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藝.躍動.林智信(附DVD)

民藝.躍動.林智信(附DV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襎
图书标签:
  • 民藝
  • 臺灣工藝
  • 林智信
  • 工藝設計
  • 文化創意
  • 傳統工藝
  • 設計
  • 藝術
  • DVD
  • 手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智信1936年出生於臺南歸仁鄉紅瓦厝聚落,祖父為當地知名道士,擅長糊紙厝及年畫等技藝,使他從小就沉浸在豐富的民間藝術氛圍中。田野與巷弄間的回憶,成為日後創作的靈感。 
 
  林智信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藝術師範科,在學期間向張麟書學習版畫,也積極投稿《豐年》雜誌,受到楊英風的啟迪,版畫作品充滿農村寫實主義的嚮往。之後擔任小學美術教職長達37年。當時教職人員生活清苦,只好兼職副業,開牛舍,飼鳥養鱉、種菇及鳳梨,嫻熟於農畜漁業。1973年獲得政府選派,前往日本、韓國考察美術教育,結識日本著名版畫家吹田文明並參觀美術館,眼界大開,回臺後毅然放棄副業,投身藝術創作。
 
  他的「迎媽祖」連幅版畫,可謂版畫界的傳奇。從1975年開始構思,歷經20年之後,終在1995年大功告成。「迎媽祖」全長124公尺,突破版畫藝術的世界紀錄,以東方的多視點畫法,將藝術、風土、信仰熔於一爐,並在國內各地及世界多國巡迴展出,迴響熱烈,成為臺灣形象的代言人。
 
  1989年五十四歲的林智信,萌生彩繪臺灣的想法,於是前往日本學習油畫,並造訪臺灣各地寫生。七十九歲時終於完成巨幅油畫「芬芳寶島」,北起基隆,南至鵝鑾鼻,102幅油畫拼接成臺灣西海岸人文變遷與山川風貌,為1950年代臺灣留下桃花源般的回憶。
 
  林智信也勇於跨越媒材,學習交趾陶,從事青銅翻模,還創作泥塑和琉璃,藝術領域廣泛且卓然有成。晚年皈依佛教,成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駐館藝術家,以版畫「八相成道」描繪佛陀一生,流露晚年的虔誠心境。
 
  林智信的創作力旺盛,大地是他創作的熱情來源,傳統生活建構起夢幻綺麗的記憶。其作品中樸實的農村景象以及躍動的生命力,已然成為臺灣精神的表徵。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系列叢書
  精選十位各擅油畫、版畫、水墨、素描、書法等領域之臺灣資深美術家
  細述他們生命旅途中的層層風景,以及銘刻在臺灣藝壇的美術成就
  全套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精美細緻的圖版,結合電子書與影音的多元化閱讀模式
  為讀者打造一套兼具美感、質感,輕鬆認識臺灣美術史的優質讀物
臺灣工藝的時代之聲:吳明宜、葉祥添、陳啟信、張麗真等當代工藝家專訪集錦 第一章:泥土的呼吸——現代陶藝的形塑與傳承 本輯深入探討臺灣當代陶藝領域的發展脈絡與藝術家的生命觀照。內容聚焦於幾位在不同世代對陶土進行深度對話的藝術家,他們的創作不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是對土地記憶、文化傳承以及現代生活哲思的體現。 一、 釉色之外的哲思:林光裕與「侘寂」的東方美學 本章首先呈現陶藝家林光裕的創作哲學。他摒棄過度華麗的裝飾,轉而追求作品在燒製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斑駁與不完美。透過對傳統窯火的極致掌握,林光裕的作品展現了一種近乎禪意的簡約。專訪中,他詳述了如何從日本「侘寂」(Wabi-sabi)美學中汲取靈感,並將其轉化為具有臺灣在地風土氣息的語彙。我們將解析他如何處理泥料的粗細、紋理的走向,以及釉藥在極高溫下產生的偶然性裂紋,如何成為其作品中最重要的敘事元素。書中收錄了其數件代表作的局部特寫,解析其表面肌理的微觀結構。 二、 跨界的實驗:從機能到純粹藝術的轉化 接著,我們關注一批勇於突破傳統茶器、器皿限制的年輕陶藝家。他們將陶藝視為一種雕塑語言,大膽地引入非傳統材料(如金屬、玻璃纖維)進行複合媒材的嘗試。其中,一位匿名藝術家分享了他如何解構傳統的「瓶」的造型,探討空間感在三維陶藝中的無限可能性。這部分特別著墨於臺灣陶藝界如何在全球化的藝術語境下,保持其獨特性,並與當代雕塑、裝置藝術進行對話。 三、 技藝的傳承:地方窯場的活化與社區營造 本節實地走訪了臺灣中南部幾個歷史悠久的陶藝聚落。不再只關注個體藝術家的成就,我們將鏡頭轉向那些默默守護傳統手藝的工坊。深度記錄了傳統拉坯、修坯、上釉、入窯的全程工序,並採訪了幾位堅持使用傳統龍窯的老師傅。他們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技藝的失傳,更是如何讓傳統工藝在現代消費市場中找到新的定位。書中呈現了數個地方文創轉型的成功案例,探討藝術介入社區後,對當地文化景觀產生的化學反應。 --- 第二章:纖維的脈動——織布、編織與時尚的交界 臺灣的纖維藝術源遠流長,從原住民的藤編、苧麻織用到日治時期引進的機械化織布,累積了豐富的材料學知識。本章聚焦於當代臺灣纖維藝術家如何將這些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具有國際視野的作品。 一、 苧麻復興:重拾島嶼的植物纖維 專題探討了近年來臺灣社會對本土植物纖維的重新關注。特別是苧麻(Ramie)的種植、採集、脫膠、紡織的完整鏈條。幾位致力於苧麻復興的設計師,分享了他們如何克服苧麻纖維堅韌難處理的特性,透過改良工具與後製工藝,使其能夠達到絲綢般的親膚觸感。他們的作品涵蓋了從高級訂製服飾到日常家居織品的廣泛應用,體現了對永續材料的堅持。 二、 結構的詩意:當代編織的空間構築 本章深入探討了以編織技法進行大型裝置創作的藝術家。他們使用的不再僅限於羊毛或棉線,而是擴展到金屬絲、回收塑膠繩、甚至光纖材料。通過精密的結構計算和反覆的編織動作,他們建構出半透明、具有光影穿透性的立體空間。書中收錄了這些大型作品在不同光線條件下的攝影紀錄,解析其「線條如何定義空間」的理論基礎。 三、 傳統工藝的當代轉譯:客家藍染與排灣族織紋的再詮釋 聚焦於臺灣兩大傳統工藝:客家藍染與原住民織繡。在藍染部分,我們探訪了數個仍堅持使用天然靛藍發酵槽的工坊,解析現代藝術家如何將傳統的幾何圖案,融入抽象表現主義的色彩碰撞中。而在原住民織繡方面,則關注幾位年輕設計師如何尊重禁忌圖騰的文化意涵,同時大膽地在材質和色彩上進行創新,使這些古老的紋理得以在現代時裝週上綻放光芒。 --- 第三章:金屬的溫度——鑄造、雕塑與實用藝術的對話 金屬工藝,在臺灣工藝史上常與宗教器物或傳統傢俱緊密相連。本章探索現代金屬工藝師如何將傳統的錘鍱、鑄造技術,應用於當代生活美學的建構,尤其是在燈具設計與小型雕塑領域。 一、 鑄造的瞬間:銅與鐵的液態哲學 本節著重介紹數位於臺南、臺中一帶擁有私人鑄造工廠的藝術家。他們不僅是創作者,更是材料科學的實踐者。專訪內容涵蓋了熔煉過程的溫度控制、模具的製作,以及脫模後的冷處理技法。藝術家們分享了在處理銅、錫、鋁等不同金屬時,如何預測其收縮率和表面紋理的變化,以及如何透過拋光、酸洗來賦予金屬不同的生命質感。 二、 現代傢俱中的工藝美學:燈具設計的革新 本章探討了臺灣工藝在家具設計領域的崛起。特別是燈具藝術。透過對幾位專精於金屬線條切割與焊接的設計師的採訪,我們看到如何將繁複的手工焊接(如TIG焊或銀焊),轉化為簡潔、流暢的現代主義線條。這些燈具作品,即便在不發光時,其結構本身也具備雕塑般的審美價值。書中分析了這些作品如何平衡「照明機能」與「純粹造型」的兩難。 三、 飾品的微觀世界:寶石鑲嵌與琺瑯的復興 最後,本章縮小視野至首飾工藝。臺灣的寶石鑲嵌和琺瑯工藝曾一度式微,但在幾位堅持傳統與創新並行的工匠手中重獲新生。我們記錄了他們如何使用傳統的「掐絲」技法,結合現代的噴砂與電鍍技術,創作出具有強烈視覺對比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不再僅是財富的象徵,而是承載著個人故事與工藝精神的微型藝術品。 --- 結語:工藝的未來式——跨界、數媒與生態視野 本輯的結尾部分,將視野投向臺灣工藝的未來發展趨勢。工藝不再是孤立於博物館中的靜態展示,而是與數位科技、永續發展緊密結合。我們採訪了幾位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傳統工藝原型製作的設計師,探討數位工具如何輔助手作的精準性與複雜性。同時,也探討了工藝家如何將環境議題融入創作,例如使用漂流木、廢棄建材作為創作媒介,讓「工藝」成為一種對環境的溫柔回應,展現臺灣工藝界在繼承的基礎上,持續演進、擁抱時代變革的堅韌生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襎
 
  大阪大學文學博士(美學藝術學專業)
  巴黎第十大學中世紀考古到現代美術史DEA文憑
  巴黎第一大學美術史博士候選人
 
  現任:
  亞洲大學專任教授兼亞洲現代美術館館長
  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經歷:
  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文化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著作、譯著等:
  《新古典與浪漫主義美術》、《新藝術風格大師──慕夏》、《寫景造境水墨》、《茶湯藝術論》、《陳其寬──東西美術交會的水墨畫先知》、《威廉.莫理斯》、《福拉歌那》、《傅狷夫美育思想研究》、《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安格爾》、《燦爛.渾厚.朱德群》、《太極.渾厚.朱銘》、《采風.神韻.李奇茂》、《碧血.戰畫.梁鼎銘》、《清趣.瘦金.莊嚴》、《華鐸:洛可可美術開創者》、《元氣.磅礡.莊喆》、《寂靜.沉思.陳景容》、《曼妙.光影.沈哲哉》、《心旅.手藝.奚淞》等。

图书目录

1 土地的記憶………9
紅瓦厝的歷史………10
童年的歲月………12
戰時的哀愁………24

2 藝術的滋味………31
版畫在臺灣的發展………32
南臺灣的版畫藝術………36
《豐年》的社會意識………43

3 土地的試煉……51
版畫教育的推廣………52
版畫創作的視野………56
從鄉土出發………65

4 民藝的昂揚………75
大陸文化交流的先鋒………76
信仰的力量………81
「迎媽祖」的神聖歷史劇情………85

5 記憶的嘉年華………105
如夢的聖隊………106
芬芳寶島的土地熾愛………110
生命的感悟………135

6 民藝的土地記憶………145
民間影像的紀錄………146
夢的行旅………149
艷麗的感傷………153

附錄
參考資料………155
林智信生平年表………156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照耀歷史的美術家風采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於民國八十一年起陸續策劃編印出版,網羅二十世紀以來活躍於藝術界的前輩美術家,涵蓋面遍及視覺藝術諸領域,累積當代人對前輩美術家成就的認知與肯定,闡述彼等在我國美術史上承先啟後的貢獻,是重要的藝術經典,同時,更是大眾了解臺灣美術、認識臺灣美術家的捷徑,也是學子及社會人士閱讀美術家創作精華的最佳叢書。
 
  美術家的創作結晶,對國家社會以及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優美的藝術作品能美化國家社會的環境,淨化人類的心靈,更是一國文化的發展指標,而出版「美術家傳記」則是厚實文化基底的重要工作,也讓中華民國美術發展的結晶,成為豐饒的文化資產。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布局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展现了高超的逻辑构建能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案例或技法,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网络。开篇或许引人入胜,但真正的精彩在于其后段对不同区域、不同材料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的梳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的展开方式:从一个具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匠人或作品切入(点),继而追踪其技艺的传播路径和历史影响(线),最终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进行审视(面)。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使得读者能够以非常清晰的脉络去理解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避免了信息过载的混乱感。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人来说,也能循着这条清晰的逻辑链条,构建起扎实的认知框架。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作者似乎拥有那种罕见的,能够穿透时间缝隙,与那些古老的创作者进行对话的能力。书中的某些篇章,特别是涉及到对“失传”或“边缘化”手艺的追溯,笔调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文化流逝的惋惜与不甘,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让我反思了当下社会过度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倾向,并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无用”却极富人文价值的传统实践。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老旧的工作坊里,闻到木屑的味道,听到锤子的敲击声。这种深刻的情感代入,使得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阅读层面,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激发了我对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关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无不透露出一种精心雕琢的匠心。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恰到好处的哑光处理,使得内页的色彩过渡自然而富有层次感。特别是那些关于传统工艺的图片,光影的捕捉极为精准,细节清晰可见,仿佛能透过纸面触摸到那些木头的纹理或陶土的粗粝感。装帧的结构也很有巧思,某些章节的过渡页采用了不同材质的纸张,这种触觉上的变化有效地引导了阅读的节奏,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可能带来的视觉疲劳。装帧师显然对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解,设计语言与书中的主题——那种蕴含着历史沉淀与手工温度的“民艺”精神——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不仅仅是载体,更像是一种沉默的注解,提升了整部作品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在视觉语言的运用上,无疑是达到了专业级的水平。我注意到,插图的选择和布局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或填补空白,它们是文本叙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起到了互相佐证和深化理解的关键作用。摄影师捕捉到的光线、阴影和景深,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例如,有些特写镜头对于工具的磨损程度的刻画,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说服力地展示了工匠们日复一日的辛劳与专注。此外,图文的排版处理非常成熟,图片往往占据页面较大的比例,但其位置的设置又总是能巧妙地引导读者的视线回到旁边的文字论述上,形成了一种有机的互动。这种视觉与文字的协同作用,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传达效率极高,阅读过程成了一种愉悦的视觉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行者在向你娓娓道来他对于某个领域的热忱与观察。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尤其擅长在描绘具体物件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对时代变迁和地域文化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被现代社会逐渐遗忘的技艺片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既尊重历史又不失批判性的平衡感。语句中充满了对“手作”精神的赞美,但这种赞美绝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对工艺流程、材料特性以及工匠心性反复体悟的基础之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些精妙的比喻,那些比喻精准地抓住了传统工艺那种“慢”而“实”的精髓,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工艺介绍变得引人入胜,充满了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