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過去與現在套書(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烏克蘭的過去與現在套書(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聞一
图书标签:
  • 烏克蘭
  • 歷史
  • 澤倫斯基
  • 戰爭
  • 政治
  • 國際關係
  • 俄烏戰爭
  • 文化
  • 時事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俄烏之間結了不少死結,彼此宛如生死冤家。它們既解不開,雙方又都不想、不願、不能真正解開。死結不解,這地區動亂和對抗不會停止。若是解開,動亂和對抗也不會停息……
 
  透過「烏克蘭:過去與現在」套書《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 》與《澤倫斯基:我如此相信》,帶領讀者認識烏克蘭的過去與現在,關心世界局勢必讀之書。
 
  2022年,俄烏戰火不熄,隨著臺灣海峽風雲終於一如世界各國的預期,變得更加險惡,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親自也說:「臺灣即將是下一個」。認識烏克蘭的歷史與現況,以便觀察了解當前世界局勢可能的發展,有其迫切必要。
 
  烏克蘭歷史的獨特性在於:一,它歷來就被稱為是與俄羅斯同根同源的民族;二,它在漫長歲月中並不具有獨立的國家地位;三,它處於強國爭奪的地理位置上,使它身纏於難以擺脫的地緣政治結構中;四,它的經濟不具備獨立性,因而造就其政治上的依附狀態。而正因為這些獨特性,使得俄烏之間有著難解的歷史之結。
 
  大塊文化在2022年9月出版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演講集《澤倫斯基:我如此相信》,接著12月由網路與書推出華人世界烏克蘭史研究開山之作《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帶領讀者認識烏克蘭的歷史、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恩怨情仇、當今烏克蘭總統對於現況的告白與宣言,是關心世界局勢的讀者們不可錯過的重要讀物。 
 
  《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聞一
  ●剖析十月革命及蘇聯檔案,由近代回溯烏克蘭命運。
  ●全景式梳理內政、經濟與地緣政治歷史脈絡,恐怖統治、災荒、工業發展、克里米亞問題、天然氣問題、俄烏及周邊地區地緣政治等。
  ●華人世界烏克蘭研究開山之作,看懂俄烏局勢必備讀本。
 
  《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澤倫斯基
  ●在全球關切臺灣與烏克蘭聯同命運的焦點下,第一本由臺灣和烏克蘭共同企劃出版的澤倫斯基著作。
  ●從澤倫斯基超過180篇演講中,精選50篇最具代表性的傳達烏克蘭人的英勇、戰略、團結,和信心。以導讀、各篇演講背景,解說臺灣讀者可以汲取的參考價值。
  ●關心時勢與國家命運的人必讀!關心演講與說話的讀者也必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绝不涉及您提到的《烏克蘭的過去與現在套書(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中的任何主题或内容。 --- 史诗的挽歌:中世纪英格兰的权力、信仰与乡村生活 作者: 艾莉丝·哈丁 (Alice Harding)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680页 内容简介 《史诗的挽歌:中世纪英格兰的权力、信仰与乡村生活》是一部深入剖析公元1066年至1485年间英格兰社会肌理的鸿篇巨著。作者艾莉丝·哈丁,一位在剑桥大学深耕中世纪历史研究三十余载的权威学者,以其扎实的史料考据和细腻的叙事笔触,带领读者穿越“黑死病”的阴影和百年战争的烽火,探寻那个既充满残酷又孕育了深刻变革的时代。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以君主更迭为脉络的政治史,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社会生活交织融合,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中世纪英格兰全景图。全书分为“土地的秩序”、“信仰的疆域”与“人间的挣扎”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揭示了中世纪社会运作的核心逻辑。 第一部分:土地的秩序——从庄园到领主 中世纪的基石是土地。哈丁教授首先聚焦于诺曼征服后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度及其在地方层面的实践。她没有停留在对《末日审判书》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到约克郡和威尔特郡的庄园档案中,重构了庄园法庭的日常运作。书中详细阐述了领主与佃农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权力关系——服役、租税、公共劳役(corvée)以及佃农争取自由的零星抗争。 一个引人注目的章节是关于“森林法”的分析。哈丁指出,森林法不仅是王室对自然资源的垄断工具,更是区分“文明”与“野蛮”的一种社会工程。通过对猎鹿案记录的审视,读者可以看到,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越界行为,也可能在领主的司法体系中引发毁灭性的后果。这种对“秩序”的极端维护,为理解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信仰的疆域——修道院、异端与圣徒崇拜 中世纪的日常生活被宗教的钟声所定义。本部分是本书最具开创性的部分之一。哈丁挑战了传统上将教会视为铁板一块的看法,她细致描绘了不同等级的教士群体如何影响社会生活。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了本笃会、熙笃会和方济会这三大修道院体系在经济、学术和慈善事业中的不同角色。例如,熙笃会如何将荒芜的沼泽地转化为高效的羊毛生产基地,极大地推动了英格兰的纺织业发展。同时,书中也细致描述了圣徒崇拜的普及性——从坎特伯雷的托马斯·贝克特到地方小圣徒的遗骸崇拜,它们如何成为普通民众应对疾病、贫困和死亡的心理支柱。 更具争议的是,哈丁对14世纪初兴起的“罗拉德派”(Lollards)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分析。她认为,罗拉德派并非仅仅是宗教异见者,更是对教会财富积累和拉丁文垄断知识的一种早期反抗,他们的思想种子在社会底层悄然传播,为后世的宗教改革提供了文化土壤。 第三部分:人间的挣扎——黑死病、农民起义与法律的演变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中世纪晚期的剧变时期。作者精准地把握了“黑死病”对人口结构、劳动价值和社会观念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她通过分析工资账簿和遗嘱记录,展示了劳动力短缺如何抬高了普通工匠和农民的地位,并直接导致了1381年“瓦特·泰勒起义”的爆发。 与传统观点将起义简单归咎于贵族的压迫不同,哈丁强调了法律和契约精神在冲突中的作用。起义者并非要求废除所有等级制度,而是要求贵族履行他们“保护者”的契约责任,并反对国家机器(如新颁布的《劳工法》)对工人工资的强行压制。这场起义,是中世纪社会内部张力的一次集中爆发,标志着个体权利意识的萌芽。 最后,本书探讨了普通法律(Common Law)在中世纪末期的发展。哈丁通过对刑事案件记录的分析,展示了陪审团制度如何从一种贵族特权逐渐向更广泛的“自由人”开放,以及普通法如何在不诉诸暴力的情况下,为社会矛盾提供了一种解决机制。 总结: 《史诗的挽歌》以其详实的数据支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框架与鲜活的个体命运联系起来。它是一部关于中世纪英格兰如何从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在瘟疫、战争和信仰冲突的锤炼下,缓慢孕育出早期现代社会雏形的里程碑式著作。读者将从中看到一个远比刻板印象中更为复杂、充满矛盾与生命力的世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
聞一(1937-2022)
 
  江蘇泰興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所研究員,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畢生研究蘇聯、俄羅斯歷史。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初,聞一以交換學者身分在蘇聯待了一年,見證蘇聯解體。在世界史所期間,聞一與沈志華到蘇聯買檔案,後來陸續整理出三十四卷《蘇聯歷史檔案選編》(沈志華主編)。這些檔案提供中文世界學者重新研究蘇聯史前所未有的珍貴史料。
 
  著有俄羅斯相關主題研究專著十餘冊,主要作品有《布哈林傳》(與葉書宗合著,1988)、《走進俄羅斯》(1997)、《解體歲月》(1998)、《回眸蘇聯》(2003)、《普京之謎:普京和普京的俄羅斯》(2008)、《光榮與夢想——重讀俄羅斯》(2010)、《十月革命——陣痛與震蕩》(2010)、《俄羅斯通史(1917-1991)》(2013)等。
 
《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1978-)
 
  現任烏克蘭總統、烏克蘭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大學讀法律,但是從17歲開始和同學組成一個叫「95區」(Kvartal 95,從小他生長的街區名字)小劇團開始,從業餘走上專業發展出自己的娛樂事業。從演員橫跨了編劇、導演、製作人等多重身份。
 
  2015年推出《人民公僕》政治諷刺影集,飾演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意外當上了總統,改革政府和國家。影集推出後立刻爆紅。
 
  2018年底,宣布參加總統大選,4個月後,經過兩輪投票,澤倫斯基當選烏克蘭總統,以73.22%的得票率刷新了烏克蘭總統選舉的紀錄。支持者視他為烏克蘭政壇的一注活水,反對者則認為他是個毫無政治經驗的作秀傀儡。
 
  然而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澤倫斯基不但沒有從首都基輔撤離,反而走上街頭以手機直播的方式宣示抗戰到底的決心,從此以對國內、國外各方的演講激勵人心,也爭取世界各國的支持和支援,成為烏克蘭的英雄,也成為全球矚目的人物。
 
譯者簡介
 
《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閻紀宇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普世價值,高山仰止;程序正義,景行行止。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跨領域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評論工作,現為《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
 
李忠謙
 
  風傳媒國際新聞中心主任。
 
王穎芝
 
  政大阿文系、國際傳播碩士。網路媒體工作者,相信每個人自有其追尋。
 
廖綉玉
 
  輔大翻譯所畢業,現為國際新聞編譯/記者。
 
簡恒宇
 
  He joined the Storm Media in 2016.
  Since 2018, he has been the deputy foreign editor and reporter covering foreign affairs and diplomacy.
 
蔡娪嫣
 
  台大政治系畢業,現為國際新聞編譯/記者。
 
陳艾伶
 
  政大外交系畢業,現為國際新聞編譯/記者。
 
劉俞妗
 
  「迷途小書僮,國際新聞編譯」。

图书目录

《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
出版序 
台灣版序 血色之春談俄烏關係
初版自序
前言 烏克蘭,俄羅斯的「雅努斯」 
 
第一部 蘇聯聯邦制結構裡的烏克蘭 
第一章 是聯邦,還是只有一個俄羅斯
第二章 史達林與烏克蘭:權力更迭的場所 
第三章 「契卡」和「紅色恐怖」活動的主要場所 
第四章 餘糧徵集制的重災區
第五章 爭奪和戰爭的原野
第六章 肥沃的黑土區和災荒頻發區
第七章 蘇聯工業化的核心區和國防重地 
第八章 天然氣管道:烏克蘭的血脈通途
第九章 克里米亞:赫魯雪夫「饋贈」的歷史遺產 
第十章 戈巴契夫的遺產:「不被承認的共和國」 
 
第二部 沙皇專制制度下的烏克蘭 
第十一章 留里克:來自海那邊,還是沿河居民 
第十二章 基輔羅斯:和平的,還是陰謀的聯合 
第十三章 何處是歸屬:赫爾松涅斯,塞瓦斯托波爾 
第十四章 「新俄羅斯」:沙皇們的遺產 
 
第三部 俄烏與周邊地區的地緣政治關係脈絡 
第十五章 烏俄國家關係:難解的歷史之結
第十六章 在同一條軌道上:白俄羅斯和俄羅斯 
第十七章 「山地卡拉巴赫」:南高加索的「火藥桶」 
第十八章 「史達林問題」:烏俄翻不過去的歷史一頁 
第十九章 獨立和自由是風:歷史上的西烏克蘭問題
 
《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澤倫斯基的蛻變,和他要傳達的訊息   郝明義
澤倫斯基的演講外交與地緣政治   尹麗喬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大事紀
 
1. 讓烏克蘭人民不再哭泣
澤倫斯基就職演說。
20 May 2019
 
2. 為了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家奮鬥了數百年
《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30週年紀念日演說。
16 July 2020 
 
3. 基輔羅斯是我們歷史的母親
基輔羅斯基督教化日演說。
28 July 2021 
 
4. 二十一世紀沒有所謂的「外國戰爭」
第58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演說。
19 February 2022 
 
5. 一道新鐵幕降下的聲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首日演說。
24 February 2022
 
6. 我們不會害怕捍衛自己的國家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次日演說。
25 February 2022
 
7. 撐過一個可能阻止歷史前進的夜晚
波羅結核電廠攻防演說。
4 March 2022
 
8. 不刻意追求偉大,但在戰爭中變得偉大
致英國國會演說。
8 March 2022
 
9. 這是歷史的使命
於波蘭眾議院演說。    
11 March 2022
 
10. 不要停止幫助烏克蘭
於加拿大國會演說。
15 March 2022
 
11. 世界的領導人也就是和平的領導人
致美國國會演說。
16 March 2022
 
12. 你們又躲進一道牆後面了
致德國聯邦議院演說。
17 March 2022
 
13. 行兵之極,至於無形
讓敵人無從預料我們。
18 March 2022
 
14. 多行不義,必自斃
俄羅斯會摧毀過去25年他們自己建立的一切。
18 March 2022
 
15. 我們不要失去共同的機會
致瑞士人民演說。
19 March 2022
 
16. 你們將帶著這個答案活下去
於以色列議會演說。
20 March 2022
 
17. 一定要阻止那個人
致義大利眾議院演說。
22 March 2022
 
18. 距離其實並不存在
於日本國會演說。
23 March 2022
 
19. 信念的價值高於鮮血換來的利益
於法國參議院、法國國民議會與巴黎議會的聯席會議演說。
23 March 2022
 
20. 所有的可能性都在檯面上了
於北約峰會演說。
24 March 2022
 
21. 現代歐洲奠定於明確的原則
於瑞典國會演說。
24 March 2022
 
22. 沒時間猶豫了
於歐盟高峰會演說。
25 March 2022
 
23. 沒有人能掩藏國家的利益
這周的計畫非常忙碌,沒有人能把烏克蘭利益藏在政治機構之中。
28 March 2022
 
24. 不要讓一塊岩石從歐洲脫落
於挪威國會演說。
30 March 2022
 
25. 從海上捍衛全世界的自由
於澳洲國會演說。
31 March 2022
 
26. 我們有權談論那些遲疑不決的人
讓俄羅斯軍隊所犯的戰爭罪行,是這類邪惡在地球上最後一次亮相。
3 April 2022 
 
27. 俄羅斯的責任必須要追究
於聯合國安理會演說。
5 April 2022
 
28. 基輔現在是全球民主首都
我們知道要為什麼而戰,我們竭盡所能贏得勝利。
6 April 2022
 
29. 制裁仍然不夠
如果沒有真的能打擊俄羅斯的系列制裁措施,莫斯科會以為全世界默許其攻擊。
7 April 2022
 
30. 這不應該是新的溫泉關戰役
於希臘議會演說。
7 April 2022
 
31. 烏克蘭有勇氣保衛自己
於芬蘭議會演說。
8 April 2022
 
32. 他們不知道我們真正的力量
在這場戰爭的 50 天裡,烏克蘭成為整個自由世界的英雄。
14 April 2022
 
33. 請不要讓憤怒從內部將我們摧毀
復活節祝賀。
24 April 2022
 
34. 邪惡終究會結束
緬懷二戰死難者悼念和解日演說。
8 May 2022
 
35. 援助烏克蘭戰後重建的理由
於G7領袖視訊會議演說。
8 May 2022
 
36. 雖然被擋在歐洲門外
致法國高等學府學子演說。
11 May 2022
 
37. 勇敢是我們的民族特性
於大西洋理事會傑出領導者頒獎典禮演說。
12 May 2022
 
38. 每一天都要縮短戰爭的日子
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盡其所能息兵罷戰。
13 May 2022
 
39. 烏克蘭和全球糧食安全
支持烏克蘭,意味著避免全球性饑荒。
14 May 2022 
 
40. 讓全世界對烏克蘭保持最大程度的關注
隨著戰爭延續而變得更加重要的任務
15 May 2022
 
41. 成為自己生命的主體
以視訊方式向美國大學協會發表演說。
16 May 2022
 
42. 烏克蘭需要烏克蘭的英雄活著
棄守馬里烏波爾當晚的演說。
17 May 2022
 
43. 我們需要新的卓别林
於第75屆坎城國際影展演說。
17 May 2022
 
44. 俄羅斯會虛構更多「神奇武器」
俄羅斯正試圖尋找他們的「神奇武器」,這清楚表明他們的入侵徹底失敗,也顯示他們不敢承認自己犯了災難性的錯誤。
18 May 2022
 
45. 我給各位的一些問題
致烏克蘭高等教育機構學生演說。
19 May 2022
 
46. 不要讓殺人犯稱你為兄弟姊妹
於美國第九十屆市長會議演說。
4 June 2022
 
47. 為未來而戰和為過去而戰
致英國高等學府學生演說。
10 June 2022
 
48. 我們與你同在,願你與我們同在!
於捷克議會演說。
15 June 2022
 
49. 我們比任何俄羅斯飛彈都更強大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第158天的演說。
31 July 2022
 
50. 聯手建立一個新的全球安全架構
自由的脆弱性只能透過聯合行動來保護,因此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全球安全架構。
3 August 2022

图书序言

  • ISBN:9991111125038
  • 叢書系列:SPOT
  • 規格:平裝 / 784頁 / 15 x 21 x 4.3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硝煙中的雅努斯:烏克蘭》
台灣版序  
 
血色之春談俄烏關係
 
  俄烏關係有幾個死結。第一個死結:俄羅斯說,烏克蘭自古就不是個國家,就是附屬於基輔羅斯的;烏克蘭說,烏克蘭土地上最早的國家是烏克蘭而不是俄羅斯。雙方對土地和國家的這種認定導致了目前不可緩解和消失的對抗與衝突。
 
  第二個死結:雙方對各自民族的形成都自成一說並堅持己說。俄羅斯認為是先有俄羅斯民族,隨後才派生出小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認為,他們是最早居住於此地的人、部族,因此是先有的烏克蘭民族,俄羅斯民族是外來的,是入侵到聶伯河沿岸來的,極盡殺伐之事。
 
  第三個死結:雙方對各自的文化文明的看法嚴重對立。俄羅斯認為他們的文化基於在克里米亞接受洗禮的東正教。而烏克蘭認為他們的文化文明要早於俄羅斯人,東正教是最早屬於他們的。
 
  第四個死結:雙方對各自國家的發展、歷史進程持有相向而立的立場。俄羅斯認為,烏克蘭是「荒原」、是「貧瘠之鄉」,它的發展、進化都是俄羅斯傾注全力的結果,基輔羅斯,俄羅斯帝國,蘇聯,俄羅斯是烏克蘭的「恩主」,是解放者、拯救者。而烏克蘭認為烏克蘭的發展、發達是烏克蘭人自己創造的,俄羅斯是剝削者、剝奪者、災難製造者。
 
  第五個死結:雙方在政治和戰略決策上分歧不可彌合。俄羅斯認為美國和北約是非正義的,掠奪者,要消滅俄羅斯國家的。而烏克蘭認為,俄羅斯是要兼併自己的,是要恢復俄羅斯帝國、蘇聯對烏克蘭的壓榨和統治的,俄羅斯堅持要烏克蘭成為自己的領土,因此把烏克蘭選擇北約和美國等西方國家作為盟友視為背叛俄羅斯的大孽不道,而烏克蘭不再選擇俄羅斯為盟友和依靠,轉而選擇北約和美國等就當作了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希望。
 
  第六個死結:俄烏雙方在黑海和「大黑海戰略區」上的決策完全對立。俄羅斯自認為應對黑海有控制權,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的建國遺產,而要控制黑海,建立「大黑海戰略區」,沒有對烏克蘭土地的占有和對烏克蘭國家的掌控是做不到的。這是國家利益爭奪的底線。
 
  這六個死結,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使俄烏成了生死冤家。它們既解不開,俄烏雙方又都不想不願不能真正解開。
 
  死結不解,這地區動亂和對抗不會停止。若是解開,動亂和對抗也不會停息。
 
  還有一點,烏克蘭人中的哥薩克血統很普遍,這是個歷史上桀驁不馴,又對聖彼得堡時歸順時反抗的居民。烏克蘭的哥薩克不會屈於武力。
 
  在今年春暖花開之時,儘管烏俄關係日趨緊張,北約、歐盟和美國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對峙也不祥之兆頻發。當時,極少有人預測烏俄之間會發生一次嚴重軍事衝突,我的看法也是打不起來。極大的可能是:這是俄羅斯要在烏克蘭本土重演兼併克里米亞的預警、前奏曲。這對俄羅斯來講是輕車熟路,代價不大的手段。如果如是,這次兼併不會像克里米亞那樣平靜,東南部還有大量烏克蘭人,烏克蘭其他地區也會抗議動亂不止。那時,俄羅斯將處於動蕩中的烏克蘭本土。
 
  遺憾的是,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堅持申請加入北約已經突破了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底線的理由下,還是對烏克蘭發動了突然的「特別軍事行動」。
 
  於是,一個鮮花爛漫的春天不僅在烏克蘭-俄羅斯的土地上,而且在北約、歐盟泛濫起了血色。
 
  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至今已持續了半年之久,雙方仍交織著,難解難分。烏克蘭與北約、歐盟、美國的關係日趨緊密和強度軍事化。而俄羅斯也在改變,深化對烏克蘭、對北約、歐盟和美國的政策。
 
  本書不是寫二〇二二年這個血色春天的,它講的是歷史、故事,想為讀者揭示的是烏俄兩國千年的恩怨情仇,試圖為關心基輔問題的人提供一個歷史的標尺,一個更為廣闊的時代背景。
  
  我不是政論家,不是國際問題專家,我只是個研究烏克蘭和俄羅斯歷史的人。
 
  是為台灣版序。
 
聞一
二〇二二年八月十二日
於北京南橫陋室
 
《澤倫斯基:我們如此相信》
摘自〈澤倫斯基演講外交與地緣政治〉   
 
尹麗喬(哈佛大學政府系博士,台灣大學大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及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政治人物不一定是出色的演說家。德國首相梅克爾、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至於歷史上的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等,皆不以其演說修辭的出色華麗聞名。現任的美國總統拜登演說時甚至常會口吃。羅馬時代的著名政治家及演說家西賽羅,曾注意到雅典之外的希臘城邦的領導人中,善於修辭的政治家鳳毛麟角《布魯圖斯·五十》。中國歷史上,領導人中出色的演說家似乎也不多。春秋戰國的蘇秦、張儀、惠施、公孫龍以降,遊說之風在大一統的王朝下不甚繁盛。近代,蔣介石的演說中規中矩,而毛澤東的演說則是鄉音濃重。孔子曾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第四》傳統的儒家思想中,演說的技巧似乎只是政治上的雕蟲小技。華麗的文藻,豈能安邦定國?
 
  在「君子訥於言」這一點上,東西方哲學家似乎有不同的見解。亞里士多德曾撰寫過《修辭學》,是西方世界的對演說最早的系統性分析之一。說服民眾,從亞里士多德的角度來說,是政治家不可迴避的責任之一。羅馬的西賽羅則於《布魯圖斯》,討論分析羅馬共和國的演說藝術及歷史。西賽羅本身,就是歷史上最傑出的演說家之一 。東西方相較之下,尤其是在近代,西方政治人物中傑出的演說家似乎更為常見。美國總統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對撫平美國內戰後的傷痕,團結美國人民重建民主共和政體起了重要作用。邱吉爾的演說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給予了英國民眾及自由世界的國家勇氣與希望,對最後打敗納粹陣營,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美國的甘迺迪總統,也是著名的演說家;他在柏林的演說,激勵了世界各國在冷戰核武的陰影之下繼續追求嚮往自由民主。1897年,邱吉爾在他23歲時撰寫過一篇(未正式發表)分析演說藝術的文章(The Scaffolding of Rhetoric;《修辭的架構》) 。文中,邱吉爾認為,演說的藝術是人類最珍貴的天賦。掌握修辭之力量(the power of rhetoric)的人物,比大國的君主擁有更穩固的權利。就算他/她被自己的同黨所拋棄,被他/她的朋友所背叛,喪失他/她的官位,但只要他/她擁有修辭的力量,他/她就仍然是一股不可被忽略的力量。
 
  有趣的是,從歐洲萌芽的國際關係研究 ,在對修辭演說的態度上,似乎更偏向東方的視角。國際關係理論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中的現實主義者(realists),著重於實力及利益實力對國際政治的影響。文字,情感,渲染,從現實主義者的角度來說,對國際關係沒有重要影響。國際關係中自由主義理論(liberalism))的大師,如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討論軟實力(soft power)的著作中,對演說修辭的分析討論也非常有限。再進一步說,經濟學家,常討論所謂的空口白話(cheap talk)問題,認為「光出一張嘴」,沒有可信度。國與國之間, 為了各自的利益,常有相互欺騙的誘因。  因此,單單文字修辭在國際政治中是沒有說服力的。不管是經濟制裁,還是調動軍隊,重要的是具體的作為。
 
  國關理論家與哲學家的爭論之餘, 大多數的國際政治分析家都會同意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演講在俄烏戰爭中發揮了作用。戰爭剛開打的兩週內,澤倫斯基對十個不同國家的議會以視訊發表演說。幾乎每一場演說,各國的議員都報以熱烈的起立掌聲 (standing ovation)。澤倫斯基敘事(narrate) 及控制國際輿論(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的能力一流, 不止激勵烏克蘭人民士氣,同時鼓勵世界各國向烏克蘭伸出援手;莫斯科方面, 十分驚訝西方各國在戰爭開打之後,竟會如此迅速的對俄國實行前所未有的廣泛制裁。  為什麼澤倫斯基的演說會有如此的魔法?國關理論家與哲學家不是常認為演說修辭不過是華而不實的雕蟲小技嗎?我們可以以什麼架構來分析評價澤倫斯基的演說?演說修辭在地緣政治中有何意義?
 
  澤倫斯基在2022年3月8號致英國國會演說時,大段的引用了邱吉爾1940年6月4日 反抗納粹德國《我們將戰鬥到底》(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的著名演講(請見下文的討論)。 因此,我們可推斷,邱吉爾的演說對澤倫斯基應有一定的影響。如前文所提及,邱吉爾曾於1897年著文討論修辭的藝術。以邱吉爾的分析架構,來研究澤倫斯基的演講, 自然不過。邱吉爾在他的文章中闡述了成功演說的幾項要素: 用字遣詞精準(diction)、 論點層層堆砌(accumulation of arugments)、 比喻巧妙(analogy)、 及語言華麗鋪張(extravagance of language)。
 
  用字遣詞精準
 
  邱吉爾認為, 成功的演說沒有比用字遣詞的精準更重要的議題。演說中的每個字都必須要充分完全表達講者的意思,沒有任何的空間去做任何的替換。  我們都知道澤倫斯基是一位非典型的政治人物; 喜劇演員出身(甚至曾在劇中扮演過烏克蘭總統), 當選總統之前沒有任何政治經驗。 不令人意外,他的演說也是不落窠臼。和一般政治人物相比,澤倫斯基用字直率,不咬文嚼字,甚至可說是不顧一般的外交禮儀。在俄烏戰爭爆發的次日(2022年2月25日),澤倫斯基對烏克蘭民眾及各國演說時提及:「今天我問過27位歐洲領袖,烏克蘭是否會加入北約?我開門見山地問,但每一位領袖都心懷畏懼,不願回答。」 這可是直接將機密的外交對話向大眾公開!澤倫斯基於2022年3月17日致美國國會演說時,則是直白地呼籲拜登總統負起組織抗俄國際聯盟的責任:
 
  你是這個偉大國家的領導人。
  我希望你成為世界的領導人。
  成為世界領袖則意味著成為和平的領袖。
 
  而澤倫斯基於2022年3月17日致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 演說,更是不假詞色,一開場就直斥德國的軟弱:
 
  你們又躲進一道牆後面了。
  不是柏林圍牆(Berlin Wall)。
  而是在歐洲中部,在自由和奴役之間矗立的一道牆。
 
  躲在牆後,澤倫斯基認為,德國才可假裝沒看見烏克蘭人民的苦難,不介入俄烏戰爭。下文, 澤倫斯基繼續批評德國。「(德國)拖延烏克蘭加入歐盟。」「當我們要求採取預防性制裁時...我們感受到的則是阻力。」「如果你們還記得柏林空運(Berlin Airlift) 對你們的意義...我們的領空只有俄羅斯的飛彈與炸彈。」澤倫斯基一點情面不留,完全不迴護德國。華盛頓郵報因而將澤倫斯基致德國聯邦議院的演說形容為「嚴厲苛刻」(scathing)。  台灣的讀者們可否想像台灣的領導人演說時要求他國負起領導國際社會的責任或斥責他國的懦弱及無所作為?
 
  澤倫斯基直率的用字遣詞是他獨特演說風格的重要部分。澤倫斯基的語言, 如同大棒(bludgeon) 一般,將西方政治人物和輿論打醒,逼迫西方直視烏克蘭的苦難。 俄烏戰爭開打之前,西方一般民眾對烏克蘭非常陌生,可能連烏克蘭的地理位置都不甚清楚。  澤倫斯基的一大挑戰是西方民眾的冷漠和國際政治的算計。如果不以直白清楚的語言震懾各界的情感,拉近烏克蘭與西方民眾的距離,澤倫斯基很難調動西方各國幫助烏克蘭。 我們可能會認為澤倫斯基演說的修辭不符常規,不遵從一般外交語言的守則。不過,澤倫斯基的用字遣詞其實有很強的目的性, 精確的打中國際輿論的「七寸」。
 
  論點層層堆砌
 
  邱吉爾認為, 好的演說一定要高潮迭起。而演說要達到高潮,依靠的是意像及聲調的迅速承接演替...演說的重點在演說結束之前就已清楚無疑。  澤倫斯基於2022年3月8日致英國國會的演說,將邱吉爾的這一點演繹的淋漓盡致。演說中,澤倫斯基將烏克蘭保衛國土的戰役比做二戰時的不列顛戰役(Battle of Britain),以十三幅圖像勾勒出俄軍的殘暴,烏克蘭人民的英勇,及西方的軟弱:
 
  開戰第一天凌晨 4點,敵人對我們發射巡弋飛彈。
  每個人都從睡夢中驚醒...
  第二天,我們從空中、從陸地、從海上抵禦攻擊...
  第三天,俄羅斯部隊公然向平民與公寓開火...
  第四天,我們拘禁了數十名戰俘,但我們並沒有失去尊嚴,
  並沒有凌虐他們...
  第五天,我們的恐怖遭遇更加惡劣,從城市到小鎮都受害。
  殘破的街區。炸彈、炸彈、炸彈、炸彈。從民宅、學校到醫院都受害。
  第六天,俄羅斯飛彈擊中「娘子谷大屠殺」(Babyn Yar)遺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在此地處決了10萬人...
  第七天,我們看到俄羅斯連教堂也不放過,而且使用炸彈與火箭!
  第八天,俄羅斯戰車對一座核電廠開火...
  第九天,我們旁觀北約成員國的一場會議...北約運作
  無力,甚至無法關閉烏克蘭的領空。
  第十天,在遭到佔領的城市,赤手空拳的烏克蘭人上街抗議,
  擋下裝甲。
  第十一天,當住宅區遭到轟擊,當爆炸摧毀了一切,
  當兒童癌症醫院的病童被迫撤離受創的院區,
  我們明白:烏克蘭人都是英雄,成千上萬的烏克蘭人,
  整座城市,從兒童到成年人,都是英雄。
  第十二天,俄羅斯部隊陣亡超過10萬人,連將軍也無法倖免。
  第十三天,在遭到俄羅斯佔領的馬里烏波爾 (Mariupol),
 
  一個孩子死了,死於嚴重脫水。
 
  澤倫斯基的十三幅血淋淋的圖像, 深得「殘酷現實主義」(brutal realism)的精髓;層層意像,堆砌出清楚有力的訊息,激起西方各界的義憤,鼓勵英國升高對俄國的制裁。接下來,澤倫斯基借鏡丘吉爾,繼續以類似的演說技巧,「轟擊」聽眾的情感道德價值。丘吉爾在1940年6月4日,曾於英國下議院發表著名演講《我們將戰鬥到底》, 揭示了大不列顛抗擊納粹的決心:
 
  我們要堅持到最後。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作戰,
  我們將以越來越強大的信心和實力在空中作戰,
  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島嶼,無論代價如何。
  我們將在海灘上戰鬥,我們將在登陸地上戰鬥,
  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道上戰鬥,我們將在山丘上戰鬥;
  我們決不投降!
 
  澤倫斯基於英國國會引用修改了丘吉爾的上述文句:
 
  我們要在海洋上戰鬥,我們要在天空中戰鬥;
  我們要捍衛國土,代價在所不惜。
  我們要在森林中、田野上、海灘上、城市與鄉村中、街道上戰鬥,
  我們要在山丘上戰鬥⋯我還要加上:我們要在廢土堆上戰鬥,
  在卡爾繆斯河與聶伯河的河岸上戰鬥!
  我們絕不投降!
 
  全場起立,掌聲如雷。……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注目了,「硝煙中的雅努斯」這個意象,立刻把人拉進一個充滿矛盾與掙扎的歷史現場。雅努斯是羅馬神話中掌管開端與結束的雙面神,一面看過去,一面望未來;用在烏克蘭身上,簡直是神來之筆。台灣的我們,對歷史的複雜性其實並不陌生,畢竟我們自己的故事也總是在不同的力量拉扯中前行。讀完這本書,會讓人深刻體會到,一個國家在劇烈轉變的當口,內部和外部的聲音是如何交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它不只是講述戰火或政治角力,更像是在剖析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那些深植於土地、難以磨滅的記憶與渴望。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梳理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在尋求「主體性」的漫長道路上所經歷的陣痛與自我懷疑。那種在東西方夾縫中不斷擺盪、試圖定義「我是誰」的焦慮感,我想,任何身處敏感地緣政治位置的讀者都能感同身受,產生一種跨越地理界限的共鳴。它讓人思考,真正的獨立,到底需要付出多少代價,又該如何面對那些歷史遺留下來,至今仍在發酵的「心結」。

评分

最後,從一個台灣讀者的視角來總結,這套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理解「小國面對大威脅」的絕佳範本。我們總是在討論「如何維持我們的特殊性」,以及「如何與強鄰共存或對抗」。這套書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但它呈現了烏克蘭在這個世紀初所做的選擇——選擇直面歷史的傷口,選擇以近乎孤注一擲的方式,去捍衛那個剛剛成形的國家身份。它讓我們看到,在國際政治的殘酷劇本中,人民的「意志」如何能夠成為一種實質的武器。書中對於烏克蘭社會在戰爭陰影下的民間活力、文化復興的努力,都有令人動容的描寫。它不是一味地強調苦難,而是著重於苦難中蘊含的生命力與創造性。這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習以為常的自由與主體性,背後究竟有多少前人難以想像的艱辛在支撐著。這是一套能激發深刻反思,並且能讓人對國際局勢有更立體、更富有人性關懷理解的優秀作品集。

评分

深入探討這套書的整體編排,可以感受到編輯團隊在選題上的深思熟慮。將「歷史脈絡的沉重」與「當代領袖的激昂」並置,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話關係。讀者在閱讀完那些關於國家身份認同的歷史遺緒後,緊接著就進入到澤倫斯基如何運用現代傳播工具來重新詮釋和定義這個國家在當下的處境。這中間的銜接流暢得令人拍案叫絕。它巧妙地避開了單純的時事評論陷阱,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解構「國家韌性」這個抽象的概念。例如,書中對於文化符號的運用、對於國際輿論的精準拿捏,都體現了一種「活著的歷史」是如何被即時建構出來的。這種多層次的解讀空間,讓我不禁聯想到我們自身文化底色中那些隱而不宣的歷史包袱,以及如何在面對外部挑戰時,找到能夠團結群眾的「共同語言」。這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心力去消化那種複雜的歷史因果,但相對地,它提供的思想回饋也是極其豐厚的,絕非泛泛而談的國際新聞評論所能比擬。

评分

從文學性與文本風格來看,這兩本書展現了極大的差異,這恰恰是它吸引人的地方。關於烏克蘭歷史的部分,文字風格偏向厚重、紮實的學術論述,大量運用了歷史事件的細節描摹,語氣帶著一種對逝去生命的肅穆和對真相的堅韌追尋。它像是在一座堆滿古老文獻的檔案室裡,緩緩掀開泛黃的卷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顯得沉甸甸的。相較之下,澤倫斯基的傳記部分,語氣則顯得輕快、充滿動態感,彷彿緊跟著新聞畫面的節奏在移動,捕捉的是轉瞬即逝的決策瞬間和即時反應。這種張弛有度的寫作策略,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非常飽滿。讀者在經歷了歷史的深淵後,立刻被拉回到當下的戰場,感受那種「與時間賽跑」的緊張感。這種風格上的反差,成功地模擬了現實政治的雙重性:一方面是難以撼動的歷史慣性,另一方面則是隨時可能被個人意志扭轉的瞬時變局。這種閱讀的「層次感」處理得非常到位,是難得一見的優秀組合。

评分

另一本關於澤倫斯基的書,簡直是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敘事」寫下了一個極端且魔幻的註腳。說真的,誰能料到一個喜劇演員,會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蛻變成全民的精神象徵?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強烈,它不像傳統的政治傳記那樣著重於權謀或細節的鋪陳,反而更像是一部即時發生的史詩,充滿了突發性與強大的情緒張力。透過對澤倫斯基幾年來的公開言行、視訊演說的深入解讀,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領導人的形象塑造,更是一種「抵抗意志」的具體化展現。有趣的是,書中並沒有將他神化,反而細膩地描繪了他身為一個「凡人」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那種孤注一擲的決心,以及如何將個人的魅力轉化為國家認同的過程。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這段歷程無疑提供了許多值得玩味的對照組。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一位領導者最核心的「真誠」與「信念感」,如何能穿透螢幕,凝聚人心。這份「相信的力量」,遠比任何複雜的外交辭令都來得有穿透力,是這本書最令人震撼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