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信日記補編(上)

吳忠信日記補編(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忠信
圖書標籤:
  • 吳忠信
  • 日記
  • 近代史
  • 史料
  • 民國
  • 迴憶錄
  • 地方史
  • 人物
  • 曆史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記是研究歷史人物的重要素材,不僅可以研究傳主一生經歷與思想,同時也可以研究相關人物的生平與過往。
 
  吳忠信自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顧問時開始逐日撰寫日記,至1959年因肝硬化逝世為止,共有34年的日記。期間貫穿瞭國民政府自北伐統一、訓政建國、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以及政府遷颱初期的幾個重要階段。
 
  吳忠信曾任安徽、貴州省政府主席等方麵大員,是蔣中正的重要左右手。也曾以濛藏委員會委員長的身分入藏辦理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大典,後又齣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故對濛古、西藏、新疆等邊政與邊事亦關注。他與桂係的關係頗佳,也多次擔任溝通中央(蔣中正)與桂係(李宗仁、白崇禧)間的橋樑。因此日記中除瞭個人私事,對地方建設、邊政、國民政府內部的勢力摺衝也皆有提及。這批日記的齣版,足以開拓民國史研究的新視角。
 
  吳忠信除瞭存留最直接的日記文本外,亦自行整理日記或相關文書,或是委請幕僚協助收整相關資料、謄錄日記內容,另有來臺後於閒暇間追述的補記,封麵題為《禮老日記手稿》。吳忠信傢屬在獲悉民國歷史文化學社齣版《吳忠信日記》後,亦慨允將該批手稿交學社一同齣版,輯為《吳忠信日記》係列補編。
 
  《吳忠信日記補編》最好能和《吳忠信日記》搭配閱讀,後者是逐日錄事,貼近當日感受,前者是紀事本末,敘事較具脈絡,兩者互為補充,再搭配上史料與其他周邊的素材,小至個人史、生活史、傢族史,大至民國政治史、邊疆史與宗教史,都能有所拓展,且更掌握吳忠信的思路。
《瀛寰誌略輯注》 作者: 徐繼畬 撰輯,多位學者考訂、注釋、增補 成書年代: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初年(根據不同版本和增補情況而定) 內容簡介: 《瀛寰誌略輯注》是一部融地理學、民族學、曆史學和外交史學於一體的宏大著作。它並非僅僅是對西方地理知識的簡單翻譯或匯編,而是清代中後期士大夫階層在“開眼看世界”的過程中,對全球視野進行係統性建構的代錶性成果。該書以徐繼畬原著《瀛寰誌略》為核心藍本,曆經數代學者的增補、校勘與考訂,最終形成瞭一個內容豐富、體係嚴謹的綜閤性地理文獻集。 全書的架構旨在係統梳理和介紹當時中國學人所能接觸到的全球範圍內的國傢、地區、物産、風俗及曆史沿革。它采取瞭傳統地理誌的體例,以地域劃分,條理清晰,但內容卻充滿瞭對世界新知的探索與消化。 第一捲:東亞及周邊海域考察 本捲側重於梳理傳統華夏體係周邊的地理變動與新興力量的崛起。重點記載瞭東瀛(日本)列島的地理形勢、幕府體製的演變、以及其與中國長期的文化交流和近期的衝突態勢。書中詳細描繪瞭琉球群島的航道與貿易往來,並首次較為係統地介紹瞭朝鮮半島(李氏朝鮮)的朝貢體係下的政權結構和風土人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捲對當時中國周邊海域的西方活動進行瞭初步的記錄和警惕。對於荷蘭人、西班牙人在東南亞的早期據點,如馬尼拉等地,進行瞭基於商船報告和民間傳聞的地理描述,體現瞭早期對海洋權益的關注。 第二捲:南洋群島與印度次大陸 本捲是全書對熱帶及群島地區的詳細描摹。其中對南洋諸島,如呂宋(菲律賓)、爪哇、蘇門答臘等地,進行瞭詳盡的物産記錄,包括香料、礦産及熱帶農作物。這裏的記錄不僅僅是商業信息,更融入瞭對當地土著民族(如馬來人、巴達維人)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觀察。 對印度次大陸的記載則側重於莫臥兒帝國衰落後的政治版圖。通過對英吉利東印度公司的活動記錄,學者們開始認識到“東印度公司”這種新型商業與政治混閤體的存在,並分析瞭其對南亞次大陸傳統政治力量的瓦解作用。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晚清士大夫對“殖民”概念的初步認知至關重要。 第三捲:西亞、中東與北非文明的重述 本捲緻力於重建西方古典地理學對伊斯蘭世界的認知。它詳細描述瞭奧斯曼帝國的疆域、蘇丹的權力結構,並重點介紹瞭麥加、麥地那的朝覲路綫與宗教重要性。同時,對波斯(伊朗)薩法維王朝的遺跡和阿富汗地區的部落分布也有涉獵。 本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試圖將傳統的中國史籍中對“大食”的記載與新獲得的西方地圖信息進行比對、印證,試圖勾勒齣一個連貫的、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世界地理圖景。其對蘇伊士地峽的地理描述,也流露齣對未來溝通東西洋航路潛力的前瞻性思考。 第四捲:歐洲大陸的政治地理與曆史溯源 這是全書最具開創性的部分之一。它不再將歐洲視為遙遠的“大西洋彼岸”,而是係統地介紹瞭歐洲主要國傢的政治體製、疆域變遷及曆史脈絡。 英格蘭與法蘭西: 詳細對比瞭這兩個海洋強國的君主立憲製與中央集權製的異同,並重點關注瞭它們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擴張過程。書中首次較為準確地描述瞭英國議會製度的運作方式,以及法國的中央集權模式。 德意誌與俄國: 德意誌地區的描述側重於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邦國林立狀態,及其在歐洲均勢中的作用。對俄國(沙皇俄國)的記載,則關注其嚮東(西伯利亞)和嚮南(黑海)的擴張,並將其視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實體進行分析。 書中對歐洲的介紹,往往結閤瞭古典文獻(如馬可·波羅的記載)與近代船政人員的口述,力求在傳統認知與現代信息之間架起橋梁。 第五捲:美洲大陸的地理、物産與原住民社會 本捲完全脫離瞭傳統中國地理學的範疇,深入探討瞭“新大陸”。美洲被劃分為北美洲與南美洲兩大塊進行介紹。 北美洲: 重點描述瞭北美殖民地的建立過程,特彆是英屬北美十三州(後來的美利堅閤眾國)的商業活動和拓荒精神。書中對當地的印第安部落文化進行瞭相對客觀的記錄,承認瞭其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 南美洲: 側重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情況,詳細記錄瞭安第斯山脈的礦産資源,尤其是白銀的開采,以及熱帶雨林地區的動植物資源。書中對瑪雅、阿茲特剋等前哥倫布時期文明的遺跡記載,顯示瞭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尊重。 附錄與輯注的價值 《瀛寰誌略輯注》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廣闊的地理視野,更在於其“輯注”的學術精神。後世的學者在整理過程中,加入瞭大量的考證: 1. 清代官方檔案比對: 引入瞭《籌海圖編》、《海疆圖誌》等官方文獻,校正瞭徐繼畬基於間接信息可能齣現的錯誤。 2. 外文譯本對照: 引入瞭早期傳教士或留學生翻譯的西方地理學著作(如《寰宇地理》的局部內容),對重要地名、水文進行瞭更精確的拉丁文或英文音譯標注。 3. 物産與貿易詳述: 針對當時的商業需求,對美洲的煙草、歐洲的羊毛、澳洲的皮毛等新引進商品進行瞭深入的經濟學分析。 這部著作是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吸收全球信息、重塑世界觀的縮影。它超越瞭傳統的“天朝上國”的自我中心視角,為近代中國理解國際政治格局奠定瞭重要的地理學基礎。閱讀此書,如同跟隨一位博學而嚴謹的清代學者,進行一次跨越五大洲的深度田野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忠信(1884-1959)
 
  字禮卿,別號恕庵,安徽閤肥人。早年投身行伍,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首都警察總監。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安徽省政府主席、貴州省政府主席、濛藏委員會委員長、新疆省政府主席,後當選國大代錶,再任總統府秘書長。

編者簡介
 
王文隆 主編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兼任研究員,曾任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主任、輔仁大學全人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領域為中華民國外交史、中國國民黨史、民國教育史,著有《外交下鄉、農業齣洋:中華民國農技援助非洲的實施和影響(1960-1974)》,另已發錶專書篇章、期刊論文約50篇。
 

圖書目錄

民國日記總序/呂芳上
補編導言/王文隆
編輯說明
吳忠信日記補編1918年-1936年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57633
  • 叢書係列:民國日記
  • 規格:平裝 / 204頁 / 14.8 x 21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抱著有些忐忑的心情翻開它,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難懂。然而,閱讀體驗卻完全齣乎意料地流暢。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史實包裝在引人入勝的故事綫之下,使得即便是對該領域不甚熟悉的我,也能輕鬆跟上其思路,並為之深深吸引。書中對細節的執著,簡直令人敬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側證、旁批,經過作者的梳理和提煉,最終匯聚成瞭洞察全貌的強大力量。這讓人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術探索,絕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對每一個微小事實的尊重與挖掘之上。閤上書捲時,留下的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探求真相的堅韌精神的共鳴。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並非簡單的年代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多綫並進、點麵結閤的敘事策略,使得原本可能顯得龐雜的史料,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清晰如網。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入新材料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每一個增補的細節,都像是精確安裝在既有架構上的關鍵齒輪,使得整個敘事體係更加穩固和豐滿。對於那些對特定曆史時期有深入研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具參照價值的視角。它不是在重復已被定型的曆史結論,而是在拓寬曆史理解的邊界,鼓勵讀者跳齣既有的框架,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辨。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吸收知識,不如說是一場與曆史對話的智力探險。

评分

初捧此書,便被其深邃的曆史感所攫住。裝幀典雅,紙張溫潤,仿佛能觸摸到時光的脈絡。內容之詳實,令人嘆為觀止,作者以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梳理瞭那些被歲月塵封的細節。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些夾敘夾議的論斷,它們猶如曆史長河中的燈塔,指引著我們辨析那些錯綜復雜的因果。尤其欣賞其敘事手法,並非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在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之間穿梭,讓人在對時代洪流的敬畏中,感受到個體掙紮的真實與不易。那些對特定曆史場景的描摹,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其中,與書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記錄,更像是一麵透亮的鏡子,映照齣我們來時的路途,其價值,絕非幾言可盡。

评分

此書的文筆,老辣而醇厚,透露著一種經過歲月沉澱後的豁達與洞察。作者的語言風格,時而如山間清泉般泠冽直接,時而又似江南煙雨般綿密含蓄,這種變幻莫測的錶達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愉悅感。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側麵描寫,更是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境地,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人物的性格側麵與內在矛盾,令人過目不忘。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貶低誰,而是將“人”還原到曆史的語境中去審視,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與多義性。這種不偏不倚、力求還原真實的寫作姿態,使得本書具備瞭超越一般紀實文學的深度,成為瞭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史料匯編,值得反復研讀。

评分

讀罷此冊,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帶來的衝擊是多維度的。不同於一般史學著作的枯燥說教,這本書的文字極富張力與畫麵感,仿佛在聽一位飽經風霜的長者,用他那沙啞而又充滿力量的聲音,娓娓道來一段段塵封的往事。行文之間,作者展現齣一種罕見的批判性思維,他不盲從既有定論,而是以一種近乎挑剔的目光,重新審視和解構那些被過度神化的曆史節點。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是極其可貴的。書中對人性的刻畫尤為深刻,那些在特定環境下的選擇與掙紮,真實得令人心痛,卻又在痛楚中蘊含著某種對生命韌性的贊頌。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細品的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因為它觸及的不僅是曆史事件,更是人類精神深處的幽微之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