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

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
图书标签:
  • 布袋戏
  • 传统戏曲
  • 西田社
  • 台湾戏曲
  • 文化遗产
  • 地方戏
  • 掌艺
  • 戏偶
  • 民俗文化
  • 表演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群對本土文化滿懷熱忱的先行者
用一輩子付出,刻劃臺灣布袋戲的輝煌歷史

  這不只是一本記述西田社創立、發展,以及勇於面對危機、堅持傳承與求新歷程的紀實書籍,更是一齣承載臺灣布袋戲輝煌歲月的歷史大戲,每一段文字、每一章節,都是參與昔日榮光且堅持理想之「劇中人」,娓娓訴說的真情故事……

  我們要恢復臺灣的文化,要把路邊藝人當作文化人

  第一章「幕起」, 細數臺灣傳統布袋戲從中國傳來後的在地化歷程、受國家政策和新興媒體影響而經歷的興衰起落,以及西田社在風雨飄搖之時毅然創立的時代意義。第二章「起鼓」和第三章「開演」,讓曾參與西田社發展的成員和布袋戲藝師現身說法,道出那些被掩蓋在宏大的傳承使命下,眾人彼此關顧與扶持的溫暖情誼。第四章「換場」,回顧西田社創社以來曾面對的危機時刻、諸多善心人士在社團遭逢困境時的無償襄助,並從當代觀點針對布袋戲的藝術傳承提出可行的實踐方案。書末更特別收錄西田社的演出代表作《鬼姑娘的傳說》劇本和大事年表,使人得以從「表演」和「教育推廣」等面向深入了解此團體。

  ▍回首與展望
  「那時候其實沒什麼錢,可是那些文物(布袋戲偶)在你面前,你如果不把它留下來,它不知道會到哪裡去︒」——陳金次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每每作文課,要學生寫未來志願時,吳仙堯雖然總是乖乖地寫上醫生、老師,「但我心裡想的是以後一定要演布袋戲!」——吳仙堯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董事

  「當時什麼工都做過,小時候真的是吃了很多苦,布袋戲是唯一能帶給我安慰的東西。」——李鴻禧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創辦發起人‧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退休教授

  「早期那些談『忠孝仁愛』的戲碼,開始時一定要酬神扮仙,同時會教導一些人生道理,這讓我非常著迷,也會特別崇拜裡面幾個英雄。」——陳榮祥 |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董事長

  「我們掌中戲的功夫非常深奧,比如說,口白聲情表現要有觀眾緣,口白本身就是一門很深的藝術。」——陳錫煌 | 唯一獲得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兩項國家頭銜的傳統布袋戲藝師,現為「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團長

本書特色

  1.    全書訪談17位曾經參與西田社創立至發展歷程的重要人物與藝師們,為這些為臺灣布袋戲存續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留下重要記錄。
  2.    隨書附彩樓解析、戲偶角色與布袋戲工藝介紹拉頁。
  3.    首度完整收錄西田社大事紀年表,有助後進研究者查詢索引。

感動推薦

  細細品味這本書,彷彿重新回到社會風氣日益開放的1980年代,親炙三位西田社創辦人無懼世俗眼光、將時人視為民俗技藝的傳統布袋戲搬至大學殿堂的勇氣。——林奇宏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這本書記錄一群於時代潮流中逆勢而上的先行者,如何因著珍視本土文化,而以各種實踐行動為未來的世代奮力守護古典布袋戲的璀璨風華。——黃明居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

  「我們這一代,布袋戲是所有人的事情,也是在我們心裡,非常廣、非常大的一種感動。」——邱再興 | 財團法人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台湾布袋戏的黄金时代与流变:一部关于台湾传统表演艺术兴衰的史诗 本书聚焦于台湾布袋戏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深入剖析了战后至解严前夕,特别是1960至1980年代,布袋戏从传统庙口走向电视荧屏,再到遭遇新兴媒体冲击的复杂历程。它并非仅仅叙述某个剧团或某位艺人的故事,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勾勒出台湾社会变迁、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如何深刻形塑了这一传统艺术的“风华”与“困境”。 第一章:战后复苏与艺术的基石(1945-1960) 本书开篇追溯了二战后,布袋戏在台湾社会文化重建中的核心地位。在物资匮乏、娱乐方式稀少的年代,布袋戏扮演了重要的教化、娱乐及社会评论的角色。本章详细考察了战后初期,传统戏班如何从日据时代的压抑中解放出来,重新活跃于庙口、市集和乡村广场。 艺术形式的固化与创新: 这一阶段,布袋戏的表演体系基本定型,包括“文武场”(音乐)的编曲风格、操偶技艺的程式化(如手指的精细动作、身段的运用)、以及剧本内容的儒释道伦理观与民间信仰的结合。我们细致梳理了不同流派——如闽南地区流行的“素还真”系列前身的基础叙事结构,以及早期历史演义剧目的经典改编方式。 社会功能与舆论平台: 在缺乏现代大众传媒的时代,布袋戏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本章通过分析当时的禁演、申令等记录,揭示了布袋戏如何成为民间情绪的发泄口,以及它所承载的族群认同与地方记忆的构建功能。例如,探讨了早期如何通过戏文影射时政,以及官方如何试图“规训”其内容。 第二章:电光石火的媒介革命(1960-1970年代初) 布袋戏发展史上的最大变量——电视的出现,是本书的重点分析对象。当1960年代台湾电视开始普及,传统的“桌台戏”面临着生存危机,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夜戏”到“午间剧场”: 本章详述了传统戏班如何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将舞台搬入摄影棚。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表演范式和叙事节奏的彻底重塑。为适应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布袋戏不得不加快剧情推进,并开始注重场面调度与摄影机位的使用。 “黑白时代”的视觉突破: 在黑白电视尚未普及彩色信号的年代,剧团在视觉呈现上做出了惊人的努力。本书通过对早期电视布袋戏录影带的分析,探讨了灯光设计、偶头造型(尤其是表情的刻画)如何被放大并成为吸引观众的关键。这种对视觉冲击力的追求,为后来的布袋戏美学奠定了基础。 传统艺人的挣扎与转型: 这一部分聚焦于老一代“国宝级”的布袋戏大师们如何在新旧交替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他们一方面坚守着传统技艺的精髓,另一方面又必须学习新的技术、理解新的观众口味,甚至开始与电视编剧、广告商打交道。这种身份的转换,充满了艺术家的矛盾与挣扎。 第三章:色彩与武侠的融合:电视布袋戏的黄金时代(1970年代中后期) 随着彩色电视的普及和台湾流行文化(特别是香港武侠文化)的冲击,布袋戏进入了其视觉效果和商业价值的顶峰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电视布袋戏”风格。 新美学的诞生: 本章着重分析了布袋戏如何吸收武侠小说的元素,将传统的伦理剧和历史剧转变为强调“英雄崛起”、“武林恩怨”的连续剧模式。道具的精致化、操偶技术的细密化,特别是“剑招”与“气功”等超现实元素的舞台化处理,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产业化的初现: 电视布袋戏不再是单人或小家族经营的模式,它开始出现专业化的分工:有专门负责偶头雕刻、服装设计、配乐录制以及剧本开发的团队。本书探讨了这种半工业化制作模式如何影响了艺术的纯粹性与商业利益的平衡。例如,角色人气的商业化运作,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编剧对剧情的掌控。 音乐的独立价值: 传统布袋戏的音乐(南管、北管、歌仔戏曲调的融合)在电视时代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本章单独分析了配乐大师如何运用交响乐、电子音效和时代流行音乐元素,为布袋戏创造出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使其成为独立于戏剧之外的艺术形式。 第四章:媒体的围剿与艺术的坚守(1980年代及以后) 进入1980年代,台湾社会全面开放,录像带(VCD/DVD)、日本动漫、好莱坞电影等新媒体的涌入,对长期占据电视时段的布袋戏构成了致命的冲击。 收视率的挑战与观众群的代际转移: 随着年轻一代接触到更快速、视觉更强烈的娱乐产品,传统布袋戏的节奏显得缓慢而冗长。本章分析了布袋戏在试图“现代化”过程中所做的调整,如简化文戏、增加动作场面,以及在角色设定上引入更现代的“酷”元素,但这些尝试收效甚微。 体制的缺失与人才流失: 面对商业价值的急剧下滑,许多剧团难以为继,核心的操偶师、配音员和音乐师纷纷流向其他新兴行业,造成了技艺传承的断层。本书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在缺乏有效文化保护政策下的剧团困境,以及艺术生命力的枯竭过程。 艺术的“内化”与“复古”: 尽管商业影响力衰退,布袋戏在此时期开始向更纯粹的艺术殿堂——剧场或学术研究——回归。本章探讨了少数坚持传统风格的剧团,如何转向更注重技艺本身的精致呈现,以及他们如何与海外(如日本、欧洲)的传统艺术节建立联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结语:未竟的传奇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布袋戏在台湾半个世纪的起伏,并展望了其在当代文化中的定位。它不再是主流的“大众娱乐”,而更像是一种需要主动探寻的“活态遗产”。布袋戏的风华,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传统艺术在技术、社会和市场多重挤压下爆发出的璀璨光芒,其兴衰史,即是台湾社会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編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


  2020年,西田社基金會將兩千多件文物捐贈給陽明交通大學並保存於圖書館,同時展開「西田社布袋戲文物典藏與研究發展計畫」;為呼應西田社「保存臺灣古典布袋戲」的理念,2022年陽明交大圖書館開始逐步將珍貴的臺灣布袋戲戲偶、戲臺、劇本、文獻與影像史料等文化資產進行修復、整理、數位化乃至典藏保存,並建置完整的資訊系統,以便後續進一步的研究加值應用與推廣。今年更進一步出版《掌藝人:西田社的布袋戲風華》及製作《傳世彩樓: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紀錄片》,期待能將臺灣的古典布袋戲藝術推廣、傳播至全世界。

專案執行/文化銀行

  文化銀行於2016年成立,致力於臺灣文化永續的重要議題。自成立以來,團隊走遍臺灣,找尋臺灣快要消逝的傳統工藝,用文字、照片、影像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不甘於只留下文化標本,希望文化並不只是靜靜被欣賞的對象,更能以生動面貌重新活在世人的生活中。作為臺灣傳統文化的轉譯者,亦期待能透過傳統文化的再現與再詮釋,建構與當代文化藝術交流接軌的平臺。

图书目录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歷年活動紀錄】
【序文】
「西田社精神」的承繼:謙卑與勤懇,完成布袋戲的傳藝之業/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林奇宏
布袋戲文化薪傳,永續承衍不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 黃明居
最憶:西田社的好樣時光/前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總幹事‧研究員 謝德錫
 
第一章 幕起 
 
第二章 起鼓

前言
陳金次 看見傳統文化的光
吳仙堯 親力親為,找尋現代的鍾子期
李鴻禧 對布袋戲的熱愛不曾消散
楊維哲 西田社「吾道不孤」,文化傳承來自母語的深耕
陳榮祥 以臺灣文化為動能,化被動為主動的本土能量
李來富 從菜籃族到傳統藝術的幕後推手
謝德錫 奠定布袋戲文化的論述主體性
邱再興 保存美麗的藝術記憶
吳正德 玩到累了為止,玩得開心就好
楊杏枝 融入新意,永不過時的傳統文化
張竣程 本是同根生:「臺大掌中戲社」與「西田社布袋戲劇團」
劉秀庭 在不同的載體、時代之間尋求共鳴
 
第三章 開演
黃明隆、許王 大師領路,西田社傳統劇場的掌中戲傳承
林金鍊 西田社與「似宛然」的相遇
陳錫煌 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
江賜美 戲海女神龍的緣牽一線
林福泉 承先啟後,走過近半世紀的布袋戲傳承之路
 
第四章 換場
西田社傳承傳統藝術的困境、轉機與展望
臺灣布袋戲的現況與未來: 西田社在數位化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許峻誠、林殷齊
 
特別收錄  西田社代表作《鬼姑娘的傳說》劇本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70531
  • 叢書系列:歷史與傳記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6 x 19 x 1.4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臺灣布袋戲的源起與發展(摘錄)

  時代變遷下,臺灣布袋戲的興衰起落


  一九六二年十月,臺灣第一間無線電視臺「臺灣電視公司」(簡稱「臺視」)開播,特邀李天祿的「亦宛然」掌中劇團搬演傳統布袋戲《三國志》,這是布袋戲首次登上小螢幕,創電視布袋戲先河,惜因收視率不高而早早下檔︒真正將電視布袋戲發揚光大的,則是「五洲園」第二代黃俊雄率領「真五洲」劇團演出的《雲州大儒俠》︒黃俊雄改編其父黃海岱在日治時期以清代俠義小說《野叟曝言》新編的布袋戲劇目《忠勇孝義傳》,打造正氣凜然亦不失風流的儒俠史豔文,讓他帶領一眾中原俠客對抗藏鏡人等為禍世間的大反派,懲奸除惡大快人心, 徹底迷倒了小螢幕前的臺灣觀眾︒一九七〇年三月二日《雲州大儒俠》開播後,便欲罷不能地連演四年︑五百八十三集,創下了97%的超高收視率,每至中午播放時間,百工百業幾乎同時停工︑學生也蹺課,只為收看《雲州大儒俠》,是真正的轟動一時︒

  但《雲州大儒俠》帶來的這一波電視布袋戲熱潮並未持續太久,因牴觸「說國語」政策戛然而止︒

  一九五八年中華民國政府開始在臺灣推行「說國語運動」,但成效不彰︒ 以臺語播出的《雲州大儒俠》引起臺灣民間的熱烈迴響,中華民國政府便要求加入宣導愛國的蒙面俠「中國強」一角︒一九七三年教育部頒布「國語推行辦法」嚴格禁止臺灣人說母語,要求《雲州大儒俠》改以中國語配音,一九七四年更以「妨害農工正常作息」為由下令禁播︒一直到一九八一年始重新開放無線三臺少量時段演出布袋戲,但要求以中國語配音並對演出內容進行嚴格的限制及審查,造成大量觀眾流失︒

  臺灣布袋戲從外臺︑內臺再轉向電視臺,歷經曲折,自電視布袋戲興起後,內臺布袋戲逐漸沒落,禁上電視後又重新轉向外臺︒一九八〇年代臺灣流行賭大家樂,以布袋戲酬神的風潮一度再起,然而布袋戲演師凋零, 少有人可以現場口白表演,多以錄音演出取代︒

  一九八七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除戒嚴,不再禁止臺語演出布袋戲,但卻也不意味著臺灣布袋戲復興的到來︒解嚴帶來了蓬勃的經濟發展,也解除了對海外媒體的限制,海外傳來的影劇及多彩多姿的休閒娛樂文化搶佔市場,布袋戲不再是臺灣人唯一的娛樂選擇︒布袋戲觀眾的急遽減少,讓許多布袋戲班也只能無奈解散︒

  在這個布袋戲的不景氣時代,卻有「霹靂布袋戲」的異軍突起︒一九八八年黃俊雄之子黃文擇︑黃文章聯手創作電視布袋戲《霹靂金光》,主角素還真「半神半聖亦半仙」的形象再次奪得布袋戲迷的喜愛,從此開啟了以錄影帶租售市場為目標的「霹靂」系列布袋戲,一度佔有臺灣影音租售率10%%;一九九三年更成立了臺灣第一家以布袋戲播放為核心的「霹靂衛星電視臺」︒霹靂布袋戲在金光布袋戲的基礎上發展,聲光特效更進一層,製作則強化運鏡剪接的敘事技巧,啟用專業編劇加入天馬行空的劇情,布景則從平面一路發展到大型布景和實景,甚至加入動畫合成技術, 呈現手法隨時代︑科技發展不斷演進,人氣歷久不衰,可以說是臺灣布袋戲少有的典範︒

  霹靂布袋戲雖然成功,臺灣布袋戲卻回不到過往全民參與的盛景,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隨著布袋戲演師的凋零,布袋戲的技藝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也正加速流失,困境之中卻依然有一群熱愛布袋戲的臺灣人,以民間團體的模式,長年致力於臺灣布袋戲的文化保存與推廣︒

  傳習臺灣布袋戲的西田社

  一九八五年五月,陳金次︑李鴻禧︑楊維哲三位臺大教授發起成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這是臺灣第一個關懷布袋戲的民間團體,也帶動了知識份子關懷傳統戲曲文化的風潮︒

  李鴻禧說起「西田」一名的由來,源自臺灣布袋戲班所供奉的西秦王爺︑ 田都元帥二尊守護神,同時也啟發自北部重要的布袋戲班之一「小西園」︒在西田社的成立大會上,啟用重金禮聘臺南名匠陳茂雄以一年時間雕琢打造的布袋戲彩樓,並邀集了「小西園」許王︑「五洲園」黃海岱以及「亦宛然」李天祿等多位國寶級演師同臺演出,不僅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錄,也是西田社成員對畢生奉獻於布袋戲的演師們致上的敬意︒

  西田社的重量開場,宣示了對保存臺灣布袋戲文化的決心,從而開啟了三十餘年峰迴路轉的經營之路︒而這一切,源自於創辦人陳金次︑李鴻禧︑楊維哲希望保留臺灣記憶的起心動念︒

  在廣播︑電視還未普及的古早年代,廟口搬演的布袋戲可以說是臺灣人最好的休閒娛樂 ── 早期布袋戲的觀賞重點之一在於「聽」前場頭手演師的口白演繹,以一人之力擔起各種角色的頭手是一齣戲的靈魂人物,必須五音分明並有「聲緣」;再者操偶技藝必須活靈活現,為木雕戲偶注入百姿百態的生命力︒人間國寶演師陳錫煌便曾說過,戲尪仔(hì-ang-á) 的角色要分明,口白與操偶得有很深的工夫,這樣搬戲(poan-hì)才會活,觀眾也才會愛看︒

  就是演師多年積累的深厚功力,才讓臺灣人為布袋戲深深著迷︒小小戲臺也彷彿有著無限大的想像空間,戲偶在演師的指掌之間飛天遁地無所不能︒布袋戲陪伴老一輩的臺灣人成長,是他們共同經歷︑至今依然津津樂道的快樂回憶,也是支持他們走過戰亂年代的心靈基石︒

  雖然人人看布袋戲,但早年社會對布袋戲演師其實抱持諸多偏見,這也是後來臺灣布袋戲傳承難以為繼的原因之一︒一九四〇年代即有「爸母無捨施,送囝去學戲」(Pē-bú bô siá-sì, sàng kiá khì oh hì,意為:父母不疼孩子才會送去學戲)︑「第一衰,剃頭噴鼓吹」(phùn kó-chhui,意為吹鎖吶)的俗諺,人們普遍認為戲班的演師「搬戲仔」︑樂師是艱苦人才會從事的工作;一九八〇年代更視布袋戲︑歌仔戲等以臺語演出的傳統戲曲為難登大雅之堂的鄉土戲,蔑稱演師為「戲子」︒

  時代變遷,電視興起︑海外新興娛樂的傳入讓臺灣布袋戲流失觀眾︒ 一九七三年「國語推行辦法」對臺灣人母語的打壓,對臺灣布袋戲更是致命的打擊︒陳錫煌曾感嘆:「布袋戲愛用臺語,才有氣味(khì-bī)!現在的孩子聽嘸臺灣話,就無法度欣賞布袋戲口白的藝術︒」母語流失即意味著文化斷根,從此再也後繼無人︒

  西田社成立在臺灣布袋戲文化存續的瀕危時刻,三十多年來致力於保存和推廣不輟︒除了記錄老演師的口述歷史及演出︑重金典藏戲偶文物︑進行文史學術研究及邀請老演師傳授前後場技藝的「繼往」,也有取材臺灣在地故事新編劇本︑培養新世代布袋戲人才︑催生臺大傳統戲曲社團並開拓表演舞臺的「開來」︒最重要的則是藉由三位臺大教授的倡議,不僅翻轉社會大眾對布袋戲的偏見︑將其推至表演藝術殿堂並讓老演師重拾自信, 也帶動更多臺灣人認同並重新關注布袋戲,讓臺灣傳統文化開始受到重視︒

  西田社傳統劇場藝術總監吳正德──曾是臺大掌中劇團第一代團長,後來接手了由西田社輔導成立的劇場──認為「西田社」一名所反映的時代意義,在於彰顯了解嚴後臺灣本土文化意識的抬頭,三位臺大教授的登高一呼,讓布袋戲開始起風,讓那個時代的臺灣青年有處可以尋得一個臺灣文化的慰藉︒

  臺灣布袋戲自傳入以來一路的發展軌跡,嵌合了臺灣歷經清領︑日治及戰後的發展︑變遷與動盪;西田社以民間力量「關關難過關關過」的辛苦經營,也可見當代臺灣布袋戲文化傳承的不易︒吳正德甚至認為,或許未來布袋戲會變成一個傳統文化的象徵,而不再是一種生活的樣態︒

  現實雖然嚴竣,但西田社還是夢想著有這麼一天:只要將當年感動自己的布袋戲文化保留下來,它就有機會感動臺灣的未來世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根源的著作抱有极高的热情,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停留在对外部装饰的赞美上,而是深入到布袋戏表演体系的核心。书中关于“掌法”的解析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作者仿佛化身为最耐心的师傅,一步步拆解了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操偶技巧,让我们明白了每一个翻滚、每一次挥剑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学和美学原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将传统视为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探讨了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找出路和创新。书中对近现代戏班子在面对新兴娱乐形式时的策略调整进行了深入剖析,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让整本书充满了活力和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勇敢求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是在思考文化的未来走向,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评分

读罢此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再是单一的舞台场景,而是一幅幅动态的、饱含情感的剪影。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艺术史罗列,而是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里。比如,书中描绘的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动荡对戏班子的冲击,那些艺人如何在风雨飘摇中保护他们的“宝贝”——那些陪伴他们走南闯北的戏偶,这种命运的起伏,让人物形象立刻丰满了许多。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着那些老艺人走过了南腔北调的集市,听到了他们清晨练功时的低声吟唱,甚至能闻到后台布景上那股特有的油彩和木屑混合的味道。作者对于“西田社”这个团体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既有辉煌的鼎盛时期,也有几近没落的挣扎,这种真实感,让读者很难不产生共鸣。它不仅仅是关于布袋戏的兴衰史,更是一部关于民间艺术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自我救赎与涅槃重生的史诗。书中的细节描写极其到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似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古朴又不失华丽的质感,立刻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我原本对布袋戏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了解得不多,只停留在舞台上那些精雕细琢的人偶和咿呀咿呀的唱腔上。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背后承载的文化重量和历史厚度远超我的想象。作者对“掌藝人”这个角色的刻画入木三分,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坚守。书里详细描述了那些幕后英雄如何将一块木头、几尺布料,通过他们的双手和心血,赋予生命和灵魂的过程,那种对艺术近乎偏执的热爱,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关于早期戏班子在艰苦条件下四处奔波、为了一场演出鞠躬尽瘁的故事,那种草根的生命力与高超的艺术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几代人之间技艺交接的细腻描写,家族的责任、师徒的情义,都在那指尖的翻飞中悄然流淌,让人不禁感叹,真正的匠人精神,是怎样在岁月的长河中被一代代薪火相传下来的。这本书让我对传统艺术有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它不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活着的历史。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赞叹,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仿佛能听到伴随着鼓点和锣声而起伏的叙述节奏。特别是描述戏偶的段落,那些比喻和拟人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对于每一个重要角色——无论是人还是偶——都赋予了极高的关注度,他们不只是被操作的道具,而是拥有复杂性格的“演员”。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神韵”的探讨所吸引,何为神韵?书中通过大量案例阐释了,它绝非简单的技巧堆砌,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需要艺人长年累月地与戏偶对话、磨合才能产生。书中穿插的一些口述访谈片段,为整本书增添了强烈的纪实色彩,那些老一辈艺人带着岁月磨砺的声音,穿越纸张,直击人心,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不易。这种将理论分析与感性描绘完美结合的写法,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绝对是了解这个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厚重的历史帷幕。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在描绘一幅工笔画,对于戏箱的结构、服装的材质、乃至不同流派在脸谱绘制上的细微差别,都有着百科全书式的详尽记录。但最打动我的是,在所有这些技术细节的背后,始终贯穿着对“人”的关注。那些幕后的故事,关于学徒的艰辛、班主的权衡、以及家庭对艺术家的牺牲,都让人心生感慨。特别是书中对于“观众”和“戏班”之间那种微妙的互动关系的描述,让人仿佛能听到百年前戏台下观众的喝彩与叫好声。这种对环境、对观众心理的洞察,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仅仅是关于一种手艺的记录,而是关于特定社群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生存哲学和审美取向的深度解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布袋戏,更像是短暂地活在了那个充满灯光与喧嚣的戏曲世界里,收获良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