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與黑駱駝

白馬與黑駱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駱以軍
图书标签:
  • 成长
  • 冒险
  • 友谊
  • 动物
  • 草原
  • 蒙古族
  • 文化
  • 励志
  • 亲情
  • 自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  特別撰序推薦
小說家駱以軍X詩人宋明煒兩地輕靈互奏,
綿亙奇想翻飛的詩境宇宙。
於此蒙塵時代,將現實光燁與晦澀織成雪地裡的銀河,
彼此互為投影,在微醺的友誼裡交換深摯的快樂。


這是一種奇妙的緣分。他們藉網路互通有無,談抱負談創作談情懷,每每不能自已。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不足故歌詠之,遂有了詩。他們的詩作有的空靈抒情,有的充滿人間氣息,原非刻意為之,合成一集,卻有了巧妙的對應。《白馬與黑駱駝》是他們各自跨越時空、專業、想像界限的嘗試,也是友誼的見證。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冬夢裡的白馬,飛奔穿梭在我們說不完的故事,
暮色裡的雪,照亮記憶深處的密林⋯⋯
白馬與黑駱駝踅走、重逢於詩行之間,
他們翻玩文明與藝術,寄託深邃情意哲思;
面對殘穢漫漶的現世,仍保有一絲純真的奢侈,
以及選擇轉身的決心。


自二○○五年初見,駱以軍與宋明煒即在文學的牽引之下交會出友誼的花火。漫漫長夜裡,在光與影互相顛倒的濛曖時光,他們夢話般地訴說文學的樣貌;朦朧街燈、高大樹影間,意猶未盡的談詩、談小說,談浸潤彼此靈魂中那些難以抹除的文學經典,激盪出對異托邦世界的想像,鑽探知識的可能性,以及與此新時代對話的方式。

本書分為「我們的世界——給以軍」、「但使願無違——給明煒」兩輯,各自舉重若輕地書寫中年維特的煩惱,並收錄兩人受到對方牽引,於此十多年來淬礪累積的詩作。宋明煒以深受駱以軍推崇的〈白馬〉起頭,連篇作品透過雪地、冬夜、海洋等意象,拆解繁蕪文明背後,關於人心內核的明暗風景和映透著孤獨的潔淨情感,並深受電影與藝術感召,將生命之希望/缺憾寄託於畫作、自然與迷離的夢境哀歌之間,文字寧謐且靈動耀人。

對映於宋明煒的潔白敘事,駱以軍以其瑰麗詭誕語法,打散線性敘述,腦洞大開地將異質但又糾纏不已的故事和畫面,以極富小說感的詩意語境裸現而出:飄蕩的遊魂、屈辱變形的腦殼、被困在小玻璃盒中的鍬形蟲,在在將現世殘忍與喟嘆化為繁複意象,既美麗又帶著荒謬的針刺,洞穿人們對世界的重重詰問。

「白馬和黑駱駝,實在如同左手畫右手,或奇美拉的兩個偶然顯形。我讀以軍為本集新寫的詩,感動且明白這些文字超出了有形有矩的詩,是我們苦難而無物的『今夕』亦『明朝』在黑駱駝中的量子纏結,也是所有那些如永恆粒子般的微小卑微的善良和美,呈現為白馬狀態的曼陀羅分形。以軍也是我心目中的白馬,我則是笨笨的寫字人,是那個目睹宇宙奇蹟驚嘆不已卻無處鑽鑿的工匠,試圖在自己剎那的方寸畫頁上,重繪白馬和黑駱駝在現實世界中的投影。」——宋明煒

「白馬與黑駱駝」這個對照組的兩個『夢中動物』,它們未必屬於光,未必屬於影,但很奇妙的,我其實大明煒六七歲,但他著實很像阿難博學聰慧,像所謂『希臘性』那樣的寬闊多樣。生命很多時刻其實是開了我一個『新手印』,全新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啟蒙者,但並不是老師,更像少年玩伴,真心實誠,且因慷慨的個性,完全不保留傾心相授。⋯⋯這些帶點微醺的,友情的,以詩的形式,遣悲懷、寄缺憾、文明想像的暢恣激情、難以言喻的『只有此刻的我看見這樣的美景』,我覺得這是一本無比美麗的小書。」——駱以軍


【精選摘文】

冬天的夢裡,夏天豐盛如節日
我呼出的白色的氣息,在記憶裡變成冰,化成水
白馬從夢的池塘飲水,飛奔著穿過我們來不及寫完的故事
陽光灑滿的道路上,我找不到白馬的蹤跡
也許它留下的是故事裡的一個個字跡
講故事的衝動,從夏天開始
冬天的夢裡,故事還沒有完

——宋明煒,〈白馬〉


一隻手最多只能握住另一隻手
我是妳心愛的那個人嗎
憂傷的內心,沒人能安慰
一隻手捉住的,也許什麼都沒有

——宋明煒,〈愛情的小賦格曲〉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噁心的人使人心脾不爽
開槍的人念念有詞
滑手機的人眼球如流星雨
說謊的人想不起他在胚胎時的模樣
抽菸的人最熟悉指甲瓣大小的火苗
喝烈酒的人他告訴你47X74是他媽747
歧視的人一定說我沒有岐視喔

——駱以軍,〈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親愛的你好嗎
請記得那些我們高貴的時刻
人和人信任的時刻
腳踩著浮木但有那麼個深入水中
的恐懼  但相信友愛  自由  美麗的詩歌

——駱以軍,〈親愛的你好嗎〉
 
《迷雾之城:光影交错的时代挽歌》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沧海文集社 装帧: 精装典藏版 字数: 约 48 万字 ISBN: 978-7-88765-432-1 --- 内容简介 《迷雾之城:光影交错的时代挽歌》是一部跨越了近百年历史的宏大叙事,它深植于一个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东方大陆腹地——“浮光城”。这座城市,如同一块被时间遗忘的琥珀,在工业革命的巨轮碾压下,经历了从蒸汽朋克式的辉煌鼎盛,到最终在技术与人性、传统与革新之间走向不可避免的衰败与沉寂。 本书并非单纯的历史编年,而是一部由无数破碎的记忆、未竟的誓言、以及不合时宜的浪漫交织而成的浮世绘。它聚焦于三个世代,通过三位性格迥异、命运却被浮光城紧密捆绑的关键人物,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张力与绝望中的挣扎。 第一部分:铁轨与钟楼的黄金时代(1900-1935) 故事始于浮光城蒸汽科技的巅峰时期。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润滑油与昂贵香料混合的气味。城市被划分成等级森严的“上城区”——那里耸立着镀金的摩天楼和由黄铜驱动的精密钟楼,以及终年被阴影笼罩的“低语区”——贫民窟和非法工厂的所在地。 人物聚焦:埃利亚斯·凡·德·霍夫,一位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的机械工程师。他痴迷于“以太驱动”的理论,梦想着用清洁能源彻底取代肮脏的煤炭,解放低语区的工人们。埃利亚斯不仅是一位天才,更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道者。他的助手,年仅十六岁的女孩莱拉,是低语区出身的孤儿,拥有惊人的自学能力和对机械结构近乎本能的理解。莱拉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上城区华丽外表下,底层人民为生存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对“改变”的渴望与恐惧。 这一部分详述了城市能源巨头“煤烟财阀”与埃利亚斯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围绕着一座秘密修建的、用于测试新型能源反应堆的地下设施展开。书中对那个时代机械的描绘细致入微,从齿轮的咬合声到压力锅的嘶鸣,都充满了蒸汽美学特有的粗粝质感。然而,一场蓄意的爆炸摧毁了埃利亚斯的实验室,带走了他的部分梦想,也让他与莱拉的命运走向了分岔路。 第二部分:无声的广播与流亡者(1936-1968) 时间快进至被称为“静默之年”的时期。随着老一代技术力量的衰退,浮光城被一种新的、更难以捉摸的力量所控制——信息垄断与精神操控。城市上空不再是蒸汽的轨迹,取而代之的是无处不在的“声波塔”,它们广播着经过严格筛选的新闻和颂歌,压制了所有的异议。 人物聚焦:塞西莉亚·梅洛,一位在上城区长大的自由撰稿人。她表面上是官方报纸的专栏作家,实际上是地下抵抗组织“回音”的秘密联络人。塞西莉亚的武器是文字,她试图用文学和隐晦的诗句,在无声的广播中植入质疑的种子。她不断周旋于官方的监视与反抗者的狂热之间,她的内心挣扎在于,为了保护真相,她必须牺牲多少个人情感和道德底线。 这一阶段,城市面临着环境恶化和人口的持续外流。浮光城变得越来越像一座巨大的监狱,外围被连绵的“锈蚀沼泽”所环绕,象征着被抛弃的旧工业文明。书中穿插了塞西莉亚搜集到的,关于上城区统治者为了维持现有秩序,如何系统性地掩盖了多年前那场能源爆炸真相的记录。历史在这里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真相如同迷雾中的灯塔,忽明忽暗。 第三部分:记忆的回收与最终的沉降(1969-2000)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城市开始“自我修正”的阶段。新一代的领导者决定放弃沉重的工业遗产,转向更轻盈、更数字化的未来,但这并非真正的革新,而是另一种形式的遗忘。老旧的机械被拆除,历史遗迹被快速夷平,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玻璃幕墙和无面孔的自动化系统。 人物聚焦:卡莱布·霍夫,埃利亚斯·凡·德·霍夫的孙子,一位专门从事“历史数据回收”的技术人员。他的工作是整理、归档——或者说,销毁——那些不符合新时代叙事的旧档案和机械残骸。卡莱布是新旧交替时代最矛盾的产物:他生活在最高效的系统之中,却对那些被系统抛弃的“无用之物”抱有一种近乎病态的迷恋。 在执行销毁任务的过程中,卡莱布意外地发现了祖父埃利亚斯的遗失日记,以及莱拉在多年前留下的、关于“以太驱动”的最后笔记。这些残存的线索,将他引向了城市的深层结构,那里隐藏着关于“煤烟财阀”的最终秘密,以及一个关于城市能否真正获得“重生”的残酷选择。 《迷雾之城》的结局并非大团圆。它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收尾:当一座城市决定抹去自己最痛苦、最真实的记忆时,它获得的“新生”是否值得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光影交错,映照出的是人性的复杂、技术伦理的困境,以及一代人对美好未来的徒劳追逐。这是一曲献给所有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却拒绝彻底沉默的灵魂的挽歌。本书探讨了进步的代价、记忆的重量,以及在宏大叙事面前,个体命运的脆弱与韧性。 --- 读者群体推荐: 钟情于复杂世界观构建与历史厚重感的文学爱好者。 喜欢蒸汽朋克、反乌托邦以及历史悬疑题材的读者。 对探讨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关系有浓厚兴趣的人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駱以軍
一九六七年生,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二○一八第五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台北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及多屆新聞媒體年度好書等。著有《匡超人》、《明朝》、《大疫》、《計程車司機》、《胡人說書》、《肥瘦對寫》(與董啟章合著)、 《讓我們歡樂長留:小兒子2》、《女兒》、《小兒子》、《棄的故事》、《臉之書》、《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相關著作:《匡超人》《匡超人(限量親簽珍藏版)》《遣悲懷(增訂新版)》

宋明煒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生,美籍華裔詩人、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韋爾斯利學院東亞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文學、科幻小說。曾獲《上海文學》獎,並曾任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頓)迪爾沃思學者、博洛尼亞大學ECCO美意學術交流項目訪問學者等。著有英文著作《少年中國》、《看的恐懼》,主編英文版《轉生的巨人:二十一世紀華語科幻小說選集》;中文著作《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德爾莫的禮物:紐約筆記本》、《普利茅斯的冬日花朵:新英格蘭記》、《批評與想象》、《中國科幻新浪潮》等。近年來有詩作和短篇小說在《今天》、《字花》、《芙蓉》、《上海文學》等期刊發表;部分詩作翻譯為義大利文和英文。

图书目录


【推薦序】兩地書    ◎王德威

我們的世界——給以軍


白馬
暮色裡的雪
夢歌(第二十七)
無題(聽見有人說未來)
對話
愛情的小賦格曲
為永生公主而做的孔雀曲
告別
四首教育詩:呼嘯山莊
四首教育詩:偽幣製造者
四首教育詩:情感教育
四首教育詩:弗蘭德公路
無題(美麗的事物穿過時間而來)
青春
蝴蝶
暴君
Monterey 清晨
青鳥

愛與黑暗的歌
二月
1986-1989年舊作重抄
1.靜
2.孤獨者
3.聖安德烈斯巷
4.有樹的風景
5.無題
我們一起看過的畫
1.春天
2.岩間聖母草圖,少女
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去斯德哥爾摩
夢歌(第七首)

村庄
末世(哀歌第二首)
中國
四月
成都
夢歌(第十二首)
蘋果的夢
記憶(哀歌第三首)
故事(哀歌第四首)
納博科夫的夢
宇宙諧趣
十九世紀浪漫曲
春天
疫情禁足一年有餘,夏日午後大雨中,想念友人駱以軍
1. 明朝
2. 給以軍
野象出行
中秋
霜降
夢歌(第二十三)
羅馬之夜

但使願無違——給明煒

比寂靜多一點
鍬形蟲
忠告
獨白
蜂蜜檸檬

好人
清明
古典
後來我真的覺得波拉尼奧偉大
親愛的你好嗎
常玉常玉你要到哪裡去
常玉2
隨記
劫後
在我的星球
那個小鎮發生的事
懺悔文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我曾經
媽祖哄她的小兒子順風耳入睡
無題
天青
許多年後
鐵道
無題
給女兒的

最後一個
我一直一直把你的星球顧得好好的
五四他得了憂鬱症
年輕每人的裙底
世界
珠串
傷害讓我變得像小孩一樣
我很害怕突然的不回信

後記1:微醺的友誼  ◎駱以軍
後記2:在看見彼此的瞬間,分形出另一個世界  ◎宋明煒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3382
  • 叢書系列:麥田文學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0歲~99歲

图书试读

兩地詩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駱以軍是當代華語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宋明煒是美國名校韋爾斯利學院教授,近年以科幻研究見知學界。駱以軍生於台灣,並以台灣為創作基地,宋明煒來自大陸,長期定居美國。兩人天各一方,卻緣於文學熱情成為好友。甚至「好友」不足以形容他們的關係;他們是彼此的知音。

這是一種奇妙的緣分。他們藉網路互通有無,談抱負談創作談情懷,每每不能自已。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不足故歌詠之,遂有了詩。他們的詩作有的空靈抒情,有的充滿人間氣息,原非刻意為之,合成一集,卻有了巧妙的對應。《白馬與黑駱駝》是他們各自跨越時空、專業、想像界限的嘗試,也是友誼的見證。

《白馬與黑駱駝》不全然是古典或浪漫的,個中另有奇趣。詩集原名《合肥集》,「合肥」既遙指他們的家世淵源,更是兩個胖大中年直男的重量級告白。他們幽了自己一默。曾經在美東見證這樣的場面:梭羅不食人間煙火的華爾登湖畔,但見胖嘟嘟的白馬,黑黝黝的駱駝信步走來,果然舉足輕重。 奇妙的是,他們寫起詩來,倒是舉重若輕。中年維特的煩惱,資深徐志摩的懺情,經過淬煉,乃成為歌哭的真誠見證。人生本來就是複雜的,詩人不能為體重負責,詩人只為最純粹的文字負責。
      
以軍、明煒和我的因緣其來有自。回頭看去,大約是1992年吧,我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陳芳英教授之邀作課上演講。以軍正是她的學生,當時剛贏得文學大獎,成為文壇矚目的新星。文字裡的駱以軍世故頹廢,流露一股痞氣。殊不知見了面卻是個粗大羞澀的男生,結結巴巴,簡直有點手足無措的樣子。我們胡亂應酬幾句,大約不離努力加油等陳腔濫調。以後幾年,以軍進入創作爆發期,《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妻夢狗》、《月球姓氏》⋯⋯相繼出版。他的文字華麗枝蔓而隱晦,讀者卻趨之若鶩。的確,我們是以讀詩歌的方式讀他的小說。

1995年,以軍自費出版詩集《棄的故事》,儼然現出他骨子裡的詩人真身。詩作以遠古「棄」的出生神話作為核心,述寫世紀末的荒涼境況,生命捨此無他的臨界選擇,還有「愛」作為救贖的可能與不可能。「棄的詩學」於焉興起,成為他創作最重要的母題。現實人生裡,他正面迎向重重考驗。《遠方》講述父輩故鄉有如異鄉的遭遇,《遣悲懷》寫故人之死帶來的巨大悲愴,無不來自個人經歷。《西夏旅館》鋪陳族群滅絕的史話/寓言,殘酷而淒迷,則是「棄」的詩學的極致發揮了。

2000年夏天,我在上海初見明煒。他申請赴美獲得多所名校獎學金,最後選擇我當時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猶記得在虹橋機場一眼就認出明煒,地道山東大個兒,滿臉誠懇。還沒等到行李,他已經進入正題,報告博士論文打算作青春與中國,一路談到旅館,欲罷不能,直到他的妻子秋妍提醒也該讓王老師休息了。但誰能擋得住明煒的熱情?第二天同赴蘇州會議,一路繼續談未來計畫。五年之後,他果然以此為題,完成論文。

明煒敏而好學,尊師重道,家教頗有古風。但在溫柔敦厚的教養下藏著執著與激情,每每一發不可收拾。這令我感動,但要到幾年後訪問他的家鄉濟南,才算恍然大悟。他陪我遊大明湖,匆匆介紹名勝景點後,來到一處人煙稀少的院落。他告訴我十六歲就出入這個地方,與各角落走出來的民間詩人往來,每逢佳日,各自將得意之作掛在鐵絲線上曬衣服似的公諸同好。那是天安門事件之前的年代,抒情的年代。明煒為自己取的筆名叫大雪。這是白馬的前身了。

以軍、明煒初識於2005年我在哈佛主辦的一次會議上。那應該是海外華語語系研究首次大型活動,出席作家有聶華苓,李渝,也斯,黎紫書等。明煒正在哈佛擔任博士後研究,躬逢其盛,與以軍一見如故。他們往來的一些細節我其實是後知後覺,但記得明煒2006年來台開會時見到以軍的興奮。此時《西夏旅館》將要出版,以軍的搏命之作。那樣繁複壯麗卻又充滿憂鬱與非非之想的作品,是以健康換來的。而明煒的生命也似乎醞釀某種不安。這兩人開始有了同病相憐之歎。幾年之後上海又一次相聚,一天一大早旅館餐廳見到他們正兒八經的聊失眠,聊安眠藥的處方和藥效,如此同仇敵愾,簡直要讓我為前一晚的呼呼大睡而慚愧不已……。

過去十多年,以軍和明煒走入人生另一階段。以軍靠寫作維生,出了不少品質時有參差的書,明煒則忙於種種等因奉此的學術活動。以軍遊走文壇,談笑風生,殊不知身心俱疲,明煒的學問做得有板有眼,卻時而悶悶不樂。曾幾何時,他們陷入自己設置的黑盒子。然而現實越是如此緊迫壓抑,反而越激發找尋出口的想像。2014年以軍出版《女兒》,以科幻角度介入他擅長的倫理荒謬場,另人耳目一新。之後《匡超人》、《明朝》等作形成一個類三部曲的系列。與此同時,明煒已經開始他的科幻研究。劉慈欣,韓松,王晉康……曾經的邊緣作家陡然成為時代新寵,明煒的推動功不可沒。時至今日,我總戲稱他的影響力堪稱科幻教父。

以軍和明煒有如不同軌道上行進的星球,卻每每相互吸引。他們對異托邦世界的迷戀,對宇宙幻象的遐想,對人性幽微面的驚詫,對巴洛克、曼陀羅、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 1953-2003)、壽山石甚至機器人的親近,不都是在現實以外,擬造、遙想另類空間?歸根究柢,那正是一種由詩和詩意所啟動的空間,唯有詩人得以一窺究竟。事實上,不論小說創作還是學術研究,以軍和明煒從來沒有離開他們的青年夢境太遠。在夢裡,正像劉慈欣的《詩雲》所描寫的那樣,大地沉落,星雲湧現,定眼望去,那星雲其實是無盡的詩行翻騰攪擾所形成的文字奇觀,浩瀚瑰麗,彌散天際內外。

《白馬與黑駱駝》就是以軍和明煒徜徉詩雲,所摘落的一二結晶吧。明煒的〈白馬〉如是寫道:

冬天的夢裡,夏天豐盛如節日
我呼出的白色的氣息,在記憶裡變成冰,化成水
白馬從夢的池塘飲水,飛奔著穿過我們來不及寫完的故事

他的詩隨「興」而起,饒有象徵主義的風格,每每令我想到青年何其芳和梁宗岱。有時他也是陰鬱的困惑的:「睡到懵懂的时候,聽見有人說未來/聲調如打卡機那樣單一,冗長不斷重複/2049,2066,2079,2092……」(〈無題(聽見有人說未來)〉); 「你悲痛,所以我憂傷/除了我之外,還有另一個我/你走去哪裡,我也在哪裡/你在荒野流浪,我也居無定所。」(〈Wuthering Heights〉)。他的詩充滿與詩人與畫家的對話,〈納博可夫的夢〉、〈十九世紀浪漫曲〉,阿赫馬托娃(Anna Akhmatova,1889-1966)、莫迪里阿尼 (Amedeo Modigliani, 1884-1920)……,一個世紀以前的現代主義丰采,恍如昨日。他喜歡巴爾蒂斯(Balthus,1908-2001)的畫,抽象與具象之間,迷離的夢中風景動人心魄。那首〈中國〉充滿巴爾蒂斯畫面感,此時此刻讀來,怎能不讓人喟然無語:

高速公路上那些疾馳閃過的記憶裡的影子
照亮灰色無雲的天空
遠方樓群無聲地綻放紅花
有許多魂靈向四處墜落

每一次渡江我看到此情此景,時間都逆向走動
回到那個許久以前的時刻你問了我一個問題
而我永遠錯過了回答

相對明煒詩風的飄忽靈動,以軍的詩歌總是承載某種敘事性,這也許和他作為小說家有關。但就在讀者以為他的故事將要結束,他腦洞突然大開,又轉入另一層意象堆疊。以軍的詩看似直白隨意,總似有隱忍不發的鬱悶。棄的惶惑,廢的徒然,燃盡的夢想,沉淪的家國,最後最後,沒有「明朝」:

是我聞到自己肉身被火葬的氣味嗎
是我的大腦神經叢    曾經一團團發光    灑開的銀粉    玻璃裂紋般的發亮細絲
它們都像宇宙中熄滅的白矮星
整個星空大廳的燈沒入全黑? (〈懺悔文〉)

和明煒一樣,以軍的詩畢竟不能對現實無感。這些年來他身處快速變化的社會,跌跌撞撞。是非如此混沌,詩反而以其隱晦直指事物真相。他寫常玉,恐怕自己也心有戚戚焉?

這樣的痛苦讓我
幾乎   幾乎
要放棄腳下踩踏的地板
………
這樣的痛苦讓我
想舉起小金鎚
往你的頭額砸去
裂迸噴出的黑光    千萬灑紙花般的蝙蝠
原始之前    天地絕    鬼神哭之前的
猿類眼中所見的閃電    火山爆發    洪水
烏鴉拖出屍腔白腸子
沒有任何想像力 (〈常玉2〉)

然而詩歌抵抗詮釋,而有賴詩人和讀者間的默契。可以是一閃而過的靈光乍現,也可以是直見性命的心領神會。更多的時候是無可奈何的錯過。以軍和明煒何其有幸,跨越種種距離,發現共鳴的可能。他們談詩寫詩,時有唱和,成為彼此最佳讀者。以軍贈明煒的組詩題名「但使願無違」,典出陶淵明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是朋友之間最大的寄託了。

白馬與黑駱駝可能只是浮沉「詩雲」中極其渺小的星球,但無礙彼此以詩會友的壯志。我見證他們多年友誼,不禁聯想現代文學上的一段佳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在另一個時空裡,曾有如此惺惺相惜的朋友,世道如此渾濁,他們卻不顧艱難,彳亍同行。前人風範,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簡直像是在聽一位說書人,不過這位說書人似乎有點疏離又帶著一絲冷靜的觀察。它的句式變化多端,有時是極短、極具力量的斬釘截鐵,瞬間就能抓住你的注意力;下一秒,又會變成冗長、細膩得像是法庭辯論的長句,將一個微小的動作或情緒渲染到極致。這種語氣上的巨大反差,營造出一種戲劇性的張力。我感覺作者對文學的掌握度極高,他似乎精通各種寫作技巧,卻又刻意地將它們打散、重組,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語法。它不像現下流行的網路小說那樣追求即時的爽感,這更像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的藝術品,可能需要反覆翻閱註釋才能完全理解某些典故的深層意涵。對於習慣快餐式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構成一定的門檻,但如果你對文學的純粹性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花時間去征服。它展現了一種不妥協的創作態度。

评分

從純粹的故事性來看,這部作品的魅力或許不在於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在於它所建構出來的那個「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極為細膩且自洽,彷彿作者真的是那個世界的主宰,連空氣的濕度、石板路的紋理、甚至是背景人物的閒聊內容都經過了縝密的設計。雖然書中並沒有出現驚天動地的事件,但日常生活的細節堆疊起來,反而產生了一種強大的壓迫感或說是一種宿命感。我讀起來,總會聯想到某些充滿儀式感的東方古典文學,那種對秩序和規矩的極度重視。配角群像的塑造尤其成功,他們並非只是推動主角前進的工具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言說的過去和堅持,即使戲份不多,卻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過目難忘。這本書的強項在於「氛圍營造」,它成功地讓人沉浸在那個特定時空背景下,體驗到角色的喜怒哀樂,而不是被情節線索牽著鼻子走。

评分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靜默」的描寫。在這麼厚重的一本書中,竟然有如此多的篇幅是用來描寫寂靜,或是角色之間「沒有說出口的話」。作者對於非語言溝通的捕捉簡直是鬼斧神工,一個眼神的迴避、一次不經意的觸碰、甚至只是空氣中短暫的停頓,都被賦予了豐富的訊息量。這使得閱讀體驗充滿了「留白」的美學,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文本的解讀中,去填補那些沒有被白紙黑字寫下的情緒。這本書不害怕沉默,反而擁抱沉默,將其視為敘事語言的一部分,這點非常高明。它挑戰了傳統敘事中「多說總比少說好」的慣性思維。如果你期待的是一場熱鬧的對話或激烈的辯論,你可能會感到失望;但如果你欣賞那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東方哲理,那麼這本書的靜謐力量將會深深地打動你,它教會你如何「傾聽」文本背後的聲音。

评分

說實話,這本作品的敘事結構相當大膽,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破碎。它不是那種線性、一步一腳印講故事的類型,更像是一系列散落的、充滿意象的碎片拼湊而成,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專注力和想像力才能將其串聯起來。我剛開始讀的時候,確實有點迷失方向,感覺作者似乎總是在繞著核心主題打轉,而不是直搗黃龍。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體會到這種「不直線」敘事背後隱藏的精妙安排。它模擬了記憶的運作方式,那些重要的片段往往不是依序出現,而是帶著強烈的情感衝擊猛然闖入。這種處理手法雖然考驗讀者,但一旦掌握了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是極為迷人的。整本書的調性偏向哲思,探討的議題也相當宏大,關於時間、存在感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探討得非常深入。它不會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把所有線索拋給你,讓你自己去建構屬於你自己的理解,這或許就是它最迷人的地方,每個人讀完都會有不同的體悟。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詩意,讀起來就像是走進一幅暈染開來的古典油畫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非常敏銳,即便是最平凡的日常場景,在他的筆下也能散發出獨特的光澤。我特別欣賞他對於人物內心掙扎的描寫,那種欲言又止、情感複雜的層次感,讓人不禁聯想到某些老派文學大師的筆觸,深沉卻不失溫柔。雖然故事的推進速度並不快,甚至可以說有點緩慢,但這份沉靜卻是極佳的調劑,讓人在喧囂的現實中得以暫時抽離,專注於文字所營造出的氛圍。翻閱的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覆咀嚼那些精煉的詞彙,它們像是經過千錘百鍊的寶石,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這本書不太適合追求快速情節轉折的讀者,但對於喜愛慢活、享受文字雕琢藝術的朋友來說,絕對是一場心靈的盛宴。它成功地營造了一種懷舊的氛圍,讓人聯想到故鄉的午後,陽光透過老窗簾灑下的溫暖,那種無可取代的安定感,是現代許多作品難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