝飾件或方正的容器。 拉坯成型(Wheel Throwing): 這一節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係統拆解拉坯過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定中心、開孔、拉高、塑形、修坯。特彆強調對轉速、水量的控製,以及手勢的微妙變化如何直接影響器型綫條的流暢度和穩定性。書中會配有詳細的步驟圖示,幫助讀者剋服初學階段的恐懼感。 第四章:錶麵語言——釉料的化學、色彩與燒成 釉料是賦予陶器第二次生命的關鍵。本章深入探究釉料的復雜化學構成,包括助熔劑、成膜劑和著色劑的作用。我們將詳細分類介紹石灰釉、長石釉、鉛釉(安全替代方案強調)以及天然草木灰釉的特性和應用範圍。著重分析瞭不同氧化物(如銅、鐵、鈷)在不同氣氛下的顯色效果。 燒成部分則關注窯爐的科學性。從素燒到釉燒的溫度麯綫控製、還原焰與氧化焰對釉色和胎體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觀察窯內變化來預判作品的最終效果。本書提供瞭一個詳細的燒成溫度與氣氛對照錶,幫助讀者掌握窯爐操作的藝術。 第五章:器物與空間——陶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 陶藝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其製作工藝,更在於它融入日常生活的潛力。本章探討如何將傳統手作精神與現代審美相結閤。內容涵蓋: 功能美學: 如何設計齣既符閤人體工程學又兼具視覺吸引力的飲食用具。 空間敘事: 探討大型陶藝裝置或壁掛作品如何在建築空間中發揮情緒張力。 修補與再生: 介紹金繕(Kintsugi)的哲學與技法,強調“不完美之美”和物品的生命延續性。 第六章:陶藝傢的工作室:從工具到習慣 本章提供實用的工作室管理建議,包括工具的維護與分類(修坯刀、轆轤、颳刀等)、安全操作規程,以及如何建立一個高效且富有靈感的創作環境。同時,書中穿插瞭多位現代陶藝傢的工作室巡禮,展示他們獨特的創作理念和工作流程,激勵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節奏和風格定位。 本書旨在引導讀者不僅成為陶器的製作者,更成為泥土故事的講述者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實踐者。通過對泥土、火焰和時間的沉靜把握,最終達成一種人與物、過去與現在的和諧共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西川榮明(Nishikawa Takaaki)


  編輯、作傢、椅子研究傢,除瞭製作椅凳、傢具之外,廣泛從事森林、木材,乃至工藝品等樹木相關主題的編輯、撰稿活動。著有《この椅子が一番》、《増補改訂新版 手づくりする木のカトラリー》、《手づりする木の器》、《増補改訂 名作椅子の由來図典》、《一生ものの木の傢具と器》、《木の匠たち》(以上皆為誠文堂新光社)、《木のものづくり探訪 関東の木工傢20人の仕事》、《樹木と木材の図鑑──日本の有用種101》(以上皆為創元社)、《日本の森と木の職人》(鑽石社)等。共同著作《Yチェアの祕密》、《ウィンザーチェア大全》、《原色 木材加工麵がわかる樹種事典》、《漆塗りの技法書》(以上皆為誠文堂新光社)等。

圖書目錄

2 前言

7 第1章 湯匙、木匙
10為瞭享用時更顯美味,一刀一鑿打造齣柔美動人的線條 さかいあつし之匙
14輕薄順手好用、簡約俐落的優美造形 西村延恵之匙
18源麯木工藝製作而成,離口極其滑順 富井貴誌之匙
22輕巧、好握、使用口感極佳,雙手不便之人亦能使用 酒井邦芳的髹漆木匙
26宛如長年使用,融為一體的順手 沖原紗耶的竹製餐具
30傳承井波木雕師,以傳統技藝雕刻而成 田中孝明之匙
34施以雕刻,洋溢著鄉村藝術馨香 久保田芳弘之匙
38使用30種以上木材製作,抵達登峰造極之形 金城貴史的果醬匙
40產自北海道的闊葉木,以木鏇車床鉋削成型 佐藤佳成的木匙
41宛如與瓶中咖啡豆融為一體 前田充的咖啡量匙
42木工作傢們的作品 各種湯匙與木匙
44動手作作看 1 湯匙 by山極博史
48使用櫻木生材製作湯匙 一起來體驗Green Woodwork木作

53 第2章 餐叉
54聽取使用者心聲,融閤機能性與造型之美 難波行秀的義大利麵叉
58取得「切」與「插」之間的平衡 川端健夫的甜點叉
62木工作傢們的作品 各種餐叉
64動手作作看 2 餐叉 by川端健夫

69 第3章 奶油刀、抹刀、飯勺等
70利用加粗握柄更有效率地盛飯,棱角與圓弧完美調閤的輪廓線 日高英夫的樺木、櫟木飯勺
74絕妙弧度造就握把的服貼感 老泉まゆみ的鍋鏟
76追求栗木與日本稠李的實用性與美感,以南京鉋鉋削而成 大久保公太郎的木鏟
78木工作傢們的作品 各種奶油刀與抹刀
80動手作作看3 奶油刀 by山極博史
84動手作作看 4 披薩刀 by片岡祥光

89 第4章 木箱、木盒
90以無比精巧的技藝,完美呈現洗練設計 丹野則雄的六角形茶罐
94纖細盒身與漆的調和,創造齣新鮮感 堀內亞理子的辭典便當盒
96讓米飯感覺更好吃的美麗直木紋 川閤優的杉木便當盒
98熱愛木盒的作傢,添上日式風情創作而成 荻原英二的整理盒
100讓餐桌更加華麗,由赤色櫻桃木組閤而成 山極博史的奶油盒
102木工作傢們的作品 各式各樣的奶油盒
104動手作作看5 奶油盒 by山極博史

109 第5章 容器、淺碟、托盤、鍋墊等
110純白與俐落設計的絕美融閤 高橋秀壽的椴木容器與質地輕薄的杯子
112活用木材本身的多彩色澤,帶著玩心組閤而成 須田修司的托盤
114外形小巧卻具有強烈存在感 山下純子的小碟子
115木工作傢們的作品 各種淺碟、木碗、鍋墊
118動手作作看6 四方小碟 by山下純子
120動手作作看7 和菓子托盤 by須田修司

125 第6章 砧闆
128隱約看似人影且易於排水乾燥 鬆本寬司的砧闆
130手鉋而成,既簡單又精緻 富山孝一的砧闆
134動手作作看8 起司闆 by富山孝一

139 第7章 筷子、筷架、餐具匙筷架
142木工作傢們的作品 各種筷子&筷架
144動手作作看9 筷子與筷架 by山下純子
149 樹種別──木工道具使用方式&技巧
149 木材的概略分類
150 雕刻刀基本使用方法
151 木作餐具主要使用刀具&木料固定工具
152 木材硬度&刀具使用訣竅
158 南京鉋使用方式

DATA
163 關於木作餐具的保養與使用方法
164 用語解說
165 工具解說
166 木材硬度與入手難易度一目瞭然的木材一覽錶

170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7627490
  • 叢書係列:手作良品
  • 規格:平裝 / 172頁 / 19 x 24 x 1.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後記

  木作餐具的魅力究竟是什麼呢?為此我詢問瞭日常生活就長期使用木製湯匙或餐叉等用品的使用者。

  「放入口中的感覺很好」、「輕觸舌尖時備感舒適」、「讓整個餐桌變得活潑豐富瞭起來」、「用餐變得更有樂趣」、「即便生活在大廈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氛圍」、「小朋友像是吸吮著奶嘴似的使用」、「金屬製餐具比較冰冷,還會發齣鏗鏘聲響,但木製餐具就溫潤多瞭」……

  從自己親身的感觸與體悟中,似乎自然地明白瞭「木中有溫暖」這句用來形容木作印象的慣用語。

  即便如此,就算隻是拿著一支小小的湯匙,採訪時也能深刻地意識到那蘊藏其中的深意。無論是對於製作方的作傢,或是對於使用者來說,似乎都有著同樣的寄意。

  每個人的手、口大小都不相同,有慣用右手的人,也有左撇子。品嘗義大利料理時,有直著用餐叉捲麵的人,也有斜著捲麵的人。根據平常的使用方式或用途,對某些人來說方便使用又適閤的餐具,對其他人而言卻不怎麼適閤,諸如此類的情況時常發生。

  企劃本書時,我試用瞭各式各樣不同種類的木作餐具。過著一邊更換著數支木作湯匙一邊吃著咖哩、拿來舀湯,或是將優格與冰淇淋送入嘴裡的日常生活。然而在不知不覺中,手中使用的湯匙卻總是同樣的那一支。自己的手無意識地就會挑中那把特定的湯匙……

  最適閤自己使用的木作湯匙,不一定是專業木工作傢所製作的餐具。若有人是一直都在使用自己花時間親自鑿刻製作的湯匙,那也會有人在百元商店找到意外適閤自己的餐具。因為看上美麗的造型外觀而選擇購買,在傢裡實際用餐使用時卻總覺得好像有異物卡在口中。挑選適閤自己的湯匙確實很難。

  對於湯匙或餐叉的形狀與構造,我也徹底養成瞭聚精會神地觀察、觸摸,進而確認的習慣。從匙柄線條到頭部鬥狀的盛舀部分(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這個部位的正確名稱)之間相連的形狀,試著與金屬湯匙排在一起認真的比較一番……從中領悟到「盛物的匙麵部分不必太深就夠用瞭,太深就會變成舀湯的中式湯匙」這樣的發現。

  木作湯匙與金屬湯匙之間的差異,在於因材質強度的關係,相對之下木匙要作齣薄度顯得較為睏難。這個癥結點對於木工作傢也是相當費心的一件事。關於入口觸感的舒適、強度的安排、木材的厚度、造型的美觀,究竟該如何針對這些關係進行處理纔好呢?不過,隻要考慮到木作湯匙本身的特質,也就能夠掌握根本沒有必要製作成和金屬湯匙一樣的領悟瞭。於是為瞭錶現木質的魅力,刻意保留刀具鑿痕的湯匙或木匙特別引人注目,另一方麵,也有追求木料薄度的人。總而言之,存在著形形色色的類型。我認為使用者隻需要考量運用場閤或本身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餐具即可。

  藉由採訪過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所有創作者都很重視使用者的情緒。即使是進行訪問時,也經常可以聽到製作者說齣「使用的便利性」、「得考慮對方會如何使用」這樣的話語。要說是理所當然,當然也是沒錯。作傢們製作完成之後,親自試用並請求傢人或朋友使用,從中聽取他們辛辣又中肯的建言,還得採納客人的製作要求。畢竟是使用的人,正因為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所以保有這樣盡責的態度就顯得格外重要。

  最後,請容我藉此機會,對百忙之中協助進行採訪的各位木工作傢們再次錶示深厚的謝意。衷心感謝裝幀設計師望月昭秀先生、取材時承濛關照的各位攝影大師,以及提供各方麵信息的人們。

西川榮明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的封麵光是看到就讓人覺得心頭一暖,那種手工打磨齣來的木紋質感,簡直是把自然和生活完美地融閤在一起瞭。我最近剛好在尋找一些能讓傢裡氣氛更溫馨的元素,看到這本書的介紹,立刻就被那種樸實又帶有溫度的小物件吸引住瞭。雖然我還沒翻開內頁,但單從這個名字——「作.餐具」——就能想像到裡麵絕對是充滿瞭對生活細節的講究。我猜想,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去挑選木料,從選材到雕刻,每一個步驟都融入瞭對自然和手作的敬畏之心。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瞭,大傢常常追求效率和新潮,反而忽略瞭這種慢下來、用心去感受物件溫度的小確幸。我期待在書裡看到更多關於木頭的知識,也許還有一些獨特的上油保養技巧,讓這些「木作餐具」不僅是吃飯的工具,更能成為傳承情感的載體。這種帶有手作痕跡的物品,用久瞭就會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那種感覺是機器量產的完全無法比擬的。總之,光是這份對「自然質感日常」的追求,就讓我迫不及待想收藏這本書瞭。

评分

颱灣的職人精神一直是我很欣賞的一點,他們總能把看似簡單的事物做到極緻,並且融入東方的審美觀。這本《作.餐具》顯然是這種精神的體現。我預感這本書的編排不會是那種生硬的教學手冊,而更像是一本生活劄記,記錄瞭從尋覓木料到完成作品的心路歷程。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自然質感」的?是不是強調保留木材的粗獷邊緣,還是追求一種極簡的拋光光滑?不同的風格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居傢感受。如果書中能分享一些搭配建議,例如木製餐具如何與陶瓷、玻璃等不同材質的器皿混搭,那就太棒瞭。畢竟,餐桌佈置是一門藝術,而餐具是這門藝術的靈魂。期待能從中汲取靈感,讓我的飯桌不再是單調的背景,而是充滿層次感的風景畫。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很多強調「質感生活」的書,內容大多華而不實,看得人眼花撩亂,總覺得距離自己的日常生活很遙遠。但這本《作.餐具》,光是「木作叉匙碗盤」這個主題就非常接地氣,它沒有過度包裝,直接點齣瞭生活中最基本也最核心的「食」與「器」。我個人對這種將實用性與美學結閤得恰到好處的類型特別感興趣。想像一下,用一個手工鑿齣來的木碗盛著熱騰騰的粥,那種觸感和視覺上的衝擊,絕對能瞬間提升用餐的儀式感。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平衡木頭的天然紋理與餐具的功能性需求的?畢竟,木頭和水、油、熱食的接觸是很有學問的。希望書裡能深入探討不同木材的特性,例如鬍桃木的深邃感和楓木的潔淨感,在餐桌上會帶來怎樣不同的氛圍。這種深入到材料層麵的探討,纔是一個真正有份量的手作指南,而不是流於錶麵的擺拍圖集。

评分

最近總覺得傢裡缺少一點「靈氣」,那種不是用錢買來的,而是時間沉澱齣來的韻味。這本《作.餐具》的名稱,讓我直接聯想到日式美學中那種「侘寂」(Wabi-sabi)的境界,就是欣賞事物的不完美、無常和殘缺之美。木製餐具,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必然會留下颳痕、變色,這些痕跡非但不會讓它貶值,反而成瞭歲月贈予的勳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傳遞一種「擁抱使用痕跡」的觀念,讓我們不再害怕物品被磨損。如果書裡有幾個篇章是專門講述如何與這些「老朋友」相處,如何讓它們隨著時間一起變老,那將會是一本極具深度的生活哲學書。這不再僅僅是教你做叉子或碗,而是教你如何與你的生活建立更長久、更真誠的關係。這種層次的提升,纔是我真正期待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寶貴收穫。

评分

最近迷上瞭一種非常專注的感覺,就是當你全神貫注在做某件事情時,外界的喧囂彷彿都消失瞭。我猜測,作者在製作這些木作餐具時,大概就是抱持著這樣的心境吧。「手造溫暖」這四個字,對我來說,不隻是指木頭本身的溫度,更是一種勞動的溫度,是製作者投入的時間和心力所散發齣來的氣息。這種被「愛」過的器物,用起來自然會特別順手,也更容易讓人珍惜。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關於工具使用的詳盡圖解,讓我這個對木工一竅不通的人,也能窺見一二門道。或許,即使不能親手做齣一個完美的叉子,光是理解瞭製作的艱辛與美好,也能讓我對日常使用的每一個器具抱持更深的敬意。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生活哲學的一部分,提醒我要慢下來,尊重每一個被創造齣來的物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